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蘭花之室
⑴ 「以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的意思是什麼
原文: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譯文:
和品行優良的人交往,就好像進入了擺滿芳香的蘭花的房間,久而久之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這是因為自己和香味融為一體了。
補充
參考資料:
原文:
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譯文:
孔子說:商人喜歡和說自己好話的人相處,身在高位的人喜歡與不如自己的人相處。如果不了解兒子就看看他的父親,不了解這個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這個君主就看看他的臣下,不了解這里的土地就看看在這土地上生長的草木。所以說和品行優良的人交往,就好像進入了擺滿芳香的蘭花的房間,久而久之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這是因為自己和香味融為一體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進入了放滿臭咸魚的倉庫,久而久之就聞不到咸魚的臭味了,這也是因為你與臭味融為一體了。硃砂所蘊涵的一定是紅色,墨漆所蘊藏的也一定是黑色,所以君子必須謹慎地選擇朋友。
⑵ "入蘭花之室久聞不覺其香"說明了什麼哲理
原文:如入幽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哲理:和品行優良的人交往,就好像進入了擺滿芳香的蘭花的房間,久而久之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這是因為自己和香味融為一體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進入了放滿臭咸魚的倉庫,久而久之就聞不到咸魚的臭味了,這也是因為你與臭味融為一體了。
但現在一般也引申為:失落了自然的清新之感,零距離接觸久了,導致審美憊勞。與距離產生美正好相反。
⑶ 居芝蘭之室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居芝蘭之室的意思是說處在養有芝蘭花的屋子裡。 蘭、芷:兩種香草。用來比喻良好的環境。芷通芝,亦作"芷蘭之室"。孔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⑷ 久在蘭室~不聞其香;久入魚肆~不聞其臭請問那是什麼意思
長時間呆在擺滿蘭草的房間,就聞不到蘭草的香味了;長時間在賣臭咸魚的店鋪,就聞不到咸魚的臭味了。
這一句話是源自春秋·佚名《孔子家語》。
原文是:
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譯文是:
和品行優良的人交往,就好像進入了擺滿蘭草的房間,久而久之聞不到蘭草的香味了,這是因為和香味融為一體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進入了賣臭咸魚的店鋪,久而久之就聞不到咸魚的臭味了,這也是因為與臭味融為一體了。藏硃砂的地方就有紅色,有油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有道德修養的人必須謹慎選擇相處的朋友和環境。
(4)居蘭花之室擴展閱讀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該書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
王肅曾遍注儒家經典,是鄭玄之後著名的經學大師。他主張微言大意,綜合治經,反對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
王肅雜取秦漢諸書所載孔子遺文逸事,又取《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小戴禮》、《大戴禮》、《禮記》、《說苑》等書中關於婚姻、喪葬、郊禘、廟祧等制度與鄭玄所論之不同處,綜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闡發,假託古人以自重,用來駁難鄭學。
過去因為疑古派的非難歷代前人多認為是偽書,隨著近代簡帛文獻的出土證明,確信為先秦舊籍,《孔子家語》的真實性與文獻價值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
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與這「四書」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內容上,《孔子家語》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語》的成書特徵所決定,該書對於全面研究和准確把握早期儒學更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該書完全可以當得上「儒學第一書」的地位。
《孔子家語》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同時,由於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
首先,此書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我們認識歷史上真實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據。其次書中的內容大都具有較強的敘事情,也就是說大多是有關孔子的逸聞趣事,所以,此書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另外書中的許多故事和孔子的許多充滿哲理的語言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⑸ 居蘭室之久什麼意思
在蘭花盛開的屋子住的時間長了
蘭室:本義指養蘭花的屋子 後表示芳香高雅的居室,泛指婦女的居室
⑹ 久居芝蘭之室,不聞其香是什麼意思
「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久人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出自《孔子家語·六本》。
原文是「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拓展資料
一、出處簡介
《孔子家語·六本》。《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漢族儒家類著作。原書二十七卷,今本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二、解釋
和品行優良的人交往,就好像進入了擺滿香草的房間,久而久之聞不到香草的香味了,這是因為它和香味融為一體了。
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進入了賣臭咸魚的店鋪,久而久之就聞不到咸魚的臭味了,這也是因為你與臭味融為一體了。藏硃砂的地方就有紅色,有油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有道德修養的人必須謹慎選擇相處的朋友和環境。
三、成語:芝蘭之室
⑺ 古語雲:「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說說這句話的含義
全句出自西漢劉向的《後漢書》:「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意思如下:
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入充滿蘭花香氣的屋子,時間一長,自己本身因為熏陶也會充滿香氣,於是就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 和素質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長,連自己都變臭了,也就不覺得鮑魚是臭的了。 說明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
相關說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拼音jìn zhū zhě chì , jìn mò zhě hēi出自: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會讓自己也變好,接近壞人會讓自己也變壞。
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告訴人們一個人生活在好的環境里受到好的影響,生活在壞的環境里也會受到壞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
⑻ 居芝蘭之室,久而不覺其香;處鮑魚之肆,久而不覺其臭體現的潛移默化
A符合題意,「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是指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入充滿蘭花香氣的屋子,時間一長,自己本身因為熏陶也會充滿香氣,於是就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和素質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長,連自己都變臭了,也就不覺得鮑魚是臭的了,說明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這表明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BCD不符合題意,均排除.
故選:A.
⑼ 身居蘭花室,而不聞其香是什麼意思
原文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意思是進入開著蘭花的室內時間久了就感覺不到香味;進入賣咸魚的店鋪時間久了就感覺不到臭味。
⑽ 「久居蘭室而不聞其香」是什麼意思
「久居蘭室而不聞其香」是指:長時間呆在有蘭花的屋子裡,也就不覺得香了。
出處:出自西漢劉向的《後漢書》。
全文是「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白話譯文: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入充滿蘭花香氣的屋子,時間一長,自己本身因為熏陶也會充滿香氣,於是就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 和素質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長,連自己都變臭了,也就不覺得鮑魚是臭的了。
(10)居蘭花之室擴展閱讀
典故故事:
孔子說:「我死之後,子夏會比以前更有進步,而子貢會比以前有所退步。」
曾子問:為什麼呢?」
孔子說:子夏喜愛同比自已賢明的人在一起,子貢喜歡談論才質比不上自已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況,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
所以說: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裡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充滿香氣了。
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鮑魚的地方,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環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紅,藏漆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黑。所以說真正的君子必須謹慎的選擇自己處身的環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