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陳淳玉蘭花畫

陳淳玉蘭花畫

發布時間: 2022-07-11 00:16:41

1. 古代國畫花鳥最厲害的人

黃筌(約903-965),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所畫禽鳥造型正確,骨肉兼備,形象豐滿,賦色濃麗,鉤勒精細,幾乎不見筆跡,似輕色染成,謂之「寫生」。與江南徐熙並稱「黃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鳥畫兩大主要流派。

黃筌多畫宮中異卉珍禽,徐熙多寫汀花水鳥,故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諺,對後世花鳥畫影響極大。又因黃筌及其子居寶、居寀,弟惟亮等畫格調富麗,遂成為北宋初翰林圖畫院優劣取捨標准,被稱為「院體」。
2、五代後蜀 黃居寀

黃居寀(933-993以後),五代十國名畫家黃筌之子。善畫花鳥山水。黃筌父子之畫藝,在北宋初期尚成為圖畫院評定優劣之標准。

五代後蜀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台北故宮藏

此幅中景物有動有靜,配合得宜。像山鷓跳到石上,伸頸欲飲溪水的神態,就十分生動。另麻雀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是動的一面;而細竹、鳳尾蕨和近景兩叢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現出無風時意態舒展的姿態,則都予人從容不迫和寧靜的感覺。

下方的大石上,山鷓的身體從喙尖到尾端,幾乎橫貫整個畫幅。背景則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荊棘、蕨竹,布滿了整個畫面。畫的重心在於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於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而具有圖案意味的布局,有著裝飾的效果,顯示作者有意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而華美的遺意。

五代後蜀 黃居寀 花鳥

五代後蜀 黃居寀(款)玉堂富貴圖

3、五代南唐 徐熙

徐熙,五代南唐畫家。擅畫江湖間汀花、野竹、水鳥、魚蟲、蔬果,獨創「落墨」法,一變黃筌細筆鉤勒,填彩暈染之法。大師謝稚柳的落墨山水就出自徐熙的「落墨」法。

因不屑於踏入仕途,終生置於畫院之外,故後人稱他「江南處士」或「江南布衣」。

五代 徐熙 玉堂富貴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堂富貴》此圖是一幅豎軸畫,畫中牡丹、玉蘭、海棠布滿全幅,花叢間有兩只杜鵑,圖的下方,湖石邊繪了一隻羽毛華麗的野禽。

枝葉與花鳥,先用墨筆勾出輪廓,然後再敷以色彩。玉蘭、牡丹、海棠,白的淡雅,粉的嬌媚,在石青鋪地兒的映襯下,更現端莊秀麗之氣韻。這種滿紙點染,不留空隙的畫法,顯然是受了佛教藝術的影響。

4、北宋 崔白

崔白,北宋畫家。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注重寫生,精於勾勒填彩,體制清贍,筆跡勁利如鐵絲,設色淡雅,別創一種清淡疏秀之格,一變宋初以來畫院中流行的黃筌父子的濃艷細密的畫風。

宋 崔白 雙喜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寫秋野景物,草樹坡石,布置生動,而秋風颯颯竹樹搖撼,山草皆靡,風勢甚烈。整幅畫面詩意之濃郁,有聲有色,真堪稱一幅「西風頌」了。而體物之精,筆勢欲動,誠如黃庭堅稱崔白之畫為「盜造物機」,大得自然野趣,偶然著筆,巧奪天工。

北宋 崔白 雄雞傲睨圖

作品描繪隆冬的黃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棲入寐的景象。作者在構圖上把雀群分為三部分:左側三雀,已經憩息安眠,處於靜態;右側二雀,乍來遲到,處於動態;而中間四雀,作為本幅重心,呼應上下左右,串聯氣脈,由動至靜,使之渾然一體。鳥雀的靈動在向背、俯仰、正側、伸縮、飛棲、宿鳴中被表現得維妙維肖。

