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小寒和荷花

小寒和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5-18 21:18:20

❶ 二十四節氣中什麼節氣是節日

二十四節氣中又是節日的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的公歷4月5號前後,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1)小寒和荷花擴展閱讀:

在浙江,清明俗稱祭清明,或「祭墳」拜太公。各地習俗有所差異,有的地方在清明日祭墳,有的地方卻一定清明日上墳。一般本族人拜太公都提早幾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後祭自己各戶的祖宗。祭清明時先給祖墳「加土」或「添土」,即用畚箕取土添加在祖墳之頂。

祭品擺好,先點蠟燭,後點香,按人多少發香,由輩份高的,主祭禱詞,後大家一起跪拜。祭畢,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餜吃。最後收拾祭品離開,所有的墳都要到過,全用同樣的程序祭祀。

江蘇各地清明節習俗不盡相同,泰州人於清明節舉行劃船比賽,稱為「撐會船」。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據說喝了可以明目。武進縣方茂山以清明為龍母化身之日,鄉民競相拜禱。

徐州人清明掃墓,猶稱「上陵」 (陵讀音「林」,指陵地),將近清明時,徐州人便紛紛舉家上墳祭祖,最遲不得超過清明節這一天。

清明上墳,除羅列醇酒、餚饌、燃香燭、化冥紙祭祖外,還須替祖墳添土;徐州清明節不僅要吃蒸菜和青團子,還要插柳、上墳祭祖、掩骨會、掃「金銀灰」、春遊踏青遠足。

❷ 處暑和荷花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荷花開於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與大暑。

通常情況下,荷花多是夏季開放。每年夏季的6月份是花開正旺盛的時期,小暑大暑節氣是觀賞荷花最佳時節。不同地區和不同種類的荷花,它的開花時間因地理位置的不同略有差異。

小暑通常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日或8日,大署通常在每年7月22或23或24日。

農歷六月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的植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古時的江南風俗,把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號。

二十四節氣的專屬花:

一,立春 迎春花。

二,雨水 櫻花

三,驚蟄 月季。

四,春分 白玉蘭。

五,清明 杜鵑。

六,穀雨 紫藤。

七,立夏 鈴蘭。

八,小滿 虞美人。

九,芒種 金銀花。

十,夏至 蜀葵。

十一,小暑 凌霄花。

十二,大暑 睡蓮。

十三,立秋 藍雪花。

十四,處暑 玉簪。

十五,白露 曇花。

十六,秋分 菊花。

十七,寒露 桂花。

十八,霜降 彼岸花。

十九,立冬 雙萊決明。

二十,小雪 倒掛金鍾。

二十一,大雪 紅花羊蹄甲。

二十二,冬至 臘梅。

二十三,小寒 水仙。

二十四,大寒 香雪蘭。

❸ 一年24節氣你知道幾個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歷(月亮歷)記時,用陽歷(太陽歷)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歷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歷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十四節氣與陽歷日期對照列表如下:

節氣 月份 日期 節氣 月份 日期 節氣 月份 日期
小寒 1月 5日或6日 立夏 5月 6日或7日 白露 9月 8日或9日
大寒 20日或21日 小滿 21日或22日 秋分 23日或24日
立春 2月 4日或5日 芒種 6月 6日或7日 寒露 10月 8日或9日
雨水 19日或20日 夏至 21日或22日 霜降 23日或24日
驚蟄 3月 6日或7日 小暑 7月 7日或8日 立冬 11月 7日或8日
春分 21日或22日 大暑 23日或24日 小雪 22日或23日
清明 4月 5日或6日 立秋 8月 8日或9日 大雪 12月 7日或8日
穀雨 20日或21日 處暑 23日或24日 冬至 23日或24日

二十四節氣介紹(1)

立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裡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我省盆地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盆地繼冬干之後,常年多春旱,特別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墒,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川西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光陰易逝,季節催人,「一年之計在於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備耕都應抓緊進行,爭取今年勝過往年。

驚蟄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省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後,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

清明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盆地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

