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墨蘭花
⑴ 徐渭、朱耷和吳昌碩這三位的代表作是什麼,他們的共同風格是什麼
徐渭作品流傳至今的較多,著作有:《四聲猿》、《南詞敘錄》、《徐文長佚稿》、《徐文長全集》等;傳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圖》軸、《山水人物花鳥》冊(均藏故宮博物院)、《牡丹蕉石圖》軸,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等。徐渭的書法和明代早期書壇沉悶的氣氛對比顯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長氣勢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難看懂,用筆狼藉,他對自己的書法極為喜歡,自己認為「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 潑墨寫意畫
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時期的中國,美術正處在學習古人與創新兩種意識碰撞的特殊 階段。水墨寫意畫迅速發展,以徐渭為代表的潑墨大寫意畫非常流行,名家出現很多,技法也不斷更新,徐渭憑借自己特有的才華,成為當時最有成就的寫意畫大師。
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但他在書畫、詩文、戲曲等方面均獲得較大成功。他的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賅,用墨多用潑墨,很少著色,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似與不似之間
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寫意花卉的風格。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干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急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復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之感。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干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製得宜的濃淡。雖然被徐渭自稱「戲抹」,然而在寫意中仍生動的傳達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韻。它的梧桐圖,只以潑墨筆法繪其一小部分,卻有使人聯想到挺拔正直的參天梧桐。正如翁方綱所說:「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 (《復初齋詩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筆法,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欣賞者營造出一片開闊的審美天地。
書中有畫,畫中有書
徐渭是一個書法家,在繪畫中,他將自己的書法技巧和筆法融於畫中,使人覺得他的潑 墨寫意畫簡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蒼勁書法。正如張岱所言:「今見青藤諸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媚躍出,與其書法奇絕略同。昔人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余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陶庵夢憶》)他的《墨葡萄圖》,墨的濃淡顯示了葉的質感,題詩的字體結構與行距不規則,如葡萄藤蔓一樣在空中自由延伸,書與畫融為一體。徐渭的書法造詣很高,其跌宕縱橫的筆法有助於繪畫藝術的巧妙變化,如畫墨荷、葡萄,大刀闊斧,縱橫馳騁,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是難以做到的。徐渭曾做一幅《梅花蕉葉圖》,將梅花與芭蕉放在一起,並且在畫上題寫道:「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維畫」,顯示出徐渭與王維在某些構圖上的源流關系。當然,王維畫雪裡芭蕉,更突出一種禪機,即,使得雪的清寒與芭蕉的心空構成畫面的宗教底蘊,而徐渭在這樣的畫面組合中,更突出一種超越時空的主體解放性。徐渭的書法和畫法都極為嫻熟,功底深厚,他的題字,如他的潑墨寫意畫,縱橫不羈,洋洋灑灑;他的潑墨寫意畫,融合了精熟的筆法,意趣橫生,極富韻味。
畫如其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對權勢不嫵媚,在當世凡前來求畫者,須值徐渭經濟匱乏時,這時若有上門求畫者投以金帛,頃刻即能得之;若趕在他囊中未缺錢,那麼你就是給的再多,也難得一畫——實在是一位性情中人。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題墨葡萄詩》來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徐渭一生命途多舛,遭遇坎坷,晚年悲苦凄涼,形影相弔,他將自己的悲憤和懷才不遇之感融注於筆端,創造了一幅又一幅驚世駭俗的水墨名畫。他筆下的墨竹,枝淡葉濃,,逸筆草草,竹枝氣勢勁健,竹葉俯垂含情,雖屬竹枝而高潔清爽之氣不減。這正是畫家身處下層,懷才不遇,品格高潔,絕世獨立人格的光輝寫照。他的潑墨牡丹,不拘於牡丹的富貴高雅特徵,色彩絢爛,他卻常常以水墨繪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賦予牡丹清雅脫俗的格調和神韻,所謂「從來國色無裝點,空染胭脂媚俗人。」
