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芷蘭花的寓意

芷蘭花的寓意

發布時間: 2022-07-11 05:20:40

1. 芷蘭的釋義

釋義:

「芷」通「芝」,芷蘭是蕙芷的簡稱,指蕙蘭和白芷。

①芷和蘭,兩種香草:芳若芝蘭;芝蘭生深林。

②比喻優秀子弟:芝蘭有秀;芝蘭重茂。參見「芝蘭玉樹」。

《孔子家語·在厄》:「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按《荀子·宥坐》作「芷蘭」。芷亦芳草,作「芝」者借字。也比喻才質之美。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這首詠蘭詩不僅僅寫出了蘭花的特點,也刻畫出蘭花的品格和可貴的情操。

(1)芷蘭花的寓意擴展閱讀:

芷蘭,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蘭花,為蘭科,地生蘭。它的名字由來,因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游歷於此留下的絕妙詩句「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

文學涉及: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有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

翻譯: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

2. 人們常用花木來表達感情,請把下面的花木的象徵意義寫出來~十萬火急呀呀呀呀呀~`

竹子:勁節剛直,堅韌不拔,有氣節。 (貶義)外強中空,腹中無貨。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崇高聖潔,古淡清雅,君子之花。 也有宗教意義上的潔白無瑕和聖潔。 也用於形容恬靜清淡,優雅麗質的女子。 蘭花:"芷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花中君子,百花之英,美好、高潔、賢德 ,淡泊、高雅 。 牡丹:富貴之花,雍容華貴。 紅豆:愛情,相思。 梅花:凌霜傲雪,堅強高雅。高風亮節,堅韌不拔,百折不撓,自強不息。 凌寒飄香,鐵骨冰心。是中華風骨的象徵。 菊花:淡泊明志,高潔傲岸。代表著名士的斯文與友情,故為歸隱之花。 也有長壽的寓意。 松柏:孤傲耿直,堅強不屈。 並蒂蓮:吉祥喜慶,善良美麗。夫妻百年好合,永結同心,恩愛和美。 也用於形容兄弟情同手足,感情深厚。 在民間是吉祥的徵兆。 萬年青:富有、吉祥、太平、長壽的象徵.

3. 中國國花蕙芷什麼意思

蕙芷是蕙蘭和白芷的合稱,也是王者之香的代名詞。

蕙蘭原產中國,是我國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蘭花之一,古代常稱為「蕙」,「蕙」指中國蘭花的中心「蕙心」,常與傘科類白芷合名為「蕙芷」。蕙蘭花是我國珍稀物種,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物種。

中國人觀賞與培植蘭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蘭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時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國文化先師孔子曾說:「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夫蘭稱之為「王者之香」這句話流傳至今,可謂證明中國蘭和傘形科白芷在歷史文化上所佔的地位。

白芷,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圓柱形,莖基部徑2-5厘米,基生葉一回羽狀分裂,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果實長圓形至卵圓形。

以根入葯,有祛病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炎、牙痛。赤白帶下、痛癤腫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區有栽培,多自產自銷,少數調省外。一般生於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穀草地。

