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虎邱荷花池

虎邱荷花池

發布時間: 2022-05-13 11:28:09

1. 與荷花的詩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 湖北省天門市汪場鎮有哪些村

汪場鎮 鎮政府駐汪家場,人口52143人,面積7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新街、汪場、賴場、古堤、新溝、大興、車壋、崔王、、別台、石潭、羅巷、雷場、艾垸、沙嶺、金場、楊店、廖河嶺、羅楊、啟後、艾台、楊橋、三橋、方橋、江橋、高橋。

天門市現轄竟陵、楊林2個辦事處;多寶、拖市、張港、蔣場、汪場、漁薪、黃潭、岳口、橫林、彭市、麻洋、多祥、干驛、馬灣、盧市、小板、九真、皂市、胡市、石河、佛子山21個鎮;凈潭1個鄉;天門僑鄉經濟開發區(候口辦事處),國營蔣湖農場(以上2個單位為副縣級);沉湖生態林業科技示範區,白茅湖棉花原種場。全市共有787個村民委員會,30個居民委員會,6982個村民小組。
編輯本段人口概況
天門市有少數民族20個,人口5200人,主要分布在岳口、彭市、漁薪、蔣湖等地,其中,回族、壯族、土家族人口較多,是少數民族散居地區。2007年出生人口1.36萬人,死亡人口為0.8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95‰。年末全市總人口為162.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58.36萬人,佔36%;農村人口為103.74萬人,佔64%,男性人口為85.3萬人,占總人口的52.62%;女性人口為76.8萬人,占總人口的47.38%。0—14歲人口為39.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4.6%;15—64歲人口比重為69.3%;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9.9萬人,比重為6.1%。全市常住人口為139.5萬人。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天門市轄4個街道、20個鎮、1個鄉。共有40個居委會、795個村委會。 竟陵街道辦事處駐竟陵,人口146267人,面積68.1平方千米。轄10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鴻漸、雁叫、慶雲、陸羽、官路、江河、孫灣、東湖、東方、灣壩、東湖、車灣、官路、陸羽、江河、孫灣、陽家渡、大河嘴、江垸、永豐、西龍、公園、沙灘、王施、廟台、公冶、辰已、諶橋、徐北、河埠、走馬嶺、耀星、祖師、眾善寺、灣壩、河堤、新建、二龍廟、中嶺。 岳口街道辦事處駐岳家口,人口110912人,面積100.7平方千米。轄 天門市
3個居委會、50個村委會:陳家巷、廟巷、新堰口、天竺寺、尹興場、聖台寺、鄧巷、截河、五星、塗楊灣、峰嶺、耙市、薛熊灘、習家橋、燈塔、程家橋、劉鐵嶺、唐家拐、蔡宋灣、梁巷、永興庵、懷家坡、張越、洪寺廟、青華寺、夾樹林、金家大灣、勇敢、糧倉巷、荷花潭、楊樹店、黃家灘、新興垸、龔新垸、橫堤渡、錢家嶺、迴流灣、肖馬家灣、東岳廟、鄔越、潘店、健康、七屋巷、保安橋、蔡堤、五龍、楊李橋、新堰口、潭湖、徐家越、十豐庵、北堤、朱灣。 候口街道辦事處駐候口,人口48435人,面積64.9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候口、接官、群力、塗台、候口、朱店、快活、汪嶺、桂花、熊家河、龍嘴、樊店、友誼、長灣、陳方。 楊林街道辦事處駐楊林口,人口41624人,面積52.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前進、楊林口、廟新、蔡灘、黃嶺、八市、楊花台、朱垸、李台、費灣、趙灣、李剅灣、徐渡、新龍、夏德口、聶范、張湖、雙剅、裴杜、肖寺塔、劉新、隆台。 多寶鎮 鎮政府駐多寶灣,人口81888人,面積222.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多寶、羅漢、團結、鄭場、張李、江漢、明星、鞭灣、羅垸、紅土、興場、鮑嘴、新灘、聶場、李花、嚴堖、彭場、江熊、張場、中原、四房、雷鋒、雙橋、漢景、甘路、文湖、革新、曾嶺、沈場、向灣、田家垸、楊灣、劉夏、聶橋、公益、廟灣、喬王。 拖市鎮 鎮政府駐拖船埠,人口79446人,面積128.7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9個村委會:拖市、金窯、橫河、周堤、拖市、金灘、王福、趙台、梅河、廟河、新集、直河、陳橋、丁雲、中心 天門市
、南河、雙河、易家河、太平店、同宜、大橋、嚴家溝、徐集、陳營、禾場、梁場、嚴廟、佘湖、同興場、丁仗、許場、黃流、官溝、福南、張豐、夏場、吳洲、百土地、牯水、三壋。 張港鎮 鎮政府駐張截港,人口95700人,面積15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44個村委會:景鋒、羅萬、洪山、彭湖、尹港、河山、張港、獅子橋、周鋪、段鋪、梁灘、澤口、毛嶺、高拐、毛巷、同興、罐頭尖、大淵、泗港、龔王、三合、熊劉、九郡、中南、河堤子、茶店、白果樹、百台、螺螄灘、高榮台、順河、孫李灣、張角、郭壋、新合、周庄、蒲潭、李湖、瓦屋台、諸通口、高明、柴口、增加、徐橋、菱角洲。 蔣場鎮 鎮政府駐蔣家場,人口55221人,面積80.9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永鎮橋、蔣場、柳口、官河、官祭口、孫嶺、沙湖、彭劉、堤灣、江堤、西燕、賀家灣、李場、齊橋、蔡潭、張廟、西湖、戴巷、黑流、孫潭、饒場、山陽寺、中和。 汪場鎮 鎮政府駐汪家場,人口52143人,面積7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新街、汪場、賴場、古堤、新溝、大興、車壋、崔王、、別台、石潭、羅巷、雷場、艾垸、沙嶺、金場、楊店、廖河嶺、羅楊、啟後、艾台、楊橋、三橋、方橋、江橋、高橋。 漁薪鎮 鎮政府駐漁薪河,人口79441人,面積91.8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漁薪、韓家口、王家灣、趙場、萬家新台、新建、鄭家灘、吳場、魏橋、魏家口、熊台、姚家祠、青山、灰市、蔡廟、解場、泉湖、塗家花園、漁薪、武聖廟、盛灣、楊家嘴、潘家渡、觀音湖、斗笠灣、塗家嘴、萬董家台、張蔡、董家塌、塗口、楊場、潘家灣、羅家亭、朱文台、楊港。 