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修文荷花

修文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5-13 12:05:10

㈠ 書院對聯書院行業聯對聯大全

‍古今書院名聯層出不窮,現將部分摘錄與君共賞:(以下不按順序)

北京書院對聯
上聯:千載丹心扶大義
下聯:兩間正氣護皇圖
——雍正題北京匯芳書院日天琳宇,清代皇家書院

上聯:寶案凝香,圖書陳道法
下聯:仙台麗景,晴雨驗耕桑

——乾隆題北京匯芳書院涵遠齋

上海書院對聯
上聯:身經億萬百千劫
下聯:丘也東西南北人
——康有為題上海西郊愚園天游書院
上聯:儒術豈虛談,水利成書,功在三江宜血食
下聯:經師偏晚達,篇家定論,狂如七子也心降

——林則徐題震川書院

重慶書院對聯

上聯:知國家大事尚可為也
下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鄧鶴丹題重慶聚奎書院

上聯:師范豈定談,本經師為人師,濟濟一堂,春風入座
下聯:學成歸實用,由中學兼西學,皇皇大典,夏屋儲才

——張允武題重慶鹿山書院,位於彭水,創建於清代

上聯:詩畫滿牆,墨客薈萃
下聯:書山無頂,曲徑幽深

——重慶五雲書院,又名鹿鳴書院、凌雲書院,位於豐都,創建於明弘治年間

上聯:化雨無私,憶往歲踏雪過來,曾話春風一席
下聯:摩雲有志,願諸生凌霄直上,毋忘燈火三更

——陶澍題重慶摩雲書院,位於彭水,創建於清康熙年間

香港書院對聯
上聯:奧海被鴻猷,萃一姓以報功,虔恭罔懈
下聯:錦田歌樂土,際中天而獻壽,歷久彌勞

——香港周王二公書院,位於新界,創建於康熙年間

上聯:遠心潛志,修齊治國平天下
下聯:東南盡美,文物衣冠出杏壇

——香港遠東書院

台灣書院對聯
上聯:文運亨通
下聯:昌期際會

——台灣興賢書院,位於彰化,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上聯:興詩立誠
下聯:賢關聖域

——台灣興賢書院

上聯:憲章文武
下聯:道貫古今

——台灣萃文書院,位於高雄,創建於清嘉慶年間

上聯:文章闡道德
下聯:石寶蘊光輝

——台灣文石書院,位於澎湖,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上聯:至教遺千載
下聯:微言播萬語

