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草賞析
Ⅰ 胡適的詩歌《希望》被改編為流行歌曲,原題也被改為《蘭花草》你更欣賞哪個題目,為什麼
蘭花草有意象而希望有物象所以蘭花草好。
Ⅱ 蘭花草的歌詞該怎麼理解
「我從山中來抄,帶著蘭花草。襲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能將夙願償。
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蘭花草》的詞,是北大胡適校長寫的,是新文化運動旗手之一的胡適晚年所作的一首題名為《希望》的詩。
淺面理解:從采蘭、種蘭、養護的過程中,看出作者對蘭花的摯愛、對蘭花開放時的嚮往。蘭草花」的歌詞,溢表著胡適先生銘心刻骨的鄉土之情。可以看出那是胡校長是第一次種蘭。
深入理解:來到北大讀書的學生都是胡校長采來的蘭花。胡校長想用自己的無微不至將學生培養成才(夙願),釋放學生的才華(滿庭花簇簇),為學校為祖國增光(添得許多香)。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表達他的急切心情,但是其中更深層次的意思,由於不是很了解當時的歷史狀況,所以不好表述。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搖籃,也是一座革命的搖籃,「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可能是表達當時形勢緊張(秋天),「蘭花」還須好好保護。
很多寫的不對的對方,還請給位老師多多指點。
Ⅲ 胡適早期有一首詩叫《希望》,原文是什麼啊
胡適寫下這首原題為《希望》的詩,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婦送給他一盆蘭花草,他歡歡喜喜地帶回家,讀書寫作之餘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沒有開出花來。於是就寫了這首小詩。
胡適是中國現代史上叱吒風雲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為大眾所熟知的並不多,這首《蘭花草》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一個。它清新、質朴、深情,對生命的期待與珍惜躍然紙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這支歌,在那優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現的不是蘭花草,而是胡適匆促而執著的身影。當年胡適學成歸來,也帶著一株「蘭花草」——自由主義,他千里迢迢不辭辛苦把它帶回來,種到中國的土地上,小心地呵護,殷切地期待它開出花來——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為胡適有這種焦急的心情,當他看見這株遲遲不開的蘭花,才一下子觸景生情,萌發詩興。給它取命為《希望》,也許是希望自由主義思想早日開遍中國吧。如今斯人已去,歌聲在耳,想想胡適這株風雨飄搖近百年的「蘭花草」,竟抹不去絲絲的惆悵。
Ⅳ 山間風雨大懸崖亦開花古文可有出處
出處是《蘭花草》新改的詞。
一、原文:
我朝山中去,帶著蘭花草。山間風雨內大,容懸崖亦開花。不願居暖房,迎風曬月光。我慕天地廣,花語亦鏗鏘。
我朝山中去,帶著蘭花草。風雪點過妝,歲月方留香。無需誰在旁,裙裳亦飄揚。我慕天地廣,花語亦鏗鏘。
二、譯文:
我朝大山中去,帶著蘭花草。山間風雨大,懸崖也開花。不願意在暖房,迎風曬月光。我羨慕天地寬,花對也響亮。
我朝大山中去,帶著蘭花草。風吹雪點過妝,每年一月才留香。不需要睡在旁邊,裙裳也飄揚。我羨慕天地寬,花對也響亮。
(4)蘭花草賞析擴展閱讀
《蘭花草》詩歌原文:
作者:胡適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移蘭入暖房。朝朝頻顧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能將夙願償。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
譯文: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在小花園里種,希望花開得早。
一天看三回,看得花時間超過。蘭花卻依然,包含了沒有一個。
轉眼秋天到,把蘭入暖房。朝朝多次顧惜,夜晚不要忘記。
期待春花開,能將夙願補償。滿院花簇簇,添加許多香。
Ⅳ 蘭花草的歌曲鑒賞
在音樂上打破了以往舊上海和傳統歌謠的限制,突出作品簡單平實、琅琅上口的曲風,還借鑒了大量西洋樂器,融會貫通,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國語民謠形式,「唱自己的歌」開始風雅一時 。
Ⅵ 賞析蘭花草這首兒歌
《蘭花草》作詞人為胡適。 《希望》原是胡適先生早年寫的一首詩,後被台灣的陳賢德和張弼二人修改並配上曲子,同時改名為《蘭花草》,從而廣為傳唱。1921年夏天胡適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婦送給他一盆蘭花草,他歡歡喜喜地帶回家,讀書寫作之餘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沒有開出花來,於是他有感而發寫了這首小詩。 當年胡適學成歸來,也帶著一株「蘭花草」——自由主義,他千里迢迢不辭辛苦把它帶回來,種到中國的土地上,小心地呵護,殷切地期待它開出花來——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為胡適有這種焦急的心情,當他看見這株遲遲不開的蘭花,才一下子觸景生情,萌發詩興。給它取命為《希望》,也許是希望自由主義思想早日開遍中國吧。如今斯人已去,歌聲在耳,想想胡適這株風雨飄搖近百年的「蘭花草」,竟抹不去絲絲的惆悵。 這首歌裡面,我們可以感覺到作詞人清新、質朴、深情,對生命的期待與珍惜躍然紙上
Ⅶ 胡適的簡況及其著名詩篇
