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荷花燈
❶ 蘇州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正月初一,農歷新年。歲朝,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作開門炮仗,象徵「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圓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前,長幼依次而拜,稱為「拜喜神」。之後,幼輩依次向尊長叩頭拜年,尊長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餅、湯團、圓子,取高興團圓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兒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財神(或稱路頭菩薩)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財神。從初五起,多數商店開門營業。
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吳中有「鬧元宵」舊俗,寺觀廟宇鼓樂獻新,人聲鼎沸。街頭巷尾,鑼鼓鐃鈸聲不絕,稱為「走馬鑼鼓」。正月十三夜上燈,十八日落燈,各街市店輔出售各式花燈。「蘇燈」精奇百出,聞名遐邇。燈節之時,懸彩,雜引流蘇,大街通跟,燈彩遍張,夜則烯燈,火光燭天,光怪陸離,爭奇斗研,遊人如潮。燈節還有打燈謎的習俗,人們將謎面粘諸花燈,任人猜射,中者,以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為贈。
正月底,二月初,光福鄧尉冊梅花盛開,冷艷清香,花團錦簇,迤邐數十里。蘇州仍有「探梅香雪海」的習俗。
二月初二,稱龍抬頭日。要吃油煎年糕,吃了腰腳輕健,稱「撐腰糕」。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又稱花朝。凡種花果樹的,都要給樹枝扎紅綢條,或插紅紙小旗,名為賞紅。農家以為這一天如天氣晴朗,則百物成熟。諺雲:「有利無利,但看二月十二。」這朋黃河以北,漸次解凍,周期性釋放冷空氣南下,因而有二月初八「張大帝吃凍狗肉」,二月十九「觀音暴」,二月二十八「老和尚過江」等諺謠,前三後四必有風雨,十分應驗。
清明節,有上墳祭祖之俗。祭畢,挑新土壓墳頭,並掛白紙。凡新娶媳婦必同行,稱作上「花墳」。人們往往藉此踏青游春。
立夏日,家家備多種應時食品和鮮果,如櫻桃、青梅、元麥等供祀祖先,稱作「立夏見三新」。飲食則有酒釀、海螄、麵筋、芹菜、鹹蛋等,蠶豆也在這天嘗新。各酒店過免費贈送酒釀和燒酒給老主顧,稱饋節。這一天家家要用大秤稱人重量。
四月十四日,軋神仙。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的生日,他是民間信仰中很有影響的神仙。蘇州閶門內中市下塘的福液觀奉祀呂祖,俗稱神仙廟,據說呂純陽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販,混在人群之中濟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個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軋到他身邊,就會得到仙氣,交上好運,這樣你擠我擠的,叫作「軋神仙」。
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家家裹粽子,飲雄黃酒,門懸蒲劍、艾葉、蒜頭,堂內掛鍾馗像,婦女簪艾葉、榴花,小兒額頭用雄黃書上王字,戴虎形帽,空虎紋衣,腕五色絲線,胸前掛上網袋,內盛蒜頭、咸鴨蛋,穿虎頭鞋,庭院四周灑雄黃水,據說可以辟邪,避蛇蟲之害。
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浴貓狗的風俗,「六月六,狗淘氣浴」,據說可治蚤癩。寺廟在這天曬經,各戶也在這天曬書籍圖畫,曬衣被,可以不生蠹蟲。
二十四,荷花生日,有泛舟賞荷的風俗,其時葑門外的黃天盪和洞庭西山的消夏灣是觀荷納涼勝地。
七月初七,傳說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民間有乞巧之說。這一天每家以面和糖調勻,捏成蝶形油炸,名為巧果。女子用碗盛河水、井水,攪和。入夜在庭中陳瓜果、蓮、藕等,木料香禮拜祝告「牛郎織女」,同時揮扇乘涼,仰看天際銀河,盼見「鵲橋相會」。
