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木蘭花(歐陽修)翻譯
是不是這首....
木蘭花
歐陽修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注釋
魚沉:古人有魚雁傳書之說,魚沉,謂無人傳言。
秋韻:即秋聲。此謂風吹竹聲。
攲(qi)倚、依。
燼(jin)火燒剩餘之物,此指燈花。
譯文:
自從分別之後,不知你已經到了何方?眼裡心中都是凄涼與愁悶,生出不盡的憂愁!你越走越遠,最後竟斷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寬闊,魚兒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處去打聽你的消息? 昨夜裡大風吹得竹林處處作響,傳遞著深秋的韻律,每一片葉子的聲響都似乎在訴說著怨惱。我有心斜倚著單枕,希望夢中能與你相遇,可惜夢做不成,無奈燈芯,又在秋風中燃燼。
賞析:
這是一首別後相思愁緒之詞。上片描寫思別後的孤凄苦永和對遠人深切的懷念之情。下片描寫思婦秋夜寫到夜間之秋聲,形聲交錯。其景愈轉愈凄涼,其情愈深沉。這首詞寫閨中思婦深沉凄絕的離愁別恨,但詞人並沒有一個字述及思婦的外貌形象或體態服飾,而是著力刻劃、揭示思婦地內心思想感情,這是歐陽修與以往花間派詞人的不同之處。詞的上片:「別後」二句,不知行蹤之恨。「漸行」二句,音訊杳然之恨。詞的下片:「夜深」三句,夜間風竹之恨。「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深夜裡大風吹得竹林敲擊著涼秋的聲韻,千萬片竹葉千萬種聲響全是怨恨。借風竹之聲訴離怨別恨,很有藝術感染力,尤其「敲」字,極賦神韻,有使此兩句字字敲心,聲聲動魂的神力。「故」二句,夢中難尋之恨。藝術特色:全詞八句,突出「恨」字,層層遞進,筆觸深沉婉曲。
『貳』 「一望可相見,一步如重城。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出自哪裡
出自《山木詩詞全集》,原文選段如下:
一望可相見,一步如重城。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所思隔雲端,奈何凡肉身。愚公不復見,精衛長泣鳴。
天神猶降憐,誰可恨終生。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
此愛翻山海,山海俱可平。可平心中念,念去無自唏。
白話文釋義:
我希望抬頭就可以看見我的愛人,離開你的每一步都如同我們之間阻隔了重重城闕。我和愛人遠隔天涯海角,這山海不可填平。我對愛人的思念如天地相隔,可我只是凡人,不能升天入地。可以移山的愚公你在哪裡,可以填海的精衛鳥也只有無奈地悲鳴。上天啊,可憐可憐我吧,誰能夠這樣痛苦一生!海洋再大,我也可以乘船橫渡;山道再險,我也可以尋路穿行,山山海海都不能阻擋我的腳步。可我對你的思念,卻無法根除,每每思念起你,我就會哭泣抽噎。

(2)木蘭花歐陽修閱讀答案擴展閱讀:
這段詩詞出自《越人歌》,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是中國最早的翻譯作品,體現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諧共處的狀況,表達了對跨越階級的愛情的抒歌。其古越語發音在漢代劉向《說苑》中有記載。
『叄』 歐陽修的《木蘭花》中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是什麼意思
「漸行漸遠漸無書」,一句之內重復疊用了個「 漸 」字,將思婦的想像意念從近處逐漸推向遠回處,彷彿答去追尋愛人的足跡,而雁絕魚沉,無處尋蹤。這是音訊杳然之恨。「無書 」應首句的「 不知」,且欲知無由,她只有沉浸在「 水闊魚沉何處問」的無窮哀怨之中。「水闊」是「遠」的象徵,「魚沉」是「無書」的象徵。「何處問」三字,將思婦欲求無路、欲訴無門的那種不可名狀的愁苦,抒寫得極為痛切。
『肆』 唐詩三百首閱讀答案
就是古詩復習題精選那段的答案,在這是一部分:古 詩 文 復 習 題 精 選
1、歷代詩人贊美祖國壯麗山河的詩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到:
。登樓遠眺,視野更為開闊,你會想到王之渙在《 》中的詩句: 。坐在順水疾駛的船中,兩岸景色一晃而過,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的詩句: 。
2、默寫描繪春、夏、秋、冬四季的詩各一首。
描寫春天的詩:詩名是《 》,詩句是 。
描寫夏天的詩:詩名是《 》,詩句是 。
描寫秋天的詩:詩名是《 》,詩句是 。
描寫冬天的詩:詩名是《 》,詩句是 。
請給全部答案!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描寫春天的古詩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描寫春天的古詩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描寫春天的古詩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描寫春天的古詩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描寫春天的古詩
晚春(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描寫春天的古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興(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
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
又逐春風到洛城.