胡適 (1891~1962) 學者,詩人。以倡導「五四」文學革命著聞於世。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幼年在家鄉私塾讀書。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學影響。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傳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他陸續發表一些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A.都德、G.de莫泊桑、挪威H.J.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胡適信奉實用主義哲學。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從此改變了他原想20年不談政治的態度。他於20年代辦《努力周報》,30年代辦《獨立評論》,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都屬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
《夢與詩》
都是平常經驗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夢中來
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語
偶然碰著個詩人
變幻出多少新奇詩句
醉過才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
你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作品賞析:
日有所思,才夜有所夢,而詩人總以為自己比別人看得更遠,所以才變幻出多少新奇的詩句。夢和詩是相對獨立的概念,也許在一般人看來,找不出任何關聯,而在作者眼中,做詩和做夢卻是相通的:我做我的詩,你做你的夢,只有投身其中,才能體會到樂趣。詩和夢可以相互引用,卻不能取而代之。《夢與詩》分三節,都用韻。第一節寫「夢」的神奇的「變幻」能力,它可以將許多「平常」的「經驗」和「影像」進行任意的變形,從而產生出種種神奇的夢境。第二節與第一節對舉,寫「詩人」彷彿擁有「夢」一般神奇的能力,可以將許多平常的「情感」和「言語」「變幻」出美妙的詩句來。讀這節詩,筆者想到清人葉燮說的「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詩人之言之;可徵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詩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於默會意象之表,而理與事無不燦然於前者也。」(葉燮《原詩》)所以詩人的工作就像做夢,帶有天然的幻想色彩,只有這樣才能化腐朽為神奇,言平常人、平常話所不可言之理與事。
詩的第三節最妙,不僅對上面的意思進一步深化和進行形象化的概括,而且自身就以奇妙的詩句證明了詩人夢幻一般神奇的語言能力:「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這兩句可與古人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之句對讀。人世的一切經驗,只有局中人方知其中味,真是如鴨飲水,冷暖自知。適之先生在這首詩的「自跋」中說:「這是我的『詩的經驗主義』」,以反對一些不尊重經驗,濫用語言的詩歌現象。人所共知,適之先生曾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弟子,而實用主義與英國的經驗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首詩作為「詩的經驗主義」頗有今日大行其道的「元詩」的味道。所謂「元詩」即關於詩歌的詩,類於中國古代之「以詩論詩」。該詩討論夢與詩的關系,二者互為隱喻,顯然涉及到詩的本質問題,所以是一首關於詩的詩。同時,從這首詩還可以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漢語詩界高高飄揚的「個人化寫作」、「私人經驗」的旗幟原來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新東西,適之先生早已「題詩在上頭」:「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希望》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老鴉》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二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里飛去飛回,整日里又寒又飢。──
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湖上》
水上一個螢火,
水裡一個螢火,
平排著,
輕輕地,
打我們的船邊飛過。
他們倆兒越飛越近,
漸漸地並作了一個。
Ⅷ 求小學六一表演串詞
師:親愛的小朋友們!
幼:親愛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們!合:大家好!
師:六月,是撒滿陽光的:六月,是鮮花盛開的;
幼:六月,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節日,六一,是我們最快樂的一天!
師:今天,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們幼兒園全體師生和各位家長相聚在一起,共同慶祝2010年「六一」國際兒童節的到來!
幼:我們要用最美的舞蹈,最甜的歌聲,為我們自己的節日增光添彩!請欣賞大中小(選擇)班舞蹈隊的舞蹈〈童趣〉 (可以說明 指導老師和表演者)
幼:歡樂的六一,幸福的時刻,到處都是歌聲,到處都是歡笑,我們歌唱今天的幸福,歌唱明天的希望。請欣賞 四班某人獨唱歌《雨花石》。
幼:我們是爸爸媽媽的希望,我們是家中的小太陽,請欣賞舞蹈《mickey》表演者:
師:帶著六月的鮮花,披著六月的陽光,在這快樂的日子裡,我們舞蹈,我們歡唱;展望未來的一切,我們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因為,這夢幻般的世界,都來自六月的孕育,六月的成長!
