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滆湖荷花

滆湖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7-22 09:01:01

1. 五湖四海是指哪五湖哪四海,分別在哪裡呢

五湖:是指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

四海:是指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洞庭湖,全國第二大淡水湖泊,位於湖南北部,號稱「八百里洞庭」。遠眺洞庭,但見湘江滔滔,濱湖風光秀麗,周圍有許多國家級的風景區,如:岳陽樓、君山、杜甫墓、屈子祠等名勝古跡。

鄱陽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湖的西北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廬山。鄱陽湖歷來是文人墨客的「世外桃源」,依山傍水,怡然自得。

太湖,位於江蘇省南部,湖中島嶼眾多,擁有「淡水珍珠」美稱。湖面周圍青山環繞,樹木茂密,流水潺潺,湖內碧波盪漾,藻花點綴其間。

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有「八百里湖天」之美稱。湖光山色迤邐秀美,河網濕地遍布,水產資源豐富。其中代表性有4A景點紫微洞,以及5A景區三河古鎮。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位於江蘇省西部,享有「日出斗金」之譽。湖水潺潺而過,夏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渤海,三面環陸,是我國的內海,海岸線環繞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遙相對峙,岸線所圍的形態好似一個葫蘆。

黃海,是太平洋的邊緣海,位於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奔騰流入的河川把數不盡的泥沙注入黃海,與藍色透明的海水混在一起,使它成為世界上接受泥沙量最多的陸緣海,呈微黃色,黃海因此得名。

東海,色澤絢麗,風光秀美,海水從太平洋奔騰而入,沿著琉球群島的西北側蜿蜒而上。

南海,通過巴士海峽、蘇祿海和馬六甲海峽等,與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連,這里有中國最美海島中——西沙群島。

(1)滆湖荷花擴展閱讀

「五湖」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意思是說(揚州、會稽山一帶)大的湖泊是具區(太湖的別稱),那裡的河流是三江(東江、淞江、婁江),那裡可供灌溉的水是五湖(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包括太湖方圓500里之地)。

「四海」一詞見於《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泛指全國各地,含有四面八方之意。

這是因為古代先民認為中國四周皆被大海包圍,故將國內叫做「海內」,將國外叫做「海外」。這「四海」指的是東南西北四方之海,因此又有「四海為家」之說。

五湖四海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2. 日記描寫秋天

描寫秋天的日記300字一

秋天到了,梨樹的樹葉變黃了,果子都成熟了,楓葉紅了、菊花黃了、風景十分迷人,大雁排成行飛到南方去了,農民伯伯在忙著收稻子。

秋天是金黃色的、秋天是紅色的、秋天是藍色的、秋天是彩色的,蝴蝶姐妹在歡快的慶賀秋天,我首先要給大家說一下梨有哪些種類:有香梨、鴨梨、雪梨、秋梨、芭梨、當山梨、蘋果梨、早熟梨。到了秋天就全部都熟了,吃起來特別的香甜。

秋天到了,天氣變涼了,大雁就要向南方飛去了,因為它們怕冷。但我們不一樣,因為風能使我們身體保持健康,讓我們不出水痘。蝴蝶姐妹要慶賀秋天是因為太喜歡秋天!稻子熟了,所以農民伯伯要秋天才收稻子呢!

你們可不要忘了秋天是大豐收的季節哦!所以一定不能錯過美好的秋天哦!

描寫秋天的日記300字二

秋風,象一把鑰匙,趁你沒留意,悄悄地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

春夏秋冬,總是千變萬化。你看,以前威武的楊樹、柳樹,現在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樹幹了;大雁南飛,排成人字形、大字形,好象在教我們認識漢字呢!

果園里的果子成熟了,石榴爭先恐後的張開嘴笑了,露出潔白的牙齒;梨子黃的象一個個小小的黃燈籠。

田野里的稻子成熟了,象一片金黃色的海洋;豆子都變黃了,象一條條黃色的小船;高粱的臉都笑紅了;苷蔗象一個個亭亭玉立的少女。

池塘里,荷葉枯萎了,象一位老大爺在垂頭喪氣地尋找著什麼;螃蟹長得又肥又壯,象一個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菱角象一個個長在水裡的金元寶呢!

我愛秋天,更愛秋天的景色。

描寫秋天的日記300字三

秋天,是一個多彩的季節,他把大地裝扮得五彩繽紛,看,森林裡的楊樹,柳樹的葉子變黃,調皮的樹葉寶寶從樹媽媽的懷抱里跑下來,好像一隻只蝴蝶在飛舞。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你看,她把金黃色給了田野,稻穗搖擺著自己那細長的身體,像一起一平的波浪,可漂亮啦!你再看看菜園,那翠綠的豆角鼓著大肚子,像是要請我們到他們家做客呢?最不聽話的就數豆子寶寶了,他在媽媽的肚子裡面待不下去了,就一個接著一個的從裡面蹦出來。劈里啪啦的豆子跳出來,到處亂跑,可愛極了。

秋天,是個涼爽的季節。她趕走夏天的炎熱,給我們帶來陣陣清涼。秋風掠過叢林,樹兒見秋風來了,就伸著脖子,扯著樹枝,好像在向秋風招手呢!秋風穿過果園,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和秋風打招呼呢!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好像在害羞地向秋風跳舞呢!你瞧,那邊的葡萄樹,上面掛著晶瑩剔透的葡萄,它們在風中翩翩起舞,饞得我口水直流。旁邊那月亮似的香蕉也正忙著把自己鮮美的味道送給人們呢!

我愛秋天,因為她帶給我們無窮的快樂!