穀雨
俗話說:「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夠茁壯生長。穀雨節氣就有這樣的涵義。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 度以上。穀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其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種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得以很好地生長。池塘里的浮萍開始孳生,桑樹也張出了翠綠的新葉,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此時,春茶也在這時節的前後開始採收,長江以南地區,從丘陵到高山,處處可見汗流滿面的茶農們在辛勤地忙著採茶,茶農家裡忙著制茶,飄香四溢的茶香彌漫著山野村莊。穀雨後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到繁忙時期。因此,抓住時機,精耕細作,注意天氣變化,搶種搶栽,不誤農時對秋後收成至關重要。

立夏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為夏季的標准。 5月6日是農歷的立夏。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系密切。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二十四節氣介紹 (2)

小滿
二十四節氣大多可以顧名思義,但是小滿卻有些令人費解。原來,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干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盆地的夏旱嚴重與否,和水稻栽插面積的多少,有直接的關系;而栽插的遲早,又與水稻單產的高低密切相關。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來臨又較遲,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姍姍而來,最晚甚至可遲至7月。加之常年小滿節氣雨量不多,平均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滿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為嚴重。俗話說:「蓄水如蓄糧」,「保水如保糧」。為了抗禦乾旱,除了改進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樹造林外,特別需要注意抓好頭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現的連續陰雨天氣,對小春作物收曬的影響。川西高原山地區,這時多已進入雨季,作物生長旺盛,欣欣向榮。

芒種

芒種是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乾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於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里。

夏至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雖然白晝最長,太陽高度角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的時候。因為,近地層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之時。過了夏至,我省盆地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盆地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盆地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現大范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作好防洪准備。夏至節氣是盆地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小暑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 ℃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於盆地初春時節景象。小暑前後,盆地西部進入暴雨最多季節,常年7、8兩月的暴雨日數可佔全年的75%以上,一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發,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我省盆地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豐歉關系很大,必須及早分別採取抗旱、防洪措施,盡量減輕危害。小暑前後,我省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大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盆地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大暑前後氣溫高本是氣候正常的表現,因為較高的氣溫有利於大春作物揚花灌漿,但是氣溫過高,農作物生長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結實率明顯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後,光、熱、水都處於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為促進,形成對大春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澇。盆地東部這時高溫長照卻往往與少雨相伴出現,不僅會限制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伏旱對大春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抗禦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還應該根據盆地東部的氣候特點,改進作物栽培措施,立足於「早」,以趨利避害。燠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郁,給人潔凈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贊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二十四節氣介紹(3)

立秋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系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由於各地緯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季的。按照氣候學上以候(5天)平均氣溫在10℃至22℃之間為春、秋的標准,在我國除了那些緯度偏北和海拔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時多未入秋,仍然處於炎夏之中,即使在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這時也還看不到涼風陣陣、黃葉飄飄的秋天景色。對於地處中亞熱帶的四川盆地來說,常年8月暑氣猶重。氣候資料統計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後進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的高原和高山地區,說不上秋季什麼時間開始。

處暑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全國各地也都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這也提醒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也可將此視為夏天的迴光返照。著有《清嘉錄》的顧鐵卿在形容處暑時講:「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雲: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這時太陽黃經為150度,歷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從農業角度看,更有「谷到處暑黃」「家家場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另外,處暑後的綿綿秋雨時常會光顧我們,所以農民朋友要特別注意氣象預報,抓住每一個晴天,不失時機地做好秋收工作。

白露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每年的陽歷9月7至9日為白露。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農歷言:「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此時太陽黃經為165度,由於天氣已涼,空氣中的水氣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鳥類也開始做過冬准備。《禮記·月令》篇記載這個節氣的景象「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是說這個節氣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同為白露節氣,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其景緻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結,而南方有些地區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時分桂飄香」的說法。白露節氣還有忌風雨的說法,如「白露日東北風,十個鈴子(棉桃)九個膿;白露日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等等,在這條條諺語中,不難看出農民朋友們對節氣的重視。

秋分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斗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80度,陽歷時間為每年的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按舊歷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學上,則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確切地說,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忙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當初他們只是注意到在不同的氣候中,同一時間太陽位置的高低也不同,於是他們在地上立了一根竹竿,觀察竹竿影子的長短變化,取中午竹竿影子最短的那一天為夏至,取竹竿影子最長的那一天為冬至,逐漸他們又發現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晝夜長短相等的時候,便又定為春分秋分,由於二分二至相隔的時間太長,無法滿足生產上的需要,又陸續制定了其它的節氣,秦代時已制定了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處暑、白露、霜降,到了兩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全部確定並和我們現在的二十四節氣完全相同。