幼:六月,我童年的搖籃,我童年的夢鄉,養育我的沃土,照耀我的太陽,今天我擁抱美好的六月,明天再創六月的輝煌!
合:讓我們一起駛向二十一世紀的嶄新時代!
師:(校名)幼兒園慶六一文藝匯演到此結束!感謝各位家長的光臨!讓我們——
合:明年六一再相會!
最後,說兩點,第一點,你的節目有點少;
第二點,你給的分有點少(最起碼也要個 50分哈,呵呵)!
祝表演成功!
Ⅸ 告急!來一段50字左右美文摘抄加欣賞。越多越好!
「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
餘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餘光中1949年離開大陸,3年後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先後在數所大學任教、創作,
也曾到美國和香港求學、工作。目前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任教。已出版詩集、散文、
評論和譯著40餘種,他自稱是「文學創作上的多妻主義者」。文學大師梁實秋評價他「右
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餘光中在台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
學會議並發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曾朗誦演出他的名
詩《鄉愁》。近年來,中央電視台《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連續報導餘光
中先生,影響很大。
「從21歲負笈漂泊台島,到小樓孤燈下懷鄉的呢喃,直到往來於兩岸間的探親、觀光
、交流,縈繞在我心頭的仍舊是揮之不去的鄉愁。」談到作品中永恆的懷鄉情結和心路歷
程時他說,「不過我慢慢意識到,我的鄉愁現應該是對包括地理、歷史和文化在內的整個
中國的眷戀。」
上世紀60年代起餘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
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發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回憶起上世紀70年代初創
作《鄉愁》時的情景,餘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似乎又在感念著當時的憂傷
氛圍。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
,我在台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鍾便寫出了《鄉愁》。」
餘光中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
書,坐輪船返台;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句我
想到了大陸這個「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
峽」一句。
餘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風光、夫子廟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中輾
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我慶幸自己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
歲。我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
根於心中。」餘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鄉愁》是台灣同胞、更是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思鄉曲,隨後,台灣歌手楊弦將餘光中
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並為大陸同胞所喜愛。
「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1992年,餘光中43年後再次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談到這次對北京的訪問,餘光中說
:「我的鄉愁從此由浪漫階段進入現實時期。我大陸之行的心情相當復雜,恍若夢中,我
在北京登長城、游故宮,被兩岸同胞的親情所感染,寫了不少詩作,盡情抒解懷鄉之愁。
」
自此以後,餘光中往返祖國大陸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鄉,到了南京、湖南等地,
在南京尋訪金陵大學故地,與大陸學子對談,對大陸自然多了一層感知和了解。在四川,
作家流沙河贈他一把摺扇,問他是否樂不思蜀,他揮毫題字:思蜀而不樂。翰墨間仍飄出
了淡淡的鄉愁。
餘光中說,在大陸的游歷使他越來越發現,他的鄉愁是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
我後來在台灣寫了很多詩,一會兒寫李廣、王昭君,一會兒寫屈原、李白,一會兒寫荊軻
刺秦、誇父逐日。我突然意識到,這些都是我深厚『中國情結』的表現。」
餘光中承認,他的詩歌在赴美期間受到了當時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比較注意節奏,
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譜曲,但他仍以「藍墨水的上游是黃河」來表明他的文化傳承中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他說,盡管詩文中也受一些西方東西的影響,但不變的是中國文化的
遺韻和對中華民族的懷思。他的作品深受《詩經》的影響,也學習過臧克家、徐志摩、郭
沫若、錢鍾書的作品。他說:「我以身為中國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為幸。」
「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
餘光中曾在文章中寫道:「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那無窮無
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
他說:「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
」
他說,中國文化對所有的「龍族」都有著無法擺脫和割捨的影響。談到台灣一些人企
圖割裂兩岸的文化聯系,他說:「吃飯要用筷子,過端午節,過中秋節,能改得掉嗎?余
秋雨等大陸文化學者到台灣演講引起轟動,不都說明中華文化是一脈相傳的?」
從香港返台後,餘光中在「國立中山大學」任教,學校環境優美,他的辦公室就在面
海的半山腰。餘光中面海低語:「在台北時辦公室也靠海,不過是靠著台灣東海岸,我看
著太平洋有什麼意思,看美國有什麼意思。這也許是天意,現在我憑窗而立,便可直視海
峽西面,盡管身在台灣,我可以一生守望著我的大陸。」
Ⅹ 求古詩詞賞析