4. 芷蘭 是什麼意思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這首詠蘭詩不僅僅寫出了蘭花的特點,也刻畫出蘭花的品格和可貴的情操。
我國蘭花的種類很多,就蘭科植物來說,可分為地生蘭、氣生蘭兩大類。人們最常見的有春蘭、建蘭、寒蘭等。多叢於空氣潮潤,山谷溪邊或樹木庇蔭之處。
芷蘭,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蘭花,為蘭科,地生蘭。它的名字由來,因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游歷於此留下的絕妙詩句「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後人(清)張之洞「也任你說拳椎黃鶴,也任你說盤青螺,也任你說艷摘澧蘭」的精妙構思,濃縮出極其動人的詩情畫意。芷蘭四季常青生命力很旺盛,葉柄中間盛開一束束小小的黃花。幽香向四周彌漫,這種香味既不象玫瑰花的香味那麼強烈,又不象桂花的香味那樣甜膩,也不象梅花的香味那樣清淡。但卻樸素大方、爽心愜意、馥香襲人。乃有「香祖」或「國香」之美譽。敢問,君以為然否?然也!!
一代文學巨匠沈從文在名著《桃源與沅州》中欣然撰寫:「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還隨處可見。這種蘭科植物生根在懸崖隙間,或蔓延到松樹枝丫上,長葉飄拂,花朵下垂成一長串,風致楚楚,花葉形體較建蘭柔和,香味較建蘭淡遠。」這些具體生動的描繪,也含蓄的抒發了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綿綿之情。
芷蘭的清美芬芳美德,大美不言的韻致,自然會贏得人們各種贊譽和喜愛。一來花朵純真質朴,無需濃妝艷抹,更無俗氣媚態。正如洞庭第一長聯中所雲:「沅芷南芬,澧蘭北秀」。這個「秀」可謂得體佳麗也!是一種內在美,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二來由於聖潔高雅,幽居深谷,不趨炎附勢,「雖無艷色如嬌女,自有幽香似德人」。人們常把它與「常德德山有德」相題並論。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有「岸芷汀蘭,鬱郁青青。」吾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淵明《世外桃源》中也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事實上,都是芷蘭繁衍的生命群體,確為正氣所宗。凡是邪惡、腐敗之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君不見,兩千多年前的蘭心慧質的孟姜女,就是從澧州嘉山腳下起步千里尋夫,她的深情、以及她的無怨無悔、忠貞不二的精神,不正是清心去邪、香滿乾坤的中華民族文化芷蘭嗎?
澧縣三面環山,東瀕洞庭,腹地澧陽平原,澧水徑流其間,山、川、平、湖,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繁盛,素魚米之鄉。先秦為楚國屬地,據說當年孔子游說到這里,見澧水兩岸落花滿地,芳草連天。不禁謂然長嘆「習習谷風,以陰為雨。何比蒼天,不得其所。時人闡蔽,不知賢者。年紀逝邁,一身將老」。孔子愛蘭,把自己也比做芷蘭了。《周易》中「同心之言,其嗅加蘭」。被老人家解釋為同心協力的人,氣味象蘭花一樣芳香。可見,夫子愛蘭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唐代大詩人李群玉更是為家鄉芷蘭所陶醉。特地把家由城內遷至城外仙眠洲(今縣委會對面一帶),建宅名「水竹居」修身養神,惟吾德馨。對此好友周朴有詩曰:「群玉才名冠李唐,投詩換得校書郎。吟魂醉魄知何處,空有幽蘭隔岸香。」《李群玉詩》等傳世詩文自然飄逸,舒捲自如,表現了一種執著、堅毅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生活。
1961年秋,毛主席看完《離騷》後,沉思片刻,揮筆寫下《七絕、屈原》光輝詩篇。「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路沖向萬里濤。」其中「椒蘭」二字為申椒和芷蘭,皆為芳香植物,在這里比喻賢德之士,賦予蘭嶄新時代的革命斗爭精神和風格。
澧陽大平原懷抱萬頃孕育生命的沃土肥壤,向山間落葉腐殖了的海綿地,似乎折枝也能綻出新綠,是一片有感情和智慧的土地。近代的蔣翊武、林伯渠等生於斯長於斯的仁士志傑,把「澧有蘭」特有的芳香發揮的淋漓盡致。不由得令人平添一份自豪!而澧州人習慣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改革開放的大花園中又迎來花滿古城,香滿萬家的瑞祥佳氣。糧、棉、油豐收在全省舉足輕重,全國勞模、狀元、先進個人比比皆是,不知有多少「花中君子」默默地、悄悄地用青春把美好家園裝點``````隨著人們富裕程度的提高,不僅菜籃子盛了、花籃子也更妍了。勤勞勇敢、正直善良的澧人具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靈感,總結出「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幹、冬不濕」的養蘭十二字訣,市民還竟以花卉相饋,送人一份美麗的驚喜,表達一種人間和愛的情味。專業花農根據芷蘭生長田間要求不高,喜半陰半濕等特點,還培育出深黃、淺紅等花色的園藝栽培品種,作為一種室內盆景花卉,可供長期觀賞。最好的新品種花朵多,細葉纖長,濃綠而又光亮,其造型千姿百態、美則美矣!平時家裡擺上兩盆顯得生機盎然,如果懸掛空中成「吊蘭」則另具一番極高情趣,觀其葉瀟灑、優柔、隨風而動,好象欲說自己的喜悅。同時也更加烘托出花朵婀娜、清麗、高雅的神韻。
蘭芷溢香處,人步畫圖中。神清氣滿,小康醉人啊!

