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荷花苑
A. 請幫忙找下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詞各三首!並且要有詩的意思和表達的感情!
春: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夏:
初夏:
《客中初夏》(司馬光)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池上早夏 》(白居易)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靜拂琴床席,香開酒庫門。慵閑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盛夏:
《夏日山中 》(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曉出凈慈寺》(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夏末:
《夏夜宿直》(白居易)人少庭宇曠,夜涼風露清。 槐花滿院氣,松子落階聲。 寂寞挑燈坐,沉吟蹋月行。 年衰自無趣,不是厭承明。
《夏日雜詩》(陳文述)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蕭疏玉漏催。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秋: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漁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冬:
《梅花》(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問劉十九》(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江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別董大》(高適)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B. 華陰市景點
華陰市的景點有華山、關帝廟、荷花苑、玉泉院、羊公石室等。
1、華山:古稱西嶽,是著名的五嶽之一,北臨坦盪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2、關帝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後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年間多次籌資修葺,至民國時形成規模,歷來受當地百姓愛戴。
3、荷花苑:西起華陰白龍澗河,東至潼關縣,南起鳳凰嶺,北至渭河生產圍堤,綠色的荷葉襯托著千姿百態、嬌艷欲滴的荷花。
4、玉泉院:位於華山腳下,是華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遊客從華山峪游覽華山的必經之地,傳說是五代時陳摶老祖所建,背依華山,四周古木參天,院內有一泉,泉水甘甜清冽。
5、羊公石室:在華山主峰西北的白羊峰上,與壺公石室毗鄰,是春秋戰國時天下楊姓先祖晉公子羊舌氏隱居避難的地方。
C. 介紹蓮花
蓮的別名、品種及外型:
荷花自古備受文人青睞,是以名目繁多,有蓮花、芙蕖、水芝、芙蓉、水芸、水華、水芙、水旦、水芙蓉、 澤芝、玉環、草芙蓉、六月春、中國蓮等稱呼。為什麼叫荷花呢?《本草綱目》有雲:「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是從外形來說的。嘿嘿,看我掉書包,這《說文解字》中還有「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蓉」的區別,是從生長階段來分的。若依照聖潔高雅的氣質,則又取名為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宮仙子、玉環等雅號。如果細分到莖葉果實的話,那就更多了。莖通常稱為藕,但也有玉節、玉玲瓏、玉臂龍等名稱。葉子就講究多了,可分三種:以頂芽最初產生的葉,形小柄細,浮於水面,稱為錢葉,或叫荷錢;最早 從藕帶上長的葉略大,也浮於水面,叫浮葉;後來從藕帶上長的挺出水面的葉叫立葉。無 論是錢葉、浮葉或立葉,出水前均相對內捲成棱條狀。立葉依生長早晚,其大小、高矮、 順序表現出明顯的上升階梯和下降階梯。在新藕形成時抽出的立葉,比前張大而剛刺較短, 叫"後把葉",在其前方再出現一張形小、柄短、葉背微紅的葉,叫"終止葉"。人們只要辨別出終止葉,就能找到泥中新藕的方位。最後這荷花的果實蓮子又可稱玉蛹、湖目,奇的是這蓮子千年不腐,便是如化石般的古董,若要栽培,也能發出新芽。
蓮花的歷史:
荷花學名為Nelumbo nucifera Gaertn,荷花屬睡蓮科(Nymphaeaceae)蓮屬(Nelumbo)。
