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區名人
Ⅰ 《懷念西府海棠》中多處寫到古今名人對海棠花的喜愛,用意是
季老先生描繪了記憶中的西府海棠絢麗的色彩、柔美恬靜的神態,表達了季老對海棠花的喜愛之情。海棠生機勃勃。給人力量,給人間增添美麗,給人們帶來喜悅,能讓人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海棠與人無爭,於世無忤,是高潔獨立的象徵。在懷念之餘,季老先生還聯想起了與西府海棠同樣遭遇的被「四人幫」批鬥而受害的人,表達了作者對「四人幫」的痛恨之情及對受迫害人的悲傷之情。
Ⅱ 八棱海棠的海棠溯源
我們通常所說的海棠是指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有時也包括薔薇科木瓜屬的木瓜海棠、貼梗海棠,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秋海棠科的秋海棠也被泛稱為海棠。准確地說,海棠是指以栽培觀賞為目的,果實直徑小於等於5cm的蘋果屬植物,英文為crabapple。海棠在我國古代被統稱為柰,唐朝時出現「海棠」這一稱謂,在明代王象晉的《二如亭群芳譜》中「海棠」一名被冠用於今天的4種植物: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垂絲海棠(?Malus halliana?)、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和木瓜海棠(?Chaenomeles cathayensis?)。王象晉的這種觀點影響深遠,至今這4種植物雖不同屬,西府海棠、垂絲海棠屬於蘋果屬,貼梗海棠、木瓜海棠屬於木瓜屬,但名字中都帶有「海棠」二字。
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詩經·衛風·木瓜》記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據考證,木桃為木瓜海棠或貼梗海棠,這是迄今為止能找到的關於海棠最早的書面記載。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公元前125—前128年)有「槨、柰、厚朴」等的記載,據考「柰」是指中國綿蘋果及小果類蘋果屬植物。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賈耽為相,著《百花譜》,書中譽海棠為「花中神仙」,此書為較早使用海棠這一稱謂的著作,此前海棠多用「柰」概括。此後海棠作為觀賞植物的地位與聲望日益突出,宋代達到頂峰,出現研究海棠的專著《海棠記》和《海棠譜》。北宋沈立的《海棠記》中記載:「嘗聞真宗皇帝御制後苑雜花十題,以海棠為首章,賜近臣唱和,則知海棠足與牡丹抗衡而獨步於西州矣。」 元明清三代海棠成為文人常用的意象,歌詠海棠的詩詞多有流傳。近現代喜愛海棠的名人也大有人在,朱自清在散文《看花》中寫到:「我愛繁花老乾的杏,臨風婀娜的小紅桃,貼梗累累如珠的紫荊;但最戀戀的是西府海棠。」 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更是直接命名為《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海棠花以其風姿艷質贏得世人的喜愛,歷史上楊玉環、杜甫、蘇軾、張大千等名人與海棠結下了不解的淵源。
據北宋樂史《楊太真外傳》記載:「上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豈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此典故代代流傳,「海棠春睡」成為後代詩人畫家不斷吟詠描繪的題材。後代的文學作品中常以海棠指代楊玉環,後發展為以海棠花喻美女。
唐宋歌詠海棠的文人墨客眾多,但獨不見杜甫的海棠詩。四川的海棠在唐時已名聞天下,杜甫又久居蜀地,吟遍了當地的各種花卉,卻無一首歌詠海棠的詩篇,後人屢疑之。晚唐詩人鄭谷在《蜀中賞海棠》詩中雲:「浣花溪上空惆悵,子美(杜甫)無情為發揚。」王安石也提到:「少陵(杜甫)為爾牽詩興,可是無心賦海棠。」吳中復認為海棠姿色妖冶,連杜甫都很難下筆描繪,「子美詩才猶擱筆,至今寂寞錦城中」。陸游則分析杜甫有海棠詩,但已失傳。北宋還傳出第三種解釋:杜甫不寫海棠詩是諱其母乳名之故。這一無稽附會之談,遭清代學者李漁的抨擊:「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詠到,一詩偶遺,即使後人議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難為也!」總之,杜甫為何不吟海棠備受文人猜疑。?
宋代文人雅士開始有意識引種栽培海棠。蘇東坡於宋神宗元豐七年到閘口探望學生邵民瞻,並將所攜海棠栽植於邵氏天遠堂前。之後,蘇軾來書必問:「海棠無恙乎?」邵氏則報:「海棠無恙。」至今此樹尚存活於江蘇省宜興市閘口鄉永定村,1982年宜興在原址重建海棠園。
海棠是周恩來總理生前最鍾愛的花卉之一,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內廣植西府海棠。1954年春,西花廳海棠盛開時,周總理正在瑞士參加日內瓦會議,無法親臨賞花,於是鄧穎超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標本,夾在書中託人帶給總理。總理看到這來自祖國蘊涵深意的海棠花非常感動,百忙中也沒忘記回贈鄧穎超熱情問候,託人帶回一枝芍葯給鄧穎超。周恩來與鄧穎超千里迢迢贈花問候,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
國畫大師張大千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喜愛梅花、荷花、海棠等有中國特色的園林植物,在旅居美國時曾向友人乞討海棠,並作有《乞海棠》:「君家庭院好風日,才到春來百花開;想得楊妃新睡起,乞分一棵海棠栽。」張大千聽說百里之外種有名貴的垂絲海棠,為求購數本,甚至願意典當畫作,節衣縮食,「典畫征衣更減糧,肯教辜負好時光;聞道海棠尚未聘,未春先為辦衣裳」。這足見他對海棠的熱愛。1958年,張大千以一幅《秋海棠》榮膺紐約國際藝術協會世界偉大畫家。1982年底,身居台北的張大千處於生命的最後階段,作《海棠春睡圖》贈與四川老友,畫上折枝海棠設色艷麗,形態嬌媚,並題詩表達自己對祖國和老友的思念之情。 對海棠花文化有所反映的文學作品相當多,下面僅列舉詩句、小說、戲曲中涉及海棠花文化的部分作品。?
