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海棠花
『壹』 洛陽博物館的館藏精品
洛陽博物館集中收藏有洛陽地區出土的上自史前,下迄明清時期的各類珍貴文物,尤以夏商周三代青銅禮器、漢唐陶俑、唐三彩和宋代瓷器等,藏品數量較大,種類豐富,富有地域特色,在中國文物界佔有一定的地位。 名稱:方格紋銅鼎時代: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3世紀)後期規格:通高20厘米,口徑15.3厘米 簡介:
夏、商、周三代承替延續千年之久,創造了絢麗燦爛的青銅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一般有圓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之分,被稱之為「國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
據有關文獻記載,氏族社會晚期,中原大地洪水滔天,華夏諸族共推大禹治理水患。大禹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因勢利導,鑿闕開河,經過18年的不懈努力,終於降服水患,實現了河晏水清,天下太平。於是,華夏諸族推大禹為領袖。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也就成了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千百年來,鼎被賦予太多的神秘色彩,已經濃縮成為一種抽象的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
這件青銅器於1975年在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鼎收口、圓腹、平底、錐狀三足,沿上鑄二環形立耳,腹飾不規整的方格紋。該鼎合抱模鑄風格,端莊規整,但略顯稚拙粗糙,紋飾圖案具象樸素。方格紋銅鼎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鼎,號稱「華夏第一鼎」,堪稱國之重寶。 名稱:綠松石龍形器時代: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後期規格:長約65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簡介:2002年春,在清理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南院的一座墓葬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這件綠松石龍形器——長約65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又細又小的綠松石片粘嵌而成,其中,最小的綠松石片直徑僅0.2厘米,厚度約0.1厘米。龍形器的龍頭呈扁圓形,並伸出許多條龍須或鬢,吻部微突出,額面中脊鼻樑明顯,梭形眼眶對稱。龍身略彎曲,中部脊線向兩側下斜,全身布滿菱形鱗紋,尾尖內蜷。在龍形器尾端不遠處,還有一個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乎垂直。
與今人喜金好玉不同,夏商時期,綠松石一直被人們視為寶石,多為貴族所使用。因此,凡出土有綠松石飾物的墓葬,多是等級很高的墓葬。「在綠松石龍出土之前,二里頭遺址曾出土了3件鑲嵌有綠松石的銅牌飾,色彩絢麗、製作精美,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轟動。」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張玉芳說,這件綠松石龍形器宛若一條游龍,在早期龍形器中十分罕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國寶」,被命名為「中國龍」。 名稱:玉璋 時代:二里頭文化(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後期規格:長48.5厘米,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簡介:
