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之鄉江南
⑴ 金湖屬於江蘇哪個市哪個縣
金湖縣,是江蘇省淮安市下轄縣,位於江蘇省中部,因境內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三湖環繞,由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定名:「金湖」,象徵資源豐富,日出斗金。金湖縣轄3個街道、5個鎮,面積1393.86平方千米[36]。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金湖縣常住人口為289456人,占淮安市的6.35%[34]。
2016年金湖縣入選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市第83位、中國中小城市創新創業百強縣市第57位。2016年2月,金湖縣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2018年入選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第78位[1]。
金湖是美麗的蘇北水鄉,擁有水面420平方千米,灘塗44平方千米。境內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三面環抱,淮河入江水道自西向東貫穿腹地;境內水面廣闊,河網密布,長堤環繞,綠樹掩映,田園方整,稻穀飄香,荷盪連連,一派湖色水鄉的自然風光。素有「堯帝故里」、「荷花之鄉」、「魚米之鄉」、「淮上明珠」、「水鄉金湖」、「蘇北小江南」之美譽。[2]2018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8億元。[3]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4][5]入選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6]、2019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7]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8]
⑵ 中國的荷花畫之鄉在哪裡!
沈陽仙子湖風景旅遊度假區位於沈陽市區西45公里處的新民市前當堡鎮境內,景區內湖水清澈、翠鳥翱翔、荷花映日、蘆葦茫茫,以4000畝百年野生荷花著稱(聯體面積居中國之首),極具江南水鄉之風韻,被命名為「中國荷花之鄉」。
⑶ 江南的水、荷花、荷葉有什麼特點
1、江南的水應該比較清澈,配合著煙雨蒙蒙別有一番韻味。
2、荷花大葉麗,清香遠溢,出污泥而不染,深為人們所喜愛,是園林中非常重要的水面綠化植物。
3、荷葉的莖是綠的,上面布滿了小刺兒,好像一把傘柄;如果把荷葉莖折斷,莖上就有許多連著的絲。
⑷ 有關江南或荷花的詩詞
【江南】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內魚容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采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荷花】 清. 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愛蓮說》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⑸ 金湖有多少平方米
金湖是美麗的蘇北水鄉,擁有水面420平方千米,灘塗44平方千米。
金湖縣,是江蘇省淮安市下轄縣,位於江蘇省中部,因境內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三湖環繞,由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定名:「金湖」,象徵資源豐富,日出斗金。金湖縣轄3個街道、5個鎮,人口35.71萬人(2012年)。
金湖境內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三面環抱,淮河入江水道自西向東貫穿腹地;境內水面廣闊,河網密布,長堤環繞,綠樹掩映,田園方整,稻穀飄香,荷盪連連,一派湖色水鄉的自然風光。素有「堯帝故里」、「荷花之鄉」、「魚米之鄉」、「淮上明珠」、「水鄉金湖」、「蘇北小江南」之美譽。
金湖縣地理位置
金湖縣位於淮河下游、江蘇省中部偏西地區,方位在長江以北、蘇北灌溉總渠以南、洪澤湖以東、大運河以西。地理坐標為北緯32°47'~33°13',東經118°53'~119°22'。地處兩省三市之交,東與本省揚州市的寶應縣、高郵市接壤,東南、南與安徽省滁州市的天長市、南京市六合區相鄰,西與淮安市盱眙縣、洪澤區交界,北與洪澤區毗鄰。
地勢西高東低,北部、東部、南部是湖盪相間的湖積平原,約占陸地面積73%,地面真高在9.6米~5.5米之間;西南部為緩坡丘陵,約占陸地面積27%,地面真高在35.4米~5.5米之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金湖縣(金湖)
⑹ 中國荷藕之鄉的寶應荷文化
寶應地區古為東海,由於江淮泥沙的逐年淤積,至秦漢以來逐步發育為古瀉湖沼澤平原。建國以前全縣有幾十個湖盪星羅棋布,加之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沃泥肥,自古以來就是種植荷藕的天然佳地。寶應植藕早在唐朝已見於文字記載,唐代詩人儲嗣宗《宿范水》一詩雲:「行人倦遊宦,秋草宿湖邊。露濕芙蓉渡,月明漁網船。寒機深竹里,遠浪到門前。何處思鄉甚?歌聲聞采蓮。」可以令人想像出當時蓮葉接天,芙蓉映日,姑娘們一面采蓮,一面唱歌的秀美的水鄉風光。
至明代荷藕已成為寶應大宗生產的土特產品,《萬曆志》列「寶應十景」中有「西盪荷香」。清代《康熙志》列「寶應十二景」中有「蓮葉接天」,植荷盛況可知。明清時期的寶應畫家如陶成、刁銳、陳務人等都喜歡畫荷花。寶應詩人詠及荷花的詩詞更不勝枚舉,如喬萊詩「蒓絲繞翠頻留棹,荷蓋分青遠送人」。喬大鴻詩「十里盡荷蒲,迷漫失溪口」。陳鈺詩「淪漣水照白菡萏,蕭疏葦立紅蜻蜓。」朱雯「霜稻幾畦鐮似月,風荷一片藕如船。」王孫晉詩「赤腳捕魚何處郎,素手賣藕誰家女?」等等,這些詩句都散發著荷藕之鄉的一片清香。
