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蘭花崑曲
A. 沈豐英的代表作
白先勇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現場版,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開始在世界巡演,獲得極大成功,引起海內外強烈凡響,使崑曲重新進入了大眾視野,為保護崑曲作出了貢獻。
青春版《牡丹亭》選中了沈豐英分飾演杜麗娘,這位青年演員屬於蘇州昆劇院的「小蘭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極具潛力的一塊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於是劇組敦請汪世瑜及江蘇省昆劇院飲譽中國崑曲界的「旦角祭酒」張繼青跨省跨團進駐蘇州,親自指導並傳授。這也是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著一出戲的排演,完成世代傳承的重要工作。
崑曲這項曾經獨霸中國劇壇二百年,有過輝煌歷史的表演藝術,從上個世紀初,一直遭到傳承危機。民國初年,崑曲幾乎消失於中國舞台,幸虧有心人士在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訓練出一批「傳」字輩的優秀演員,日後成為二十世紀崑曲薪火相傳的旗手。汪世瑜、張繼青正是這些「傳」字輩老師傅親手調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師承周傳瑛,張繼青受教於姚傳薌。而今「小蘭花」班的俞玖林拜師於汪世瑜門下,而沈豐英亦由張繼青正式收為門徒,在傳承意義上,二人也就隔代繼承了「傳」字輩老師傅一脈相傳的表演風格。這是屬於崑曲表演藝術中正宗、正統、正派的格調。
中國崑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青春版」《牡丹亭》的顧問、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周秦說:「青春版《牡丹亭》的兩個主演非常本色,來演繹年齡比較相仿的杜麗娘和柳夢梅是比較合適的。當然他們還需要磨練,火候還不是很到位,做演員是一個漸學漸進的過程。他們目前的表演是激情多過於技術,等他們演了50到100場以後,可能就是技術多於激情,這兩樣是魚和熊掌,他們還需要慢慢地體會其中的關系。在他們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我們希望他們去讀戲劇戲曲學的碩士,以幫助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演員的扮相非常的漂亮,事實證明白是很有眼光的。」
沈豐英:我和俞玖林是戲校的同學,後來又一起進了昆劇院。白先勇先生對我們的要求是一定要下一年苦功夫。汪世瑜老師說,你們兩個演員的形象不錯,但是基本功都不夠,差到看不下去的地步。於是,白先勇先生和汪世瑜老師制訂了完備的訓練方案,為我們進行包括形體、唱腔、表演、文學鑒賞在內的系統強化訓練。每天早上7點開始排練,晚上6點結束,雷打不動,晚上加班也是家常便飯。後來汪世瑜老師請來舞蹈教師用芭蕾的方法開肩,開胸腰,以改變我們含胸和內斂的習慣。因為我們的年齡已經過了發育期,骨骼已經成型,訓練的難度不小,訓練現場有時哭聲和慘叫聲響成一片。我至今還對一年前的魔鬼訓練記憶猶新,很難想像如果再來一次這樣訓練的話,我還能不能堅持。那時候,天天扳著手指過日子。白先生對我們的要求非常嚴格,他告訴我,和柳夢梅第一次見面,要有初戀和一見鍾情的感覺,你看柳夢梅不能瞪著眼睛去看,大家閨秀一定要半帶羞怯地去看。在排了幾百遍之後,只要我一有鬆懈,白先生馬上便指出,要求重新來過。今年5月去香港演出的時候,氣候變化大,白先生擔心我和俞玖林身體出問題,就一直把我們關在酒店裡喝參湯。 這個幽奇絢麗的愛情故事,從古到今,傾倒眾生,令人如醉如痴。它當時一出現,立即掀起劇壇的旋風,沸沸揚揚。——新浪網
《牡丹亭》是一出足以讓人感動得頻頻落淚的戲,因為其中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也因為極盡被人淡忘已久的崑曲之美。——《南方周末》