描寫春天的古詩
題都城南庄(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描寫春天的古詩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描寫春天的古詩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木蘭花】嚴仁
春風只在園西畔,薺菜花繁蝴蝶亂。冰池晴綠照還空,香徑落紅吹已斷。 意長翻恨游絲短,盡日相思羅帶緩。寶奩如月不欺人,明日歸來君試看。
寫春日相思,更多的筆墨放在春天景色的描寫上,相思彷彿成為情緒之點綴。上闋寫春天的兩幅景象:其一,春景繁盛。春風吹來,「薺菜花繁」,蝴蝶紛亂,喧鬧盛麗。其二,春景過卻。這時,大自然變得清凈,甚至有點寂寞冷落。池水碧綠,落紅吹斷,繁華已逝。由春暮自然過渡到相思。游絲恨短是因為離人的思念太長,「羅帶」寬緩是因為相思而消瘦。面對「寶奩」,看著自己容顏的改變,真是觸目驚心。這首詞寫景色細膩而精練,抒情則依循尋常路徑,寫景的成就超過抒情。
《玉樓春·東城漸覺春光好》
東城漸覺春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綉,一枝枝、不教花瘦。
而今春似輕薄盪子難久。
記前時、送春歸後。把春波都釀作、一江醇酎。
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 ——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 ——宋·錢惟演《木蘭花》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宋·梅堯臣《蘇幕遮》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宋·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惱人天氣又春陰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宋·蘇軾《定風波》
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宋·蘇軾《一叢花》
芳菲消息到,杏梢紅——宋·賀鑄《小重山》
午睡漸多濃似酒,韶華已入東君手—— 宋·周邦彥《蝶戀花》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宋·李清照《聲聲慢》
洛陽城裡又東風,未必桃花得似、舊時紅 ——宋·陳與義《虞美人》
回答者:雨雨╃字JUN團 - 魔法師 四級 3-10 10:48
春遊——東風知我欲山,吹斷檐間積雨聲。
春思——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春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夢——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和月。
春歸——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陽和:春天的暖氣
《史記•秦始皇本紀》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
秀:秀麗。屯:駐,聚集。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雜英;各種各樣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洛城:洛陽城。風日:春光風物。道:說。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
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意為:道路被白雲遮斷,春景與青青的流水一樣綿延不斷。
唐 劉昚虛《闕題》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後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種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對雨》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臘日》
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遠懷舍弟穎觀等》
春城而色動微寒
唐 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 錢起《春郊》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倫《蘇溪亭》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半;多數。未勻:參差不齊。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唐 張籍《春別曲》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時節的景色描寫。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
唐 韓愈《春雪》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京城裡的街道。草色遙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點細芽,遠看一片新綠,近看卻似不見。絕勝;遠遠勝過。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韓愈《晚春》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韓愈《感春五首》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唐 杜牧《悵詩》:「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一夜風:一夜春風。
唐 王涯《春遊曲》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颯颯:風聲。唐 李商隱《無題四首》
寒隨一夜去,春還五更來
唐 史青《應詔賦得除夜》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
唐 丘為《題農父廬舍》
不覺春風換柳條
唐 韓滉《晦日呈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覺春風換柳條。」
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
