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王江涇荷花節
『壹』 王江涇鎮的建置沿革
王江涇鎮是個古老集鎮。宋以前,已形成集鎮,因有一聞氏尚書在此居住,故名聞川市。元代,有王、江兩大戶相繼興起,遂稱王江涇。宋至明絲綢紡織業不斷發展,漸成江浙
兩省交界處一個絲綢貿易集鎮。本世紀初,王江涇再度繁榮。
抗日戰爭初期,被日本侵略軍燒毀。解放後,各行各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形成以絲綢工業為主的小城鎮。
解放初為王江涇鄉,1958年和嘉北鄉合並成立雙橋公社,1984年復名雙橋鄉。
1988年11月,撤鄉建鎮,設王江涇鎮,實行鎮管村體制。1998年5月,擴鎮並鄉,鄰近荷花鄉、虹陽鄉並入王江涇鎮,建立中心城鎮。
『貳』 嘉興王江涇荷花村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嘉興市 區號0573 郵編314000 其實不管嘉興市的哪一個地方 你的郵編只要填314000都是可以到的 您要的我也幫您找出來了
嘉興市 314000
南湖 314001
塘匯,七星 314003
大橋,步雲 314004
新豐,竹林 314005
鳳橋,新篁 314007
余新 314009
王店,建設 314011
螞橋 314012
新塍,農場,高照 314015
洛東,桃園 314015
王江涇,虹陽,田樂, 314016
南匯,荷花 314016
棲真,油車港 314019
東柵,曹庄 314021
洪合 314023
『叄』 蠡園荷花節活動有哪些
荷花,作為蠡園主要特色花卉之一,以其品種多樣、造景豐富、觀賞性強等特點受到遊客喜愛,蠡園也因此成為錫城夏日最佳賞荷處。
本屆荷展進一步擴大辦展規模,在蠡園水面及西部進行集中展示。展出水面荷花8000餘平方米,以紅芍葯、紅千葉、株洲紅蓮、曉風朗月等單瓣大株型為主。缸荷1000餘缸,包括大紅袍、曉風涼月、黃舞妃、淡月、粉千葉等150多個品種。同時,引進上海古猗園精品睡蓮品種和揚州瘦西湖碗蓮品種,展出睡蓮及碗蓮品種上百個。
本屆荷展的最大看點是上海、揚州、無錫荷花睡蓮三地聯展。其中上海古猗園以「荷風雅韻、傳承經典」為主題,以「中國古典詩詞書畫」為脈絡,通過組景布置的形式展現荷花睡蓮在古典園林中的詩情畫意。揚州瘦西湖則通過舉辦第三十屆全國荷花展提高了自身知名度。這兩個景區都會在蠡園荷展期間製作一套景觀小品,展示給熱愛荷花的遊客朋友。
蠡園西部花卉展示空間將在荷花節期間投入使用,其外觀以江南古建民居構成形態天井式為主調,採用環保、低碳、可移動的集裝箱材料搭建,設置了展廳、中庭、連廊,重點展示了50餘種水生植物以及50餘種精品睡蓮、碗蓮,並配合荷展主題開展花卉主題講座等活動,豐富荷展的參與性。
『肆』 關於荷花的習俗有哪些
首先說下「蓮」的寓意:蓮又叫荷花、水芙蓉、芙蓉、水華、水芸、水旦等等。 蓮花是佛教的標志,我想這個大家都知道;同時它又被譽為「花中君子」,用以贊美「出淤泥不染」的君子品格;《群芳譜》也有說過「凡物先華而後實,獨此華實齊生。」即自然界中的花唯獨蓮的果實與花同在,加之蓮諧
音「廉」(潔)、「連」(生),民俗便有有「一品清廉」,「連生貴子」等諧音取意;蓮有一蒂二花者,稱並蒂蓮,以象男女好合,所以又比喻夫妻恩愛等等。
蓮有關的文化習俗與蓮的寓意是分不開的,有如下一些:
1、采蓮習俗
江南有舊俗就是采蓮、愛蓮、賞蓮,這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提及:「到了采蓮季節,青年男女打扮得整整齊齊,泛著一葉葉小舟,在湖面邊采邊唱,這也是情人約會,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那又是一個多麼熱鬧的場面!這可以從梁元帝《采蓮賦》中得到印證。」當然,這兒的「江南」在六朝或是更早遠的時期指的是長江以南,尤其指「兩湖」地區,後來在江浙之地也有此風俗。
在采蓮季節,古人還有泛舟游賞的習俗。采蓮時還會唱采蓮歌,大都是以蓮比興的情歌。因為蓮和它的地下莖有諸多生態特徵如「蓮開並蒂,藕貫七心」,「藕斷絲連」等,此外「蓮」、「芙蓉」等名稱又關顧著表示愛情的特定用語。
至今在泉州晉江安海一代還有端午節采蓮的習俗。午後,闔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賞,登白塔。俗曰:「投悌」。各境扛木刻龍頭,舉大旗,提鮮花籃,敲鑼鼓,奏管弦,唱采蓮歌(俗名「蘇魯連」)。迎於各戶。執旗者舞於各家廳堂,呼吉祥語,提籃者送戶主鮮花,人家以紅包勞之。是謂『采蓮』。
