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和采蓮
Ⅰ 王昌齡的采蓮曲中,第二句寫荷葉荷花密密匝匝,到處都是,緊挨著人的臉
采蓮曲(唐)王昌齡作者為唐代著名詩人,因擅長寫七言絕句,因而被稱為「七絕聖手」。
這首詩與南朝樂府《采蓮曲》中的少女的描寫,手法不同,性格有異.手法的差別是南朝手法採用白描,王詩用映襯手法。性格差別是王詩更加精巧活潑。
荷葉和采蓮女的衣裙,簡直就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這里代指蓮花。采蓮女們進入蓮池後,就分不清哪是荷葉哪是衣裳,哪是蓮花哪是人面,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來了。
賞析:
這首詩像一幅美妙的采蓮圖,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後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於客觀描寫,後兩句側重於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
藉助動詞,展現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表現出采蓮女天真爛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Ⅱ 描寫古代女子採摘荷花或采蓮的優美選段或句子
采蓮曲
蕭綱
晚日照空磯,采蓮承晚暉。
風起湖難渡,蓮多采未稀。
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
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采蓮曲
劉孝威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
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采蓮曲
殷英童
盪舟無數伴,解纜自相催。
汗粉無庸拭,風裙隨意開。
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
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
采蓮曲(樂府作采蓮歸)王勃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
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
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
今已暮,采蓮花。
渠今那必盡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
蓮花復蓮花,花葉何稠疊。
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
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
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
正逢浩盪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
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山路幾重?
采蓮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Ⅲ 【詩經】里有那些關荷花、采蓮、蓮子等的篇目句子
【國風·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內。扶蘇:枝葉容繁茂的大樹。隰:音席,低窪的濕地。荷華:荷花。山上有茂盛的扶蘇,池裡有美艷的荷花。沒見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見你這個小狂徒。
【國風·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池塘堤岸旁,既長蒲草又長荷。有個健美的青年,使我思念沒奈何。
就找到這么兩句
Ⅳ 荷花和睡蓮有什麼關系
古代有許多著名的詩句贊寫蓮花的美好、聖潔,很多詩歌里也有采蓮的詩句,將女子在采蓮時偶遇帥哥的帥真活潑羞澀描寫地十分到位。而采蓮的蓮子和蓮蓬是生長在荷花上面的。還有,我們看到的許多睡蓮,究竟和蓮花與荷花是什麼關系呢?
資料告訴我們,通常所說的荷花和蓮花,是同一個品種的不同的稱呼。學術一些的說法,按照生物學上門、綱、目、科、屬、種的層次,屬於雙子葉植物綱木蘭亞綱的睡蓮科。睡蓮科下面有三個亞科,分別是:蓮亞科、蒓亞科、睡蓮亞科,可見還是不算太遠的親戚了。
我們看到的荷花就是蓮亞科的一種常見植物。荷花夏秋清晨開花,花色少,有蓮子、蓮蓬,根莖為蓮藕,葉柄有刺,初生葉片甚小,浮在水面稱「浮葉」,長了三、四片後,再長出的葉片稱「立葉」,葉大而圓,色淺綠,與花朵同挺立於水面,隨風翩翩起舞,婆娑生姿,不但賞心悅目,更令人神清氣爽。
西湖蒓菜屬於蒓亞科,資料上說了很多,我看著也暈。總結我的觀察,蒓菜大半葉面生長於水面或下,水下的蒓菜,青色或褐色的葉子上附著一層摸上去很滑的絨毛,葉子比較小,常會分兩半捲起來。西湖蒓菜佐以火腿絲和茭白絲做成的西湖蒓菜湯,相當的爽口。
睡蓮大家看得都比較多,無蓮子蓮蓬,葉片是心臟形,色濃綠,一般都貼在水面,或因擁擠而稍浮水面。除嚴寒的氣候外,幾乎全年開花,花色多、花朵較小,而開花時間則因品種而異。
三種花都屬睡蓮科,有時比較難分辨。一個簡單的方法是:葉子高高飄揚在水面上的是荷花;葉子貼在水面上的是睡蓮,而蒓菜,若不是在水中就是在菜盆里了。荷花和睡蓮的另一個明顯區別是荷花有蓮蓬而睡蓮沒有蓮蓬。
Ⅳ 采蓮曲中人花相映,采蓮少女衣臉和荷葉、荷花相映的詩句是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Ⅵ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是描寫荷花的嗎
即寫了花也寫了荷葉。