朱耷朱耷的畫作在東方尤其在日本備受推崇,並在世界畫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如:《孔雀竹石圖》《孤禽圖》《眠鴨圖》《貓石雜卉圖》,以及《荷塘戲禽圖卷》、《河上花並題圖卷》、《魚鴨圖卷》、《蓮花魚樂圖卷》、《雜花圖卷》《楊柳浴禽圖軸》、《芙蓉蘆雁圖軸》、《大石游魚圖軸》、《雙鷹圖軸》、《古梅圖軸》、《墨松圖軸》、《秋荷圖軸》、《芭蕉竹石圖軸》、《椿鹿圖軸》、《快雪時晴圖軸》、《幽溪泛舟圖軸》、《四幀絹本淺絳山水大屏》等,許多條幅,冊頁中的花鳥魚鴨,山水樹石等。書法方面有《臨蘭亭序軸》、《臨「臨河敘」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詩書軸冊等,都在國內外的博物館、院中珍藏。八大山人的書畫有少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已不復得見。
近年部分八大山人作品藝術品投資市場拍賣情況:
《個山雜畫冊》,2008,西泠印社拍場,成交價2352萬元。 風格特點 《河上花圖卷》局部
八大山人以繪畫為中心,對於書法、詩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詣。在繪畫上他以大筆水墨寫意畫著稱,並善於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
在創作上他取法自然,筆墨簡練,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三百年來,凡大筆寫意畫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響。清代張庚評他的畫達到了「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的境界。他作畫主張「省」,有時滿幅大紙只畫一鳥或一石,寥寥數筆,神情畢具。他的書法具有勁健秀暢的氣格。篆刻形體古樸,獨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風格的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又自辟蹊徑。他的花鳥畫,遠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畫風和宋文人畫家的蘭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呂紀、陸治的技法影響,尤致意青藤白陽的粗放畫風。他的山水畫,遠尚南朝宗炳,又師法董、巨、米芾、倪、黃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在書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刻意臨寫漢、魏、晉、唐以來的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為多。
《眠鴨圖》
朱耷繪畫藝術的特點大致說來是以形寫情,變形取神;著墨簡淡,運筆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曠;精力充沛,氣勢雄壯。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實感的最好的一種表現。筆情恣縱,不構成法,蒼勁圓秀,逸氣橫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鳥不是盤算多少、大小,而是著眼於布置上的地位與氣勢。及是否用得適時,用得出奇,用得巧妙。這就是他的三者取勝法,如在繪畫布局上發現有不足之處,有時用款書雲補其意。八大山人能詩,書法精妙,所以他的畫即使畫得不多,有了他的題詩,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畫,使人感到小而不少,這就是藝術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畫多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他用董其昌的筆法來畫山水,卻絕無秀逸平和,明潔幽雅的格調,而是枯索冷寂,滿目凄涼,於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朴之氣,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他的用墨不同於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潤明潔,八大山人乾擦而能滋潤明潔。所以在畫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與別人放得不一樣,同是「滋潤」,八大山人與別人潤得不一樣。一個畫家,在藝術上的表現,能夠既不同於前人,又於時人所不及。他的花鳥畫成就特別突出,也最有個性。其畫大多緣物抒情,用象徵手法表達寓意,將物象人格化,寄託自己的感情。清初畫壇在革新與保守的對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畫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編輯本段]成就影響 《鷺石圖》
八大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這第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夫子自道,最言簡意賅地說出了他繪畫藝術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著他所提示的這條線索,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賞這位畫家的偉大藝術作品。
怪異晦澀中隱含著痛苦