這是我一生中看過最偉大的一出歌劇。——加州大學戲劇系教授麥唐娜(Marianne McDonald)
沒有比這出三晚連台愛情傳奇崑曲《牡丹亭》更『縱情享樂』的了。如同經歷一段如此奇異陌生的旅程令人興奮莫名,然而卻發覺自身原來仍在熟悉的人間。——英國《每日電訊報》劇評人伊絲嫚·布朗
本質上這是一堂美極而又奇異的景觀,我看完第一場深感看到這出戲是一種榮幸,沈豐英的杜麗娘演得『高雅精緻』,閨女的一場春夢引人遐思。我沒料到會如此感動。是這種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以及華麗的服裝、閃耀發光的音樂、以回生為主題的劇情使我打算再回到薩德勒斯韋爾斯去經歷冥府重返人間。
——英國《泰晤士報》劇評人唐諾·胡特拉 《玉簪記》,高濂著。寫道姑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愛情婚姻故事。事見《古今女史》和明人雜劇《張於湖誤宿女貞觀記》。劇中寫少女陳嬌蓮在金兵南下時與家人離散,入金陵女貞觀為道士,法名妙常。觀主之侄潘必正會試落第,路經女貞觀,陳、潘二人經過茶敘、琴挑、偷詩等一番波折後,私自結合,終成連理。作者把陳妙常對愛情既熱烈追求又害羞畏怯的復雜心理,描寫得玲瓏剔透。《秋江哭別》一出,情景交融,富有詩意。《琴挑》、《秋江》等零出,被各種地方戲作為保留劇目,盛演不衰。
從《牡丹亭》到《玉簪記》經歷了百多場舞台歷練,走過的「碼頭」不但遍布全國,還遠及歐美,見慣大陣仗的俞玖林、沈豐英顯然已沒有了當年初演青春版《牡丹亭》時的青澀,與當時把握機遇、初出茅廬相
比,《玉簪記》的演出讓這兩位崑曲界備受矚目的梅花獎得主頗感壓力。 「一個好演員怎能只有一出戲?」沈豐英說,演員要靠自己塑造的形象說話,「藝無止境」是年輕演員對自己應有的要求。俞玖林的壓力似乎還多了一層,他告訴記者,《玉簪記》是典型的生旦戲,與一般崑曲傳統戲中花旦為主線不同,這出戲小生的戲份相當吃重。「青春版《牡丹亭》已經嘗試了雙線並重,但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還是一個女子為愛而死、為愛而生的故事。這次的《玉簪記》書生的線索很鮮明,潘必正喜歡上陳妙常,很主動地去試探、去追求,演起來很過癮。」
《玉簪記》不靠本色靠塑造,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與俞玖林、沈豐英青春靚麗的形象不無關系,外型俊朗的俞玖林不化妝就是個儒雅書生,蘇州姑娘沈豐英則是眉間眼角都流淌著柔情,即便是平時閑談也是氣質嫻靜的。兩位演員與柳夢梅、杜麗娘的角色很接近。並不諱言當年的「本色」出演的俞玖林、沈豐英對於《玉簪記》有著新的定位——靠表演來塑造角色。 沈豐英為演好陳妙常下足了功夫,在接受華文漪老師指點之外,她特別注意觀察和體會。「陳妙常是出家人,神態、語氣等都有不同。」曾經學過一陣的古琴這次也讓沈豐英派上了用場,雖然不是真的在舞台上彈奏,可指法和感覺都在,表演中像模像樣。
經歷了青春版《牡丹亭》近200場的舞台歷練,俞玖林、沈豐英已沒有了當年的青澀。但《玉簪記》讓這兩位崑曲界備受矚目的梅花獎得主感到了另外一種壓力。
B. 哪個昆劇團演的《牡丹亭》評價最高,最經典
肯定是 白先勇版本的~ 蘇州昆劇院的 青春版 最有味道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小說家白先勇改編,他對名著進行如此改編的初衷就是要讓高雅文化能夠雅俗共賞。青春版《牡丹亭》全部由年輕演員出演,符合劇中人物年齡形象。在不改變湯顯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 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將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煉得更加精簡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輕人的欣賞習慣。 劇組主創人員: 白先勇 汪世瑜 張繼青 王童 任永新 曾詠霓 林克華 白先勇創作理念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製作崑曲《牡丹亭》。