5. 芷在名字中的含義是什麼

芷的本意香味令人止步的草,即白芷與杜若。芷在名字中的含義一般是專指芳草和蘭花比喻美好的屬事物、品行。

一、筆畫:「芷」字共有7畫,筆畫順序為:橫、豎、豎、豎、橫、豎、橫

二、讀音:zhǐ

zhǐ的聲母:zh;韻母:i;聲調:第三聲。

三、解釋:芷,名詞;形聲。字從艹,從止,止亦聲。「止」意為「停步」。「艹」本指草本植物,這里指香草。「艹」與「止」聯合起來表示「香味令人止步的草」。

(5)芷蘭花的寓意擴展閱讀

相關片語:

1、白芷[báizhǐ]

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川白芷、浙白芷、滇白芷等多種。夏季開傘形白花,果實長橢圓形,根入葯,有祛風解表、散濕止痛等作用。

2、蘭芷[lánzhǐ]

蘭草與白芷。皆香草。

3、芳芷[fāngzhǐ]

香草名。

4、芷卉[zhǐhuì]

芷:芷若,一種香草名。卉:草的總稱。喻指芳香美好。

6. 靜若芷蘭是什麼意思

芷蘭,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蘭花,為蘭科,地生蘭。它的名字由來,因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游歷於此留下的絕妙詩句「沅有芷兮澧有蘭」而得名。 靜若芷蘭一般形容一個女孩安靜、優雅、美妙。

7. 為什麼蘭花是花中君子

蘭外形簡潔素雅、葉形細長柔軟,花姿優美、素淡幽香,具有「色清、氣清、神清、韻清」氣質,非常受古今文人的喜愛,被稱之為「花中君子」。人們喜歡將詩文之美喻為「蘭章」,把友誼之真喻為「蘭交」,把良友喻為「蘭客」,可見蘭花的寓意之美好。

在我國,蘭花一直是高潔的象徵,因此,我國蘭花的花語自然也帶上了這樣的意蘊,美好、高潔、賢德,這是我國的蘭花花語。

中國蘭文化的奠基人孔子以「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的精神氣質,象徵不為貧苦、失意所動搖,仍堅定向上的人格。

愛國詩人屈原養蘭、贊蘭,「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表達自己不隨波逐流、不與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濁我獨清的氣節。

所以,人們認為蘭花為「美好」、「高潔」、「純朴」、「賢德」、「賢貞」、「俊雅」之類的象徵,又因為蘭花品質高潔,有「花中君子」的美稱。且,人們常常將蘭花與菊花、水仙、菖蒲合稱為「花中四雅」,或者與梅花、竹子、菊花並稱為「四君子」。

(7)芷蘭花的寓意擴展閱讀:

蘭花的詩句

1、芷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勞而改節。——《孔子家語在厄》

翻譯:芷蘭生長在森林,不因為沒有人而不芳香;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生活操勞而改節。

2、蘭之猗猗,揚揚其香。——唐·韓愈《幽蘭操》

翻譯:蘭花開時,在遠處仍能聞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人們不去採摘蘭花佩戴在身上,對蘭花本身有什麼損傷呢?

