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小寒的荷花

小寒的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5-20 19:45:32

『壹』 關於24節氣 介紹 800

立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還曾一度被認為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氣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3]
雨水
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四川盆地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盆地繼冬干之後,常年多春旱,特別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墒,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川西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
驚蟄
節氣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四川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四川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四川省盆地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盆地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蟄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
節氣
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後,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四川省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氣溫盆地北部多為13℃至15℃,盆地南部多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區已經雪融冰消,旬平均氣溫約5℃至10℃。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寧河等河谷地區氣溫最高,平均已達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邊緣山區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於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植樹造林也非常適宜。但是,春分前後盆地常常有一次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氣溫顯著下降,最低氣溫可低至5℃以下。有時還有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數天低溫陰雨,對農業生產不利。根據這個特點,應充分利用天氣預報,抓住冷尾暖頭適時播種。
清明
節氣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盆地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冷尾暖頭。在川西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
穀雨
俗話說:「雨生百穀」。降雨及時而且雨量充足,谷類作物能夠茁壯生長。穀雨節氣就有這樣的涵義。穀雨時節
節氣
的四川盆地,「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這時,盆地的氣溫升高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外,已達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東部常會有一、二天出現30以上的高溫,使人開始有炎熱之感。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業以進入夏季。盆地春季氣溫較高的氣候特點,有利於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適宜紅苕栽插的溫度為18℃至22℃,這時已能滿足。盆地老旱區的經驗證明,紅苕在穀雨後早栽,能夠在伏旱前使藤葉封廂,增強抗旱能力,獲得高產穩產。
立夏
節氣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為夏季的標准,立夏前後,四川盆地南部剛跨進夏季;盆地其餘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還處於「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可謂夏日炎炎了。《易緯》有立夏「電見」之說。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於4月上、中旬,「電見」無須等到立夏。立夏以後,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積栽插的需水關鍵期,大雨來臨的早遲和雨量的多少,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此時如不下較大的雨,那些無水灌溉的農田就無法犁耙栽秧。據氣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大雨開始期,盆地東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東南部為100至200毫米,西北部為75至100毫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開始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頭。這段時間,正當盆地收獲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別要注意多變天氣的影響。晴天要及時搶收,雨天應抓緊栽插,連陰雨天氣須提防小春收獲物生芽、霉爛,還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溫對早稻的危害。
小滿
節氣
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盆地的夏旱嚴重與否,和水稻栽插面積的多少,有直接的關系;而栽插的遲早,又與水稻單產的高低密切相關。
芒種
節氣
芒種是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乾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於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里。
夏至
節氣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之時。夏至節氣是盆地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小暑
節氣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盆地初春時節景象。小暑前後,盆地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四川省盆地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收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小暑前後,四川省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大暑
節氣
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郁,給人潔凈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贊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立秋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系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由於各地緯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季的。按照氣候學上以候(5天)平均氣溫在10℃至22℃之間為春、秋的標准,在我國除了那些緯度偏北和海拔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時多未入秋,仍然處於炎夏之中,即使在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這時也還看不到涼風陣陣、黃葉飄飄的秋天景色。對於地處中亞熱帶的四川盆地來說,常年8月暑氣猶重。氣候資料統計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後進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的高原和高山地區,說不上秋季什麼時間開始。立秋以後,四川省盆地晚稻拔節孕穗,棉花裂鈴吐絮,絲毫不可放鬆田間管理;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要提防冰雹、大風、暴雨的危害。盆地東部和西部,應該分別繼續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後的盆地,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處暑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四川盆地處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於盆地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氣溫高於30℃、盆地東部高於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延續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餘威。川西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處暑是四川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這時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裡的次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為多。因此,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處暑至秋分會出現連續陰雨水天氣,地農牧業生產不利。四川省盆地這時也正是收獲中稻的大忙時節。一般年辰處暑節氣內,盆地日照仍然比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於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數年份也有如杜詩所說「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景況,秋綿雨會提前到來。所以要特別注意天氣預報,做好充分准備,抓住每個晴好天氣,不失時機地搞好搶收搶曬。
白露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我省盆地二十四節氣的氣候中,白露有著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盆地常年白露期間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區候(5天)平均氣溫先後降至22℃以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准,時序開始進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現於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區最多,盆地中部相對較少。「濫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農諺,雖然不能以白露這一天是否有雨水來作天氣預報,但是,一般白露節前後確實常有一段連陰雨天氣;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強度小、雨日多、常連綿的特點了。與此相應,盆地白露期間日照較處暑驟減一半左右,遞減趨勢一直持續到冬季。白露時節的上述氣候特點,對晚稻抽穗揚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響中稻的收割和翻曬,所以農諺有「白露天氣晴,穀米白如銀」的說法。充分認識白露氣候特點,並且採取相應的農技措施,才能減輕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緊蓄水,特別是盆地東部的白露是繼小滿、夏至後又一個雨量較多的節氣,更不要錯過良好時機。
秋分
秋分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四川盆地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秋分以後,四川省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四川省盆地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墒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壤墒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四川省各地氣溫繼續下降。盆地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間,盆地雨量亦日趨減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我省盆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徵是:濕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但是,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搶晴天收獲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採取深溝高廂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濕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霜降
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於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而霜凍是指由於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以下,並且貼地層中空氣中的水氣含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但是,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冷卻,便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霜降過後,我省盆地開始大量收挖紅苕。若收挖過早,苕塊尚未充分膨大,就會影響產量;但收挖過遲,有可能遭受早霜凍危害,苕塊受凍變質,不耐貯藏,故適時挖苕很重要。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霜降期間,田疇青蔥,橙黃桔綠,秋菊競放,一樹樹芙蓉盛開,把富饒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艷麗。
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之日
立冬
,水始冰,地始凍」。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徵。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氣候學上,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即候(5天)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這樣就比較節合當時的物候景觀。立冬時節的四川省盆地,仍處於「三秋」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已結束。氣候條件適宜於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而春性較強的小麥也要抓播種,因為立冬後期多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後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於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該及時收獲。盆地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過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凍害。高原地區這時已是乾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對森林火險必須高度警惕。
小雪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氣,四川盆地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為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剎減了寒潮的嚴威,致使盆地「冬暖」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即使隆冬時節,也難得觀賞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迷人景色。由於盆地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爾雖見天空「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開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間,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見初霜,要預防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甘、阿兩州北部,最低氣溫多在零下15℃左右,應該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
「大雪」表明這時降雪開始大起來了。四川盆地冬季氣候溫和而少雨雪
大雪
,平均氣溫較長江中下游地區約高2℃至4℃,雨量僅佔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現在1、2月份;地面積雪三、五年難見到一次。如果能夠目睹大地白雪皚塏,綠樹披銀飾玉,常是終身難忘的趣事。「瑞雪兆豐年」,是中國廣為流傳的農諺。在北方,一層厚厚而疏鬆的積雪,象給小麥蓋禦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積雪慢慢融化後滲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也給農業生產帶來好處。但是,在南方,雪後如逢晴夜,地面熱量散失較多,則會出現凍害,使豌、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損失。
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
冬至
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四川省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然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但是地面過去長期積累的熱量,還在繼續散失,近地層氣溫尚未降至最低,所以這時還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過了冬至,雖然晝漸長,夜漸短,但是在短期內仍然是晝短夜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比散失的熱量少,所以氣溫並沒有立即回升之勢。群眾中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民間俗曰;【一九二九怕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開楊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川西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小寒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但這只是一般規律,少數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們記憶猶新的1975年冬,氣溫最低的節氣竟是大雪哩!四川盆地冬暖顯著,隆冬1月,三峽以東霜雪交侵,常有冰凍,最低氣溫在零下10℃左右。而盆地北部最低氣溫卻很少低於零下5℃,盆地南部0℃以下的低溫更不多見。四川省隆冬最冷的地區是川北高原北部,最低氣溫在可達零下3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則是四川省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氣溫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現0℃以下的低溫。加之逆溫效應十分顯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能夠良好生長。盆地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有利於不春生產,也適宜發展多種經營。「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柑桔,生長一般要求最低氣溫不低於零下5℃、年溫高於15℃,盆地內絕大多數地區都能滿足,副熱帶植物也幾乎應有盡有。
大寒
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徵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近代氣象觀測幾記錄雖然表明,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大寒時節,在一定生育期內需要有適當的低溫。冬性較強的小麥、油菜,通過春化階段就要求較低的溫度,否則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我省盆地常年冬暖,過早播種的小麥、油菜,往往長勢太旺,提前拔節、抽苔,抗寒能力大大減弱,容易遭受低溫霜凍的危害。可見,因地制宜選擇作物品種,適時播栽,並採取有效的促進和控制措施,乃是奪取高產的重要一環。