3. 帶上小鵬汽車G3早鍛煉,打卡滆湖濕地公園

臨近結束?,打開地圖,居然發現離滆湖公園200米處,還有星星充電的布局,絕對是個好消息,1個快充,6個慢充,簡直太OK了,歡迎周邊的鵬友前來打卡,絕對是休閑娛樂,遛娃,野營絕佳場地,而且不會再為里程而煩惱了????

4. 宜興風景哪些好,元旦准備出遊

宜興旅遊以善卷洞、張公洞和靈谷洞聞名。此外,宜興紫陶為宜興特產。

宜興境內善卷洞、張公洞和靈谷洞,距離宜興縣城都不遠,汽車站有很多車前往上述三洞景區。

一、善卷洞 位於宜興市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相傳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禪讓,在此隱居,因而得名。

善卷洞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游覽路線約為800米。上下三層,層層相連;上、中、下和水洞,洞洞相通。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

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鍾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鍾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維妙維肖,形態逼真。

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異天成。循石級盤旋而下,要穿過「風雷」、「波濤」、「金鼓」、「萬馬」4重石門。這時,你能感受到波濤遠聞,風雷隱作,金鼓齊鳴,萬馬奔騰的意境。這里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綠的葡萄,橙黃的佛手,白嫩的鮮藕,振翅的白鶴,還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風等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下洞長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一葉,盪漾其間,在此黑暗的洞穴中前行,有時需俯首側身才能通過,偶爾崖頂幾顆冰涼的「仙水」滴落在遊人的頸項。引起一聲驚叫,一陣歡笑。「船在水中行,槳在洞上劃」,兩旁彩燈閃爍,光怪陸離,好像遨遊在神話中的水晶宮。約20分鍾後,見崖壁上「豁然開朗」四個蒼勁大字,為梁代書法家陶宏景題刻。在此舍舟登岸,此時只見四壁石刻皆是古今遊客贊美洞府的詩詞歌賦。

出了善卷洞,下山到了祝陵村。相傳晉代女子祝英台曾女扮男裝到此讀書。這里原有唐刻石碑6字,現存「碧鮮庵」三字,筆跡古樸。近旁還有「晉祝英台琴劍之冢」、「吳自立大石」和三國時代的「國山碑」等古跡。

二、張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興「三奇」之一。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東北的無錫市60多公里。該洞具大小洞穴達72個,各洞的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奇觀」之稱。相傳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稱張公洞。
溶洞面積約3200平方米,遊程1000餘米。自下洞入,為「海屋大場」,怪石崢嶸,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滿目。拾級而上,即煙霧繚繞的海王廳,又稱天蓬大場,為洞之精華所在。周圍還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盤洞、一線曙光洞等。
張公洞洞中有洞,洞內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復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從海王廳經「雲梯」、「天橋」而上,由「天洞」出,即達孟峰山頂。岩壁有元代楊維校的題刻。洞頂有「望湖亭」,可遠眺太湖風帆。下洞似一座大廈,名為海屋大場。天洞以海王廳天師台為中心,洞頂朝天,故名為朝天洞。因張公洞景色奇美,享有江南第一古跡之譽。

三、靈谷洞 在宜興城西南約30公里的石牛山南麓,距張公洞僅6公里。
靈谷洞是一個巨型的灰灰岩溶洞。全洞面積8300多平方米,總長1200多米,內部呈180度不規則半圓形,最高處9米,最低處負6米。以「洞中有山,絢麗多姿」見長。有「靈谷天府」之美稱。

靈谷洞的入口處掩映在翠竹深處,入洞通道險峻,曲折、幽邃,越深越大。整個石洞有6個大石廳。第三石廳在最大、最低的洞底。下有7條伏道相連,上有5條天河匯集,猶如「百川匯海」。廳內巨岩倒掛,壁下一泓清池,稱作「天府靈泉」。第四石廳為全洞精華。深谷底部,有一個17米高、5米多寬、2米多厚的大石幔,色雪白,似飛瀑,自穹頂飛瀉而下,瑰麗奇偉,蔚為壯觀。大石瀑頂部深處有一大石鼓,以石叩之,聲音洪亮,百米以外也能聽到。

此洞發現較早,洞內岩壁上至今還保存有宋、明、清各代遊人的題詩墨跡。曾經湮沒了100多年的靈谷洞,在本世紀80年代初又被重新發現。如今,靈谷洞與善卷洞、張公洞並稱為「宜興三奇」。

靈谷洞,座落在宜興縣西南的石牛山南麓,陽羨茶場境內,距縣城30公里。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宜興探茶時,發現了靈谷洞,曾僱人開鑿,因工程艱巨而作罷。前人有詩寫道「虎勢打步倒退行,底石根深存陷井;龜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這就是說從唐代起就有人陸續探過靈谷洞,今洞內石壁上,留有古代題刻多處。中有落款為「大觀丁亥年三月靈現」的詩寫道:「仙人四海通天下,世見高山此地來,靈谷本是真仙洞,萬古傳來今一逢。」還有落款為「越州人諸李鄉人咸淳三年三月末日」的寫道:「從來無曉亦無□(昏),罕遇神仙一洞門;六六從來三十六,曹溪一派道混淪。」其它還有明永樂、萬曆,清道光、咸豐年間的題刻。據說清代官府怕太平軍駐扎到靈谷洞中,故把洞門封閉至今,與世隔絕了一百多年。1979年開始組織人員考查,經過兩年的開發整理,於1987年正式對外開放。