黃潭鎮 鎮政府駐黃土潭,人口71726人,面積75.5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黃潭、黃潭、西廟嘴、新華、小木橋、白龍、窯台、萬場、魯家店、敖堤、絲網灣、楊泗潭、張台、陽台、向張家嘴、七屋嶺、黃嘴、水府廟、徐馬灣、陳壋、黃茅湖、徐南、姚垸、羅口、彭灣、復興、八灣、馬家直河、曾巷、新王、甘嶺、前河台、危湖、曹灣、龍嘴。 橫林鎮 鎮政府駐橫林口,人口78021人,面積101.5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41個村委會:橫林、菜園、三八屋台、白場、危灣、夾台、方嶺、高台、觀湖、金灣、虎獐、匡嶺、史嶺、沙溝、徐巷、周灘、於場、戴灣、於灣、天東、肖郭、董台、陶潭、程灘、鄢灘、沈灘、劉台、盧埠、楊林灣、大灣、柳灣、田灣、鹿鳴、小垸、董灣、王灣、幺灣、楊仙、宋市、金溝、曾台、豹山。 彭市鎮 鎮政府駐彭市河,人口63959人,面積77.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彭市、王港、復興鎮、白沙、雙河垸、顏橋、石橋、鄒張、毛灣、金庄、楊庄、新建、熊潭、清水、羅場、臨江、長江、庄屋、新場、馮廟、趙湖、王橋、同樂、羅橋、胡嘴、前河、周灣、上劉、中流、沙嶺、肖灣。 麻洋鎮 鎮政府駐麻洋潭,人口59854人,面積7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麻洋、全勝、鹿角嶺、全紅、新河嶺、沙河、突飛、五愛、佛嶺、勤儉、東潭、鶴江、方灣、查李、麻洋、謝越、、徐廟、九灣、合力、馬廟、何家口、梁塌、五朝、丁楊、白橋、七屋、鄒灣、十屋、四屋、張橋、徐堖、茅湖、郭湖、邊湖、曾菱。 多祥鎮 鎮政府駐多祥河,人口73704人,面積93.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多祥、綠林口、魯家台、謝灣、謝家灣、仙北、梅灣、郭灣、下劉家河、六門路、窯灣、九屋台、劉家河、郭洲、陳洲、張劉、郭台、嚴垸、孫嶺、多祥、肖越、曾嘴、中和場、九湖溝、板橋、廣榮、東洲、車號子、趙家莊、劉三家、達洲、老西灣、陳灣。 干驛鎮 鎮政府駐干鎮驛,人口64403人,面積80.1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干驛街、干驛晴灘、八團、汪河、油榨、月池、小河、晴灘、社湖、西灣、禾呈、朝門、古老、盧嶺、楊台、周口、劉洲、夾洲、蘇畈、陳張、鮑夾、劉彈、河心、蔣寨、朱嶺、新堰、史嶺、沙嘴、六灣、陳嶺、楊巷、九嶺。 馬灣鎮 鎮政府駐馬灣場,人口47463人,面積83.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馬灣、鄒灣、鄭灣、便河口、李灘、鄢巷、榨屋、橫堤、南閘、張灣、陳黃、廖灣、蔣湖、曾劉、郭嘴、大台、河堤、小湖、匡台、土坑、陳渡、陳巷、馬灣、盧灣、陳馬。 盧市鎮 鎮政府駐盧家口,人口72306人,面積13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8個村委會 天門市
:盧市、盧家口、劉家集、劉老、劉新、劉三、劉窩、肖山、水陸李、王台、同興、北河、黃家口、幺垸、魏家場、汪台、程家台、土庫台、橋頭、中灣、熊家堖、龍坑、兵鐵口、包家堖、夏萬、河嶺、宋名、朱家台、徐台、吳台、喬家嶺、崔家嶺、窯新場、張畢嘴、周家台、彭家堖、鄢家月、合豐店、嚴家橋。 小板鎮 鎮政府駐小板港,人口43592人,面積63.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5個村委會:小板、小板港、車墩、范嶺、鍾場、段嶺、徐灣、王場、羅湖、汪垸、碼頭、艾台、胡橋、姚灣、江台、大板、金王、方寺、幺橋、張嶺、周楊、黃金、魚嘴、羅黃、小板、金科。 九真鎮 鎮政府駐九真廟,人口77055人,面積16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5個村委會:九真、九真、新河口、彭廟、利涉、貓嘴、嚴場、大橋、張店、張廟、龍背、汪橋、郭大、駱駝廟、陸嶺、郭埠、溝灣、東廟、尹巷、三合店、明廟、高壋、李家場、石場、子文、劉廟、東段場、同興集、杜場、何場、四合鎮、中萬、周場、沿河、肖廟、南堤。 皂市鎮 天門市 鎮政府駐皂市,人口76616人,面積144.4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40個村委會:西正街、五華街、李場、段新、劉集、長壽、興隆、鄭橋、團山、文墩、泉堰、白土山、魯新、闕山、邱橋、方場、高堰、陡山、趙北、趙南、舒灘、溫嶺、何嶺、葉子沖、月堰、胡台、楊秀、蔡家、二龍、花園、上傅、下傅、梁前、文嶺、謝大、韓王、馬李、劉楊、胡田、笑城、紅花堰、周黎、洪台。 胡市鎮 鎮政府駐胡家場,人口42532人,面積76.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胡市、六台、董大、戴新、張中、一李、東趙、公議、汪劉、熊上、宋大、胡市、陳集、前台、蒿台、曹李、庄灣、漁農、新民、大興、五房、程老、張大、肖大。 石河鎮 鎮政府駐石家河,人口63711人,面積13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石河、石河、龍王、界牌、竹寺、劉方嶺、復興場、董巷、土城、西河、東河、牌嶺、唐李、盧嶺、胡壋、夏新、唐店、磚廟、段場、江店、周嘴、汪嘴、易嘴、李嘴、諸葛、張巷、孫沖、石廟、姚嶺、吳劉、蔡嶺、洪山廟、東虹、花垸、吳嶺、楊嶺、東橋。 佛子山鎮 鎮政府駐墳禁,人口43491人,面積130平方千米。轄25個村委會:墳禁、店子嘴、王嶺、雷畈、戴河、南巷、佛子山、金杯山、天門口、天龍、雙湖、海灣、陳楊、龔巷、毛河、塗樓、方場、王場、青龍、洪湖、盧嘴、三湖、青山湖、劉巷、康台。 凈潭鄉 鄉政府駐凈潭,人口37004人,面積98.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凈潭、凈潭、沈魯、蔣家場、鍾村、沙口、老屋嘴、東西湖、幺屋、、豐樂、張家場、華福、前七、華嚴、楊文、狀元灣、荷花池、蔣三台、魯家河、東湖口、程家門白湖口、文家台、雙溝橋