(一)詩詞中的海棠花文化
海棠栽培始盛於唐,唐人鄭谷有詠海棠詩:「春風用意勻顏色,銷得攜觴與賦詩。穠麗最宜新著雨,妖嬈全在欲開時……」鄭谷寫出了至今為人所稱道的海棠「新著雨」、「欲開時」的艷麗妖嬈的風姿神采,海棠讓詩人鄭谷看不足、寫不完,飲酒賦詩,流連忘返。
北宋詠海棠詩中最有名的當數蘇軾於元豐七年謫居黃州所作的《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海棠詩膾炙人口,唐明皇以海棠之明媚喻楊貴妃的嫵媚,蘇軾則反其意而行,以楊太真之風流喻海棠的明媚。詩人以花擬人,寫出愛花、惜花的深情,惜花實是惜己,藉以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
宋代另一位大詩人陸游也對海棠如痴如醉,在《花時遍游諸家園·之二》中雲:「為愛名花抵死狂,只愁風日損紅芳。綠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陰護海棠。」「抵死狂」即格外的狂,詩人深諳花性,擔心海棠的嬌美不堪風吹日曬,便連夜上奏玉帝的通明殿,請求多借些陰天,好讓海棠常開不衰。《花時遍游諸家園》共十首,是陸游在成都時為海棠而寫的組詩。陸放翁在《海棠歌》里唱道:「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扁舟東下八千里,桃李真成奴僕爾。若使海棠根可移,揚州芍葯應羞死。」因愛海棠,陸放翁獲「海棠癲」的雅號。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對海棠也有特殊的感情,創作了眾人耳熟能詳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綠肥紅瘦」貼切地點出了一夜風雨過後海棠的變化,綠、紅兩種顏色代指海棠葉和海棠花,肥、瘦兩種形態傳神地描繪了雨後枝葉茂盛和花瓣凋萎,既生動形象又准確得體。「綠肥紅瘦」歷來為人所稱道,簡直可以作海棠的代稱。
金人元好問有《清平樂》:「離腸宛轉,瘦覺妝痕淺。飛去飛來雙燕語,消息知郎近遠。樓前小雨珊珊,海棠簾幕輕寒。杜宇一聲春去,樹頭無數青山。」這首詞表達了傷春思遠的閨情,抒寫了輕而遠的相思,以及對青春的留戀和對生命的眷戀。這些情緒並不是直接表達,而是通過對典型景物海棠、杜宇等的描繪自然而然地抒發出來。
文人對海棠的歌詠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單純稱贊海棠的絕色風采,花開勝景,描繪其令人賞心悅目的姿色,如唐人鄭谷的詩;二是借海棠抒發傷春、惜春之情,如易安居士的《如夢令》、元好問的《清平樂》。春花春光美好而有朝氣,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而花落春歸更易引起才子佳人的感傷,其原因正如杜甫所說:「不是愛花幾欲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二)小說中的海棠花文化
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有十五回提到海棠,既有具象的海棠,又有以海棠命名的詩社酒令等,可見曹雪芹對海棠充滿感情。曹雪芹對賈寶玉的怡紅院作如下描寫:「一入門,兩邊都是游廊相接。院中點襯幾塊山石,一邊種著數本芭蕉;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勢若傘,絲垂翠縷,葩吐丹砂。」 這組園林小景將植物與人物的性格結合起來,富有詩情畫意,既反映了園主人賈寶玉的頑石本像,又與他「見了女兒便清爽」的性格不無關系。紅學家指出在《紅樓夢》裏海棠還象徵著史湘雲。[7]在第三十七回探春發起結海棠詩社,結社後的第一次活動就是詠白海棠七言律詩,眾人各作詩一首,湘雲一人作兩首詩,且被眾人評為冠軍。湘雲詠白海棠詩中有:「蘅芷階通蘿薛門,也宜牆角也宜盆。」前句寫出了海棠的栽植環境,後句指出了海棠的應用形式,地栽盆栽均可。整首詩所描繪的海棠形象與湘雲的性格遭遇暗合。在第六十三回,怡紅院眾丫鬟為寶玉設宴慶賀生日,請來眾位小姐,大家行花名酒令,湘雲所抽酒籌又是海棠,紅學家解析,湘雲所抽海棠為其「本命花」。在《紅樓夢》中,海棠除象徵湘雲外,對賈府的興衰也有所暗示。
有關海棠的另一部小說是秦瘦鷗(1908—1993)的長篇小說《秋海棠》。此書在淪陷區讀者中產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並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長期在各地上演。小說描寫了京劇藝人秋海棠的悲劇,控訴了封建軍閥的罪惡,傾注了對下層人民的深厚同情。秋海棠避居鄉下時,其居室掛楹聯一副:「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紅粉牆頭鞦韆影里臨水人家。」本聯集引古人詞句,巧嵌主人藝名「秋海棠」三字,深婉曲折地表達了對所愛之人的思念,以及對安恬生活的嚮往,頗有深意,極富韻味。
(三)戲曲中的海棠花文化
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戲曲的全盛時期,元雜劇是金元時期藝術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戲曲發展的第一次繁盛階段。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代表作《梧桐雨》講的是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在第四折劇中李隆基嘆道:「誰承望馬嵬坡塵土中,可惜把一朵海棠花零落了。」 直接用海棠花指代楊貴妃,表達了唐玄宗在深宮中獨自懷念死去的楊貴妃時的荒寂凄涼、樂極哀來的心境,其中也寓含了作者本人在國破家亡後的思想感情。
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一劇名存史冊。它是根據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改編而成,表現男女主人公張生與崔鶯鶯沖破禮教家規的束縛、終結連理的故事。在第三本第二折中張生雲:「欲赴海棠花下約,太陽何苦又生根?」 寫活了張生急於晚上見到鶯鶯,恨時間過得太慢的心情,用「海棠花下約」代指與佳人約會。 藝術作品中的海棠花文化多反映在繪畫、盆景與插花等藝術形式上。
(一)繪畫中的海棠花文化
唐以前的繪畫以宗教畫為主。到了唐朝,花鳥畫漸漸脫離山水畫,成為一種獨立的繪畫題材。自此海棠或為畫面主體或作陪襯常出現於花鳥畫中。
五代時期,南唐花鳥大家徐熙平生不仕,而所畫又多江湖村野間物,故有「徐熙野逸」之稱,與黃筌的「黃家富貴」形成對照,開創了五代宋初花鳥畫的兩大流派。《玉堂富貴圖軸》為徐熙的傳世作品,繪有玉蘭、海棠、牡丹等,以海棠諧音「堂」,「玉堂富貴」後成為我國古典園林常用配置形式。
宋朝淳熙年間畫院待詔林椿的《果熟來禽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為絹本設色。以精到逼真的設色畫法描寫了豐碩的頻婆果實和立於枝頭的小鳥,小鳥憨態可掬,儼然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使觀者玩味不盡。元代花鳥畫壇比不上宋代那麼絢麗多彩,可是單純清明,充滿靜氣,耐人尋味。錢選的《八花捲》繪有海棠等八種花卉,筆法精工細密,敷染明凈秀媚,且富文人畫古雅的氣質,是元代花鳥畫的代表。