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後,五十五折的劇本,架構恢宏,劇情曲折,上兩次演出,只見一斑,編演一出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回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讓我終於圓夢。 這次我也參加了刪編劇本的工作,我和編劇小組的其他成員認認真真琢磨了五個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連台演完,從第一出 標目 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上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我們的劇本也就貼近湯顯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 」,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湯顯祖筆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麗娘因夢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終於返回人間,與柳生夢梅結成連理。在《牡丹亭》中給予愛情最高的禮贊,愛情可以超越生死,沖破禮教,感動冥府、朝廷,得到最後勝利。《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 青春版牡丹亭 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座巍巍高峰。 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麗娘,以旦角表演為主。我們的劇本,還原湯顯祖原著精神,加強柳夢梅角色,生旦並重。因此, 拾畫 、 叫畫 這兩出經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們捏成一折,做了適當的改編,更加凸顯其重要性,三十分鍾的獨角戲,將巾生表演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與第一本杜麗娘的經典摺子 驚夢 、 尋夢 旗鼓相當。湯顯祖筆下的柳夢梅遠不止於儒雅俊秀的「夢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權勢,敢與理教抗爭的傲骨書生。如此,我們的劇本生旦戲雙線發展,達到了對稱平衡之美。 老劇種的青春傳承 「案頭」的文學本編好後,還得經過「場上」表演的試驗。我們的總導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譽的浙昆名演員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台經驗,由他逐出排演過後,幾經修改,我們的演出本終於定稿。 青春版《牡丹亭》選中了俞玖林及沉豐英分飾柳夢梅及杜麗娘,兩位青年演員屬於蘇州昆劇院的「小蘭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極具潛力的兩塊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於是我們大力敦請汪世瑜及江蘇省昆劇院飲譽中國崑曲界的「旦角祭酒」張繼青跨省跨團進駐蘇州,親自指導並傳授。這也是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著一出戲的排演,完成世代傳承的重要工作。 崑曲這項曾經獨霸中國劇壇二百年,有過輝煌歷史的表演藝術,從上個世紀初,一直遭到傳承危機。民國初年,崑曲幾乎消失於中國舞台,幸虧有心人士在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訓練出一批「傳」字輩的優秀演員,日後成為二十世紀崑曲薪火相傳的旗手。汪世瑜、張繼青正是這些「傳」字輩老師傅親手調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師承周傳瑛,張繼青受教於姚傳薌。