蓮屬(Nelumbo Adans.)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種屬之一。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那時候,正植巨型爬行動物恐龍急劇減少的後期,它在地球上生長的時間比人類祖先的出現(200萬年前)早得多。前蘇聯A.H.克里斯托弗維奇《古植物學》(1965)稱,蓮屬化石發現於北美北極地區和亞洲阿穆爾河流(即黑龍江)的白堊紀及歐洲和東亞(庫頁島)、日本的漸新世和中新世地層中。那年月,地球上氣溫比現在溫暖,蓮屬植物約有10~12種,五大洲均有分布。後冰期(Ice Age)來臨,全球氣溫下降,使得不少植物滅絕,另一些植物被迫漂遷,完全打破了原來的地理分布狀況。遭此劫難,蓮屬植物倖存2種,分布范圍縮小了。分布在亞洲、大洋州北部者為中國蓮(Nelumbo nucifera),漂遷至北美洲的為美洲蓮(N.lutea)古植物學家還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發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萬年前)的蓮化石,和現代的中國蓮相似;在中國柴達木盆地發掘的1000萬年前荷葉化石,和現代中國蓮相似。70年代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規劃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區早第三紀孢粉》一書記載:在遼寧省盤山、天津北大港、山東省墾利、廣饒及河北省滄州等地發現有兩種蓮的孢粉化石。第三紀熱帶植物地理區內的我國海南島瓊山長昌盆地地層中,也發現有蓮屬植物的化石。現我國黑龍江省扶遠、虎林、同江、尚志等縣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蓮分布。以上說明蓮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quoiagly plostroboides)、銀杏(Ginkgo biloba)、中國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se)、北美紅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同屬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倖存的孑遺植物代表。
蓮花的名勝古跡:
一、山嶽
黃山蓮花峰:在安徽省歙縣境內,因峰形酷似荷花而名
廬山蓮花峰:在江西九江市南。
華山蓮花峰:位於陝西省華陰市,為華山的中峰。
衡山蓮花峰:為湖南衡山之峰,層巒疊嶂,形似荷花,故名。
五夷山蓮花峰:位於福建崇安境內,上有蓮花洞。
蓮花峰:在廣西曲江之南。
蓮荷山:在福建連城東。
二、江河湖塘
蓮花海:新疆烏蘇境內一湖舊名。夏天,湖中盛開白蓮似海,故名。
蓮花湖: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唐城西北隅有一湖泊,俗謂之唐池,蓮荷被水,為當時勝景。
蓮湖:據《水經注·淮水》記載:淮水東與申陂水匯合後,又分為幾流,一流其東南分南入蓮湖,其水再匯往於淮。
蓮塘河:廣東陽江北白馬山,合漠陽江入海。
紫蓮塘:《德興縣志》載:馬鞍山下有紫蓮塘,因開紫蓮而名。
瑞蓮池:據《化州志》載:化州官府後有瑞蓮池,嘉靖己酉(1525年)池中有三枝開並蒂蓮。戊子(1528年)有七枝開並蒂蓮,故取名瑞蓮池。
金蓮池:據《偃師縣志》載,西南40里,有池廣丈余,深五尺,唐代終南山王主禪師尋其友張神童至此,有金蓮七朵生於池內,故取名金蓮池。
荷花澱:據《保定縣志》載,縣西有荷花,夏日盛開,香聞十里,游賞其間涼風四面,爽氣親人。
芙蓉池:據《湖州志府》載,府城東白蘋州上有池,池內多生千葉蓮花,故取名芙蓉池。
蓮花池:據《重慶府志》載,"江津縣東二里有蓮花池,廣約三十里,池中蓮花,紅白相雜,生動可愛。"又《元江府志》載:"青龍山下有一大池塘,周圍三百餘仗,每逢暑夏,池中青、白紅荷盛開,故名。"
三、亭橋建築
藕花居:位於杭州凈慈寺北。據《西湖志·園亭》載,明洪武僧廣衍建,為南屏八景之一。
玉蓮堂:據《西湖志·古跡》載,在錢塘門外,景定三年(1262年)安撫魏克愚徒於此。
瑞蓮亭:據《順慶府志》載,蓮州府署南石佛寺左,有一亭,亭邊有池常生並蒂蓮瑞蓮,絢爛多彩,異香數里不散,故名瑞蓮亭。還有君子亭、蓮巢亭、荷橋、蓮庄、蓮城堂。此外,古人常把大臣的官邸稱作蓮花池。
四、以荷花為"市花"的名城都市
山東濟南市:80年代,荷花被譽為濟南市"市花"後,大明湖更是煥發了生機:垂柳披拂,荷花掩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山東濟寧市:濟寧市荷花栽培約有二千年的歷史。現今濟寧市的荷花新品種已達60餘種。
河南許昌市:80年代荷花被譽為許昌市"市花",更促進了荷花文化的繁榮發展
湖北孝感市:自古以來孝感城野荷遍地,尤以城西蓮花湖為最盛。今日孝感市區便是蓮花池之一隅。湖邊有"荷花墩",城內有荷花池,"泮沼荷香"已成為孝感八景之一。
湖北洪湖市:以洪湖聞名的湖北洪湖市,水域面積758平方公里,荷花到處盛開,使之成為荷花的海洋。1987年,洪湖撤縣立市,1991年市人大通過決定以荷花為"市花"。
廣東肇慶市:種植荷花近千年的廣東肇慶市,以瀝湖七星湖的荷花最為著名。荷花已成為肇慶人民最喜愛的花卉之一。
蓮花與佛教的關系:
佛教兩大宗之一的大乘佛教,都用荷花做佛教座,佛教認為荷花從污泥中長出,卻不被淤泥污染,又非常香潔,表示佛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又從生死煩惱中開脫,故有「蓮花藏世界」之說。按佛教解釋,蓮花是「報身佛所居之凈土」。
蓮 詩詞:
<<憶蓮>>
江南風景秀
最憶在碧蓮
娥娜似仙子
清風送香遠
<<訪蓮>>
友人致電來,
邀我游苑址。
斜風雨數點,
新月柳幾枝。
行到近春園,
立觀荷花池。
蓮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種蓮>>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風帶露沾儂身
待到花開如滿月
覽勝誰記種蓮人
<<對蓮>>
古柳垂堤風淡淡,
新荷漫沼葉田田。
白羽頻揮閑士坐,
烏紗半墜醉翁眠。
游夢揮戈能斷日,
覺來持管莫窺天。
堪笑榮華枕中客,
對蓮余做世外仙。
<<采蓮>>
燕園不可采蓮
蓮葉空自田田
無魚戲在蓮中
我亦難入蓮間
<<畫蓮>>
朱顏碧墨放池畔
舞袖揮毫對玉蓮
盡態極妍宛若生
一脈幽香把君難
<<賞蓮>>
炎夏雨後月,
春歸花寂寞;
滿塘素紅碧,
風起玉珠落。
<<詠蓮>>
池塘一夜風雨,
開起萬朵紅玉;
憐君自來高格,
愛蓮誰若敦頤。
<<問蓮>>
花中君子來哪方
婷婷玉立展嬌容
暖日和風香不盡
伸枝展葉碧無窮
縱使清涼遮炎夏
為甚委靡躲寒冬
既然不願纖塵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贊蓮>>
陸上百花競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與桃李爭春風
七月流火送清涼
<<夢蓮>>
京北秋來風景異,
天高雲淡雁迷離;
踏破鐵嶺無覓處,
尋遍荷塘空水遺;
無可奈何秋睡去,
仙衣勝雪傾心起;
何故幽嘆無緣見,
夏風十里一潭碧。
<<殘蓮>>
蕭瑟秋風百花亡
枯枝落葉隨波盪
暫謝鉛華養生機
一朝春雨碧滿塘
愛 蓮 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只能提供這么多了,真是累死我了,希望能對你有點用。
D. 名人和蓮花的故事
1.唐玄宗與蓮花池 唐玄宗晚年獨愛蓮花,與蓮花結下不解之緣,這與楊貴妃有著密切的聯系。 楊貴妃,小字玉環,弘農華陰人,出身官僚世家。其膚如凝脂,貌似蓮花,美艷異人,是洛陽第一美女。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作為壽王妃的楊玉環到驪山華清宮游覽,正遇唐玄宗巡幸華清行宮,兩人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天寶四載 (745年)八月初六,玄宗在度過60周歲誕辰的第二天,就急忙冊封27歲的楊玉環為貴妃。這時的楊貴妃臉色白嫩,臉型豐滿勻稱,酷似蓮花,被玄宗稱贊為「蓮臉」,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描寫李隆基(唐玄宗、又叫唐明皇)和楊貴妃(楊玉環)的故事《長恨歌》中所贊嘆的「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正因為這樣,玄宗開始對蓮花情鍾獨有。天寶六載(747年),他詔令擴建驪山華清宮,並利用驪山的溫泉,專門修飾了兩個沐浴大池,時稱「供奉兩湯」,唐玄宗專用的浴池,稱御湯,引驪山溫泉入池,浴池四壁多用大理石堆砌,壁上雕有九龍飛翔之狀,龍頭為白玉石雕。溫泉似從九龍嘴中噴人池內,故時人又稱九龍池或九龍湯。在御湯的正中,安放了一朵「石蓮花」。這朵石蓮花是「安史之亂」前范陽節度使安祿山進獻。其雕刻巧奪天工,酷似蓮花,深得玄宗喜愛,故安置於御湯中央,又使石蓮「才出水際」,一眼望去,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被群臣稱贊為蓮花湯或蓮花池。每逢冬至,唐玄宗便攜帶貴妃來此避寒沐浴。 而一到夏季,玄宗則攜同貴妃往太液池賞荷觀月。唐朝太液池在長安城北 大明宮內,即今陝西省西安市北偏東處。池分東西兩部分,西部較大,中間用渠道相連。池內千葉白蓮盛開,美不勝收。有一年秋8月,玄宗在太液池宴席作 樂,熱鬧非常。群臣看著池內亭亭玉立的千葉白蓮,酷似美麗的少女,嫻靜多姿,一致稱贊蓮花的嬌艷。而半醉半醒的唐玄宗則指著楊貴妃對左右大臣說:蓮花雖美,但不解人意,這怎麼能與既善解人意又貌似蓮花的貴妃相比!此後,人們又常以「解語花」來比喻美麗的少女。唐玄宗還用蓮花汁調香粉作御墨,謂其曰:龍者劑。 此外,每逢夏秋之際,玄宗還常與貴妃至曲江池與興慶宮龍池賞荷避暑。興慶宮的大龍池是數里大池,池內植白蓮,池中央建有水殿。白天,玄宗與貴妃泛舟池上,入夜,便寢宿水殿之中觀荷納涼,直至拂曉。(摘自《中國荷文化》) 2.乾隆與荷花造景 乾隆(1711~1799年),雍正第四子,1735~1796年在位期間,遍訪中國名山大川,曾六下江南,吸取了江南園林的意趣和造園手法,結合北方的具體條件加以融洽。尤其是把江南園林中的奇葩——荷花,引種到了北方皇家苑囿,使荷花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應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當他第三次南巡至杭州西湖時,不禁被麴院風荷亭亭的蓮荷、幽靜的庭院所折服,回京後便在皇家苑囿圓明園中,按照西湖麴院風荷布局的格調,築台建亭,疊石砌池,栽柳植荷,創造了又一座蓮荷風情園——麴院風荷,而成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 避暑山莊位於河北承德熱河西岸,佔地約560公頃,是一座大型的天然山水園。