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草國畫
1. 國畫《蘭花圖》表現了宋代畫家鄭思肖什麼情
蘭花草詞抄:胡適曲:陳賢德 張弼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音樂)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開,能將夙願償.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原詩)希望胡適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2. 哪些蘭花草是名貴蘭花
名貴蘭花的品種有:春蘭,蕙蘭,寒蘭,墨蘭,瓣蓮蘭花,蕊蝶等等。
春蘭:春蘭又名草蘭、山蘭。春蘭分布較廣,資源豐富。花期為一年的2-3月,時間可 持續1個月左右。花朵香味濃郁純正。名貴品種有各種顏色的荷、梅、水仙、蝶等瓣型。從瓣型上來講,以江浙名品最具典型。
3. 李石樵的創作年表
1925年(17歲),作《後街》
1926年(18歲),作《二師范學校》、《秋》
1927年(19歲),以《台北橋》入選第一回台展。
1928年(20歲),以油畫《都市的後巷》入選第二回台展。
1929年(21歲),以油畫《樹蔭下》入選第三回台展。
1930年(22歲),作品《編織少女》獲得第四回台展「台日賞」,該獎是由台灣日日新報提供獎金,盼給具有獨特表現的畫家,相當次等特選。作《台中公園》、《二師范學校》
1931年(23歲),10月以四弟李堆鍛為模特兒之油畫作品《弟之像》入選第五回台展,作品《桌上靜物》獲第五回台展「特選·台日賞」。作《富士山風景》、《戴頭巾的女人》、《花》。
1932年(24歲),作品《人物》、《石榴》與《靜物》入選第六回台展,分獲「無鑒查」。義女李阿勉死亡
1933年(25歲),畫130號巨幅油畫《林本源庭園》,10月該作入選第十四回帝展。10月,作品《室內》並獲第七回台展特選及由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提供獎金所新設之「朝日賞」。
1934年(26歲),以作品《畫室內》入選第十五回帝展。以作品《編號》參加第二屆日本美展。作《靜物》
1935年(27歲)作《肖像(巫俊)》
1936年(28歲),作《紅衣》、《玫瑰花》、《阿婆》
1937年(29歲),作《帆影》、《葉老師》,葉老師為周來富啟蒙老師
1938年(30歲),作《靜物》、《廟口》、《祼女》、《風景》
1939年(31歲),作《霧峰風景》、《山景》、《甜心》、《老母》、《九份》
1940年(32歲),作《風景》、《室外靜物》。遷居台中州台中市新富町五丁目34番地二樓
1941年(33歲),作《夏日》、《街景》、《室外靜物》、《黃牛》、《石榴》、《山胞》、《靜物》、《溫室》
1942年(34歲),9月5日,參展東京創元會展。於第五回府展展出油畫《憩》並獲「推薦」。10月,油畫《閑日》入選日本第五回新文展。
1943年(35歲),作《父親像》、《楊夫人》、《樹林》、《老伯》、《閑坐》、《觀音山》
1944年(36歲),作《靜物》、《少女像》、《人像》
1946年(38歲),作《河邊洗衣》、《蘭花草》、《少女》。四男李鴻年出生
1947年(39歲),作油畫《田家樂》,1989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收藏,該作參加第二屆省展。
1948年(40歲),作200號巨幅油畫《建設》。作《岳母像》、《父親像》、《少年像》
1949年(41歲),以長女李美女作模特兒《花與女》。作《人物》、《花與少女》
1950年(42歲),作《雅年》、《披頭巾的少女》、《淡水河畔》
1951年(43歲),作《久陽池影》、《河口》、《百合花》、《少年像》、《黃白》、《六角盆》、《母親像》、《茶花》、《秋林》