3、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唐·李白《古風》

翻譯:孤獨的蘭生長在幽深的園子里,各種雜草一起把它掩沒。

4、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宋·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翻譯:山腳下蘭草的嫩芽泡進了小溪水中, 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

5、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清·劉灝《種蘭》

翻譯:蘭花生長在幽谷裡面,沒有人賞識,一個朋友在東側的軒中種了些,拿來送我。

8. 蘭花的寓意是什麼

蘭花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通常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也有借蘭來表達純潔的愛情。

蘭花一般形容人君子,常形容女人空谷幽蘭。

文心蘭:隱藏的愛

劍蘭:高雅、長壽、康寧

蘭花的花語:淡泊、高雅,美好、高潔、賢德。

(8)芷蘭花的寓意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名花中的蘭花僅指分布在中國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國蘭」。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朴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蘭花是一種風格獨異的花卉,它的觀賞價值很高。蘭花的花色淡雅,其中以嫩綠、黃綠的居多,但尤以素心者為名貴。蘭花的香氣,清而不濁,一盆在室,芳香四溢。

「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開;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古人這首詩將蘭花的幽香表現得淋漓盡致。蘭花的花姿有的端莊雋秀,有的雍容華貴,富於變化。蘭花的葉終年鮮綠,剛柔兼備,姿態優美,即使不是花期,也像是一件活的藝術品。「泣露光偏亂,含風影自斜;俗人那斛比,看葉勝看花」。這首詩就是用來形容蘭葉婀娜多姿之美。

