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海棠詩卷
A. 翻譯蘇軾的《海棠》
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郁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詩人查慎行說:「此詩極為俗口所賞,然非先生老境。」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B. 蘇軾海棠詩卷的介紹
鮮於樞行草《蘇軾海棠詩卷》紙本,34.5×584CM,1301年大德五年書,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經明代河南人袁樞(袁可立子)收藏,歷清商丘人宋犖以和袁樞同鄉故得收藏睢陽袁氏舊藏,是鮮於樞書法的代表作品。
C. 蘇軾海棠詩卷的釋文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
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
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
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
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
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銜子飛來定鴻鵠。
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尊歌此曲。
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D. 蘇軾海棠詩卷的評論
玉局翁海棠詩長句漁陽縱觀書法史,緣於對宋人「尚意」書風的「反撥」,元代書壇重現復古尊法趨勢,鮮於樞和趙孟頫一樣,成為「元初回歸傳統的古典主義書法潮流的先導者」(黃敦語)。
據《鮮於府君墓誌銘》記載,鮮於家族累世均為讀書之人,鮮於樞幼時從祖母墨跡中得到沾溉,後又向金代書家張天賜請教。元人劉致述其書學經歷:「鮮於困學(鮮於樞號「困學山民」)之書,始學奧敦周卿竹軒,後學姚魯公雪齋,為湖南憲司經歷,見李北海《嶽麓寺碑》,乃有所得。至江浙與承旨趙公子昂游處,其書乃大進,以之名世,行草第一。」在與時彥請益與交流的同時,鮮於樞又直逼唐宋,上溯魏晉,「刻意學古書,池水欲盡黑」(趙孟頫詩)。他藏有名帖多種,特別是對顏真卿《祭侄稿》更為寶愛,稱為「天下行書第二,吾家法書第一」。《石渠寶笈》、《大觀錄》等書著錄了他臨摹王羲之《十七帖》、王獻之《群鵝帖》、顏真卿《鹿脯帖》和懷素《自敘帖》等多種墨跡。許多法帖還有他的精彩題跋,如「書家之有鍾王,猶儒家之有周孔,今之學者出口推雲『二王』,而不言鍾,猶稱孔子、孟子,而不言周公也」。據明豐坊《書訣》載,鮮於樞小楷即取法鍾繇。同時,他還善於師法自然,據記載,他「早歲學書,愧未能若古人,偶適野見二人挽車行淖泥中,遂悟筆法……」這與張旭觀劍舞、黃庭堅見盪槳悟出筆法同出一理。
鮮於樞性格直率,同時代書家陳繹曾雲:「今代惟鮮於郎中(指鮮於樞)善懸腕書,余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這種傲視世俗的奇崛個性尤其表現在行、草創作上——雄渾恣肆,灑脫不羈。趙孟頫對此極為推重,他曾說:「余與伯機(鮮於樞字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
在鮮於樞存世墨跡中,所書《蘇軾海棠詩卷》堪稱代表作之一。這一行草紙本縱34.5厘米,橫584厘米,系書錄蘇軾詠海棠七言長古,卷後有元、明以來諸多書家題跋和收藏印記。元秋桂跋曰:「鮮於翁草書修『六義』(筆者註:「六藝」即指《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無一筆苟置。人皆知其豪健遒勁,而不知其備六義於中也。」明董其昌雲:「蓋東坡先生屢書《海棠詩》,不下十本,伯機意欲附名賢之詩以傳其書,故當全力付之也。」
此卷系鮮於樞運用極富彈性的硬毫寫成,以行書為主,兼用草法。其用筆多取法唐人,正如元人袁袖所言:「善回腕,故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而清人阮元亦謂鮮於樞「字跡活潑而有力,在孫過庭、李北海(邕)之間」。細察此卷,與顏氏《祭侄稿》、《劉中使帖》及《爭坐位帖》多有契合之處,筆法縱肆,欹態橫生。通篇約二百餘字,「全力以付」,「無一筆苟置」。從用筆力上看,鋒斂墨聚,圓勁有力,每一筆畫的起收、頓挫、使轉……均從容不迫,卻又變化萬千。比如聚墨成「點」,有正點、側點、挑點、連勢排點等,或大或小,或輕或重,結體妥帖,渾然無間。舉凡橫、豎、撇、捺各種構字「元素」,均能曲盡其妙,如「瘴」、「薦」、「華」、「長」諸字,橫畫雖多,卻「燕不雙飛」,因勢生形;「瘴」、「草」、「華」、「暈」、「中」字中的豎畫,多取「懸針」狀,行筆勁利,挺拔有力……結體略呈右上取勢,寬博宏肆,縱斂有度;行書中間雜草書,規整中有變化,益增活潑生動之趣。此卷章法近乎上下齊平,行距均勻,不激不厲,自然暢達。而字與字之間起承轉合偶以「牽絲」相屬,更多是以內在筆勢使上下呼應自如、左右揖讓相得。通觀全卷,正如劉欣耕先生所言:「結字嚴謹而縱肆,點線爽健而富有立體感,揮運之中意氣雄豪而出入規矩。他以深厚的功力表現出了對書法形式美的追求和創造力,從而也表現了自己的氣質、人格。」