『貳』 十二節氣分別有哪些花兒會開放

不知道你說的十二節氣是十二個月?還是說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節和十二氣?
如果是指十二個月開的花,那麼答案如下。
正月梅花帶雪開,二月茶花等月來,三月桃花紅似火,四月薔薇滿架堆,五月梔子白如霜,六月荷花池塘,七月菱花浮水面,八月桂花滿園香,九月菊花朵朵黃,十月芙蓉賽海棠,十一月里蘆花白,十二月里臘梅芳。 一月迎春花,二月茶花美,三月蘭花香,四月桃花開,五月玫瑰艷,六月梔子白,七月荷花好,八月茉莉來,九月桂花掛,十月菊花彩,十一月芙蓉笑,十二月水仙樂。
一月梅花, 二月杏花, 三月桃花, 四月牡丹花, 五月石榴花, 六月蓮花. 七月鳳仙花, 八月 桂花, 九月菊花, 十月芙蓉花, 十一月山茶花, 十二月臘梅.
如果你說的是二十四節氣的話,那麼古人根據二十四節氣中的二十四候編了個花信風順序表。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穀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還有其他一些答案,如下:
立春蠟梅。雨水山茶。驚蜇梅花。春分櫻桃。清明桃花。穀雨牡丹。立夏薔薇。小滿鳶尾。芒種石榴。夏至木槿。小暑荷花。大暑紫薇。
立春迎春。雨水櫻花。驚蟄月季。春風玉蘭。清明杜鵑。穀雨紫藤。立夏鈴蘭。小滿虞美人。芒種金銀花。夏至蜀葵。小暑凌霄花。大暑睡蓮。立秋藍雪。處暑玉簪。白露曇花。秋風菊花。寒露桂花。霜降石蒜。立冬決明子。小雪倒掛金鍾。大雪紅花羊蹄甲。冬至臘梅。小寒水仙。大寒香雪蘭。