玉璋1975年出土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玉璋主要盛行於夏商時期,是古人在祭祀、朝會、交聘等禮儀場合使用的禮玉之一。
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民族禮儀制度的初步形成時期。在禮儀制度初步形成的過程中,玉逐漸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成為古人在祭祀、朝會、交聘等禮儀場合所使用的重要器物之一。1975年,出土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玉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該玉璋長48.5厘米,呈扁平長方體狀,前端薄而寬,兩面扁平,刃口略凹呈弧形;後端兩側有齒飾,與兩面齒飾對應處留有平行陰線;長方柄,柄前正中有穿孔。玉璋始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流行於夏代和商代。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玉璋出土於山東的龍山文化司馬台遺址。而在我國出土的玉璋中,商代以後的玉璋較少,戰國以後的玉璋幾乎見不到。 名稱:母鼓銅方罍時代:商代規格:通高50,肩寬33厘米 簡介:母鼓方罍(léi),1963年,出土於洛陽北窯。母鼓方罍就是商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
罍是一種酒器,流行於商周時期。母鼓銅方罍方體溜肩,直口圍足,蓋子四阿屋頂形,獸首銜耳,下腹有獸首鋬頸和肩飾龍紋,腹飾長鳥紋和垂葉龍紋,蓋和圈足飾獸面和龍紋。蓋內器口各有「母鼓」二字。通體均飾以龍紋、雲雷紋組成的浮雕獸面,腹部飾有龍紋組成的垂葉紋,器蓋似四面起坡的屋頂,四角及罍中部有突起的扉棱,蓋內鑄有銘文「母鼓」二字,應是鼓國女子嫁與母氏男子所得的稱謂。整件器型外形穩重大氣,器身紋飾華麗,在商代晚期流行一時,是商晚期青銅酒器中的精品。 名稱:玉戈時代:商代規格:長48厘米 簡介:1985年出土於洛寧縣陳吳鄉西寨子村的玉戈,長48厘米,鋒呈斜三角形,主要流行於商周時期,其形狀雖類似後來的匕首,卻實為禮器。古人將石之美者稱為「玉」,後來這些玲瓏剔透的美玉更是被賦予通達神明的內涵。戈是夏商周三代常用的一種兵器。其中,以玉為戈始見於二里頭文化,流行於商周。因此玉戈普遍出土於商周時期的墓葬之中。
玉戈形制的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夏商早期為玉戈興起階段,此時玉戈尺寸普遍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長的出土於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長97厘米。同時,該時期的玉戈援部略呈弧度,多數無中脊,僅有鈍脊,紋飾簡單或無紋飾。
商晚期和西周是玉戈的流行時期,此時玉戈的尺寸明顯變小,大的有15厘米至20厘米長,小的有4厘米至5厘米長。玉戈分直身、彎身兩種,皆有中脊或三脊,紋飾也復雜化,有粗陽紋、獸面紋和變形雲紋等。西周以後,玉戈逐漸消亡,漢代以後基本絕跡。
作為一種禮器,玉戈主要用於祈求力量與勝利,彰顯威嚴與等級。大玉戈可以擺在屋子裡或者掛在牆上,用來辟邪;小玉戈可以掛在腰間或脖頸,用於彰顯威嚴或祈求勝利等。這種形制的玉戈也常見於四川金沙、三星堆遺址,應是中原文化同周邊地區文化交流的結果。 名稱:玉鉞時代: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規格:縱14.3厘米,橫11.3厘米,厚1.5厘米,孔徑5.2厘米。簡介:作為一種斧形玉器,「王」字之源,玉鉞是王權之象徵,代表著生殺大權。鉞應由石斧演變而來。
由於玉鉞具有寬大、厚重的特徵,所以成為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象徵著權力和威嚴。據《說文》載:「鉞,王斧也。」《尚書》載:「王左杖黃鉞。」這說明玉鉞象徵著王權,象徵著生殺大權,象徵著刑罰。「在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王』字就畫成『戉』形。」高西省說,最早的「王」字就是由「戉」演變而來的,表明在文明時代前夕的軍事民主制時期,軍事領袖和政治首腦合為一體,「而這些人手持之鉞,即成為權力的象徵物」。