八大由於他的特殊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的畫作不能像其它畫家那樣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他那晦澀難解的題畫詩和那種怪怪奇奇的變形畫來表現。例如他所畫的魚和鳥,寥寥數筆,或拉長身子,或緊縮一團,傾是而非。特別是那對眼睛,有時是個橢圓形,都不是我們生活中所看的魚、鳥的眼睛,生活中魚、鳥的眼睛都是圓圓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會轉動。八大的魚、鳥的眼珠子都能轉動,有時還會翻白眼瞪人哩。他畫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畫家畫那個樣子,渾渾圓圓,上大下小,頭重腳輕,他想擱在哪裡就在哪裡,也不管它是不是穩當,立不立得住。他畫的樹,老乾枯枝,僅僅幾個杈椰,幾片樹葉,在森林中幾萬棵樹也挑不出這樣一顆樹來。他畫的風景、山、光禿禿的樹,東倒西歪,荒荒涼涼,果真有這么個地方,我想誰也不肯到這里來安家落戶。
還有,他畫上的題詩、簽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例如他自號「八大山人」,解釋的人很多,至今學者們還有不同爭論。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 ,有人說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組成,有的人則持慎重態度,稱之為「屐形印」,因為它的形狀像只木屐。至於他畫上的題詩,許多句子更是令人難解。
然而,八大明確地告訴我們:「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又說:「想見時人解圖畫」。他是很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他的畫中之意的。因此許多學者經細心的研究,從他的畫意和字里字間,探聽出許多真消息。例如他有一個畫押寫作 ,很長時間人們一直稱它為龜形畫押,因為其形狀特別像一隻烏龜。後來才看出,原來是由「三月十九日」幾個字變形組成,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個皇帝崇禎自殺的日子,標志著明朝的滅亡。那麼這個畫押,也就表示對國亡的紀念。
《蓮花魚樂圖》
康熙二十一年他曾經畫了一幅《古梅圖》,樹的主幹已空心,虯根露出,光禿的幾枝杈椰,寥寥的點綴幾個花朵,像是飽經風霜雷電劫後餘生的樣子。其上題了三首詩,第一首寫道:「分付梅花吳道人,幽幽翟翟莫相親。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 塵。」「梅花吳道人」是指元代畫家吳鎮,自號「梅花道人」。方框內的字,顯然是被當時或稍後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獄災禍。不難猜測,這個字不是「胡」,即是「虜」。清代統始者以滿族入主中原,最忌諱的也是這兩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掃除「胡塵」,八大山人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的反清復國思想。第二首詩寫道:「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採薇。」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元初遺民畫家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之後隱居吳下,畫蘭花露根不畫坡土,人問何故,他回答說:「土地都被人搶奪去了,你難道不知嗎?」二是殷遺民伯夷、叔齊在周滅殷以後,恥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直至餓死。原來八大這幅《古梅圖》虯根外露,也不畫坡土,是仿照鄭思肖畫蘭之意,暗含著國土被清人所搶奪,他這個明代宗室子孫,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齊採薇首陽山那樣,不肯臣服於新王朝。國破家亡,復國無望,這使他不能不「苦淚交千點」了。
八大題畫詩,是解開他畫意的鑰匙,然幽澀難解,如迷如霧,許多學者都下過一番功夫進行破釋。例如康熙二十三年所作《甲子花鳥冊》(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其中第七頁畫一隻八哥站在枯枝上,題詩曰:「衿翠鳥喚哥,吭圓哥換了。八哥語三虢,南飛鷓鴣少。」此詩之意,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教授經過引經據典考釋後結論說:「此詩畫是譏『虢』(指明)亡後,忠臣如鷓鴣之志切懷南,殊不多見。」這就是說,八大的作品,除了一般的國破家亡的情緒表達之外,有時還具體有所指。《瓜月圖》亦是件有所指的作品,在題詩之後他記錄說:「己巳潤八月十五夜畫所得」。面對著天上的圓月,和人間家家戶戶吃月餅,他的心被觸動了,那麼他「所得」是什麼呢?畫上題詩曰:「眼光餅子一面,月圓西瓜上時。個個指月餅子,驢年瓜熟為期。」有人根據吃月餅的風俗來源於反清義軍傳遞起事暗號的民間故事,說八大在期盼著這一天到來。然而卻要等到何年(驢年)呢?「驢年馬月」是俗語,表示遙無定期。果真如此,則八大的心跡,就不只是徒有國亡余痛了。