唐 趙嘏《喜張沨及第》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
若個:哪個?
唐•東方虯《春雪》
馬踏春泥半是花
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見:顯現。
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唐•劉方平《代春怨》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唐•劉方平《夜月》
一夜好風吹,新花一萬枝
唐•令狐楚《春遊曲三首》
落花滿春光,疏柳映新塘
唐•儲光羲《答王十三維》
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
野渡:野外渡口。
唐•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
風弱知催柳,林青覺待花
兩句寫初春將近時的景色。
唐•盧僎《歲晚還交台望城闕成口號先贈交親》
南園桃李花落盡,春風寂寞搖空枝
唐•楊凌《句》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唐•溫庭范《題望苑驛》
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
淥:清澈。
五代前蜀•韋庄《菩薩蠻》
一庭春色惱人來,滿地落花紅幾片
五代後蜀•魏承班《玉樓春》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
宋•錢惟演《木蘭花》
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
冰筍:冰棱。意謂從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過去;從柳枝梢頭看到春天已偷偷歸來。
宋•張來《春日》
老樹著花無丑枝
宋•梅堯臣《東溪》:「野島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翠色:嫩綠的草色。和煙老:隨著暮靄變成深綠。
宋•梅堯臣《蘇幕遮》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宋•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春色惱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宋•王安石《春夜》
惱人天氣又春陰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宋•蘇軾《定風波》
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
信:消息。露:顯示。
宋•蘇軾《一叢花》
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春風自恨無情水,吹得東流竟日西
竟日:整日。
宋•蘇軾《往年宿瓜步夢中得小詩錄示民師》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意謂春雨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鮮花,花兒在春風中搖動,滿山彌漫著春色。
宋•秦觀《好事近》
芳菲消息到,杏梢紅
芳菲:指春花季節。
宋•賀鑄《小重山》
午睡漸多濃似酒,韶華已入東君手
韶華:美好的年華。東君:春神,這里指春天。
宋•周邦彥《蝶戀花》
二月風光濃似酒,小樓新濕青紅
青:綠葉。紅:紅花。
宋•葛勝仲《臨江仙》
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黃庭堅《次元明韻寄子由》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將息:養護,調養。
宋•李清照《聲聲慢》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宋•李清照《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柳眼:柳葉。梅腮:指梅花。
宋•李清照懈戀花》
洛陽城裡又東風,未必桃花得似、舊時紅
宋•陳與義《虞美人》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楊柳句謂楊柳遮不斷春大的景色。
宋•陸游《馬上作》
一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
宋•陸游《豆葉黃》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綉,,枝枝不教花瘦
宋•辛棄疾《粉蝶兒•和晉臣賦落花》
東風吹雨細於塵
宋•辛棄疾《浣溪沙》
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
杜宇:杜鵑。
宋•辛棄疾《浣溪沙》
滿眼不堪三月喜,舉頭已覺千山綠
宋•辛棄疾《滿江紅》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春事:春景。十分花柳:花柳最盛之時。
宋•辛棄疾《感皇恩•為范倅壽》:「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喚得笙歌勸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舊。」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春陰:春天的陰雲。幽花:清幽的花。明:絢麗。
宋•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春在亂花深處鳥聲中
宋•陳亮《南歌子》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薺麥:芥菜,麥子,泛指田間作物。
宋•姜夔《揚州慢》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宋•姜夔《淡黃柳》
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著物:春風潤澤萬物。
宋•程致道《過紅梅閣一首》
春到人間草木知
宋•張栻《立春偶成》:「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微雨灑芳塵,醞造可人春色
醞造:釀造。可人:喜人。
宋•石孝友《好事近》
瘦雪一痕牆角,青子已妝殘萼
瘦雪:殘雪。這里用以形容春花的飄零。青子:青青的小果於。
金•王庭筠《謁金門》
東風輕扇春寒
輕扇:輕輕地吹動。
金•段克己《望月婆羅門引》
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飛紅:花瓣飛舞。
元•白樸《天凈沙•春》
綠窗春睡覺來遲,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覺來:醒來。