因為南北方氣候氣溫不同,所以相同節氣花開也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叄』 各種花開在什麼月份

氣溫品種都會有區別,不可能具體到某一個月的~

(一)春季花卉
指權2—4月期間盛開的花卉,如金盞菊、虞美人、鬱金香、花毛茛、鳳信子、水仙等。
(二)夏季花卉
指5—7月期間盛開的花卉,如鳳仙花、金魚草、荷花、火星花、芍葯、石竹等。
(三)秋季花卉
指在8—10月期間盛開的花卉,如一串紅、菊花、萬壽菊、石蒜、翠菊、大麗花等。

『肆』 描繪荷花的詩句子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留連得,
未作愁紅怨綠看。

采芙蓉 李世民

結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
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
游鶯無定曲,驚鳧有亂行。
蓮稀釧聲斷,水廣棹歌長。
棲烏還密樹,泛流歸建章。

闕下芙蓉 包何

一人理國致昇平,萬物呈祥助聖明。
天上河從闕下過,江南花向殿前生。
廣雲垂蔭開難落,湛露為珠滿不傾。
更對樂懸張宴處,歌工欲奏采蓮聲。

賦得芙蓉出水 陳至

菡萏迎秋吐,夭搖映水濱。劍芒開寶匣,峰影寫蒲津。
下覆參差荇,高辭苒弱蘋。自當巢翠甲,非止戲赬鱗。
莫以時先後,而言色故新。芳香正堪玩,誰報涉江人。

賦得芙蓉出水 賈謨

的皪舒芳艷,紅姿映綠蘋。搖風開細浪,出沼媚清晨。
翻影初迎日,流香暗襲人。獨披千葉淺,不競百花春。
魚戲參差動,龜游次第新。涉江如可采,從此免迷津。

芙蓉 溫庭筠

剌莖澹盪碧,花片參差紅。吳歌秋水冷,湘廟夜雲空。
濃艷香露里,美人青鏡中。南樓未歸客,一夕練塘東。

白芙蓉 陸龜蒙

澹然相對卻成勞,月染風裁個個高。
似說玉皇親謫墮,至今猶著水霜袍。

荷葉 [宋]歐陽修

池面風來波瀲瀲,
波間露下葉田田。
誰於水面張青蓋,
罩卻紅妝唱采蓮。

荷花 [宋]王安石

亭亭風露擁川坻,
天放嬌嬈豈自知?
一舸超然他日事,
故應將爾當西施。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溪細流,
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歸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荷花 [宋]楊巽齋
翠蓋紅幢耀日鮮,
西湖佳麗會群仙。
波平十里鋪雲錦,
風度清香趁畫船。

浣溪沙 張元干
山繞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樓下欲三更。
霧柳暗時雲度月,
露荷翻處水流螢,
蕭蕭散發到天明。

一剪梅 北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
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蝶戀花 晏幾道
初捻霜紈生悵望。隔葉鶯聲,似學秦娥唱。午睡醒來慵一晌,雙紋翠簟鋪寒浪。雨罷蘋風吹碧漲。 脈脈荷花,淚臉紅相向。斜貼綠雲新月上,彎環正是愁眉樣。

臨江仙 葉夢得
不見跳魚翻曲港,湖邊特地經過。蕭蕭疏風亂雨荷。微雲吹盡散,明月墮平波。白酒一杯還徑醉,歸來散發婆娑。 無人能唱采菱歌。小軒枕簟,檐影掛星河。
永遇樂 蘇東坡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黃鶯兒 晁補之
南園佳致偏宜暑。兩兩三三,修篁新筍出初齊,猗猗過檐侵戶。 聽亂芰荷風,細灑梧桐雨。午余簾影參差,遠林蟬聲,幽夢殘處。 凝佇,既往盡成空,暫遇何曾住?算人間事,豈足追思,依依夢中情緒。 觀數點茗浮花,一縷香縈炷。怪道人道:陶潛做得羲皇侶。
甘草子 柳永
秋暮,
亂灑衰荷,
顆顆真珠雨。
雨過月華生,
冷徹鴛鴦浦。
池上憑闌愁無侶,
奈此個單棲情緒!
卻傍金籠共鸚鵡,
念粉郎言語。
滿庭芳 黃庭堅
修水濃清,新條淡綠,翠光交映虛亭。錦鴛霜鷺,荷徑拾幽萍。香渡欄干屈曲紅妝映、薄綺疏欞。 風清夜,橫塘月滿,水凈見移星。堪聽,微雨過,姍藻荇,便移轉胡床,湘簟方屏。 練靄鱗雲旋滿,聲不斷、檐響風鈴。重開宴,瑤池雪滿,山露佛頭青。