❷ 蘇州景色美時有哪些
剛從蘇州回來,僅給個參考,姑蘇人家,在人民路接架橋公交站附近的小旅館,治安不錯,就在派出所前邊一點,出來路口就是公交站,很多車到火車站
距離北寺塔和觀前街都很近,走路10分鍾左右
0512-67777960,這個是前台電話
蘇州的話,園林最好的觀賞季節是春天,顏色對比和植物都比較漂亮;但是眾所周知園林就是因為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美景而著稱的,比如拙政園的荷花就很著名,夏天很漂亮
拙政園,很多人沖著5A都會去看的,也有人說沒什麼好看,個人感覺在其中還是能找到園林的獨特魅力的,景點非常多,准備好記憶卡拍照吧。現在夏天很多荷花,在荷風四面亭坐坐很舒服
留園,也是比較大的園林,相比起拙政園這個大家閨秀有了點小家碧玉的活潑,裡面的表演不少
藝圃,小園林中個人認為比較經典的,環水而建,很有生活氣息
滄浪亭和網師園,如果時間不夠這兩個可以選一個,同樣是水為主題的園林,一個是把水圍在園外,一個是依水設園,都很有特色。滄浪亭里還有很多品種的竹子可以看。
獅子林也是很特色的園林,什麼風格都有,反倒成了自己的風格。
虎丘可以看看,呼吸呼吸新鮮空氣;附近的山塘街也可以走走。山塘街里有個畫廊,周文庸的作品,那些話很有老蘇州的感覺,當紀念品送人都不錯,就是價錢稍稍貴一些。
好吃的……采芝齋有很多糕點糖果,粽子糖啦,松子棗泥麻餅什麼的,現在還是肉月餅上市的季節。老麵店的話朱鴻興和陸振興都不錯,酒樓還有得月樓的蘇幫菜也不錯
❸ 古代有幾種燈具
五種,分別是:豆形燈、壺形燈、蓮花燈、長信宮燈、燭台
一、豆形燈:
1、豆形燈一般為淺盥,盤中常立燭釺,細葫蘆形或近似葫蘆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的豆形燈,燈盤外壁常有數道瓦紋,並逐漸緩收成底。漢代的燈盤均作直壁,平底,腹壁和底之間呈明顯的直角折棱。
2、豆形燈盤壁常刻有銘文,自銘為「錠」或「鐙」。一般高度在一、二十厘米左右,也有高達三十厘米的。有的在燈盤口沿,伸出一葉形鋬,便於手執;有的燈盤呈圓環凹槽形,用三叉托連在把座上。
二、壺形燈
1、平底無釉,通體施醬色釉,腹部下垂,重心下移,胎體厚重,穩重適用,燈把呈半圓形,飾兩道弦紋,美觀易拿,移動方便。這種壺形燈,長嘴,可放入燈芯,壺口較小,這樣油在較封閉的壺體內很難揮發,這種壺形燈較宋代注水的省油燈,節油效果理佳。
三、蓮花燈
1、蓮花燈是一種傳統民俗和民間宗教活動用品。因燈形似蓮花,故名。佛教各種燈種之一,觀音大士專用,佛光普照,蓮花燈照亮每個人的心,普照全天下。
2、蓮花燈傾注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神奇瑰麗的色彩純真質朴的藝術境界,煥發出現代傳統民俗藝術的獨特光彩。
四、長信宮燈
1、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而組裝成的。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還可以拆卸。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炱的管道。寬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
2、燈罩由兩塊孤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後為圓形,嵌於燈盤的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能任意調節燈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強弱。燈盤中心和釺上插上蠟燭,點燃後,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不會污染環境,可以保持室內清潔。
3、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許多構件可以拆卸。 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復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
五、燭台
1、古人燃燭都有燭台,用以扦插蠟燭和承接滴淌的蠟油。一個設有尖針的承盤,考究的,會鑄造成各種工藝造型,亦不乏多層的燭台,點滿蠟燭後,猶如銀花火樹,光芒燦爛。材質有銀、銅、鐵、錫、木、瓷、瓦等多種。
2、燭台上面或鍛造,或雕鏤,或彩繪,或以倒模工藝鑄造出各種紋飾,是一種集實用性、工藝性、觀賞性、裝飾性為一體的生活用具。其中多有歷代工藝名家的作品,在設計和製作工藝上時有巧思和創新,既能陳設觀賞,又可摩挲把玩。