——台灣道東書院,位於彰化,創建於清咸豐年間

上聯:藍本於清,人才可染
下聯:田宜乎力,孝弟同科

——台灣藍田書院

上聯:振采揚花,香飄翰苑
下聯:文光德曜,照徹天垣

——台灣振文書院,創建於清嘉慶年間

美國書院對聯
上聯:至聖孰能名,由義居仁,一脈儒風揚彼美
下聯:華僑尤愛國,熟詩樂禮,千秋書院起人文

——伏嘉謨題美國孔子書院,全稱為美洲孔子學院,近年由居美華僑公建

韓國書院對聯
上聯:文藝時習,詩書禮樂
下聯:德業日新,孝悌忠和

——金煥豐題韓國武城書院,位於全羅北道泰仁縣
上聯:慎思篤行,倫理自明
下聯:依仁游藝,德業日新

——宋鍾哲題韓國武城書院講修齋
浙江書院對聯

上聯:智水消心火
下聯:仁風掃世塵

——明萬曆皇帝題浙江龍山書院

上聯:儒以道得民,此官不賤
下聯:學而優則仕,如日之升

——浙江錢塘書院,位於杭州

上聯:觀象澤風,先聖猶虞大過
下聯:玩圖河洛,後賢庶省微言

——程兆選題浙江五峰書院易學齋

上聯:光昭日月
下聯:書上中興

——浙江五峰書院,位於永康,創建於明正德、嘉靖年間
廣東書院對聯
上聯:為王者佐
下聯:近聖人居

——-廣東渭濱書院,位於廣州,清代呂氏家族書院
上聯:盧橘夏熟
下聯:桂樹冬榮

——廣東粵秀書院,位於廣州,創建於清康熙年間
上聯:行己有恥
下聯:博學於文

——陳澧題廣東玉岩書院,位於番禺,創建於元代
上聯:實事求是
下聯:空谷傳聲

——夏修恕題廣東學海堂,位於廣州,創建於清道光年間
上聯:人文古鄒魯
下聯:山水小蓬瀛

——宋湘題廣東豐湖書院二門,位於惠州,創建於宋寶祐年間
上聯:招邀數君子
下聯:沉醉萬荷花

——廣東廣雅書院濂溪祠,位於廣州,創建於清光緒年間
上聯:讀書志在聖賢
下聯:為官心存君國

——程含章題廣東粵秀書院
上聯:三台奎曜臨南越
下聯:八座文星拱北辰

——王凱泰題廣東應元書院奎文閣

廣西書院對聯
上聯:經天緯地
下聯:正心修身

——廣西經正書院,位於田東,創建於清光緒年間
上聯:桂林無雜木
下聯:山水有清音

——劉長佑題廣西桂山書院,位於桂林,創建於清道光年間
上聯:瘦黃穿石竅
下聯:古蔓繞松身

——浚縣陽明書院,王守仁曾於此講學,後人乃建書院,名陽明書院
上聯:幾人得入春風坐
下聯:千載一游夜雪門

——李彥章題廣西陽明書院,位於武鳴,創建於明萬曆年間

上聯:一室簡編堆左右
下聯:二銘義理證東西

——李彥章題廣西陽明書院
上聯:文能換骨余可法
下聯:學到窮源自不疑

——李彥章集陸游詩題廣西西邕書院學文堂

貴州書院對聯
上聯:學以聚,問以辨
下聯:古與稽,今與居

——貴州學古書院,位於貴陽,創建於清嘉慶年間
上聯:潕水無雙福地
下聯:黔山第一洞天

——貴州紫陽書院,位於鎮遠,創建於明嘉靖年間
上聯:天地之性人為貴
下聯:風雨不動安如山

——元展成題貴州貴山書院
上聯:句里江山隨指顧
下聯:城南鍾鼓斗清新

——貴州龍岡書院,位於修文,創建於明正德年間
上聯:有威可畏,有儀可象
下聯: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貴州龍岡書院

甘肅書院對聯
上聯:不足供大雅留連,插架圖書猶恨少
下聯:最難得高人來往,登門杖履敢嫌多
——劉爾炘題甘肅五泉書院,位於蘭州,創建於清嘉慶年間
上聯:胸前排數十百里雲山,圖畫天開,好趁閑情臨稿去
下聯:眼底是幾千萬人城郭,英賢日出,共邀同志看書來
——劉爾炘題甘肅五泉書院
上聯:雲階月路引人來,樂水志在水,樂山志在山,隨處襟懷隨處暢
下聯:學海書城延客入,見仁謂之仁,見智謂之智,自家門徑自家求
——劉爾炘題甘肅五泉書院
海南書院對聯
上聯:樹老花偏嫩
下聯:春融枝亦樛

——海南瓊台書院奎星樓,位於瓊山,創建於清康熙年間
上聯:養乾坤正氣
下聯:育天下英才

——麥華三題海南瓊台書院奎星樓
上聯:片藻蛟龍,銅鼓教傳石鼓
下聯:梧桐鳳凰,玉陽人擬朝陽

——王宏誨題海南玉陽書院
上聯:笠屐三年,化開耳郡
下聯:風騷一代,孰與眉山

——源山題海南東坡書院

河北書院對聯
上聯:冠四民之為士
下聯:通三才之為儒

——姜憲使題河北滄曲書院,位於滄縣,創建於清雍正年間
上聯:天邊月到平台迥
下聯:林際花藏曲塢深

——河北蓮池書院,位於保定,創建於清雍正年間
上聯:竹靜似聞蒼玉佩
下聯:松寒欲傍綠荷衣

——河北蓮池書院
上聯:統緒繼橫渠,雅化漸於山海
下聯:導源承泗水,英才擢自門牆

——吳士鴻題河北海陽書院,位於灤縣,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上聯:堂開綠野,園辟華林,俯仰千秋留勝跡
下聯:地接琅環,山鄰宛委,師承百世起人文

——河北蓮池書院
河南書院對聯
上聯:此日不得再
下聯:所游必有常

——史致昌題河南彝山書院考棚,位於開封,創建於清道光年間

上聯:近北闕之輝光,人占星聚
下聯:煥中州之文物,歲紀河清

——史致昌題河南彝山書院奎星閣
上聯:文無定價惟求是
下聯:理得真詮始見精

——王懷玉題河南彝山書院
上聯:書不讀秦漢以下
下聯:意常在山水之間

——河南百泉書院,位於輝縣,始建於元代,明成化年間重建
上聯:九轉金丹,虛誇妙葯求方士
下聯:程門立雪,還似菁莪育俊英

——河南嵩陽書院立雪堂

黑龍江書院對聯
上聯:疇為責盡父師,此日桃李成蔭,化雨涵濡東徼遠
下聯:誰其誨我子弟,異時弦歌在耳,改風懷想北樓高

——山長何某題黑龍江菁化書院,位於賓縣,創建於清光緒年間

湖北書院對聯
上聯:荊衡秀氣
下聯:鄒魯遺風

——湖北兩湖書院,位於武昌,創建於清光緒年間
上聯:承千聖道統
下聯:正百代儒宗

——汪嘉樹題湖北紫陽書院,位於漢口,創建於清康熙年間
上聯:眼前皆赤子
下聯:頭上有青天

——吳觀樂題湖北咸豐蔚文書院
上聯:三綱底柱全史
下聯:千古成在六經

——夏力恕題湖北紫陽書院
上聯:天幸楚黃留轍跡
下聯:人從洙泗識津梁

——王化龍題湖北問津書院,位於黃岡,創建於元代
上聯:太乙明從金殿下
下聯:鬥牛光並玉壺懸

——朱灅題湖北紫陽書院,位於漢口,創建於清康熙年間

湖南書院對聯
上聯:天作君師
下聯:門羅將相

——湖南天門書院,位於大庸,創建於元大德年間
上聯:天經地緯
下聯:岳峙淵渟

——李元度題湖南天岳書院,位於平江,創建於清康熙年間
上聯:以文為友
下聯:舉善為師

——王龍文題湖南箴言書院,位於益陽,創建於清同治年間
上聯:納於大麓
下聯:藏之名山

——程頌萬題湖南嶽麓書院二門,位於長沙,創建於北宋開寶年間
上聯:鳶飛魚躍
下聯:月到風來

——湖南惜陰書院,位於長沙,創建於明嘉靖年間
上聯:金聲玉振
下聯:虎躍龍騰

——潘力生題湖南嶽麓書院明德堂
上聯:恩在北闕
下聯:道接東萊

——湖南淥江書院,位於醴陵,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上聯:惟楚有材
下聯:於斯為盛

