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木蘭花慢游三台閱讀

木蘭花慢游三台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5-29 07:11:16

❶ 《木蘭花慢》辛棄疾

辛棄疾《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回,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答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譯文
可惜呀,今晚的月亮,欲向何方?是否去了一個遙遠的地方?
是否別有人間,那裡的人們剛剛看見月亮的身影升起東方?
是否天外有天,渺渺茫茫,一陣大風把中秋之月送到了那邊的天堂?
那如飛鏡的月亮渾圓無根,是什麼東西將她栓在天上?
那寂寞的嫦娥久寡不嫁,是誰留住芳心不再彷徨?
聽說月亮途經海底遠走他鄉,只是不知根由,使人恍惚使人愁。
只擔心,那長鯨,乘風萬里,橫沖直撞,沖破月宮的玉殿瓊樓。
月中蛤蟆本可游水,要問的是,為什麼玉兔也解浮游?
如果說大家都安全無恙,為什麼月兒漸漸成了彎鉤?

❷ 翻譯這句古文

納蘭容若語。
指唐代人往往在詩歌中表面意思之外還寄寓深一層的內涵,因此是詩歌的境界高、余韻悠遠,有微妙深邃的情致。

❸ 木蘭花慢 游三台 鑒賞

一般的懷古詞,往往是詞人先將目睹之景物攝入筆底,然後再追昔念舊,抒發感慨。元好問畢竟是個不願「俯仰隨人」的詞家,他避開前人之蹊徑,先逆筆蓄勢,濃墨飽蘸,塗抹出鄴城往日之壯景。筆力勁健,橫空而出,首句就突兀不凡,極力渲染了鄴城的五都氣象(曹操為魏王時都於鄴,然而,公元580年,即北周大象二年,相州總管尉遲迥討伐自居大丞相總知中外兵馬事的楊堅,兵敗,堅焚毀鄴城。千年名都,化為廢墟)。繼而,又以「想」字領起以下幾句,既補敘了上文畫面的現實根據,即來自主觀的推想,又以細小景物的工筆描繪,彌縫了壯觀畫面的疏曠,使畫面更為秀麗壯美。「台城」一詞的疊出,既加強了表述語氣,又使詞意騰挪頓宕,由推想中的主觀意象,自然地過渡到眼下的耳目所及。「為誰西望」的問句再次蓄勢,如大壩截江,激流迴旋。詞人對這一問句不作正面回答,以「哀弦凄斷」委婉地透露出個中消息。追念古昔,恰恰是為了寄慨當前。魏武帝曹操酷愛音樂,當年,這里必定是管弦齊鳴,不絕於耳。而這時,盡管弦音猶在,但它分別彈奏的是哀怨凄惋的亡國之音。蓄勢於前,力見於後。因有前面的鋪墊渲染,故而逼出上片的末尾二問句。「只道」一詞使詞意再次轉折,進而否定了壯麗景觀的客觀存在,也為下片的盪開筆勢、抒發弔古之幽思又設伏筆。
「爭教天地無情」,則吐露出詞人的一腔心事,他既為隨著歲月的遷延江山易色而嘆惋,又為金王朝的一朝覆亡而悵恨。魏武帝曹操曾被譽作「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為統一大業戎馬倥傯,歷盡艱辛。他自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擊敗袁尚等軍閥,奪得鄴城,至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受封魏王,建魏社稷宗廟,整整經歷了十年。詞人將曹操一生業績,濃縮在「風雲奔走」寥寥數字中,極具概括力,暗示出「經營」如畫江山非易,很自然地過渡到對曹操墓地的正面描寫。以西陵雜草叢生的荒冷場面,與開首所描寫的鄴城的繁盛景象進行強烈對比,以抒發難平之「遺恨」,下語深沉凝重,有力透紙背之工。弔古往往意在傷今,與其說是曹操「遺恨幾時平」,倒不如說詞人自身。隨著筆勢的轉折騰挪,詞意亦漸趨顯豁。此時,雖金之已有五年,但他的愛國之心並泯滅。他要將對故國的追念和痛悼的深情,融注於筆端,「淚水和墨寫《離騷》。」這正是詞作中時隱時現的作者秉筆之旨。

❹ 劉克庄《木蘭花慢》解析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題前小序說,前人詩詞有賦月者而無送月者,本詞別開生面,從「送月」這一新的角度,探討了詞人朦朧猜想到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宇宙觀,是一首想像奇、構思新穎的送月詞。