❹ 請問放河燈是什麼節日的習俗
三月三、乞巧節、中秋節、七月十五。
放河燈(也常寫為放「荷燈」),是華夏民族傳統習俗,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它流行於漢、蒙古、達斡爾、彝、白、納西、苗、侗、布依、壯、土家族地區,各地在三月三、乞巧節、中秋節晚上水邊,常放河燈。
道教、佛教在夏歷(農歷)七月十五(也稱七月半,鬼節,中元節,盂蘭盆節)舉行宗教節日時也放河燈,因此一般人誤認為放河燈是宗教活動。
(4)蘇州荷花燈擴展閱讀
民俗專家蔡利民介紹說,中元夜看河燈是民間一大盛會。夜幕降臨,市民扶老攜幼,群集於城河兩岸,萬頭攢動,爭觀河燈。頭一批河燈,大多為粉紅色的荷花燈,燭光熠熠。
宛如一朵朵蓮花盛開水面。接著是星形燈和各式魚燈,還有各種動物燈、寶塔燈等。無數盞河燈在水上綿延一片,緩緩漂流而去,蔚為壯觀,使人流連忘返。
❺ 蘇州哪有荷花燈哪有賣啊,最好確切一點,謝謝
元宵燈會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有,現在只能去小商品市場淘淘寶了!中翔小商品批發市場(蘇州市相城大道728號 國際外語學校北) 德合小商品市場(蘇福路大潤發對面) 金門小商品批發市場(金門路)
❻ 風俗---搜集
老北京的歲時習俗
正月
順星:正月初八黃昏後,以紙蘸油,燃燈108盞,燒香祭奠,叫順星(清時習俗)。天誕:正月初九為天帝誕辰。禁屠宰。大高玄殿設皇壇,各道觀設醮。散花燈:十三日,也叫散小人。由堂屋到大門都燃燈,除不祥。上元節:正月十四至十六日,除了上節述說之外,還有婦女們"走橋摸釘"。凡有橋處,頭人拿香開路,後邊結伴而過。叫"度厄",也叫"丟百病"。"摸釘"是到正陽門的門扇上摸門釘,能生子。
二月
年後興盡,各業恢復正常。東直門外雞鴨房人工孵化小雛兒,本月下旬大街上始售。初一:原為中和節。大街上賣太陽糕祭太陽神。左安門內太陽宮熱鬧一天。龍抬頭:即二月初二。這天吃餅叫龍鱗餅,吃面叫龍須面。婦女停針錢,恐傷龍眼。農民把灶灰從門外灑進廚,繞缸一周,叫"引龍回"。私塾開學,叫"占鰲頭"。花誕:二月十二。傳說花王生日。文人雅士,留連賞花,以牧丹為主。道誕:二月十五,是太上玄元皇帝誕辰,禁殺生。各道院設醮。觀音誕:二月十九日,觀音大士生日。各觀音庵、大悲壇、紫竹林等廟大誦經卷。
三月
天氣漸暖,春意盎然。郊外春遊。清明:全家備祭品掃墓,帶著風箏,祭畢墓前遊玩。兒童戴柳條圈。戴柳之俗始自唐代,唐高宗三月三日在渭陽祓禊(除不祥)賜柳圈一個說戴了可免蠆毒。祭奠後用柳條穿剩下的蒸食。立夏時用油煎了給小兒吃,說不怵夏。廟會:初三蟠桃宮,十五東岳廟,而潭柘寺從初一開廟半月。
四月
日麗風輕,適於春遊。郊外廟會多。廟會:西直門外萬壽寺、蘭靛廠的西頂娘娘廟、妙峰山、丫髻山的碧霞元君祠、北頂皆有廟會。結緣:舍緣豆:四月初八是佛的生日叫浴佛日。人們在街上施茶,並煮豆加鹽給路人吃,叫普結良緣。這天去法源寺遊玩。葯王誕:二十八日是葯王的生日。京城四座葯王廟都有廟會。
五月
天氣漸熱,極易生病,北京人叫"惡五月",因此本月禁忌很多。如禁曬床、修繕房屋;初一,端五,不汲泉水、不搬家、不糊窗、不剃頭。夏至:是國家大典。民間吃過水面。五月諺語:"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初一至端五,用雄黃酒塗小兒臉,避毒物。端五節:街上賣用黃紙蓋印的天師符,也有畫鍾馗或五毒符咒之類。買回去貼在中門上,可避祟惡。當日用菖蒲和艾子插在門邊,避毒惡,是"蒲龍艾虎"、"艾虎蒲劍"之意。婦女們用絲線羅製成小虎、粽子、葫蘆、櫻桃、桑椹等,用綵線穿好戴好在身上,兒童掛在胸前或背後,叫"長命縷"。用彩紙剪成葫蘆倒貼在門上,叫"泄毒氣"。過午扔掉。嫁出之女,今日回娘家,故亦叫"女兒節"。節日食品:粽子。粽子的起源:按《續齊諧記》,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汩羅江,楚人哀之,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以粽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不為蛟龍所竊。磨刀雨:據說五月十三日是關公過江會東吳之期。這天有雨叫磨刀雨。分龍兵:五月二十三是分龍兵日。此後雷雨無常,傳說神龍此後分區負責。
六月
六月是北京地區的"伏天"。人們常找涼快地方消夏避暑。民間事情不多。初六日是各廟曬晾經卷之日。民間於這天曬衣服、書籍。婦女洗頭發。騾馬犬貓等在河裡洗澡。宣內象房中的象,牽出來去宣外河內洗澡。二十三日祭馬王。所有養馬處均於此日祭奠。二十四日祭關帝。這天京城內鞭炮齊鳴。
七月