——袁名耀、張中階題湖南嶽麓書院大門
上聯:循禮明道
下聯:養士尊師

——鄒先成題湖南金鄂書院,位於岳陽,創建於清光緒年間

上聯:修名千佛上
下聯:至味五經中

——湖南石鼓書院二門,位於衡陽,初創於唐元和年間,宋至道年間重建

江蘇書院對聯
上聯:依德之行
下聯:庸言之謹

——江蘇東林書院依庸堂,位於無錫,原名龜山書院,創建於北宋政和年間
上聯:逢源會委
下聯:勇志宏輝

——劉海粟題江蘇繩正書院,位於常州,創建於清代
上聯:博學於文
下聯:行己有恥

——陳澧題江蘇鍾山書院,位於上元(今南京市城北),創建於清雍正年間
上聯:願聞己過
下聯:樂道人善

——江蘇東林書院麗澤堂
上聯:耳目不著處
下聯:戰兢無息時

——耿橘題江蘇虞山書院,位於常熟,初創於元至順年間,明萬曆間耿橘重建
上聯:此日今還再
下聯:當年道果南

——江蘇東林書院大門

江西書院對聯
上聯:空中樓閣
下聯:靜里乾坤

——李資元題江西白鹿洞書院思賢台,位於九江,創建於北宋初年
上聯:傍百年樹
下聯:讀萬卷書

——李秀峰題江西白鹿洞書院御書閣
上聯:川光初媚日
下聯:野氣欲沉山

——張邸塵集唐詩題江西信江書院
上聯:夕陽無限好
下聯:秀色難為名

——張邸塵集唐詩題江西信江書院夕秀亭,位於上饒,創建於清康熙年間
上聯:雲山六時變
下聯:深樹一樓藏

——集蔣苕生、袁子才詩題江西信江書院
上聯:天開白鹿洞
下聯:山抱紫陽關

——朱資題江西白鹿洞書院正學之門
上聯:文章開窔奧
下聯:經訓乃菑畲

——集唐詩題江西信江書院經訓堂
上聯:以詩書為線
下聯:將筆墨為鉤

——胥繩武題江西金鰲書院,位於萍鄉,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上聯:石欄斜點筆
下聯:煙嶼隱行舟

——張邸塵題江西信江書院亦樂堂
上聯:竹風醒晚醉
下聯:簾月度斜輝

——江西信江書院
上聯:雨過琴書潤
下聯:風來翰墨香

——江西白鹿洞書院御書閣
上聯:林表明霽色
下聯:人間重晚晴

——鍾某題江西信江書院夕秀亭
上聯:明月幾時有
下聯:孤雲獨自閑

——張邸塵題江西信江書院問月亭
上聯:明月雙溪水
下聯:清風八詠樓

——朱一深題江西凝秀書院,位於新淦(今新干),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上聯:詩寫梅花
下聯:茶烹穀雨香