在我國遠古時期,人們由於自然知識相對匱乏,常把最好的物品用來祭祀上天和神明。「玉就是人們獻給神明的最好祭品。」高西省說,不僅如此,古人還充分發揮想像力,賦予玉器很多內涵,如純潔、權力等,借玉器表達某種願望和思想,進而形成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玉文化。 名稱:叔牝方彝時代: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規格:高32.6厘米,口長,23.5厘米,寬,19厘米.重7.75公斤 簡介:1947年秋,在洛陽市郊小李村西南處,一座古墓被盜。古墓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包括青銅禮器鼎、簋(guǐ)、彝、尊、兵器戈、矛、鑾鈴、馬面飾以及玉器、玉刀等。這批珍貴的文物出土後,大多流失海外。1960年市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並收藏了這批文物中的一件青銅器——現藏於洛陽博物館的叔牝方彝。叔牝方彝呈長方體,是一種典型的西周早期盛酒器,蓋、身、座飾以雲雷紋為地的三層半浮雕花紋,其蓋、腹主體花紋為饕餮紋,唯口沿下、圈足及蓋頂上飾一周鳳鳥紋,紋樣繁密工細,鑄造精工。
該方彝形制與著名的令方彝、折方彝極為相似。它的蓋及腹內鑄銘文3行12字「叔牝賜貝於王姒用作寶尊彝」,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據器型和銘文認為「當是武王或成王時器」,銘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當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這件器物即為王室重器,是西周時期青銅禮器的典型之作。國內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名稱:錯金銀銅鼎時代: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規格:高16.5厘米,腹徑13.2厘米。 簡介:
1979年洛陽市西小屯村村民在勞作時,發現了一座地窖,文物工作者聞訊趕來,在地窖里發現了錯金銀銅鼎。銅鼎蓋器組成圓球形,附耳、短流。三獸蹄足蓋及腹背飾錯金細瓣花、三角雲紋,是一件罕見的工藝美術品。鼎,是用來盛裝流質食物的器具。鋪首銜環,是用來提攜的構件,常見於鼎、壺類器物的腹部。而以鋪首銜環做蓋鈕的形制,在商周青銅器中極為罕見。這種錯金銀的炊食器具,只有王室貴族家中才有,而出土此鼎的地點,恰在洛陽市的東周王城遺址區內。因此可以認為,這件精美華貴的器具,應是東周王室的用品。
古人的裝飾手法有多種。「鑲」是把東西嵌進去或是在外圍加邊,「嵌」是把東西鑲在空隙里,而「錯」則是用厝(cuò)石加以打磨使之光平。錯金銀,也稱金銀錯,是先在青銅器表面鑄出或鏨(zàn)刻出凹槽,然後嵌入金銀絲、片等,錘打牢固,再用厝石將其打磨光滑,使之與器物表面相平,最後用木炭和清水打磨,使青銅器表面和金銀紋飾各顯出不同色澤,映襯出瑰麗的圖案,達到突出圖案和銘文的裝飾效果。金銀錯這項精細工藝是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另一側面也展現了東周王城曾經的輝煌。 名稱:戰國玉人時代: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 規格:通高7.50厘米 青玉質 簡介:
戰國玉人於1987年洛陽銅加工廠出土,作跂坐狀,雙手交叉置於腹前。跣足交叉於臀下。頭戴假面具,面具上附發髻,粗眉大眼,如意狀鼻,高顴大口,唇上劃須。面具以繩縛於腦後。頭頂短發結辮,大耳。上身著雞心領短袖窄衣,下著短褲。飾以大小方格、三角和條帶紋。
圓雕玉人在晚商和西周時期墓葬重多有出土。多位跪坐和站立狀,其用途具有普遍的宗教含義。春秋戰國時期玉人的發現不多,且形制矮小。此玉人的出現在當時極為罕見。玉人的服飾及穿戴更是以往所罕見。頭戴假面具的形象尤顯其神秘莫測的身份,雖然至今對此尚無定論。但一般認為其身份應為驅鬼辟邪正行儺戲的方相士的形象。這為研究我國戰國時期服飾及宗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名稱:東漢石辟邪時代:東漢規格:高1.9米、長2.9米,重達8噸。簡介:
1992年,孟津縣會盟鎮漢光武帝陵南1公里處,村民正在為挖水渠幹得熱火朝天。挖至距地表約5米深處時,一塊巨石致使施工的村民無法繼續深挖。該縣文物部門聞訊後,立即組織發掘。多個大型石雕殘件相繼呈現在考古隊員面前。經修復,一座高1.9米、長2.9米,重達8噸的巨型石獸傲然挺立,石獸身長雙翼,形似獅虎,威風凜凜。
這座石辟邪系用完整的一塊青石雕成,身若虎豹,頭類獅子,嘴大牙銳,身長雙翼,昂首怒目,長尾拖地,雙角直豎,造型非常奇特,似有正欲起飛之感。整個石獸身體比例、神態、肌肉線條恰到好處,形象渾厚凝重,神氣十足,極具想像力;從雕刻技法來看,圓雕、平雕、線刻自然融匯,點、線、面、體結合得天衣無縫,展現了漢代爐火純青的石雕藝術。
迄今為止,在國內出土文物中,體形這么大、藝術手法如此精湛的石辟邪僅此一尊。 名稱:正始石經時代:曹魏正始二年規格:長75.4厘米,寬約50厘米 簡介:
曹魏在洛陽立國後,太學再度繁榮起來。曹芳繼承皇位後,決心整理《熹平石經》碑石,並刻經石作為補充。於是就有了從正始二年(公元241年)開始刻制的《正始石經》。北魏時,地方官建寺缺乏石料,便就地取材,用了部分石經的石碑。東魏建都鄴城,統治者欲通過水路將兩種石經一起從洛陽搬遷到鄴城,但運至今孟州市境內時,遭遇塌堤,近半石經掉入黃河,運到鄴城時,《漢魏石經》只剩下52塊了。公元579年,北周統治者又將石經從鄴城遷回洛陽。隋朝建立後,統治者又將部分石經從洛陽運入長安,不久被隋朝某政府部門改製成柱礎。到唐朝初年,魏徵收集石經時,已「十不存一」了。目前,國內所有《正始石經》殘碑存留的文字也不過2500餘字。
正始石經於1922年發掘於偃師市佃庄鎮太學村,出土後即被保存,它長75.4厘米,寬約50厘米,碑表刻《尚書》,碑里刻《春秋》,有600字左右。 年代:唐代(公元68—907年)
出土:1987年洛陽吉利區
規格:高45.5cm座徑22.6cm。
簡介:三彩燈是唐代使用照明用具。由座、柄、盤、盞四部分組成通體飾綠、棕、白三色釉,座為圓形,覆盆式,表面凹弦紋,並貼圓形寶相花和力士,柄為圓竹體狀,似竹節紋,其間和兩端分別以蓮花與座盆相連,造型優美,釉色鮮艷,是洛陽考古發現中首次發現,更是三彩中極為罕見的藝術瑰寶。 年代:西晉(公元265—316年)
規格:通高2.60厘米,長、寬各2.20厘米,重83.2克,含金量70%。
器形:印面呈正方形,鑿刻白文篆書「晉歸義胡王」五字,印鈕作駝形。
簡介:此印為四十年代孟津商人到甘肅從古董商手中購得。1973年交洛陽博物館收藏。
從此印的印文看,毫無疑問是晉朝印章。歸義,即歸化、降順。胡即指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從這枚印在甘肅得來,所指胡王應當為晉帝所封得居住在涼州的匈奴首領。據文獻記載,晉時匈奴歸義之事皆發生在晉武帝時,故此印應為晉初武帝時之物,並由此得知這也是晉朝廷為了安撫少數民族,建立相互間的友好關系,以減少邊疆戰爭的一種具體措施。印鈕作駝形也是繼承自漢代以來對少數民族首領分封賞印多以駝、羊為鈕的傳統習慣。此印文布局嚴整穩重,字跡規正剛健,造型古樸簡練,也是嚴格繼承漢印風格的典型,時中國古代璽印中的佳作。同時,為研究我國古代篆刻和造型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基本陳列,位於展館一層,分三個展廳。展覽以時間為序展示河洛文明在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北宋時期的發展歷程。薈萃歷代文物精品,展現「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滄桑感與自豪感。其中重要展品有商周青銅器、有組合的西周鉛器和多種器形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的「齊侯寶盂」,戰國時期的金村大鼎和「繁湯之金」劍,西漢的彩繪壺和北魏王侯的儀仗俑以及絢麗多彩的唐三彩等等。展品中有一批國家一級文物,包括一些孤品,有相當一部分為首次展出。陳列輔以現代科技手段,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古都洛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河洛文明」陳列在2013年入選第十屆(2011―201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