憶餘杭 潘閬
長憶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開,清棹去還來。 芰荷香噴連雲閣,閣上清聲檐下鐸。別來塵土污人衣,空役夢魂飛。
採桑子 歐陽修
荷花開後西湖好,
載酒來時,
不用旌旗,
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
香泛金卮,
煙雨微微,
一片笙歌醉里歸。
生查子 晏幾道
長恨涉江遙,
移近溪頭住。
閑盪木蘭舟,
誤入雙鴛浦。
無端輕薄雲,
暗作廉纖雨。
翠袖不勝寒,
欲向荷花語

臨江仙 歐陽修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畔有墮釵橫。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卜運算元 荷花 辛棄疾
紅粉靚梳妝,
翠蓋低風雨。
占斷人間六月涼,
期月鴛鴦浦。
根底藕絲長,
花里蓮心苦。
只為風流有許愁,
更襯佳人步。
點絳唇 清香蓮 王十朋
十里西湖,
淡妝濃抹如西子。
藕花簪水。
清凈香無比。
記得曾游,
短棹紅雲里。
聊相擬,一盆池水,
十里西湖似。
荷花媚 荷花 宋 蘇軾
霞苞電荷碧。天然地、別是風流標格。重重青蓋下,千嬌照水,好紅紅白白。
每悵望、明月清風夜,甚低不語,妖邪無力。終須放、船兒去,清香深處住,看伊顏色。

怨 王 孫 宋 李清照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
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
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
似也恨,人歸早。

鵲橋仙 七夕送荷花 宋·方岳
銀河無浪,瓊樓不暑。一點柔情如水。肯捐蘭佩了渠愁,盡閑卻、纖纖機杼。
波心沁雪,鷗邊分雨。翦得荷花能楚。天公然自解風流,看得我、如何銷汝。
菩薩蠻 荷花 宋·陳與義
南軒面對芙蓉浦,
宜風宜月還宜雨。
紅少綠多時,
簾前光景奇。
繩床烏木幾,
盡日繁香里。
睡起一篇新,
與花作主人。

夢行荷花萬頃中 宋·陸游
天風無際路茫茫,
老作月王風露郎。
只把千樽為月俸,
為嫌銅臭雜花香。

洞仙歌 荷花 宋·劉光祖
晚風收署,小池塘荷凈。獨倚胡床酒初醒,起徘徊,時有香氣吹來,雲藻亂,葉底游魚動影。空擎承露蓋,不見冰容,惆悵明妝曉鸞鏡。
後夜月涼時,月淡花低幽夢覺,欲憑誰省。且應記,臨流憑欄干,便遙想,江南紅酣千頃。