元•胡只遹《陽春曲•春景》
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
裊:飄浮不定。晴絲:蟲類所吐的絲,春日常在空中飄游。
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
春到人間萬物鮮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嬌寫百年長恨》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
清•盧道悅《迎春》
春色撩人,愛花風如扇,柳煙成陣
清•洪異《長生殿•禊游》
描寫夏天的古詩和描寫夏天的名句
夏頌——納清風台榭開懷,傍流水亭軒賞心。
夏初——槐柳成陰雨洗塵,櫻桃乳酪並嘗新。
夏熱——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
夏景——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夏水——澗影見藤竹,潭香聞芰荷。
夏夜——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夏雨——風聲撼山翻怒濤,雨點飛空射強弩。
夏花——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夏蟬——垂綞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夏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夏節——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桂綠雲鬟。
夏思——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夏遊——松風澗水雜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 《詩經•小雅•四月》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餘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
『伍』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8分)木蘭花錢惟演①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
小題1:反襯或以樂景襯哀情。城上鶯歌嘹亮,風光無限,城下煙波浩淼,春水拍岸。作者以明麗熱鬧的景色反襯自己凄黯的心情。(若從「綠楊芳草幾時休」入手分析反問手法,可酌情給分。) 小題2:結尾這兩句抒寫詩人生命無多的垂暮悲懷。歲月流逝,容顏衰老,覽鏡而驚嘆,往昔多病厭酒,如今卻只有借酒澆愁,不惜一醉。既表現了詩人無可奈何的心境,又隱約地顯示了詩人對生命的留戀。
『陸』 古詩文閱讀題目10篇及答案
閱讀詩歌,完成習題。 練習1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嶺外」一般是指 地區,由此看來宋之問詩的一二句是寫 ,三四句是寫 。 2,本來應該是「近鄉情更切」,可作者為什麼「近鄉情更且」?這種手法叫什麼手法?其作用如何?請作具體說明。 [作者] 宋之問(約656—712),唐詩人,曾先後事奉張易之和太平公主,後貶欽州。詩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靡,對格律詩的形成、完備頗有影響。他在放逐中的詩歌能夠表達真切感受,寫得比較平實自然。 [相關歷史地理知識] 欽州:隋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唐時轄地相當於今廣西欽州、靈山等地。 嶺外:又稱嶺表、嶺南、嶺嶠、嶺海,是指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座山嶺的總稱)以南地區,唐代范圍大致相當於現廣東、廣西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區。當時嶺南是蠻荒之地,也是唐、宋時流逐官員的地方。 漢江:即漢水,長1532千米,流域面積17.43萬平方千米,是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蟠冢山,自西向東流入湖北後在武漢注入長江。 [簡解] 具有一定的常見(常見)的文化和歷史地理知識,對於理解古文、古詩,是很有作用的。我們知道了「嶺外」的知識,便自然知道「嶺外」指的就是「五嶺以南」地區,而這個地區原本是唐、宋流放地,就能准確解答第1題了,答案為「五嶺以南地區」。知道了「漢江」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作者在由南向北行進,從而知道史的1、2句是追述貶官嶺南的情況,而3、4句是寫作者臨近家鄉時的心情。 再看1、2句和3、4句之間,實際上有因果關系。因為貶官到遙遠的嶺南,很就沒有得到家鄉、親人的音信(「音書絕」),對於親人的近況一點也不了解;因此臨近家鄉、臨近舊居的時候,內心忐忑不安,「不敢問來人」,生怕有什麼意外。這一心理描寫,真是惟妙惟肖、意味悠長。 長期貶謫天涯,一旦赦還家鄉,自然是興高采烈的,作者卻反而膽怯起來了。這無疑是反襯手法,以此來反映他的矛盾心理,突出他強烈而深切的思念、關愛之情,這一手法是很巧妙的。 由此看來,我們必須具有常見的歷史地理知識和較強的聯想能力,必須首先把詩歌看懂讀透;然後在按照題目要求,有的放矢地分析、解答。 [參考答案] 1,五嶺以南地區 追述貶居嶺南情況 回歸近鄉時的心情 2,因為貶居嶺南「音書斷」,不知家裡情況,有種種疑慮,心情十分矛盾。這是映襯手法,更能表現出深切的思念、關愛之情。(意思對即可) 練習2 馬嵬驛 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試題] 1,「石壕村」源自唐代詩人 的詩歌 ;「長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詩人 ,其號為 。 2,詩的三、四句中的「石壕村」與一、二句中的 相呼應,「長生殿」與一、二句中的 相呼應。 3,詩的三、四運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 袁枚,字子才,號隨園老人,清代文學家,浙江錢塘人。提倡「性靈說」,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和《子不語》。 [常識] 馬嵬,地名,在今陝西興平縣西25里。唐朝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逃四川,路過此地,禁軍兵諫,處死楊國忠,並且逼迫玄宗命楊貴妃(楊玉環)自縊。 