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三個節氣。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當然,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由於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有差異,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一樣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露結為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滴凍結而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而霜凍是指由於溫度劇降而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致害溫度因作物、品種和生育期的不同而異;而形成霜,則必須地面或地物的溫度降到0 ℃以下,並且貼地層中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因此,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

❹ 24節氣,裡面的花信是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裡面沒有花信,有十二花信,又叫十二花信風。所謂花信風,就是指某種節氣時開的花,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風。人們挑選一種花期最准確的花為代表,叫做這一節氣中的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

一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薔薇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鳳仙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山茶花;十二月:水仙花。

物候與農時關系密切。最早的物候專著、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此後《呂氏春秋》、《禮記》等都有類似的物候記載,並逐漸發展成一年 24 個節氣和 72 候。

❺ 二十四節氣分別都是什麼意思

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全年分為二十四個時段,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合稱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表明氣候的變化和農事季節,中國在公元前2世紀已用來指導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代表的含義:

立春:表示嚴冬已逝,春季到來,氣溫回升,萬物復甦。

雨水:由於氣溫轉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驚蟄:蟄的本意為藏,動物冬眠稱「入蟄」。古人認為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驚醒,故稱驚蟄。

春分:這一天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晝夜長度各半,冷熱均衡,一些越冬作物開始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草木萌發之意。此時氣溫漸暖,草木發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

穀雨:由於雨水增多,滋潤田野,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故有「雨生百穀」之說。

立夏:標志著夏季的開始,視為氣溫升高的開端。此時萬物生長旺盛,欣欣向榮。

小滿:「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經開始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

芒種: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實的外殼上長的針狀物。芒種指小麥等有芒作物即將成熟,可以採收留種了,也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夏至:是全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說明即將進入炎熱的夏季。

小暑:屬於「三伏」中的初伏,天氣炎熱、蒸悶。氣溫雖高,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故稱小暑。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也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

立秋:預示著秋季即將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不過暑氣並未盡散,還有氣溫較熱的「秋老虎」之說。

處暑:「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代表暑天即將結束,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

白露:由於晝夜溫差加大,水氣在草木上凝結成白色露珠,故稱白露。

秋分:與春分相同,晝夜幾乎等長,處於整個秋天的中間。

寒露:冷空氣漸強,雨季結束,氣溫由涼轉冷,開始出現露水,早晨和夜間會有地冷露凝的現象。

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由秋季過渡到冬季的節氣,開始有霜凍的現象出現。

立冬:標志著冬季的開始。田間的操作也隨之結束,作物在收割後進行貯藏。

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地呈現初冬的景象,但還沒到大雪紛飛的時節。

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時天氣較冷,不僅降雪量增大,降雪范圍也更廣。

冬至:與夏至相反,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數九」。過了冬至,白晝就一天天地增長了。

小寒:此時正值「三九」前後,大部分地區開始天寒地凍,但還沒有到達寒冷的極點。

大寒:是一年當中最冷的一段時間,相對於小寒來說,標志著嚴寒的加劇。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補充歷法,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天文、氣象進行長期觀察、研究的產物,其背後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

二十四節氣中既有表現寒暑往來物候變化的,也有反應氣溫高低降雨狀況的,古人通過它能夠直觀、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

熱點內容
六人對話英語表白情人節 發布:2025-09-17 17:02:12 瀏覽:672
百合文盲女 發布:2025-09-17 16:34:30 瀏覽:553
荷花我想到了 發布:2025-09-17 16:32:26 瀏覽:493
百合番里開後宮 發布:2025-09-17 16:16:20 瀏覽:845
荷花衣圖片 發布:2025-09-17 16:15:26 瀏覽:674
窖口嶺南花卉市場 發布:2025-09-17 16:09:17 瀏覽:364
櫻花小草莓 發布:2025-09-17 16:08:35 瀏覽:615
羽毛玫瑰 發布:2025-09-17 16:04:03 瀏覽:404
在櫻花日語學習大約需要多少錢 發布:2025-09-17 15:30:06 瀏覽:530
櫻花版的藍天 發布:2025-09-17 15:12:57 瀏覽: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