送月,怎麼送法呢?本詞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不同,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是把握黎明前剎那間的月景,仿照屈原《天問》的寫法,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和比喻交織在一起,對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問。「可憐今夕月」,首句先對月亮贊美,「可憐」,可愛。以下便接連提出疑問,「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他先問,可愛的月亮降落到什麼遙遠的地方去了?繼而問,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裡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詞人的大膽想像,與今天月亮繞地球轉的道理相近,表現了他的聰穎靈悟,也說明由於他對客觀自然觀察細致,因此才具有這種可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天外」古人以目力所及的天體之外為「天外」;「汗漫」,空闊無邊;「浩浩」,廣大的樣子;「姮娥」,嫦娥。在對月亮的出沒作了猜想之後,詞人又針對有關月亮的自然現象和神話傳說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是不是天外空空盪盪無涯無際,只是一股大風把明月送走了?月亮無根懸在空中,是誰把它系住了?月宮的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這些問題對今天的人來說雖然不算問題,但就辛棄疾生活的時代來說,也只有象他這樣想像豐富的人,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前兩問,問的是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後一問,說明詞人對有關月中嫦娥的神話故事發生了懷疑,這與李白的《把酒問月》中的「嫦娥孤寂與誰鄰」意境相近,兩位巨匠的想法可謂不謀而合。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對有關月亮的所有傳說,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提出了疑問。「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這兩句是針對月亮的運行路線說的。他說,有人認為月亮運行經過海底,卻又無從查問,這種說法讓人迷茫困惑憂慮不解,以下便針對這種說法談了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三句由「怕」字領起,是寫詞人的擔憂,如果月亮真的經過海底,他真擔心海中往來奔突的鯨魚,撞壞了月宮中的華美宮殿、亭台樓閣。「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故」,本來;堪,能夠;「雲何」,為什麼?傳說中月亮上面還有蟾蜍和玉兔,他禁不住問,在月亮通過海底的時候,本來就會游水的蛤蟆固然無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麼辦呢?「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結尾二句,更進一層,對月亮運行經過海底的說法提出問題。「無恙」是對上邊疑問的總結,是說如果月宮中的房子不被撞壞,玉兔也和蛤蟆一樣,順利渡過大海,沒有發生任何問題,那麼圓圓的月亮又為什麼漸漸地會變成「鉤」樣的月牙呢?這與「既能明似鏡,何用曲如鉤?」(駱賓王:《玩初月》)的發問相比,更為具體深刻。

全詞一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像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徹底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

❺ 求陸游《木蘭花慢》的鑒賞

賞析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像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像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像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後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讀者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像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❻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古詩歌閱讀這首詞在結構安排上有什麼特點

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

❼ 木蘭花慢·游三台 元好問的詞。需要這首詞的翻譯 不要賞析。

擁有這樣高聳入雲的宮殿台樓,顯得大有天子之氣,鬱郁蔥蔥,無限崢嶸專。想像秋天屬的時候,在珠簾外的飄飄暮雨中和香氣四逸的桂樹間,回顧故都鄴城的情景。站在台城之上,我為誰而向西眺望?只聽到哀婉的琴弦彈奏的樂曲像自己平生的遭際一樣凄涼。原來只曉得江山如畫,沒想到自然規律是如此的無情啊。
曹操風雲際會,在戰爭中奔波了十年,真是慘澹經營啊。我試問對酒當歌的曹操墓上,要虛名又有什麼意義呢。鄴城故都的喬木依然青翠,我惆悵地望著曹操的陵墓,這歷史的遺恨什麼時候才能平息。怎麼才能像鮑照那樣擁有雄健的文筆,為你再寫一篇類似於《蕪城賦》那樣的作品呢。

❽ 元好問有什麼代表作

元好問的主要代表作有:《中州集》、《南冠錄》、《壬辰雜編》等。元好問學問深邃,著述宏富。據統計他迄今流傳下來的作品的有:詩1380餘首,詞380餘首,散曲6首,散文250餘篇,小說《續夷堅志》4卷202篇。

作品類型如下:

史記:《壬辰雜編》、《中州集》

文集:《遺山先生文集》、《元遺山先生全集》

詩詞理論:《杜詩學》、《東坡詩雅》、《錦畿》、《詩文自警》、《論詩三十首》

散曲:《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後庭花破子》、《喜春來 春宴》、《小聖樂 驟雨打新荷》

詞:《摸魚兒·雁丘詞》 、《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木蘭花慢·游三台》、《玉漏遲壬辰圍城中,有懷浙江別業》、《石州慢·赴召史館》等。

詩:《石嶺關所見》《梁園春》、《過晉陽故城書事》、《老樹》、《秋懷》、《西園》、《家山歸夢圖》、《昆陽》、《野菊座主閑閑公命作》、《赤壁圖》、《飲酒》、《後飲酒》、《南溪》、《潁亭留別》、《少室南原》等。

(8)木蘭花慢游三台閱讀擴展閱讀

元好問的詞:

作為金詞壇現實主義詞人,他的詞筆首先是面向現實的。有「兵塵萬里,家書三月,無言強首。幾許光陰,幾回歡聚,長教分手。料婆婆掛械多應笑我,慌仲隊金城柳。」

元好問多作懷古詞,形式以長調為主,奇慨遙深,如《木蘭花慢》「渺漲江東下」。田園詞則往往表現出恬談、閑適的情趣。描繪山河壯麗、抒發愛國豪情,是遺山詞一個重要內容,如遺山代表作《水調歇頭·賦三門律》等。