2、放蓮花燈
這是端午的傳統習俗。又叫「放河燈」。放了蓮花燈,象徵借著河神的力量,祈求當年風調雨順,水陸平安。
此外在北京等地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有夜放河燈和點蓮花燈的習俗,也是繼正月十五元宵燈節後,老北京的又一個傳統燈節。
放河燈亦做放荷燈,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超度亡人的一種習俗。荷花燈都是用天然的荷葉插上點好的蠟燭做成荷花燈。那時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將這些燈往河裡一送,排成一隊「水燈」。
七月十五前後的晚上,各家的孩子均呼伴結群,遊逛街市胡同,小孩們眾口一詞地喊道:「蓮花燈、蓮花燈,今兒個點了明兒個扔!」那時的孩子們要在夜晚相互比誰的燈更美更亮,當年謂此舉為「斗燈會」。
3、掛「蓮花燈」的習俗
元宵佳節,有掛「蓮花燈」的習俗,元宵節掛『蓮花燈』寓意旺丁旺財。「蓮藕代表『財運連連不斷』、蓮蓬裡面的蓮子和茨菰寓意『早生貴子』,而紅白兩色花代表男孩和女孩,剛好湊成一個『好』字,代表兒孫滿堂!」
4、年畫、荷包
一些民間繪畫中,一頭龍首、獅尾、鹿身,身披鱗甲、馬蹄細腿的麟麟,背上有的馱著一年輕女子,手中抱個胖娃娃,以示送子;有的背上騎個童子,懷抱蓮蓬和笙,取「蓮(連)笙(生)貴子」的諧音;畫面的背景「天宮」隱約展現,以示天賜貴子。
刺綉荷包的紋樣中常見有"蓮(連)生貴子"、"蓮里生子"、"魚戲蓮"、等。傳說這其中"魚"比喻男,"蓮"比喻女。"蓮"與"子"的關系就是母子關系。還有「連(蓮)年有餘(魚)」等。
5、祈蓮神
江西省廣昌縣是國家命名的「中國白蓮之鄉」。該縣赤水鎮太和村一帶素有「祈蓮神」的民間習俗。
相傳隋末唐初某年春,世代種蓮的廣昌縣白水寨西溪村(今名赤水鎮太和村)村民們正值搶季栽蓮之際,卻遇社會動亂,村民們被迫棄蓮外逃,避難於山林。當避難村民貧病交困的之際,七蓮童領王母之詣從天而降,幾經酣戰,除暴安良,解眾生於劫難。此日正是六月二十四日。全體村民決定將這一難忘的經歷以一種形式銘記下來,世代相傳,以感戴七蓮童恩德。於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蓮花生日」(習慣簡稱為「蓮花節」 ),寓連生貴子之兆。
從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太和村的蓮農們便舉行「祈蓮神」活動。
6、佛教習俗
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另外,按照佛教的說法:蓮花代表佛祖清凈的法身,庄嚴的報身,於是便成了佛教吉祥物。
藏傳佛教中更是有很多與蓮有關的習俗。
7、「食荷」習俗
用荷配兌其它食物製作節日食品進餐,稱之「食荷」。「食荷」的傳統食譜為蓮糕、蓮子粥、荷蒸飯、花瓣酒。
鶴慶白族的荷花節,人們觀蓮花、唱蓮歌、嘗蓮饌,堪算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花卉飲食文化。此外在南京也有「食荷」習俗,品種很多,荷花粥、荷葉粥、荷葉粉蒸肉等等、濟南等地也有食荷花瓣的習俗。
8、「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矗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後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產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凈,一張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里,再上蒸籠,蒸熟後即成「荷葉肉」。吃是連肉帶荷葉一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餚。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裡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腌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