海棠也是美好和理想的象徵,與醜陋現實作鮮明對比。在清初的朱耷(八大山人)畫筆下,盡為殘山剩水,或為「白眼向人」的魚鳥,但他對筆下的海棠卻含情脈脈。在他的《題海棠》中,描繪了自己踽踽獨行於曲折的溪水邊,看到「泛泛落花嬌」,竟希望「人心得如水,相隨過河橋」。正是嬌艷的海棠花瓣隨水而逝,使朱耷產生心如溪水伴隨著美麗的海棠花淌過河橋的想法。
(二)盆景與插花中的海棠花文化
宋代海棠已成為盆景的重要植物材料之一。最早記載海棠盆栽的是范成大的《吳郡志》:「蓮花海棠,花中之尤也。凡海棠雖艷麗,然皆單葉,獨蜀都所產重葉,豐腴如小蓮花。成大自蜀東歸,以瓦盆漫移數株,置船尾,才高二尺許。至吳皆活,數年遂花,與少城無異。」 這說明宋代蜀都已有重瓣海棠,並已開始利用盆栽法進行園林花木引種馴化,還說明宋時已出現海棠盆栽和盆景。因海棠易加工造型成古老形態的樁景,現代盆景諸流派經常選用貼梗海棠、垂絲海棠、西府海棠和木瓜海棠做造型,以川派最常用海棠造型。不論是製作自然類樹樁盆景還是規則類樹樁盆景,不論是觀花盆景還是觀果盆景,海棠均極適宜。
海棠還經常用於插花,中國的插花起源於佛前「供花」。明朝的張謙德於1595年撰有《瓶花譜》一卷,《瓶花譜》中評西府海棠為二品八命。高濂的《遵生八箋》、袁宏道的《瓶史》中都認為海棠為理想的瓶插植物。 古代私家園林常植有海棠,可惜多遭戰亂毀壞,留存甚少,但可憑書面記載略窺一二。唐朝宰相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記》中記載了他在平泉山居中所植的奇花異卉:「木之奇者有:天台之金松、琪樹,稽山之海棠、榧、檜……」這是較早記載園林中使用海棠造景的文章。宋徽宗在1117—1122年間,在京城開封東北造「艮岳」。南宋張淏《艮岳記》記載:「又於洲上植芳木,以海棠冠之,曰:『海棠川』……堤外築壘衛之,濱水蒔碧桃、海棠、芙蓉、垂楊,略無隙地。」可見,宋代已出現了以海棠命名的景點。明清時期,海棠是園林配置中的常見樹種。明代王獻臣所造拙政園內的「海棠春塢」是海棠造景保存至今的優秀實例。在《揚州畫舫錄》中被評為康熙間揚州八大花園之一的影園,是明末鄭元勛的居所。在鄭元勛的《影園自記》中記載:「堂下舊有蜀府海棠(即西府海棠)二,高二丈,廣十圍,不知植何年,稱江北僅有,今僅存一株,有魯靈光之感……趾水際者,盡芙蓉;土者,梅、玉蘭、垂絲海棠、緋白桃;……岩下牡丹,蜀府垂絲海棠、玉蘭、黃白大紅寶珠茶、磬口蠟梅、千葉榴、青白紫薇、香櫞,備四時之色。」可惜當時被稱為「江北僅有」的這株西府海棠古樹現已不復存在。古典園林中除了觀賞的海棠花外,家居環境中的落地長窗、漏窗、門洞、鋪地等的構圖,常常是美妙的海棠圖案。海棠用途廣泛,除私家園林外,海棠與銀杏、松、柏、桂、玉蘭為寺廟園林中的常見樹種,可對植於大殿前庭,也可孤植、散植於側院,美化環境。
海棠花窈窕春風前,「雪綻霞鋪錦水頭,占春顏色最風流」,海棠成為春天的象徵。在詩人畫家筆下,海棠嬌媚卻不嬌氣,「嫣然一笑竹籬間」,儼然已成為美女的化身。她適應性強,「也宜牆角也宜盆」,植於庭前、路邊、池畔、盆中皆可。宋朝劉子翚(朱熹的老師)認為她集梅、柳優點於一身,「幽姿淑態弄春晴,梅借風流柳借輕……幾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風雨摧殘清香猶存,風骨錚錚。歷經兩千五百多年的大浪淘沙,無數文人墨客的指點天下,終於形成海棠花既妖嬈嬌媚卻又風骨錚錚,既艷絕天下又多才多藝,既富貴吉祥又平易近人的海棠花文化。在對海棠美妙姿色的描繪中,對海棠象徵的春光春景的歌詠留戀中,對李隆基與楊玉環的舊事重提中,海棠花逐漸演變為佳人、青春、理想和易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徵。 以「保護·傳承·發展」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懷來海棠花節於2011年4月26日在張家口市懷來縣小南辛堡鎮隆重開幕。
小南辛堡鎮是全國著名的「八棱海棠之鄉」,萬畝海棠堪稱中國最大的八棱海棠園。八棱海棠花是素有「國艷」之譽的我國傳統名花西府海棠的一種,以瀟灑大方,美艷脫俗而著名。尤其是在每年5月左右,千萬株海棠競相綻放,雲蒸霞蔚,畫意天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京西一道亮麗的風景。
2008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懷來海棠花節以來,游官廳湖、賞海棠花已經成為京西著名的春季旅遊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第四屆海棠花節將在秉承前三屆「友誼」、「和諧」宗旨的基礎上,將更加註重海棠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讓海棠花的魅力在和諧的花鄉不斷升華,把最美的享受奉獻給所有的來賓。 貼梗海棠作為第二寄主染上冬孢子角後,葉片正面在4-5月上旬會出現黃綠色的小斑點,再擴大成圓形黃病斑。病斑上早期會出現數個小黃點,後期變為黑色,使葉背相應處逐漸增厚,產生一些灰白色毛狀物,8-9月變成黃褐色粉末狀物。嚴重時,病葉滿株,葉片畸形,表面凹凸不平,導致葉片早枯早落,甚至使植株死亡。貼梗海棠管理較簡單,因其開花以短枝為主,故春季萌發前需將長枝適當短截,整剪成半球形,以刺激多萌發新梢。夏季生長期間,對生長枝還要進行摘心。
防治方法:①貼梗海棠附近不種植柏類植物等第一寄主。②發病期,用20%萎銹靈乳油400倍液噴灑。或用50%退茵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半月噴灑一次。天氣乾旱時不噴或少噴。⑥當3月中、下旬冬飽子角將要膨大時,用0.3%五氯酚鈉稀釋液加石硫合劑配成波美1度的混合液,半月噴灑2-3次進行防治。 海棠的常見病害為梨檜銹痛,也叫梨錦痛。這種病要經兩個寄主侵染。第一寄主為柏類植物,如檜柏、龍柏、鹿角柏等;第二寄主為貼梗海棠、垂絲海棠、山褚等。
病菌侵入檜柏等後,第一年會在葉腋或小枝上產生淡黃色斑點,然後腫大起來。至第二年2、3月間,即會產生咖啡色米粒狀物,突破表皮,即為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單生或聚生,使植株枝條膨大起來。
Ⅲ 出生於現今雙流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四川成都雙流,活躍著一批文化名人
作為四川成都雙流人,對家鄉還是很熱愛的,雙流作為連續14年榮膺四川十強縣榜首、奮力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第27強的縣,雙流縣一度以經濟強縣的身份示人。但外界很多人卻不知道,在這塊投資熱土上,除了老闆穿梭其間,還活躍著一批在國內外和省內外有影響的文化名人。雙流古稱廣都,與成都、新都並稱為三都,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悠久歷史,自古人文鼎盛,名人輩出。李白、杜甫、陸游、司馬相如、郭沫若等都曾在雙流吟詩作賦。
最近幾年,雙流縣在經濟獲得大發展的同時,致力於打造文化大縣、文化強縣,一批文化名人也涌現出來。目前,全縣已聚集了30餘位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的文化名人。除已故國畫大師李文信和梅蘭大師鄧奐彰。現在,活躍在國內書畫界的楊允澄、方一帆、程紹榮、程紹君等一批書畫家,此外,在雙流出生的中國當代著名武林禪畫家、現代禪畫藝術創始人吳勇等一批文化名人更是雙流人的驕傲。剪紙民間藝人甚至還憑著一把剪刀走出了國門。太平清音、黃龍溪火龍、天府鑼鼓、川劇坐唱等民間藝術活動更是令人叫絕。幾個朋友聊天時候,談到目前僅就繪畫實力與畫家數量而言,雙流在四川省區縣位列前茅。