『伍』 作文題目: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不僅與物候時令准確對應......如何把握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反映一年中自然現象和農事活動季節特徵的二十四個節候: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作文內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
1.立春: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
2.雨水:雨水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春雨貴如油」。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一年之計在於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備耕都應抓緊進行,爭取今年勝過往年。
3.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通過細致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於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是會有幫助的。
4.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後,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
5.清明: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盆地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 節氣
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川西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況並非如此。特別是盆地西部,常處於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盆地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4月是涼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禦。
穀雨
俗話說:「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夠茁壯生長。穀雨節氣就有這樣的涵義。穀雨時節的四川盆地,「楊花落盡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這時,盆地的氣溫升高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外,已達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東部常會有一、二天出現30以上的高溫,使人開始有炎熱之感。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業以進入夏季。盆地春季氣溫較高的氣候特點,有利於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適宜紅苕栽插的溫度為18℃至22℃,這時已能滿足。盆地老旱區的經驗證明,紅苕在穀雨後早栽,能夠在伏旱前使藤葉封廂,增強抗旱能力,獲得高產穩產。四川盆地東部這時雨水較豐,常年4月下旬雨量約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場大雨一般出現在這段時間,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長有利。但是盆地其餘地區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採取灌溉措施,減輕乾旱影響。川西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 節氣
降水量一般僅5至20毫米。盆地穀雨前後的降雨,常常「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因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現機會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清」,這種夜雨晝晴天氣,對大春作物生長和小春作物收獲是頗為適宜的。
立夏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為夏季的標准,立夏前後,四川盆地南部剛跨進夏季;盆地其餘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還處於「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可謂夏日炎炎了。《易緯》有立夏「電見」之說。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於4月上、中旬,「電見」無須等到立夏。立夏以後,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積栽插的需水關鍵期,大雨來臨的早遲和雨量的多少,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此時如不下較大的雨,那些無水灌溉的農田就無法梨耙栽秧。據氣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大雨開始期,盆地東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東南部為100至200毫米,西北部為75至100毫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開始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頭。這段時間,正當盆地收獲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別要注意多變天氣的影響。晴天要及時搶收,雨天應抓緊栽插,連陰雨天氣須提防小春收獲物生芽、霉爛,還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溫對早稻的危害。
小滿
二十四節氣大多可以顧名思義,但是小滿卻有些令人費解。原來,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盆地的夏旱嚴重與否,和水稻栽插面積的多少,有直接的關系;而栽插的遲早,又與水稻單產的高低密切相關。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來臨又較遲,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 節氣
姍姍而來,最晚甚至可遲至7月。加之常年小滿節氣雨量不多,平均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滿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為嚴重。俗話說:「蓄水如蓄糧」,「保水如保糧」。為了抗禦乾旱,除了改進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樹造林外,特別需要注意抓好頭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現的連續陰雨天氣,對小春作物收曬的影響。川西高原山地區,這時多已進入雨季,作物生長旺盛,欣欣向榮。
芒種
芒種是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乾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於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里。
夏至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之時。過了夏至,我省盆地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盆地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盆地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盆地西部6月下旬出現大范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 節氣
重。因此,要特別注意作好防洪准備。夏至節氣是盆地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小暑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盆地初春時節景象。小暑前後,盆地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省盆地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小暑前後,我省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大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盆地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大暑前後氣溫高本是氣候正常的表現,因為較高的氣溫有利於大春作物揚花灌漿,但是氣溫過高,農作物生長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結實率明顯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後,光、熱、水都處於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為促進,形成對大春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是需 節氣
要注意防洪排澇。盆地東部這時高溫長照卻往往與少雨相伴出現,不僅會限制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伏旱對大春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抗禦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還應該根據盆地東部的氣候特點,改進作物栽培措施,立足於「早」,以趨利避害。燠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郁,給人潔凈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贊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立秋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系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由於各地緯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季的。按照氣候學上以候(5天)平均氣溫在10℃至22℃之間為春、秋的標准,在我國除了那些緯度偏北和海拔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時多未入秋,仍然處於炎夏之中,即使在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這時也還看不到涼風陣陣、黃葉飄飄的秋天景色。對於地處中亞熱帶的四川盆地來說,常年8月暑氣猶重。氣候資料統計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後進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的高原和高山地區,說不上秋季什麼時間開始。立秋以後,我省盆地晚稻拔節孕穗,棉花裂鈴吐絮,絲毫不可放鬆田間管理;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要提防冰雹、大風、暴雨的危害。盆地東部和西部,應該分別繼續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後的盆地,時令雖仍屬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黃」一個金色「秋天」就要到來了。
處暑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四川盆地處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於盆地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氣溫高於30℃、盆地東部高於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延續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餘威。川西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處暑是四川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轉換的前期。這時盆地中部 節氣
