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蘭花
1. 兜蘭屬的主要價值
本屬兜蘭是蘭科中最原始的類群之一。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和最普及的洋蘭之一。其株形娟秀,花形奇特,花色豐富,花大色艷,很適合於盆栽觀賞,是極好的高檔室內盆栽觀花植物。
世界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未經雜交改良的原生種,另一類是由發達國家培育出雜交品種。雜交品種一般花大,易開花,色澤鮮艷,生長健壯。
花形奇特、色彩艷麗但極度瀕危的兜蘭屬 (Paphiopedilum) 植物全世界共有85種,中國是兜蘭屬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分布有29種,佔全世界總數的三分之一。由於兜蘭屬中許多種類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受經濟利益驅使而被過度採挖,導致資源破壞十分嚴重,一些種類已瀕臨滅絕。2004年出版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里,18種兜蘭屬植物中有5種被列為極危種,12種被列為瀕危種。早在1997年制定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所有兜蘭被列入附錄I,屬於絕對禁止國際貿易的物種。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龍春林研究員帶領的研究組,在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基礎條件平台項目支持下,對兜蘭屬植物的離體繁殖、組織培養、離體保存、形態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從不同蒴果成熟度、培養基無機鹽濃度和有機添加物、激素濃度等條件,對20種兜蘭屬植物進行離體繁殖技術的研究,找到其最佳的繁殖途徑;研究5種兜蘭花粉的壽命,外源的鈣和硼對兜蘭花粉萌發的影響;通過對兜蘭屬15個種(含自主雜交種1個)的離體保存技術的研究,制定了兜蘭屬植物離體保存規范。還對兜蘭屬的系統學進行了初步研究,對其亞屬和組的劃分、種間關系以及一些種的歸屬問題進行了探討。基於ITS序列的數據對兜蘭屬70個種的研究,結合RAPD分子標記對於中國兜蘭30個種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支持日本學者唐沢耕司於1982年所提出的將兜蘭屬分為6個亞屬的觀點,其中產於中國的兜蘭屬植物可以劃分為5個亞屬:Sigmatopetalum、Paphiopedilum、Parvisepalum、Brachypetalum和Polyantha。項目培養了一名博士生,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10年出版的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期刊上。
蘭科兜蘭屬是蘭科植物中最受歡迎的家族之一。該屬植物為多年生草本,陸生植物。該屬植物極具觀賞價值,花大而奇特,兩側花萼退化,唇瓣特化為袋囊狀,故名兜蘭,俗稱拖鞋蘭。拖鞋蘭顏色從黃、綠、褐到紫都有,而且常有脈絡或帶條紋。
這一屬共有103個原種分布在中南半島,南太平洋諸島嶼、陸地,有19個品種。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喜溫暖濕潤環境,雜交種不下數千。國際市場上有大量的雜交拖鞋蘭,其花朵碩大,色彩鮮艷。雜交種的拖鞋蘭都喜陰涼,通風,濕潤的環境。拖鞋蘭在蘭花中與眾不同,最明顯的區別是與大多數附生的蘭不一樣,它是地生蘭,並無假鱗莖;另一個明顯區別是,一般來說,蘭花除非乾燥了,否則便不應澆水,但拖鞋蘭一反此常規,它需時刻保持濕潤,可能拖鞋蘭更保留其祖先的遺傳基因,根系維管束輸導組織有原始的適應水中缺氧環境中生存的本領。
拖鞋蘭有多個系列的品種。一、斑葉單花品種,開花60天以上;二、硬葉品種;三、短瓣亞屬,主要分布在熱帶中南半島;四、綠葉多花品種。著名的品種有金童玉女:『杏黃兜蘭』及『硬葉兜蘭』Paphiopedilum amerniacum & P. micranthum。當然,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拖鞋蘭王及後P. rothschildianum & P. sanderianum 。