1952年(44歲),作《靜物》、《春日幕色》、《晴日》、《蘭花》、《初夏》、《暮色》、《茶花》、《清游植物園》、《春意》、《靜物-石膏像》、《風景》、《植物園》
1953年(45歲),作《垂揚》、《石膏像靜物》、《春朝》、《翠綠》、《垂釣》、《春風》、《水柳》、《涼》、《池塘暮色》、《少女》、《玫瑰花》
1954年(46歲),作《集錦》、《春晴》、《夕昭》、《池塘垂釣》、《新綠》、《舊府耶》、《秋色》、《新日暮》、《雨後池塘》、《春》、《待春》、《新竹山林》、《夕》、《畫》
1955年(47歲),作《桌上靜物》、《雲日》、《玫瑰》、《白花》、《高原》、《白百合花》、《玫瑰》、《老父》、《植物園》、《靜物-立體分割》、《院子》
1956年(48歲),作《谷關風景》、《坐像》、《新緣》、《垂柳》、《雨前》、《朱桌靜物》
1957年(49歲),作《花》、《風景》、《室內》、《冬日》、《碧潭》、《麻竹坑》、《冬日校庭》、《溪流》、《梅花開》、《天冷》
1958年(50歲),作《畫室》、《紅葉》、《溪底》、《李花開》
1959年(51歲),作《父親像》、《谷關》、《山崖》、《山路》、《室內》
1960年(52歲),作《畫室》、《少女》、《梅花》、《女》、《老農》、《海邊》、《魚》、《將軍》、《結》、《太魯閣奇岩》、《白菊花》、《白百合花》、《孫中山》
1961年(53歲),以次女李美惠為模特兒,作油畫《候車室》。完成《旋律》及《畫室》二作。作《靜物》、《斷崖》、《風景》、《百合花》、《相親》
1962年(54歲),作《風景》、《王》、《夜》、《作品?》、《旋律》、《山嶽》、《花》、《老農》
1963年(55歲),。作《大地》、《火山噴火口》、《眼》、《金瓜石風景》、《婚禮》、《堅強》、《金柑》、《丘山》、《橫貫公路》、《卓蘭風景》
1964年(56歲),作《生命》、《團欒》、《飄》、《作品》、《慕》、《生命的贊美》、《游樂場》、《九份風景》、《內雙溪》、《北投》、《樂園》、《觀音山》
1965年(57歲),作《生命的旋律》、《風景》、《鍾聲》、《雙子樹》、《靜物》、《采沙場》、《探險》、《鍾聲》、《天祥》、《船》、《花》、《劍潭》、《雙子樹》
1966年(58歲),作《室內靜物》、《窗》、《靜物》、《溫泉鄉》、《女王的化石》、《同時窗》、《小港》、《大鳥與小狗》、《疊畫》、《向隅》、《愛河》。嘗試表現國畫題材完成《大鳥》一作
1967年(59歲),作《漁港》、《朝妝》、《元宵》、《房屋》、《窗》
1968年(60歲),作《花》、《窗戶》、《都市的成長》、《夜思曲》、《形而上的室內》、《山》、《稚》、《城市》、《三信徒》、《田園》、《停》
1969年(61歲),作《回憶》、《田園》、《月出來時》、《小屋》、《海邊之家》、《下午三時》、《深夜》、《河》、《牛》
1970年(62歲),作《約會》、《璋璋的夢》、《璋璋的玩具箱》、《飛翔》、《月娘》、《軌跡》、《拜月》、《捉月》、《月夜》、《湖邊》、《母女》、《頑童》、《星系》
1971年(63歲),作《都會之月》、《烈日》、《溪谷》、《雨後》、《風景》、《海邊風景》、《旅行的藝人》、《三美圖》、《汔球公公》、《太陽》、《納涼》、《漁夫的家族》
1972年(64歲),作《九曲洞》、《春》、《魔掌》、《囍》、《十字》、《作品?》、《桌上》、《夏海》、《黃昏的湖邊》、《走走》、《清晨》、《歡》、《朝日》、《春》、《金魚池》
1973年(65歲),作《三美圖》、《作品(一)》、《小朋友》、《遠足》、《家族》、《遊艇上》、《草坪上》、《面具》、《淡水風景》
1974年(66歲),作《元宵夜》、《廟會》、《樹林》、《蟬聲》、《日月潭》、《玫瑰花》、《我倆》、《春遊》、《街景》、《瀑布》、《菲尼克斯》、《月》、《垂釣》
1975年(67歲),作《玫瑰瓶花》、《雪景》、《湖邊小聚》、《永劫》、《三美圖》、《竿》、《後院》、《碧潭》、《費城》
1976年(68歲),作《浴女》、《室內》、《漁港》、《母與子》、《城市》