靈谷洞面積2413平方米,總長347米,內部呈180度不規則的半圓形。進口處掩隱在蒼翠的竹林深處,共分六個石室,有景觀30多處。進洞就是「天橋」,石崖陡峻,撲朔迷離。穹頂有一菱形乳石,光彩奪目,稱為「天府菱玉」。第一石室小洞頻生,洞中有洞,盡處有個只有40厘米的石縫,俗稱「蟹洞」。第二石廳妖小玲瓏,穹頂有古人題刻。廳中乳層次分明,如流水、波濤,如雪山、飛雲,還有「萬古靈芝」、「孔雀石泉」等景觀。第三石廳最大,底層的洞壑有七條伏道相通,上有五條天河匯集,如百川匯海,廳上巨岩倒懸,如斷壁欲傾,山峰將墮。石壁下有一泓池水,稱作「天府靈泉」。第四石廳,深谷有一道岩溶飛瀑,自穹頂飛瀉而下,如長虹垂地,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境。第五石廳,象水晶宮殿,積石如雲,石上長滿了形形色色的石筍,想像所至,有觀世音、彌勒佛,關帝君、老壽星,猶如一座千佛山。山下淌滿了由岩流聚積而成的乳石,泛出銀砂點點,恍如夜空繁星。第六廳是絢麗多姿的洞府,穹頂高似天庭,乳石高懸,形態各異有若人物形象,有若飛禽走獸,有若花草竹木,有若藤蔓繞掛。靈谷洞,可在半山觀賞太湖一角,竹海、茶濤、綠野。

5. 常州的淹城有什麼好玩的

常州淹城遺址
常州淹城遺址位於常州南郊武進,坐車約15分鍾便可到。淹城被裡外三道河流圍環。從里向外,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這種建築形制,在我國的古城遺址中是絕無僅有的,大部分古城池都一城一河,少數是兩城一河或兩城兩河。淹城遺址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正好和《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記載相吻。這一點,又印證了淹城是座建於2500多年前的古城。淹城建於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餘年歷史。1935年,我國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居民活動遺存,引起學術界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內河出土了3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內涵,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轟動。這之後,對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斷。1986年,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首次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期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作為當年考古發掘隊隊員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陸建芳經過多年研究後認為:「淹城是吳國的一個軍事城堡,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春秋時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牆形制的軍事設施。」
淹城古跡,三道圍牆逶迤起伏,三道護城河常年清波盪漾,曲水流暢。水護城,城依水,茂林修竹,蒼松郁秀。草木土石大都不加修飾,寂寂富於野趣。城內和外圍有大小土墩七十餘座,大多為春秋時期墓葬。站在子城河的荷花池畔,荷花謝了,枝葉猶在,一陣秋風吹過,荷葉搖曳不定,顯得很落寞,好一派空山無塵絕俗之境,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有人說,「明清看北京,南宋看杭州,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不無道理。
淹城為何方人士所居?這個問題目前考古界尚無定論。查閱東漢《越絕書·吳地傳》、北宋《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得知,常武地區在春秋吳國時稱延陵,春秋晚期為吳王夢壽四子季札的食邑。季札因不滿闔閭刺殺王僚篡位,立誓「終身不入吳」,遂在自己的封地延陵掘河築城,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建起了一個「獨立王國」,名之「淹城」,以示淹留至死之意。也有人推測,這里曾經有一個淹國,淹城為都城,但此說缺乏足夠根據。
可惜,常州這樣一個有價值的古跡,卻基本上藏在深閨人未識,上海遊客更知之不多。據悉,常州已將這一國內外罕見的古老地面城池作為重點旅遊景區,按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將耗資6.6億元,建成包括1000畝遺址保護區、3000畝森林公園、250畝入口區的淹城遺址公園。今年「十一」,包括購物步行街、仿春秋建築街的新入口東廣場建成開放,明年底,整個淹城公園將初具雛形。
淹城遺址先後出土了近2000件珍貴文物。這些文物,有的造型優美,古樸典雅;有的紋飾繁麗,工藝精湛;有的形制奇特,十分罕見,堪稱「國寶」。淹城遺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四類:
一、獨木舟:在淹城內城河,先後出土了4條獨木舟。其中長11米和長4.2米的兩條獨木舟,分別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還有兩條收藏於淹城博物館,其中一條長7.45米的獨木舟,用整段楠木挖空而成,內壁隱約還能看見焦炭和斧鑿的痕跡。經C14測定,距今已有2800餘年的歷史,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獨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稱。
二、青銅器:淹城先後出土了20多件青銅器,主要器形有尊、盤、匜、簋、鼎、鉤鑃、劍等。
三、原始青瓷器:淹城出土的原始青瓷器,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造型規整,施釉均勻,製作水平較高。主要器形有豆、碗、杯、鼎、盂、簋等。
四、幾何印紋陶器:幾何印紋陶器是淹城遺址所出文物中的主要器物,其中又以幾何印紋硬陶器為主。主要器形有瓮、罐、盆、瓿、缸、壇等。

6. 納木湖,太湖,鄱陽湖,微山湖,艾比湖 這幾個湖的景色特點及主要物產

納木湖
距拉薩往返近600公里,風景絕佳,目前在建自然保護區,可以真實的感受雪域高原,體會草原,雪山,湖泊,牧民,牛羊。。。西藏的意境。一般從拉薩包越野車前往較方便,也有到當雄後包卡車或國產吉普前往,但較辛苦,費用節約不了多少。去納木錯,不可不去扎西半島,此島為岩溶性地貌,溶洞,石林,裡面還有古代洞穴岩畫,偶爾還有人在修行。繞島一周,需時1個半小時,體力好,爬上山頂,風景絕佳。去納木錯,一般安排兩天行程,第一天,從拉薩出發,經過當雄草原,直接趕到湖邊扎西島,第二天,從納木錯返回,方便的話可再去羊八井洗個地熱溫泉浴。也有客人安排三天行程的。
注意:
1.納木錯海拔高4700米,剛到西藏還未適應好,千萬別去,可以把此景點安排晚些去,如果實在要去准備好 氧氣,葯品等。
2.納木錯晚上較冷,提前准備好保暖衣物,扎西島上只有一簡陋飯店和旅館,條件差,床位少,旺季時經常沒床,請事先准備食品或帳篷、睡袋等裝備。
3.羊八井 門票30-40元
比如骷髏牆
位於那曲比如縣境內,是用人頭顱骨堆成的圍牆。若有興趣,可搭車前往。