而今「小蘭花」班的俞玖林拜師於汪世瑜門下,而沉豐英亦由張繼青正式收為門徒,在傳承意義上,二人也就隔代繼承了「傳」字輩老師傅一脈相傳的表演風格。這是屬於崑曲表演藝術中正宗、正統、正派的格調。(文/白先勇) 評論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傾倒眾生 文\擊節而歌 奼紫嫣紅的5月,白先勇先生攜著他後半生鍾愛所系的《牡丹亭》第四度進京,能容納約3000人的北展劇場,11日的上本演出再次爆滿,更巧的是,這正是白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第100場演出。 人海中的我偷偷觀察了一下,30歲以下的年輕人要佔到80%,更青春的學生要佔到50%;還有呢,多是女同胞們三五成群地結伴而來,男同胞們大多身邊都伴著佳人一道兒的。 白先生力挽狂瀾,在崑曲年輕一輩傳繼無力的情況下,策劃的青春版讓中國最美的古典戲劇再次大放異彩,演繹古典美的,年輕化,欣賞古典美的,年輕化,深蘊古典美學的崑曲,也年輕化。所謂青春版,大抵意義在此? ——驚鴻一現湯顯祖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青春版的《牡丹亭》中,這段點睛之筆竟然由湯顯祖本人上場演繹,一現驚鴻啊!此段演完,湯先生轉身對著觀眾,負手長立,舞台的燈光逐漸黯淡下去,於昏黃之中慨然長立的湯先生,此時竟生了些仙氣氤氳的味道! ——清心玉映杜麗娘 看牡丹亭之前,在網上搜索資料,聽得許許多多的人說華文漪的扮相最美。 現場沈豐英飾演的麗娘之美,是讓我愛極了的。由於坐在25排,麗娘的美,是近觀不成的了。於遠觀之中,那略略低眉頷首的羞澀姿態,那微微上揚的萬分淑儀的嘴角,那水袖輕揮的盈盈身段,那柔弱細軟又聲聲含情的聲段,一個端美淑儀、清心玉映,溫柔似水又內心炙熱濃烈的宋代大家閨秀,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她生生死死的愛情神話里。 如果要細細評論麗娘之美,首先應是眉目含情之美,禮教森嚴的杜太守百般嚴苛教導出的女兒,舉手投足、張口閉口間須得極盡大家閨秀的風范,而麗娘情深如此,這扇心靈的窗戶,擋也擋不住滿眼的情。我還細細看了麗娘的劇照,每一張和柳生的對視中,均止不住深情。麗娘之美,其次在於聲音之美。柔若無骨,千回百轉。恰如絲絲裊裊的煙,我生生聽出了幾許纏綿。 在此之前,聽過張繼青、華文漪版本的,甚至梅蘭芳的錄音,若論華麗和豐富之美,若論滄桑之美,若論婉轉之美,大師們勝過一籌。可大師們演繹麗娘之時,都已「青春不再」,我們聽得出的唱腔之外的韻味,也得於豐實盈厚的歲月沉澱。沈豐英版的麗娘,以青春年少之身演繹牡丹般嬌艷正濃之人,多了許多青春柔美的味道。這種青春,有些逼人地真實,甚至閉上眼眸,耳中絲絲婉轉,恍然以為不在今世,而在宋代了。 ——舞台、服裝及音樂之美 首先狂贊青春版的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尤其是麗娘和花神的服裝。狂贊服裝和美術設計——著名電影導演王童,據說花神服裝上的圖案都是他用畫筆一筆一筆地畫上去的。我睜大了眼睛,貌似覺得那是巧奪天工的蘇州刺綉(更來證實確實是啊),你想想看,或濃艷、或秀雅的牡丹、杜鵑、梅花、百合、墨蘭等等不同花色,栩栩落在柔白細軟的絲質綉服上,那是何等的綺麗、古雅啊。(哭啊,好多圖貼不上來,回頭再找補吧) 《牡丹亭》的舞台十分古典、寫意。昨天花神出場的兩段很是經典啊,分別是驚夢和離魂那兩出。驚夢那出,十位花神姐姐在幾位花神哥哥的引領下,分作兩路,悠然出場,花神們蓮步輕移,裙裾生風,裙擺若水波般靈動,披風隨之飄飄揚揚,又有激情壯美的音樂想起,當時不禁想大呼:神仙姐姐啊!。「離魂」一場戲,杜麗娘在花神的簇擁之下,身披曳地的紅色大斗篷,慢慢走向舞台深處。漸行漸遠的杜麗娘手拈一枝梅花,驀然回眸之際,音樂響,黑幕之上一束亮光,攝人心魄之美啊! ——爭議 盡管白先生的牡丹亭遭到南北一些傳統崑曲藝術家的非議,認為青春版的主演的身段唱腔尚需錘煉,認為以短短一年的時間排練整整一本戲,實在有粗製濫造之嫌疑,老先生們忽略了,在美輪美奐的崑曲藝術的生存和極端高雅之間應該如何擇?當大眾開始為古典美而震撼的時候,崑曲回春的時候也到了。 ——完結篇 「美的東西,人人都會喜歡」,國學的美,崑曲的美,使國人的自信力被西方文化沖擊的四處逸散的時候,似乎又慢慢凝聚起來。前兩天還跟人爭論文化復興的問題,現在國學回暖,崑曲回春,我們的文化復興還有多遠呢?