1977年(69歲),作《費城風雲》、《費城車站》、《利蘭校園》、《公園紅葉》、《黃葉溪流》、《百老匯劇場》、《湘邊眺望》
1978年(70歲),作《大樹下》、《風微微》、《曬編》、《游賢紀念》、《百今花與少女》
1979年(71歲),作《泉》、《金魚池》、《母女》、《芝加哥湖邊》
1980年(72歲),作《風景》、《碧潭風光》、《溪谷浴女》、《郊遊》、《八美圖》、《少女》、《祖師廟前》
1981年(73歲),作《碧潭》、《三祼女》、《浴後》、《淡水古巷》、《睡蓮》、《北投公園》、《碧潭游潭》、《湖邊出浴》
1982年(74歲)作《閑日》、《湖邊裸女》、《百合花》、《玫瑰花》
1983年(75歲),作《香蕉園》、《賽馬場》、《碧潭》、《河邊》、《荷塘》、《成長中的都市》、《湖邊祼女》
1984年(76歲),作《蘋果樹》、《校園櫻花》、《芝加哥公園》、《山路》、《河邊》、《溫室花園》
1985年(77歲),作《玫瑰花園》、《櫻花》、《大雪山眺望》、《馬》、《大雪山》
1986年(78歲),作《牛》、《櫻花》、《瓶花與果》、《湖邊小聚》、《校景櫻花》、《靜物》、《湖光秋色》
1987年(79歲),作《高山的樹林》、《漁船》、《八斗子漁港》、《采草莓》、《馬》、《櫻花》、《樹林》
1988年(80歲),作《玫瑰花園》、《濱海風光》、《陽明山》、《噴水池》、《草山》、《風景》
1989年(81歲),作《北海遠眺》、《漁港》、《白沙灣》、《浴場'《艷陽》、《基隆港》
1990年(82歲),作《鼻頭角》、《百合花》、《玫瑰花園》、《翡翠灣情調》、《噴泉》、《綉球花》、《玫瑰花》、《蘭花》
1991年(83歲),作《北海風情》、《鼻頭角風景》、《芝加哥雪景》
1993年(85歲),作《櫻花樹下》、《玫瑰花園》
1994年(86歲),作《桌上靜物》、《靜物》、《碧潭》、《櫻花校園》
4. 客廳背景牆掛什麼畫
1宜:花鳥畫是居家最常見的字畫選擇,家中字畫代表家中運勢,最常見的四季風景畫,牡丹,荷花,竹子等寓意吉祥的花鳥畫作品,顯示春意盎然、充滿朝氣,富貴吉祥,和美如意。
國家一級美術師張洪山富貴牡丹圖《花開富貴》
牡丹「冠絕群芳」、「萬花一品」、「國色天香」,真乃「花中之王」,身份無比尊貴!唐朝詩人劉禹錫的那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把牡丹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推崇到極致!在寓意上,自古牡丹便被賦予「富貴吉祥、繁榮昌盛,幸福美滿」的品格,宋代詞人周敦頤曾說「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工筆重彩傳人王一容國畫荷花圖《荷花四條屏》
四幅作品筆法工整、細膩,荷葉色彩變化豐富、葉筋勾勒細致、清晰自然、形態惟妙惟肖。荷莖用筆圓潤,飽滿有彈性;採用墨色輕輕點莖,使荷莖顯得更富有形態。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歷來為古往今來詩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作品中使用「四君子」中的竹葉、蘭花草與荷花為伴,彰顯荷花的清高氣節。
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效果圖展示:
2宜:常見的動物畫,可選擇有鎮宅避邪的龍來擺放,龍又代表男生,可增加男性成員的工作運勢;若從事業務或在外工作的商人,可選擇馬匹的畫,畫作里不要只有一匹馬,以一整群為佳,馬頭向外才有源源不絕的業務進帳。
結婚送禮/卧室裝飾必備 國禮書畫家石開作品《龍鳳呈祥》
3宜:不同作用掛不同的畫:
從事外交或以口才見長的職業,可選擇擺放有紅冠的公雞雞鳴圖,公雞有避邪之意;牛則代表智慧,有要報考公職或准備升學考試的民眾,可擺放牛的畫作,放在書房或客廳皆可。想招財:可擺放《連年有餘》;事業要步步高升則可選擇竹子圖;