3. 長沙市有個地名叫銀盆嶺 誰能告訴我這個名字的由來

地名是人類社會在其漫長的發展進程中所結出的一枚豐碩的果實。地名的命名總是有它不同尋常的由來和含義,一般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生活、民族習俗等密切相關,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文化起源、社會發展的真實記錄。

長沙在漫長的滄桑歲月中,形成了具有本地文化特色,反映古城變遷的絕妙地名。仔細品味長沙城區那些豐富鮮明、風雅幽默、形神兼備、歷史悠久的街巷名稱,不僅使人驚嘆、令人叫絕,而且還可從中領略到古城長沙所特有的歷史風采。
長沙城區的許多地名非常古老,雖經歲月風雨的洗刷,長沙城市的概貌早已今非昔比,然從那些古老的地名中,我們可清晰地尋找到長沙古城發展的歷史軌跡。長沙一名本身就有其淵遠流長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長沙屬於楚國的版圖,有源出湘鄉、流經嶽麓山注入湘江的靳江水作證。傳說戰國時期楚大夫靳尚曾封於寧鄉,死後葬於靳江口,靳江之名即由此而來。漢代賈誼謫宦長沙,定王劉發築台望母,於是便有了太傅里、定王台千古之地。東漢末年,三國紛爭,長沙兵來將往,數度易幟。至今在民間傳說中仍把跳馬澗、驚馬橋、馬欄山、撈刀河這些古地名與關公戰長沙緊密相連。在長沙城南有一條小巷叫南倒脫靴,城西有一條小巷口叫西倒脫靴,其地名的由來更具傳奇色彩。傳說關公戰長沙時,鎮守長沙的太守韓玄命守將黃忠與其應戰,黃忠久戰不勝,韓玄十分不滿,誣其有反叛之心,下令處斬黃忠。素與黃交誼甚好的魏延大怒,拔刀相助,要刺殺韓玄。韓玄見勢不妙,竄下城樓,意欲從城南向北跑。為騙過魏延,跑過小古道巷一小巷時,有意將一靴子脫下,靴尖朝南放著,以示南遁時靴子脫落掉地,此巷後來即彼人們稱為「南倒脫靴」。魏延識破了韓玄的欺詐,朝北追去。韓玄經過城西臬後街的一條小巷時,又脫掉另一隻靴,仍將靴尖朝南放著,自己朝北門奔去。此巷後來即彼人們稱為「西倒脫靴」。韓玄最終未能逃過魏延的追殺,死在其刀下。這個故事干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其義雖屬穿鑿,但它卻反映了一種歷史的遐思。不過,長沙城內確實保存有三國時的遺跡,那就是位於今長郡中學內的韓玄墓,清汪應銓《韓玄墓記》載;玄「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寬厚愛人,玄與三郡俱降,兵不血刃,百姓安堵,可謂知順逆之理,有安全之德。」對韓玄評價甚高,似在為其正名。
長沙城千載流傳著東晉長沙郡公陶侃之母「截發迎賓」、「封貴子」的故事。後人為紀念陶侃賢母,遂將陶侃母親曾居住之地黃興南路西側的一條街命名為禮賢街,1902年不知何故改為沙河街。不過長沙至今仍有兩個古地名與陶侃有關。明嘉靖(1522一1567)時,長沙知縣呂延爵於城南建惜陰書院,以倡陶侃惜「分陰」精神。其所處街道亦以「惜陰」為名,流傳至今。332年(咸和七年)陶侃卒於武昌,遺命歸葬長沙。今城南區樹木嶺有「陶公山」,相傳即為陶侃之墓。
唐宋五代,至宋元明各朝無不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及與其相關的地名。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與現代社會相距不遠,故留下的古地名更是比比皆是,尤其是以司署府衙命名的街道名稱甚多。如藩正街、藩後街因位於藩司(湖南布政司)之前後而得名;府後街是在長沙府署後側,糧道街是因此街駐有糧道衙門,鹽道署所設之地即稱之為鹽道坪,洪承疇經略湖廣時所建貯藏軍米之地謂之皇倉灣,而位於皇倉之後的街道顧名思義的是倉後街。稻穀倉則是因為長沙縣糧倉建在此。臬後街、都正街源於臬司、都司,寶南街因位於「寶南錢局」之南而得名。取「大修文治」之意命名的修文街是因臨近長沙府學宮及學院衙門,取「文運昌隆」之意命名的文運街,是因其位於清「貢院」之前,而順星橋也是因為臨近貢院,來省考生多住此,取順乎文星、得中高魁之意而命名的。
以歷史人物名字命名,是長沙市街巷名稱的另一種由來。如葯王街是紀念葯王孫思邈而得名,晉朝醴陵人丁鰲山,任太守,官清正,後世將其居所、葬地稱醴陵坡(今里仁坡)以推崇。近代長沙更是名人輩出,先有曾國藩、左宗棠,後有黃興與蔡鍔。1885年左宗棠逝世後歸葬於長沙東鄉白竹塘,時人在長沙湘春街建有左文襄詞以為祭祀,今祠雖不存,然左文襄祠之街名一直未變。至於以辛亥革命的元勛黃興、蔡鍔命名的黃興路、蔡鍔路更是使古城增輝。縱觀那上胡家花園、下黎家坡、大王家巷、馬家巷、王家坪、毛家坪、尹家巷、允家巷、馮家灣、左家井、古家巷、四家井、史家巷、江家巷、伍家井、向家灣、危家鋪、孫家坡、沙家巷、蘇家巷、楊西塘、吳家坪、何家巷、邱家灣、佘家塘、紐家巷、張家巷、陳家井、茅家嘴、和家坪、金家碼頭、洪家井、趙家坪、楊家洲、侯家塘、姚家巷、塗家沖、高家巷、郭家巷、唐家灣、袁家嶺、夏家沖、晏家塘、謝家塘、彭家井、蔣家碼頭、喻家沖、傅家巷、雷家園、廖家灣、潭家裡、潘家坪、肇家坪、魏家沖……這些雲集了百家之姓的大街小巷,不能不使人們對生活在這里的那些微不足道的芸芸眾生注目。這些以百家之姓命名的大街小巷,其數量大大地超過了那些以英雄豪傑之名命名的街巷,這不僅使我們再一次地認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因為正是他們,使長沙這座千年古城一次又一次從廢墟中拔地而起,正是他們,創造了古城長沙輝煌的歷史。
長沙古城有1000多條街巷,其名稱的由來除與古跡、典故、人物有關之外,還有很多與地形、特產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相關,留意這些古樸、幽默、形象的原始地名,的確饒有風趣。讀著杏花園、芙蓉巷、荷花池、桂花並、紫荊街、批杷塘、槐樹巷、楠木廳、松柏里、桃子湖、檀樹坎、白果園、柑子園、棗子園、竹山園、芋園、梅園、梓園、子園……等優雅的名字,一種對這花木掩映之處的神往之情便會油然而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既有金沙里、木牌樓、水風井、火後街、土城頭這蘊含著「金、木、水、火、土」的世界最基本元素,也有五金俱全的金線街、銀盆嶺、銅盆湖、鐵鋪巷、錫慶里,而紅石嶺、赤崗沖、黃泥街、青石井、白沙井、黑石渡、碧湘街、紫竹林,更是色彩續紛,美不勝收。人們的衣食任行,七行八作離不了香鋪巷、線鋪巷、書鋪巷、衣鋪巷、當鋪巷、肉鋪巷、鍾表巷、扇子巷、鞋鋪巷、面館巷、茶館巷、銅鋪巷、草葯鋪巷、油鋪街、燈籠街;鴨公嘴、麻雀坡、馬駒塘、豹子嶺、白鶴巷、喜鵲橋、黑狗園、猴王廟、魚塘街、燕子嶺、蜈蚣山、螃蟹橋、貓公嶺、蝦子坪,不僅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且野趣盎然,字字傳神;黃泥坑、糟坊巷、席草田、草牆灣、茅棚街、枯餅巷、芭茅洲,名雖不雅,卻真實地反映了市民居住環境的狹小、簡陋、惡劣,於是人們把對幸福生活的祈盼追求融進了吉祥巷、如意街、長壽里、和平巷、豐盈里、興隆巷、太平街、幸福里的字里行間。至於半湘街、一字澗、二倉里、三宮殿、四方塘、五家巷、六堆子、七里廟、八角亭、九尾沖、十間頭、百善台、千佛林、萬祠巷……則有如一幅絢麗多姿的風俗長卷,反映了千變萬化的長沙古貌。面對那些林林總總,不勝枚舉的街巷名稱,一些文人運用賦對仗工整、涵意深邃、情景交融、音韻鏗鏘的特點,將一些有特點的街巷名稱用賦的形式串連在一起,令人吟味無窮。

定王台、葯王街、馬王堆、局關祠、中山路、黃興路、蔡鍔路,追尋著一個個歷史故事;營盤街、銀盆嶺、吊馬庄、馬援巷、里仁坡、校場坪、協操坪、,則把你帶入馬蹄馳騁、威嚴肅穆的古戰爭軍事中去;

南門口、大西門、小吳門、興漢門、潮宗街、通泰街、湘春街、瀏城橋、西湖橋、培元橋、高碼頭、一步兩搭橋,勾畫出長沙版圖變遷;

碧湘街、小瀛洲、明月池、東牌樓、西牌樓、走馬樓、司門口、八角亭、三王街、西長街、藩城堤、老照壁、紫荊街,記載著馬楚王都和明吉王府的興廢及歷代王朝的更迭;

藩正街、鹽道坪、糧道街、巡道巷、都正街、游擊坪、縣正街、寶南街、臬後街、育嬰街、學宮街、學院街、文廟坪,使人對長沙古代的公署、衙門、學宮一覽無遺;

開福寺、玉泉街、鐵佛東街、千佛林、火宮殿、軒轅殿、社壇街、龍王宮、斗姥閣、太乙寺、呂祖巷、雷祖殿、玉皇坪,使人彷彿置身於香火繚繞的古宗教聖地;
朱家花園、西園、儲英園、息機園、梅園、水月林、萊根香、芋香巷、柑子園、白果園、樟樹園、荷花池,引人漫遊長沙古代的私家園林和風景勝地;

化龍池、金線街、落星田、靈官渡、平地一聲雷、回龍山、落刀嘴、鯰魚套、寶塔山、東瓜山,一個地名就是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

油鋪街、衣鋪街、銅鋪街、書鋪街、織機街、鐵鋪巷、糟坊巷、糖坊巷、機坊巷、火葯局、洋火局、魚塘街、古稻田、韭菜園,則記錄了長沙古代經濟發展的脈絡。

韭菜園、五里牌、幸福橋、識字嶺、仰天湖、興漢門……這些名字無不承載著長沙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而它們的寓意也十分深邃。還有些以地理地形、家族姓氏、吉祥用語和諧音雅化為名的街巷,如坡子街、犁頭街、蘇家巷、彭家井、怡長街、如意街、清香舀、師敬灣等等,無不浸染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反映了人民祈盼幸福生活的心願。

各位看官你們能在這里找出一些可排列成數字系列、方位序列、顏色序列、五行系列的長沙街名嗎?