它始建於康熙年間。康熙三下江南,看到江南的秀麗風光,就決意在承德把江南名山大川之名勝匯集於一園,因此建造了這座避暑行宮。到了乾隆年間,又增添了許多以荷花為主景的名勝。例如,坐落在山麓的「曲水荷香亭」,下臨曲沼,「藕花無數,荷植亭亭」,頗具山鄉特色。另外,臨湖傍水的「觀蓮所」,面對「芙蕖萬柄,涵光照影,天葩瓊蕊,誠為罕觀」。其所如亭,四面開窗,近水傍堤專供賞荷,為乾隆三十六景之十四景。因山莊湖中有溫泉注入,故這里的荷花花期甚 長,有時已過寒露,湖中仍見荷花盛開,乾隆有詩曰:「荷花仲秋見,惟因此熱泉。」 乾隆一向敬仰荷花,尤其是荷花的君子節操。他認為荷花精神是「以屈為 神,丈夫之道;淡而無華,高節乃現」。公元1792年夏,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青蓮島煙雨樓中消夏,見眼前一片荷花,搖曳生姿,不禁詩興盎然,作《對荷》一首:「花盛原因開以遲,樓陰一片綺紈披。屈為信理固宜是,淡拂華高乃在茲。鹿苑不妨姿游奕,鴛湖豈必較參差。設如座喻對君子,杏樹依稀與論詩。」 乾隆六下江南,對江南的采蓮風俗也頗為歡喜,寫有《采蓮曲》:「薰風拂池塘,明霞映州渚,盪漾木蘭船,采蓮不知暑,蓮花如錦葉如蓋,芳香自送搖清簌,疑有天孫為弄梭,不然洛浦飄衣帶。采蓮采蓮夏復秋,青青葦岸忽白頭。徘徊不覺露畢濕,獨喜紅芳載滿舟。」 (摘自《中國荷文化》) 3.朱自清與《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蘇揚州人,是一位散文領域里高等的風景畫家,被譽為「美文」或現代散文的代表。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政變的消息傳到北京,使當時正在北平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的朱自清十分震驚,惶惚不安。「四一二」的槍聲,打亂了朱自清的思緒,眼睜睜看著一幕歷史悲劇開場,他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苦澀滋味。7月盛夏的一個夜晚,他獨自來到了西院幽靜的荷塘邊。後來,他把這晚在荷塘邊的漫步和遐想,寫成一篇散文,這就是《荷塘月色》。 (摘自《中國荷文化》)
E. 華清池景色介紹
華清池(Huaqing Hot Spring)
位於西安東約30公里的臨潼驪山腳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宴寨鄉西揚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後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俑群,也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寶,1987年就與秦始皇陵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
下北麓,是中國著名的溫泉勝地,溫泉水與日月同流不盈,不虛。每天都有很多遊人在這里洗溫泉澡。據歷史記載,這里的溫泉大約發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漢代曾在這里建造帝王貴族的行宮別墅。唐代建有富麗堂皇的「華清宮」。「華清池」由此得名。經歷代戰爭,原來的建築都已毀塌。現在的建築都是按照歷史記載的布局於1959年重建的。自古以來,華清池為游覽勝地。華清池溫泉共有4處泉源,在一石券洞內,現有的圓形水池,半徑約1米,水清見底,蒸汽徐升,腳下暗道潺潺有聲,溫泉出水量每小時達112噸,水無色透明,水溫常年穩定在43度左右。四處水源眼中的一處發現於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紀——前771年時代,其中三處是解放後開發的。總流量每小時為100多噸,水溫43℃。水內含多種礦物質和有機物質,有石灰、碳酸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氧化鈉、硫磺、硫酸鈉等多種礦物質。溫泉水不僅適於洗澡淋浴,同時對關節炎、皮膚病等都有一定的療效。浴池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一次可容納近400人洗浴。