——江西白鹿洞書院泮池
上聯:草色分危磴
下聯:霞明見遠山

——張邸塵題江西信江書院青雲別墅
上聯:舉頭望明月
下聯:把酒問青天

——張邸塵集唐宋詩詞題江西信江書院問月亭

遼寧書院對聯
上聯:地近聖居,洙泗宮牆瞻數仞
下聯:基開王跡,鎬豐鍾鼓振千年

——蔣祥墀題沈陽書院,位於沈陽,創建於清康熙年間

福建書院對聯
上聯:誠意在心,闡鄒魯之實學
下聯:主敬窮理,紹濂洛之真傳

——康熙題福建考亭書院集成殿
上聯:成名繇積善
下聯:致用在通經

——王凱泰題福建致用書院,位於福州,創建於清同治年間
上聯:佩韋遵考訓
下聯:晦木謹師傳

——朱熹題福建考亭書院,位於建陽考亭村,宋紹熙年間朱熹於此講學,淳祐年間建書院
上聯:愛君希道秦
下聯:憂國願年豐

——朱熹題福建考亭書院
上聯:博士問科地
下聯:文公過化鄉

——戴鳳儀題福建詩山書院,位於南安,創建於清光緒年間
上聯:道迷前聖統
下聯:朋誤遠方來

——朱熹題福建考亭書院

上聯:人須於剩復後見天地心
下聯:我豈若畎畝中樂堯舜道

——黃道周題福建文明書院,位於漳浦,創建於明代

內蒙古書院對聯
上聯:盛世本同文,合左雲右玉封疆,息馬投戈,沙漠寖成鄒魯俗
下聯:將軍不好武,萃黑水白山俊彥,敦詩說理,邊關長此誦弦聲

——薛時雨題內蒙古長白書院,位於呼和浩特,創建於清同治年間

山東書院對聯
上聯:豈因果報方行善
下聯:不為功名亦讀書

——山東蓮峰書院,位於五蓮
上聯:對一碧淵潭,便欲澄清及民物
下聯:看百年喬木,須知盤錯等冰霜

——山東珠泉精舍,位於濟南
上聯:喬木自知春,不須問宋榆明槐,繞屋扶疏皆入畫
下聯:文波誠打槳,且薄采紅荷綠藻,流客與欲忘歸期

——山東珠泉精舍

山西書院對聯
上聯:崑山潔玉
下聯:桂林一枝

——山西玉林書院,位於右玉,創建於清道光年間
上聯:門前鷗鷺尋常客
下聯:鏡里菱荷次第花

——周而復題山西晉溪書院,位於太原,創建於明嘉靖年間
上聯:遵道而行,學者必以規矩
下聯:誨人不倦,煥乎其有文章

——山西錦屏書院,創建於清咸豐年間

四川書院對聯
上聯:吉祥止止
下聯:成性存存

——聶銑敏題四川墨池書院後門,位於成都,創建於清道光年間
上聯:談經人入室
下聯:問字客停車

——聶銑敏題四川墨池書院廉泉精舍
上聯:考四海而為巂
下聯:緯群龍之所經

——王闓運題四川尊經書院,位於成都,創建於清光緒年間
上聯:君子能由是路
下聯:初學入德之門

——鄔建侯題四川廣寒書院,位於射洪
上聯:德行本,文藝末
下聯:師道立,善人多

——廖春林題四川射洪東山書院內廳

陝西書院對聯
上聯:所學何事
下聯:在志竟成

——謝長年題陝西華原書院,位於朝邑,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上聯:苦心人天不負
下聯:有志者事竟成

——劉繼先題陝西華原書院
上聯:錦繢括羽,瑰寶畢至
下聯:冰壺玉尺,纖塵弗污

——陝西嵕南書院

上聯:匯人間群書博覽之,何其好也
下聯: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樂乎

——陝西關中書院大門
上聯:太華立雲端,對此千尋,情深仰止
下聯:大河來天上,到茲一曲,廣納群流

——黃照臨題陝西山陽書院,位於山陽,創建於清乾隆年間
上聯:華岳黃河俱有靈,其間氣必鍾英哲
下聯:聖賢豪傑都無種,在儒生自識指歸

——陝西味經書院二門,位於涇陽,創建於清同治年間
上聯:竹柏翠環階,總搶瓮非勞,培植須同佳子弟
下聯:芝蘭香滿室,願讀書共勉,延陪莫作假師生

——路德題陝西關中書院仁在堂
上聯:冠五六邑之區,忝廣廈養士尊賢,自今伊始
下聯:扶九萬程而上,願群材立名砥行,與古為徒

——徐敬題陝西皋蘭書院,位於蘭州,創建於清道光年間

以上僅供學習參考,謝謝!

㈡ 劉小五問:范蠡和西施真的泛舟在西湖之上嗎

范蠡是當時越國的大夫,幫助越王勾踐刻苦圖強,滅亡吳國,因深知越王勾踐為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於是隱姓埋名出走。本來范蠡和西施沒有任何關系,但因有范蠡泛於西湖的傳說,後人便給他安排了一個如花美眷西施為伴,同時也給西施安排了一個虛假的美滿的結局。《越絕書》是東漢袁康所撰,記吳越兩國史跡及范蠡等人的活動,多采傳聞異說。例如《越絕書》就這樣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里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姓氏書辨證》卷三中也說,范蠡到了齊國以後,自號鴟夷子。

民間還有一些紀念范蠡與西施愛情的場所。說是在范蠡送西施去吳國途中,二人情難自抑,雙宿雙棲,生下一子。等他們一路磨蹭到吳國時,孩子已能張嘴說話。至今吳越間還有一「愛子亭」,用於紀念范蠡與西施的愛情結晶。只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傳說中這個孩子後來送給別人撫養就再也沒有找回。

《史記》中《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范蠡卻沒有提起西施,就更不用說她和范蠡有什麼關系。是司馬遷沒有看到這方面的記載,沒有聽到這方面的傳說,還是司馬遷特意不寫進去,今天就無從知曉了。因此有關西施的結局眾說紛紜。是被沉於水,或者跟隨范蠡歸隱於西湖,或者還有其他什麼結局,這仍是有待探索的謎。