史前時期:明星文物當屬陶火種器,這是古人用來貯存火種的器具,為我國史前考古首見。
夏商周時期:距今四千年前,洛陽已經開始成為華夏民族政治經濟的中心。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被確認為夏朝故都斟鄩,洛陽博物館辟出獨立展廳展示夏代青銅器、陶器、玉器文物,這在國內外收藏機構中絕無僅有。其中,微雕綠松石獸高僅半厘米,對於研究我國微雕技藝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二里頭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夏文化在豫西地區的發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展出的二里頭大型宮殿基址模型,使人們能夠感受四千年前我國王朝都城的建築規模。偃師商城遺址出土文物展現商代早期的文化特點。子申父己銅鼎是商代青銅器的代表,製作精美,尤其鳥形扁足頗為獨特,是商代晚期典型器。
西周文物有叔牝方彝、方座簋、兵器、饕餮紋方彝、甬鍾等。東周時期文物有錯金銀銅鼎、銅尊、盂、俑、盤、匜、銅壺、石磬等多種器物,其中齊候寶盂是洛陽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重達75公斤,口徑70厘米,可謂「盂中之王」。銘文是研究周王室與諸侯聯姻關系的重要資料。展出的越王鼫與矛、吳王夫差劍是春秋戰國社會動亂,戰爭頻仍的明證。其中越王鼫與銅矛是越王勾踐之子鼫與的兵器,是洛陽地區首次發現的越王兵器,對於研究周王室與越國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銅方鏡則是運用了青銅透雕工藝,構思新穎,國內罕見。另有玉人一件,系國內孤品。此外,四系青瓷罍,釉面光亮,施釉均勻,吸水性弱,花紋樸素大方,保存完整,是原始青瓷中的精品。洛陽出土的商周原始青瓷數量佔全國半數以上,證明洛陽是當時原始瓷燒造的中心。兔紋銅觶,在頸部裝飾一周生動的寫實兔紋,比較罕見。哀成叔銅鼎,銘文記載哀成叔生平,共54字,這樣的長篇銘文在東周時期極其罕見,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漢魏時期:這一時期包括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五個王朝。通過這一時期文物的展示,再現漢魏這一中國封建社會大發展、民族大融合時期,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洛陽的風貌。展出的文物有:各種雜技俑、彩繪陶壺、釉陶器、王莽錢幣、銅鏡、玉飾等,最令人矚目的是「熹平石經」、「正始石經」。太學是東漢時期國家最大的教育機構,太學生多達三萬多人,石經是為了統一儒學經典文字、平息古今版本之爭而刻立於太學之前的,現存的殘塊是文化史上的瑰寶。
在漢代葬俗中,盛行在墓壁上繪畫,從日月星象,升仙打鬼,歷史典故到迎偈出行、歌舞宴飲。既有思想觀念,又有生活場景。這次展出的有「出行圖」(東漢原品)、「升仙圖」(摹本)、「大儺宴飲圖」等。
石辟邪,出土於漢光武帝陵以南,系完整青石雕成,渾厚凝重,神氣十足。釉陶博山爐,鏤空浮雕力士和諸多動物,形象生動。釉陶博山爐,在洛陽漢墓中少有發現。陶風車與米碓,製作科學,功能齊全,是研究古代農業機械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彩繪陶百花燈,通高92厘米,塑造眾多羽人和動物形象,繪以紅黑兩色,美麗絢爛。草葉紋釉陶罐在肩部飾有四組白色S形草葉紋,是漢墓隨葬品中極為少見的裝飾紋樣。斗獸紋綠釉陶壺,釉色清新光亮,紋飾為漢代比較罕見的浮雕斗獸紋,是低溫釉陶中的精品。晉歸義胡王金印,印文是當時匈奴歸化部落首領的封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歷史。雞首青瓷壺,通體青釉,開片細膩均勻,是北魏青瓷中的精品。
隋唐時期:洛陽發掘的隋唐文物展示,反映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洛陽這個國際大都會的歷史風采。展出了東都洛陽城的沙盤模型,發掘出土的建築構建,各種各樣的彩繪俑,鎮墓獸及名聞遐邇、色彩艷麗的唐三彩及各種銅鏡、金銀器等。展出的東羅馬金幣和波斯銀幣,鑄造年代分別相當於隋和北魏,是通過絲綢之路的商旅傳到洛陽的,也印證了絲綢之路起於洛陽這一觀點。