樹干在形骨輕秀的鳥雀襯托下,顯得格外渾穆恬澹,蒼寒野逸。此圖樹乾的用筆落墨都很重,且烘、染、勾、皴,渾然不分,造型純以墨法,筆蹤難尋。雖施於畫上的赭石都已褪落,但絲毫未損害它的神采,野逸之趣盈溢於絹素之外,有師法徐熙的用筆特點。

北宋 崔白 秋浦蓉賓 台北故宮博物院

北宋 崔白 沙渚鳧雛圖冊頁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5、宋徽宗趙佶

趙佶是一位藝術家皇帝,稱得上是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藝術造詣極深,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工極研。

宋徽宗趙佶 芙蓉錦雞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芙蓉錦雞圖》是中國歷代經典名畫中的精品,風格殊異、妙筆紛呈。

《芙蓉錦雞圖》作者以其獨特的藝術天賦和精湛的繪畫技巧,使用筆和設色這兩大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的元素達到完美的統一,且以特有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傳達出所描繪對象的精神特質,達到了高度成熟的藝術化境,使其作品栩栩如生、流傳千古。

宋徽宗趙佶 五色鸚鵡圖

宋徽宗趙佶 臘梅雙禽圖頁

宋徽宗趙佶 梅花綉眼圖

6、明初 邊文進

邊文進,即邊景昭(約1356-約1428),為明初重要的宮廷花鳥畫家,畫風延續北宋黃筌畫派工筆重彩傳統,並融合南宋院畫風格。

明 邊文進 三友百禽圖

邊文進的這幅《三友百禽》最能體現他的繪畫特色。畫中近百隻禽鳥,品種各異,而且都能找到真鳥的原型,生物學家皆能一一叫出它們的名字。

百鳥皆各具姿態,有飛有翔、有立有起、有躍有跳,或露或藏,或高瞻遠矚,或轉首探望,或啄或叫,或自理羽毛,或追逐嬉斗,無一重復,非具有高度的觀察能力和精絕技巧者不能達。

《三友百禽》鳥的畫法不但繼承了南宋的傳統,更上追到五代黃筌的畫法,勾勒後著色,著色後再加勾,色與墨皆比黃筌畫得厚,但比南宋畫秀雅,從中可以看出明代的氣息和邊氏自己的風格。

明 邊文進 四喜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邊文進 花竹聚禽圖 上海博物館

明 邊文進 雙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7、明代 呂紀

明代的呂紀(活動於1439-1505),以花鳥畫著稱,他的花鳥設色鮮艷,生氣奕奕,被稱為明代花鳥畫第一家。

呂紀繪畫風格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水墨為主略淡彩,用筆較為豪縱,另一類則是設色濃麗,用和工緻,具有富麗的宮廷裝飾趣味。

明 呂紀 杏花孔雀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以一姿態優雅的盛開杏花樹圈圍出一對姿態各異的孔雀,周圍紅白牡丹盛開,樹梢麻雀跳躍,畫面用色華麗且細致,整體呈現一既優雅又不失熱鬧的景象。杏花為春天的象徵,孔雀與牡丹意指富貴,而「雀」與「爵」諧音,則暗示高官祿位,為原本富麗堂皇的表現更添吉祥寓意。

明 呂紀 秋諸水禽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煙嵐迷漫的秋夜,明月半懸。芙蓉、蘆葦坡地棲息豆雁四隻,三已入眠,一對月長鳴。

幅中畫花鳥的筆法工細而不刻板,畫坡石則寫意。不但表現雁群夜間棲息時,由一雁警戒守夜的習性,也畫出秋夜的凄清,並寄託著借時、借景抒發情懷的心境,是表現呂紀結合工寫,擅於掌握情境氣氛特色的代表作。