這里作為古代帝王的離宮和游覽地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都在這里修建過行宮別苑,以資游幸。冬天溫泉噴水,在寒冷的空氣中,水汽凝成無數個美麗的霜蝶,故名飛霜殿。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里建離官。秦、漢、隋各代先後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數次增建。名曰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到了唐玄宗時又大興土木,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此時才稱華清宮。因宮在溫泉上面,所以也稱華清池。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游宴的行宮,每年十月到此,年終返回。唐天寶六年(747)擴建後,唐朝第七個皇帝玄宗每年攜帶楊貴妃到此過冬沐浴在此賞景。據記載,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41年時間里,先後來此達36次之多。飛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楊貴妃的卧室。白居易《長恨歌》就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華清池大門上方有郭沫若書寫的「華清池」匾額。進了大門就見兩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兩座宮殿式建築的浴池左右對稱,往後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過龍牆便是九龍湖,湖面平如明鏡,亭台倒影, 垂柳拂岸,湖東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飛霜殿為主體建築,沉香殿和宜春 殿東西相對,西岸是九曲迴廊。由北向南過龍石舫,再經晨旭亭、九龍橋、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貴妃池」建築群。「蓮花湯」池形如石蓮花,供皇帝沐浴;「海棠湯」池形如海棠,供貴妃享用;「尚食湯」是供大臣們沐浴之處;「星辰湯」傳說原址上面及四周無遮物,沐浴可見天上星辰,故名。在星辰湯後面還有溫泉古源。出了貴妃池向前行便進望湖樓,先見荷花池然後經飛霞閣,傳說此閣是貴妃浴後觀景及涼發之處。 現在的九龍湯是唐玄宗洗浴的池名, 貴妃池是楊貴妃沐浴的地方。接著來到五間亭,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也發生在這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時蔣介石曾在此居住過。後面驪山的半腰間虎斑石處還有一座「兵諫亭」,高4米,寬2.5米,水泥鋼筋結構,兵諫亭匾額是用貴重的藍田玉製成。走出望湖樓,向右可沿著一條磚砌的台階上行,直登蒼翠蔥綠、美如錦綉的驪山游覽。經近年來考古發掘,在唐華清宮保護范圍內發現了唐梨園遺址,清理出「蓮花湯」(御湯)、「海棠湯」(貴妃池)等五處皇家湯池遺址及大量建築材料。同時在唐、漢文化層下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夾砂泥質陶片,為研究華清池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里,這次事件直接引起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是中國抗戰史上重要的轉折點。「西安事變」的遺址在華清池風景區,內有五間廳和兵諫亭等。
驪山溫泉、千古涌流,不贏不虛,水溫恆至43度,內含多種礦物質,宜於沐浴療疾。華清池現有各類浴池一百多間,可供數百人同時沐浴。
今天的華清池,名山勝水更顯奇葩,自然景區一分為三,:東部為沐浴場所,設有尚食湯,少陽湯,長湯,沖浪浴等高檔保健沐浴場所,西部為園林游覽區,主體建築飛霜殿殿宇軒昂,宜春殿左右相稱。園林南部為文物保護區,千古流芳的驪山溫泉就在於此。
近年來,為了適應旅遊形勢的發展,華清池內又新添了中外書法碑林、梨園及其它藝術展館。構成了集旅遊、文物、園林、沐浴、娛樂、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文物游覽場所。堪稱北方皇家園林之典範。2007年5月8日,西安市華清池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華清池,中國著名皇家溫泉園林,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西距古都西安30公里,是一處具有三千年皇家園林史,六千年溫泉沐浴史的游覽勝地,現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4A級旅遊景區。
華清池風光秀美,景色迷人,這里有旖旎雋秀的園林風光、千古流芳的天然溫泉、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行轅舊址,以及保存完好的唐御湯遺址。九龍湖、環園、五間廳、御湯遺址博物館都是遊人不可錯過的景觀。
華清池耗資1.8億元規劃建成「芙蓉園」唐文化景觀園林區,整個建築依據唐建築風格,突出盛唐宮苑園林的歷史風貌,依山造園、錯落有致、再現了秀麗多姿、雍容華貴的大唐風韻。
唐代美人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愛情羅曼史就發生在唐華清宮中。盛唐時期,唐明皇召楊玉環入宮,至愛至寵。安祿山叛亂後,楊玉環在馬嵬坡被眾將士逼迫而死。從此,唐明皇肝腸寸斷。後得以魂魄升天與愛妃在月宮相會。二人淚眼相見,互訴思念之情,並誓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佐證了這段千古絕唱。