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這里山清水秀,極富江南水鄉風味。浩瀚如海的太湖,散布這48個島嶼,這些島嶼連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島,號稱72峰,它們是由浙江天目山綿延而來,或止於湖畔,或紛紛入湖,形成了山水環抱形式,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天然圖畫。位於湖的南部面積有62.5公里的洞庭西山是太湖最大的也是最美的島,和洞庭東山隔水遙對。太湖72峰,西山佔41座。聳立於到中央的主峰縹緲峰,又叫杳眇峰,海拔 336米,山中除寺宇和避暑建築外,主要以自然美取勝,秋月、梅雪之類的景物最具特色,另外西山上的怪石嶙峋,洞穴頗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將全島點綴得頗為別致。太湖東面的洞庭東山,其主峰的大尖頂是72峰之一,山中主要古跡有紫金庵的宋代泥塑像,元代軒轅宮,明代磚刻門樓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樓等。太湖的名勝古跡精華集中在太湖北岸。最著名的有黿頭渚、蠡湖。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吳縣市無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縣」。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吳縣佔3/4,湖中72峰,吳縣市擁有58峰,國務院規劃的13個太湖風景名勝區中,東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瀆,石湖六大景區在吳縣市境內,景區內有石公山,林屋洞,啟園, 天池山等著名景點,秀山麗水,舉目入畫。

吳縣市文物古跡眾多,擁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89處,其中省級24處,國家級1 處。有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司徒廟「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聖寺的唐塑絕藝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羅漢等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吳縣,是旅遊者的購物天堂,既有枇杷,楊梅,橘子,梅子,銀魚,白蝦, 梅鯽魚,蒓菜,大閘蟹,碧螺春等土特產品,又有蘇綉,革絲,雕刻,澄泥硯等 吳文化化工藝品,物產豐富,工藝獨特。

懷抱蘇州古城的吳縣市,區位優勢明顯。境內京杭大運河綜觀南北,滬寧鐵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於上海,杭州,無錫,常州等城市緊靠相連,再加上豐富的旅遊資源,吳縣市近年來建設了包括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太湖大橋,東山、賓館,光福機場等在內的一大批娛樂和基礎配套服務設施,開發了梅花節,金秋采桂游,四季鮮果游,水鄉古鎮游等特色旅遊產品,形成了吃,住,行,娛, 購,游的配套服務體系。