《過零丁洋》文天祥1.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A.因科舉而走入仕途B.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關頭,起兵勤王抗元。頷聯寫國家河山破碎,局勢危急。個人的命運也動盪不安。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盡艱辛萬苦。頸聯上句追念當年兵敗福建時,猶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2.賞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捨生取義,一片丹心將垂於史冊,映照千古。這兩句詩直抒胸臆,激情慷慨,豪氣縱橫,表明詩人捨生取義的決心,誓死報國的耿耿忠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2《使至塞上》王維 1.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的景象,遠處獨起炊煙,因此稱作「孤煙」,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著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沙漠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來表達的感覺不可。這樣,一直一圓,不僅准確的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孤獨的情緒巧妙的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之中。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1.首句作者運用典故,其中楊花飄落,子規啼叫,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第一句中過五溪,見遷謫之艱難,道路之荒遠,並能從中見出詩人對朋友的關切之情。2.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人隔兩地,心情難達,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夜郎西。詩人將對友人遭遇的不平、關切、憐惜與同情一並概括在「愁心」二字里,又設想將愁心託付給明月,陪伴友人西去,這一形象化的構思,使全詩具有深遠的意境,餘味不盡。
4《登飛來峰》王安石 賞析「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浮雲」指遮住太陽的雲,其深層含義是:阻礙社會的各種邪惡力量。賞析:這句詩是說因為我站在最高一層,比浮雲還高,因而浮雲遮不住我的視線,作者由登高遠眺的奇觀,寫自己的頓悟,闡明登高遠眺的理趣,抒發自己登高遠眺的豪情壯志。
5《左遷之藍關示侄孫湘》韓愈 1.首聯從朝奏夕貶展開,寫被貶之速,這樣對比因果的聯系把皇帝決斷的輕率,不聞忠言逆耳以及專斷寡思的特點都強烈的表現出來。2.賞析:「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詩人在情緒中流露出,把一個懷有忠心,敢除弊事的老臣貶謫遠方是極度不公的,失望、憤怨、無可奈何的心情溢於詩外。
6《黃鶴樓》崔顥 1.首聯中的「空餘」的空是寫黃鶴樓。頷聯中的「空悠悠」的空寫的是白雲。黃鶴樓與白雲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2.賞析「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一去不復返」令人深感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感,仙去樓空,惟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怎不令人生發歲月悠悠,世事茫茫的無限感慨。3.賞析:「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這兩句寫遠近景物且又暗用典故,遠處晴川歷歷,近處芳草萋萋,其間歷史故事,風流人物俱在這芳草之中,隨時空轉換而被湮沒。
7《夜雨寄北》李商隱 1.一句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後轉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2.賞析「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兩句中詩人想像了歸家後向「君」追話今夜我思君而不得歸時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相思之情。
8《石壕吏》是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中的一篇,另兩篇是《潼關吏》《新安吏》,他的《三別》分別是《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石壕吏》是一首敘事詩,它描述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抓人徵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捉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殘吏虐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戰難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9《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 1.這首七絕,從院內寫到院外,寫庭院,也是對主人的稱贊,這樣再寫院外,才能把山水寫得充滿深情。2.「茅檐」代指庭院,靜就是凈,從屋舍的簡朴、干凈,可見主人的勤快,叫人感覺舒適,更有使人賞心悅目的花木各種各色,藉此稱贊主人富有生活情趣。3.賞析「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詩人擬人的手法 ,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灣灣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的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著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麼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篇青翠。
10《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1.這首詩描寫了一幅潼關險峻的畫面,第一層極言潼關形勢險要,第二層寫作者感慨,言戰爭災難,第三層歸納全文主旨,層次之間通過「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來完成景與情之間的過渡。2.「如聚」「如怒」的好處:聚,使靜態事物具有動態美,使人彷彿看到了群山競相奔向潼關的情境。怒,使人覺得黃河如獸在咆哮,並聯想到河水奔騰澎湃的情景。賞析「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兩句指出封建王朝的興旺與滅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難,指出封建統治的殘酷。