附上華清池介紹的導游詞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華清池的大門。進入門內,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脫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溫泉水,正准備沐浴呢!這座雕塑高3.3米,重5噸,是1991年9月,華清池向西安臨控首屆石榴節獻禮的項目,可以說她和《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壁畫一樣,在突出華清宮文化內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為大家觀賞留影的熱點。
說起楊貴妃,還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陝西華陰,後隨父入川。父親死後,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學會了優雅的言語舉止,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後,由於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後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於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於不顧。冊封第二年,擴建溫泉宮時,唐玄宗專為楊貴妃建築了海棠宮。楊貴妃36歲生日時,唐玄宗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進行祝壽,僅樂工就有120名,滿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歲萬福。大家還記得白居易的《長恨歌》,真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我們現在游覽的正是馳名中外的華清宮。這里是它的正門,名叫津陽門,俗稱東門。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門是一字排開的五間仿唐建築,房檐下懸掛的是「華清池」金字匾額,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寫。作為皇室別宮的唐華清宮,是和驪山秀嶺合為一體的,其規模遠比眼前的華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華清池是1959年國慶10周年前夕,以唐華清宮為藍本並根據華清池所處地域的具體條件設計修建的,但它只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佔地85560平方米,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游華清池詩中寫道:「華清池水色青蒼,此目規模越盛唐。」指的就是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麼遊客們會問:唐華清宮的范圍究竟有多大?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布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它的范圍南至驪山西鄉嶺第一峰,北到老縣城的北十字,東至石瓮谷,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築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山下展開,布設了各類不同的樓閣亭謝,栽植青松翠柏,嬌燒萬分,似人間天堂。可惜的是唐華清宮隨安史之亂漸遭破壞,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築已盪然無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遺址了。
【九龍宮—飛霜殿】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九龍宮景區,這里屬華清池西區。走進後大家便看到面積為530平方米的九龍湖。許多遊客一定想問:此處湖、宮為何都以九龍為名?
其實原因十分簡單。此湖分成上下兩個湖,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堤上東為晨旭亭,西為晚霞亭,相互對應,與上湖南岸的一亭謝相映成趣。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所以取名龍吟樹。堤壁間已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因而以九龍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楊貴妃視華清宮為第二帝宮,那麼他們一定在這里建有演繹人間最浪漫的愛情的宮殿。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飛檐翹角、紅牆綠瓦的唐式建築就是他們的愛巢寢殿——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飛霜殿中。