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干凈的荷花瓣洗凈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8、「放河(荷)燈」
從上游向下游放荷燈
夏歷七月初七,是民間鵲橋會節日,又叫情人節、女兒節,人們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鵲橋,便在人間河流放燈,讓牛郎認路快步與織女相會。宋代以後不少文人詩文中有此記載。
「牛郎織女天河配,水上荷花燈傳情」
唐代有揚一益二之說,游賞之風冠於西南,聞名天下。後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宮詞中,有「法雲寺里中元節,又是官家降誕辰」記載,可見盛行中元節之早。「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河燈一放三千里,妾身歲月甜如蜜」、「放河燈,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謠、竹枝詞,可證習俗的久遠。
『伍』 哪些城市的荷花比較出色
南京 玄武湖
提到南京的賞荷聖地,大家首先想到的總會是玄武湖。玄武湖景區植荷歷史悠久,聲名遠揚。六朝時期,玄武湖所產的荷葉就已名揚天下,尤其是到了清代,滿湖荷花,蔚為壯觀,夏荷已成為玄武湖三大著名景觀之一。玄武湖被列為中國八大觀荷勝地之一。
婷立如傘,像少女的裙。遠遠望去,彷彿是雲龍湖中的顆顆珍珠,又如湖面上的朦朧星星,美的攝人心魄,美的靜謐美好。
『陸』 嘉興有哪些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嘉興民俗文化概覽
西塘廟會
這是每年四月初三西塘廟會的熱鬧情景,那天,西塘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出來看看西塘鎮上的七老爺,也在只有那天,成天坐在廟里的七老爺會出來在西塘古鎮上到處走走,這已經成為西塘鎮上的最熱鬧人文景觀。
據說,在解放前的廟會上還有更加古怪的情景,許多還願的信男信女各種情形跟在七老爺的後面,按照自己許願的情形,有五花大綁的、有刺傷自己的、更多的是穿著各式服飾,跳舞扭秧歌.現在,愚昧的東西已經不存在了,只留下人們開心歡慶的場面,甚是有趣......
廟實在都差不多,對於西塘的護國隨糧王廟來說,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三倒是有點特色。這天是七老爺出巡廟會,極為熱鬧也很富有地方特色。廟會期間還有跑馬戲、踏白船、盪湖船等民間文藝活動。那一天也是西塘每年旅遊節的開幕。
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後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後,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按說接五路是在初五,為什麼又說在初四晚上?原來,初五日是正日,由於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點迎到財神,於是,這時間就一點點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這樣當然不符合規矩,後來就由長者出面,規定初四日晚上一起行動迎神。
皮影戲
皮影戲,又被羊皮戲,俗稱紙人頭戲,是一種將羊皮或牛皮製作成人物、動物造型的活動剪紙,由藝人用竹簽棒將它緊貼在背後透以燈光的白色在影幕上操縱,以此表演故事的民間藝術。
皮影始於春秋戰國。至西漢,皮影進入宮中。到了唐代,皮影剪刻日益精緻,敷色填彩,用作講史傳經。真正讓皮影成為百戲中的正劇,當在宋代。汴京皮影之盛,宋代的《明道雜志》、《夢粱錄》等著作均有描述。浙江皮影的興起與宋室南遷有關,大批京華藝人南下臨安偏都營生,北方的技藝與南方的文化融合,革新後的皮影在臨安大受青睞,並出現了一些著名藝人。
踏白船