剛才接到消息,老家雙流最近兩天將有文人聚會,被人譽為文壇的畢加索,在國內文壇小有名氣、曾經站在北大講台上激情演講的鎮長毛國聰;19歲出版自己第一本詩集、並受到詩評家謝冕和作家賈平凹的肯定軍人出身的鄒開華還有其他的不少文化名人都將去參加這次聚會。
毛國聰去年在人民日報上還發表了兩篇散文,做品被湖北省用作考題。兩年內因為一部長篇奇幻小說《生命之門》和一部雜文集《與上帝對話》的相繼面世,時任雙流縣永安鎮鎮長的他文藝創作達到了顛峰狀態。
我和毛國聰還是比較熟悉的,前幾天在雙流舉行的動漫節我們還見了面,簡單寒暄了幾句,他告訴我他已從永安鎮長調到文聯了,發生了一次角色轉變,對他來說也許是好事情,可以放下日常政務事務,寫一些好的作品,希望如他所願。
雙流縣全縣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的有各種文學藝術家協會達21個,協會會員接近2000人。這些協會包括:作協、音協、美協、書協、舞協和戲劇協會、攝影協會、曲藝協會、收藏協會、書畫院、體育舞蹈協會以及川劇玩友協等,聚集了眾多文化名人,在國內外擁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隨著雙流縣委提出打造以運動、文化、生態、怡居和航都為特徵的空港現代田園大城市的城市發展定位,近年來,包括著名雕塑師葉毓山、城市發展戰略策劃師王志綱等在內的文化名人紛紛落戶雙流。
近年來,雙流縣相關部門和本土文人出版了大量較有影響的文藝書籍,包括,《海棠詩選》、《雙流十年文學作品選》、《歷代詩人吟雙流》、《相聚棠湖攝影作品選》、《雙流影憶》、《生命之門》、《與上帝對話》,《天空不空》、《省報調查》、《成長》等文學作品。此外,由該縣作者向欣澄與人合作的劇本《卓文君和司馬相如》還被拍成電影,深受好評。由詩人徐文中創作的歌曲拍成MTV《雙流,和諧的家園》,在電視台播放。現在雙流文藝創作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近年來,雙流人參加國內各級文藝活動大賽並獲得大獎,更不在少數。
近年來,雙流縣加大了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大批文化、體育場館成為一道靚麗的景觀。同時,一些文藝團體和協會紛紛辦起了各類文藝報刊雜志,如:《雙流作家報》、《雙流攝影家報》、《楹聯詩社報》,每年發表文藝作品千餘件,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的文藝作品200餘件。
引用:http://fast.daqi.com/26065635.html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海棠區的介紹
海棠區是海南省三亞市四個市轄區之一,轄區原為海棠灣鎮,因境內有國家海岸海棠灣而得名1。2015年1月正式撤銷海棠灣鎮,設立海棠區。截至2015年5月,海棠區不設鄉級行政區,轄3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區域總面積384.2平方公里。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5億元,年末總人口53168人。海棠區位於海南島南端、三亞市東部,是三亞市的東大門,距三亞市區28公里,距三亞鳳凰國際機場45公里,境內的海棠灣與三亞市的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崖州灣並稱「三亞五大名灣」。
Ⅳ 名人:帝堯、秦少游、吳三桂、汪曾祺的事跡,求!謝謝!
堯(謚號),姓伊祁(伊耆),名放勛,古唐國(今山西臨汾翼城)人,五帝之一。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 高郵)人,稱「蘇門四學士」,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世稱淮海先生。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代表作品:《鵲橋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游東岳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漢族,明末清初遼東錦州人,祖籍江蘇高郵市界首鎮六安村,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侯最少年」。中文名:吳三桂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日期:1612年逝世日期:1678年10月2日廟號:周太祖謚號: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政權:周年號:昭武目錄坎坷生平 衡州稱帝 吳三桂衡陽建都 吳三桂稱帝古錢漳州詔安首現 周王吳三桂政權文縣守御所印永曆皇帝的絕筆信 吳三桂與《圓圓曲》 相關詩詞 喝火令 醉高歌沖冠—怒為紅顏 降清別論 「引」清兵入關經過 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評價 《鹿鼎記》中的吳三桂坎坷生平衡州稱帝 吳三桂衡陽建都 吳三桂稱帝古錢漳州詔安首現 周王吳三桂政權文縣守御所印永曆皇帝的絕筆信吳三桂與《圓圓曲》相關詩詞 喝火令 醉高歌沖冠—怒為紅顏降清別論 「引」清兵入關經過 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評價《鹿鼎記》中的吳三桂展開編輯本段坎坷生平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 吳三桂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親率大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流寇余部,並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稱帝,稱衡州為「應天府」,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開始蓄發,改穿明朝皇帝冠袍。同年秋在衡州皇宮病死 。其孫吳世璠繼位衡州,退據貴陽、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幾乎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其中一些為躲避誅九族,在貴州、雲南部分地區隱居數百年。《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卻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為愛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梟雄李自成命喪其手的人。諸多的悲劇與無奈造就了他色彩鮮明、復雜多變的人生性格:既有「沖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情實感;又有愛江山甚於愛美人的殘暴與貪婪;他反復無常,言而無信,仕明叛明,聯闖破闖,降清反清……人生之善與惡,無一不在他身上迸發……然而,作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台上卻又是最最關鍵的籌碼。曾左右了當時的歷史走向。因此,後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亦揚亦抑的。