11《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1.「曲徑通幽處」有的版本作「竹徑通幽處」,你覺得「曲徑」「竹徑」哪個更好?為什麼?答:「曲徑」傳達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徑」一詞則過於現實,限制了讀者的想像空間。2.賞析「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山光使鳥兒怡然自得,潭影使人的內心雜念消除凈盡,這句詩描繪出了大自然的和諧景色,一個「悅」字寫出了詩人的歡愉心情,「空」字更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在此時此刻心中塵世雜念全消。
12《水調歌頭》蘇軾 1.本詞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交代寫詞緣由。文中說的「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他和蘇軾蘇洵並稱文壇三蘇。2.全詞以問句開篇,上片問青天,下片問明月,歸根到底是在問人生。3.詞的上片寫詞人「歡飲」的想像,詞中描繪了一個空明澄澈的境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詞的下片寫「無眠」時對人生哲理的探求,全是詞人的內心獨白,從表達方式看主要是抒情。4.賞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這正是與月亮有圓有缺一樣,原是自然界的規律。5.賞析「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兩句詩是說若是人能夠健康長久的生活著,那麼即使相隔千里,也因能夠共賞明月而得到些許安慰吧,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美好祝願。
13《別雲間》夏完淳 賞析此詩:此詩寫出了詩人已抱必死的決心,但同時對生養自己的故鄉又難以割捨的矛盾心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慨和熾熱的愛國熱忱。
14《醉花陰》李清照1.該詩之中寫盡相思之苦的一句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2.試分析詞中景物、節令的描寫對抒情所起的作用:該詞以景渲染烘托,以物喻人。使無比深厚的相思之情展露在讀者面前,白日,香煙縈繞,喻愁思。半夜,玉枕紗廚,寒冷且獨處。黃昏,秋季孤獨地把酒賞菊,愁情滿懷,一陣秋風襲來,將簾子捲起,女詞人更感形單影孤,發出了「人比黃花瘦」的感嘆,以黃花喻人瘦,更使思親之意、相思之情具體,展露無遺。全詞只是寫美好環境中的愁悶心情,突出這些美好景物的描寫,目的是加強刻畫她的離愁。
15《秋詞》劉禹錫 作者前兩句一反常調,標新立異,認為秋色更比春光好,以頌秋開篇。後兩句寫秋天萬里無雲,晴空里一隻白鶴排雲而上,「排」字使全詩的意境開闊,本句反映了作者豪邁的氣概,借景抒情,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情懷以及作者昂揚進取的精神。
16《赤壁》杜牧1.前兩句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慨。2.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作者並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後果,而是反說其事,並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二喬的命運在這里形象地代表了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警策。
17《渡荊門送別》李白 1.全詩記下了作者初次離開故鄉的觀感和情思,頷聯寫的遠景,畫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頸聯寫的是近景,寫了俯視和眺望所見。2.詩人用一個「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交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宇,彷彿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3.賞析「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人初次離開故鄉,確實有些依戀不舍,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捨送我這個遠別故鄉的人到楚地,愈覺情味無窮。
18《浣溪沙》蘇軾 1.本詞上片寫景,描繪了三幅畫面:山下小溪邊,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花草;山上松間沙路潔凈無塵;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啼叫。2.賞析「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此句借眼前之景感語人生哲理,寫出了詞人想青春長駐,返老還童的願望,表現作者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曠達樂觀的性格。
19《歸園田居》陶淵明 本文用語平淡自然,全詩意境醇美,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最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尾句表達了詩人寧可歸隱田園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20《過故人庄》孟浩然 1.詩中寫主客之間相聚、相飲、相談內容的詩句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2.詩中的頷聯以由近到遠的順序寫景,其中「合」寫出了樹木的繁茂,「斜」寫出了青山的遙遠。該聯描繪出—派山村優美的風光,給人以清新愉悅的感受。3.尾聯的「就」與首聯的「邀」相呼應,表現了老友間真摯的感情和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
21《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1.本詩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動態的描繪中寫出了西湖景色的清麗明快,生機勃勃。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鶯爭樹、燕啄春泥、亂花迷眼、淺草萌發。2.在前六句中詩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繪得十分美好,在結尾處卻說自己「最愛」湖東的白沙堤。至於白沙堤怎麼可愛,除點明「綠楊陰里」外,詩人未做任何解釋,你覺得詩人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可以讓讀者根據前面的描寫,充分發揮聯想和想像,從而取得「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效果。 .