清明節賽船習俗遍及各縣,嘉興稱踏白船,海鹽稱出跳船,平湖稱搖快船,均為劃船比賽。海寧賽船,選手兼在船上作武術表演。清光緒《嘉興府志》謂:「清明,王店市河及薦涇有搖快船之戲」。近代則以市區三塔、郊區油車港、南匯及嘉善天凝庄的踏白船為最有名。過去市區三塔運河上每年一次的踏白船活動極為盛大。鄉村劃船能手組成賽船隊(每船10—16人),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賽手亦著同色服裝列船河中,一聲開賽,多船齊發,飛速向前,以速度最快者為優勝。踏白船古代主要為祭祀蠶神,當地傳說農歷三月十六日為蠶花娘娘生日,故踏白船於是日舉行。嘉興三塔的踏白船,屆時先集中茶禪寺前祀蠶神,比賽結束後亦在廟前謝神聚餐,每當踏白船時,運河塘上觀者如堵,氣氛熱烈,為一年地方盛節。踏白船活動歷數世紀不衰,演變為生產活動和體育活動。養蠶時桑葉常須由遠地購回,運輸刻不容緩,舉行劃船比賽有訓練劃船技術和提高船行速度之意,在清明節前舉行,是作為一種養蠶准備來檢查,兼有文體活動意義。有人認為,踏白船也是一種軍事訓練。宋代踏白為水軍番號,岳飛曾統該軍;明末吳日生在長白盪舉兵抗清,用踏白船訓練義軍。這些均可備一說,其淵源恐均系由祀蠶神衍變擴大而來。
春牛會
亦稱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傳久遠普遍,打春已成為立春的代名詞。嘉興舊時舉行此儀式甚為隆重,延續至清末。據清代《古禾雜識》等書記載:官府先於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乾地支,用不同顏色彩繪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縣率士紳乘轎列隊、鳴炮奏樂至東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遊行返署。在東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農民攜農具到場,覓少年兒童作搖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壯年抬之,百餘人列隊疾駛過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拋牛,以擲中者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員持彩杖將牛打碎,名曰「鞭春」,鄉民競拾土塊用以圍桑樹根,說是可使桑葉茂盛。嘉善的春牛會與嘉興不同,立春日由官府舉行儀式,鳴炮奏樂至校場,迎事先准備好的一頭健壯活牛回府,並在場中向牛祭拜。這一風俗反映了封建社會對農業的重視,以牛作為農業的象徵,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豐收」之意。
開秧門與關秧門
插秧是稻作的開始,第一天插秧稱為開秧門,最受農家重視。舊時此日飲食較豐盛,農民在家中設三牲祭「田土地」,食團子、糕,寓家庭團圓、農事「步步高」之意。又必食鯗魚,並擲鯗魚骨作卜,以之卜雨晴。開秧門時,農民頗多忌諱,如插第一行秧時不得開口,不互傳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別人身上等。插秧至田頭有餘秧全插在田岸,表示今年多糧(實亦供耘田時補株用)。
插秧結束日稱為關秧門。是日必須安排在天晚前完成插秧,如人力來不及亦須請工幫助,如至天黑則認為不吉。嘉善一帶有請田歌手於是日唱歌風俗。請人種田的則須於關秧門日辦一桌酒菜,吃「關秧門酒」。關秧門後,出嫁女回娘家省親,民諺雲:「插好黃秧,看望爺娘」。
演蠶花戲
海寧、桐鄉、海鹽等地很多村莊,在每年清明節前後或收繭後,必演蠶花戲祭神。多由全村集資雇請羊皮戲藝人來村演皮影戲,老幼聚集觀看。演完整本羊皮戲後必加演一段《馬鳴王菩薩》,皮影戲紙幕上出現一個女子騎在馬上賓士,藝人則伴唱《馬鳴王菩薩》,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蠶桑神話和傳說。演畢,蠶農向藝人討取做紙幕的綿紙稱「蠶花紙」,用以糊蠶匾,謂可致豐收。演戲點燈的燈芯,藝人分贈蠶農,稱「蠶花燈芯」,謂置於蠶室,可保蠶事順利。
荷花生日
舊俗嘉興六月二十四為「荷花生日」,又稱雷祖(嫘祖)生日,盛行於清乾隆及民國時期,是日市民傾城游南湖,可不付擺渡錢。農民去煙雨樓側雷祖殿(嫘祖殿)進香。此日南湖遊船匯集,大小船隻數百。大船中有「絲網船」,俗稱「雙夾弄」、「單夾弄」,可供酒菜。小船蓋船篷,擺渡載客。夜晚南湖湖面放荷花燈,以紙扎燈,下系木片,中燃紅燭,飄浮水上,多至千盞。煙雨樓通宵達旦供應茶酒麵食,又有崑曲社在湖上舉行曲會助興。
陪嫁三件寶
1、染紅蛋:娶親當日,女方母親要把染紅的雞蛋放入一隻新馬桶里,含代代相傳、子孫興旺之意。2、還鯉魚:娶親當日,女方要將男方送來的六禮(雞、鯉魚、肉、酒、禮金)中的五禮留下,而將鯉魚退回男方,以示男女雙方結親之後仍互通往來。3、萬年青:出嫁時,女方家要讓新娘攜一株茁壯萬年青出嫁,並植於男方家中,以喻雙方愛情四季常青,吉祥如意。