「拖鞋蘭王」,即「兜蘭之王」,又名羅氏兜蘭,發現於1888年,以維多利亞時代最有名的蘭花栽培者Boron Ferdinand de Rothschild的名字來命名。 兜蘭之王植株叢生,高達55厘米;葉5~10片,長帶狀,長40~60厘米,寬4.5~7.5厘米,綠色;花序長45厘米,有花3~8朵,花瓣黃綠色,有許多紫褐色斑點和脈紋,背萼黃綠色有紫褐色脈紋,唇兜盔狀,紫紅色;花期春季。本種產於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生於低山密林中石上或腐殖土中。其花型奇特,葉片及花序姿態挺拔,具有王者風范,花朵非常威武壯麗,兩個側瓣展開可達750px。拖鞋蘭王開花率極低,植株要經過數年栽培才可能開花。
「兜蘭之後」是兜蘭的多花性種類,一莖多花,多在4月開花,但開花率極低,很少有人能有幸親眼目睹。從花瓣長度來說,「兜蘭之後」是自然界中最大的蘭花,號稱極品蘭花,其兩側的側瓣呈飄帶狀,螺旋下垂,瀟灑飄逸之 至,最長可達1米。「兜蘭之後」不僅花十分奇特,被發現的歷史也十分傳奇。自從她在1885年被發現後,近100年間再也沒有在自然界被發現過,而且栽培株也沒有保存下來,就在人們認為這種珍奇的蘭花已經滅絕的時候,她又在1975年在馬來西亞婆羅洲重新被發現。據說在19世紀末的英國曾經引發了爭奪「兜蘭之後」事件,國際動植物瀕臨絕合約(CITES) 限制控管其貿易流動,由此可見「兜蘭之後」的珍奇與罕見。2010年武漢植物園蘭花展上展出的「兜蘭之後」是從台灣引進的。
2. cymbidium sigmoideum是什麼蘭花
這是國外的一種蘭科蘭屬植物,有正式的中文學名。
產於馬來西亞,婆羅洲,爪哇和蘇門答臘島的苔蘚涼爽的較低山地森林,地勢低矮,靠近森林地面的樹干,通常在800至1700的高度處呈深陰影,是大型,溫暖到涼爽的附生莖類附生植物。
3. 狂蟒之災
狂蟒之災1
在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中有一個神秘的部落--舒爾族,據傳說,舒爾族對食人蟒蛇頂禮膜拜,視為神明。此蛇生性兇殘,力量驚人,靠生物發出的熱量追蹤捕食。遇到它全無逃生的機會。人類學家史蒂文-凱(埃瑞克-斯圖爾茨飾)對傳說中的舒爾族十分感興趣,因為發現這個部落不僅可以做科學研究,而且極具新聞價值。史蒂文和紀錄片導演泰莉-勞瑞(傑妮佛-洛佩斯飾)組織了一支攝制組,准備拍攝一部關於這個神秘部落的紀錄片。攝制組一行七人從巴西亞馬遜河源頭出發,帶著全套攝影器材,乘船進入了這片神秘的熱帶雨林。
沿途,他們偶然發現了一條擱淺的小船,隨即救起了船主保羅-沙萬(瓊-沃納飾)。保羅告訴眾人,他在熱帶雨林中生活多年,以捕蛇為主,並聲稱親眼見過舒爾族人。大家半信半疑,但看得出保羅對此地十分熟悉,攝制組還是聽從了他的向導。自從保羅上船之後,怪事不斷發生……史蒂文博士中了黃蜂毒,昏迷不醒,要立即送往醫院搶救。救人心切,大家不得不聽從保羅的建議,改航道找醫院。但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切都是保羅策劃的,他的目的就是利用攝制組捕捉那條蟒蛇。他將攝制組的船引向蛇穴,以攝制組的成員作為誘餌。為了生存,手無寸鐵的攝制組與保羅展開了搏鬥,此外,那條來無影去無蹤的食人蟒蛇也在虎視眈眈的盯著他們。
狂蟒之災2
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即使是以熱帶雨林為家,也難以安全從它們口中逃脫。如果是那些自不量力的外來者想要探詢這里的秘密,結果一定沒有想像中的美好……
在茂密的婆羅洲叢林最深處,是一片未經開採的荒野之地,險要的地理環境成了各種稀有動植物的天然保護屏障——「血蘭」就生長在這里。那是一種極為稀有的紅色蘭花,相傳它分泌的漿液可以「永葆青春」。當「傳說」散發出銅臭味,就變成了一種可以驅使人
心的動力:幾個充滿雄心壯志的科學家從紐約的一家研究公司拉來贊助,決定將「傳說」實體化,如果成功,不但對他們事業是最有力的強化,還會賺進大把的銀子。然而,他們的旅程充滿了千辛萬苦,這並不單單是因為他們選擇在雨季時候出發,更重要的是這還是蟒蛇的交配期,這將比壞天氣和充滿不可預知危險的灌木叢更讓人難以接近「目標」。「血蘭」的生長之地盤卧著致人死命的巨型水蟒,它們看似是「血蘭」的守護者,實則不過是因為「血蘭」恰巧長在了它們的領地上。「血蘭」的奇特功效延續到蟒蛇身上,將它們變得兇狠異常,同時還除去了自身壽命的限制,就像是不死的復仇女神,任何一個膽敢踏入它們領地的不速之客,回神之際就已然斃命……而那群受利益驅使的科學家,是否會「消逝」在這種難以抵抗的自然力量面前呢?