如半湘街...萬祠巷;一步二搭橋...十字橫街等。還有街名對聯呢。

4. 請告訴我王勃[滕王閣序]的全部內容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相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選自清光緒吳縣蔣氏刊行本《王子安集注》

【作者小傳】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孫。六歲能文,未冠應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李賢)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遊蜀中,客於劍南,後補虢州參軍。又因私殺官奴獲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貶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驚而死。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開初唐新風,尤以五言律詩為工;其駢文繪章絺句,對仗精工,《滕王閣序》極負盛名。於「四傑」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詩文集早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題解】

聞一多曾說初唐四傑「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為都相當浪漫,遭遇尤其悲慘」(《唐詩雜論》)。《滕王閣序》作為一篇贈序文,借登高之會感懷時事,慨嘆身世,是富於時代精神和個人特點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雖連遭挫折,不免產生人生無常、命運偃蹇的怨嘆,但我們在文中更多地體驗到的卻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負和強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織,這正是文章的動人之處。作為一篇優秀的駢文,作者調動了對偶、用典等藝術手段,在精美嚴整的形式之中,表現了自然變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寫部分,文筆瑰麗,手法多樣,以或濃或淡、或俯或仰、時遠時近、有聲有色的畫面,把秋日風光描繪得神采飛動,令人擊節嘆賞。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聯,動靜相映,意境渾融,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譯文】

作者:方智范

這里是早先的豫章郡,郡治就是新設的洪州都督府。星空與翼、軫二星相屬,地形與衡、廬兩山相接。三江是它的衣襟,五湖是它的衣帶,控制著荊楚,接連著甌越。物產的精華化為天上的寶氣,寶劍的光芒直射牛星和斗星的區域。人中的俊傑凝聚著大地的靈氣,徐孺子使得陳蕃專為他設下床榻。雄偉的州城如在雲霧中羅列,有才能的官吏象群星在賓士。亭台和城池處在蠻夷和中原的交界,賓客和主人都是東南一帶的名流。都督閻公有著崇高的聲望,大駕遙臨;宇文刺史有著美好的風范,車駕暫停。正逢十天一次的休假,俊雅的人士象雲一般地聚合;喜迎千里外的來賓,高貴的朋友坐滿了宴席。孟學士是詞章的宗師,文章能使蛟龍騰飛、鳳凰起舞;王將軍是武林的寶庫,韜略閃著紫電和青霜寶劍的光輝。家父在交趾作縣令,我省親路過這名勝之地;一個年幼無知的少年,居然親逢這難得的盛宴。

時光正值九月,節序已是深秋。積水退盡,寒冷的潭水變得分外清澈;煙靄凝聚,傍晚的山巒呈現出一派紫色。整治車馬,登上大路;尋訪美景,馳向高山。來到帝子建閣的沙洲,得見滕王昔日的亭館。樓台層疊。象高聳的青山,向上直插雲霄;閣檐飛架,如流動的色彩,下視不見地面。棲息著白鶴和野鴨的河洲沙灘,極盡島嶼縈回之能事;用桂樹和木蘭建築的殿堂樓館,排列成岡巒起伏的形勢。推開雕刻精緻的門扇,俯瞰裝飾華美的屋脊。山原遼闊,盡收眼底;江湖盤曲,望之心寒。住宅遍布大地,全都是鍾鳴鼎食的人家;船隻擠滿渡口,盡雕成青雀黃龍的形狀。雲氣消散,雨過天晴,彩虹貫天,長空明朗。落霞伴著孤鳥一齊向天邊飛去;秋水映著長空融成一片澄碧。傍晚的漁船響起悠揚的歌聲,歌聲直飄到鄱陽湖的彼岸;秋涼的天空傳來雁群的驚叫,叫聲延續到回雁峰的水邊。

遠望的胸襟剛開始舒暢,奔放的興致又急劇飛揚。簫管齊鳴,鼓盪起清風陣陣,歌聲纖柔,逗引得白雲依依。彷彿在睢園的綠竹叢中宴飲,豪氣蓋過了善飲的彭澤縣令;又如在鄴水的荷花池畔吟詠,文筆輝映著擅詩的臨川才子。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俱全,賢主、嘉賓難得一起聚會。極目長天,暢游假日。天高地遠,令人覺得宇宙無窮無盡;興盡悲來,感到命運皆有定數。遙望夕陽映照下的長安,指點雲霧飄渺中的江南。大地的盡頭南海最深,天柱雖高而北極星更遠。關山難以逾越,有誰同情迷路的遊子?偶然溝水相逢,人人都是異鄉的來客。懷念天子而不得朝見,奉召到宣室殿更不知在何年。唉!命運不好,遭遇坎坷。馮唐容易衰老,李廣難以封侯。使賈誼屈居長沙,並非沒有聖明的君主;讓梁鴻逃隱海濱,又難道不在清明的時代?所可仗恃的是君子安於貧賤,而達人懂得天命。年紀老了應當更加豪壯,哪能在白頭時改變初衷?境遇不好應當更加堅定,決不能拋棄凌雲的壯志。喝了貪泉的水,神志更覺得清爽;處在乾涸的車轍內,心情卻依然歡樂。北海雖然遙遠,乘大風可以到達;晨光雖已逝去,日暮為時未晚。孟嘗品德高潔,空留下報國的熱情;阮籍行為狂放,能學他無路便痛哭?

我年齡幼小,身份低微,只是個讀書人。沒有門路去請求賜予長纓,盡管已到了與終軍相同的年齡;只有懷著拋下筆墨的決心,去羨慕宗愨那乘風破浪的豪情。我舍棄了一生的富貴前程,不遠萬里去朝夕侍奉父親。我不是謝家寶樹般的子弟,卻有幸結交孟母芳鄰般的諸君。不久我將到父親身邊,慚愧地比附孔鯉的庭對;今天我拱手請謁,高興地得以託身於龍門。遇不到楊得意,只好手撫《大人賦》般的文章而空自嘆惜;見到了鍾子期,奏出《高山流水》的樂曲又有什麼羞慚!啊!名勝之地不會長存,盛大的宴會也難以再逢。蘭亭的宴集已是陳跡,梓澤名園也成了廢墟。臨別贈言,承蒙閻公的盛意;登高作詩,只有借重在座諸公。我冒昧地盡情傾吐,恭敬地寫下短序。按照規定的韻字大家作詩,我的一首也同時也成。請諸位展露潘岳般的文采,各自傾瀉陸機般的才華吧。