立秋。立秋日下雨主秋田繁茂。諺雲:"騎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立秋日小兒上學。私塾門首大書"秋爽來學。"乞巧節:也叫女兒節,即七月七日。民間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針,叫乞巧丟針。幼女將綠豆於前數日置碗內,用布蓋上。天天澆水,七夕打開蓋布。若芽生不亂,其女必巧。傳說這天是牛郎會織女的日子。中元節:即七月十五,是掃墓的日子,庵觀設盂蘭會,傳說今日是目蓮僧救母的日子。晚上放荷燈,荷花燈。"荷花燈,今天買了明天扔。"地藏會: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誕辰。各寺院誦經、扎法船、晚上燒。大者數丈。
八月
中秋節:八月十五。此日祭月、拜月。在月亮出來的方向供上"月光馬兒",用紙畫成菩薩,下面畫月宮和玉兔。祭月時男子不拜。供品主要是鮮果,考究的要用娑羅果、紅花脆棗、中山御李、河南石榴、紫葡萄、綠毛豆、黃梨紅柿、白藕青蓮等。節前大街上最盛的是"兔爺攤子"。以黃土捏成兔型,外面上彩。有騎虎、騎馬者,有寬袍大袖、金盔金甲者,形形色色活潑可愛。
九月
北京地區開始入秋。有興致的外出秋遊叫"辭青"。北京之季花為菊花,也叫黃花、九花等。本月節氣是霜降。腌菜:此時北京的鮮菜近尾聲,人們開始腌菜預備過冬。重陽節:即九月初九,也叫登高節。據說這天登高可避晦氣,也說"登高長膘"。這天供品用花糕。講究者喝良鄉酒佐糟蟹。重陽日喜遇雨。古詩有"菊為重陽冒雨開"之句。
十月
十月後北京地區進入冬季。北京人開始為過冬而忙碌。送寒衣:初一日,各家為死去�NFDBE�人燒五彩紙糊的衣服。後來以燒包袱代替。添火:也叫薰炕。北京人於十月初一屋內生火(二月初一叫撤火)。八旗練兵:十月十五日。清代在安定門外十多里的仰山窪(將台)八旗合操。
十一月
農歷十月的冬至是國家大典,民間不為節,但大都於這天吃餃子。京內閑人於冬至開始繪染"九九消寒圖"。十二月即臘月,開始進入年關了。
臘月
泡臘八蒜是北方的特色。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老北京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勝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民間送灶神回天的日子。灶神是和群眾生活最接近的神。灶神的觀念,先秦時代已經出現,但當時是在初夏或臘日祭奠它。人們雖然祭奠灶神,但灶神的神聖性不高,人們經常以戲噱的態度對待它。用糖做祭品,就是要粘住它的嘴,不要它說壞話。給它的座騎也不過是清水一杯,草料一把而已。
蘇州地區傳統民俗節日
軋神仙農歷四月十四
農歷四月十四是呂洞賓(「八仙」之一)的仙誕,俗稱「神仙生日」。這一天,前往閶門神仙廟進香者甚多,傳說呂洞賓在這一天混跡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難愈者,往往有緣得到治療,大家都想碰碰運氣,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稱「軋神仙」。現已成為一種民間的廟會活動。
曝書翻經農歷六月初六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各寺廟將所藏經書搬出來曬一曬,僧人趁機召集鄉村老婦開「翻經會」,由她們在烈日下翻經曝曬,宣稱「翻經十遍,來世可轉男身」。又有民諺雲:「六月六,狗惚浴。」(蘇州方言將洗澡叫做惚浴)是日將小貓小狗牽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吃雷齋素農歷六月廿四相傳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吃「雷齋素」,就是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據說可以消災避疫保平安。以前,蘇州人吃「雷齋素」,一般從六月初一開始至雷尊生日結束,歷時將近一個月。開葷這一天,觀前街上的松鶴樓菜館此時非凡推出時令面點——鹵鴨面,因此,蘇州有句歇後語:「雷齋素開葷——鹵鴨面。」
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
又名女兒節。傳說這天晚上,喜鵲成群結隊飛向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奠織女,向她乞求聰明和巧藝,叫做「乞巧」。
❼ 民間藝術簡介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❽ 江蘇蘇州哪裡最好玩