展出的唐三彩,種類眾多,釉色絢麗,其中有神態各異的人物俑,有栩栩如生的動物俑,還有古樸典雅的生活器皿,特別是唐代女俑,體態豐滿,神情安逸,衣著華麗,發飾多樣,反映了泱泱大唐帝國民富國強、歌舞昇平的社會面貌。隋唐東都城皇城宮城沙盤模型,以方寸之地再現了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設計天成的隋唐都城。
白居易故居、唐恭陵哀皇後墓和神會墓出土文物是這部分展區的獨特亮點。洛陽城內的白居易故居遺址是國內首次對名人宅地進行的發掘活動,發現與白居易有關的經幢、石硯等文物。唐恭陵則是洛陽唯一一座唐代帝陵,哀皇後墓出土精美絕倫的藍色與紅色釉陶器,器形飽滿,釉色晶瑩,尤其藍釉器極其罕見,為稀世珍寶。其中的藍釉燈為我國首次發現的通體藍釉器物。神會是唐代禪宗七祖,其墓中出土多件珍貴佛教用品,如長柄焚香銅爐,塔頂銅盒、銅凈瓶,都是研究唐朝禪宗的重要實物資料。
其他珍品還有:銀鎏金鏨花魚水紋海棠式盞托,盞是海棠花形,托呈橢圓荷葉形,水波、魚子紋地上有雙魚環繞,是唐朝金銀器中的精品。石蟾蜍,洛陽上陽宮溪流上的泄水裝置,是研究唐朝上陽宮的唯一實物資料。
五代北宋時期:這部分的精品有:瓷象棋,卒子齊全,時代確切,是考古發現年代和出土地點明確且保存最完整的瓷質中國象棋。泗州大聖石像,泗州大聖即唐朝初年西域何國人僧伽,他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該造像碑保存完整,形象傳神,有確切紀念,極為少見。 洛陽博物館正門前東西兩側的一層附屬建築為牡丹花都特產展廳,面積約3600平米,主要匯集了河南省內尤其洛陽的知名特色食品、牡丹食品及農副產品。
『貳』 陝西歷史博物館門內兩側是什麼樹前兩天去開花了已經,想問問是不是海棠呢最近有木有人去呢……
是垂絲海棠花。。很美麗的一種花。
『叄』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是什麼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有: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鈞窯鼓釘洗、吉州窯木葉紋盞、汝窯盤、白瓷蓮花口弦紋六管瓶、柳鴉蘆雁圖卷、高逸圖卷、夏山圖卷、草蟲花蝶圖卷、青卞隱居圖。其中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柳鴉蘆雁圖卷、青卞隱居圖很具有參觀游覽價值。
1、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
此圖描繪了位於王蒙家鄉吳興的卞山景色。此圖採用高遠法構圖,畫面中山勢險峻,林木茂盛,瀑布高懸直瀉,畫面左側可見房屋數間;圖中人物形態各異,一人閑坐於房中,一人持杖步行於山間小徑,表現了文人閑適的隱居生活。
此圖技法使用多樣,運筆純熟,墨色豐富,王蒙對山石、苔點的描繪融合多種不同的皴法,靈活多變而和諧統一,體現江南山石蒼潤渾厚的特點。此圖整體布局雖繁復,但疏密得當,畫面氣勢雄偉,與倪瓚山水寂寥天真的畫風形成了極大對比。
『肆』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都是什麼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都是:雍正粉彩福壽橄欖瓶(清)、王羲之《上虞貼》(唐)、越窯青釉海棠式碗(唐)、子仲姜盤(春秋)、王獻之《鴨頭丸貼》(唐)、懷素《苦筍帖》(唐)、《淳化閣帖》(北宋)、孫位《高逸圖》(唐)、晉侯穌鍾(西周)、大克鼎(西周)。
1、大克鼎(西周)
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文物。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時期所鑄的青銅重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陝西省扶風縣出土。大克鼎銘文共28行290字,記載了周天子對貴族「克」的冊命辭,字體圓潤古拙,又不失勁健,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
4、《淳化閣帖》(北宋)
《淳化閣帖》全名《淳化秘閣法帖》,是中國法書叢帖之祖。所謂法帖,就是古代名書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拿出秘閣所藏晉唐歷代名家法書,令翰林院侍書王著編成。