狂蟒之災3
在歐洲鄉間的秘密研究室里, 一位頂尖的科學家正對著兩只巨蟒進行實驗測試. 當資助者(約翰萊斯戴維斯飾) 企圖乾預實驗時, 飢餓的蟒蛇逃出了研究室. 漢密特(戴維赫索霍夫飾) 受雇追捕它們, 其任務是必須在蟒蛇竄逃到城市且在災難擴大以前, 實時抓拿這多產又極度致命的生物…
4. 蝴蝶蘭分為幾個品種
蝴蝶蘭,為蘭科蝴蝶蘭屬,原產於亞熱帶雨林地區,為附生性蘭花。台灣原生種白花蝴蝶蘭聞名世界,南洋諸島菲律賓、婆羅洲、印尼、馬來西亞各地約有五、六十種原生種。其中以台灣出產最多。
5. 蝴蝶蘭花有幾種顏色,都叫什麼名啊
蝴蝶蘭花色鮮艷奪日,有純白、鵝黃。絆紅、也有淡紫、橙赤和蔚藍,並且有回不少品種兼備答雙色或三色。品種:蝴蝶蘭,又稱蝶蘭,屬名Phalaenopsis為希臘語Phalaina(蛾)與Opsis(模樣)二語組合而成,因其花形似蝶,故名。此屬原產地為熱帶亞洲至澳大利亞,約40種,我國6種,全部為附生蘭。全屬約20個原生種。
蝴蝶蘭的學名按希臘文的原意為「好似蝴蝶般的蘭花」。它能吸收空氣中的養分而生存,歸入氣生蘭范疇,可說是熱帶蘭花中的一個大族。台灣原生種白花蝴蝶蘭聞名世界,南洋諸島菲律賓、婆羅洲、印尼、馬來西亞各地約有五、六十種原生種。蝴蝶蘭色彩多種,從純白、粉紅、黃花著斑、線都有。
蝴蝶蘭生長周期長,在自然界,由小苗至開花約需要3~4年時間。在良好的人工栽培條件下,延長每日受光至14小時,將晚間溫度維持在21℃左右,並加強水肥管理,可縮短由小苗至開花的時間,從小苗到開花約需1~2年。
多數蝴蝶蘭品種於春季開花,也何夏季開花的;花梗自葉腋中抽出,上著生數朵花,依次開放,每朵花可開放一個多月。
6. 蝴蝶蘭有幾種顏色
經過人工來交配,現在的自蝴蝶蘭有大白花,粉紅花,各種黃花紅斑、紅點、紅線、純黃、白花紅心等色彩。
蝴蝶蘭的學名按希臘文的原意為「好似蝴蝶般的蘭花」。它能吸收空氣中的養分而生存,歸入氣生蘭范疇,可說是熱帶蘭花中的一個大族。台灣原生種白花蝴蝶蘭聞名世界,南洋諸島菲律賓、婆羅洲、印尼、馬來西亞各地約有五、六十種原生種。蝴蝶蘭色彩多種,從純白、粉紅、黃花著斑、線都有。
(6)婆羅洲蘭花擴展閱讀:
蝴蝶蘭開花主要受溫度影響。花芽分化需要低溫刺激。在日間20~23℃夜間18℃以下低溫(但不可長時間低至15℃以下)刺激一月後即可使莖內的潛伏芽轉化為花芽。此後當花芽突破表皮長為花梗後,就需要較高溫度,以正常的生長溫度為宜,持續低溫會致使花梗抽發緩慢,花朵偏小甚至中途萎焉。開花期適當增加日照有助於花大色艷提早開花。
蝴蝶蘭病蟲害防治蝴蝶蘭病害的發生大多因為環境及衛生不佳導致,尤其是在低溫或日照不足時特別容易產生病害,定時的環境清掃及溫濕控制、病株快速移除可防止大部份的病害發生及傳播。
蝴蝶蘭_網路
7. 世上真的有血蘭花嗎它又有什麼作用呢