很難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編輯本段衡州稱帝吳三桂衡陽建都1678年4月22日,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加冕典禮,定國號為「周」[1]。 吳三桂,明崇禎時為遼東總督。李自成攻陷北京,擄去吳三桂愛妾陳園園,「沖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降清,為建立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康熙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下令削藩,降旨令吳三桂歸老遼東。吳三桂在雲南、貴州兵精將廣,儼然小王國,不甘失去到手的大權,便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康熙十三年為「周王」元年,並聯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各地反清勢力起事。 康熙十五年(1676)十一月初五,吳三桂率兵經潭州至衡陽,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門(舊衡南縣政府所在地)為「行殿」,指揮各路軍事。清兵的反擊挫敗了吳三桂的鋒銳,吳三桂為鼓舞士氣,挽救危局,穩定軍心、民心,於康熙十七年(1678)閏三月初二日築壇於回雁峰前饅頭嶺,舉行稱帝加冕典禮,稱「大周昭武皇帝」,定國號為「周」,改元「昭武」,稱衡州為「應天府」,改鍾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加封文武百官。八月開科錄士,錄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宮殿95間,象徵九五之尊。然而好夢不長,吳三桂忽患重病,於八月十五日深夜在皇宮死去,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皇孫」吳世璠衡州繼位。翌年正月初,臣屬們抬著吳三桂的棺材,擁吳世璠離開衡陽,經寶慶入貴州,大元帥馬寶留守衡陽。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清軍復克衡陽,結束了衡陽作為帝都的短暫歷史。 吳三桂稱帝古錢漳州詔安首現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並鑄造的「昭武通寶」錢幣在漳州詔安發現[2]。這枚古 吳三桂政權古銅錢「昭武通寶」[3]銅錢直徑3.5厘米,孔徑0.8厘米,正反面都是篆體字,正面文字為 「昭武通寶」,背面為「壹分」。 吳三桂稱帝後的「大周」政權鑄造了一批「昭武通寶」及「利用通寶」錢幣,兩錢並行,傳世的「昭武通寶」有平錢及壹分錢二種,平錢有篆楷二種,人稱「小昭武」。壹分錢人稱「大昭武」,存世僅見篆書一種。流通范圍為湖南、貴州、雲南、福建、四川、廣東、廣西等地區。清政府平亂後,嚴禁「昭武通寶」下令一律收繳,因而「昭武通寶」絕大多數被付之一炬。當地專家稱,該錢幣在詔安首次發現,對研究當時的衡制、重量、度衡有一定的價值。 周王吳三桂政權文縣守御所印「文縣守御所印」印,印面7.6×7.6cm,通高10cm。[4] 文縣守御所印印銅鑄,柱鈕。印面陽線寬邊框內鑄陽文疊篆書體印文,右上起順讀。印台有楷書刻款「文縣守御所印。禮曹造。周五年二月 日。天字四千六百九十三號」。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叛亂被徹底平定。文縣守御所印刻年款為「周五年二月日」,說明此印是吳三桂稱周王時頒行的地方官印,印款推行紀年,也表明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之前即有稱帝之心。印款編號之大,足見吳三桂當時的影響與號召盛極一時。此印的整體鑄造形式與同類的清政府官印基本相同。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當今社會,由於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徵。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並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於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於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藉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蚰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塗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瞅准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就被黏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朴,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個人榮譽
《人間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翠文談》、《大淖記事》、《受戒》、《異秉》等
Ⅵ 求三亞景點排行,有哪些值得去
三亞景點值得去的地方有蜈支洲島旅遊風景區、亞龍灣、天涯海角。
一、蜈支洲島旅遊風景區
座落於三亞市海棠灣內,作為熱帶海島游必選打卡點,蜈支洲島集熱帶海島旅遊資源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於一體。
還有其他有名的石刻「南天一柱」和「日月石」,南天一柱又被稱為「財富石」,日月石象徵愛情。景區內的名人雕塑園、情侶樹等特色景點也值得一看。
Ⅶ 有棠字的歷史名人
有棠字的歷史名人:
左宗棠,陳兆棠,劉紹棠,何甘棠,劉慶棠,王夫棠,榮高棠,蔣蔭棠,鍾一棠,黃振棠,張海棠
Ⅷ 名人故事(名字.故事簡介)
劉翔
21年前的7月13日,一個小生命在上海西北角呱呱墜地。為了給這個小傢伙取名字,他的姑夫、姑姑都趕來了。「他爸姓劉,你姓吉,就叫劉吉吧。」姑姑對吉粉花說。「劉吉,劉吉……」吉粉花念了兩遍,感覺再加個「生」,就是「留級生」了。「不行,不行,那就用『吉祥』中的祥字吧。」生為大學教授的姑夫為孩子定了「音」,不過最後還是劉學根定了「形」——劉翔,當初取「翔」字,就是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展翅高飛。
21年後的8月27日,劉翔真的飛翔了。在雅典湛藍的愛琴海邊,在國人的注目下,他站在110米欄決賽的起跑線上……
上海的弄堂里……
普陀區,在上海叫做「下只角」。因為那兒屬於工業區,居民通常都是雙職工。劉翔就來自於這樣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上海人家。」
夜色中,一群光著膀子的男人在乘涼。在北京,那叫「膀爺」,在上海,這叫「赤膊」。劉學根,一個52歲的上海自來水廠司機,就「混跡」於這樣一群男人中。
鼻樑上架著的眼鏡,一看就知道「飽經風霜」,30來歲才結婚生子,劉學根經歷過苦難歲月,他不捨得花錢,甚至是在劉翔去雅典「飛翔」時,他還把那部破手機送去修理,害的兒子好幾天找不到父親。