這首詩為《相和歌辭。相和曲》之一,原見《宋書。樂志》,算得上是采蓮詩的鼻祖。主旨在寫良辰美景,行樂得時。清人沈德潛評此詩為「奇格」(《古詩源》卷三)。張玉榖則認為此詩不寫花而只寫葉,意為葉尚且可愛,花更不待言。
大體這種民歌,純屬天籟,最初的創作者未必有意為之,而自然顯現一片大自然活潑的生機。余冠英先生認為「魚戲蓮葉東」以下四句,可能是「和聲」。前三句由領唱者唱,而後四句為眾人和唱。
詩中「田田」,指荷葉茂盛的樣子。
註解
這首詩描寫了采蓮時觀賞魚戲蓮葉的情景。《樂府解題》雲:「《江南》,古辭,蓋美芳晨麗景,嬉遊得時也。」後四句用重復的句式,表現了魚在蓮葉間穿梭往來的輕靈的樣子,傳達出采蓮人歡快的心情。古代詩歌中用「蓮」字還有一種原因,是因為「蓮」和「憐」同音,因此也借來表示「憐愛」的意思,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宋朝周敦頤的一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更賦予蓮花以品性高潔的形象,從此蓮被譽為「花中君子」
Ⅶ 《采蓮》這首詩的意思
釋義:
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
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原詩:
《江南可采蓮》兩漢:佚名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簡介:
采蓮曲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描寫了江南水鄉秀麗的風光、采蓮女的純潔活潑。
采蓮曲,古曲名。王琦註:「《采蓮曲》起梁武帝父子,後人多擬之。」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所做。
在唐天寶七年夏天,王昌齡任龍標尉,王昌齡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面,那就是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蓮曲。
(7)荷花和采蓮擴展閱讀:
這是漢代樂府民歌中《采蓮歌》,全詩沒有直接描寫采蓮人采蓮時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漏出來,彷彿聽到和看見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小夥子和采蓮姑娘還在調情求愛。
這首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後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復,它的妙處究主要在於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把男女之間調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
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構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後四句進一步展示采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
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著痕跡。詩的意境清新、開朗,寓情於景,景中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呈現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Ⅷ 小學一年級填空荷花什麼荷花什麼采蓮的人一邊采蓮一邊什麼心什麼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整首詩從字面上翻譯,就是初秋時節到南塘采蓮子,蓮花高過了人頭,低下頭來摘采蓮子,蓮子青青的就像青青的水。
其中「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的是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第二句可以說:低頭思念心中的郎君,你可在想我嗎?我正深深的思念著你,我的心、我的愛就像水一樣純潔無暇。
(這是我查找的資料,希望能對您有幫助~)
Ⅸ 采蓮曲 王昌齡 第一 二句描述了怎樣的景象
第一二兩句描寫的是采蓮女和荷葉、荷花互相映襯的美麗景象——荷葉和羅裙,荷花和面龐相互襯托,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一幅美妙和諧的圖畫,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原文:
采蓮曲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
采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采蓮女的臉龐開放。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采蓮。
(9)荷花和采蓮擴展閱讀:
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所做,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七載夏。有本事載,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一次,王昌齡獨自一人在龍標城外遊玩,在東溪的荷池,見當地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氣所吸引,遂作《采蓮曲》。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
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
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