吳昌碩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鍾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糅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他的篆刻是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的影響。成為一代宗師。他的畫起大落,善於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他的篆書個性極強,印中的字饒有筆意,刀融於筆。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現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變而正的特點。篆刻方面吳昌碩上取鼎彝,下挹秦漢,創造性地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松、吳攘之切、沖兩種刀法相結合治印。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麗處顯蒼勁,流暢處見厚朴,往往在不經意中見功力。
▲篆刻作品
《壽山老坑巧色雕獅鈕》、《作了天下事》、《讀遍千古書》、《好學為福》、《黑青田》、《一月安東令》、《湖州安吉縣》、《泰山殘石樓》、《園丁生於梅洞長於竹洞》、《暴書》、《千尋竹齋》、《千尋竹齋》3刻、《吳俊卿信印日利長壽》、《安吉吳俊章》、《雷浚》、《鮮鮮霜中菊》、《歸仁里民》 [編輯本段]繪畫生涯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強烈鮮艷。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對吳昌碩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拍案叫絕,並預言其必將成為畫壇的中流砥柱。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舍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 表現形式。
吳昌碩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學畫較晚,40歲以後方將畫示人。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服膺於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畫家的畫藝,從中受惠甚多。他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用寫大篆和草書的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富有情趣,曾有「苦鐵道人梅知己」的詩句,借梅花抒發憤世疾俗的心情。又喜作蘭花,為突出蘭花潔凈孤高的性格,作畫時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顯得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以寄託感情。菊花也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他畫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墨菊和紅菊。墨菊以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層次分明。晚年較多畫牡丹,花開爛漫,以鮮艷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對於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見彩圖《歲朝清供圖》(清))。
▲繪畫作品
《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花卉十二屏風》、《梅花》、《花卉四屏》、《牡丹》、《蘭石圖》、《松石圖》、《花卉》2幅、《紫藤圖》、《雜畫冊(之—、二)》、《依樣》、《天香露圖》、《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圖》、《牡丹圖》、《牡丹水仙圖》 、《大富貴》、《佛像圖》、《富貴神仙圖》、《紅梅圖》2幅、《薔薇蘆桔圖》、《秋艷圖》、《三千年結實》、《人物》、 《三千年結實之桃》、《神仙福壽》、《石梅》、《石竹圖》、《松梅圖》、《歲寒交圖》、《桃實圖》、《瓜果》、《燈下觀書》、《姑蘇絲畫圖》等。 [編輯本段]書法生涯 吳昌碩的楷書,開始學習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顏魯公,隸書學習漢代石刻,篆書學習石鼓文,吳昌碩的行書,學習黃庭堅、王鐸風格。 吳昌碩的篆刻,今天學習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廬從1898年開始就向吳昌碩請教,並向日本篆刻界介紹,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吳昌碩的書法創作中,無疑以篆書、行草為主,但吳昌碩學習隸書的時間並不短,在青年時期便曾臨習漢碑,如「張遷碑」、「嵩山石刻」、「張公方碑」、等,同時又受到鄧石如、吳讓之、楊見山等人的影響,筆法近似楊見山,他在三十五歲時書的一幅隸書還是「張遷」的風格,結體方正,用筆尚拘謹、小心。吳昌碩晚年所書隸書,結體已變長,取縱勢,如這幅「奉爵稱壽,雅歌吹笙」,用筆雄渾、飽滿,從一些線條看,具有篆書的痕跡,可以說這時吳昌碩早已將篆、隸溶為一體了,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目。
吳昌碩的楷書遍臨《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中年以後,博覽眾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十年間,反復鑽研,並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為滿足,參以秦權銘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體勢筆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自出新意,風格獨特。60歲後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剛柔並濟。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晚年以篆隸筆法作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