求長壽:可放《松鶴延年》或《福祿壽》;新婚夫妻則可放荷花圖《和美如意》,這些都可輕易取得,簡單利用畫作來裝飾家裡,就能讓家運興盛、事業順遂。
王建輝八尺橫幅風水九魚圖《連年有餘》
總之,客廳沙發背景牆掛什麼畫好應該以比較吉祥如意的國畫花鳥為主,國畫花鳥畫不僅畫面和諧美好,改善風水運勢,而且收藏保存價值也相當高,是許多人都比較喜愛的掛畫類型。
5. 蘭花草應該怎樣畫
請問是國畫嗎?你可以找一些教學視頻來看一下,網路上有很多。
一花的畫法
一般畫上見到的蘭花是蕙而不是蘭,蘭與蕙的區別主要在於一莖一花與一莖多花。
蘭有梅瓣、荷瓣和尖瓣之分。梅瓣,是說它的花片形圓近似於梅,點法上起筆也同於點梅瓣,行筆至末端向里出鋒收筆;荷瓣,其形短肥而頭尖近似荷花瓣,點法是用露鋒筆尖朝上,先朝左點再向右折筆,後拖然後出鋒;尖瓣,其形瘦長而尖,點法是露鋒點入然後下按,再輕輕提筆至末端收筆出鋒。
蘭的結構是花五瓣,當中的兩瓣較短朝內側抱芯,另外三大瓣伸向外側。花芯是由鼻和舌所構成,莖是由幾片●葉包裹而成連接花蒂,蘭的花芯實際是一個瓣。蘭花也有蘭開或全開的狀態,舌上有的有紅斑,有的沒有紅斑,沒有紅斑的稱「素心」。
點花,一種是純墨色的濃淡點法,另一種是草綠蘸淡花青或草綠蘸淡胭脂的色瓣點法。先點內瓣兩筆,再點外側瓣三筆,行筆起伏較大,要點得飄逸瀟灑。要用行書的筆法,三筆間互有引帶。蘭花的美全在外側這三瓣筆法的變化。莖部的●以濃草綠蘸胭脂左、右兩筆下行,形成包裹的樣子。用勾、寫結合的方法畫亦可,筆法要簡潔。點斑用濃胭脂色,大的斑點一般兩點比較明顯,細碎的斑點有的露得不明顯,可酌情適當地點入。
蕙一莖多花,五至十朵之間,花從下而上開。尖瓣居多,在一串花之中藏、露、含、放、俯、仰、●、側頗具姿致。花六瓣,分內、外層,外層三大瓣是主瓣,內層三瓣,兩瓣對稱,當中一瓣向外翻卷。傳統畫法一般把這三瓣概括成兩瓣,共五瓣,內層緊束,外層開張,先點內層瓣,再點外層瓣。花苞左右兩筆相包。行筆要筆筆銜接貫氣,筆斷意連。具體筆法和用色與蘭花相同,而在外側三七瓣的點法上更需注意一串花之間造型上的變化,筆意上更需靈活多變。花芯用濃墨點在花瓣的相合處,花苞點在瓣的合縫間,半干時點入。花的三點呈草書的「●」字型或兩點呈「●」字型,苞的兩點上下連接呈「●」型。
二、葉的畫法
畫葉稱撇葉,意味其用筆同於楷書的「撇」法。撇葉一般用濃墨,與淡色花相互映襯,但有時考慮到層次也用淡墨。每株蘭葉在五筆至七八筆之間,先從簡單入手練習右撇式和左撇式。第一筆長,自下而上隨行筆的提按間粗間細;第二筆仍朝右撇,較短;第三筆朝左撇,與第一筆相交呈「鳳眼」狀。另一種形式是第一筆長,粗細變化自如,要粗若螳螂肚,細若鼠尾;第二筆朝相反方向撇,與第一筆相交,亦成所謂的「交鳳眼」;第三筆短,穿過第一、第二筆形成「破鳳眼」。從一株進而兩株、三株反復練習。
撇長葉、折葉難度更大些,主要在於要掌握好行筆的提按與腕力的靈活,要站著畫,以腕運指,力來自臂、肘、腕然後到指,充分運用好腕力,行筆才能靈活。每一葉片無論長短都要送出而不能甩出。筆斷意連這在撇長葉中是經常遇到的,折筆既要體現蘭葉的輕柔,又要折得有力度,要柔中有剛。在葉的組合上,長短、粗細與疏密要有變化,穿插交錯有致。對畫一叢蘭葉或分布在畫面上下的多株蘭葉,在墨色上要有濃淡層次變化,不可不分遠近地一律黑色。在葉子的分布上切忌雜亂無章,漫無秩序,要寧少勿多。
看看這個http://www.qingnews.com/epaper/lnb/html/2007-01/15/content_665887.htm 看完文章後把圖也看一下
6. 蘭花草的有關資料
蘭花草,其本意為植物名,也稱竹葉草、鴨跖草。蘭花草還有另外三層意思:一是指專輯名《蘭花草》;二是指詩歌名稱;三是指辭賦家金學孟先生所用筆名:蘭花草。另有一部電視劇,叫蘭花草。 分布我國至朝鮮、日本、俄羅斯和北美洲。校園常見野草,生於陰濕處。
◆與蘭花草 同屬常見還有飯包草(C.benghalensisL.),主要區別是:多年生草本,苞片基部連合成漏斗狀或風帽狀,基部圓形或漸狹下延而成柄狀;花瓣3片、藍色、後方2片多少連合;子房3室,其中2室各具種子2粒,室背開裂,另一室不開裂,1粒種子。