這里紅柱挺立,迴廊環繞,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風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皇家氣派。
【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場—太子湯】
華清官分為西區和南區。各位遊客,我們現在進入的是南區,即文物區。大家請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仿唐建築便是1990年建成開放的御湯遺址博物館。裡面保存著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座無與倫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一件珍貴禮物。浴池被設計成一朵正在慢慢盛開的海棠,那6片綻放的花瓣輕輕地擁美人於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溫泉水,這是何等高雅、何等藝術的愛情點子,且來自六十幾歲的唐玄宗!無論稱海棠池也好,或叫貴妃池也好,我們都可以想像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由此可見,唐玄宗用心之誠、愛情之真,在當時來講可不容易啊!
我們再來看浴池的用料。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這種青石磨時稱墨石,其最大優點是美觀,還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兩層,是台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共由18組券石組成。整個浴池既體現了對稱、協調、平衡的傳統美學思想,又符合人體生理特點。
浴池的整個結構可謂用。心良苦,設計精到。你們看池中間有個進水口,出土時有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邊接有蓮花噴頭,下邊接通陶水管,與泉水總源相通。水從蓮花噴頭噴出,飛珠走玉,水霧漫起。可以想像當唐玄宗和楊貴妃共洗鴛鴦浴時,不就是白居易《長恨歌》里的「待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哪番動人情景嗎?但真正證明這是唐玄宗贈送的愛情禮物的是池中間的一塊條石。這條石是貴妃沐浴時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著一個「楊」字。
各位遊客,你們現在看到的是另一個充滿神秘的古浴池。從形狀上看,想必大家已經猜出它叫什麼了。如果說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話,那麼眼前這座池被稱作「蓮花」便也合情合理了。仔細觀察,這湯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蓮花?此池古來又被稱作御湯和九龍殿,無論前者或後者都與這個湯池供皇帝沐浴有關:御就是皇帝,九龍也是指皇帝。
如果說蓮花池和海棠池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後者比前者大兩倍以上。蓮花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除此之外大家發現沒有,蓮花池有兩個進水孔,並安有雙蓮花座,比貴妃池多一個。還有一個不同的是池岸周圍有雙排石礎,這些雙孔、雙座、雙排應該是有並蒂蓮的寓意,正應了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
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後幾個皇帝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涌進湯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皇帝近臣及為嬪妃服務的尚食局官員沐浴用的池子,面積約30平方米,南北有對稱的兩個台階。這個池子在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還曾維修過,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時間最久的一個池子。在南北兩排殿宇的空曠處,夾有一個石欄圍成的浴池遺址,是用青石鋪砌的長方形噴池,規格雖小,但結構精雅,是專供太子沐浴的場所。
【晾發台】