還可參考:http://www.pep.com.cn/200410/ca604935.htm
http://www.mcscn.net/512.aspx

5. 天門市有個夏山村嗎,屬於哪個鄉鎮

沒有。天門市各鄉鎮如下:
2001年進行機構改革,將李場鎮與皂市鎮合並為皂市鎮、陸羽辦事處與竟陵辦事處合並為竟陵辦事處、新堰鄉與候口辦事處合並為候口辦事處,新設沉湖生態林業科技示範區。2002年設仙北工業園區。
天門市現轄竟陵、楊林、岳口、侯口4個辦事處;多寶、拖市、張港、蔣場、汪場、漁薪、黃潭、橫林、彭市、麻洋、多祥、干驛、馬灣、盧市、小板、九真、皂市、胡市、石河、佛子山20個鎮;凈潭1個鄉;天門經濟開發區,國營蔣湖農場(以上2個單位為副縣級);仙北工業園區,沉湖生態林業科技示範區,白茅湖棉花原種場。全市共有787個村民委員會,4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982個村民小組。
多寶鎮(共36個、1個社區居委會)
羅漢、團結、鄭場、張李、江漢、明星、鞭灣、羅垸、紅土、興場、鮑嘴、新灘、聶場、李花、嚴堖、彭場、江熊、張場、中原、四房、雷鋒、雙橋、漢景、甘路、文湖、革新、曾嶺、沈場、向灣、田家垸、楊灣、劉夏、聶橋、公益、廟灣、喬王;多寶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拖市鎮(共39個、1個社區居委會)
金窯、橫河、周堤、拖市、金灘、王福、趙台、梅河、廟河、新集、直河、陳橋、丁雲、中心、南河、雙河、易家河、太平店、同宜、大橋、嚴家溝、徐集、陳營、禾場、梁場、嚴廟、佘湖、同興場、丁仗、許場、黃流、官溝、福南、張豐、夏場、吳洲、百土地、牯水、三壋;拖市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張港鎮(共44個、1個社區居委會)
羅萬、洪山、彭湖、尹港、河山、張港、獅子橋、周鋪、段鋪、梁灘、澤口、毛嶺、高拐、毛巷、同興、罐頭尖、大淵、泗港、龔王、三合、熊劉、九郡、中南、河堤子、茶店、白果樹、百台、螺螄灘、高榮台、順河、孫李灣、張角、郭壋、新合、周庄、蒲潭、李湖、瓦屋台、諸通口、高明、柴口、增加、徐橋、菱角洲;景峰社區居民委員會。
漁薪鎮(共34個、1個社區居委會)
韓家口、王家灣、趙場、萬家新台、新建、鄭家灘、吳場、魏橋、魏家口、熊台、姚家祠、青山、灰市、蔡廟、解場、泉湖、塗家花園、漁薪、武聖廟、盛灣、楊家嘴、潘家渡、觀音湖、斗笠灣、塗家嘴、萬董家台、張蔡、董家塌、塗口、楊場、潘家灣、羅家亭、朱文台、楊港;漁薪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蔣場鎮(共22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蔣場、柳口、官河、官祭口、孫嶺、沙湖、彭劉、堤灣、江堤、西燕、賀家灣、李場、齊橋、蔡潭、張廟、西湖、戴巷、黑流、孫潭、饒場、山陽寺、中和;永鎮橋社區居民委員會。
汪場鎮(共24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賴場、古堤、新溝、大興、車壋、崔王、別台、石潭、羅巷、雷場、艾垸、沙嶺、金場、楊店、廖河嶺、羅楊、啟後、艾台、汪場、楊橋、三橋、方橋、江橋、高橋;新街社區居民委員會。
黃潭鎮(共34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西廟嘴、新華、小木橋、白龍、窯台、萬場、魯家店、敖堤、黃潭、絲網灣、楊泗潭、張台、陽台、向張家嘴、七屋嶺、黃嘴、水府廟、徐馬灣、陳壋、黃茅湖、徐南、姚垸、羅口、彭灣、復興、八灣、馬家直河、曾巷、新王、甘嶺、前河台、危湖、曹灣、龍嘴;黃潭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橫林鎮(共41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菜園、三八屋台、白場、危灣、夾台、方嶺、高台、觀湖、金灣、虎獐、匡嶺、史嶺、沙溝、徐巷、周灘、於場、戴灣、於灣、天東、肖郭、董台、陶潭、程灘、鄢灘、沈灘、劉台、盧埠、楊林灣、大灣、柳灣、田灣、鹿鳴、小垸、董灣、王灣、幺灣、楊仙、宋市、金溝、曾台、豹山;橫林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彭市鎮(共30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王港、復興、白沙、雙河垸、顏橋、石橋、鄒張、毛灣、金庄、楊庄、新建、熊潭、清水、羅場、臨江、長江、庄屋、新場、馮廟、趙湖、王橋、同樂、羅橋、胡咀、前河、周灣、上劉、中劉、沙嶺、肖灣;彭市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麻洋鎮(共34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全勝、鹿角嶺、全紅、新河嶺、沙河、突飛、五愛、佛嶺、勤儉、東潭、鶴江、方灣、查李、麻洋、謝越、徐廟、九灣、合力、馬廟、何家口、梁塌、五朝、丁楊、白橋、七屋、邱灣、十屋、四屋、張橋、徐堖、茅湖、郭湖、邊湖、曾菱;麻洋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多祥鎮(共32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綠林口、魯家台、謝灣、謝家灣、仙北、梅灣、郭灣、下劉家河、六門路、窯灣、九屋台、劉家河、郭洲、陳洲、張劉、郭台、嚴垸、孫嶺、多祥、肖越、曾嘴、中和場、九湖溝、板橋、廣榮、東洲、車號子、趙家莊、劉三家、達洲、老西灣、陳灣;多祥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干驛鎮(共30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
八團、汪河、油榨、月池、小河、晴灘、社湖嶺、西灣、禾呈、朝門、古老、盧嶺、楊台、周口、劉洲、夾洲、蘇畈、陳張、鮑夾、劉彈、河心、蔣寨、朱嶺、新堰、史嶺、沙嘴、六灣、陳嶺、楊巷、九嶺;干驛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干驛鎮晴灘社區居民委員會。
馬灣鎮(共25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鄒灣、鄭灣、便河口、李灘、鄢巷、榨屋、橫堤、南閘、張灣、陳黃、廖灣、蔣湖、曾劉、郭嘴、大台、河堤、小湖、匡台、土坑、陳渡、陳巷、馬灣、盧灣、馬場、陳馬;馬灣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小板鎮(共25個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車墩、范嶺、鍾場、段嶺、徐灣、王場、羅湖、汪垸、碼頭、艾台、胡橋、姚灣、江台、大板、金王、方寺、幺橋、張嶺、周楊、黃金、魚嘴、羅黃、小板、金科、小板港;小板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盧市鎮(共38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劉家集、劉老、劉新、劉三、劉窩、肖山、水陸李、王台、同興、北河、黃家口、幺垸、魏家場、汪台、盧家口、程家台、土庫台、橋頭、中灣、熊家堖、龍坑、兵鐵口、包家堖、夏萬、河嶺、宋台、朱家台、徐台、吳台、喬家嶺、崔家嶺、窯新場、張畢嘴、周家台、彭家堖、鄢家月、合豐店、嚴家橋;盧市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凈潭鄉(共24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凈潭、沈魯、蔣家場、鍾村、沙口、老屋嘴、東西湖、幺屋、豐樂、張家場、華福、前七、華嚴、楊文、狀元灣、荷花池、蔣三台、魯家河、東湖口、程家門、白湖口、文家台、雙溝橋、五條澗;凈潭鄉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九真鎮(共35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新河口、彭廟、利涉、貓嘴、嚴場、大橋、張店、張廟、龍背、九真、汪橋、郭大、駱駝廟、陸嶺、郭埠、溝灣、東廟、尹巷、三合店、明廟、高壋、李家場、石場、子文、劉廟、東段場、同興集、杜場、何場、四合鎮、中萬、周場、沿湖、肖廟、南堤;九真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胡市鎮(共24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六合、董大、戴新、張中、一李、東趙、公議、汪劉、熊上、宋大、胡市、陳集、前台、蒿台、曹李、庄灣、漁農、新民、大興、五房、程老、程湖、張大、肖大;胡市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皂市鎮(共40個村、3個社區居委會)
段新、劉集、長壽、興隆、鄭橋、團山、文墩、泉堰、白土山、魯新、闕山、邱橋、方場、高堰、陡山、趙北、趙南、舒灘、溫嶺、何嶺、葉子沖、月堰、胡台、楊秀、蔡家、二龍、花園、上傅、下傅、梁前、文嶺、謝大、韓王、馬李、劉楊、胡田、笑城、紅花堰、周黎、洪台;皂市鎮西正街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皂市鎮五華街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皂市鎮李場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石河鎮(共36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龍王、界牌、竹寺、劉方嶺、復興場、董巷、土城、西河、東河、石河、牌嶺、唐李、盧嶺、胡壋、夏新、唐店、磚廟、段場、江店、周嘴、汪嘴、易嘴、李嘴、諸葛、張巷、孫沖、石廟、姚嶺、吳劉、蔡嶺、洪山廟、東虹、花垸、吳嶺、楊嶺、東橋;石河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
佛子山鎮(共25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墳禁、店子嘴、王嶺、雷畈、戴河、南巷、佛子山、金杯山、天門口、天龍、雙湖、海灣、陳楊、龔巷、毛河、塗樓、方場、王場、青龍、洪湖、盧嘴、三湖、青山湖、劉巷、康台;佛子山鎮墳禁街道社區居委會。
竟陵街道辦事處(共29個村、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東湖、車灣、官路、陸羽、江河、孫灣、陽家渡、大河嘴、江垸、永豐、西龍、公園、沙灘、王施、廟台、公冶、辰已、諶橋、徐北、河埠、走馬嶺、耀星、祖師、眾善寺、灣壩、河堤、新建、二龍廟、中嶺;竟陵鴻漸社區居民委員會、竟陵雁叫社區居民委員會、竟陵慶雲社區居民委員會、竟陵陸羽社區居民委員會、竟陵官路社區居民委員會、竟陵江河社區居民委員會、竟陵孫灣社區居民委員會、竟陵東湖社區居民委員會、竟陵東方社區居民委員會、竟陵灣壩社區居民委員會。
岳口街道辦事處(共50個村、3個社區居委會)
天竺寺、尹興場、聖台寺、鄧巷、截河、五星、塗楊灣、峰嶺、耙市、薛熊灘、習家橋、燈塔、程家橋、劉鐵嶺、唐家拐、蔡宋灣、梁巷、永興庵、懷家坡、張越、洪寺廟、青華寺、夾樹林、金家大灣、勇敢、糧倉巷、荷花潭、楊樹店、黃家灘、新興垸、龔新垸、橫堤渡、錢家嶺、迴流灣、肖馬家灣、東岳廟、鄔越、潘店、健康、七屋巷、保安橋、蔡堤、五龍、楊李橋、新堰口、潭湖、徐家越、十豐庵、北堤、朱灣;岳口陳家巷社區居民委員會、岳口廟巷社區居民委員會、岳口新堰口社區居民委員會。
楊林街道辦事處(共22個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廟新、蔡灘、黃嶺、八市、楊花台、朱垸、李台、費灣、趙灣、李灣、徐渡、楊林口、新龍、夏德口、聶范、張湖、雙剅口、裴杜、肖寺塔、劉新、楊林、隆台;楊林前進社區居民委員會。
候口街道辦事處(共14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接官、群力、塗台、候口、朱店、快活、汪嶺、桂花、熊家河口、龍嘴、樊店、友誼、長灣、陳方;候口社區居民委員會。
沉湖生態農業綜合示範區(無農業常駐人口,不能作為行政主體,沒有任何報批手續。)
仙北工業園區
白茅湖棉花原種場(共5個大隊)
長湖、花湖、馬家湖、灌湖、曾頭大隊。
蔣湖農場(共6個分場、2個居委會)
蔣台分場、白湖分場、五里湖分場、野茅嶺分場、戈巴湖分場、羅台分場;蔣湖農場三江社區居民委員會、蔣湖農場四海社區居民委員會。