說到風景哪兒好,自然少不了蘇州園林,可是蘇州園林很多,我覺得全部遊玩下來不現實,也不可取,去幾個有特色的就行了,不過這只是個人觀點咯,不同的園林,不同的景緻,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1虎丘,蘇軾曾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主要景觀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劍池、擁翠山莊、萬景山莊等。門票:旺季(3.1-5.31;9.1-11.30)60元;淡季(6.1-8.31;12.1-2.29)40元。兩個旺季分別舉辦花會、廟會。 很小的時候去過一次,但是只有照片作證,去年五一再去,正好碰上廟會,還是蠻好玩的,有景色,有表演,不會視覺疲勞,呵呵。 2拙政園,其布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台軒榭多臨水而築。主要建築有遠香堂、雪香雲蔚亭、待霜亭、留聽閣、十八曼陀羅花館、三十六鴛鴦館等。拙政園建築布局疏落相宜、構思巧妙,風格清新秀雅、樸素自然。門票:旺季(9月至11月):70元。淡季(3月至5月):50元;其實拙政園也是小時候去的了,印象不是很深,最近也沒去過,不過還是推薦下,它裡面的景緻還是很不錯的。3,東園,(右邊)耦園和動物園。這三個個地方是在一起的,三個景點的組合滿足了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遊客的需要,門票也是一起的,是20元,1.2米以下兒童免票,1.2-1.5米半票,1.5米以上全票。去年十月份去的時候動物園好像在擴建。東園的景緻很不錯,湖上釣魚者很多,喜歡釣魚的可以去玩呵。4,金雞湖,整個景觀分為八個區,依次為「湖濱大道」、「城市廣場」、「水巷鄰里」、「望湖角」、「金姬墩」、「文化水廊」、「玲瓏灣」、「波心島」。漫步金雞湖,藍天依著碧水,綠地映著連蔭、高樓倩影波動在水面。我覺得金雞湖她有她的湖光景色和她的現代氣息相融的獨特之處。新開的摩天輪主題公園更是給金雞湖增添了亮點。公園內最吸引人、最有特色的120米高的摩天輪則是家庭成員集體遊玩的最佳選擇。 門票:金雞湖是不要門票的,摩天輪主題公園門票80,學生票55。5,荷塘月色,「曲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讓無數人如痴如醉。古城蘇州素有「荷花故鄉」的美稱,蘇州相城區荷塘月色濕地公園的5000畝荷塘更是將荷花的水鄉風情體現的淋漓盡致。門票:旺季(5月1日至10月31日):30元;淡季(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20元。持老年卡半價,持高齡卡老人及1.2M以下兒童免費,小學生及中學生憑學生證半價。這個地方我個人建議夏季荷花盛開時去,荷花品種很多,非常好看,我是去年荷花展的時候去的,特別讓我印象深的是王蓮,最大可承載兩個小孩子,承載最大重量為80斤。我舉的都是我熟悉的以及去過的,像周庄,同里木瀆這類古鎮,也不妨去玩一玩,應該別有一番韻味。希望我的回答你喜歡,謝謝。
❾ 請問蘇州「荷塘月色」的荷花什麼時候開
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送你一些有關信息和歌詞。
歌詞: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 流進了月色中微微盪漾 彈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麗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螢火蟲點亮夜的星光 誰為我添一件夢的衣裳 推開那扇心窗遠遠地望 誰採下那一朵昨日的憂傷 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 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過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螢火蟲點亮夜的星光 誰為我添一件夢的衣裳 推開那扇心窗遠遠地望 誰採下那一朵昨日的憂傷 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 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過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recite:那時年輕的你 和你水中的模樣 