太湖風光旖旎,吳中人慧景麗,這里是您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

鄱陽湖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東北部50km。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 3914 平方公里,容積達 300 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 20 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由於帶有大量水蒸氣的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在我國的湖泊中,鄱陽湖具有最大的淡水水產養殖的水域,是長江中一些珍貴魚類漫遊、產卵與育肥的場所。水域中有魚類 122 種、浮游植物 50 種。鄱陽湖還有 200 萬畝草洲,水草豐美,每年 10 月至翌年 3 月,有數十萬只珍禽候鳥來這里越冬。1983 年 6 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縣吳城鎮建立了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1988 年 5 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個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鶴群體所在地,白鶴種群約佔全球的 98% 以上,也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鴻雁群體所在地,鴻雁數量達 3 萬只以上。保護區棲息著 54 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 13 種鳥類被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列為世界瀕危鳥類。豐富珍貴的鳥類資源為我國贏得了聲譽。世界自然基金會會長——英國菲利普親王、丹麥亨利克親王及國內外專家、學者都專程來到這里考察,眾多的國內外旅遊者紛紛慕名前來游覽,稱這里是「珍禽王國」、「中國第二長城」。
鄱陽湖的動植物
每年都有許多遊客和外國人冬季到保護區觀鳥,觀鳥的季節為11月至翌年3月。湖區著名的景點有落星墩、湖濱沙灘、火焰山、老爺廟等。
a.紫陽堤,是由花崗石砌成的堤壩,為宋朝朱熹任南知軍時修建,因朱熹號「紫陽」,當地人民為紀念他而取名「紫陽堤」。
b.落星墩,位於星子縣城南兩公里的湖中,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載:「落星石,周回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縣便因此而得名,五代時,落星墩被封為寶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王安石、黃庭堅、朱熹游此皆有題詠,王安石詩中所形容的「萬里長江一酒杯」更是千古傳名。駐足落星寺,遠眺廬山秀色,近看鄱湖美景,金鱗競躍,白鷺翻飛,田園詩人陶淵明當年「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的歸田情景,彷彿依稀可見。
c.湖濱沙灘,由落星墩乘快艇向東南行八分鍾,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垠的「十里金灘」。這里坡平沙細,陽光充足,是非常好的陽光浴、沙浴、湖浴場所,湖濱沙灘將以自然、純朴的豐姿,使廣大的內地遊客盡情享受沙灘而不必去沿海。沙灘旅遊,將一掃您旅途勞頓,感嘆大自然豐厚的賞賜。
d.火焰山,位於旅遊碼頭東北八公里的湖中,由砂礫岩組成的石群千姿百態,形狀各異且呈赤色,所以當地百姓皆稱此景為 「火焰山」,置身其中,不禁令人贊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盡享神秘、幽靜似仙境般的美妙。
e.老爺廟,又名「顯應宮」。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太祖與偽漢戰於鄱陽。初失利,走湖濱,遇老人艤舟近岸,太祖得濟,賜以金環,返顧之則黿也。是夕,宿祠中,題詩於壁。」之後,明太祖御封之為「元將軍廟」。老爺廟門前的水域有「中國百慕大」之稱,水流湍急,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更使老爺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f.鄱陽湖候鳥保護區,由旅遊碼頭乘船向南四十公里,便是候鳥觀賞區。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頂目,正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旅遊者的青睞。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水落灘出,面積廣大的草洲與湖池成為各類越冬鳥類最為理想的棲息之地。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考察,越冬候鳥達150多種,近11萬只。其中白鶴 1350隻,當候鳥群飛來時,遮天蔽日,蔚為壯觀,因此,鄱陽湖候鳥區被列為「世界A級候鳥保護區」。
水上旅遊線路及價格
紫陽堤·落星墩 紫陽堤·落星墩·湖濱沙灘·老爺廟 紫陽堤·落星墩·火焰山 25元/人 40元/人 35元/人
水上娛樂中心(即旅遊碼頭)至各風景點距離
周瑜點將台 觀音橋 愛蓮池 白鹿書院 秀 峰 廬 山
0.5公里 6公里 0.5公里 10公里 6公里 50公里
落星墩 老爺廟 火焰山 鞋 山 湖濱沙灘 候鳥區
2公里 15公里 8公里 38公里 12公里 40公里
鄱陽湖正在成為珍稀野生動物的天堂
鄱陽湖位於長江中下游,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白鶴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近些年來,由於長江水質污染加重,生態環境惡化,白鰭豚、江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也遭到了破壞,它們的數量驟減。現在這些珍稀動物在長江流域已經很難見到,在鄱陽湖等少數幾個地方偶而會出現。
在鄱陽湖,過去白鰭豚很常見,現在也難覓芳蹤;而江豚的數量還保持相當的規模。據鄱陽湖管理局的周局長介紹,最近兩年只發現一到兩頭次白鰭豚在江中活動,但發現了江豚300多頭次。白鰭豚等野生動物數目減少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江豚、白鰭豚自然繁殖能力比較低,生長周期比較長,發展能力比較弱;二是進入70、80年代以後,由於捕撈強度加大,漁類資源有所減少;三是人工的挖砂、爆破、長江航運的影響;四是環境等各方面的污染也對些動物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為了保護這些珍稀的動物,當地政府在鄱陽湖地區設立了江豚等動物的保護區,保護區內每年都進行幾個月的休漁,以便使這些動物能夠得到充足的食物。當地政府還致力於喚起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現在鄱陽湖地區漁民們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意識正在增強。
鄱陽湖不僅僅為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等提供了廣闊而安全的生存空間,它作為世界上重要的濕地之一,每年都吸引鶴類、鸛類、天鵝等大量珍稀候鳥來這里越冬。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世界白鶴最重要的冬季棲息地之一。每年到江西潘陽湖來越冬的白鶴大概有2900隻,佔全世界白鶴總數的98%.
據介紹,為了給這些珍稀候鳥提供一個良好的棲息場所,早在1988年中國政府就在鄱陽湖設立了候鳥保護區。通過多年來的宣傳和管理,珍稀候鳥被捕殺、走私的現象明顯地減少。與此同時,保護區內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漁民也就告別了靠捕漁為生的傳統生活方式,這樣就使人與鳥爭魚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可以為鳥類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

微山湖
微山湖位於東經116。34』,北緯34。27』。最大面積約1266平方公里,佔全省淡水域面積的45%,是山東省最大的湖泊,亦是我國著名的大型淡水湖泊,其單位面積漁產量居大型湖泊(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首位。全湖南北長126公里,東西寬5—25公里,中部最窄處稱為湖腰。1960 年在湖腰建成了攔湖大壩,壩上興建節制閘和船閘,將湖一分為二,壩北為上級湖,面積 602平方公里,壩南為下級湖,面積664平方公里。上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6.50米,興利水位34.20米,死水位33.00 米;下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5.00米,興利水位32.5米,死水位1000平方公里)首位。全湖南北長126公里,東西寬5—25公里,中部最窄處稱為湖腰。1960年在湖腰建成了攔湖大壩,壩上興建節制閘和船閘,將湖一分為二,壩北為上級湖,面積602平方公里,壩南為下級湖,面積664平方公里。上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6.50米,興利水位34.20米,死水位33.00 米;下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5.00米,興利水位32.5米,死水位31.5米。全湖防洪庫容47.31億立方米;興利水位庫容17.02億立方米;興利調節庫容11.28億立方米;平均水深約1.5米,屬淺水大型淡水湖泊。湖濱東依山巒,西接平原,南連蘇北富庶之地,北靠孔孟聖賢之鄉,流域面積達 31700平方公里。京杭運河縱貫全湖南北,把南北江河水系交匯勾通。

微山湖屬於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湖西地處黃河與故黃河之間的黃泛平原,地勢平緩,比降約五千百分之一至二萬分之一,河道寬淺,洪水量大峰低,分別經洙趙新河、老萬福河、東魚河、復興河等由西向東流入微山湖;北部由梁濟運河接納濟北及鄆城、梁山和東平湖新湖區一帶的來水;湖東近湖區為泰沂山脈第四紀沖積地丘陵平原,遠湖區為蒙山岐脈山丘區,河道短,洪水峰高流急,分別經泗河、泉河、洮府河、白馬河、城河、郭河、十字河、薛城河大沙河等由東向西流入微山湖。微山湖承受東、西、北三面,魯、蘇、豫、皖四省三十二個縣、市、區的來水,流域面積31700平方公里,入湖主要河流有47條,其中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河道有泗河、梁濟運河、白馬河、洙趙新河、老萬福河、復興河、城郭河、東魚河、洮府河、新薛河、新萬福河共11條,出湖口有山東省微山縣境內的韓庄閘和伊家河閘以及江蘇境內的藺家壩閘。

