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游三台鑒賞
① 求陸游《木蘭花慢》的鑒賞
賞析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像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像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像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後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讀者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像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② 求辛棄疾《木蘭花慢》的賞析!!
題前小序說,中秋佳節飲酒,將要到天明。有客人說前人詩詞有賦月者而無送月者,所以本詞用屈原的《天問》體賦詞。那麼「送月」,怎麼送呢?本詞既不寫悲歡離合,也不寫思鄉吊人,懷古傷今,而是抓住黎明前月景的一瞬,仿照屈原《天問》的寫法,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和比喻交織融會在一起,對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問: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今夜那可愛的月亮,自由自在地往西走,不知要到什麼遙遠的地方去?於是詩人發揮大膽奇特的想像: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裡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呢?言外之意:不在這邊,就在那邊。
詞人的大膽想像,與今天月亮繞地球轉的道理相近。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是不是那汗漫的天外空空闊闊無涯無際,只是一股浩浩長風把中秋明月送走了呢?
「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月亮無根懸在空中,是誰把它系住了?月宮的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呢?
這些問題對今人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但就辛棄疾生活的時代,也只有象他這樣想像豐富的人,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
下闋緊承上闋,繼續對有關月亮的所有傳說,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提出了質疑: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他說,有人認為月亮運行要經過海底,真讓人難以琢磨,讓人迷茫困惑。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讓人擔憂的是如果月亮真的經過海底,那海中往來奔突的萬里長鯨,萬一撞壞了月宮中的華麗宮殿、亭台樓閣可怎麼辦呢?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月亮通過海底的時候,本來就會游水的蟾蜍固然無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麼辦呢?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如果說月宮中的宮殿不被撞壞,玉兔也和蟾蜍一樣,順利渡過大海,沒有發生任何問題,那麼圓圓的月亮又為什麼有時會漸漸地變成「鉤」樣的月牙呢?
本詞別開生面,從「送月」這一新的角度,詞人以朦朧的想像,探討了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宇宙觀,是一首想像奇特、構思新穎的送月詞。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像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徹底打破了前人詠月懷鄉的陳規,想前人所未想,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比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其境界比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月詞更高一籌。辛棄疾(1140-1207)生活的十二世紀,這種奇思異想,在當時可能會被認為是荒誕的。可是到了十五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1543)關於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理論出現後,辛棄疾的想像,就被科學真理所證明了。所以王國維嘆曰:「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王國維《人間詞話》)