9. 蘭花的花語的意義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 蘭花象徵高尚、典雅、堅貞不渝 蘭花被視為幽谷中的「君子」,同時也表示虔誠,蘭薰桂馥,以示歷久不衰 蘭:幽玄高雅、超凡脫俗,可以作為知識分子的象徵。而做為一種投資,蘭花經濟也可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所以蘭同時也可以做為商的象徵; 儒學中深厚的「蘭情結」 作者 南通大學博導 周建忠教授 蘭與儒學傳統中人格定位之間能夠建立對應關系,與它的生物學特性有關:蘭花葉態綽約多姿,色澤終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潔,具備了符合民族審美趣味的形式;其社會學意義亦由來已久,它以獨有的天姿神韻,最早介入古典貴族生活的各個側面,最早載入歷史典籍,並進入了儒者的審美視野;或許還與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際遇有關:懷才不遇的孔子見隱谷中蘭與眾草為伍,頓起身世之感,從此確立了蘭與儒家人格的內在聯系,而這種花與人之間同位一體的思維模式則來自人類的圖騰崇拜。 蘭是花之驕子。從蘭花的外形、姿態、生存環境、內在氣質方面,人們更多地習慣於對蘭的象徵意義進行詮釋,並且成為一種固定的符號、定向的語碼。所有愛蘭、植蘭、賞蘭、詠蘭之人,都從蘭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從而自覺地塑造、提升、升華自身的人格與胸懷。它的文化內涵既可發展為孔子那種「當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為貧賤失意所動的人格信仰,亦可發展為屈原個人美德的保持與追求。總之,蘭象徵了儒學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堅持操守,淡泊自足,獨立不遷。 圖騰與蘭: 介入人類精神生活的肇始 圖騰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產生於萬物有靈論的原始思維模式。蘭花作為個人圖騰有這樣三個特徵,第一,人就是圖騰,圖騰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圖騰來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圖騰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忽隱忽現存在著的保護神。圖騰崇拜到後來慢慢淡漠了,成為人類遙遠模糊的記憶,但在後代生活中,還能找到它的痕跡。《左傳·宣公三年》記載了鄭穆公出生與死亡皆跟蘭花有關的圖騰故事。鄭文公「賤妾」燕夢見天使贈她蘭花並告訴她「以是為爾子」,後果然懷孕生子,取名為蘭,即鄭穆公。鄭穆公即位22年後,一次病了,他說:「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著它出生的。」於是「刈蘭而卒」。這個故事中的「征蘭」之義,正是圖騰文化的體現。離開了圖騰文化,就無法理解故事中蘭花的神秘性與特殊性。不僅歷史典籍中留下了圖騰文化的痕跡,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此類例證。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蘭,正是遠古個人圖騰痕跡的表現特徵,「蘭芝」,即「芝蘭」,「芷蘭」,就是蘭花。「蘭花」的圖騰意義在詩中亦有明顯的表現,如劉蘭芝投河自盡前,焦仲卿對其母親說:「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嚴霜籠罩,煎逼庭蘭,則意味著主人公的生命悲劇即將發生,就像鄭穆公「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預言徵兆一樣,這是蘭圖騰文化的深層制約與潛在影響。通過「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滲透著多少世紀以來由秘傳的崇拜傳統小心翼翼地保存下來的難以理解的奧秘」。蘭即是這樣一個「原型」。 蘭對早期貴族和民間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秉蘭拂惡、贈蘭傳情、沐蘭致祭、執蘭迎祥、紉蘭上朝、燃蘭溢香、藉蘭祭祀等活動中,人們與蘭建立了各種的關系。 這些蘭文化的初期形態充分說明,那些從事政治活動和祭祀活動的人(我們可以視他們為儒者的前身),他們大量地接觸蘭、運用蘭,雖與功利目的聯系在一起,沒有形成明確的倫理涵義,卻為以後孔子對蘭的審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與蘭: 奠定了蘭的文化內涵 「蘭當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遊十多年,始終沒有得到任用,於自衛返魯途中,見蘭花獨茂,由是觸景生情,感慨萬端:「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他以蘭比為賢臣,實際上是自比,說自己周遊列國,卻生不逢時,得不到重用,就像獨茂的蘭與眾草為伍一樣,只好與鄙夫為伍。孔子的感慨,對後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蘭當為王者香」一句,幾乎所有涉及到蘭花的文章、著作都會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蘭應當為王者提供香氣」,即蘭花應是國君欣賞的高級花卉,亦是從賢者為臣為相輔佐國君之角度設喻的。但後來的蘭學著作中,卻改為「蘭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壽《題蘭石圖》詩雲:「閑似文君春鬢影,清如冰雪藐姑仙。應從風格推王者,豈僅幽香足以傳。」 蘭花的人格象徵是高潔、幽貞。孔子又說過,「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這句話出自《孔子家語·在厄》。而且,孔子關於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為先秦時期儒家的共識,如《荀子·宥坐》:「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後代詠蘭詩對此又進行了演繹、發揮。朱熹《蘭澗》:「光風浮碧澗,蘭枯日猗猗。竟歲無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詠幽蘭》:「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誰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蘭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還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 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此處以芝蘭之香喻君子美德,強調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體現了儒學重社會功用的特點。