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曰海棠依
㈠ 李清照《如夢令》的解析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賞析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一】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賞析二】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庄《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雲:「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後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麼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並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於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後的這層「惜花」之意,那麼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雲:「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可謂的評。 (李漢超 劉耀業) 【賞析三】 誰是「卷簾人」——讀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一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兩首著名的《如夢令》詞。它們給讀者描繪出了一位活潑可愛、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現出了她那純美的內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譽為「兩顆罕見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風驟》乃其中之一。原詞如下: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據文獻記載,此詞一出,便立即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同時代人胡仔就很贊賞它,尤其是當中的「綠肥紅瘦」一句,說「此語甚奇」。②稍後的陳郁對此句更是備加推崇,說「天下稱之」。③此後,歷代的文人、讀者對該詞也都一直贊賞不絕。對於其中的「卷簾人」,自古以來,人們都一致認為:它指的是「侍女」,鮮有二義。雖然最先主此說的人如今已難考證,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說便已盛行。萬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詩余畫譜》中,有一張依該詞詞意而作的繪畫。畫中即已明確地將卷簾人畫成了一個侍女。④近幾年出版的各種有關李清照詩詞賞析的論著,也幾乎都持這種「侍女」說,極少例外。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這首詞的主題,是通過女主人公與其侍女之間「凝煉的對話,曲折地抒寫了惜花的心情」。⑤本文認為,將「卷簾人」肯定為「侍女」,似乎有點不妥。 首先,少年時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稱,其高超的藝術修養是不容懷疑的。同代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二就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因此,用「綠肥紅瘦」這樣極富獨創性的詞語,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連她自己都會覺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說,則該詞必然會被理解為一首「惜花」之作。可「綠肥紅瘦」一句,雖然「語甚奇」,「天下稱之」,但細細想來,實際上確是「造語雖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跡依然可見。讀後該詞,人們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綠肥紅瘦」的奇特,而非花殘葉茂的傷感。因此,從一般作者的創作心理來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會用此等語句的。 二 李清照在其《金石錄後序》中,有這么一段關於他們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寫:「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⑦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個很喜歡爭強斗勝的才女。「綠肥紅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時代的這一性格。既然是「斗勝」,那雙方在才華901上肯定是旗鼓相當,不鬥則難分伯仲。若雙方在才華上差別甚大、且很明顯,則無需去「斗」了。因此,本文認為,作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說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可能性是很小的。相反,若說它是新婚燕爾時,夫妻間的「斗勝」之詞,倒是很貼切的。 另外,「卷簾」及「卷簾人」用於詩詞中,在宋代是有其獨特的意境和特別的含義的。 首先,宋代詩詞中,卷簾的與簾幕旁常見的,都不是侍女類人物。如: 「人悄悄,月依依,簾幕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卷簾待明月,拂檻對西風」。「不忍卷簾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 「陌人遊人歸也未,懨懨,滿院梨花不卷簾」。(孫道絢) 由以上這些詩句可知,宋代詩詞中,與簾幕緊密相連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閨秀。再看下面的兩首《生查子》詞: 〈一〉 今年花發時,燕子雙雙語。誰與卷珠簾,人在花間住。 明年花發時,燕語人何處。且與寄書來,人往江南去。 〈二〉 去年燕子來,綉戶深深處。香徑得泥歸,都把琴書污。 今年燕子來,誰聽呢喃語。不見卷簾人,一陣黃昏雨。 以上二詞中,不論是「卷珠簾的」,還是「卷簾人」,對於身為男性的作者來說,明顯地都不是指「侍女」,而是指他們各自心中的「戀人」了。這兩首詞,第一首的作者為李石,生於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僅比李清照小二十幾歲;第二首的作者是辛棄疾,生於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也只比李清照晚半個世紀。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他們詞中所說的「卷簾人」,與李清照這首《如夢令》中的「卷簾人」屬同一時期的語言。它們之間在意義上不會有什麼差異。可見,在宋代詩詞中,「卷簾人」一詞,指的幾乎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閨秀,或者男子所鍾情的意中人。正是由於作者們給「卷簾人」賦予了這樣一個獨特的意境和特殊的含義,導致了他們幾乎不可能再把它賦予「侍女」或其它任何一種含義了。其次,宋代詩詞中,用到「侍女」、「僕人」類角色時,作者基本上都是將他們明確寫出的,很少用諸如「卷簾人」之類的詞語代替。如:「夢回酒醒嚼盂冰,侍女貪眠喚不應」。「侍兒全不知人意,猶把梅花插一枝」。(朱淑真)「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姜夔)「家僮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蘇軾)正是基於以上的理由,本文認為,此詞當作於清照新婚期間,也就是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到大觀元年,即公元1101-1107年之間。詞中的「卷簾人」實際上指的並非「侍女」,而是詞中女主人公的丈夫。這是一首新婚夫婦間的「斗勝」詞。本來,「卷簾人」常用著男子「意中人」的代稱。這里,我們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反其義而用之」。下面三段,才是這首詞所描述的真正意境:春雨後的清晨,空氣格外的新鮮、怡人。紅花綠葉,都象是剛剛出浴而來的,嫻靜純潔、清麗可愛。一間新婚夫婦的卧室內,丈夫見天已大亮,便輕輕地起了身。緊接著,妻子也微微地睜開了眼,但她卻懶懶地含著笑,仍舊躺著,並沒有一絲兒想起床的意思。記得昨天夜裡,小雨稀稀疏疏地下個不停,風兒也颳得很緊。但是,她因為與丈夫在一起喝了好多的酒,卻仍然睡得很沉、很香。瞧,這會兒她的酒意還沒全消呢。看著丈夫已開了窗戶,此時正在卷簾子,她輕輕地笑問道:「�,卷簾子的,看看院里的海棠花怎樣了。」丈夫知道她又要開始淘氣了,但一時並未理會,只是漫不經心地答道:「還不是老樣子。」「喂!喂!」,她叫回了丈夫的臉,然後俏皮地、一字一板地對他說:「知道嗎?應是綠———肥———紅———瘦!」……可見,這首詞的主題並非「惜花」,而是通過「斗勝」的描寫,反映一對青年夫婦的甜蜜生活。它和笑語「紗櫥枕簟涼」以及簪花「叫郎比並看」等一樣,都屬於清照初結縭時對自己幸福美滿生活的寫照。 清照文如其人,用筆大膽率真。