毛澤東也非常喜歡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這首詞。1964年同周培源,於光遠的一次談話中就談到了這首詞:「事物在運動中。地球繞太陽轉,自轉成日,公轉成年。哥白尼的時代,在歐洲只有幾個人相信哥白尼的學說,例如伽利略、開普勒,在中國一個人也沒有。不過宋朝辛棄疾寫的一首詞里說,當月亮從我們這里落下去的時候,它照亮著別的地方。」(毛澤東《關於人的認識問題》)從這一段話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這首詞除藝術欣賞外,還十分贊賞詞人的深刻的辨證思維。
③ 求梁曾《木蘭花慢 西湖送春》的鑒賞
梁曾,元代河北省人。少年時非常好學,二十二歲時被推薦徵召為中書左三部令史,也就是中書省吏部、戶部、禮部三部的高級吏職,後來經過考核出任官員,官至雲南行省、河南行省、湖廣行省參知政事,也就是行政副長官。梁曾晚年居住在淮南,閉門不通賓客,每日讀書自娛自樂,八十一歲時去世。梁曾的《西湖送春詞》在元代非常有名,傳誦一時。
《木蘭花慢·西湖送春》是一首表達傷春情緒的詞。
問花花不語,為誰落,為誰開。起句「問花」問的就非常不平凡。問花為誰開?這也是在探索春光衰榮的真諦,自然這是一個千古解不開的難題,所以「問花花不語」,不知道花是在為誰落為誰開。
算春色三分,半隨流水,半入塵埃。春光和花是分不開的,春光的流失就是花的凋殘,所以作者又細細計算春光的流失情況,結果發現落花一半落入污濁的泥土,一半跟隨無情的流水。春光流失殆盡,春花的結局令人凄楚。
人生能幾歡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詞人想強作歡笑,勸慰同伴:人生幾何,要及時行樂。珍重這次相逢,酒要慢慢飲,共同貪圖這春光逝去前的最後美好時刻。
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繞珠圍。詞人又進一步開脫自己和同伴:天做幕,地做席,渾渾噩噩,千古以來的人世變化都是如此,今年這個「翠繞珠圍」的春天的流逝,只不過是最新的一次變幻而已,開脫中仍飽含無可奈何的傷春情緒。
彩雲回首暗高台,煙樹渺吟懷。詞人回首往事,由於感傷,豪結的樓閣也顯得暗淡無光。「渺」指煙樹浩渺,寫回首時的視野,也寫思緒的蒼茫。
棄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歸。為掙脫這種令人難耐的愁苦,詞人想到了酒,欲借酒醉留春,自然這也是辦不到的,酒醉中春光依然無情地歸去了。
西樓半簾斜日,怪銜春、燕子卻飛來。落日中,西樓簾幕半卷,燕子銜著泥土和春天的氣息飛來。初春時,燕子給人以報春迎春的喜悅;暮春時,春光凋零,人們就責怪它把春光叨殘了。
一枕青樓好夢,又教風雨驚回。一場突然的風雨驚醒了詞人的好夢,夢醒後驚見燕子銜著凋殘的春光歸來,春光自然又流逝了幾分。
元代梁曾的《木蘭花慢·西湖送春》這首詞處處傷春,處處也緊扣「西湖送春」的題目。「半隨流水,半入塵埃」是送春,「尊酒莫相催」是送春,「一醉留春」更是送春,最後「怪銜春、燕子卻飛來」也是送春。整首詞傷春的情緒沉厚濃郁,是一首優美的婉約詞。
④ 木蘭花慢游三台抒發了怎樣的悲懷
上片首三句鋪敘三台的氣勢:「擁鈴各雙闕,龍虎氣,郁崢蠑。」一「擁」字生動地勾勒出三台矗峙的雄姿。郁崢蠑,化用左思《魏都賦》「三台列峙以烽蠑」之句。這三句是遙想當年三台初成時的氣象。接著三句,暗點所懷人物——曹操。想些年銅雀等三台築成,曹操曾與文武百官登台吟詩作賦、歌舞宴樂,正是「幕雨珠簾,秋香桂樹」的良辰美景,盡情遣興,頤指氣使,指點繁華的三台城垣,抒發統一中原的慷慨大志。以上懸想過去的繁華景象,是懷古。接著又疊用「台城」二字,既構成行文的重復連鎖,同時又是詞意的過渡和轉捩。這三台所在的鄴城歷經朝代更替,「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一片蕭瑟,詞人心緒不禁為之悲涼。「為誰西望?但哀弦凄斷似平生」。據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引《鄴都故事》:「魏武帝遺命諸子日:『吾死之後,葬於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妾與伎人,皆住銅雀台。……每月十五,輒向帳前作伎。汝等時登台,望吾西陵墓田。』」這里,詞人求嘆干載之下,曹操之墓已無人西望憑吊,一代豪傑的平生功名,換來的是「銅駝荊棘千年後,金馬衣冠一夢中」的千秋遺恨,如今只有凄哀的弦樂聲傳來,如泣如訴。歇拍二句:「只道江山如畫,爭教天地情。」抒發了江山永恆、英雄丘墟的深沉感慨.