7. 鐵畫鼻祖湯天池當時來到蕪湖時只是從事打鐵工藝,怎麼會想到發明鐵畫呢
鐵畫鼻祖唐天池來蕪湖時,只從事煉鐵。他之所以想到發明鐵畫,是因為蕪湖著名工匠唐天池是在姑蘇畫派創始人肖雲的幫助下創立的。
蕪湖鐵畫也不例外。從誕生之日起,鐵匠們就自然而然地用鐵畫的方法來表現和繼承它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鐵畫鼻祖唐天池的「四君子」作品,證明了梅、蘭、竹、菊的題材是蕪湖鐵畫最早的作品之一。
還需要注意菊花出芽、開花、開花的各種姿態。菊花葉的鍛造應注意自然拉伸。葉片應大或小,葉隙形狀應不同。應與菊花有機結合,相得益彰,達到好花需要綠葉的效果。
8. 蘭花草這首歌是什麼意思
我覺得抄分析這首詩,一定要考襲慮當時的大環境。這首詩是胡適先生寫於1921年的,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婦送給他一盆蘭花草,他歡歡喜喜地帶回家,讀書寫作之餘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沒有開出花來。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能將夙願償.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胡適祖籍安徽徽州,家中老宅最有名的就是十塊蘭花的陰刻雕板了,家中也掛了很多胡國賓的蘭花國畫,所以胡適先生對蘭花有一種獨特的情誼,一生都喜歡蘭花。當年胡適學成歸來,也帶著一株「蘭花草」——自由主義,他千里迢迢不辭辛苦把它帶回來,種到中國的土地上,小心地呵護,殷切地期待它開出花來——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為胡適有這種焦急的心情,當他看見這株遲遲不開的蘭花,才一下子觸景生情,萌發詩興。給它取命為《希望》,也許是希望自由主義思想早日開遍中國吧。如今斯人已去,歌聲在耳,想想胡適這株風雨飄搖近百年的「蘭花草」,竟抹不去絲絲的惆悵。
9. 國學熱的弘揚國粹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國粹———探知江西師范大學同學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江西師大最近掀起的一陣國學熱潮使得傳統文化的弘揚問題再度為其校的熱點話題。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我們為之贊嘆,另一方面我們又感到了迷茫:傳統文化的前途何在?當代大學生究竟該用怎樣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寶貴財富?以下為江西師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看法的系列調查,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收獲和啟示。 傳統藝術,路在何方?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載體,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它的重要載體就是傳統藝術。問卷中當我們問起對於書法、國畫、民族樂器等傳統藝術的掌握程度時, 92% 的同學回答學過一點皮毛或者根本就不懂,這時我們不禁要問,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整體素質的大學生們,面對內涵豐富的傳統藝術時,為何表現得如此近乎無知呢?