蘭的幽香清遠合於君子德行的高貴雅潔,不媚流俗。 歷代詩歌詠頌蘭香的,更是不勝枚舉,如:陶淵明《飲酒》:「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蘭當為王者香」、「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在蘭的自然屬性與儒家的人格特徵之間找到了呼應與契合,並藉助於蘭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徵得以直觀、清晰的表達,同時,蘭的文化內涵亦由此產生。 鄭思肖與蘭: 蘭文化內涵的發展與延伸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既保持著自身的價值觀念———這一種文化能夠存在的根基,同時,又不斷應對現實的動盪帶來的挑戰。而這動盪在中國社會中最激烈的莫過於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權淪落外族之手。在這種時候,儒學人格往往表現為:堅貞的操守、張揚的個性。這一人格定位在鄭思肖的畫風中得以集中完整的體現。鄭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詩人、畫家。宋亡後隱居蘇州,坐卧必南向,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據《遺民錄》載,他「精墨蘭,自更祚後,為畫不畫土,根無所憑借。或問其故,則雲:『地為人奪去,汝有不知耶?』」 他畫露根蘭、無土蘭,寄託他的亡國之思。鄭思肖詠蘭守志的行為還成了後代遺民的典範。如倪瓚在元亡後,扁舟箬笠,往來湖泖間,其《題鄭所南蘭》:「秋風蘭蕙化為茅, 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明末清初相似的現實境遇使鄭思肖成為更多畫蘭畫家師法的對象。朱元璋的後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題蘭石》詩中說:「王孫書畫出天姿,慟憶承平鬢欲絲。長借墨花寄幽興,至今葉葉向南吹。」 鄭思肖的畫蘭傳統,直接影響到漫長的畫蘭歷史。明清時,這一傳統已衍變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畫蘭不畫土,著重張揚個性。 明代·佚人《蘭花》圖(旅順博物館藏)有王武題詩:「鄭生太迂魯,畫蘭不畫土。造物亦何心,春風自含吐。時去等飄蓬,知後落誰取。」清·諸升《蘭竹圖冊》(旅順博物館藏),亦畫蘭不畫土。清·原濟(石濤)《芬蘭圖》(南京博物館藏)畫兩支有根無土之蘭,並有題詩「根已離塵何可奪」,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濟等人畫風的揚州八怪,亦以畫蘭擅長,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鄭燮畫蘭尤為著名。 從鄭思肖到揚州八怪等蘭花題材的詩畫中,堅持操守,張揚個性成為共同的主題。由此可以看到儒學傳統的人格特徵發生了一些變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變為崇尚個性的張揚,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自賞變為不改其志的堅貞,這是儒學注重個體道德修養的傳統在新的現實環境中發生的衍變,它們並沒有突破或逸出儒學的價值范疇,而是對傳統人格定位的補充、延伸。 陳之藩與蘭: 文化遊子的眷戀情緒 陳之藩著有《失根的蘭花》。 作為海外遊子,在異國看到故鄉的花草而產生感慨: 「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著不順眼;人搬到美國來,也是同樣不安心」,「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把它點綴美麗了」。 最後,作者寫道: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枯萎了。 這題目來自鄭思肖畫蘭的故事,但全篇幾乎沒有對蘭花形、色、香的種種介紹,只是圍繞「國土淪亡,根著何處」立意,用「根」喻故土,以「蘭花」喻人,以「失根的蘭花」喻飄零異邦的人及其悲涼惆悵的心情。「失根的蘭花」成為文中情思的聚合點,使故國之思,故園之戀表現得更深沉、真摯。 陳之藩用「失根的蘭花」自喻,足見他深厚的儒學素養。因為蘭花是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象徵意象,它身上積淀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從話語層面看,作者思戀的是故園的「花花朵朵」,是「故宮的石階」,是「母親」;從歷史意蘊層面看,他思戀的是傳統文化,因為「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陳之藩說:「是多少多少年的歷史,才產生一點傳統;是多少多少年的傳統,才產生一點風格。」這種對正在消失的傳統與風格的珍愛,是「失根的蘭花」的深層寓意所在。他與鄭思肖的不同之處在於,蘭花作為儒學傳統人格的象徵,在鄭思肖筆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養它的國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陳之藩的蘭花失去的與其說是國土,不如說是「蘭花」 賴以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陳之藩們不僅是地域意義上的遊子,更是文化意義上的遊子。 從上文可以看到,蘭與儒學傳統中的人格定位有著密切的關系。蘭作為一種人格的象徵,它的內涵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對它的文化內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後,蘭文化顯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儒學人格進行調整、補充。 人們說蘭、畫蘭、詠蘭、寫蘭,其實是在解讀自身,是在蘭的品格中讀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將蘭推為「王者之香」,又何嘗不是對自己所選擇的價值觀念的贊賞與珍視?但在種種變化之中,有一點是始終如一的,即蘭在儒學人格的象徵譜系中有著「王者」的地位,這可追溯到圖騰崇拜的心理機制,但也說明了儒學中濃厚的「蘭情結」。

熱點內容
鄭州東花卉市場 發布:2025-08-28 18:13:22 瀏覽:849
盆景根大了 發布:2025-08-28 18:12:02 瀏覽:182
油茶花黃得 發布:2025-08-28 18:03:24 瀏覽:212
蘭花香結局 發布:2025-08-28 18:01:13 瀏覽:486
浪漫七夕情人節手抄報 發布:2025-08-28 17:54:17 瀏覽:898
紅苕盆栽 發布:2025-08-28 17:49:30 瀏覽:76
江寧海棠花 發布:2025-08-28 17:31:29 瀏覽:272
百合花開課文 發布:2025-08-28 17:29:43 瀏覽:948
盆栽白桿 發布:2025-08-28 17:17:59 瀏覽:587
荷花帶橋 發布:2025-08-28 17:14:41 瀏覽: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