6. 關於旅遊的

沂蒙山小調旅遊區位於費縣薛庄鎮北部山區,北面同蒙陰縣接壤,東面和沂南縣相鄰,西面是費縣大田莊鄉。整個景區被東蒙望海樓、玉皇頂、大黑山、塔山、槍桿頂、沖漢崮、大青山、五彩山等群山環抱,總面積達80多平方公里。景區內層巒疊翠,山青水秀。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完美協調,相得益彰;集紅色旅遊和農業生態旅遊於一體,是人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休閑度假、回歸大自然、陶冶情操的最佳理想之地。
紅 色 旅 游 景 點
主要有: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地、《沂蒙山小調》誕生紀念地、辛銳烈士犧牲紀念地等。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地
包括:突圍舊址、紀念碑亭、紀念廣場、程克烈士犧牲地。
大青山勝利突圍舊址,位於大青山主峰西麓山凹處的李行溝和梧桐溝,這里是突圍的主戰場。1941年11月30日,我方被圍機關和後勤人員,在抗大一分校校長周純全等校領導的指揮下,用劣質的武器,同裝備精良、有備而來的一萬多日偽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殊死拼殺,最終撕開敵人的包圍圈;抗大一分校以犧牲300多人的較小代價,換取了近萬人的勝利突圍,保存了山東抗日武裝的領導機關和大批有生力量。
程克犧牲地,在突圍主戰場李行溝一民房前的空地上,現建有紀念碑一座。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亭,位於李行溝下方溝口北側。這里是突圍戰中撕開敵人包圍圈的突破口,我方大部被圍人員就是從這里沖出敵人的包圍圈、安全轉移到蒙山深處的。紀念碑、亭建於1997年11月,碑亭為六角挑檐仿古建築;紀念碑碑身高1.941米,面南背北立於紀念亭中央。碑身正面鐫刻「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碑文、立碑單位以及立碑時間,背面鐫刻「大青山勝利突圍簡介」。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廣場,位於紀念碑亭後、左上方,呈東西走向。2005年7月動工興建,2006年10月主體工程竣工。整個廣場建築面積為178000平方米(約50畝)。廣場自西向東利用現狀高差,分為入口廣場、集會廣場(主廣場)和紀念碑廣場三個部分。結合大台階,形成漸進空間序列,營造庄嚴肅穆的紀念抗戰氣氛。
入口廣場在最西端,緊臨公路。廣場正中迎面立一長12米、寬0.8米、高2米,重500餘噸的長方體巨石。巨石正面鐫刻廣場的名稱,背面鐫刻毛澤東主席手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該廣場右側設有大型停車場。
從入口廣場登上58 級大理石台階,便是整個紀念廣場的主體部分——集會廣場。該廣場寬闊宏大,平坦壯觀。主廣場兩側整齊地排放著八尊大理石英烈雕像。北側四尊,自東向西依次是:周純全、閆捷三、邱則民、程克,南側四尊,自東向西依次是:陳明、王立人、漢斯•希伯、辛銳。集會廣場兩側均設有休閑樹陣。
紀念碑廣場,位於東端最高處,是整個廣場的高潮部分。廣場中央建立一座高19.41米的大型紀念碑,碑身為變形方柱體。碑身正面鐫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的「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10個鎦金大字,碑座上安放著大理石英烈群雕一組。
整個紀念廣場三位一體,處於同一條中軸線上,各廣場地面及大台階均用大理石精心鋪砌,顯得更加肅穆壯觀。
《沂蒙山小調》誕生紀念地
主要景點有:引景牌坊、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袁成隆同志墓、「沂蒙山小調」紀念碑、紀念亭、摩岩石刻、《大眾日報》印刷所舊址等。
引景牌坊,位於蒙山四大關口之一的黃草關西側。牌坊高14.8米,寬26米,重約580噸。其造型和氣勢在我省首屈一指。2005年4月建成。
袁成隆同志墓,位於下白石屋村西小河北岸的向陽坡上。2003年8月23日,袁成隆同志的部分骨灰安放在這里,並立有墓碑。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位於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東麓、上白石屋村前。這里山青水秀,風景宜人。小攔河壩北岸的花崗岩巨石上,鐫刻著袁成隆同志的題字:「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另一巨石上鐫刻「沂蒙山小調」詞作者阮若珊同志的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題刻上方不遠處並排立碑兩塊:一塊正面鐫刻「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員名單」和「袁成隆同志生平」,背面鐫刻「沂蒙山小調」曲作者「李林同志生平」和詞作者「阮若珊同志生平」;另一塊正面鐫刻廣為傳唱的《沂蒙山小調》歌曲,背面鐫刻「《沂蒙山小調》誕生記」。
兩塊碑的左邊是「沂蒙山小調」連體紀念亭,寓意「沂蒙山小調」由兩位作者共同創作。這些紀念設施均於1999年9月建立。
《大眾日報》印刷所舊址,位於上白石屋村內,在紀念亭上方二三十米處。印刷所的房屋為亂石築牆,茅草披頂;印刷裝訂車間為4間,另有3間為鑄字車間。因年久失修,房屋已坍塌,但遺址尚存,亟待修復。
「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位於小攔河壩南岸。2003年2月,《沂蒙山小調》被定為臨沂市的市歌後,由臨沂市人民政府於2003年11月建立。
辛銳烈士犧牲地
位於大青山鵝頭嶺下的火紅峪村。景點有辛銳烈士墓、辛銳烈士紀念碑亭、辛銳養傷處、辛銳犧牲處和「八路軍縱隊第二醫療所」舊址等.
其他紅色紀念景點,還有「八路軍山東縱隊後勤部被服廠」舊址,「抗大一分校校部駐地」舊址等。 自 然 風 光
沂蒙山小調旅遊區內群峰競秀,山泉甘甜清冽,林木蓊鬱茂密,奇花異草爭奇斗艷,古樹奇石點綴其間。
景區內大小山頭300多座,海拔600米以上的山頭就有10多座,如望海樓、玉皇頂、大黑山、刀山、舌頭崮、三尖山、槍桿頂、大青山等。
奇形怪狀的巨石遍布景區,多以其惟妙惟肖的形狀命名。如望海樓北坡的「香爐石」,桃源山寨西坡半山腰的上大下小的「蹽翹石」,望海樓東側山腳的「孤島石」,龍王溝山頂上的「龍角石」,舌頭崮上的「舌頭石」,西北崖上的「石狗石」和「喂狗盆石」,南良村河東的「鬼拉車石」,轉虎山西側河邊的「雙扇門石」,沙溝峪東山上的「香爐石子」,大梁村境內的「望夫石」和「蓮花石子」,卧龍村後的「龍拉車石」,茂山莊村境內的小石林、「人頭石」、「八戒石」、「蓮花石」,「壺嘴山石」等。
景區內大小溪流有30多條,眾多溪流匯集於石嵐水庫(中型)。眾多溪流上大都建有小型水庫、塘壩,另外還有許多能夠叫出名字的山泉。這些水庫、塘壩、山泉,像群星點點,散落於景區各處。
旅遊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87%,有密植高產板栗園4萬多畝,西部望海樓至沖漢崮山脈是塔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部大青山至五彩山一帶是省級自然環境保護區。整個景區堪稱「天然氧吧」。
古 樹
蒙山上年齡最大的古松