長恨歌:白居易所作長篇敘事詩,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題解] 清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赴陝西任職,路過馬嵬坡,弔古傷今,題寫了這首詩。 要解答好試題,必須先弄清作者思路,把詩歌讀懂。詩人的思路是由古到今、由君王到百姓,通過對比,提出自己的見解。 詩的起句便一反古人,面對馬嵬坡而呼籲人們不要老是吟唱當年白居易寫得《長恨歌》,替唐玄宗和楊貴妃垂淚;承句直接指出,那是因為人間也有「銀河」阻隔,使人們不能團圓。第三句轉到安史之亂時期的大詩人杜甫,杜甫所寫的《石壕吏》等一系列的詩歌,描寫了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慘遭遇,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最後一句詩人指出百姓的淚多於長生殿上的淚,人民的痛苦遠遠地超出了唐玄宗的個人痛苦,實際上這是再次強調「莫唱當年長恨歌」,而應當去多多關心人民的疾苦。由此看來,作者對文人們一到馬嵬坡,就想起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故事大不以為然,他認為應當以民為本,始終關注人民的疾苦。懷古是為了諷今、或者是為了抒懷,袁枚的這首詩自然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順利地解答試題了。第1題為文學常識,答案為:杜甫 、 《石壕吏》, 白居易 、 香山居士。 第2題需作簡要分析。「石壕村」是民間鄉村,是當時百姓苦難的象徵,所以和「人間」相呼應,唐玄宗身居「長生殿」,自然和「長恨歌」相呼應。 三、四兩句,「石壕村」和「長生殿」並列,以淚相比,所以是運用的對比的手法,突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表達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長恨歌》的不以為然。(意思對即可) 練習3 過華清宮 杜牧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過華清宮 崔擼 門橫金鎖悄無人,落日秋聲渭水濱。 紅葉下山寒寂寂,濕雲如夢雨中塵。 [試題] 1,兩首詩的一、二句有所不同,杜牧從 的角度切入,崔擼卻是從 角度切入。 2,有人認為杜牧詩中的「始」字用得極好,請作簡要說明。 3,你認為哪首詩的主題更深刻?為什麼? [注釋] 華清宮:位於驪山腳下,唐玄宗為楊貴妃所見,內有楊貴妃沐浴的華清池。霓裳曲:傳說是唐玄宗為楊貴妃舞蹈製作的樂曲。漁陽:地名,今天津薊縣,安祿山在此起兵造反。渭水:河名,源出甘肅,經陝西、河南,匯合洛水,流入黃河。 [題解] 這是比較閱讀,一般是要求比較內容或特色。這就需要在讀懂作品的前提下,依照題目要求仔細辨析它們的異同。 杜牧站在華清宮前,首先想起了歷史,所以直接從安祿山造反入手,把「霓裳一曲千峰上」和中原「破」進行對比,尖銳地揭露和諷刺了唐玄宗荒淫誤國的嚴重錯誤,是對晚唐統治者的警誡。而崔擼則是從眼前所見的華清宮衰敗景象入手,最後感慨「濕雲如夢雨中塵」,寄情於景,含蓄委婉。 這樣,我們就可以准確地解答第1題,同時也為解答第3題作好了准備。第1題的答案分別為「歷史事件」和「眼前景象」。 第2 題考查詞語的作用理解。「始」在詩中的意思是「才」「方才」。一個「才」字顯示了唐玄宗尋歡作樂的時間之長,也顯示了唐玄宗耽迷聲色、荒淫誤國的惡果,既有極強的諷刺性。所以這個「才」字用得非常之好。 這兩首詩,杜詩主題顯明,崔詩主題含蓄;杜詩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揭示了荒淫誤國的歷史教訓,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而崔詩只是一般的歷史變遷的感慨。所以,比較起來杜牧的詩主題更深刻。 2008年4月17日 練習4 綠竹引 宋之問 青溪綠潭潭水側,修竹嬋娟同一色。 徒生仙實鳳不游,老死空山人詎識。 妙年秉願逃俗氛,歸卧嵩丘弄白雲。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無此君。 [試題] 1,詩中的「此君」是 ,和它「同一色」的是 。 2,這首詩是近體詩還是古體詩?為什麼?(至少2點理由) 3,從內容上來看,前四句所寫的對象主要是 ,表現 ;後四句所寫的對象則是 ,表現 。 [題解] 這道試題,還是以讀懂為主,兼帶詩歌常識。 讀詩必須看題目,因為題目是詩歌的眼睛,我們通過題目依據「起、承、轉、合,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可以透過題目了解詩歌的題材,有時還可以推知詩歌的體裁(近體或古體)。 這首詩的題目是「綠竹引」,「綠竹」就是此詩的線索。詩的1、2句點「綠」和「竹」,寫珠子生長在「青溪綠潭」邊,和潭水「同一色」,即為「綠竹」。此竹不但碧綠青翠,而且姿態優雅美好——「嬋娟」。3、4句接著寫竹子的遭遇。「仙實」但鳳凰卻不來光臨;一直到老,死在空山裡也沒有人賞識。古人有言說:「鳳凰非練實不食,非梧桐不止。」「練實」就是竹實(「仙實」),即竹子結的果實。但是竹子結出了「仙實」,鳳凰卻不來光臨,只能默默無聞地老死在空山裡也沒有人賞識。一個「徒」(白白地)字道盡了竹子的感傷無奈,一個「空」字,寫出了竹子的孤獨寂寞,流露出作者對竹子的哀憐同情。 5、6句中的「秉」、「 逃」、「 卧」、「 弄」等詞表明,作者轉而開始寫人,敘寫自己的際遇,抒發自己的情感,說自己秉承早年的心願,為了脫離俗世的污垢,回歸嵩山過上了隱居生活。7、8句寫自己和竹子朝夕相處內心甚感寬慰,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和竹子終生相伴——保持竹子一樣的高尚品節(王徽之曾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這樣,習題1和習題3就得到了正確的解答。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顏色當然是綠色。3,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寫竹子的「居處」和它的孤獨寂寞、不為人賞識;後四句主要寫自己的隱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潔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分辨古體和近體的方法有多種,這首詩與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詩的基本要求來辨別。如果是七律,那麼七律壓韻是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可以轉韻,而《綠竹引》前四句和後四句不同韻。律詩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須對仗,但是此詩的5、6兩句顯然不能對仗。根據以上兩點,可以判定《綠竹引》是古體詩。