各位遊客,參觀完5座珍貴的古湯池後,請大家跟我走出御湯遺址博物館。先得介紹一下,我們所處的是華清池的東區一南北部,叫作環園,為解放前的華清池,包括御湯遺址博物館。我們站在小樓上可以瞧見九龍湖,無論是龍吟榭,還是八龍吐水,都盡攬眼底。
在穿過門洞還未到五門廳之前,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個庭院式建築,依山勢而建,林木茂盛,亭台樓閣高低錯落,給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覺。此時,你們大概注意到了西邊有座主建築,被滿塘荷花簇擁著,像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能沒有誰。於是有人給花中之樓取了個雅名,叫作荷花閣。
一座荷花閣自然顯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對稱美,於是設計者又在它的西邊建起一座方形的飛霞閣。顧名思義,只要你來得正當時,譬如說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之際,便能看到閣周圍一派飛霞流彩的景色。其實它還有個真名稱晾發台,因為建閣的實際目的是給一代美人貴妃娘娘沐浴後晾發。
大家或許要問,為什麼楊貴妃要跑到這么遠的地方來晾發呢?其實不遠,因為在御湯遺址博物館建成之前,晾發台的下邊就是原先設置的貴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樣。
【驪山溫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溫泉】
各位遊客,你們進景區後,一定急著想提一個問題:這驪山溫泉既然如此出名,那麼其果水從何而來呢?
大家跟我來。這里已是華清池著名五湯之一星辰湯的南面。我們先看到的是一塊碑石,上面寫著「驪山溫泉」4個字,其旁用木欄擋著一個洞,這里就是驪山溫泉的源頭了。也就是說無論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沐浴,還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享用的溫泉就來源於此。大家走近看,這洞像個潛井,裡面洞洞冒著水花,井面騰著熱氣。如果在9.10月間,溫泉水便會從潛井裡溢流出來。
找到了源頭,大家也想知道驪山溫泉的成因吧?地質學家是這樣向人們解釋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構造破碎帶滲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岩層中儲存起來,由地熱增溫效應,形成熱水,再向上運動,由斷裂通道湧出地面,於是形成了溫泉。
中國有許多溫泉,尤其近年隨旅遊業的發展,溫泉景區開發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人歡迎。如浙江寧海、武義,吉林的長白山,雲南的騰沖等等,但華清溫泉至今被稱為天下第一溫泉。其水質優良,頗具醫療功效。華清溫泉水溫為42.5度至43度,總流量每小時113.65立方米,極適宜沐浴,一旦完浴後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到陳列室內去看《第一溫泉》的詩碑。上面寫道:「洗心千古快重遊,月白水香誰與傳。洗盡人間無垢體,不得清冷混常流。」詩人無非是在向大家證明一個論斷,那就是華清溫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當之無愧,完全可以列為全國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間廳】
好了,遊客們,現在我們步上了荷花池南邊的高台。大家已經看到了一字排開的8問清代建築的廳房。再分一下,東邊有3間,叫桐蔭軒,也叫三門廳。而西邊那5間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
這五間廳可謂來歷不淺。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里;1934年修葺後,這里又成國民黨高官游覽休想的場所;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到陝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里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今天,當遊客們來到這里,自然會重溫60多年前的一幕。你們看,這一號廳房為蔣介石的侍從室,二號廳房是蔣介石的卧室,三號廳房是他的辦公室,四號廳房為會議室,五號廳房是蔣的秘書辦公室。東邊的三門廳是蔣介石貼身侍衛蔣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無線電通訊班所在地。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遊客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和蔣介石從這里翻窗逃出後躲到儷山上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