吉粉花,一個有著王安憶小說中老上海主人公般名字的普通女子,「下崗」在家,圍著「兒子、桌子和菜籃子」轉的中年婦女。「我們翔翔……」每次說起兒子,吉粉花都會以這四個字打頭。劉翔,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塊肉。
上海的弄堂總有著一種特殊的味道。武寧路同真北路的交叉口,有一個叫做「海棠苑」的小區,小區入口處還在進行施工,到了半夜,甚至連車都打不到……
劉翔家就住在「海棠苑」內,門牌號是真北路1902弄46號,房子是劉學根單位分配的,老式公房一棟挨著一棟,灰色的牆面已經斑駁。
這樣的弄堂是藏不住秘密的,東家長,西家短,在人們口頭上流傳。「現在,要見到劉翔,難啊。從小看著他長大,那時候我們就覺得他是個懂事又有出息的孩子,老劉真是好福氣。」在上海,近鄰是可以勝過遠親的。「老劉,你老婆正在馬路上看你兒子的照片呢。」10分鍾後,吉粉花就同一群姐妹出現在劉學根面前,「我看到我們家翔翔了,就在立交橋那邊的大廣告牌上面。」
2002年,劉翔在釜山亞運會中拿到金牌後,老鄰居們張羅著在居委會擺了兩桌慶功酒。每家出一個菜,懂電工的還在門口拉上兩盞小燈,二三十個人在一塊喝著老酒、吃著小菜、談論著劉翔。那場面,至今仍令劉學根和吉粉花難以忘懷。
二室一廳的房間,客廳小的只能坐下幾個人,彩電、冰箱、沙發……一切都是普通人家的擺設。
劉翔的房間在客廳左手邊,粉色的床單,一眼看去,就是桌上的三個「世界田徑黃金聯賽」獎杯。床頭邊,有個梳妝鏡,很古樸的那種,與整個房間的基調有些格格不入。鏡子只能照出半個人影,因為上面貼著劉翔的照片,還掛著他在大大小小比賽中獲得的獎牌。
吉粉花從箱底翻出幾本相冊。大紅色的相冊上蒙著一層淡淡的灰,裡面的照片已經有些泛黃,一個胖嘟嘟的男孩戴著小瓜皮帽,咧嘴笑著……
其實,吉粉花是不贊同兒子練體育的,因為心疼。「翔翔成績一直是班裡前三名,我覺得今後考個名牌大學沒什麼問題。」做為傳統的上海女子,平平安安地同家人過一生,是她最大的幸福。
12歲那年,劉翔還是個瘦弱的「小鬼」,被啟蒙教練顧寶剛「發掘」純屬偶然。「他的個頭只比同齡孩子高半個頭,而體質上又過於單薄。一時間我也不好判斷他是不是練田徑的料,通過兩年的觀察,我發現他盡管瘦弱,但柔韌性好,腳底下速度快。」顧寶剛回憶時說。
開始,劉翔練的是跳高,然而,命運的轉折點很快出現了。1996年上海市青少年田徑比賽中,劉翔輕松拿下100米冠軍,「速度快,節奏好」,這令看台上的一個人眼前一亮,他就是孫海平。
親情與名師
是孫海平成就了劉翔,還是劉翔成就了孫海平,這一切,現在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孫海平的堅持下,才有了今天的劉翔。
跨欄,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個很冷的項目,也是一個技術含量相當高的項目。高難度和高運動量的訓練讓小劉翔經常練到吐,晚上躺在床上,膝蓋內側被欄架磕破的傷口總會隱隱作痛。一次比賽中的意外扭傷,讓吉粉花下定決心讓兒子做回「正常人」,背著書包,劉翔離開了訓練基地。
「那天下著很大的雨,我領著翔翔到孫海平聯系的華山醫院去看膝傷。剛一下車,我就看到孫教練打著傘在車站接我們,他還忙著幫我們辦復查手續……」現在回想起來,劉學根還是一臉感激之情。就這樣,孫海平用他的真心喚回了一顆明日之星。
劉翔叫孫海平「師傅」,在他心中,師傅是他半個父親,因為孫海平不僅用「高效益全面訓練」法和「多因素綜合訓練」模式培育出了一個世界冠軍,更重要的是,他教會了劉翔如何做人。
劉翔長大了,個子高高的。吉粉花特別愛和兒子上街,她喜歡聽到人們誇劉翔,又高又帥,隨後再來一句:「長得真像你媽媽。」從前,人們都說,這是吉粉花的兒子劉翔;現在,人們都說,這是劉翔的母親吉粉花。
在上海,雙職工的孩子通常都由老一代拉扯大,劉翔也不例外。「他從小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那時候我們家的情況不太好,我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他母親也在商店裡工作,經常早出晚歸。」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劉翔,對老人家的感情特別深。2001年,飽受胰腺癌折磨的奶奶去世了,劉翔正在參加九運會110米欄比賽,奶奶沒能見著孫子最後一面。劉翔哭了,劉學根說,這是他第一次見到兒子哭的那麼傷心。
那件別致的毛皮背心,是布魯塞爾大獎賽時買給父親的;那隻路易斯威登的皮包,是巴黎世錦賽上給母親帶回來的;還有那一大袋化妝品,是日本巡迴賽後送給母親的禮物……「他們平時很節約,自己都捨不得花錢,」劉翔很孝順,「我希望媽媽能更年輕、更漂亮。」
在中國,田徑運動員的收入都不高,即便達到像劉翔這樣的「腕」,但「金錢並不是唯一。」這是劉翔最愛說的一句話。雅典的成功,讓劉翔一夜之間富裕了起來,「我也不知道具體數字究竟是多少,對我來說,錢只要夠用就行了。」「飛翔」,是想證明自己,對於金錢,劉翔唯一的願望就是能為父母買一套寬敞些的住房。
訓練場上,一堆穿著相同運動衣的人中,劉翔一眼就能被認出,因為他走路最「拽」。劉翔訓練經常偷懶,用劉學根的話就是「他努力訓練就說明不對頭了」。即便是在備戰期間,劉翔的訓練量從每天的4、5個小時縮減到2、3個小時,他還是會在跑五圈時,偷偷減掉一圈。
在跨欄這個項目上,是需要一點天賦的,而天賦包含兩種,一種是身體條件,另一種就是悟性,劉翔靠的就是悟性,還有孫海平特殊的指導方法。每周,孫海平只安排18個小時的訓練量給劉翔,平均每天三小時,在備戰期間還會減少。正是這種「偷懶」的訓練方式,讓劉翔每次一上場都精神飽滿。「我在訓練的時候很放鬆,練得差不多就玩會,或者和隊友聊聊天。」因為劉翔不是「一根筋」的運動員,「一根筋」太容易斷,特別是在那麼大的壓力下。劉翔沒有斷,他頂住了。
除了跑步,劉翔愛唱歌,平時總愛擺弄他心愛的MP3。憑著一首《為什麼你背著我愛別人》,劉翔還得過上海田徑隊的卡拉OK大賽一等獎。他也同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一樣,有著青春痘的煩惱,他會跑去醫院,配上許多葯水,每天對著鏡子抹,希望自己能夠更帥,更討女孩子歡心。
他會指指自己的金色戰靴,說道:「不用我自己買,他們都會為我定製。」然後,摸摸自己的「馬桶」頭,笑道:「我沒覺得這個發型有什麼不好,我喜歡學生頭。」
他「跳」上領獎台
當劉翔站上雅典奧運會110米欄的冠軍領獎台時,他用的動作是「跳」——一個大字形的,有些蠻橫的,跳了上去,將黑皮膚的和白皮膚的,統統「踩」在了腳下。
接近兩個身位的領先,是一種征服,完完全全的征服,讓所有的對手,輸的心服口服。12秒91,平了世界紀錄的成績,讓在預賽中「馬失前蹄」的約翰遜也不禁汗顏——即便他撐到了決賽,也未必跑得過劉翔。
劉翔,一個來自中國上海的,黃皮膚的亞洲人,打破了世界短跑百年不變的格局。
「是的,今天我是世界冠軍,我要讓所有人都看到,我,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人,也能飛起來。」
「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在決賽上親手打敗約翰遜,下一回,我要親自戰勝他。」
「到2008年奧運會,我要再把世界紀錄破了。」
「我和教練的配合,已經是屬於超級完美,超級拍擋的感覺。」
很少有運動員會說出這樣的話,即便是在奪取奧運冠軍,打破世界紀錄,他們也只會循規蹈矩地說些諸如「謝謝教練,謝謝父母」,隨後跟出一句「我興奮的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好了」。是的,很多人都說,劉翔很狂。
但,既然年少,為何不狂?