22《游山西村》陸游 1.本詩巧妙地運用了主人與客人對話的寫法,描繪出了這次愉快的游歷生活的情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表現了農家主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2.怎樣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復」寫地形復雜,變化無窮;「疑」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又一村」則寫出自己的欣喜之情。現用這句來比喻人在遇到困難中會生出許多希望(或:找到解決困難,擺脫困難的方法。)
23《觀滄海》曹操 1.本詩中「水何」六句正面描寫大海,其中真正描寫大海的詩句只有兩句。抓住了海水形態變化進行大筆勾畫,寫出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洪波湧起」僅四字就展現出了大海那種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寫出了海水遇到大風就會掀起起軒然大波的情狀。2.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詩寫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而這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他藉此抒發想建功立業的願望,表現了詩人寬大的胸懷和豪放的氣魄。
24《次北固山下》王灣1.「風正一帆懸」,以「一帆懸」之小景,寫出了「兩岸闊」之大景的神韻,為後人所稱道。2.這首寫景詩通過描寫在北固山下所見的長江的景色,表達了自己的客游他鄉的思念之情。3.描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圖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將驅盡黑暗;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將趕走嚴冬。賞析:本句在描述自然的時序交替中蘊含哲理,「生」說明舊事物中已孕育著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說新春提前闖入舊的一年,景中出情,思鄉而不低沉。引導人們產生對未來美的遐想,給人以樂觀、積展、向上的力量。
25《望岳》杜甫 1.「齊魯青未了」一句表現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鍾神秀」一句描寫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決眥入歸鳥」一句蘊藏了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2.本詩中每聯都有「望」的意思,首聯是遠望,頷聯是近望,頸聯是細望,尾聯是俯視。3.賞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才能俯視一切,傲視群雄.
26《西江月》辛棄疾 這首詞上片多從聽覺角度描述,意在襯托夏夜的靜寂,下片則寫視覺效果,「忽見」一詞表現詞人的喜悅之情。
27《如夢令》李清照 1.與「誤入藕花深處」相照應的語句是「沉醉不知歸路」,它寫出了夏日飲游的歡樂。2.賞析「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所描繪的圖景及表達作用:暮色蒼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現一群雪白的鷗鷺,與湖面碧綠的蓮葉交相輝映,寧靜的湖面上空,突然奏響人聲、鳥聲和水聲的交響樂章,與前面「沉醉」意境相呼應,遊人剛從沉醉中驚醒過來,又立即陶醉在迷人的自然景色之中,令人心動。
28《龜雖壽》曹操1.前四句以神龜、螣蛇為喻,揭示了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的自然規律,說明了人的生命有限。2.成語「老驥伏櫪」比喻有志的人雖年邁而仍有雄心壯志。3.「不但在天」是對「天命」的否定,「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強調了人主觀作用的重要。4.「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樂府詩」慣用的結尾句,雖每首均有,但我們透過「詠志」一說仍可看出作者本詩的目的。5.品析五至八句的思想(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是全詩的核心,化消極為積極,反映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表現一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決心和永不停息的壯志。
29《觀書有感》朱熹1.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微妙難言地讀書感受。2.對「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理解: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
30《相見歡》李煜 1.「月如鉤」點明是夜晚仰望之景.月是殘缺之月,更添愁意.「寂寞…」句點明季節是秋季,此是俯視。2.賞析「剪不斷…是離愁」:「絲」乃「思」之諧音,此處用絲作喻體,新意盡出,以千絲萬縷之「剪不斷,理還亂」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解,只有對離愁體驗、感受深的人,才能將離愁表述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這是以有形喻,它使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活動,獲得了神奇的立體性和可視性,使所要表達的愁情更鮮明更深刻。
31《清平樂》辛棄疾 這首詞頭兩句寫景,茅屋、小溪、青草,本來是農村司空見慣的東西,但將它們組合成—個畫面,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後六句寫人,通過翁媼打趣閑談、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描畫出一幅富於田園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現出詞人喜歡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思想感情。
32《春望》杜甫 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者因感時,故看到花亦濺淚,惟其恨別,故聽到鳥鳴為之驚心。作者以己觀物,以物擬人,借物之情寫人之情,表達了自己感傷國事,悵恨離別之意。
33《論詩》趙翼 1.理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此兩句肯定了各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詩人,以富有創造性的詩篇,領導當代詩壇,開一代新詩風,同時,指出詩歌是發展的,詩人應不斷創新。所得啟示:①我們要有勇氣超越古人;②把握時機,鑄就輝煌;③人什麼時候都不能妄自菲薄;④沒有常勝將軍,把握好現在就行。