這種辨別疑似近體的試題一般是不會拿來考試的,所以不必過分注意,只要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練習5 在獄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注釋] 本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犯武則天,被誣而下獄。 [試題] 1,駱賓王為「初唐四傑」之一,其他三位是 。 2,詩中的「玄鬢」指的是 ,「南冠」指的是 。 3,這首詩最主要的手法是 (填四字),頸聯中還運用了比喻象徵,「露重」和「風多」比喻的是 。 4,尾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題解] 駱賓王為「初唐四傑」之一,其他三位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初唐四傑」的詩歌雖然還殘留著齊、梁以來的綺麗習氣,但是題材較為廣泛,風格也比較清峻,對唐代文學風氣的轉變起了積極作用。 駱賓王曾任臨海丞,後隨徐敬業反武則天,兵敗後下落不明,他寫的《討武曌檄》氣勢磅礴、文采斐然,武則天讀後曾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嘆。其詩多悲憤之意,又善駢文。 詩的1、2句點題,第一句點「詠蟬」,第2句以「南冠」點「在獄」,「南冠」是典故,一般指被囚禁而志不變的忠貞之士。3、4句承接,「來對白頭吟」的是「玄鬢」,而「玄鬢」就是「蟬」。這四句說自己被囚禁在監獄之中,忽然聽到了蟬的鳴叫,引起來無窮的憂傷感慨。5、6句一轉寫因為「露重」,所以蟬「飛難進」,因為「風多」(大),所以「響易沉」(叫聲容易消散)。7、8兩句感嘆,沒有人相信我的「高潔」,又有誰能夠替我表白心跡呢。全詩托物言志,表達出深沉的憂傷感慨。 這樣我們就能夠結合注釋(本詩作於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犯武則天,被誣而下獄。),准確解答習題了,參考答案如下: 1,王勃 楊炯 盧照鄰 2,蟬 自己 3,托物言志 仕途的風波和自己遭受的迫害、打擊 4,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潔,卻無人相信,希望友人為自己表白。 練習6 羌村(其二) 杜甫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槽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注釋] 安史之亂中,杜甫逃出長安,追上肅宗,被任為左拾遺。為了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視家人。 [試題] 1,杜甫,字 ,因官職而被稱為 ,因詩歌成就被稱為 。 2,從詩中看來,「還家少歡趣」表現在 。 3,聯系時代和杜甫思想、經歷,詩中的「百慮」指的是 。 4,對「畏我復卻去」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因為孩子怕我而離開,另一說是孩子怕我有離家遠出。你認為那一種更合理?為什麼? 5,分析詩中「蕭蕭」和「煎」字的表達作用。 凡是在試題中出現的註解,尤其是關於時代背景或作者經歷的注釋,必須高度重視。 [題解] 第1題為文學常識,答案為:子美、杜工部(杜拾遺)、詩聖。 此詩的1、2句中的「迫偷生」、「少歡趣」是一個綱,下文便全面展開。細讀詩句,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畏我復卻去」、「憶昔」「繞池樹」、「撫事煎百慮」、「斟酌」「慰遲暮」,正是作者「少歡趣」的種種方面——即家庭的離合、憶昔的惆悵、國事的憂慮、遲暮的感傷等等百感交集。由此第2題也獲得了正確的解答。 凡是在試題中出現的註解,尤其是關於時代背景或作者經歷的注釋,必須高度重視。通過這首詩的注釋,我們可以看到,杜甫的詩寫於安史之亂中,「迫偷生」的原因是因為「為了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視家人」——即為了國家、時事而遭到打擊。這也是杜甫「撫事」的重點,也是「煎百慮」的主要方面。這樣,結合作者的家庭和自身的情況,我們就可以較好地解答第3題了。杜甫「煎百慮」的內容無非是國家命運、人民疾苦和個人的仕途坎坷。 第4題,是一個比較理解。比較理解不能脫離原詩,不能脫離語境,不能脫離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從詩歌本身得出正確的結論,切不可主觀臆斷。請看「畏我復卻去」的前句是「嬌兒不離膝」。「嬌兒不離膝」說明孩子非常喜愛父親,所以「孩子怕我而離開」是毫無根據的。而「另一說是孩子怕我又離家遠出」,卻是十分合理的。為什麼呢?其一,前後兩句形成映襯,更能表現父子的深情;其二,孩子「畏我復卻去」,又說明父親離家已經不是一次,更能表現安史之亂危害的劇烈。所以這個描述內涵和感情極為豐富,自然是「更合理」的。 第5題是詞語分析。詩歌中的詞語考察,無非是分析詞語在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考察的詞語大多為動詞、形容詞,以及副詞,此外還有疊詞和名詞(名片語成畫面)。本詩中的「蕭蕭北風勁」是寫景,「撫事煎百慮」是寫自己的心境,所以前者一定是渲染氣氛,創造一種憂傷悲涼的氣氛。「蕭蕭」描繪風聲,表現秋風之大,創造出一種凄涼感傷的意境。「煎」寫心境,是煎熬的意思,突出內心極其復雜強烈的焦慮痛苦,體現他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生動而感人。 練習7 夢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試題] 1,從詞的長短來看,這首詞屬於其中的 。詞的別稱有 、 等。 2,「過盡」一詞內涵的意思有兩層,分別是 和 。 3,簡析「斜暉脈脈水悠悠」的表現手法和作用。 [題解] 詞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朝,盛行於宋代,原本是可以合樂歌唱的,所以稱為曲、曲子詞。詞的別稱還有詩余、長短句、樂府、琴趣、樂章等。 詞按字數分為小令(大約58字以下)、中調和長調(大約90字以上)。詞一般分為上下兩闕,也叫上下片(也有單支的小令和三、四片的長調)。 詞的上下片之間起過度作用的句子叫「過片」,「過片」一般在下片的開頭(也有少數在上片末尾的)。 「慢詞」是按照曲子的節奏來定的,所謂「慢詞」就是音樂節奏舒緩的詞作。 詞是按照一定的曲子填寫的,所以可以沒題目,但是一定有詞牌。作為基本常識,詞牌和詞題(題目)必須分清,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題目。 由此可知,第1題的答案為:[1] 小令,[2] 曲子詞、詩余(長短句、樂府、琴趣、樂章)。 第2題考察對詞語表達作用的理解。詞語是用來敘事、描繪和表達思想、情感的,而且敘事、描繪常常又是和情感相融的;所以,我們應該先讀懂作品,揣摩句意,然後由表及裡,理解其中蘊涵的思想情感。