明清時期寶應科舉興盛,達官貴人紛紛在寶應城郊修築園林,其中有不少都是以荷置景的。如縱棹園湖泊,昔為一片荷塘,學宮前原有愛蓮池。城東蓮池庵,「高朗雅潔,竹梧疏密相錯,庵前有池,池種藕,春則田田綠葉,夏則亭亭紅蕖,秋則離離碧蓮,致足樂也。」其附近有劉家珍藕花書屋,「絳紗浮水朝霞起,翠蓋憑欄落日低」,別是一番景色。城南迎秀門外有朱曰藩之白蓮堂,盪舟荷花盪中,清香馥郁,又名花園庄。運西寶應湖邊又有朱曰藩的鏡心樓,旁有水樂亭,「樓下有荷花盪,可數百畝,夏日棹小舟采蓮,蓮高於葉,葉高於人,前後皆不可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湖濱又有吳禮的蓼花庄,有詩雲:「荷花香里雙蘭槳,楊柳蔭中一草亭。」在寶應最大的園林——縱棹園中,有「竹深荷凈堂」,蓋取杜甫「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之詩意也。 傳說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來瑤池散步,他們撥開雲層,遙望人間,只見寶應東盪百里方圓,萬頃碧波,水光連天,好一派湖盪風光,恰似人間仙境,但缺少花卉點綴,便命荷花仙子捧出一把瑤池蓮子,撒向寶應的金湖銀盪。從此,這里蓮葉田田,荷花盛開,一片清香,宛如天上的瑤池仙境。
五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在這人間仙境拍攝了電影《柳堡的故事》,風靡國內外數十年,一曲「九九艷陽天」傳唱了我國幾代人。198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又來我縣獐獅盪拍攝了神話故事片《八仙的傳說》,從此,這里便被人們稱為荷仙姑的家鄉。九十年代,寶應將荷花定為縣花,並逐步形成以水泗荷園和荷仙生態園為中心的旅遊觀光景點,被納入運河旅遊風光帶。
位於揚州、鹽城、淮安三市交界處的寶應東盪水泗荷園,佔地2萬畝,其中植藕15000畝,另有蘆葦、蒲草等水生作物,並盛產魚蝦蟹鱉,園有曲橋、風車、沙鷗浮游,白鷺翱翔,「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被譽為「蘇中沙家浜」。每年荷藕節期間,迎來眾多的中外遊客前來觀光。2002年荷花盛開時期,中央電視台、上海東方電視台、江蘇電視台、法國公共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紛紛到荷園取景,拍攝專題片,並在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播放,產生了國際影響。 寶應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文明古縣,秦建東陽縣、漢為平安縣、射陽「九里一千墩」是漢文明的象徵,隋稱安宜縣,唐改寶應縣。宋代文天祥留下軍師廟。元代馬可.波羅將寶應寫入了他的游記,明代泰山殿號稱「天下第一名山」,清代又出了狀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彥「三鼎甲」,水巷口3號是周恩來少年讀書處。歷史名人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詩人陳琳,明代大畫家陶成、京劇鼻祖高朗亭、經學大師劉寶楠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在寶應停舟策馬,題匾賦詩,這里是吳風漢韻的交匯處,淮揚文化的融合區,民風淳樸,尤具水鄉情韻。
當代寶應 人不但愛荷、賞荷,而且對荷文化也頗有研究。縣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縣文聯副主席劉世昌同志,在中國荷花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早在1992年就出版了近20萬字的《中國荷文化》一書,《中國當代著作家大詞典》評價說:「《中國荷文化》一書分為荷花概論、荷花之美、品種辨異、芙蓉軼事、蓮花 與美女名人、蓮花與佛教名山、蓮花與文學藝術、全國荷景攬勝及歷屆荷展共8章93篇,並附詠荷詩文選萃。花卉界認為此書實為我國首本系統研究荷花歷史文化現象的專著。」這本書曾在第七屆全國荷展上交流,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好評,中華詩詞學會會刊主編晨崧先生贈詩曰:「輕吟重唱醉荷花,玉潔凌波濯萬家。二十四番春信後,泛舟爭向世昌誇。」1994年10月,劉世昌的論文《孫中山、郭沫若與「中日友誼蓮」》又獲「中國現代史優秀研究成果獎」,為此他還獲得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榮譽狀》。2004年他又為縣質監局編寫了《荷之舞》畫冊,為荷藕節禮品書。
1993年,陳宗道、陳躍父子編著出版了《蓮藕世界》,分「涉足蓮藕世界、摸熟蓮藕脾氣、結識蓮藕家族、發展蓮藕生產、開拓蓮藕領域」等五章,詳細介紹了寶應蓮藕的栽培方法。
2002年,劉海鵬、薛水利出版了《荷之戀》攝影作品集。2004年鄧連俊出版了《荷趣》攝影作品集。這三本書從不同的角度生動地反映了荷花的自然之美,玉潔冰清、活色生香,迎陽帶露,嬌艷無比,令人賞心悅目,得到無窮的藝術享受。
⑺ 中國的荷花之鄉在哪
在沈陽市西郊38公里處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的仙子湖
⑻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首江南是描寫哪裡的景色
描寫的是江南的景色,江南是我國長江中下游以南一帶。江南不僅景色優美,而且物產豐富,魚蝦鮮美,稻穀飄香,所以人們也稱江南為「魚米之鄉」。
原詩:《江南》
兩漢:佚名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8)荷花之鄉江南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采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采蓮人采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彷彿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夥子和采蓮姑娘們還在調情求愛。
這首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後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復,它的妙處究主要在於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把男女之間調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
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構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後四句進一步展示采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著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