110米欄的對決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信自己。千萬別跟著別人的步伐跑,那會打亂自己的節奏。劉翔,一個充滿自信的21歲上海大男孩,用自己的雙腿,向世人證明,一切都有可能。
Ⅸ 北京的名人簡介
北京名人故居一覽表
茅盾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市級 地 址:東城區後圓恩寺胡同13號
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後圓恩寺胡同13號,是茅盾自1974年起在京的住所。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是我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之一,現代作家。茅盾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參加過「五四」運動,1921年加入共產黨,從事革命的文化活動。1949年後任文化部部長、全國文聯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等職。先後創作了《子夜》、《蝕》、《虹》、《春蠶》、《林家鋪子》等文學巨著,並撰寫和翻譯了大量文藝論著和外國作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1984年,茅盾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宋慶齡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國家級 地 址: 西城區後海北沿46號
位於西城區後海北沿46號,原為清醇親王載灃的王府花園,是宋慶齡1963—1981年在京的住所。宋慶齡(1893—1981),廣東文昌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1913年畢業於美國威斯理安女子學院,1915年與孫中山在日本結婚。1925年孫中山在京病逝後,她堅決執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同中國共產黨人緊密合作,和國民黨右派進行斗爭。新中國成立後,她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81年,她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稱號。宋慶齡生前在此接待外賓,並與國家領導人共商國事。1982年,宋慶齡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郭沫若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國家級 地 址: 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
位於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是郭沫若1963年以後在京的住所。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是著名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學家。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職,為中國科學文化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在此居住期間,郭沫若著有《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李白與杜甫》、《英詩譯稿》等。1982年,郭沫若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毛主席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東城區景山東街三眼進吉安所東巷8號
位於東城區景山東街三眼井吉安所左巷8號,是毛澤東1918—1919年在京時的住所。毛澤東(1893——1976),湖南韶山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1918年,毛澤東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從湖南首次來京,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管理員。為工作方便,與蔡和森、羅章龍等七人共同租下此地的三間北房。在此期間,毛澤東邊工作,邊在北京大學旁聽,並開始研讀馬列主義,直到1919年離京去上海。1979年,毛主席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老舍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東城區豐富胡同19號
位於東城區豐富胡同19號,是老舍先生1950—1966年在京時的住所。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北京人。現代小說家、劇作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校。曾任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師,山東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國立山東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講學,1949年回國後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各類作品很多,其中有《四世同堂》、《龍須溝》、《茶館》等膾炙人口的名篇巨著。1951年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84年,老舍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
位於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是魯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一生撰寫了許多著作,在此期間,他寫下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墳》、《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國小說史略》、《熱風》等著作,同時還主持編輯了《語絲》、《莽原》等周刊雜志。1979年,魯迅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李大釗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
位於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是李大釗1920—1922年在京的住所。李大釗(1889—1927),河北樂亭縣人,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1918年起任北京大學教授、圖書館主任。在此居住期間,李大釗和鄧中夏、陳獨秀等秘密發起成立了「馬克思學研究會」,不久成立北京共產黨小組,加緊宣傳馬克思主義,創辦通俗刊物《勞動者》,開辦勞動補習班,成立長辛店工會,並在此會見過共產國際代表維金斯基。1927年被奉系軍閥殺害。1979年,李大釗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梅蘭芳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
位於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是梅蘭芳1950—1961年在京時的住所。梅蘭芳(1894—1961),江蘇泰州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首。他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自幼學藝,繼承傳統,勇於創新,發展並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梅派」風格。抗戰時期,蓄須明志,拒不在淪陷區演出。解放後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梅蘭芳一生在促進我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84年9月,梅蘭芳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程硯秋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西城區西四北三條39號
位於西城區西四北三條39號,是程硯秋1937年後在京的住所。程硯秋(1904—1958),原名艷秋,滿族,北京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自幼家貧賣身學藝,初習武生,後改習青衣,根據京劇傳統藝術並經王瑤卿先生指點和自身的嗓音特點,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世稱「程派」。抗日時期,他罷演舞台,在京郊務農,同時創辦功德中學,培養農家子弟。1949年後歷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等職。1984年,程硯秋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齊白石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西城區跨車胡同13號
位於西城區跨車胡同13號,是齊白石1913年後在京的住宅。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是著名國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原名純芝,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1955年榮獲世界和平獎,196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擅長詩、書、畫、印,作品極多,並運用中國畫的優勢,創作了許多獨具風格的齊派畫法,著稱於世。故居內三間北房是當年的「白石畫屋」,因屋前安有鐵柵欄,又名柵欄屋。1984年,齊白石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康有為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宣武區米市胡同43號
位於宣武區米市胡同43號,原廣東南海會館,其中「七樹堂」是康有為在北京時的住所。康有為(1858—1927),廣東南海人,清光緒年間進士,是近代改良派領袖。曾七次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1895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再次上書主張變法,並邀請赴京會試的舉人聯合書名,要求拒簽合約,反對割地賠款,要求變法維新,即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康有為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後移居日本。1984年,康有為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朱彝尊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宣武區海柏胡同16號
位於宣武區海柏胡同16號,原廣東順德會館,是朱彝尊清康熙二十三年後在北京的住所。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清初著名學者。清康熙十八年入選翰林院編修《明史》。朱彝尊在北京住過幾個地方,這里是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由於他曾任起居注官職,接觸了解大量的宮廷史料,因此撰寫刻印了《日下舊聞》一書,此外,還著有《曝書亭集》等書籍,為北京留下了珍貴的地方文獻。故居中原有兩株古藤和曝書亭一座,現已無存。1984年,朱彝尊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朱啟鈐舊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東城區建國門內趙堂子胡同3號
位於東城區建國門內趙堂子胡同3號。是朱啟鈐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年起在京的住所。朱啟鈐(1872—1964),貴州開陽人,清光緒舉人。曾任清末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督,民國時期歷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等職。朱啟鈐對中國古代建築頗有研究,於1930年創立了國內第一所古建築專門研究機構「中國營造學社」,出版了許多學術水平很高的著作,培養了一批古建築專家。著有《絲綉錄》、《蠖園文存》、《芋香錄詩》等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兼古建築修整所顧問。1984年,朱啟鈐宅被列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田漢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東城區東四北大街細管胡同9號
位於東城區東四北大街細管胡同9號。是田漢自1953年起在京的住所。田漢(1898—1968),原名田壽昌,湖南長沙人,是中國左翼戲劇、音樂運動組織者和領導者,戲曲改革的先驅者,傑出的劇作家、詩人和藝術活動家。中共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 1949年後歷任文化部藝術局局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等職。著有《田漢文集》20卷。其代表作有話劇《文成公主》、《關漢卿》,京劇《白蛇傳》、《謝瑤環》,電影《風雲兒女》、《麗人行》等。1986年,田漢故居被列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歐陽予倩舊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張自忠路5號