㈢ 西施是怎麼死的

對於西施的結局,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她隨范蠡歸隱於五湖。西施和范蠡本來是情侶,後來西施為了救國,兩人只能為國犧牲自己的愛情。待到西施功成歸國後,范蠡認為勾踐可以共患難而不可以共安樂,再待下去會有危險,建議西施隨他一起逃走,歸隱江湖,不知所終。因為有范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悲慘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范蠡歸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託對他們的同情。
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根據。根據歷史記載,勾踐這個人很有心計,早在他被吳國俘虜做人質之時,一次夫差生病,勾踐前往探病,竟口嘗了夫差的糞便。夫差很奇怪勾踐的這種做法,忙問其故,勾踐說:「臣聞嘗糞便之類,可知病情的發展;味甘則不佳,味苦則漸愈,今味苦,知大王之聖躬無礙也。」通過勾踐這些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狠手黑、陰險毒辣的人。范蠡輔佐勾踐幾十年,對勾踐算是看透,所以等到越國滅吳復國之後,范蠡便退隱江湖,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統治者,功成以後就殺功臣,這似乎是一個規律,所以勾踐不會輕易地放過西施。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即使是西施逃走,為什麼會一定跟范蠡一起逃走呢?唐朝的《吳地記》轉引東漢《越絕書》這樣記載:「吳之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這樣寫道:「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里的「鴟夷」代指范蠡,《史記�6�1越王勾踐世家》有關於范蠡這樣的記載「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根據這些記載,明代的戲曲作家梁辰魚編成了頗具影響的《浣紗記》。他說:「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吳亡後,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范蠡卻認為越王雄猜陰狠,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於是激流勇退,在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泛五湖而去。」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薴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據說范蠡和西施歸隱五湖後,每天早上,西施對著青銅鏡梳妝,隨手將脂粉水倒入湖中,以致湖中螺呈五色。宋有張堯曰詩雲:「少伯曾居此,螺紋吐彩絲,一奩秋境好,猶可照西施。」清人朱彝尊也寫過這么一首詩:「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低盡傳螺五色,湖邊空掛網千絲。」說的也就是這件事。
然而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同泛五湖去」這段文字,另外幾段關於范蠡和西施歸隱江湖的記載都是根據唐朝版本的《越絕書》,這是歷史更迭的時間鏈中的佚文還是唐朝人自己杜撰的美好的愛情故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種說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6�1親士》記載說:「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把西施被沉於水中解釋為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御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到皮囊里沉到江里去了。
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和柏楊先生的《皇後之死》根據《吳越春秋》這段史實附會了如下情節:越王把西施擄回了越國,第一天晚上勾踐就叫她侍寢:「夫差能夠與你同床共枕,我為什麼與你不能?」越王妻子大發醋勁,妒而生恨,背著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還說:「此乃禍水,豈可久留?」當了「美人計」的工具,事成之後,被人棄之,還是合乎情理的。
同為苦命人的林黛玉也支持西施沉水的說法,她在《西施》詩中寫道: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詩中後兩句意思是:不要去笑東鄰那個效顰的醜女,她卻能平平安安地在溪邊浣紗直到白發。這詩的主旨就是是說,靚女命短,醜女長壽。絕色美女的生命之所以逐浪花而去,是因為往往被政治家用作「美人計」,成為男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而在事情大功告成之時,也就是這些薄命女子的壽終之日了。
當然,還有人認為西施被沉水並非皇後所為,而是她的戀人范蠡。這種說法頗為殘酷,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把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於太湖中了。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越國滅吳之後,范蠡不辭而別,改名叫「鴟夷子皮」,「鴟夷子皮」意思就是皮袋子。為什麼在越國時候范蠡姓范名蠡,後來離開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又改姓朱,卻偏偏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改名叫「鴟夷子皮」,這件離奇的舉動發生在西施沉江之後,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戀的鐵證。范蠡並非無情無義之人,既然他已決意離開越國,他對於自己的戀人還不至於下此毒手。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施沉水是勾踐吃醋而為。《吳越春秋》記載,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西施在宮中三年學習期間,與范蠡之間深深埋下了愛情的種子。越王勾踐顯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動,但他為了成就自己的偉業,只能將西施獻於吳王。為了使西施死心的替他完成使命,勾踐和范蠡約定:滅吳之後,將西施賜於范蠡,不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戀,同時也穩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吳宮,心存越國。但是滅吳之後,陰險的勾踐變了卦。他不會讓自己心愛的女人落到別人的手中,於是下令將西施鴟夷沉江。
另外還有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國滅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今天位於諸暨城南薴籮山麓的西施故里,唐朝時就建有浣紗廟,1986年重修,建築群包括西施殿、鄭旦亭、古月台等。浣紗江畔,有西施浣紗處,臨江岩石上有王羲之所書「浣紗」二字。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於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范蠡有什麼關系。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只是人們的一種猜測罷了。
顯然,這幾種說法盡管存在分歧,但是都是認為西施被沉水中是可信的。現在此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自古紅顏多薄命,西施本是農家女子,只是因為天生麗質,做了越王政治斗爭中的工具,事成之後,「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於西施到底是隨范蠡歸隱五湖還是被沉江底,只能由後人自己評說了。
1、愧疚自縊說
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是,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後,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後自縊於館娃宮內。
2、被范蠡帶走說
這種說法較為風行,典籍中有記載。東漢人所寫的《越絕書》中記述:「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么描繪。說吳國滅亡的當天,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蘇台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萎頓不堪的舊日情人西施,倉皇逃到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蘇東坡曾經寫道:「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在山東肥城陶山,據說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說
西施在越滅吳後的命運還有一種說法,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將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於太湖之中了。
4、被吳人沉江說
民間有一種傳說,吳國滅亡後,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唐代羅隱寫詩道:「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為誰。」從唐代人寫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吳人沉江說」,有一定市場。
5、被勾踐沉江說
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傳說勾踐認為吳國的滅亡源於夫差沉湎於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和「被吳人沉江說」、「被范蠡沉湖說」是異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紅顏禍水」。
6、被越後沉江說
傳說越國滅吳後,勾踐欲將西施收進後宮。越後認為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越國,就令手下將其裹進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這種說法因較為符合君王好色、王後妒嫉的心理,比較流行。《東周列國志》上就是這種說法。
筆者贊成「沉江說」。不管是吳人、勾踐或王後沉的。
因為「沉江說」,典籍記載較早。離吳國滅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親士篇》中說:「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這些人都是「死其所長」——因各自的所長招致相同的禍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說「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確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吳越春秋》也明確記載:「吳王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這里的「鴟夷」,有人解釋是指范蠡,根據是范蠡曾經「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史記·貨殖列傳》)。筆者認為這里的「鴟夷」,解釋為「牛皮」較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於江」上了。范蠡改姓名為「鴟夷子皮」,是紀念朋友和對手伍子胥的懷念。伍子胥被夫差賜死後也是用鴟夷牛皮收斂的屍體。唐人司馬貞的《史記索引》載:「鴟夷子皮,范蠡自謂也。蓋以吳王殺子胥而盛鴟夷,今蠡自以有罪,故為號也。」