精巧而美麗的傳統藝術,曾經滿足了平民百姓對美的追求,在漫漫歷史中找到生長的土壤,人們在接受和學習傳統藝術的同時,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在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源源不斷注入動力。
然而,如今這個處處充斥著流行和競爭的年代,時尚快感代替著人們對傳統的需求,更多時候傳統文化只在理想層面發揮一點作用,更多的人還在想像它應該在社會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實際生活中,傳統在離我們漸行漸遠,人們忙於各種應酬,忙於生存的條件下,更對傳統藝術少有問津了,有統計顯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少有 1 萬項,但是它們每天都在減少。
「課程太多,壓力又大,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閱讀」,這成為阻礙大家閱讀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佔用大量時間去鑽研這些著作,勢必會影響到自己的專業課學習。然而,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適當閱讀和學習,可以打開我們的思路,帶動專業課的學習。
「和我所學和以後發展的方向沒有太大聯系」,有很多同學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尤其是工科和理科),跟古代經史子集在很多方面沒有共同之處,讀古代經典文學會成為負擔。其實不然,經史子集,博大精深,其中的儒學等精髓都是為我們如何學習做人辦事提出了很好的意見,或者說見解,它可以引導我們更好地處理矛盾,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需要經典中所提出的品格和精神。
「我很不喜歡這些東西,它們過於乏味、枯燥,沒有創新。」初次閱讀和接受它們,很多人都會產生誤解,認為它們是一成不變的,是過時的。但畢竟那些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過歷史長河的風浪考驗流傳到了今天。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批判和繼承。
如今,人們很少主動學習傳統藝術的原因,很大部分要歸結於傳統藝術自身離平常人還有一定差距,整個社會提供給人們學習傳統藝術的機會比較少,在大中小學校園里的我們少有機會接觸這樣的傳統藝術。素質更加全面的大學生群里,在傳統藝術這一方面,仍顯得十分缺乏,出現調查中的數據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目前我們國家已經重視加強傳統藝術的宣傳。 2008 年 2 月起開始實施「京劇進中小學課程」工程,到 2009 年 7 月,工程就將完成在北京、天津等 10 省市的試點,那個時候,其它傳統藝術如國畫、書法、民族樂器的推廣也應該進行了,現在我們的校園內,已經找不到幾個能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畫一幅優美國畫的學生。保護和推廣傳統藝術,迫在眉睫。
今年參加兩會提案的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說過:「我們現代化的速度太快了,我們這些千姿百態的文化,大地的文化迅速地消失了,而且是轉瞬即逝,讓你心疼」。也是出於這樣的原因,他今年提了這方面的提案,旨在呼籲民眾和政府重視傳統文化,不能讓這些金子般的藝術消失,必須滿懷熱情地把我們的文化構成我們新的長城,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
中國古典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髓,我們作為中國人,作為當代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使命,必須尊重和學習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而不僅僅是憑自己的興趣愛好而論。
傳統文化,如何發揚?
你眼中的傳統文化應該是怎樣的: A. 古老刻板的 B. 過時的 C. 與時俱進的 D. 需要不斷更新變化的 E. 可有可無的 F. 我們當代發展所必須的 這是最近江西師大對在校大學生發放的調查問卷中的一道題目,調查結果顯示:選 A 、 B 、 C 、 D 、 E 、 F 的比率依次為 3% 、 1% 、 30% 、 48% 、 0% 、 18% 。通過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有大約 50% 的同學認為當前的傳統文化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是不那麼完善的,所以他們認為傳統文化是要不斷地更新變化的。但也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同學( 30% )認為傳統文化是做到了與時俱進的,他們認為當今的傳統文化是跟的上時代的潮流的,是不斷完善和發展著的。另外,那 18% 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在他們眼中是我們當今社會發展所必須的,是我們不該隔離的一部份。
整體的調查結果顯示,傳統文化對當代的發展是存在相當大的作用的,對我們大學生也是有相當大的影響的。 即使在當下許多人認為學習傳統文化沒有用,積極地去追逐西方、韓國等外國的潮流文化,有的甚至漸漸淡漠了它。
但是當前的現狀是 , 許多同學對傳統文化不怎麼了解和清楚,盡管覺得它對我們的作用很大,但是由於周身環境和自身的限制,還是沒辦法做到像學習英語那樣去學習它,天天接觸它。
面對這一現狀,我們該怎麼做?