▲書法作品
《臨石鼓文》
《山青水碧鳥語花香》,2008,佳士得拍場,成交價3426萬元。
《鷺石圖》,2008,北京萬隆拍場,成交價3300萬。
《瓶菊圖》,2008,中國嘉德拍場,成交價3136萬元(不含傭金)。
⑵ 鄭板橋《蘭》這首詩的意思
名字是:蘭(八首)
作者:應該是鄭板橋
這些詩是畫上的題詩,我也沒看過畫,所以建議你去看一下畫。
至於寓意嘛,我的水平有限,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看看作者:他為人疏放不羈,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才子之一。縱觀其一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四十四歲以前,在貧困中成長;四十四歲以後至六十一歲以前,中舉做官;六十一歲以後,賣畫終老。
再看看蘭花:蘭花在我國,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蘭的形態賢淑,花香幽
遠,被譽為「香祖」。就是說與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養蘭
花的房間里,被香氣所化。蘭花不驕不媚,氣質超凡脫俗,
深受人們的鍾愛。而我們宋代的詞人蘇軾也畫過蘭花,而且
是荊棘里的蘭花。借一叢叢蘭花,夾著一些荊棘的自然現象,
抒君子能寬容小人之大度的氣質。
再者關於鄭板橋的蘭花:他從書法中得到啟發,主張「以書之關鈕透入於畫」,畫蘭則「蘭葉用焦墨揮毫,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因而他所畫的蘭花既融入了隸書的陽剛之美,又吸收了草書的機趣天然。
關於以上的詩詞,我在網路的詞條里找到了以下介紹:
借蘭花特徵,透溢出做人勝不驕、敗不餒,持平常心態的胸臆,題畫詩雲:「蘭花與竹本相關,總在青山綠水間,霜雪不凋春不艷,笑人紅紫作客頑。」由蘭花讓人產生聯想,做人要像蘭花一樣幽靜、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爭艷。咫尺畫幅,拓展無限之大,意境深邃。
⑶ 鄭板橋有哪三絕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知名度甚高。其名垂青史的主要原因,在他身具「三絕」。考其「三絕」之譽,源於三說。
一說「三絕詩書畫」。鄭板橋1753年從濰縣罷官歸鄉後,友人李嘯村贈其一副對聯雲:「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這副對聯十分貼切,為時人所贊同,此後,鄭板橋的詩書畫遂有三絕之稱。鄭板橋的詩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同情民間疾苦,揭露豪門權貴的驕奢淫慾,鞭撻貪官污吏的罪惡行徑,堪稱「史詩」。他自己曾說:「板橋詩文,自出己意,理必歸於聖賢,文必切於日用。」他那「別調」的詩,堪稱一絕。他的書法,風格特別,獨成一體,「書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極瘦硬之致,亦間以畫法行之。」在章法上富於變化而不失法度,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適當,錯落有致,大小肥瘦各得其所,人稱其書法布局為「亂石鋪街」。一字一紙,人皆寶之。鄭板橋的畫「脫盡時俗」,自雲「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作畫師法自然,構思巧妙,標新立異,妙趣橫生。鄭板橋「三絕詩書畫」,幾乎家喻戶曉。
二說「三絕蘭竹石」。此說專指鄭板橋的畫,源於李斗《揚州畫舫錄》:「鄭燮,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人。進士。蘭竹石稱三絕。」鄭板橋一生所畫,以蘭竹石為最多,深有寄託,是親君子遠小人思想的體現,是服務「勞人」為宗旨的藝術觀的展示。他畫的蘭別饒情趣,「蘭葉用焦墨揮毫,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既撒得開,又收得攏。故各種蘭花,未開、初開、全開者,山上、岩下、盆中、露根者,無不生機盎然,芬芳四溢。他畫竹師法自然,筆下之竹極有生活氣息,不論枯竹、新篁、叢竹、枝竹,還是風竹、雨竹、雪竹,都各具特色,十分得體。他畫的石富有變化,橫塊、豎塊、方塊、圓塊、欹斜側塊均有。筆法上既有細皴,亦有亂掃,無不生動真切。總之,鄭板橋的蘭竹石,不僅領異標新,藝術性高,且飽含感情,思想性強,故為人們喜愛,堪稱「三絕」。
三說「三絕聽看說」。此說源自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民間,但甚有道理。先說「聽」,鄭板橋有詩句雲:「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歷史上哪位父母官能從風吹竹聲之中聽到老百姓的疾苦聲呢?鄭板橋這「聽」還不叫絕嗎?再說「看」,乾隆十二年(1747年)春節,鄭板橋到濰縣城北關,見一居民門上貼著一副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沒有橫批,鄭板橋看後悟出了橫批:「缺一(衣)少十(食)」。你說鄭板橋的「看」絕不絕?最後說「說」。鄭板橋得罪了上司,被罷官回鄉時,濰縣父老夾道相送,並懇請他為濰縣老百姓留下幾句話,他說:「我希望你們對待父母像對兒女一樣。」這話聽起來似乎不像話,但仔細一想,天下有狠心的兒女,沒有狠心的父母,如果真是拿出對兒女的心腸來對待父母,就會成為真正的孝子。當官的臨別贈言有如此說的嗎,你說鄭板橋說得絕不絕?