關於微山湖的成因,眾說不一。根據現有地質資料和地貌形態的分析,新生代以來受大地構造控制,魯西地區長期處於強烈下降過程,形成凹陷,成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毗鄰魯中山丘區,其相接處具有水流滯積形成湖泊的地質條件。從湖區地質構造和沉積物類型分析,微山湖從北至南座落在新生代後期的第四紀堆積上,但湖的沉積物很少很薄,說明了泥沙大量沉積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而湖在第四紀堆積上形成的時間並不長。從有記載的黃河、泗河等河川逕流的演變過程分析,黃河決口是逐漸形成湖泊的重要原因,加之運河的變遷和開發,加速了南上湖的形成。從夏代至秦朝曾多次在現南四湖內設國建城邑,《史書》記載,夏代的「仍國」曾設在南四湖東岸的仲家淺村;周代封的「邿國」建立魯橋鎮西6公里處。《水經注》記載,泗水會洮水於高平西,西有茅鄉城,茅城邑東南四十里處有魯國屬郎亭、郎城、郎台,在今留庄鄉西北,戰國時期設湖陵縣,在今張樓鄉程子廟村昭陽湖內。此由說明南四湖是後來逐漸演變而成的。

據歷史記載,泗水原在今微山湖西岸,由兗州流經微山縣魯橋、南陽,在魚台縣谷亭東流過,又南去沛縣城東,過徐州,從淮陰入淮河向東入海,流水通暢,是淮河下游的一條主要支流。

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第一次奪泗入淮,黃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大溜向東南直奔巨野澤,奪泗水故道轉注淮水入海。黃河水在濟濮之間泛濫二十三年,直至公元109年(武帝元封二年),帝遣使郭昌等卒數萬,堵塞了瓠子決口。此時黃河奪泗並非全河入之,直至宋初之前,雖又有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第二次遷徒,對泗水的影響仍不嚴重。但是,黃河水流的運動卻使魯西平原出現了一些窪地沉積相區。據《隋史·薛胄傳》戴:「兗州城東沂(把小沂河)、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濫大澤中」,可見在濟寧以南,古泗水東岸的兗州以下,在時隋朝已經形成沼澤湖泊。

自1077年(北宋神宗熙寧十年)始,黃河改道,決口逐漸繁起來,黃河水流對加速微山湖演變所起的作用也相應增加。公元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黃河決口於河南陽武,入梁山泊分流南北。南漢由南清河入淮,歷經墳上、加祥、濟寧,在今微山縣魯橋鎮西南與泗水匯合,至江蘇清江市入淮。公元1495(明弘治八年)劉大夏築黃陵崗,在修太行堤,北流的黃水就全部南來,自開封至徐州奪汴,再至淮陰奪泗,淮陰至海口南蘭考銅瓦廂決口北遷,奪大清河由山東利津入海,形成現在的黃河,前後經歷六百六十多年。黃河如此奪泗奪淮,一方面大量泥沙淤積,形成現在的黃河床,使泗水南流入淮之路受阻,洪水長期滯積;另一方面,由於黃水與東部河流的共同作用,使該區從北至南出現了大小、形狀、底高程均不同的南四湖雛形,從鑽孔的地質資料及沉積物分析,湖在第四紀堆積上形成的時間不長。

隨著歷代政治中心北移,元、明、清相繼建都北京,為「漕運江淮這漂,供京師之需」,於是放棄了隋代建成的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航道,從元代開始,溝通南北運河,於公元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和公元1293年(至元三十年)相繼開挖了會通河和通惠河。此時,濟寧至徐州之間利用泗水天然河道為運河。為了保持航運水深,在泗水河道上建閘,河東山水在東岸停蓄,開始形成了昭陽湖和獨山湖。明代,黃河不斷泛濫,黃強泗弱,泗水出路受阻,使昭陽、獨山不斷擴大,在微山附近出現了赤山、微山、呂孟、張庄等相連的小湖。明代嘉靖年間,開挖了南陽新河,使運道脫離泗水由昭陽湖西移到湖東,東部沙河等山水引入獨山湖,薛河水引入呂孟湖。公元1640年(明萬曆32年),大開洄河(今韓庄運河),運河再次東移,奠定了京杭大運河的基礎。至此,赤山、微山、呂孟、張庄四湖湖面迅速擴大,合為微山湖。隨著運河的開發,為蓄湖東山水濟運,昭陽等湖成為運河水櫃,這此,南陽、獨山、昭陽、微山等湖相連,初步形成了今日的南四湖。

所以,微山湖的成因既受大地構造控制,即魯西平原長期下降形成了凹陷的地質條件,也受魯中山區自然地貌的阻攔及泗河等東部山水的影響,更由於黃可長期泛濫奪泗奪淮故道淤積,泗河失去出路,水流滯積,加之運河的開發,和人們的生產活動,使濟寧至徐州間長達二百四十華里長的地帶,逐漸演變成河流堰塞型淺水湖泊 ——微山湖。隨著微山湖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將會有更多的專家和帝者來繼續探討和完善微山湖的成因 和演變過程。

微山湖流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3. 7℃,年平均日照2530小時左右,無霜期209天至224天。年平均降水量湖西約700毫米,湖東750—850毫米,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多為氣旋雨或台風雨,極易造成洪澇災害。秋、冬、春一般少雨雪。形成春旱夏澇晚秋又旱的特點。降雨的年際變化也很大,豐水年與枯水年相差懸殊,流域平均降雨量相差2倍,又常常出現連旱連澇。未經治理前,湖西平原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湖東河流源短流急,洪水來勢兇猛,又加沿湖一帶地勢低窪,每逢汛期,洪水滾坡漫流,湖河水位猛漲,積澇成災。旱時湖水枯竭,土地龜裂,飛蝗三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許多縣志都有著「洪水漂流,盧舍為墟」,「赤地千里,餓殍載道」的記載。