的雨量常是一年裡的次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為多。因此,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處暑至秋分會出現連續陰雨水天氣,地農牧業生產不利。我省盆地這時也正是收獲中稻的大忙時節。一般年辰處暑節氣內,盆地日照仍然比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於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數年份也有如杜詩所說「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景況,秋綿雨會提前到來。所以要特別注意天氣預報,做好充分准備,抓住每個晴好天氣,不失時機地搞好搶收搶曬。
白露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我省盆地二十四節氣的氣候中,白露有著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盆地常年白露期間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區候(5天)平均氣溫先後降至22℃以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准,時序開始進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現於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區最多,盆地中部相對較少。「濫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農諺,雖然不能以白露這一天是否有雨水來作天氣預報,但是,一般白露節前後確實常有一段連陰雨天氣;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強度小、雨日多、常連綿的特點了。與此相應,盆地白露期間日照較處暑驟減一半左右,遞減趨勢一直持續到冬季。白露時節的上述氣候特點,對晚稻抽穗揚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響中稻的收割和翻曬,所以農諺有「白露天氣晴,穀米白如銀」的說法。充分認識白露氣候特點,並且採取相應的農技措施,才能減輕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緊蓄水,特別是盆地東部的白露是繼小滿、夏至後又一個雨量較多的節氣,更不要錯過良好時機。
秋分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四川盆地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秋分以後,四川省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我省盆地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墒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我省各地氣溫繼續下降。盆地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間,盆地雨量亦日趨減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般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我省盆地的一種災害性天氣。伴隨著綿雨的氣候特徵是:濕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加。但是,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搶晴天收獲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採取深溝高廂等各種有效的耕作措施,減輕濕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意預防。
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於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而霜凍是指由於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以下,並且貼地層中空氣中的水氣含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但是,因為見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冷卻,便很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霜降過後,我省盆地開始大量收挖紅苕。若收挖過早,苕塊尚未充分膨大,就會影響產量;但收挖過遲,有可能遭受早霜凍危害,苕塊受凍變質,不耐貯藏,故適時挖苕很重要。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霜降期間,田疇青蔥,橙黃桔綠,秋菊競放,一樹樹芙蓉盛開,把富饒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艷麗。
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現在,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徵。我省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氣候學上,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即候(5天)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這樣就比較節合當時的物候景觀。立冬時節的我省盆地,仍處於「三秋」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已結束。氣候條件適宜於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而春性較強的小麥也要抓播種,因為立冬後期多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後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於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該及時收獲。盆地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過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凍害。高原地區這時已是乾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對森林火險必須高度警惕。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氣,四川盆地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為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剎減了寒潮的嚴威,致使盆地「冬暖」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即使隆冬時節,也難得觀賞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迷人景色。由於盆地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爾雖見天空「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然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開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間,盆地西北部一般可見初霜,要預防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甘、阿兩州北部,最低氣溫多在零下15℃左右,應該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大雪
節氣 「大雪」表明這時降雪開始大起來了。四川盆地冬季氣候溫和而少雨雪,平均氣溫較長江中下游地區約高2℃至4℃,雨量僅佔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現在1、2月份;地面積雪三、五年難見到一次。如果能夠目睹大地白雪皚塏,綠樹披銀飾玉,常是終身難忘的趣事。「瑞雪兆豐年」,是中國廣為流傳的農諺。在北方,一層厚厚而疏鬆的積雪,象給小麥蓋禦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積雪慢慢融化後滲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也給農業生產帶來好處。但是,在南方,雪後如逢晴夜,地面熱量散失較多,則會出現凍害,使豌、胡豆等作物受到一定損失。我省盆地平均氣溫尚多在8℃至9℃,小麥油菜仍可緩慢生長,需要加強田間管理,預防凍害。大雪期間,盆地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盆地西部更不足5毫米,已是「冬干」時期。這時,盆地氣候還有多霧的特點,一般12月是霧日最多的月份。霧通常出現在夜間無雲或少雲的清晨,氣象學稱之為輻射霧。俗話:「十霧九晴」。霧多在午前消散,午後的陽光會顯得格外溫暖。
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我省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基太陽高工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但是地面過去長期積累的熱量,還在繼續散失,近地層氣溫尚未降至最低,所以這時還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過了冬至,雖然晝漸長,夜漸短,但是在短期內仍然是晝短夜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比散失的熱量少,所以氣溫並沒有立即回升之勢。群眾中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川西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小寒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但這只是一般規律,少數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們記憶猶新的1975年冬,氣溫最低的節氣竟是大雪哩!四川盆地冬暖顯著,隆冬1月,三峽以東霜雪交侵,常有冰凍,最低氣溫在零下10℃左右。而盆地北部最低氣溫卻很少低於零下5℃,盆地南部0℃以下的低溫更不多見。我省隆冬最冷的地區是川北高原北部,最低氣溫在可達零下3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帶,則是我省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氣溫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現0℃以下的低溫。加之逆溫效應十分顯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能夠良好生長。盆地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有利於不春生產,也適宜發展多種經營。「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柑桔,生長一般要求最低氣溫不低於零下5℃、年溫高於15℃,盆地內絕大多數地區都能滿足,副熱帶植物也幾乎應有盡有。四川號稱「天府之國」,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應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大寒
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徵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近代氣象觀測幾記錄雖然表明,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大寒時節,在一定生育期內需要有適當的低溫。冬性較強的小麥、油菜,通過春化階段就要求較低的溫度,否則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我省盆地常年冬暖,過早播種的小麥、油菜,往往長勢太旺,提前拔節、抽苔,抗寒能力大大減弱,容易遭受低溫霜凍的危害。可見,因地制宜選擇作物品種,適時播栽,並採取有效的促進和控制措施,乃是奪取高產的重要一環。