3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1.品味「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簡述對其蘊含哲理的理解: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2.說說此詩為什麼在古代送別詩中別具一格:此詩擺脫了其他送別詩傷感、低沉的情調,表現了開朗、樂觀、豪放的情懷。
35《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1.詩人用奇特的比喻「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描繪出風卷飛雪驟然而至的壯美景象,使人忘記了邊塞的苦寒,沉浸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之中。2.詩的最後四句寫分別的情景,詩人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印,他想到了些什麼:A對友人離去的留念;B為友人長路漫漫的擔憂;C對自己歸期難料的惆悵。
36《雁門太守行》李賀 1.首句寫景又寫事,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險形勢。二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恃,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三、四句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殘酷。五、六句寫部隊黑夜行軍和投入戰斗。2.分析「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及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土處境艱難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
37《無題》李商隱 詩中「春蠶」兩句說的是詩人自己,「曉鏡」兩句是詩人設想女方,你同意這個說法嗎?「春蠶」兩句比喻對愛人的思戀到死才能停止。「絲」與「思」諧音,暗指「相思」。下一句用蠟燭燃燒時流下的蠟汁喻「相思淚」,表達對愛情無比堅貞,有此疾情苦意,方能出此驚人奇語,因此「春蠶」二句可以說是詩人自己。「曉鏡」兩句是由己方推及對方,選取「晨妝」「夜吟」兩個典型事例,抒發女方沉浸在無限痛苦的相思之中。
38《天凈沙·秋思》馬致遠1.「斷腸人在天涯」一句在全曲中的作用:卒章顯志,點明全曲主旨,「斷腸人」一語道盡千百年來遊子的思鄉之情。2.描繪本詞所創作的畫面: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的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准備著晚餐。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走在古道上,太陽快要落山了.他將投宿何方呢?
39《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 詩歌首句中的一個「僵」宇,寫出了詩人晚年生活的凄涼,第三句既是眼前現實情景的描繪,又象徵了南宋王朝的處境和命運岌岌可危;全詩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40《己亥雜詩》龔自珍l.詩人以「浩盪」修飾離愁,以「白日斜」烘托離愁,以「天涯」映襯離愁,這種多層次的描寫方法和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有異曲同工之妙。2.賞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以擬人化手法將落花寫成有感情的,說是即使化作了春泥還要護花.用以比喻詩人雖辭官歸隱離京,仍然要象落花變春泥再護花一樣,對社會,對國家還要竭盡心力。比喻新穎,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熾熱的愛國熱情。
4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1.從寫景的角度,本詩主要寫了秋風,秋雨,連接這兩部分的過渡詞語是「俄頃」。2.「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中的「喪亂」指安史之亂;「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破屋漏雨,冷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3.讀到「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再聯系前兩自然段內容,可以用「破屋偏逢連陰雨.漏船又遇打頭風」這句俗語來形容杜甫當時的處境。4.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句話表明詩人美好的願望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
42《南園》李賀 本詩設問起句,直抒胸臆,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急切的救國心願。後兩句再用設問,從反面襯托詩人投筆從戎的強烈願望,也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
43《望江南》溫庭筠 首句「梳洗罷」僅三宇就概括出思婦為迎接歸人而精心地梳洗打扮,表現出她切盼重逢的心情。「獨倚」句十分感人,「獨」字凸現思婦的孤寂之感;「倚」字表現等待已久,為下句「過盡千帆」寫思婦的等待之久和江上的船隻之多,反映出思夫失望之深。「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兩句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斜暉含情脈脈,江水悠悠遠去,只見白蘋洲上芳草萋萋,蘋花搖曳,怎不令人愁腸寸斷。本詞以精粹的語言含蓄深刻地寫出了思婦的悠悠相思之情,言簡意豐,令人回味無窮。
44《飲酒》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改成「望」好不好?不好,「見」表明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為之,而是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簾;而「望」即有意遠看,改「望」後此篇神氣索然。「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寫了日近黃昏、雲入山坳、飛鳥入林的景象。品析其深層含義:鳥兒在空中經受了風雨嚴寒的折磨,倦而知還。作者以飛鳥自喻,以飛鳥倦而知還來表達他棄官歸隱的愜意情懷。