建國後,為了根除各種自然災害,開始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湖東興建中小型水庫共250座;湖西平原採取洪澇分治、高低水分排的措施,對水系進行較大的調整,開挖了東魚河、洙趙新河、梁濟運河三條防洪排澇骨幹河道,治理新老萬福河、惠河等中型河道十餘條,入湖的骨幹河疲乏白馬河、洙水河、蔡河、洙趙新河、洮府河、老萬福河等已接近達到三至五年一遇除澇,十至二十年一遇防洪的標准;湖畔興建了湖西大堤和硝東間斷的66分里堤防;湖腰興建了長達六千多米的二級壩節制閘水利樞紐工程,湖出口興建了韓庄節制閘樞紐工程;湖內挖深槽總長52.87公里,用以打開排水通疲乏,開辟貫通南北的航道;湖內開始有計劃蓄水,濱湖地區採取圈圩封閉、建站提排等措施。

經過多年的治理和建設,微山湖已由一個自然災害嚴重的湖泊,變為具有一定防洪除澇能力和蓄水興利、養殖魚禽、通航旅遊多種功能,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的湖泊。

□社會經濟概況

微山湖流域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三十二個市、縣、區。山東省濟寧市所轄的十一個縣、區9721平方公里均在微山湖流域范圍內,佔全部流域面積31700平方公里的30.7%。本次調查范圍除微山湖外,還包括濟寧市轄的微山縣、魚台縣、市郊區、金鄉縣、嘉祥縣、鄒縣六縣區,在面高程 37米以下的濱湖有關地帶,共36處鄉鎮,總計3017.4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1.04%。其中耕地面積為1159.3平方公里(173.9萬畝);人口123.8萬人(其中漁民5.59萬人,湖民5.14萬人),勞辦47.4萬人個。

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了徹底改變湖區落後面貌,根治洪澇災害,政務院於1953年批准建立了微山縣,統管微山湖;進行了大規模水利建設;在大搞以興修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的基礎上,1964年以濱湖區實行了稻改。到1983年共建排灌站685處,裝機1521台,打機井9267眼,配套 4859眼,裝機5518台,建大型水閘7座,基本上做到了遇旱能灌,遇澇能排,實現農業穩產,1966年種稻面積曾達到120萬畝。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農業動力機械發展到25751台,337181瓦,每瓦負擔耕地5.2畝;有漁船24650隻,大、中、小型漁具12類、41種、22737件;能航船隻455艘,載重24579噸。生產條件的改變,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湖區經濟的發展。1983年糧食作物面積 123萬畝,耕畝單產560.9公斤,總產69萬噸,比濱湖稻改前的1964年總產增長了4.56倍,單產提高4.7倍。棉花播種面積122.6萬畝,單產57.9公斤,總產7.098噸。調查范圍內農業總產值6.02億元,比建國初期最好的1956年增長7.7倍,年遞增率為8.4%,其中農業產值 3963.5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64.2%、1.8%、6.3%、21.1%、6.58% ,人均佔有糧食586公斤,口糧400公斤,收主439.5元,賣給國家糧食101公斤。

微山湖1950~1959年平均漁產量22511.9噸,1955年漁產量達到26600噸,水生經濟植物面積52萬畝,1957年發生了一次八十年一遇的洪水後,漁業、水生經濟植物均明顯下降,1960~1969年漁業年平均產量降到10296.6噸,1972年~1975年曾間斷地向大湖投放魚種、蟹苗,收到一定效果,1970~1979年漁業平均年產量達到17040.4噸,1980年以後繼續好轉,1980~1983年漁業產量達到18208.5 噸,至今仍未恢復歷史最高水平。為了增殖漁業資源,國家投資在南上湖畔興建了三處國營淡水養殖場,佔地總面積2950畝,同時在沿湖建設了商品魚基地95 處,水面積17188畝。濟寧市和市郊區、微山縣、魚台縣相繼成立了水產供銷公司,並在湖區設立了水產品收購站8處,為了改善漁民的居住條件,幫助24個漁業大隊建立了漁民新村,上陸定居漁民已達1.7萬人,漁民生產和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沿湖煤炭電力資源豐富,各礦井年產煤量約達1200萬噸,湖區電力工業也是國家重點建設地區,已建濟寧電廠裝機30萬千瓦,規劃裝機90萬千瓦,在建的鄒縣魯面電廠計劃85年發電裝機30萬千瓦,規劃裝機360萬千瓦,擬開工的還有嘉祥電廠,湖東新建兗石鐵路,規模宏大的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設計任務書正在審批;縱貫南四湖的京杭運河及5萬噸級的碼頭的規劃設計已由交通部批准正待興建,目前航運船隻南通寧、滬、杭等處,京杭運河擴建後,將成為南北水上客貨運輸大動脈。建國三十多年來,南四湖經過初步開發治理,已經成為山東省最大的淡水漁業基地,盛產水稻、小麥的商品糧基地,並正在成為以京杭運河和津浦鐵路為骨乾的交通運輸集散基地和以電力、煤炭為主的國家重點能源工業基地。