明 呂紀 毛雞圖

明 呂紀 秋諸水禽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蕭疏雪景,江天如墨。群鳧畏寒相依,多已入眠,衰柳上棲息著凍雀寒鳩。作者充分掌握真實情境的氛圍,令人體現冬日的寒意。筆墨色澤展現呂紀渾厚的風味,但更為朴實簡潔,和其別的作品相比較,更添一層古樸的趣味。

8、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

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荷石水禽圖 旅順博物館藏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野塘雙雁圖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巨石蒼鷹

9、清 郎世寧

郎世寧(1688-1766),義大利人,清代宮廷畫家。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

清 郎世寧 錦春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郎世寧 仙萼長春圖冊

10、清 沈銓

沈銓(1682-約1760),清代畫家。沈銓以花卉、翎毛見長,亦擅仕女。其花鳥畫遠宗「黃家富貴」,師法呂紀,從明代院體脫穎而出,筆墨工緻,設色艷雅,形象逼真,生動傳神,達到了一般畫家難以企及的「有聲有色」的境界。

2. 國畫玉蘭花如何提款

國畫中的玉蘭花多為白色,是簡單而又純粹的花兒,有著玉一般的質地和高雅。提款可用明代睦石的《玉蘭》。
《木蘭》霓裳片片晚妝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淺暈,故將清露作芳塵。
國畫的提款稱為落款、款題、題花或者是款識。在畫面上題寫詩文稱之為「題」,在畫上記寫年月、簽署姓名別號或者是鈴蓋印章等稱之為「款」。

3. 玉蘭花詩句經典兩句

莫擬輕舟去沅湘,春來殊愛雪枝香。

東闌柳絮顛狂甚,總向階前賺謝娘。

——唐代:張喬《玉蘭花》

-2-

初如春筍露織妖,拆似式蓮白羽搖。

亭下吟翁步明月,玉人虛度可婁膏。

——宋代:陸文圭《亭下玉蘭花開》

-3-

內史北軒多種竹,隱居南洞少栽花。

藍橋西路青青處,拾得璚兒似虎牙。

——宋代:陳輔《玉蘭》

-4-

紺縷堆雲,清腮潤玉,汜人初見。蠻腥未洗,海客一懷凄惋。渺征槎、去乘閬風,佔香上國幽心展。遺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騷畹。