C. 想學幾句崑曲,應該從哪裡學呢
長沙紫嵐崑曲俱樂部今天開幕。"崑曲是世界上最優雅的藝術,是所有戲曲之母。很多地方都有民樂俱樂部,但長沙沒有。" 苗毅說,創辦崑曲俱樂部是他50多年來的夢想,在過去的七八年裡,他一直在尋找崑曲愛好者。"我列印了紙條,在社區里張貼,逐一聯系戲迷。第一批學生就是這樣走到一起的"。
蘇州的崑曲班很多,有蘇州的暑期班,崑曲館有免費的崑曲講座(要查具體時間),還有一些老崑曲演員也在招收學員,如果你能離開長沙,且經濟實力允許,可以來蘇州,南京,昆都士省和上海-嘉定-瀏河的老師都很不錯
蘇州的昆博每周日9:00-11:00有免費的崑曲演唱。老師是退休演員蘇昆,青年牡丹亭的小蘭花總教頭,青年牡丹亭的首席歌手和閱讀指導毛偉志先生。如果你只能在網上學習,你可以了解一下昆明市邱彩萍老師的網上課程,更適合小白和初學者!如果你只是覺得好玩,想嘗嘗鮮,可以聽聽錄音,學學你喜歡的演員的唱法!如果你是想學,可以去聽聽。如果你想從頭學起,要做好准備,把它當做一門外語慢慢學!
D. 林繼凡的從藝之路
崑曲名丑林繼凡,國家一級演員,江蘇省昆劇院著名表演藝術家,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獲「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46年生於蘇州,8歲學習書畫,12歲學 蘇州評彈,13歲改學崑曲,工醜行。得到崑曲耆宿徐凌雲的指點,又從王傳淞、周傳瑛、華傳浩、沈傳芷、鄭傳鑒等「傳」字輩老師學藝。後拜入王傳淞門下,專工副及丑。所演劇目皆有乃師風范,塑造人物均能自成一格。2002年,榮膺文化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促進崑曲藝術獎」。
毗鄰古剎寒山寺的蘇州藝術學校,被稱作崑曲藝術接班人的搖籃。五年前,「小蘭花」們從這里走出,如今已在舞台上嶄露頭角;而今,又一批年輕學子坐到崑曲課堂里,與古老的藝術進行著「親密接觸」。最近,學校里出現了一位「新」老師,就是專門沖著「崑曲班」的這些孩子們來的。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林繼凡。 作為劇壇一致公認的崑曲「名丑」,林繼凡最早接觸的藝術,不是崑曲評彈,而是書法和繪畫。在接觸崑曲之前,林繼凡痴迷地進入中國畫的天地之中。他出生在蘇州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清華大學的教授,祖父則是吳中名醫,愛好收藏字畫和古玩,常邀畫家到家裡飲酒吟詩作畫,其中,就有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張辛稼。張老先生和林繼凡的祖父是極好的朋友,住在同一條弄堂里。
林繼凡從記事開始所見所聞所感,均為中國的書畫藝術。祖父當然希望這個孩子將來有出息,就請張辛稼教他書法。林繼凡每天上學早起,就練毛筆字,也常到張老師的「霜屋」畫室去,隨便抓過廢棄的宣紙胡塗亂抹。老先生卻看著高興,認為在這稚氣的塗抹中,有一股循規蹈矩者所缺乏的鬼精靈氣。於是,便在小繼凡塗抹的內容上「加加減減」起來。