『伍』 蘇州440年的紫荊開花了,歷史悠久的植物還有哪些
一、蘇州440年的紫荊開花情況介紹
在古老蘇州,位於蘇州博物館內有440年的紫荊花盛開了,這些花朵非常美麗,紫色花朵像一個一小蝴蝶一樣點綴著春天,這種 花朵在春天裡分外顯眼,萬紫千紅總是春。
據悉,這棵440年的紫荊由明代著名山水畫文徽明先生親手栽種,是蘇州博物館三件國寶之一。
我們村村口有一棵大松樹,這棵松樹有兩個人才能抱著,這棵樹很特殊,它由兩棵樹纏繞在一起。關於這棵樹還有一個美麗傳說,傳說,村裡有一個女人丈夫死了,有一個白蛇是修道成仙的,他經常來照顧這個女人,女人非常感謝它,就和它搬到了樹洞裡面居住,村民們知道了這件事情,就要燒死這個女人,他們將樹圍上,然後放一把火,可是樹並沒有燒死,而是流出血跡來,大家就被嚇跑了,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人動這棵樹。
四、保護古樹是我們責任
古樹是中國歷史,古樹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我們要保護古樹,不要損害古樹,要經常給維護古樹,修剪枝杈、施肥打葯,讓那些古樹永遠屹立在中華大地上,展示它們那份獨特美麗。
總之,我國悠久的植物很多,我們要珍惜這些資源,保護它們。
『陸』 故宮海棠花開了,你會去故宮玩嗎
肯定會去玩啊,去北京旅遊的話故宮也是必要去的地方,況且現在海棠花也是開了,景色是更加的美麗。可以拍很好看的照片,留給自己當作回憶。故宮以其獨特而宏偉的建築,悠久而燦爛的歷史,豐富而珍貴的收藏,雄踞世界著名的皇宮之林。明清近五百年,紫禁城內,帝王獨裁統治,掀起多少雲譎波詭的朝廷政治波瀾;後宮禁地,帝後嬪妃纏綿悱惻,悲歡離合,演繹多少神秘莫測的宮廷秘闈故事。近代至今百餘年,這座昔日的皇宮成為了享譽世界的歷史、藝術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她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
『柒』 蘇州博物館老館建築群叫什麼
東部舊館是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婁門內東北街204號,是太平天國時期忠王李秀成在蘇州的宅邸。該宅邸於1860年開始在原有民居和園林基礎上興建,1863年被李鴻章率部攻克蘇州時工程仍未完全完成。
此後忠王府幾經易手,於1960年確認為蘇州博物館駐地。該建築群現存三路建築,其中中路為原有官署建築。
太平天國忠王府整座院落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0650平方米,建築面積7762平方米。南北長約140米,由東至西共分為三路建築。
中路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有照牆、大門、儀門、正殿、後堂、後殿等建築。其中大門面闊3間,東西長13米,進深8.8米,單檐歇山改硬山頂,柱礎均為青石覆盆式。門內梁枋彩繪均被塗刷,但依然可以看到痕跡。
次間的脊柱之間砌有隔牆,明間設斷砌門,並放置有抱鼓石。大門左右兩側砌有八字牆,門前擺有一對石獅。大門北側為儀門,門頂為硬山式,面闊3間,東西長15米,進深8.2米,梁、枋、桁間均有彩繪。
儀門北側為廣庭,廣庭東西兩側均建有寬7間的廊廡。廣庭北側為正殿,正殿北側為後堂。正殿和後堂均為硬山頂、面闊3間,二者以縱深5架的卷棚頂穿廊連接,平面呈工字形,故俗稱工字殿。正殿通高約12米,東西長17米,南北長17.4米,殿前設置有步廊,步柱間設置有14扇海棠花格心長窗。
後堂東西長15米,進深8.6米,後置步廊。正殿與後堂的梁、枋、桁間均飾有彩繪。後堂北側建有東西兩排廂房,廂房北側為後殿。後殿為硬山頂,高12米,面闊3間,東西長15米,進深11.5米,殿前設有步廊。
後殿的後檐柱與後步柱相距僅1米,後檐牆高達7米,超出前廊桁2米,這種建築形式非常反常規,這可能與後殿是忠王府舉行禮拜儀式的「聖殿」有關。
西路建築最南端石庫門房,向北為大殿,大殿後有一座庭院,庭院北側為鶴軒,即一座面闊三間的楠木廳。北側為走馬樓,為一圍廊式兩層建築。
東路建築最南側為卧虯堂,堂外建有紫藤院,北側為戲廳。戲廳佔地面積450平方米,高9.85米,其內建有戲台,長8.65米,寬6.10米,高0.96米。戲廳後方為一座四合院,佔地面積720平方米。