依然不變的仰望 漫天迷人的星光 誰能走進你的心房 採下一朵蓮 是那夜的芬芳 還是你的發香 荷塘呀荷塘 你慢慢慢慢唱喲 月光呀月光 你慢慢慢慢聽喲 魚兒呀魚兒 你慢慢慢慢游喲 淡淡的淡淡的 淡淡的月光 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 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過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我像只魚兒在你的荷塘 只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過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等你宛在水中央
信息:蘇州荷塘月色濕地公園 荷塘月色濕地公園位於蘇州相城區黃橋地域太陽路以南,由300多個沉降魚塘和200多畝荒灘廢棄河道改建而成,並成為集濕地保護、生態旅遊、休閑觀光和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現代休閑旅遊區。總規劃面積近六千畝,總投資達三個億。 蘇州古城以北相城,因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欲建闔閭大城而得名。區內河網交錯,湖泊密布,濕地原始狀態保護良好,水產資源豐富。也是吳文化的發源地。 荷塘月色濕地公園位於相城區黃橋街道,地處虎丘山北麓,離市區約16公里。遠在春秋時期這里即為楚相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當時就在這片濕地引種了楚地蓮藕。後越國大夫范蠡棄官隱跡在此,鑿河泄洪,圍盪養魚,積淀了豐厚的吳地文化。現今在這風景如畫的水鄉腹地,以荷塘濕地生態系統為依託,集生態旅遊、休閑觀光、荷文化產業、科普教育和濕地保護於一體,將建成國內最大的以荷花為主題的城市濕地公園。盡顯江南水鄉詩畫風情。 公園規劃總面積5000餘畝,整個建設分為兩期,突出水鄉濕地的自然生態與荷文化特點。目前已開發建設2000餘畝,引種500餘種荷花和水生植物,建有百荷流香園、水景植物觀光棧橋、荷韻文化長廊、菱香舟影、荷塘迷宮、水趣園、蓮香品茗館、水芸坊茶樓、荷香閣餐廳、荷塘夜景燈光等特色游覽項目。 天堂濕地、夢里荷塘。公園以水鄉濕地風貌和荷文化再現了江南水韻荷香清麗意境,成為蘇州濕地水景後花園,更是休閑觀光、旅遊度假和戶外文化活動的生態樂園。
❿ 古代喜歡在水上放花燈是代表什麼意思
放河燈(也常寫為放「荷燈」),是華夏民族傳統習俗,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
古人相信,這些燈會帶著生者的祝福、思念、希冀給亡者。此外,放河燈也是祈福的一種形式,少年書生期待前程,二八女郎期盼姻緣。或盼子嗣,或求平安,或欲富貴,凡有所思,皆可寫入花燈。
實際上,放河燈的漢族民俗起源甚早。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蓮戲,不少詩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燈歡騰的詩篇。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
河燈有各種各樣的造型、材質,花樣比較多,有的外形像西瓜,就叫做西瓜燈;還有蒿子燈、蓮花燈等等。但以荷花造型最為多見,大抵也跟此時荷花盛開有些關系
(10)蘇州荷花燈擴展閱讀:
中元節到來,盤點中國十個最適合放河燈的地方
1、濠河,位於南通,中元節、新春、元宵節,在濠河放河燈祈福是當地居民的一項傳統習俗。
2、松花江,位於吉林,松花江河燈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和民間活動。
3、周庄,位於蘇州,點一盞燭影搖曳的花燈,放入河水裡,寄託相思,為未來祈福。
4、烏鎮,位於嘉興,這里放河燈的民俗仍被保留,中元節、七夕、中秋,放河燈是游烏鎮的重要項目。
5、兩江四湖,位於桂林,桂林的兩江四湖被稱為全國最佳賞月地。
6、萬泉河,位於瓊海,每年萬泉河上荷花盛開之際,都要舉辦盂蘭燈會,秋觀河燈,遊人雲集。
7、白洋淀,位於保定,荷燈的形式多種多樣,常年在淀上行船的多是船燈,祈保一年平安。
8、鳳凰古城,位於湘西,這里天天都可以放河燈,盛滿祝福。
9、三河古鎮,位於合肥,河面上,數萬盞河燈競相閃耀,與兩岸古鎮夜景交相輝映。
10、桂林資源縣,數萬民眾到風雨橋旁參與河燈漂放活動,在中元節之際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