『陸』 請問一年十二個月份各開什麼花謝謝!

  • 正月 風信子 水仙

  • 二月 杏花 李花

  • 三月 桃花 海棠

  • 四月 薔蔽 月季

  • 五月 石榴花 木槿

  • 六月 荷花 紫薇

  • 七月 鳳仙花 蔦蘿

  • 八月 桂花 夾竹桃

  • 九月 菊花 大麗花

  • 十月 芙蓉花 綉線菊

  • 十一月 山茶花 墨蘭

  • 十二月 梅花 風信子

『柒』 中國傳統節氣的介紹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歷(月亮歷)記時,用陽歷(太陽歷)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歷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歷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十四節氣與陽歷日期對照列表如下:

節氣

月份

日期

節氣

月份

日期

節氣

月份

日期
小寒

1月

5日或6日

立夏

5月

6日或7日

白露

9月

8日或9日
大寒

20日或21日

小滿

21日或22日

秋分

23日或24日
立春

2月

4日或5日

芒種

6月

6日或7日

寒露

10月

8日或9日
雨水

19日或20日

夏至

21日或22日

霜降

23日或24日
驚蟄

3月

6日或7日

小暑

7月

7日或8日

立冬

11月

7日或8日
春分

21日或22日

大暑

23日或24日

小雪

22日或23日
清明

4月

5日或6日

立秋

8月

8日或9日

大雪

12月

7日或8日
穀雨

20日或21日

處暑

23日或24日

冬至

23日或24日

二十四節氣介紹(1)

立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裡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我省盆地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盆地繼冬干之後,常年多春旱,特別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墒,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川西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光陰易逝,季節催人,「一年之計在於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備耕都應抓緊進行,爭取今年勝過往年。

驚蟄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省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後,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

清明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盆地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

穀雨
俗話說:「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夠茁壯生長。穀雨節氣就有這樣的涵義。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 度以上。穀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其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種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得以很好地生長。池塘里的浮萍開始孳生,桑樹也張出了翠綠的新葉,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此時,春茶也在這時節的前後開始採收,長江以南地區,從丘陵到高山,處處可見汗流滿面的茶農們在辛勤地忙著採茶,茶農家裡忙著制茶,飄香四溢的茶香彌漫著山野村莊。穀雨後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到繁忙時期。因此,抓住時機,精耕細作,注意天氣變化,搶種搶栽,不誤農時對秋後收成至關重要。

立夏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為夏季的標准。 5月6日是農歷的立夏。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系密切。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二十四節氣介紹 (2)

小滿
二十四節氣大多可以顧名思義,但是小滿卻有些令人費解。原來,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盆地的夏旱嚴重與否,和水稻栽插面積的多少,有直接的關系;而栽插的遲早,又與水稻單產的高低密切相關。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來臨又較遲,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姍姍而來,最晚甚至可遲至7月。加之常年小滿節氣雨量不多,平均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滿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為嚴重。俗話說:「蓄水如蓄糧」,「保水如保糧」。為了抗禦乾旱,除了改進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樹造林外,特別需要注意抓好頭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現的連續陰雨天氣,對小春作物收曬的影響。川西高原山地區,這時多已進入雨季,作物生長旺盛,欣欣向榮。

芒種

芒種是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乾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於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里。

夏至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之時。過了夏至,我省盆地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盆地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盆地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現大范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作好防洪准備。夏至節氣是盆地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小暑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 ℃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盆地初春時節景象。小暑前後,盆地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省盆地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小暑前後,我省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大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盆地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大暑前後氣溫高本是氣候正常的表現,因為較高的氣溫有利於大春作物揚花灌漿,但是氣溫過高,農作物生長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結實率明顯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後,光、熱、水都處於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為促進,形成對大春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澇。盆地東部這時高溫長照卻往往與少雨相伴出現,不僅會限制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伏旱對大春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抗禦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還應該根據盆地東部的氣候特點,改進作物栽培措施,立足於「早」,以趨利避害。燠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郁,給人潔凈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贊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二十四節氣介紹(3)

立秋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系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由於各地緯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季的。按照氣候學上以候(5天)平均氣溫在10℃至22℃之間為春、秋的標准,在我國除了那些緯度偏北和海拔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時多未入秋,仍然處於炎夏之中,即使在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這時也還看不到涼風陣陣、黃葉飄飄的秋天景色。對於地處中亞熱帶的四川盆地來說,常年8月暑氣猶重。氣候資料統計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後進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的高原和高山地區,說不上秋季什麼時間開始。

處暑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全國各地也都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這也提醒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也可將此視為夏天的迴光返照。著有《清嘉錄》的顧鐵卿在形容處暑時講:「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雲: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這時太陽黃經為150度,歷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從農業角度看,更有「谷到處暑黃」「家家場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另外,處暑後的綿綿秋雨時常會光顧我們,所以農民朋友要特別注意氣象預報,抓住每一個晴天,不失時機地做好秋收工作。

白露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每年的陽歷9月7至9日為白露。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農歷言:「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此時太陽黃經為165度,由於天氣已涼,空氣中的水氣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鳥類也開始做過冬准備。《禮記·月令》篇記載這個節氣的景象「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是說這個節氣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同為白露節氣,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其景緻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結,而南方有些地區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時分桂飄香」的說法。白露節氣還有忌風雨的說法,如「白露日東北風,十個鈴子(棉桃)九個膿;白露日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等等,在這條條諺語中,不難看出農民朋友們對節氣的重視。

秋分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80度,陽歷時間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舊歷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學上,則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確切地說,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忙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當初他們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氣候中,同一時間太陽位置的高低也不同,於是他們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觀察竹竿影子的長短變化,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長的那一天為冬至,逐漸他們又發現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晝夜長短相等的時候,便又定為春分秋分,由於二分二至相隔的時間太長,無法滿足生產上的需要,又陸續制定了其它的節氣,秦代時已制定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處暑、白露、霜降,到了兩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全部確定並和我們現在的二十四節氣完全相同。