位於東城區張自忠路5號,是歐陽予倩自1949年起在京的住所。歐陽予倩(1889—1962),原名歐陽立袁,湖南瀏陽人,是我國傑出的戲劇藝術家和戲劇教育家,中國話劇奠基人之一,1949年後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他從事戲劇事業50年,在話劇和京劇表演藝術、戲劇教育、劇本創作、戲劇理論研究以及古代舞蹈史研究方面貢獻卓著。先後主辦了南通伶工學社和廣東戲劇研究所,是中國最早的一所培養京劇演員的學校。主要著作有京劇《新桃花扇》、話劇劇本《忠王李秀成》、電影劇本《木蘭從軍》、舞蹈斷代史《唐代舞蹈》、歌舞劇《和平鴿》和話劇《黑奴記》等。1986年,歐陽予倩故居被列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梁啟超舊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北溝沿胡同23號
位於東城區北溝沿胡同23號,是梁啟超在京時的住所。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家、學者。1895年跟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1898年參與百日維新,主張變法,並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影響較大。曾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5年策動護國軍反袁,後出任段祺瑞執政府的財政總長。早年所作政論文,頗具特色,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有《飲冰室合集》。1986年,梁啟超故居被列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蔡元培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東堂子胡同75號
位於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是蔡元培1917—1920年在京時的住所。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民國時期曾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7年後,歷任國民黨政府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1932年,與宋慶齡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抗日戰爭爆發後,移居香港,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1985年,蔡元培故居被列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張自忠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西城區府右街丙27號
位於西城區府右街丙27號(原西椅子胡同15號),是張自忠1935年至1937年在京的住所。張自忠(1891—1940),山東省臨清縣人,中國著名抗日將領。1914年,張自忠投筆從戎,立志報國。1933年,率領29軍與日軍決戰於華北長城關隘,爾後參加北京保衛戰、臨沂之戰、徐州之戰、隨棗之戰。1940年在湖北宜城與日軍交戰,英勇殉國。1989年,張自忠故居被列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紀曉嵐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珠市口西大街241號
位於宣武區珠市口西大街241號,是紀曉嵐在北京的住所。紀昀,字曉嵐(1724—1805),河北獻縣人,清代著名的學者,清乾隆時期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他任大型網路全書《四庫全書》的總編纂官,歷時十三年,同時還撰寫了二百卷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成為中國現存最重要的史籍。他撰寫的《閱微草堂筆記》具有很高的思想、學術和文獻價值。院內保存的紫藤蘿、海棠,是紀曉嵐親手所植。1930年,愛國民主人士劉少白租下此宅,「閱微草堂」遂成為「劉公館」。1936年,京劇科班富連成將此宅購買作為學員宿舍和練功場地。1958年後改為晉陽飯庄。1986年,紀曉嵐故居被列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譚嗣同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北半截胡同41號
位於宣武區北半截胡同41號,原湖南瀏陽會館,是譚嗣同1898年在京時的住所。譚嗣同(1865—1898),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三歲,為世稱「戊戌六君子」之一。 1986年,譚嗣同故居被列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逝世紀念地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東城區張自忠路23號
位於東城區張自忠路23號,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病逝於此。
孫中山(1866-1925),名文,廣東香山人,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和領袖。他畢生致力於中國革命,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並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學說。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職,任臨時大總統。1921年創建中華民國政府,並就任非常大總統。在其任職期間,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扶病抵京,寓居、病逝於此。1984年,孫中山逝世紀念地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楊昌濟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東城區鼓樓後豆腐池胡同15號
位於東城區鼓樓後豆腐池胡同15號,是楊昌濟自1918年起在京的住所。
楊昌濟(1871-1920),湖南人,楊開慧之父,毛澤東主席的老師。原為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倫理教師,1918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楊昌濟先生是一位進步學者,也是毛澤東青年時期敬佩的老師,對毛澤東的思想成長影響較大。1918年,毛澤東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來到北京,他與蔡和森二人就曾經住在楊昌濟的家中。1984年,楊昌濟故居被列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榮祿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東城區交道口南側菊兒胡同3、5號和壽比胡同6號
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側菊兒胡同3、5號和壽比胡同6號,是榮祿在北京的住所。
榮祿(1836-1903),滿州正白旗人,瓜爾佳氏。是清光緒時期權力最重的官僚。曾任工部尚書、兵部尚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等職。是反對維新變法,鎮壓義和團運動的重要人物。1986年,榮祿宅被列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s
陳獨秀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東城區箭桿胡同20號
位於東城區北池子大街箭桿胡同20號,是陳獨秀1917—1920年在京時的住所。陳獨秀(1879—1942),原名慶同,安徽懷寧人,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早年留學日本,1915年9月創辦《青年》雜志,提倡民主和科學。1917年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1920年創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在中共「一大」上當選為中央局書記,直到1927年,歷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2001年,陳獨秀舊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左宗棠舊居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東城區西堂子胡同25-27號
位於東城區西堂子胡同25-27號。是左宗棠1876年後在北京的住所。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陰人,是清末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曾任閩浙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1876年,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率軍進入新疆,先後收復天山北路、南路,並揮師伊犁地區,阻止了英國、俄國對新疆的侵略,戰功卓著。著有《左文襄公全集》。1990年,西堂子胡同25-37號四合院(含25-27號院左宗棠舊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顧炎武祠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宣武區廣安門內大街報國寺內西院
位於宣武區廣安門內大街報國寺內西院,是清順治年間顧炎武在北京時的住所。
顧炎武(1613-1682),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學家。他在京居住期間,走遍京郊大地,撰寫了《昌平山水記》、《京東考古錄》兩書,成為研究北京京郊歷史地理的重要的書籍,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另外,還編纂了《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等重要書籍。1984年,顧炎武祠與報國寺同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楊椒山祠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宣武門外大街達智橋胡同12號
位於宣武門外大街達智橋胡同12號,原松筠庵,是楊椒山在北京時的住所。
楊繼盛,號椒山(1516-1555),河北容城人,明朝嘉靖年間著名忠臣良士。明嘉靖年間,權臣嚴嵩禍國殃民,楊椒山不畏權貴,上書《請誅賊臣書》,歷數嚴嵩十大罪狀。明嘉靖三十四年被嚴嵩處死,年僅40歲。清乾隆年間,有人在其故居松筠庵里建立祠堂。1895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等二百餘人在松筠庵集會、請願,反對割地賠款,要求變法維新,即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 1984年,楊椒山祠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京報館
保護單位級別: 市級 地 址: 宣武區騾馬市大街魏染胡同30號
位於宣武區騾馬市大街魏染胡同30號。是邵飄萍1916年後在北京的住所。
《京報》1918年創刊,原址在宣武門外珠巢街,1920年遷至於此。邵飄萍,浙江金華人,是《京報》的創始人,近代著名新聞工作者。創辦《京報》,宗旨是宣傳進步思想,反對封建軍閥制度,客觀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等進步思想。他大力提倡"新聞救國",利用報刊來喚醒人民的覺悟。1926年遭反動軍閥殺害。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邵飄萍是"具有熱情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1984年,京報館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紹興會館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宣武區南半截胡同7號
位於宣武區南半截胡同7號,是京城著名會館之一。
紹興會館創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原稱"山陰會稽兩邑會館",簡稱"山邑會館"。民國初年,山陰、會稽兩邑合並為紹興縣,故會館更名"紹興會館"。紹興會館因魯迅居於此而著名。1912-1919年,魯迅住在會館"補樹書屋"中,在此期間先後寫出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葯》、《一件小事》等著名作品。會館內曾有11塊清代紹興歷年應試中舉名匾,文革中被毀。1990年,紹興會館被列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荀慧生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宣武區山西街甲13號
位於宣武區山西街甲13號,是荀慧生在北京的住所。
荀慧生(1900-1968),原名詞,是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他師出名角王瑤卿,出道後,博採眾長,繼承前輩而又有發展,同時又吸收河北梆子的精華部分,對唱腔、身段、服裝、化妝等方面都進行了革新,逐漸形成了自己所獨有的風格,世稱"荀派",對中國京劇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貢獻。先後擔任過中國戲劇家協會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等職。1986年,荀慧生故居被列為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張自忠故居
保護單位級別: 區級 地 址: 西城區府右街丙27號(原西椅子胡同15號)
位於西城區府右街丙27號(原西椅子胡同15號),是張自忠1935年至1937年在京的住所。
張自忠(1891-1940),山東省臨清縣人,中國著名抗日將領。1914年,張自忠投筆從戎,立志報國。1933年,率領29軍與日軍決戰於華北長城關隘,爾後參加北京保衛戰、臨沂之戰、徐州之戰、隨棗之戰。1940年在湖北宜城與日軍交戰,英勇殉國。1989年,張自忠故居被列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Ⅹ 電視劇海棠依舊中孫維世的扮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