整座忠王府內已知原有彩繪495方,其中包袱錦285方,如意頭210個。這些彩繪繪有山水、花卉、鳥獸及絢麗的錦紋,取材大多寓意福祿壽、吉慶有餘、百事如意、錦上添花等。現存彩繪343方,其中323方是太平天國時期的原作,其餘均被後來塗改。
保護
1951至1975年,當地文物部門對忠王府的官署部分7次修繕。1961年,太平天國忠王府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4年,因李秀成當年在獄中寫下的數萬字供詞在當時一度被認定為是叛變的自白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因此申請撤銷太平天國忠王府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資格,並將其建築作為拙政園內的園林建築組成部分加以保存利用。當年10月26日,這一申請被國務院批復同意。
1981年,國務院恢復了太平天國忠王府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格。1983年起又陸續將大門、儀門、兩廡、正殿、後堂、後殿等全面修葺,基本上恢復了忠王府官署建築的原貌。
2001年,蘇州博物館將忠王府門前的匾額恢復為忠王府,並重新開放了院內東側的戲廳等建築。2005年11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國家文物局和蘇州市政府撥款對忠王府進行全面整修,基本恢復原樣。
『捌』 跪求台北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 翠玉白菜 的博物館講解詞和高清大圖~~
你去台北故宮官網看看吧
http://www.npm.gov.tw/exh96/Dazzling/descriptions04_ch.html
翠玉屬輝玉類,產於雲南至緬甸的山區,其赭紅色者俗稱作「翡」,翠綠色者俗稱作「翠」。此件「翠玉白菜」原陳設於永和宮,但種在一個海棠花形小琺琅盆里,其旁尚搭配紅色珊瑚靈芝。其原為一塊半灰白半翠綠的輝玉,玉匠巧妙地利用玉質本來的顏色,雕成一顆筋脈分明、栩栩如生的白菜,其上則雕刻螽斯和蝗蟲。螽斯也就是俗稱的「紡織娘」,紡織娘因為繁殖力很強,在古代是被當做多子多孫的吉祥象徵,《詩經.周南》即言:「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玖』 北京春遊去哪裡看花
北京春遊推薦去香山植物園看花。不管是梅花、桃花、海棠花還是鬱金香。真正是花的海洋,是賞花的絕佳去處。
為什麼說北京春遊去植物園看花呢?植物園春暖花開的季節是賞花的最佳時候,植物園內有不少賞花的好地方,而且園內有桃花,梅花,海棠花等等花卉,讓人心扉飛揚,放鬆心情。
到卧佛寺西北側梅園內,可以觀賞到近百個品種1000餘株梅花依次開放,花香襲人,打造梅海飄香的優美景觀。
而走在梅園中的木質棧道之上,蜿蜒曲折,移步異景,猶如步入梅花花海,讓人流連忘返。
3月下旬至4月上旬
數十株高大的白花山碧桃繁密綻放,與數株鮮艷的粉花山碧桃交相輝映,打造出一條桃花長廊,偶有幾株遼梅山杏顯於其間,猶如粉色的雲團扮靚天空。。
北京植物園桃花極品品虹和品霞將在這個時段盛開。茂密的花朵,嬌艷的顏色彷彿天邊的紅霞。同時榆葉梅、迎春等多種春花薈萃其間,整個碧桃園呈現一派奼紫嫣紅的優美景觀,讓人感受春花的絢爛多姿。
觀賞
鬱金香及球根花到植物園科普館西側鬱金香展區
,有上百餘個品種20餘萬株鬱金香及球根花卉陸續綻放,優美的花型,豐富的花色形成一幅巨大的多彩畫卷。在花海之中暢游,彷彿與自然融為一體,和諧美好。真的是人間仙境,花海飄香。
『拾』 故宮博物院,一年遊客最少是什麼時候呢
故宮這地方,除了重大節日外都可以去,非周末更好。說閉館日和大年初一的,臣妾真的做不到……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在正常遊人的情況下有相對良好的游覽體驗,見到人更少的故宮呢?對於早上第一個跑的辦法是同意的,但是,好難好累的樣子……我的答案其實沒有他的那麼無懈可擊,但是非常實用,適合想要輕松遊玩和拍照的人。我的推薦是,中午入宮,先看兩邊的宮殿,最後在臨近清場時走一遍中軸線,不緊不慢,並且真沒多少人。故宮最大的特色是一條中軸線直通,兩邊是分散的小宮闕,這就是在中午拍的,因為,只要往中軸線兩邊看,一般真的是沒有人的。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