⑷ 怎樣畫蘭花
蘭花芳郁、高潔,姿態瀟灑,歷來被作為高尚品格和情操的象徵。畫論有喜氣畫蘭之說,蘭花被人們譽為花中仙,其葉飄逸,花清雅。一般分蘭和蕙,蘭花在每個花莖頂端開一花;而蕙在花莖上開花卻多,多達八九朵花。花期在春天二月左右,為多年生草本,葉多數叢生,葉為帶狀。花心有斑點的為赤心蘭,無斑點的為素心蘭。畫蘭時,葉很重要,行筆之勢全在於葉的布局,也就是說:畫蘭先從畫葉入手。首先以長葉定勢,其後葉的長短肥瘦順勢而出,兩筆交叉有撇鳳眼之稱,切忌交叉成十字或三筆成米字。撇葉時要自然,注意左右關系,多而不亂,少而不疏,疏密得當。先用焦墨畫,深葉撇完後,再以淡墨撤淺葉增加層次。即通過用墨的濃淡,畫出前後的層次感。畫蘭葉的起手勢為:一筆長,二筆短,三筆交鳳眼,一般以中鋒用筆交錯穿插(圖1、2)。畫長葉行筆疾速中有轉折,其提、按、起、落、收筆均要利落,前人稱之為丁頭、鼠尾、蛙螂肚。短葉要與長葉相呼應,穿插疏密相間,葉與葉之間的空白不能相等,蘭葉的長短粗細要與花形成襯托關系,以蘭葉的韌柔勁挺,突出蘭花的嫵媚姿態(圖4)。 畫蘭花,用筆宜瀟灑,墨色要清淡秀雅,花分六瓣,三大三小,蕊有三點(圖
⑸ 吳昌碩擅長畫什麼
吳昌碩先生擅長書法、篆刻、繪畫等,擅長畫 梅花 哦
⑹ 仿寫心田上的百合花,作文題目:心田上的蘭花!600字以上
「古意憐幽草」中的幽草,指的就是蘭花。蘭花,是自然之精靈,深山幽谷之中的蘭花,清香淡雅,沁人肺腑,不以境寂而色遜,不因谷空而貌衰,堪稱「空谷佳人」。
蘭花開放,不為世俗,不為浮華,只為幽香。一朵花開的時間里,它安詳而快樂,寂寞而精彩。自然之蘭,沒有鮮艷招搖的色澤,它以它的幽香,表達著不求聞達、獨守高雅的精神。
以蘭入畫,寄託的是幽芳高潔的情操。元代鄭所南畫蘭從不畫根,呈飄浮狀,人問其原因,他回答:「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注重師法自然,他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曾自種蘭花數十盆,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於來年發箭成長,便於觀其挺然直上之狀,聞其濃郁純正之香。清代畫家李方膺畫蘭,以焦墨寫蘭葉,幾叢幽蘭,花葉紛披,糾纏錯結,粗獷不羈之氣充溢畫面。現代著名畫家潘天壽畫蘭,以骨氣、骨力取勝,追求雄強、豪壯、氣勢、剛陽,滲透著時代氣息。
文章寫得好,被稱為蘭章;朋友以心相交,被稱為蘭友。蘭花,是塵世之間美好事物的象徵。「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屈原用傳神的筆描繪贊美蘭花,讓人領略了蘭的美麗。「蘭溪春盡碧泱泱,映水蘭花雨發香。」杜牧筆下,清洌的蘭溪河水與河邊的蘭花相映,散發出特有的幽香,細雨霏霏,朦朧淡雅。「谷深不見蘭生處,追逐微風偶得之」。蘇轍的詩句,意境深幽,頗蘊禪機。
古稀之年的父親,在老家屋後辟了一方花圃,花圃里,種上了蘭花。花圃里的蘭花,都是從深山林壑尋覓所得。等到白的花、黃的花開了,圓潤柔和、賞心悅目的花瓣,飄在一簇簇綠如翡翠的葉片上,花圃里就有清幽的香氣飄起來,飄得房前屋後香氣滿滿的,飄得人心馥郁。
正是蘭花開放時節,我回鄉下老家探望。進門後來到屋後花圃,見父親正低頭在那兒伺弄他心愛的花草。我走到一花架前,花架上,擺了幾盆形態各異的蘭花。懷著特有的好心情,我用手去觸碰那油綠的葉片和美麗的花蕊,我甚至試探著去翻開黑黑的花土,想看蘭花的根須長得什麼樣子。然而,一不小心,花架被我絆倒了,整架大大小小的蘭盆在剎那之間嘩啦啦掉下來摔得粉碎。
父親聽見聲響,走了過來。看見碎了一地的花盆和蘭花,心痛顯而易見。但他見我不安的樣子,反而安慰說:「碎了就碎了,不必難過。我好種蘭花,是因為它的幽香。你碰倒了它,也是因為它的幽香。真心愛它的話,將它種在心上才是最重要的。」
是啊,生而為人,並非每一樣心愛的東西都可以長久擁有。塵世之間,很多事和物是誘人的,也是無常的,我們絕不可因為執著貪愛而難以割捨。事實上,美好的事物只有置於心中,才會天長,才會地久,才會永不止歇地散發塵世香醇。
⑺ 炎黃藝術館的承辦展出
藝術館在籌建過程中得到了國家、北京市和海內外許多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黃胄先生為藝術館捐贈自己大量的珍貴收藏和作品,許多藝術家也為藝術館捐贈自己的優秀作品。
建館以來,藝術館舉辦了許多大型、重要的展覽,如《海峽兩岸中國畫名家作品展》、《李可染遺作展》、《任伯年畫展》、《揚州八怪畫展》、《列賓及同時代畫家作品展》、《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畫展》、《董其昌藝術展》、《谷牧捐贈百梅圖畫展》、《中國民間珍藏日本畫鑒賞展》、《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抗日畫卷」展》、《羅工柳藝術回顧展》、《華君武漫畫展》、《趙望雲先生遺作展》、《黃苗子、郁風書畫作品展》、《』97中國畫壇百傑展》、《第三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黃胄藝術大展》、《古今書畫真贗作品展》、《第四屆全國水彩、水粉畫展》、《第十四屆全國版畫作品展》、《時代風采一全國寫生畫展》等。