「過盡」一詞寫女子看遍了江上的船隻,說明她佇立遠望的時間十分久長;這一長時間的孤立期盼,又與「皆不是」形成強烈對照,真切地表現了她相思之情和失望之意的深長悠遠——這就是從表層到深層的理解。 第3題考察對「景語」的理解。古詩中的寫景,往往寄寓著情感。我們就要分析作者運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人物或作者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溫庭筠的這首小詞屬於閨情題材,主人翁是閨中思婦,所以作者的敘述描寫都是為表現思婦的情感服務的。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斜暉和江水寫得情意綿綿,實際上表現的是思婦的情感,這叫寄情於景。所以我們可以回答說:作者寄情於景,運用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女主人公無窮無盡的相思和憂傷(要點到,意思對即可)。 練習8 閱讀詩歌,完成習題。 觀書有感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 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1,從題材上看,這兩首詩屬於 詩。朱熹詩揭示的道理是 ,蘇軾詩暗示的道理是 。 2,分析這兩首詩在表達上的不同。 [題解] 古代詩歌的題材有山水、田園詩,送別詩,羈旅(行旅)詩,邊塞詩,詠懷詩,詠物詩,懷古、詠史詩,哲理詩,愛情(閨怨)詩等等,應該能夠加以基本的識別。練習8所選的兩首詩都是闡述道理的,所以是「哲理詩」。 對於哲理詩必須弄清兩點:一、說明(或隱含)著怎樣的道理;二、這種道理是如何來表達(或顯示)的——即表現手法。 題解1,朱熹的詩說,由於春水上漲,所以「艨艟巨艦」就像一根羽毛那樣輕了;原來費了很大的力氣也推不動,現在卻在水中自然地漂動起來了——即「春水生」是「自在行」的條件。由此我們可以明白,朱熹詩中說的是事物的發展變化與必要條件的關系——事物的發展變化是需要恰當條件的,或者說當一定的條件具備了,事物就會發生變化。 蘇軾的詩說琴放在匣子不會發出琴聲,必須要手指彈奏才行;但是光有手指沒有琴,也不會產生琴聲。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想聽到優美的琴聲,琴和手指(善演奏的手指)兩者是不可缺一的——即事物是互相聯系的(用哲學來說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互為作用的。 題解2,從表達上來看,兩首詩是明顯不同的。朱熹的詩先敘事,再轉而對比、議論,由「事」而「理」,「理」由「事」出,在比較具體的敘述中顯示哲理。蘇軾的詩全是議論(虛寫),問而不答,引人思考,在體悟中明白道理,顯得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尋味。(意思對、要點准即可) 2008年5月5日星期一 練習9 [雙調] 水仙子 重觀瀑布 喬吉 天機織罷月梭閑,石壁高垂雪練寒。冰絲帶雨懸霄漢,幾千年曬未乾,露華涼人怯衣單。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 [試題] 1,從作者的觀察視角來看,作品中有 ,如 ,主要表現 ;有 ,如 主要表現 。 2,「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 、 等,其作用是 。 3,請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和「天機織罷月梭閑,石壁高垂雪練寒」,作一個簡要的比較分析。 [題解] 這是喬吉著名的元曲小令之一。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通俗地說,雜劇是戲劇劇本,散曲是依照宮調、曲牌填詞而演唱的歌曲。散曲又分為套數和小令兩種,幾支歌曲依照規則組合在一起的就叫套數(套曲),單支的歌曲就叫做小令。每支單曲都有宮調、曲牌和題目(題目有時可以沒有,象詞一樣只有詞牌而沒有題目),比如所選作品中的「雙調」是宮調名,「水仙子」是曲牌,「重觀瀑布」是題目。 描寫山水風景,就象畫畫一樣,要表現出山水風景的空間立體感,這就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描繪。從觀察的視角來看,無非是遠、中、近,正、側、反,俯視、平視、仰視等。如曲中「石壁高垂雪練寒」是遠望,「 冰絲帶雨懸霄漢」是仰視,「露華涼人怯衣單」是近觀感受,而「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則是「遠、中、近」和「仰、平、俯」融合。 所以我們在第1題的橫線上,可以填入「仰視」,如「 石壁高垂雪練寒」,主要表現瀑布之「高懸」氣勢;「俯視」,如「晴雪飛灘」,主要表現水勢之湍急壯觀(意思對即可)。 2題中的「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首先在總體上是運用了排比,而每個句子又運用了比喻(連用比喻也叫博喻)。排比的作用一是可以增強氣勢,二是可以從不同方面或不同層次來表現事物或表達思想情感。比喻在文學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使描繪更加具體形象,表達更加生動感人。所以,「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瀑布的動態、色彩,栩栩如生,表現了瀑布飛瀉的宏偉氣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意思對、要點准即可)。 第3題是比較分析,比較必須抓住比較對象的根本特點(相同或相異)。此題中兩者都寫瀑布高懸的景象,是很明顯的共同點;所以,主要是比較的是它們不同點。李白的詩句沒有具體的形態、色彩描寫,著力於瀑布的「神」,表現瀑布「飛流直下」的震撼人心的磅礴氣勢;喬吉則重在描繪瀑布的形態、色彩和給人的感覺(寒)。兩者各有特色,但是李白的「飛流直下」的氣勢,是喬吉所遠遠不及的(詩如其人,沒有李白的胸懷、豪情,是寫不出李白那樣的詩歌的。怪不得古人有言:「杜甫可學而李白不可學。」)。此題只要比較點准確,分析合理即可。 2009年5月1日星期四 練習10 贈韋侍御黃裳 李白 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天與百尺高,豈為微飆折? 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 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後知君子。 [注釋] 韋黃裳,曾任侍御,據《舊唐書》記載,其為人好諂媚權貴。 飆:風。 [試題] 1,詩中與「受屈不改心」相應的句子是「 」、「 」,這兩句表現了松樹 的品格,和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名句 表達的思想是一致的。 2,此詩最主要的表現手法是 和 ,作用是 。 