「這需要學校和我們自身都加深對它的重視,對於那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學校要創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條件、培養一種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同學們要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傳統文化精髓,去了解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要全民行動起來,把學習傳統文化當做一種習慣。媒體等也要加強宣傳,把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的積極意義以一種嶄新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才能為更好的為我們現代化建設起到幫助,才能把我們的優秀傳統和民族精華發揚光大。」在調查的過程中,一位同學建議到。
調查問卷顯示, 75% 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當下中國社會有重要作用,另 25% 的同學認為有一些作用; 96% 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學習古代先哲的思想,並表示會主動學習。可見,大家對於傳統文化非常普遍的認同,基本都認識到了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在對國家建設和個人發展方面的促進作用。當問及對經史子集的態度時,答案就不像上面兩題的答案那麼集中,相對來說,選擇「偶爾翻閱」的最多,其次是「敬而遠之」。
采訪中不少人一聽到經史子集,就將其與「刻板、過時、食古不化」之類的詞語等同起來,甚至說「沒有聽過」。
在 此,同學們在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普及上也向學校提供了很多想法和建議,主要是兩大方面:一是要把傳統文化和當下社會結合起來,在對傳統文化的去粗取精後融入現代元素和新的價值觀,融入當下的日常生活。二是加強宣傳力度。具體來說,可以多設置這方面的課程和講座,開展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和知識競賽,還可以多開辦讀書會交流會,校廣播站和校報也可以添加關於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少同學表示《百家講壇》的那種平易近人、大眾化通俗化的講述方式在對大眾的宣傳和普及上是值得學習的。 以下為同學們三節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
場景一
3 月 6 日晚 19 點惟義樓W4208
得知星期六晚上國學班有課,記者來到現場進行體驗和采訪。晚上七點上課,六點半就有同學陸陸續續走進教室,讓記者感到十分不解的是,除此課本《易經》之外,他們每個人手裡都拿著許多尚未拆封的牙簽!
七點剛到,一位年輕得出人意料的男老師拎著黑色公文包走了進來,他是任課老師徐闖。
這堂課講的是第九章《大衍之數》,首先是老師帶讀一遍,然後同學們齊聲讀一遍。「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叻以象閏,五歲再閏……」一片琅琅的讀書聲響起,同學們都很久沒有這樣齊聲讀過書了,神情激動。
然後,徐老師就對文章進行了講解,那些初看不知所雲的句子在老師一番深入淺出、旁徵博引、多方譬喻下竟也變得趣味十足。文中古人用乾坤之數與四時的相互關系運算,在五千年前就計算出一年有 360 天,推算出的世界上的物質種類數相當接近今天的科學結論,這些都讓同學們驚嘆不已。
終於等到牙簽「上場」了。原來,牙簽是用來替代蓍草占卜用的。同學們的興致極高,紛紛在老師的示範下動起手來,雖說「六爻成一卦」程序比較繁瑣,大家都還是非常認真准確地完成了。接著,徐老師又詳細解說了演算中的規律及解卦方法。徐老師告訴我們,他小的時候就喜歡「玩棍棍」,也因此對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後來才慢慢發現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國學。以《易經》為例,易經被稱為「六經」之首(詩、書、禮、樂、易、春秋),絕不僅僅只是「算卦」。易經可以作為所有學科的一個基礎理論模型,是後來所有哲學思想的源頭,通過易經推演出了各門科學,無論是數學、天文地理、文學、醫學等等,都可以從易經中找到相對應的地方,並且還能根據易經的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在我們當代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下,《易經》依然有著學習價值。
最後,徐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希望青年一代把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剛毅堅卓、容載萬物的美好品德傳承發揚下去。
場景二
3 月 8 日晨 8 點惟義樓W7208
在 08 級傳播學院的傳播學課堂上,同學們做了一個關於「從傳播過程看傳統文化的傳播」的案例分析,全班同學被分為若干小組,每組 5 到 6 人並進行討論。大家對於「你認為誰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根據媒體特徵分析傳統文化的傳播」等一系列問題各抒己見,然後各組寫好討論記錄,並通過一周的整理得出一份該組的總結。今天這堂課就是各個小組展示自己組內的討論成果,同學們各抒己見。「傳統文化包括民間的手工藝品,少數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在傳統文化的范疇內」「文學成就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而那些名著就是最好的證明」……通過大家的意見,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是多姿多彩的,而不僅僅是一兩個方面。