藝術館在舉辦展覽的同時,還進行各種藝術研討和學術交流活動。著名科學家李政道與黃胄先生共同發起的《』93科學與藝術研討會》和由袁寶華、黃胄主持的《』95經濟與文化研討會》,以及為紀念黃胄逝世一周年之際所舉辦的《黃胄藝術研討會》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強烈鮮艷。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對吳昌碩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拍案叫絕,並預言其必將成為畫壇的中流砥柱。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舍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表現形式。 吳昌碩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學畫較晚,40歲以後方將畫示人。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服膺於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畫家的畫藝,從中受惠甚多。他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用寫大篆和草書的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富有情趣,曾有「苦鐵道人梅知己」的詩句,借梅花抒發的憤世嫉俗心情。又喜作蘭花,為突出蘭花潔凈孤高的性格,作畫時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顯得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以寄託感情。菊花也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他畫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墨菊和紅菊。墨菊以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層次分明。晚年較多畫牡丹,花開爛漫,以鮮艷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對於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見彩圖《歲朝清供圖》(清))。 ▲繪畫作品
《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花卉十二屏風》、《梅花》、《花卉四屏》、《牡丹》、《蘭石圖》、《松石圖》、《花卉》2幅、《紫藤圖》、《雜畫冊(之—、二)》、《依樣》、《天香露圖》、《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圖》、《牡丹圖》、《牡丹水仙圖》、《大富貴》、《佛像圖》、《富貴神仙圖》、《紅梅圖》2幅、《薔薇蘆桔圖》、《秋艷圖》、《三千年結實》、《人物》、《三千年結實之桃》、《神仙福壽》、《石梅》、《石竹圖》、《松梅圖》、《歲寒交圖》、《桃石圖》、《瓜果》、《燈下觀書》等。 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二人被美術界並列在一起,足見黃賓虹的藝術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黃賓虹1865年生於浙江金華,卒於1955年。名質,字朴存,擅長山水、花卉並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50歲以後,他的畫風逐漸趨於寫實,80歲以後,才真正形成了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黃賓虹晚年的山水畫,所畫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於黃賓虹在美術史上的突出貢獻,在他90歲壽辰的時候,被國家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稱號。
其作《秋林圖》軸,紙本著色。縱122.8厘米,橫48.8厘米。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此圖一眼望見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繚繞。遠景為山坡,古松蒼郁,有幾間平房,前後錯落。園後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樹木叢生,枝條欹斜,往上高山聳峙,巋然獨立。左側為一片廣闊的湖面,有二隻帆船順風行駛於兩山之間,以山襯水,以水烘山,使山水發生了相互為美的密切關系。這幅畫面盡管崇山峻嶺,山路曲折盤旋,林木叢生,層次頗多,但畫面仍清妍秀潤,意趣生動。構思平中見奇,近取其質,遠取其勢,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這與畫家長期的藝術實踐分不開,使其畫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此幅畫中也能充分地體現出他的「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藝術風格。 李可染的水墨畫一掃逸筆優雅的文人積習,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調,深深地捉住人們的感覺,而在這悲愴旋律的制約下,畫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會被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調。 1954年後他以造化為師,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獨特的風格,可以以黑、滿、崛、澀來概括其藝術內涵,為水墨世界開創出新的格局。
李可染的畫面結構,讓人感受到一種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一種范寬式的飽滿構圖,山勢迎面而來,瀑布濃縮為一條白色的裂隙,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劃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一張紙上,表現出最大最豐富的內容。