換頭敘曹操為建立霸業,南征北戰。「風雲奔走十年兵,慘淡入經營。」從建安十五年(210)三台築成算起,到曹操病卒的建安二十五年(220),恰好十年。這十年間,曹探曾風雲奔走,破荊州,下江陵,不可一世,但在赤壁大敗於孫權、劉備聯軍,其慘淡經營,不過使天下鼎足三分而已。「問對酒當歌,曹侯墓上,何用虛名?」「對酒當歌」句,出自曹操的樂府詩《短歌行》。當年曹操高歌此曲,抒發求賢若渴、建功立業的抱負。可是,如今面對曹操陵墓,「對酒當歌」,豈非虛名,又有何用,言外寄託著詞人對故國淪亡的深沉悲痛。「青青」,點出曹操墓荒蕪不堪,惟有叢生的草莽。「故都喬木,悵西陵遺恨幾時平。」鄴都當年的珠簾綉帳、高台廣囿,如今盪然無存,三台已成斷垣殘壁,蔓草荊棘,莓苔斑駁,只有喬木依舊。悵望西陵曹墓,作為金朝遺民的詞人,面對蒙古族的鐵蹄統治而無可奈何,心頭遺恨不能平息。結拍二句:「安得參軍健筆,為君重賦《蕪城》?」南朝宋詩人鮑照,曾為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他曾用凌雲健筆,為兵燹後的揚州寫過一篇著名的《蕪城賦》。如今,元好問要象當年鮑照那樣為曹公重寫一篇飽含興亡之痛的《蕪城賦》。況周頤《蕙風詞話》雲「元遺山以絲竹中年,遭遇國變,卒以抗節不仕,憔悴南冠,二十餘稔。神州陸沉之痛,銅駝荊棘之傷,往往寄託於詞。」他表面上是說想為曹公寫《蕪城賦》,實際上是為了悲悼故國。這最後兩句,為其血淚之筆。
⑤ 木蘭花慢·游三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欽佩之情。
⑥ 張弘范木蘭花慢的詩詞鑒賞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版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權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
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功名歸墮甑》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⑦ 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的具體解釋和意境
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的具體解釋和意境:
這首《木蘭花慢》以描繪清明的節日風光,側面地再現了宋真宗、仁宗年間社會昇平時期的繁勝場面。清明時節風和日暖,百花盛開,芳草芊綿,人們習慣到郊野去掃墓、踏青。這首詞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遊為再現對象,生動地描繪了旖旎春色和當時盛況,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氣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兼寫清明乍雨、群花爛漫,點出春日郊遊的特定風物。起筆便異常簡潔地點明了時令。紫桐即油桐樹,三月初應信風而開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後葉,故繁茂滿枝,最能標志郊野清明的到來。一個「拆」字,寫盡桐花爛漫的風致。「先清明」,經過夜來或將曉的一陣疏雨,郊野顯得特地晴明清新,點出「清明之明」。作者選擇了「艷杏」和「緗桃」等富於艷麗色彩的景物,使用了「燒」和「綉」具有雕飾工巧的動詞,以突出春意最濃時景色的鮮妍如畫。不過,這首詞的重點不於對動人春色的工筆描繪,所以自「傾城」句始,詞進入游春活動的描述。作者善於從宏觀來把握整體的游春場面,又能捕捉到一些典型的具象。「傾城,盡尋勝去」是對春遊盛況作總的勾勒。人們帶著早已准備好的熟食品,男騎寶馬,女坐香車,到郊外去領略大自然的景色,充分享受春天的觀樂。「雕鞍」代指馬,「紺幰」即天青色的車幔,代指車。結兩句,以萬家之管弦新聲大大地渲染了節日的氣氛,詞情向歡樂的高潮發展。詞的上片,作者用濃墨重彩繪制出一幅生氣盎然的清明踏青游樂圖。
⑧ 木蘭花慢 游三台 鑒賞