小橫梁西山山勢陡峭險峻,在山前面接近山頂的地方,有一處百丈懸崖,懸崖上半部的岩石縫中,頑強地生長著一棵蒼勁的古松。古松的根須牢牢地、深深地盤扎在懸崖縫隙里,斑駁虯曲的粗大樹干平直地橫伸在懸崖半空,長約十幾米。古松雖然歷盡滄桑、久經風霜,至今卻仍然枝葉繁茂,松果累累。山風襲來,古松恰似一條綠色的巨龍,搖頭擺尾地嬉戲於懸崖峭壁之上。至於這棵古松的來歷以及它的年齡,就連世世代代居住在東蒙山裡的人也說不清楚;只知道老人們說過:他們上幾代的老人們記事時,這棵松樹就是這個樣子。過去的蒙山光禿禿的,這棵古松是蒙山上唯一的一棵松樹,堪稱是蒙山松樹的祖先。此處懸崖也因樹得名——「松崖」。
傳說,過去臨沂城裡有一位吃齋行善的好心人,曾在自家盛滿水的水缸里,看見了「松崖古松」的倒影。另一說,曾有一位沂州知府,為官清正廉潔,深受百姓愛戴;他在府衙後院新建一荷花池,池水清澈明凈;知府早晨在池邊散步時,經常在池水中看到「松崖古松」的倩影。
過去蒙山上沒有樹,老百姓燒柴都非常困難,許多砍柴人都想把古松砍下來當柴燒。砍柴人把繩索的一頭系在懸崖頂的巨石上,另一頭系在自身腰間,從懸崖上邊冒險滑到古松根部,用砍柴斧或砍刀向古松砍去。說也奇怪,無論是誰,砍不幾下,不是砍柴斧掉了頭,就是砍刀墜落懸崖。積年累月,古松的根部被砍得傷痕累累,然而卻沒有一人能將古松砍下來。古松才倖免於難,保留至今。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長期駐扎在沂蒙山區。有一位首長聽了「松崖古松」的故事後,便親自來到懸崖邊欣賞這棵古松樹。看後深有感觸,即興吟誦贊揚古松的「打油詩」一首。雖然時隔半個多世紀,但是當地記性好的老人們,還能完整地把它背下來。全詩如下:「一棵古松在山崗,風吹雨打受寒霜。青松有苦無處訴,渾身上下是刀傷。早晚盼著東風起,撥去烏雲見太陽。幼樹成林身邊站,百鳥歌唱樂洋洋。山青水秀美景好,花開滿山萬里香。」
譚家莊村中的老槐樹
在譚家莊村中間,有一棵老槐樹,樹干挺直,高約4米,直徑約1.5米。樹干西側靠近地面約20厘米往上有一高約1米,寬約40厘米的栆核形樹洞。小孩子們經常從洞口鑽進鑽出,玩耍嬉戲。整個樹干當中都是空的,分叉處有一朝天洞口,恰似「天窗」,在樹洞內透過「天窗」可直接看到藍天。分叉處原有6個粗大樹枝,分別伸向西南、南、東北、西北、西和上方。上世紀七十年代,老槐樹下李姓居民修建房屋,因南枝礙事而將其鋸掉,未免有些可惜。樹的主幹和各大枝杈雖然中間全都空了,但它的樹皮全都活著,仍有著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夏日來臨,老槐樹依然枝葉繁茂,濃蔭蔽日,花滿枝頭。村民們總喜歡在樹下納涼聊天,談古論今。 村名雖叫譚家莊,現在卻沒有一戶居民姓譚。至於該村是什麼年代建立,老槐樹又是哪個朝代栽植的,誰也說不清,既無人知曉更無文字記載。只知道上幾輩的老人們傳下來,說他們小的時候也喜歡鑽到樹洞里去玩兒。
據「水淹霸王」、「薛禮屯兵黃土關」和「程咬金占據豹頭山」的傳說推測:隋、唐或更早以前,這里就已經有村民居住了。建立村莊和老槐樹的栽植年代,有待專家、學者們考證。
板栗樹王
板栗樹王位於大古台村東路北,這是一株古老的板栗樹,樹干直徑1.5米,斑駁蒼勁,樹主幹的東半部已朽蝕,但西半部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主幹上三個巨枝向三個方向伸出,恰似鳳凰展翅。據說此樹為明朝人所植,距今已有400多年,現在仍然枝繁葉茂,秋天碩果累累。
華擘頂地質災害遺址
位於上白石屋村以北、以東。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夏,傾盆大雨一連下了七天七夜,致使華擘頂崩塌。大量泥沙裹挾著巨大石塊,將原來的上白石屋村全部掩埋,十餘口村民無一倖免。現在所見到的村周圍的巨石,均為那次地質災害所留。
古 廟 庵 遺 址
玉皇廟
位於望海樓南邊的平仙頂上。此山海拔935米,因山頂地勢平坦,故名平仙頂。修建玉皇廟後 ,改為玉皇頂。該廟坐北朝南,現存玉皇殿三間,東西闊6.38米。磚石結構,建造極為堅固。玉皇殿外觀很大,殿內空間卻很小。牆體用條石砌成,厚1.1米,為無梁殿,拱形石碹頂,上覆灰陶筒瓦,形制為硬山單脊。玉皇廟始建年代不詳,殿前石碑記載清雍正和光緒年間皆重修過。據此推測,當不晚於明代,距今至少300餘年。其結構既無昔日的銅范鐵鑄,又無現在的鋼筋混凝土,卻能長期經受雷電風霜的侵蝕而屹立於高山之巔,確屬奇跡。
回龍廟
位於北鳳山東側,建築規模和修建年代不詳。常見的廟宇寺院大都是面南背北而建,該廟宇的建築卻一反常規,依山勢座西朝東而建,連廟碑也是如此。文革前還有廟碑一幢,後不知去向。如今,在廟宇的遺址上,隨處可見灰陶筒瓦的殘片。
和樂寺
位於南良村前河南岸。該寺的建築規模和建築年代均不詳,遺跡也早已盪然無存。遺址上早已建成了村落,村名沿襲寺名至今。也有將其稱為「坷垃寺」的。
北庵
位於白石屋村北,華擘頂山前。該庵最大的特點即「一石成庵」,在一巨石下的石棚內供奉神位。曾有尼姑在此修行,吃住均在石棚內。也有人將其稱為「皇姑庵」。
九庵
位於劉家寨西大山的一處風景秀麗的山坳中,原有庵舍十數間,建庵年代不詳。該庵曾有九位美麗的尼姑在此修行,故名「九庵」,也叫「九女庵」。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慕名前來燒香許願——實則欣賞美女。現在庵舍早已無存,塔山林場在九庵遺址上建房三間,供護林員居住。 古 關 隘 遺 址
黃草關,是蒙山四大關口之一,處於蒙山最東端,在杏庄村北500米處。這里兩山夾峙,地勢險要,是費縣通往垛庄的必經之路。這里過去交通閉塞,羊腸小道崎嶇難行,即使獨輪車也難以從這里進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人們才將此關打開,修通了柏油路。因這里盛產黃草,故名「黃草關」。
黃土關,位於馬頭崖村後,這里的黃土層特別深厚,面積有幾百畝。傳說是唐朝名將薛禮(平貴)命將士每人從別處帶來一包黃土,墊成的一個大型演兵場。它西頂馬頭崮,東到大河邊。薛禮在此處訓練將士,為東征做准備;同時,扼守著東蒙的南北交通要塞,故名「黃土關」。現在,人們在此取土時,還經常能挖到銅箭鏃。
山 寨 遺 址
主要有古代山寨和近代山寨兩種。
古代山寨——豹頭山山寨
豹頭山,即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樓,海拔1001.1米,山頂上有古山寨遺址。傳說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程咬金,曾率起義軍在山上安營紮寨,將此山叫做「豹頭山」。起義軍居高臨下,扼守著蒙山四大關口最東端的黃草關。至今山頂巨石上仍留有起義軍舂糧用的大石臼多處,他們用過的瓷器碎片也隨處可見。
近代山寨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軍閥混戰,匪盜猖獗,到處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大土匪頭子、混世魔王劉黑七(劉桂堂)率領匪徒四處流竄,殘害百姓。土匪每到一處,都是燒殺搶掠,或者綁架人質,敲詐勒索,無惡不作。老百姓惶惶不可終日,度日如年。
為躲避匪徒的襲擾,平原地塊的百姓建起了土圍子,山裡的百姓便利用地理優勢,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山頭上,用大石塊壘砌了圍牆,在圍牆裡面建起了簡陋的小茅屋——這就是近代的避難山寨。
這些山寨遺跡,時間雖已過近百年,但現在大部分還是保留了下來。在東蒙山就有多處:像白石屋北山的三個山頭上,自西向東的桃園山寨、華擘頂山寨、小羊山山寨;譚家莊西山的燕子棚山寨,宋家莊村西的宋家樓山寨;胡家莊東山的鋤刃山山寨;彭家嵐子西山的西大寨山寨;沖漢崮上的沖漢崮山寨等。