45《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1.品析「欲濟無舟楫」的含義:此句本義講想渡過洞庭湖,卻沒有舟楫,喻義為想為官而無人引見。暗示作者希望得到對方的援引。2.尾聯用典故,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希望出為世用的急切心情。「觀」字照應詩題「望」;「垂釣」照應「湖水」。
46《行路難》李白1.「冰塞川」「雪滿山」正面寫行路難,象徵世途艱難,頗具比興意味。2.「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引呂尚、伊尹的事例自慰,希望得到皇帝重用。3.詩人連用了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詞,形象地顯示出內心的苦悶抑鬱。末尾句表現了詩人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反映了詩人倔強的性格和開闊的胸懷。4.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詩人堅信盡管前進的道路坎坷,但終有一天會乘風破浪,掛上船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47《觀刈麥》白居易 前十二句為第一部分,描寫盛夏麥收時節農家辛苦繁忙的景象,揭示了農家的辛苦。第二部分包括中間八句,寫道旁拾麥婦痛苦悲慘的生活境遇,揭示了賦稅的繁重,諷喻了社會的不公。末尾六句是第三部分,主要寫詩人面對農民的悲慘境況而深感愧疚不安。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詩無議論,敘述、描寫時多用白描手法,語言平白如話,但在字里行間卻充滿了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
48《漁家傲》范仲淹「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本句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和嚴峻的軍事形式。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特別是「孤城閉」三字它隱隱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49《破陣子》辛棄疾1.表理作者壯志難酬。使整首詞的風格由雄壯變得悲壯的一個詞是「可憐」。詞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表達了作者報國的理想。2.這首詞前九句追憶往事,豪情滿懷,結尾一句,詞意陡轉,點出理想與現實、希望與失望等多重矛盾.3.賞析「可憐白發生」:從「了卻」、「贏得」的豪情壯志的抒發到「白發生」的現實情形的寫照,詩人的情感由最激越一下子跌入最低谷,空有壯志、報國無門的憤懣和年事已高、功業未成的悲傷如火山噴發,令人落淚。4、「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兩個比喻生動地描寫了驚險激烈的戰斗場面,刻畫了一個殺敵報國,沖鋒陷陣的英雄形象。
50.《漢江臨眺》王維 描寫了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象,它接「三湘」,通「九派」,煙波浩渺,滔滔遠去,彷彿流向天外,兩岸青山重重,迷迷濛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詩人乘舟向前,只見水光按天,前面的城郭彷彿在水面上浮動;波濤洶涌,浪拍雲天,恍若使天空也為之搖盪起來。全詩氣勢浩大,意境優美,像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的水墨山水畫。
5l《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1.一二句生動顯示了詩人郁結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2.三四句寫景壯闊明朗,表現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3.五六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4.七八句渲染雙方的意興,在悲愴中頗顯高昂樂觀。5.賞析「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個比喻奇特而富有獨創性,同時又自然貼切,富於生活氣息。作者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願望中引發出「抽刀斷水」的意念。這個細節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
52《浣溪沙》晏殊1.去年之人,看似寫景,實則寫情。「去年」「舊」都暗含著物是人非、時光不再的感嘆。又以夕陽將盡之景道出對舊時美好時光的流連之情和感傷之意,更蘊含著對人生易逝的感慨。2.賞析「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此句用燕子的「來」反襯時光的「去」,增加了詩人對春光逝去的惋惜之情,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以說似曾相識。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53.《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l.這首詞上片寫出獵盛況,下片抒報國之情。作者以魏尚自許,借典喻志,表現出詞人渴望報效國家、為國立功的急切心情。最後一句表現出作者欲馳騁沙場、殺敵報國的愛國之志。2.「遣馮唐」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的願望。「射天狼」表達了作者要竭盡全力抵禦入侵者,為國立功的決心。 交融。斜暉含情脈脈,江水悠悠遠去,只見白蘋洲上芳草萋萋,蘋花搖曳,怎不令人愁腸寸斷。本詞以精粹的語言含蓄深刻地寫出了思婦的悠悠相思之情,言簡意豐,令人回味無窮。
44《飲酒》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改成「望」好不好?不好,「見」表明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為之,而是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簾;而「望」即有意遠看,改「望」後此篇神氣索然。「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寫了日近黃昏、雲入山坳、飛鳥入林的景象。品析其深層含義:鳥兒在空中經受了風雨嚴寒的折磨,倦而知還。作者以飛鳥自喻,以飛鳥倦而知還來表達他棄官歸隱的愜意情懷。
45《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1.品析「欲濟無舟楫」的含義:此句本義講想渡過洞庭湖,卻沒有舟楫,喻義為想為官而無人引見。暗示作者希望得到對方的援引。2.尾聯用典故,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希望出為世用的急切心情。「觀」字照應詩題「望」;「垂釣」照應「湖水」。
全文太長還有8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