㈣ 西施後來到底是怎麼死的如果沒死那在哪

對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一、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二、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裡面記載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三、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四、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四個版本中,沉海說和隱居說流傳最廣,而且相關的證據資料也最多。 「沉海說」的理由是: 《墨子�6�1親士》篇中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6�1逸篇》中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修文御覽》轉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錄《修文御覽》所引《吳越春秋�6�1逸篇》之文亦雲:「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也是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隱居說」的理由是: 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王大悅。」,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於西施和范蠡隱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里就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軾的《水龍吟》詞里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杜牧《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薴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在記載西施的結局上卻也迥異,這是西施結局出現不同版本的開端。至於以後歷代古詩詞中出現西施結局的不同說法,均是以此為依據的以訛傳訛。筆者認為,確定「沉海說」與「隱居說」哪個更有道理,必須查閱更早些的作品,同時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兩個概念:一是對《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對「鴟夷」的理解。 一是對「西施」的理解 。「沉海說」認為,比《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寫著「西施之沉」。從墨子的所處年代來看,他約生於公元前468年,卒於前376年,而越滅吳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他的記載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但筆者以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個美女,不僅《墨子》中提及,《莊子》、《孟子》、《韓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斷定這個西施跟吳越爭霸時的西 浣紗圖施是不同的兩個人(詳見《 西施虛實考 》)。《親士篇》寫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賁、吳起,在司馬遷《史記》中都有記載,可以斷定歷史上都確有其人,以此推論,西施也應該確有其人。但司馬遷在寫到與吳越爭霸相關的人與事時,卻隻字不提西施,這就證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吳越爭霸時的西施。 二是對「鴟夷」的理解 。「鴟夷」是什麼意思?「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制的鳥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用皮革製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說」理解「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里去了。並繼續引證《吳越春秋�6�1夫差內傳》裡面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這段話中的「鴟夷」是伍子胥的代稱,伍子胥死後,被裝在鴟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獻給吳王的,吳亡後,越王把西施沉江,隨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隨范蠡泛舟五湖。但筆者依然以為,《吳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記並不是歷史的真實。以此為據並不可信。值得一說的是,這里的「鴟夷」,杜牧認為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因為《史記�6�1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筆者以為,以「鴟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為范蠡隱居,圖的是隱姓埋名,不讓越王追殺,他不可能取一個與西施之死、與伍子胥之死聯系在一起的「鴟夷」這樣醒目的名字。

㈤ 貴州修文縣有沒有種植蓮花白()

這個地區有種植蓮花白的。

在這個地區有一個蓮花白的基地。是專門種植做批發的。

㈥ 西施真的沉江了

西施之死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這是御用文人的夫子自道;「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就是像西施這樣的人。
越滅吳後,西施到底是死是活,成了一個千古之謎。傳說和歷史的真實相駁詰,千年之下,聚訟紛紜。但歷史總是留有有意無意的後門,官方刀筆吏的指縫間也常常泄露出有趣的消息,粗心的歷史學家為什麼總是視而不見呢?
那時正是春秋時期,諸國多如牛毛,人才空前流動。吳越爭戰的情形就很奇怪,好像是楚國的兩個幫派借著吳越之爭泄私憤,兩國的王們倒似乎是陪襯和布景了:吳國起決定性作用的智囊是伍子胥、孫武和伯嚭,越國是文種和范蠡——五個人都是楚人。
卧薪嘗膽的故事婦孺皆知。伍子胥輔佐吳王闔廬伐越,闔廬被越軍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囑兒子夫差毋忘父仇。三年後夫差大敗越王勾踐,勾踐攜妻赴吳國為人質。大臣文種和范蠡設計賄賂吳國的太宰伯嚭,伯嚭在夫差面前構陷伍子胥,並促使夫差赦免了勾踐。勾踐回國後,卧薪嘗膽,最終於公元前473年伐吳,徹底滅了吳國。吳王夫差自殺而死,自殺的時候蒙著面孔,說:我沒有臉去見伍子胥啊——此前數年,夫差「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這又是一個著名的故事。不知為什麼,古人的行為中總是蘊含著一種極端的美感——子胥大笑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伍子胥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來,置吳東門上,幸災樂禍地觀看越兵的入城式。至今蘇州尚存胥門。伍子胥的臨終遺願大大激怒了夫差,「王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乃使取申胥之屍,盛以鴟夷,而投之於江。」(《國語·吳語》)申胥即伍子胥。——請注意,此處第一次出現了「鴟夷」這種東西。鴟夷,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夫差把伍子胥裝進「鴟夷」,壓上石頭,投到江里,讓他永遠浮不上來,作為對伍子胥臨終遺願的報復。沒想到伍子胥一言成讖,夫差被勾踐生擒,不能忍辱,遂蒙面而死。
吳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國語》、《史記》無載,直到東漢時期的《吳越春秋》,才出現她的儷影。至於西施的結局,更晚至北齊的《修文殿御覽》轉引《吳越春秋》載: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請注意,這是第二次出現「鴟夷」這種東西。越王勾踐仿照伍子胥之死,也把西施裝進「鴟夷」,壓上石頭,投之於江。但是奇怪的是,今傳的《吳越春秋》卻並無這段文字。至於民間盛傳的西施和范蠡相戀的故事,惟一的記載是唐朝的《吳地記》轉引東漢《越絕書》載:「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但是同樣奇怪的是,今傳的《越絕書》也並無這段文字——看來,幾乎同時成書的《越絕書》和《吳越春秋》在歷史更迭的時間鏈中都有佚文;史書的類似命運,同樣大量存在於中國古代典籍之中,這是中國歷史的悲哀,也是自孔子以降官方修史的罪惡宿命。
西施到底是鴟夷沉江,還是與范蠡同泛五湖?似乎成了一個謎團。善良又善於自欺的民間選擇了後者。於是「美人計」西施故事的大團圓結局,撫慰了中國民間的好奇心。
但是「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的記載顯然是有所本的。《墨子·親士》篇中第一次提到西施之死:「西施之沈,其美也。」「沈」通「沉」。西施沉江而死,是由於她的美貌——墨子已然斷言無疑。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血腥的征伐之下,厚黑的陰謀之中,哪有什麼大團圓的意淫烏托邦啊。
再看范蠡的結局。《史記·貨殖列傳》載:「范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又一次、第三次出現了「鴟夷」!越滅吳後,范蠡不辭而別,改名叫「鴟夷子皮」,前往齊國。「鴟夷子皮」就是皮袋子。一個人好好地姓范名蠡,後來離開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又改姓朱,卻偏偏在離開越的時候改名叫皮袋子,這難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嗎?「鴟夷子皮」,這是什麼樣的名字呀!難道復姓「鴟夷」,名「子皮」?這件離奇的舉動發生在西施沉江之後,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戀的鐵證!
西施鴟夷沉江,范蠡痛不欲生。逃亡途中,浮舟於湖上,為了紀念刻骨銘心的愛人,范蠡拋棄了基本的更名原則,姓名不分地叫自己「鴟夷子皮」——以致西施死命的鴟夷為名。愛情,只有愛情,刻骨銘心的愛情,才能解釋如此離奇的舉動,也才能稍稍撫慰一顆破碎的心。這個名字不僅向天下公告了越王勾踐的殘忍手段,公告了范蠡和西施的生死戀情,同時草蛇灰線,傳遞出范蠡和越王勾踐的恩怨糾纏。
——台灣小說家高陽如此解釋范蠡自稱「鴟夷子皮」的緣故:

鴟夷是用牛皮或馬皮做的酒囊,用得著時,虛能受物,腹大如鼓,用不著時,不妨掩而藏之,范蠡以此自況,正就是君子用行舍藏的意思。一說,吳王夫差賜屬縷劍,命伍子胥自殺,用鴟夷盛了他的遺體,投之於江,所以范蠡自稱鴟夷子皮,在表示他亦是越王的罪臣。(高陽《清官冊》)

二說皆非。前者無法解釋為什麼後來齊國請范蠡做相的時候,范蠡拒絕的原因。既然「君子用行舍藏」,齊國請他做相,正是君子「用」的時候到了,為什麼還要「藏」起來呢?後者直以范蠡自為越王罪臣,就更離譜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藏良弓和烹走狗的人不仁義,並非「良弓」和「走狗」有罪在前。況且范蠡本非越人,乃是楚人,本來就是四海游盪,輔佐越王只不過是想成名立業,試一試自家本領如何,功成身退,再繼續游盪四海,何罪之有?
歷史學家們閉目塞聽,不願深究范蠡何以自況「鴟夷子皮」的真正原因,也許仍然是「成王敗寇」的心理慣性使然,因為西施之死揭破了帝王霸業之後的骯臟秘密;可是他們也錯過了考證出西施和范蠡相愛的鐵證的光榮。
線索清晰了。那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的生發和悲劇結局,逐漸豁現了出來。
文種和范蠡向越王勾踐獻上美人計,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薴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吳越春秋》)。這個「相者」,我很懷疑就是范蠡的老師計然。計然名叫辛文子,是「晉國亡公子」的後代,是一個大經濟學家,也是一個技術精湛的「相者」。范蠡拜他為師,並引見給越王,計然告訴范蠡:「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按相術,「鳥喙」主狡詐,無情義。雖然後來計然也向越王獻上了「七策」,但顯然早看穿了越王勾踐的本質。計然遇見了絕世美女西施和鄭旦,第一個要過目的當然就是范蠡。西施和鄭旦學習的內容之一是「容步」,有人用現代漢語構詞法解讀為「儀容和舞步」,令我不禁一哂。「容步」毫無疑問是專詞,是古代流行而今日失傳的媚術之一種,專用以媚惑君王。沒想到的是,這種媚術也媚住了范蠡,三年學習期間,范蠡和西施之間深深埋下了愛情的種子。
當此絕世美女,越王勾踐顯然也動了心,但他乃「鳥喙」之人,「鳥喙」者,按相術,上唇主情,下唇主欲,上唇覆蓋下唇,情壓住了欲,所以才可在艱難中成就一番事業。作為對范蠡的獎賞,越王勾踐和范蠡約定:滅吳之後,將西施賜於范蠡,不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戀,同時也穩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吳宮,心存越國。
但是滅吳之後,陰險的勾踐變了卦。「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專制統治的鐵律開始發生作用。但是勾踐又不能明著來,畢竟,范蠡身後還有一個強援——計然;相對於范蠡,勾踐更害怕這個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人。於是,勾踐使了一招毒計:我不明著殺你,我殺你最心愛的人。西施鴟夷沉江。
勾踐捨不得殺西施嗎?不,西施死了,他還可以把鄭旦據為己有。但是范蠡就不一樣了。范蠡心如死灰,一霎間消滅了所有的雄心壯志。要復仇嗎?西施已不能復生。況且越王有恃無恐,滅吳的強大軍隊還等著稱霸天下呢。
范蠡出走,萬念俱灰,連妻子都不顧了,俱被勾踐殺戮。范蠡浮舟臨江,自號「鴟夷子皮」,自此之後,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范蠡……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史記·貨殖列傳》)遂成一方巨富。齊國的相,還做它干嗎?從此與政治絕緣。
可是且慢——比吳越故事早二百餘年的管仲所著《管子·小稱》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原來那時已經有艷名播於天下的美人西施了,而且西施也成了美人的通稱。那麼,那個西施又有一段什麼樣的故事呢?