元好問的水詞之所以能如筆下山水那樣頂天立地,在於它不僅是雄渾的山水畫眷更有寄慨、壯思、理想自畫卷中選出。即如此首下聞純為感慨,詞之內涵亦因此而深化。在詞文上,元好問的愛情詞是別具一格的,如其著名的《雁丘詞》等

❾ 木蘭花慢·游三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欽佩之情。

❿ 木蘭花慢游三台抒發了怎樣的悲懷

上片首三句鋪敘三台的氣勢:「擁鈴各雙闕,龍虎氣,郁崢蠑。」一「擁」字生動地勾勒出三台矗峙的雄姿。郁崢蠑,化用左思《魏都賦》「三台列峙以烽蠑」之句。這三句是遙想當年三台初成時的氣象。接著三句,暗點所懷人物——曹操。想些年銅雀等三台築成,曹操曾與文武百官登台吟詩作賦、歌舞宴樂,正是「幕雨珠簾,秋香桂樹」的良辰美景,盡情遣興,頤指氣使,指點繁華的三台城垣,抒發統一中原的慷慨大志。以上懸想過去的繁華景象,是懷古。接著又疊用「台城」二字,既構成行文的重復連鎖,同時又是詞意的過渡和轉捩。這三台所在的鄴城歷經朝代更替,「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一片蕭瑟,詞人心緒不禁為之悲涼。「為誰西望?但哀弦凄斷似平生」。據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引《鄴都故事》:「魏武帝遺命諸子日:『吾死之後,葬於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妾與伎人,皆住銅雀台。……每月十五,輒向帳前作伎。汝等時登台,望吾西陵墓田。』」這里,詞人求嘆干載之下,曹操之墓已無人西望憑吊,一代豪傑的平生功名,換來的是「銅駝荊棘千年後,金馬衣冠一夢中」的千秋遺恨,如今只有凄哀的弦樂聲傳來,如泣如訴。歇拍二句:「只道江山如畫,爭教天地情。」抒發了江山永恆、英雄丘墟的深沉感慨.

換頭敘曹操為建立霸業,南征北戰。「風雲奔走十年兵,慘淡入經營。」從建安十五年(210)三台築成算起,到曹操病卒的建安二十五年(220),恰好十年。這十年間,曹探曾風雲奔走,破荊州,下江陵,不可一世,但在赤壁大敗於孫權、劉備聯軍,其慘淡經營,不過使天下鼎足三分而已。「問對酒當歌,曹侯墓上,何用虛名?」「對酒當歌」句,出自曹操的樂府詩《短歌行》。當年曹操高歌此曲,抒發求賢若渴、建功立業的抱負。可是,如今面對曹操陵墓,「對酒當歌」,豈非虛名,又有何用,言外寄託著詞人對故國淪亡的深沉悲痛。「青青」,點出曹操墓荒蕪不堪,惟有叢生的草莽。「故都喬木,悵西陵遺恨幾時平。」鄴都當年的珠簾綉帳、高台廣囿,如今盪然無存,三台已成斷垣殘壁,蔓草荊棘,莓苔斑駁,只有喬木依舊。悵望西陵曹墓,作為金朝遺民的詞人,面對蒙古族的鐵蹄統治而無可奈何,心頭遺恨不能平息。結拍二句:「安得參軍健筆,為君重賦《蕪城》?」南朝宋詩人鮑照,曾為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他曾用凌雲健筆,為兵燹後的揚州寫過一篇著名的《蕪城賦》。如今,元好問要象當年鮑照那樣為曹公重寫一篇飽含興亡之痛的《蕪城賦》。況周頤《蕙風詞話》雲「元遺山以絲竹中年,遭遇國變,卒以抗節不仕,憔悴南冠,二十餘稔。神州陸沉之痛,銅駝荊棘之傷,往往寄託於詞。」他表面上是說想為曹公寫《蕪城賦》,實際上是為了悲悼故國。這最後兩句,為其血淚之筆。

熱點內容
養盆景感悟 發布:2025-09-16 07:45:05 瀏覽:118
花語重歸於好 發布:2025-09-16 07:45:05 瀏覽:801
忠義盆景 發布:2025-09-16 07:45:03 瀏覽:604
沼澤種荷花 發布:2025-09-16 07:44:57 瀏覽:292
山茶花比美 發布:2025-09-16 07:33:41 瀏覽:752
綠豆櫻花樹 發布:2025-09-16 07:27:59 瀏覽:426
什麼盆栽喜陽 發布:2025-09-16 07:15:04 瀏覽:767
蘭花喜鈣 發布:2025-09-16 07:13:47 瀏覽:590
閩南七夕拜拜的東西 發布:2025-09-16 07:03:20 瀏覽:873
花卉啥意思 發布:2025-09-16 07:02:04 瀏覽: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