不到兩年,林繼凡正式去學崑曲。精通崑曲的張辛稼對他說:「收收心,好好學崑曲,把繪畫當作愛好吧。」又幾年,繼凡的演藝大進,畫也沒丟掉,張老權衡許久,才於沒人處告訴他兩個字:「並重」。又十數年,當林繼凡忘情地馳騁劇壇時,老先生又鄭重地勉勵他:「不妨把畫擺在第一的位置。」豈料當繼凡在北京獲得「梅花獎」時,老先生卻在蘇州逝世了。林繼凡至今仍牢牢記得張老送給他的兩個字:「倚醉」。當年,老師每當喝過老酒,似醉非醉之際,眼神變得迷離,於是,彈指之間,潑灑揮寫,酒盡畫畢。「我,何時才能約略得之?」多少年來,林繼凡一直在他的藝術之路上艱苦探索。 林繼凡12歲時,江蘇省戲曲學院評彈班來蘇州招生,也許是天生的稟賦加上生性活躍,他被錄取了。祖父不知道這件事,林繼凡臨走前才告訴了家人。大家都傻了:家裡都是讀書人,這回卻出了個「說書先生」。祖母斷言:「這孩子只是覺得好玩才去的,他很快就會回來的。」不料,林繼凡從此「一去不復返」。初學評彈,後改學崑曲,隨後成了江蘇省蘇昆劇團(江蘇省昆劇院的前身)的演員。
盡管家庭環境優越,但林繼凡想干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吃穿這一門」,為了學好戲,林繼凡成了「練功肯捨命」的人。為此,他的左腿和右手無名指均骨折過,至今右臂肘關節還無法伸直。一次練功過猛,把腰摔成了壓縮性骨折,到醫院綁上石膏,用鋼板做了護腰,他還不敢告訴家裡,結果實在堅持不下了,領導讓他回家休養。祖父看到這種情形,說:「估計不會再去了。」沒想到三個月後,傷還未痊癒,他又偷偷地去了。他不是武戲演員,卻處處以文武兼備所需的功底來要求自己,因而他把文武功樣樣練得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林繼凡為在《醉皂》中飾演皂隸,練好各種醉步和醉態,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苦練「私功」。夜色未盡,曙光初現,排練場的過道上,有一個黑影在閃動,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滾或爬,伴有或輕或重的響動。一老人路過此處,見狀大驚!轉身奪門而出,大喊:「有鬼!」誰知這個「鬼」,正是林繼凡。寶劍鋒從磨礪出,如今已57歲的他,一招一式依然身手矯健。 林繼凡的夫人顧湘是常熟人,祖父顧秋芳是評彈藝人。顧湘從小熱愛評彈藝術,與林繼凡一同考入江蘇省戲曲學院,改習昆劇,工旦行。兩人一起跟著浙江婺劇團學了《僧尼會》,也就是《雙下山》。在後來於蘇州舉行的全國昆劇會演中,要求學生也要匯報演出,兩人又一起合作演出了這出戲。當時有很多名家在場,俞振飛、徐凌雲,還有「傳」字輩先生。看了戲,好多老師都喜歡上了這個「小花臉」,連俞振飛也知道江蘇有個林繼凡。徐凌雲老先生更是興奮得不得了:「這個孩子太好了,是個學丑的好苗子,馬上叫他到我住的地方,我要教他一個戲。」林繼凡去了。《昆劇演出史稿》一書中有這樣一張照片:一個剃光頭的在跟徐凌雲學戲。那個「光頭」就是林繼凡。這一年,林繼凡才14歲。徐凌雲給林繼凡說的是《綉襦記》「賣興」一折戲。林繼凡說自己丑角戲真正的開蒙老師就是徐凌雲。會演結束後,「傳」字輩名丑王傳淞、華傳浩老師也把林繼凡叫到一邊說:「你要好好學丑!」就是在那次會演中,王傳淞相中了林繼凡。
丑角巨匠、《十五貫》中扮演婁阿鼠的王傳淞,門下從不納徒,除非他發現對方是塊「值得雕琢的玉」。看了林繼凡演的戲,王傳淞一下子被打動了,「這孩子長得標致,嗓音脆亮,演得伶俐,是塊『大料』!」他的審美標准與眾不同:昆劇的丑角並不非得長得「歪瓜裂棗」,相反,應該找條件特別好的人來演。王老認准了林繼凡:像這樣既標致又聰明的小花臉,將來肯定有出息。王傳淞當時已60多歲,還活躍在舞台上,他開始教林繼凡學醜行的很規范的程式。經過20多年的學藝,林繼凡終成正果。