一般的懷古詞,往往是詞人先將目睹之景物攝入筆底,然後再追昔念舊,抒發感慨。元好問畢竟是個不願「俯仰隨人」的詞家,他避開前人之蹊徑,先逆筆蓄勢,濃墨飽蘸,塗抹出鄴城往日之壯景。筆力勁健,橫空而出,首句就突兀不凡,極力渲染了鄴城的五都氣象(曹操為魏王時都於鄴,然而,公元580年,即北周大象二年,相州總管尉遲迥討伐自居大丞相總知中外兵馬事的楊堅,兵敗,堅焚毀鄴城。千年名都,化為廢墟)。繼而,又以「想」字領起以下幾句,既補敘了上文畫面的現實根據,即來自主觀的推想,又以細小景物的工筆描繪,彌縫了壯觀畫面的疏曠,使畫面更為秀麗壯美。「台城」一詞的疊出,既加強了表述語氣,又使詞意騰挪頓宕,由推想中的主觀意象,自然地過渡到眼下的耳目所及。「為誰西望」的問句再次蓄勢,如大壩截江,激流迴旋。詞人對這一問句不作正面回答,以「哀弦凄斷」委婉地透露出個中消息。追念古昔,恰恰是為了寄慨當前。魏武帝曹操酷愛音樂,當年,這里必定是管弦齊鳴,不絕於耳。而這時,盡管弦音猶在,但它分別彈奏的是哀怨凄惋的亡國之音。蓄勢於前,力見於後。因有前面的鋪墊渲染,故而逼出上片的末尾二問句。「只道」一詞使詞意再次轉折,進而否定了壯麗景觀的客觀存在,也為下片的盪開筆勢、抒發弔古之幽思又設伏筆。
「爭教天地無情」,則吐露出詞人的一腔心事,他既為隨著歲月的遷延江山易色而嘆惋,又為金王朝的一朝覆亡而悵恨。魏武帝曹操曾被譽作「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為統一大業戎馬倥傯,歷盡艱辛。他自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擊敗袁尚等軍閥,奪得鄴城,至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受封魏王,建魏社稷宗廟,整整經歷了十年。詞人將曹操一生業績,濃縮在「風雲奔走」寥寥數字中,極具概括力,暗示出「經營」如畫江山非易,很自然地過渡到對曹操墓地的正面描寫。以西陵雜草叢生的荒冷場面,與開首所描寫的鄴城的繁盛景象進行強烈對比,以抒發難平之「遺恨」,下語深沉凝重,有力透紙背之工。弔古往往意在傷今,與其說是曹操「遺恨幾時平」,倒不如說詞人自身。隨著筆勢的轉折騰挪,詞意亦漸趨顯豁。此時,雖金之已有五年,但他的愛國之心並泯滅。他要將對故國的追念和痛悼的深情,融注於筆端,「淚水和墨寫《離騷》。」這正是詞作中時隱時現的作者秉筆之旨。
⑨ 梁曾《木蘭花慢.西湖送春》賞析
這是首表達傷春情緒詞,起句問花問就不凡。問花為誰開?亦即探索春光衰榮真諦,自然這是一個千古解不開謎題,所以花不語。作者就這樣陷入傷春迷霧之中。春光和鮮花是分不開,春光流失就是花凋殘,所以作者又細細計算春光流失情況,結果發現春光一半落入污濁泥土,一半跟隨無情流水。春光流失殆盡,春花結局令人凄楚。由此作者傷春情緒又深一層。作者想強作歡笑,勸慰同伴;人生幾何,且及時行樂。並提出:酒要慢慢飲,以珍重這次相逢,共同領略這春光逝去前最後美好時刻。接著作者又進一步開脫自己和同伴:天作幕,地做席,渾渾噩噩,千古以來人世變化即是如此,今年這個翠繞珠圍春天流逝,只不過是最新一次變幻而已,開脫中仍飽含無可奈何傷春情緒,感情表達細膩而步步深入,頗有層次
下闋開始,作者回首往事。由於感傷,豪華樓閣也顯得黯淡無光。渺指煙樹浩渺,寫回首時視野,也寫思緒蒼茫。為掙脫這令人難耐愁苦,作者再次想到酒,欲借酒醉留春,自然這也是辦不到,酒醉中春光依然無情歸去。一場突兀而來風雨驚醒作者好夢,夢醒後驚見燕子銜著凋殘春光歸來,春光自然又流逝幾分。傷春情緒濃郁醇厚,意在言外
下闋須注意幾點是:前面斜日和後面風雨呼應,說明是急驟之雨,突來之雨,而不是連綿陰雨,更不是潤物細雨。前面半簾,半卷之簾和後面燕子飛來,也是銜接緊湊,簾不卷則燕子飛不回屋。燕子銜春,即燕子銜泥,初春它給人以報春、迎春喜悅;暮春春光凋零,人們就責怪它把春光叼殘。這些地方都是應該仔細鑒賞
⑩ 辛棄疾的<木蘭花慢>
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賞析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譯:
中秋節飲酒將要到早上,客人說前人的詩詞有歌詠等待月亮的,(卻)沒有送走月亮的,於是(我)運用《天問》的體式寫下這首詞。
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可憐,作可愛意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