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於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而霜凍是指由於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 ℃以下,並且貼地層中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

『捌』 處暑和荷花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荷花開於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與大暑。

通常情況下,荷花多是夏季開放。每年夏季的6月份是花開正旺盛的時期,小暑大暑節氣是觀賞荷花最佳時節。不同地區和不同種類的荷花,它的開花時間因地理位置的不同略有差異。

小暑通常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日或8日,大署通常在每年7月22或23或24日。

農歷六月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的植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古時的江南風俗,把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號。

二十四節氣的專屬花:

一,立春 迎春花。

二,雨水 櫻花。

三,驚蟄 月季。

四,春分 白玉蘭。

五,清明 杜鵑。

六,穀雨 紫藤。

七,立夏 鈴蘭。

八,小滿 虞美人。

九,芒種 金銀花。

十,夏至 蜀葵。

十一,小暑 凌霄花。

十二,大暑 睡蓮。

十三,立秋 藍雪花。

十四,處暑 玉簪。

十五,白露 曇花。

十六,秋分 菊花。

十七,寒露 桂花。

十八,霜降 彼岸花。

十九,立冬 雙萊決明。

二十,小雪 倒掛金鍾。

二十一,大雪 紅花羊蹄甲。

二十二,冬至 臘梅。

二十三,小寒 水仙。

二十四,大寒 香雪蘭。

『玖』 荷花在二十四節氣中哪個時候開花

荷花開於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與大暑。

通常情況下,荷花多是夏季開放。每年專夏季的屬6月份是花開正旺盛的時期,小暑大暑節氣是觀賞荷花最佳時節。不同地區和不同種類的荷花,它的開花時間因地理位置的不同略有差異。

小暑通常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日或8日,大署通常在每年7月22或23或24日。

農歷六月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的植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古時的江南風俗,把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號。


(9)小寒的荷花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的專屬花

一,立春 迎春花

二,雨水 櫻花

三,驚蟄 月季

四,春分 白玉蘭

五,清明 杜鵑

六,穀雨 紫藤

七,立夏 鈴蘭

八,小滿 虞美人

九,芒種 金銀花

十,夏至 蜀葵

十一,小暑 凌霄花

十二,大暑 睡蓮

十三,立秋 藍雪花

十四,處暑 玉簪

十五,白露 曇花

十六,秋分 菊花

十七,寒露 桂花

十八,霜降 彼岸花

十九,立冬 雙萊決明

二十,小雪 倒掛金鍾

二十一,大雪 紅花羊蹄甲

二十二,冬至 臘梅

二十三,小寒 水仙

二十四,大寒 香雪蘭

『拾』 24節氣分別開什麼花

立春迎春,雨水梨花,驚蟄薔薇,春分玉蘭,清明杜鵑,穀雨紫藤,立夏鈴蘭,小滿虞美內人,芒種金銀容花,夏至蜀葵,小暑凌霄花,大暑睡蓮,立秋丁香,處暑玉簪,白露曇花,秋分菊花,寒露桂花,霜降曼珠沙華,立冬黃槐決明,小雪燈籠花,大雪紫荊花,冬至臘梅,小寒水仙,大寒小蒼蘭。

1、立春2月3-5日(陰歷臘月十六日):迎春花

迎春花與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統稱為「雪中四友」,當迎春花開放的時候說明離春天也就不遠了,這時候天氣也漸漸回暖,所以二十四節氣對應的花中迎春花是立春的代表。

2、雨水2月18-20日(陰歷一月一日):梨花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雨水一般在陰歷正月十五前後出現,雨水至梨花開,這是很多年不變的定理。


3、驚蟄3月5-7日(陰歷一月十六日):薔薇

中國很早就開始種植薔薇了,薔薇花的種類有很多,薔薇喜歡陽光不過也比較耐寒,薔薇花一般在驚蟄前後開放,以白色的薔薇花居多。

熱點內容
變化型插花 發布:2025-09-17 10:20:01 瀏覽:182
盆滿盆栽 發布:2025-09-17 10:06:17 瀏覽:630
櫻花校園模擬器怎麼了中文版 發布:2025-09-17 10:00:27 瀏覽:401
百合c18 發布:2025-09-17 09:44:14 瀏覽:90
一朵墨梨花 發布:2025-09-17 09:36:17 瀏覽:953
三亞海棠灣公寓 發布:2025-09-17 09:35:44 瀏覽:374
姐妹櫻花照 發布:2025-09-17 09:32:54 瀏覽:536
崩壞3血色玫瑰和諧 發布:2025-09-17 09:13:58 瀏覽:953
蛋糕花卉裱花 發布:2025-09-17 09:12:30 瀏覽:57
好漂亮丁香 發布:2025-09-17 09:06:09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