這節課還設計了「根據媒體分析傳統文化的傳播」這種問題。同學們都積極發言。「媒體傳播通常不深入、不全面,有事還會帶來很多誤解,這樣傳播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媒體經常傳播同樣的信息,對於傳統文化也是千篇一律,這樣就起不到很好的傳播效果。」「缺少教育意義,過於娛樂化,這樣傳播傳統文化就低俗化了。」
在關於「受者接受傳統文化的心理及相應對策」問題上,有同學提出「接收者缺乏主動性,處於被動的傳播可能是一遍遍強制性地灌輸,所以必須引導大家,提高接受傳統文化的興趣。」「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過於膚淺,同時認為是自己的就不會珍惜,所以必須克服這種自滿心理。」
在討論結束時,大家認為這樣的活動「不僅僅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而且結合專業課知識,收獲是雙重的。」
課後,任課老師袁愛清說:「研究傳統文化於課堂中,是激發大家活學活用的熱情,同時達到引發學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針對日韓等國非常熱衷漢文化,而中國人卻有些漠視這一現象,就是為了讓大家轉變態度,看看別的國家怎麼做,再審視一下自己,才發現我們有很多不足!」
場景三
4 月 16 日晚 19 點惟義樓W2202
這是不同尋常的課,這里有來自大二大三的同學,也有大一的同學,有專業課的同學,也有外專業課的同學,到底是什麼課吸引了大家呢?它是文旅學院歷史學的中國古代文化史。這里有來自文旅、美術、音樂、傳播等學院三個年級的 80 位同學,在每周四晚上帶著激情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史……
這門課的任課老師的是文旅學院的曹柯平老師,他對歷史特別是考古有很多研究,今天要講的是中國詩歌發展史,曹老師給大家展示了西班牙文化遺產的照片,講到古代西方西方文明,用一首西班牙的民歌引發大家的思考,讓我們發現其實很多時候中西方文化是相通的,比如詩歌乃至整個文學領域。
在一首《青花瓷》的背景音樂中,我們同時跟隨幻燈片欣賞了古代青瓷中的代表,去感悟歌詞中的意境。關於詩的意象和意境,曹老師用通俗語言解釋說:「是個描繪的圖畫構成了意象,而意象的疊加組合成了詩歌的意境。」
課上大家分析了《詩經》中一些片段,包括大家非常熟悉的《蒹葭》,曹老師給出了不同人做的不同翻譯,並進行比較。而大家聽著《蘭花草》《十送紅軍》《牽手》等歌曲的詞都採用了賦、比、興的手法,這讓大家對《詩經》的語言有更加形象生動的認識了。
「風雨」一直是中國詩詞之中常常提及的關鍵詞,曹老師通過舉例的方法說明了不同時期人們對其描寫的不同特點,同時又得出一個感慨 , 「現在的人也只能從那些古代詩歌裡面吸取,很難創造出新的特點了。」
這門課程通常都是把音樂、圖片貫穿於講解之中,同時又通過許多對比,如古今、中西、現實與理想等等方面。這也恰恰迎合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興趣和口味。
曹老師說:「掌握中國傳統文化,要建立在擁有豐富的知識內涵,因為只有有了知識背景才可以領悟和思考。為什麼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甚少甚至無視?那是他們對人文關注度不夠,甚至有可能產生誤會。我們只有尊重前人,認識世界,延續優秀精華的部分。同時也要避免浮躁的心情,克服文言文障礙,讓主流實質延續下去,謙虛、謹慎,同時也要遵從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 關於經史子集
「經史子集」是我國古代讀書人對經典的分類法。
「經」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范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有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是各種體裁歷史著作,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
「子」是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諸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
「集」是收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等著作,分為楚辭、別集、詩文評、詩詞五類。
註:以上分類依照清《四庫全書》。
關於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在之前,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 , 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焚書坑儒導致),就只剩下了五經。《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後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
經典書目推薦
《經典常談》朱自清著,這是一部小而精的經典學史,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經典———五經四書,而且講了歷史、諸子以及詩詞歌賦的經典。他的目的在於使年輕一代了解整個傳統文化,造就通才。更重要的是書中語言極其通俗流暢,條理分明,深入淺出,見解精闢,是一本入門的好書。
《唐詩雜論》聞一多著,聞一多先生不僅是一位嚴謹的學者還是一位詩人,用詩人的眼光去讀詩,去研究詩人,多有卓見。拋卻這些學術上的成就,其文本身即是一篇篇美文,尤其是說初唐四傑,論賈島,論類書與唐初的李世民,舉重若輕,行雲流水一般的文字,見識閎通的表述,引人入勝,確是高妙。
《詩詞曲賦鑒賞》葉樹發、杜華平主編,以傳統文化重要載體———韻文之鑒賞為主要內容,對其人文精神,其分體簡史、形式、表現方法、藝術風格、鑒賞方法作了全面的論述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