搜尋血蘭 2004 有人稱其為「死亡使者」,因為一旦成為它們的攻擊目標,無邊的地獄就成為了你惟一的歸宿。即使是那些將密林當做家的飛禽走獸,也無法在進入它們的視線後繼續生存。而對於那些因為好奇想要追究這個地方神秘之處的陌生拜訪者,他們將品嘗到面對死亡時的恐怖滋味。 在茂密的婆羅洲叢林最深處,是一片未經開採的荒野之地,險要的地理環境成為了各種稀有動植物的天然保護屏障-- 「血蘭」就生長在這里。那是一種極為稀有的紅色蘭花,相傳它分泌的漿液可以「永保青春」。當「傳說」散發出銅臭味,就變成了一種可以驅使人心的動力:幾個充滿難心壯志的科學家從紐約的一家研究公司拉來了贊助,決定將「傳說」實體化,如果成功,不但是對他們事業最有力的強化,還會賺進大把的銀子。然而,他們的旅程充滿了千辛萬苦,並不單單是因為他們選擇在雨季的時候出發,更重要的是現在還是蟒蛇的交配期,這將比壞天氣和充滿不可預知危險的灌木叢更讓人難以接近「目標」。 「血蘭」的生長之地盤卧著致人死命的巨型水蟒,它們看似是「血蘭」的守護者,實則不過是因為「血蘭」恰巧長在了它們的領土上。「血蘭」的奇特功效延續到蟒蛇身上,將它們變得兇狠異常,同時還除去了自身壽命的限制,就像是不死的復仇女神,任何一個膽敢踏入它們領地的不速之客,回神之際就已然斃命……而那群受利益驅使的科學家,是不是也會「消逝」在這種難以抵抗的自然力量面前呢?
滿意請採納
8. 一部電影講的是一群人去找長生的葯草,但是有很多非常大的蛇
《狂蟒之災2:搜尋血蘭》
為美國恐怖電影,於2004年8月25日在美國首映,主演約翰尼·梅辛納 。影片講述了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探險考察隊伍受命前往婆羅洲尋找傳說中的「血蘭」,據說這種珍貴的蘭花可以讓人長生不老。然而當他們到達目的地時才發現那裡有一群大蟒蛇,它們已經先享用了血蘭的神奇作用,因此它們生長得異常巨大,異常強壯,並且異常飢餓,考察隊員面臨著生死危機,隨之與蟒蛇展開了一張殊死搏鬥
9. 血蘭花的介紹
血蘭花,電影《狂蟒之災》中虛構的一種植物名稱。相傳婆羅洲叢林最深處,是一片未經開採的荒野之地,險要的地理環境成為了各種稀有動植物的天然保護屏障-- 「血蘭」就生長在這里。那是一種極為稀有的紅色蘭花,它分泌的漿液可以「永保青春」。
10. 全國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在哪裡
在海南三亞有全國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
蝴蝶蘭的學名按希臘文的原意為「專好似蝴蝶般的屬蘭花」。它能吸收空氣中的養分而生存,歸入氣生蘭范疇,可說是熱帶蘭花中的一個大族。台灣原生種白花蝴蝶蘭聞名世界,南洋諸島菲律賓、婆羅洲、印尼、馬來西亞各地約有五、六十種原生種。
蝴蝶蘭色彩多種,從純白、粉紅、黃花著斑、線都有。育種家們利用各地搜取到珍貴的原種進行人工交配,改良出各種花色、花型,在花的尺寸上也有驚人的成就,當今達六寸的大白花,近五寸的粉紅花,各種黃花紅斑、紅點、紅線、純黃、白花紅心等色彩在各處蘭花展都可看到,
蝴蝶蘭已是當今蘭花之後(嘉德麗雅是蘭花之王)蝴蝶蘭也被用來與近親異屬雜交,尤其與Doritis的交配(稱為朵麗蝶蘭)產生很悅目的深紫紅花。
蝴蝶蘭是在1750年發現的,迄今已發現七十多個原生種,大多數產於潮濕的亞洲地區,自然分布於阿隆姆、緬甸、印度洋各島、馬來半島、南洋群島、菲律賓以至台灣等低緯度熱帶海島。台東的武森永一帶森林及綠島所產的蝴蝶蘭最著名。但由於森林砍伐與採集過度,資源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