3,詩歌五至八句是指出 ,作者寫作此詩的意圖是 。 [題解] 綜觀此詩:前四句,李白先寫松樹,表現松樹凌冬不凋、昂然挺立的雄姿,傲岸不屈的精神;中間四句,寫桃李以美艷取悅於人,卻不能久長,與青松形成鮮明對比。後四句,李白揭示主題,語重心長地告誡黃裳,要學習青松而不要作桃李,同時也顯示了自己的心志。 題解1,讀全詩可知,「受屈」指的是受「霜雪」之寒和受「微飆」之摧,所以和「受屈不改心」相應的句子應該是「亭亭凌霜雪」和「豈為微飆折」。這兩者表現了松樹歷經艱難而堅強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與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完全一致的。 題解2,「長松」和「桃李」是對比,同時又是比喻(象徵),其作用自然是既形象生動地表現出「長松」和「桃李」的不同品格,又鮮明地突出了詩歌的主題——為人必須不趨炎附勢,堅持高尚堅貞的品格。 題解3,詩歌的5——8句是寫桃李可以迷人一時,好景不長。它們奴顏婢膝而「賣陽艷」確實可以使人「行且迷」,但是春天一過,桃李就「碧葉成黃泥」,下場悲慘了。也就是說獻諂媚人僅能得意一時,卻不能長久。因此,李白寫作此詩的意圖也十分明確:「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希望黃裳做個正人君子。
『柒』 木蘭花 歐陽修
別後不知君遠近,解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知何處?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其實這個你自己找就行啊。
『捌』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蘇軾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佳人猶唱醉
小題1:①修辭:比擬或擬人②情感:對恩師的懷戀 小題2:①「與余同是識翁人」寫自己「識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師生之誼、政見之相投、詩酒之歡會,尤其是 對歐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敬仰與欽佩 。②「惟有西湖波底月」運用 以景結情 (或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用西湖明月之「識翁」 代表潁州人民對歐公難忘的記憶 。 ③共同表達了對歐陽修的無比崇敬與懷戀。(答出2點即可得滿分) 小題3:①心繫百姓,與民同樂。②才華橫溢,一代文宗。③人品至上,世之楷模。
『玖』 木蘭花玉樓春 ——歐陽修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我從第一句開始翻譯吧
離別後不知道朋友你怎麼樣?離我遠還是近, 我看到的景色都帶給我凄涼的感覺,慢慢的走慢慢的遠離 漸漸的沒了書信往來, 天南海北世界這么大到哪去問你的消息。
夜深的時候風吹竹子給人以秋的韻味,所有的聲音都讓人感覺到恨意,一個人睡覺,在夢中尋找你的身影,但沒夢到你 燈也滅了。
『拾』 木蘭花玉樓春歐陽修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
木蘭花 宋 歐陽修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攲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這首詞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詞是寫閨中思婦深沉凄絕的離愁別恨。發端句「別後不知君遠近」是恨的緣由。因不知親人行蹤,故觸景皆生出凄涼、郁悶,亦即無時無處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語言極狀其多。三四兩句再進一層,抒寫了遠別的情狀與愁緒。「漸行漸遠漸無書」,一句之內重復了三個「漸」字,將思婦的想像意念從近處逐漸推向遠處,彷彿去追尋愛人的足跡,然而雁絕魚沉,天崖無處覓尋蹤影。「無書」應首句的「不知」,且欲知無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闊魚沉何處問」的無窮哀怨之中了。「水闊」是「遠」的象徵,「魚沉」是「無書」的象徵。「何處問」三字,將思婦欲求無路、欲訴無門的那種不可名狀的愁苦,抒寫得極為痛切。在她與親人相阻絕的浩浩水域與茫茫空間,似乎都充塞了觸目凄涼的離別苦況。詞的筆觸既深沉又婉曲。 詞篇從過片以下,深入細膩地刻畫了思婦的內心世界,著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自古傷心唯遠別,登山臨水遲留。暮塵衰草一番秋。尋常景物,到此盡成愁。」(張先《臨江仙·自古傷心惟遠別》)風竹秋韻,原是「尋常景物」,但在與親人遠別,空床獨宿的思婦聽來,萬葉千聲都是離恨悲鳴,一葉葉一聲聲都牽動著她無限愁苦之情。「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思婦為了擺脫苦狀的現實,急於入睡成夢,故特意斜靠著孤枕,幻想在夢中能尋覓到在現實中尋覓不到的親人,可是「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韋庄《木蘭花·獨上小樓春欲暮》)連僅有的一點小小希望也成了泡影,不單是「愁極夢難成」(薛昭蘊《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最後連那一盞作伴的殘燈也熄滅了。「燈又燼」一語雙關,閨房裡的燈花燃成了灰燼,自己與親人的相會也不可能實現,思婦的命運變得和燈花一樣凄迷、黯淡。詞到結句,哀婉幽怨之情韻裊裊不斷,給人以深沉的藝術感染。 前於歐陽修的花間派詞人,往往喜歡對女性的外在體態服飾進行精心刻畫,而對人物內心的思想感情則很少揭示。歐陽修顯然比他們進了一大步,在這首詞中,他沒在使用一個字去描繪思婦的外貌形象,而是著力揭示思婦內心的思想感情,字字沉著,句句推進,如剝筍抽繭,逐層深入,由分別--遠別--無音信--夜聞風竹--尋夢不成--燈又燼,將一層、一層、又一層的愁恨寫得越來越深刻、凄絕。全詞寫愁恨由遠到近,自外及內,從現實到幻想,又從幻想回到現實。且抒情寫景兩得,寫景句寓含著婉曲之情,言情句挾帶著凄涼之景,表現出特有的深曲婉麗的藝術風格。
熱點內容
奇葩情人節過法
發布:2025-09-14 18:11:22
瀏覽:714
櫻花大戰櫻之歌
發布:2025-09-14 18:06:45
瀏覽:615
長壽梅蘭花
發布:2025-09-14 17:54:19
瀏覽:799
蘭花真菌性
發布:2025-09-14 16:32:34
瀏覽:388
pvc盆栽
發布:2025-09-14 16:32:29
瀏覽:969
長沙海棠灣
發布:2025-09-14 16:13:23
瀏覽:4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