盡管同儕稱譽鮮於樞「筆筆皆有古法,足為至寶」(趙孟頫語),但因其泥守唐法,排斥宋人,明潘之淙《書法離鉤》批評道:「元人自趙吳興(孟頫)外,鮮於伯機聲價幾與之齊,極圓健而不能去俗。」明人方遜志亦直指其「姿體充偉而少韻度」。以「回歸」傳統為主流的元代書壇之所以在書史上較為「寂寞」,就是因為繼承多而創新少。鮮於樞也未能免「俗」,這是他的書法為後人所詬病的主要原因。
鮮於樞於書法「用工極深,時人鮮有知者」(元人鄧文原語),晚年更是閉門謝客,不問世事,以調琴作書為樂。1989年在杭州發現鮮於樞墓,隨葬品還有印章、端硯和筆端飾件及其他鮮於氏生前把玩之物。 困學民書。
E. 關於海棠的古詩
海棠
作者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專紅妝。
白話譯文
裊裊的東屬風吹動了淡淡的雲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由於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5)蘇軾海棠詩卷擴展閱讀
《海棠》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
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極富浪漫色彩。
F. 蘇軾海棠詩卷的作者
鮮於樞(1254-1322),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一說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先後寓居揚州、杭州,曾任浙東都省史掾。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早歲學書,未能如古人,偶於野中見二人挽車淖泥中,頓有所悟。他與趙孟頫齊名,同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並稱「二妙」,但其影響略遜於趙孟頫。鮮於樞兼長楷書、行、草書,尤以草書為最。其書多用中鋒回腕,筆墨淋淳酣暢,氣勢雄偉跌宕,酒酣作字奇態橫生。他的功力很扎實,懸腕作字,筆力遒健,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鑒》)
趙孟頫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鑒》)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於郎中善懸腕書,余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鮮於樞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經卷上》、《蘇軾海棠詩卷》、《韓愈進學解卷》、《論草書帖》等。
G. 誰有元鮮元樞 《書蘇軾海棠詩 》釋文
《書來蘇軾海棠詩 》釋文 江城地瘴蕃草木自,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 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 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 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 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 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銜子飛來定鴻鵠。 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尊歌此曲。 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右玉局翁海棠詩長句漁陽困學民書。
H. 關於海棠花的詩詞有哪些
1、《好事近》——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2、《春暮游小園》——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
3、《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4、《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5、《寓居定惠院之東》——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I. 〈海棠〉蘇軾
一擬人,把花當作人來寫,寫出了作者對花的憐惜,喜愛。
二氣氛渲染,一二兩句營造了迷濛的環境氣氛,增添了神秘感,使讀者產生探究興趣。
三景物烘托,東風,如霧的月光,曲折幽深的長廊,突出了花的美麗。
J. 蘇軾《海棠詩卷》的釋文是什麼
譯文如下:
裊裊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雲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專氣融在朦朧屬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
由於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