一盼。千金換。又笑伴鴟夷,共歸吳苑。離煙恨水,夢杳南天秋晚。比來時、瘦肌更銷,冷薰沁骨悲鄉遠。最傷情、送客咸陽,佩結西風怨。

——宋代:吳文英《瑣窗寒·玉蘭》

-5-

霓裳片片舞妝新,束素亭亭玉殿春。

已向丹霞生淺暈,故將清露作芳塵。

——明代:眭石《玉蘭》

-6-

清露初擎出曉窗,孤生明潤世無雙。

十年花下多憐汝,相接瑤枝到海邦。

——明代:陳子壯《玉蘭》

-7-

花開不是辛夷種,自得凝香繞紫苞。

昨夜月明庭下看,恍疑羅袖拂瓊瑤。

——明代:陳淳《玉蘭》

-8-

玉花千隊映華筵,勝賞須知異隔年。

香透紗窗疑郁烈,影搖庭月斗嬋娟。

歌停莫使空金斝,賦就憑誰襞絳箋。

若向楊州比瓊樹,未應聲價讓渠專。

——明代:文彭《玉蘭花次韻》

-9-

千花紅紫艷陽看,素質搖光獨立難。

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須九畹始徵蘭。

唐昌的的春猶淺,漢掌亭亭露欲漙。

幾曲後庭傳樂府,張星和月正闌干。

——明代:張茂吳《玉蘭》

-10-

綽約新妝玉有輝,素娥千隊雪成圍。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試羽衣。

影落空階初月冷,香生別院晚風微。

玉環飛燕元相敵,笑比江梅不恨肥。

——明代:文徵明《玉蘭花》

-11-

堂北玉蘭開太早,堂西紅梅落故遲。

露盤乍映金狄掌,如意未擊珊瑚枝。

流霞回雪態爭出,月墮風清愁自知。

為報江妃長倚醉,阿環相見莫相疑。

——明代:王世貞《今年三月朔舍弟山池紅梅未謝玉蘭盛開乘興有作》

-12-

問花神、何事亭亭素玉。忍拋冷艷在空谷。笑領東風無路,著意拘束。困殺您、霜寒露宿。

年年無計,早把春光占足。此情和恨半含蹙。誰似我,去空回,一樣幽獨。好記取、待驚郎目。

——

4. 這副玉蘭花原畫是誰畫的呢,或者那裡能找到這副工筆玉蘭的全畫

不知名。個人喜歡不代表就是一定畫的好。
建議網上搜搜於非闇、王道中的那才是好東東。

5. 玉蘭花怎麼畫

6. 國畫玉蘭花的畫法步驟

玉蘭花的畫法步驟,首先必須要對玉蘭花進行有效的觀察,把它的形態通過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來,然後再用顏色進行有效的繪畫。

7. 畫玉蘭花怎麼畫

首先最好畫水彩滴!!注意哦,顏色要偏淡,水多一點。

我有照片,不過是實物,不知道你需不需要(下面)。

我只是按照我畫畫的技巧說的,希望對你有用!!

8. 君子四友是什麼

梅蘭竹菊
「四君子」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是對梅、蘭、竹、菊四種花卉題材的總稱。。加上蘭,稱為「四友」。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從此,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畫家用「四君子」來標榜君子的清高品德。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即善畫此類題材,其中猶以畫竹、蘭為最妙。明末鄭思肖善畫蘭,而且蘭無根,即寓意為河山破碎的無根之憂。

我們先說梅。我們知道,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它那種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那麼,梅花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入畫的呢?

據畫史記載,南北朝已經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據說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便創作出用濃談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此後,另一畫家楊補之在這種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了這種畫法。創造出一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託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明清的畫梅者舉不勝舉,如劉世儒、石濤、金農、汪士慎等,從風格來看,他們大體繼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兩種畫風。

但是,要畫好梅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畫梅人還必須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一種高尚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謂:「畫梅須有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

再看蘭花。人們畫蘭花,一般都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詠蘭。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據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因此,欣賞繪畫,也是必須了解歷史背景的。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了。鄭板橋是一個注重師法自然的人,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十盆,並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於來年發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聞其濃郁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

竹入畫,大略和蘭花相當,也始於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於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雲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藉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眼,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菊花入畫則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根據畫史來看,五代徐熙、黃筌都畫過菊,宋人畫菊者極少。元代蘇明遠、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兩代畫菊的也不多。現有明代吳門畫派中最享盛名的畫家陳淳的一幅《菊石圖》藏於首都博物憤,這是本來就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美術題材,擴大了審美領域,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所以它既便於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文人們借物寓意,抒發情感,因此,描寫「四君子」之風至今不衰。

熱點內容
梅花魂節選閱讀答案 發布:2025-08-28 23:46:02 瀏覽:439
茶花女逸事 發布:2025-08-28 23:44:05 瀏覽:755
牡丹區黃堽鎮 發布:2025-08-28 23:43:26 瀏覽:758
昆銘花藝 發布:2025-08-28 23:34:48 瀏覽:594
一受多攻同做全肉百合 發布:2025-08-28 23:34:36 瀏覽:959
開封種山茶花 發布:2025-08-28 23:33:41 瀏覽:91
大連櫻花園冬天 發布:2025-08-28 23:32:59 瀏覽:823
炒百合干功效 發布:2025-08-28 23:29:32 瀏覽:529
錯過了七夕錯過了 發布:2025-08-28 23:28:33 瀏覽:531
情人節免費景區 發布:2025-08-28 23:28:31 瀏覽: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