烏鎮水閣
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一樣,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家盡枕河」。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 水閣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光,午夜夢回,聽底下水聲訇訇,別有一番情趣。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這樣描述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唉乃,飄然而過……」
『柒』 金湖荷花節的介紹
蘇北金湖一直有一個一年一度的節日——荷花節暨三湖美食節,節日一般在夏天內,人們可以容在金湖品嘗到各種美食,在這個期間,金湖是最熱鬧的。政府還舉辦了荷花節暨三湖美食節的晚會,人們無論在家裡,還是在街上都可以感受到節日的熱鬧氣氛。水鄉金湖為 蘇北的水上明珠,有著「江湖要塞蘇北小江南」之稱。當地閔橋的萬畝荷花塘競相爭艷,囊括世界數百種荷看得人眼花繚亂,堪稱一絕。金湖也借勢從2000年舉辦了荷花節,從此金湖荷花名聲鵲起,在荷花盛開七八月份,每年都有20萬多人愛蓮之士慕名從世界各地來到金湖,賞荷書懷。今年如果邀上三五個朋友一邊賞荷唱吟一邊品嘗脆藕嫩蓮,可謂夏日的一大美事。
『捌』 您知道歷史上滅蝗蟲災難的劉承忠將軍嗎
將軍
超級友情鏈接:上饒網路
相信有許多人還不曾了解劉承忠這位歷史人物,小編也是最近一次偶然的機會才打聽清楚的。小編有位同學就在劉承忠的老家附近,所以能道得清這位歷史人物的來龍去脈,但小編打聽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大概內容。
時代背景先來講一下劉承忠這位人物的時代背景,他是我國元朝時期的一位將軍,出生在嘉興秀洲區王江涇鎮荷花村一帶,當然這是現在地名的叫法,古代的地名他們也叫不上來了。
劉承忠的故事
劉承忠祖上的家庭背景很好,可以說是在此地富庶一方。劉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大財主,娶有兩位夫人。大老婆生了劉承忠,小老婆生了一個女兒和兒子,家中劉承忠為長子。劉承忠的母親生性善良,而小老婆則陰險毒辣。因為小老婆生的兒子是個傻子,而古代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她怕將來的劉家財產被大老婆把持,便施以詭計陷害了大房及劉承忠。劉承忠的母親被尼姑庵收留,而劉承忠也有家不能回,被舅舅收養在家。劉承忠的舅舅是當地的漁民(這與現在的嘉興王江涇鎮地勢低窪養魚也是相符合的),他怕劉承忠的小媽會繼續陷害於外甥,等劉承忠十七八歲的時候就讓他去參軍了。後來劉承忠在軍中表現出眾,立下戰功,成了將軍,後來做了江淮指揮使。
在江淮任職期間,江淮地區乾旱無雨,蝗蟲肆虐,給當地老百姓的農業種植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皇帝了解百姓苦楚,貼皇榜,滅蝗災。劉承忠當仁不讓揭下皇榜,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滅了這次蝗蟲災害,給當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元朝滅亡後,這位大將軍便選擇了投河自盡。後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將軍的功績,都尊稱其為劉猛將軍,全國多處建有廟宇供奉,當然他的家鄉也建有他的廟宇。
小編認為,人生在世,不是為自己做了多少事情,而是為了大多數人謀了多少好處,讓大多數的人知道有個人為了他們付出過多少,讓他們得到過多少,這樣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個印記,即便是死後幾百幾千年都會有後人記得,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玖』 王江涇荷花村今後會不會搬遷或者拆遷
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