㈦ 「太華峰頭玉並蓮,開花十丈藕如船」是什麼意思

太華峰頭潔白如玉的並蒂蓮,開出的花朵直徑有十丈,它的根就像船一樣大。

㈧ 貴陽的周邊有什麼的好玩地方

推薦一:城市體驗游
出行意義;通過近幾年的建設,林城的城市建設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平常里,雖然作為貴陽市民,但我們可能不能仔細的觀看我們所在城市的變化,現在,又到了7天的長假,我們就可以好好看一看林城的變化了。

交通工具:建議使用自行車,因為乘坐公交車換車等因素,不利於你連續遊玩的興趣。

遊玩內容:大南門甲秀廣場、雲岩星力廣場、南明河河景等。

出行線路:你可以選擇最家最遠的一個公園開始你的行程,比如你可以先到大南門廣場,在這里,你可以看到通過整修後,做為老城的大南門已變成了我們城市中最艦麗的一個景觀。這里有修建一新的大南門廣場,還有翠薇園文化景區。你可以先逛一逛大南廣場,然後走進甲秀樓和翠薇園,領略文化帶給我們的那種獨特的回味。然後,你可以在甲秀廣場前,選一家花錢不多,但特具貴陽小吃特色的飯店,吃上一頓特色午餐。中午,你可以騎車來到距此不遠的海關大樓,你可以從這里起,沿南明河綠色長廊,一直走到河濱公園側門處。在這里,你可以看到,通過整治,南明河這條貴陽市的母親河的沿河兩岸,綠樹成蔭、石景遍布,到處是風景,充分體會到貴陽已具有了作為一個現代化省會城市必要的城市化檔次與構架。其後,你又可以來到雲岩星力廣場,在這里,你可以體會到,對於一個現代化大都市來說,在城市的中心,有一個廣場是多麼的重要與必要,從而感受到貴陽市這幾年來城市的變化。最後,你還可以來到陽明祠與朋友成家人喝上一杯晚茶,在陽明祠那種特有的文化懷舊中,體會一番貴陽的歷史文化。
***************************************************
推薦二:貴陽林城市內名勝游
行程安排:

第一景點:黔南第一山——黔靈山腳下,沿盤山大道——九曲徑登上黔靈主峰,參觀貴陽市具有300多年歷史的佛教聖地——弘福寺,還可登上山頂「瞰築亭」看貴陽全景,這時您會發現這是一個「萬馬歸槽」的寶地;然後順山而下,在眾多可愛的野生獼猴的相伴下來到像一面明鏡鑲嵌在碧綠翡翠之中的黔靈湖;參觀革命烈士紀念碑,再沿山道而上參觀麒麟洞;有兩位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先後被關押在此;留下許多故事。

第二景點:參觀被譽為貴陽市市徽和標志的甲秀樓。沿浮玉橋參觀拱南閣、觀音閣、翠微閣。

第三景點:游覽扶風山麓的陽明祠,陽明祠是為了紀念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王陽明而建。

第四景點:參觀被譽為中國古建築的瑰寶——文昌閣,探尋它「大難不毀」的奧妙。

此條旅遊線路特色:集貴陽市古寺廟、古建築為一體
***************************************************
推薦三:花溪、天河潭、青岩古鎮、鎮山村古風秀水游
行程安排:

景點一:「高原明珠」——花溪,游覽美麗的自然山水;被稱之為天下第一「愛河」的花溪河,參觀巴金和其夫人蕭珊渡蜜月的別墅——憩園別墅;在這兒留下許多關於愛的故事。

第二景點:參觀貴州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鎮——青岩古鎮;此鎮是貴州人才輩出之地,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故居及古鎮風貌;中餐可品嘗到當地人自己釀造的青岩糯米酒;被稱為「綠色食品」的米豆腐;香糯可口、肥而不膩的「狀元蹄」等美味。

第三景點:參觀貴州喀斯特地貌特色的——天河潭景區;她集山、水、洞三奇為一體;在這里不但可乘船游覽溶洞——崆靈洞,還可徒步游覽稱「天上人間」的旱溶洞——銀河宮。

此旅遊線路特色:自然山水、文化古鎮、岩溶地貌

熱點內容
西遊記蘭花 發布:2025-09-18 07:14:00 瀏覽:528
青島婚禮宴會花藝 發布:2025-09-18 07:14:00 瀏覽:77
磁懸浮盆景製作方法 發布:2025-09-18 07:08:25 瀏覽:387
花草盆景圖 發布:2025-09-18 07:07:32 瀏覽:796
櫻花乾花製作方法 發布:2025-09-18 07:06:12 瀏覽:454
中葯綠植 發布:2025-09-18 06:53:55 瀏覽:86
櫻花雨圖 發布:2025-09-18 06:53:54 瀏覽:598
海棠非雙 發布:2025-09-18 06:53:22 瀏覽:708
插花比賽海報 發布:2025-09-18 06:38:24 瀏覽:132
德國種荷花 發布:2025-09-18 06:37:38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