從1943年開始李可染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工作,後來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畫界有一種變革,提倡新國畫。於是1954年後他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李可染有扎實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讓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范寬式的飽滿構圖,山勢迎面而來,瀑布濃縮為一條白色的裂隙,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畫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在每一張紙上,表現出最大最豐富的內容。李可染山水畫的價值,主要是他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圖式,並且表現出了渾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其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撝叔,並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其他文稿並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製行世。
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他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他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他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他畫的兩只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⑻ 鄭板橋畫了那麼多竹子、蘭花,為何他不愛畫梅花
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在到揚州之前住在蘇州。他在蘇州城的桃花巷東頭開了一家畫寓。以賣畫為生。當時在桃花巷的西頭,畫家呂子敬也開了一家畫寓。呂擅長畫梅花,並標榜自己畫的梅花是『遠看花影動,近聞有花香』。
鄭板橋來到蘇州後,只畫竹子,山石,就是不畫梅花。而且若有人請鄭畫梅花時,他總是笑道:「我畫的梅花比呂先生差遠了。走吧,我領你去找呂先生求畫去。」
板橋精通書畫,推辭生意,不畫梅花不是因為梅花畫得不好,而是要與鄰友善。在現代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處處出風頭,為他人著想更是一種氣度和修養的表現。
⑼ 你覺得鄭板橋筆下的竹子有哪些特點
板橋畫竹,「神似坡公,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
清代學者像傳》他一生的三分之二歲月都在為竹傳神寫影,他曾有詩寫道:「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少年時,屋旁有一片竹,他於是在窗上糊上白紙,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將竹影投射到窗紙上,他覺得零亂的竹影就是天然圖畫。後來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過觀察和藝術創作的實踐,提煉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論。「眼中之竹」是自然實景,是對自然的觀察和從中體驗畫意:「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時的構思:「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他把主觀與客觀、現象與想像、真實與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了師承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境界。
在國畫《題畫竹》中,他總結自己的畫竹之法:故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雲,是其生也;依於石而不囿於石,是其節也;落於色相而不滯於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國畫《墨竹圖》,嫩竹老竹,潑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後,層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獨立,極富立體感,是一幅優秀的作品。
他畫蘭石,也與別人不同:「蘭葉用焦墨探毫,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清代學者像傳》,既撤撒得開,又收得攏,未開、初開、半開、全開的蘭花;山上、岩下、石畔、盆中的蘭花,他都畫。「畫石亦然,有橫塊,有豎塊,有方塊,有圓塊,有欹斜側塊」,既有細皴,又有亂為,有時甚至用暢筆酣墨畫「一筆石」。
其實,不管是鄭板橋的哪種竹子國畫,不管是哪樣的特點,都是精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