「崑曲名丑王傳淞和我坐茶館時說過,優秀演員一出場就能使九龍口(表演中心區)顯得充實起來。如今,他的弟子林繼凡朝九龍口走來,還沒有走到就以其生動的表演充實了九龍口。我愛看這位演員的表演藝術……」1982年5月1日,林繼凡在南京演出《游殿》(飾法聰),著名美學理論家王朝聞看後極為興奮,連夜走訪林繼凡,並通宵達旦地寫下了一篇5000字的戲評,贊揚林繼凡把法聰這個年輕和尚刻畫得入情入理、新意盎然。
同年5月,76歲高齡的王傳淞決定破例收林繼凡為徒。於是,在王老教過的很多學生中,林繼凡成了他唯一的入室弟子。在拜師會上,王傳淞語重心長:「希望你在今後的藝術道路上,依然要像過去那樣,不要學我王傳淞,而是學我王傳淞怎麼去演劇中人。」林繼凡始終遵循王老師這種創造人物的方法,一個戲一個戲地琢磨,然後把它化為自己的東西。身懷絕藝的老藝術家傾囊相授《十五貫》、《游殿》、《議劍》等20多出傳統昆劇,林繼凡一一繼承了下來,並有不少戲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回憶那段師生情緣,林繼凡說:「這是我的幸福,終身受益。」 就像他塑造的角色「法聰」一樣聰明的林繼凡,除了向老師學習以外,還善於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方法。從小就經常被祖父帶到書場去聽書,進戲校又初學評彈,業余時間除了畫畫,林繼凡多年來最大的愛好便是聽書,使他深諳評彈藝術的淵博。他深知:崑曲和評彈本來就相通。為了把評彈中的「活口」融入崑曲丑角的表演中,林繼凡就經常向評話大師金聲伯討教,金先生則熱心地為他的角色塑造和表演出了不少好點子。
《十五貫》里的婁阿鼠,《長生殿》中的高力士、酒保,《水滸記》中的張三郎,《蘆林》中的姜詩,《狗洞》中的假狀元,瘋僧濟顛,奸臣阮大鋮……在舞台上演了四十年丑角的林繼凡,為觀眾創造的卻是美,追求的是審美情趣的最大化。他所扮演的角色或機敏,或靈巧,或正直,或詼諧,或奸詐,或貪婪,無不出色。觀眾都說:「林繼凡演的丑戲,只只好;塑造的人物,個個活。」其中,他的代表劇目、享譽劇壇的「丑」戲―――《游殿》、《活捉》、《蘆林》、《醉皂》、《議劍》等,以脫俗的氣質和精到的「筆墨」廣受歡迎。究其因,既與他長期在王傳淞老師指點下得其韻味有關;又與他長期從張辛稼先生習畫有關;更與他注重修養,探求藝理有關。
除了戲曲圈內人,很多書畫家對林繼凡演的戲很感興趣,認為他的戲有底蘊,有意境。林繼凡自己覺得,他演的戲在章法和調度上的變動,尤其是意境的創造,具有中國畫寫意、空靈的手法。他對中國畫非常有研究,在書法繪畫上頗有造詣,他的作品還被收入「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精品系列」,製作成郵政明信片發行。林繼凡懂得:戲曲和傳統繪畫有著必然的聯系。他記得張辛稼老師常跟他論畫理,講濃淡干濕、遠近虛實如何畫在一張宣紙上;還說舞台實際就是一張宣紙,關鍵就看演員如何去「著墨」。告訴他:畫講「惜墨如金」、「計白當黑」,表演也要講「經濟」。
E.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什麼時候能再到廣州演出
青春版昆劇《牡丹亭》將於6月5日至7日再度獻演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觀眾將有幸再次欣賞這出傳唱400年的「浪漫愛情神話」。
因為你的提問,引起我的好奇,於是查了一些相關資料.也許對你是多餘的,但對更多的讀者,也許有所裨益.