艾比湖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准噶爾盆地西南部的斷陷湖。又稱布爾哈齊湖。湖形呈橢圓狀,准噶爾盆地的匯水中心。有博爾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四棵樹河和拉巴河匯入。歷史上,艾比湖水面面積最大時達1200多平方千米,年入湖水量達12億立方米,由於上游地區開荒截流,入湖河流只有博爾塔拉河和精河兩條,其他三條河在未進湖前就斷流了,年入湖水量只有5億立方米。艾比湖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水面年蒸發量高達1300毫米,湖面海拔降到189米 ,湖面積縮小到107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不到2米,含鹽量達87克/升,湖水苦咸,有鹽湖之稱。

7. 宜興哪裡好玩的地方

***主要景點***
1.省庄竹海
被譽為「華東第一竹海」、「太湖第一源」和「蘇南第一峰」.區內主要由門樓服務區、鏡湖區、翡翠長廊區、水景瀑布區、竹種園區、海底區、小海中海區、懸
空環游棧道區、千年古寺區、品茗休閑區等組成.
2.龍池山
為江蘇省森林自然保護區.龍池山主要以「稀、奇、古、怪」而著稱.稀者,稀有樹種、稀有植物;奇者,山巔有池,池內有龍;古者,江浙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元末明初「開臨濟之祖庭,辟禹門之禪院」;怪者,白雲岩石壁橫空,壁立千仞,晨霧飄渺,忽如玉帶回環腰際,忽如飛絮冉冉四益,忽拂掃青岩,忽隱沒層巒,變化萬千,更有那可預報天氣的曉雲石,構成了荊溪十景之一的「龍池曉雲」.
龍池庵:山上著名景點,始建於宋咸淳二年(1266年),名禹門禪院。清康熙年,敕賜為「澄光寺」。」澄光寺是明代在江南弘傳臨濟宗禪旨的重要場所,臨濟正宗二十九世幻有禪師及四位高徒密雲圓悟、天隱圓修、抱撲圓蓮為繼承和弘揚臨濟宗都作出了交大貢獻.
龍池:位於山頂。登高遠眺,可遙見浩瀚太湖風帆點點。在此觀日出,景象之美,可比泰山。
另有景點龍池曉雲石、古棧道、禹門祖塔、憑虛閣、涅磐窟、老虎亭、拜經台、分賓亭、洗心池、一步登天等.
還有善卷洞風景區,陶祖聖境(慕蠡洞),靈谷洞,宜興農民公園-天一度假村等.
***注***:1.宜興紫砂壺不錯的.
2.美食介紹:紅燒魚頭湯,滆湖大閘蟹,茭利銀魚,汽鍋排骨湯都是很具地方特色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8. 納木湖,太湖,鄱陽湖,微山湖,艾比湖,是淡水湖還是鹹水湖,景色特點,主要物產,在哪個省

納木湖位於青藏高原,面積1940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鹹水湖,海拔4718米,也是世界最高的大鹹水湖,有的湖雖比它高,但面積小,它比全球最高的大淡水湖——南美的的喀喀湖還高900多米,當地的藏族人民、蒙古族人民稱它為「天湖」、「天海」。
納木湖在我國拉薩市的北面,它是由周圍高山的雪水匯集而成的。湖邊牧草豐美,可四季放牧。湖水清澈,盛產細鱗魚,無鱗魚。

太湖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皆吸引著大量中外遊人來此觀光游覽。
太湖位於富饒的滬、寧、杭三角地中心,是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灣而成的湖泊。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盪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陽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經調蓄後,由湖口注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km2,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觀

鄱陽湖多年平均水位為12.86米,最高水位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吳淞基面)。年內水位變幅在9.79—15.36米,絕對水位變幅達16.69米。隨水量變化,鄱陽湖水位升降幅度較大,具有天然調蓄洪的功能。由於水位變幅大,所以湖泊面積變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遼闊;枯期水位下降,洲灘裸露,水流歸槽,湖面僅剩幾條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觀。
微山湖風光秀麗,美麗而又神秘,自然而又灑脫,山、島、森林、湖面、漁船、蘆葦盪、荷花池,還有那醉人的落日夕陽、裊裊炊煙等等,和諧統一地結合起來,構成了微山湖特有的美麗畫面,是個天然的大公園。這些風物中,尤以有「花中仙子」之稱的荷花最為耀眼,其美麗的身姿,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又全身都是寶,人們甚是喜愛。其洋洋灑灑地鋪到湖面上,有的多達幾拾萬畝,蔚為壯觀,所以又有人把這里叫作—中國荷都。
微山湖是中國著名的六大淡水湖泊之一,她以秀麗的湖光山色, 富饒的自然資源被譽為「魯南明珠」「齊魯靈秀」。
艾比湖湖水含鹽量高、污染不嚴重;湖水溫度夏季晴朗炎熱的天氣湖面水溫可達30℃左右,湖面在12月封凍,翌年3月解凍,最大冰厚0.32m,可行汽車,冬季冰下水溫可達~1到-2℃而不凍結,這是高含鹽量湖水的特點植物不能在湖中生長,也無魚類分布,但在阿流、排水渠入湖口及南部泉、河入湖支流中魚類較多,魚類2科14種

熱點內容
白水百合 發布:2025-08-26 20:36:23 瀏覽:266
mk情人節款 發布:2025-08-26 20:33:35 瀏覽:860
七夕何其多 發布:2025-08-26 20:33:31 瀏覽:575
花藝大師是G 發布:2025-08-26 20:26:57 瀏覽:910
綠植營養液能噴蘭花嗎 發布:2025-08-26 20:15:31 瀏覽:417
土牆盆景 發布:2025-08-26 19:53:52 瀏覽:836
木根花卉 發布:2025-08-26 19:39:28 瀏覽:407
茶花多少錢一盆 發布:2025-08-26 19:27:32 瀏覽:859
蘭花的花期有多久 發布:2025-08-26 19:25:54 瀏覽:296
十八歲姑娘一朵花對跳 發布:2025-08-26 19:25:34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