《詞論》一篇,遍摘當時各大名家之短,「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⑧她的詩詞作品中,既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憤怒,也有「露花倒影柳三變,桂子飄香張九成」的嘲笑。特別是在描寫青春少女之言行以及她們的婚戀生活方面,更是驚世駭俗。與她同時代的王灼曾如此說過她:「作長短句,能曲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⑨所有這些「妄不待言」、「狂不可及」的「無顧藉」之語,當然要為那些封建的「正統人士」所不容。因此,能曲解的,則盡量予以曲解,如這首《如夢令》;無法曲解的,則盡量從《漱玉集》中刪去,或說不是清照所作,如《浣溪紗·綉幕芙蓉一笑開》以及《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等。 三 就筆者所知,持這種「丈夫說」者,目前僅有兩位當代學者。一位是孫崇恩,一位是吳小如。前者在其選注的《李清照詩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12月北京第2版)中,將該詞中的「卷簾人」註解為「丈夫趙明誠」(第41頁),但未進行任何解釋;後者在其《詩詞札叢》(北京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58-259頁中寫道;「此詞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筆寫禾農麗艷冶之情,詞中所寫悉為閨房昵語,所謂有甚於畫眉者是也。」全詞「寫實」,但「隱兼比興」。他進一步解釋道:「及至第二天清晨,這位少婦還倦卧未起,便開口問正在卷簾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麼樣了?……丈夫對妻子說『海棠依舊』者,正隱喻妻子容顏依然嬌好,是溫存體貼之辭。但妻子卻說,不見得吧,她該是『綠肥紅瘦』,葉茂花殘,只怕青春即將消逝了。……『知否』疊句,正寫少婦自家心事不為丈夫所知」。 以上兩種觀點雖然都持了丈夫說,但在詞意的理解上,卻又各有偏頗。前者的註解實際上應是:「指詞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因為此詞畢竟是文學作品,是一種藝術創造,不能把它看成是李清照夫婦生活的歷史記錄。也就是說,把這一文學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斷定為李清照丈夫趙明誠這一真實人物,顯然是不妥當的;後者對於詞意的理解則偏向了另一個極端,不免帶了些「俗」的成份。以李清照的人格與藝術修養,是不會將那種庸俗之語寫入詞中的,因為它已遠遠超出了「閨房昵語」的范疇。
參考資料: http://www.mcscn.net/shicishangxi61.aspx
㈡ 一首古詩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卧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風驟」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後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卷簾人」詢問。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願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試」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後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簾人」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海棠依舊」從後面應和了前面「問」的內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卻」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後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卷簾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卷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裡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作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這首小令寫法別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層層疊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作者並沒有像其他詩篇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通過聽覺、視覺等側面營造暮春時節的氛圍,從客觀現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的引起讀者的共鳴。
其次,作者通過主人公與「卷簾人」的對話來展開全文。這種寫法,不僅是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腦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畫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顯得緊湊而有內容。同時還將人物的心境通過話語表現出來,更顯得真實可信。此外作者在對話中稍加點綴,如「試」、「卻」等字,將人物情感的轉折細膩地刻畫出來,對比著描寫了兩個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運用代指手法。以「綠」「紅」代指葉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語言上更顯凝練,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詳述,此處即不重復了。
總體而言,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卻已曲折婉轉的筆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個細節,真實地反映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如話,而意境含蓄豐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剪裁篇幅、開創意境的高超藝術技巧」。《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筆者以為評述恰當。
㈢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 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李清照 如夢令
㈣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情感?
-
-
-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 李清照 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首 小令 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那人是綠肥紅瘦。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於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並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後,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後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像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便於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這段評語有助於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㈥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後面的一句是「應是綠肥紅瘦」。
這是李清照的《如夢令》。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㈦ 李清照+如夢令 翻譯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
http://..com/question/6864792.html?si=2
㈧ 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的創作背景是什麼不要抄襲,我要她寫時的的狀況,時間,快點啊!!!!!
就是他一早起來,發現昨天夜裡 雨很小,但風很大
㈨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其主要內容為: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全詞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後人對此詞評價甚高,尤其是「綠肥紅瘦」一句,更為歷代文人所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