下面是關於《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一些介紹。
《牡丹亭》
《牡丹亭》 明•湯顯祖作。寫杜麗娘慕色還魂事。共五十五齣。劇情是: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只生一女,取名麗娘,年十六歲,尚未許配。杜寶為了使女兒成為識書達理的女中楷模,為她請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陳最良。因陳上《詩經•關雎》惹動了麗娘的情思。伴讀的使女春香,偶而發現了杜府後的花園,並引領麗娘偷偷遊了花園。久困閨房的麗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麗娘回屋後,忽作一夢。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後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麗娘醒來後,懨懨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園,尋找夢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漸消瘦下去。一日照鏡子,見自己一下瘦成那個樣子,忙叫春香拿來丹青、素絹,自畫春容,並題詩一首於上。她又把夢鏡說與春香,並讓春香把那畫叫裱畫匠裱好。杜寶夫婦聽說女兒病重,忙叫陳最良用葯,讓石道姑來念經,但都不見效。中秋之夜,麗娘天逝。死前,囑咐春香把春容裝在紫檀木匣里,藏於花園太湖山石下,又囑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牡丹亭邊的梅樹之下。這時,投降了金國的賊王李全,領兵圍淮、揚,朝廷升杜寶為淮、楊安撫使,立即動身。杜寶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兒,並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麗娘神位,又囑托石道姑和陳最良照料。杜寶即帶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軍事危急,半路上杜寶讓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臨安,廣州府秀才柳夢梅,原柳春卿,因一天夢見一花園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樹下,說她與他有姻緣,才改名柳夢梅。柳夢梅去臨安考試,路得進寶臣苗舜賓援助。走到南安時,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漸好時,偶游花園,恰在太湖石邊,拾到麗娘的春容匣子,回到書房,把那春容掛在床頭前,夜夜燒香拜祝。麗娘在陰間里一呆三年,閻王發付鬼魂時,查得麗娘陽壽未盡,令其自己回家。麗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對著自己的真容拜求。麗娘大受感動,與柳生歡會,自稱是西鄰之女。他們兩人的夜夜說笑聲,驚動了石道姑。一天夜裡兩人正說笑,被突然來的石道姑沖散。第二天夜裡,麗娘只好得向柳生說出真情,並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柳生只好把實情告訴了石道姑,並求她幫助。第二天,他們挖墳開棺,使麗娘還魂。道姑怕柳生與杜麗娘事情被發覺,當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臨安。陳最良發現麗娘墳被盜,忙去揚州告訴杜安撫。陳最良還沒到淮安就被叛軍俘獲,李全聽說陳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師,又得知杜寶還有夫人和春香,就聽從妻子的計策,謊說已殺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後放了陳最良。陳到淮安見了杜寶,即把小姐墳被盜,老夫人、春香被殺的事稟知杜寶,杜寶聽後大慟。後杜寶忍痛修書兩封,讓陳最良送給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許錢、招降了李全,淮安圍解。麗娘他們到臨安,在錢塘江邊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試時,考試時間已過,多虧主考官是苗舜賓,才得以補考。這時,因淮、揚兵事,朝廷延期放榜。麗娘讓柳生先去揚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後不久,來臨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處恰與麗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揚州,聽說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見杜寶。杜寶以為女兒已死,何以有女婿,並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臨安侯審。杜寶回到臨安,因軍功升為宰相,陳最良升為黃門奏事官。這時,榜下,柳中了狀元,可到處找柳不著。原來柳正被杜寶吊打,因為在柳身上搜出了麗娘的春容,在杜寶認為柳是盜墓賊。這時,苗舜賓聽說後,趕到杜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訴杜寶,柳生已考中狀元。杜正氣惱時,陳最良來到,說小姐確實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認為是鬼妖之事,請奏皇上,滅除此事。陳把此事告訴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來對證。金鑾殿里,眾人齊到,皇上用鏡子照,看有無影子、斷定麗娘確實是活人。杜寶硬說麗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變的,後經皇上裁決讓他們父女、夫妻相認。麗娘又勸柳生拜認了岳父杜寶,全家人大團圓。現有《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明泰昌朱墨本。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的前生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