7. 描寫和西湖荷花的詩句

  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隻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2. 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朱庭玉《天凈沙·秋》

    庭院前落盡了梧桐的葉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當日的風姿。

  3.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接,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陽光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艷嬌紅。

  4.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5.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蘇軾《江神子·江景》

    一朵荷花,雖然開過了,但是仍然美麗、清凈。

  6.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秦觀《納涼》

    寂寂明月夜,參差的笛聲響起在耳邊縈繞不覺,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7.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秋天桂花飄香,夏季十里荷花。

  8.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李商隱《贈荷花》

    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

  9.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李商隱《贈荷花》

    荷花與荷葉長期互相交映,當荷葉掉落,荷花凋謝之時,是多麼令人惋惜啊。

  10.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歐陽修《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好》

    西湖風光好,荷花開後清香繚繞,劃船載著酒宴來賞玩。

8. 荷花滿池放,荷月是我國農歷哪月的別稱

一月的別名:正月、二月、孟月、端月、孟春、征月、渡邊一樹樂師、新鄭是我們現在知道的歷法,始於夏朝。這就是人們過去所說的「夏歷」的由來。夏歷就是陰歷,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陰歷。因此,中國傳統的一月是夏歷的第一個月。一年從第一個月的立春開始。正月有新年,過年的習俗是折柳枝放在水瓶里,所以正月也叫「劉悅」。正月是春天的第一個月,所以也叫孟春芝、新鄭、孟玥。隨著天氣變暖,人們很容易犯困,所以也被稱為「睡在月亮上」。三月桃花羞,桃月是三月的花名。四月別名:於岳、懷岳、夏夢、殷悅、岳梅、初夏、正陽、麥岳、何晴岳。夏歷四月入夏,故四月為夏夢月、初夏月、正陽月。小麥在農歷四月成熟,這被稱為小麥月。

冬天,草長出新芽。譚躍是十一月的花名。十二月別名:土月、臘月、董紀、木東、董燦、去年冬天、冰月、燕月、晚年、岳梅十二月是冬天最冷的時候,滴水成冰。所以也叫燕月和冰月。這是一年的結束,所以這是黃昏、黃昏和冬天的月份。臘月是祭祀的月份,「臘」是「獵」的舊稱。這個月祭祖祭鬼,用的貢品是「臘」。現代人所說的臘肉,其實是古代人為臘月祭祀准備的祭品。

9. 張謇的故事。

張謇 張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江蘇南通人,字季直,號嗇庵,出生於當時江蘇省海門直隸廳常樂鎮,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毛澤東同志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創辦了[大生紗廠]發展了民族工業
張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海門民間稱他為「四先生」。張家世代務農,到張謇父親時,已置田二十餘畝,並兼營糖坊。清咸豐六年(1856年)張謇4歲時,由父開始教識《千字文》。5歲時因背誦《千字文》無訛,父令隨伯、仲、叔三兄入鄰塾,從海門邱大璋先生讀書。12歲時,謇父自辟家塾,延請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讀其三子。14歲時,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負笈往西亭,從效祁先生的從子宋琳先生讀書,膳宿其家。15歲起,間亦從效祁子、江南鄉試舉人宋琛先生問業。同治七年(1868年)16歲時,由於祖上是三代沒有功名的冷籍,為了走上科舉正道,經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縣人張銓兒子張育才的名義報名注籍,經縣、州、院三試勝出,得隸名如皋縣學為生員。同治八年(1869年)張謇考中秀才。其後如皋張氏貪得無厭、索酬無已,後竟控訴於如皋官府,意在借官勒索,於是「冒籍案」發。自此連年纏訟,使張謇吃足了苦頭,家道也轉入困頓。幸賴通州知州孫雲錦、江蘇學政彭久余憐士惜才、曲為援護,屢費周折,才得以銷如皋控案。
同治十三年(1874),張謇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孫雲錦。光緒二年(1876年)夏,應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邀請,前往浦口入其慶軍幕任文書,後袁世凱也投奔而來,兩人構成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參與了慶軍機要、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光緒六年(1880)春,吳長慶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見,張謇隨同前往。同年冬,吳長慶奉命幫辦山東防務,張謇隨慶軍移駐登州黃縣。
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借機發動侵略戰爭。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反抗侵略,對外持強硬政策,由此受到南派「清流」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光緒十年(1884年)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袁世凱則留朝鮮接統「慶字營」。不久吳長慶病故,張謇離開慶軍回歸故里,繼續攻讀應試。
張謇從16歲錄取生員起,中經18歲、21歲、23歲、24歲、27歲前後5次赴江寧府應江南鄉試(俗稱南闈)均未中試。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33歲,因孫雲錦官江寧府尹,子弟依例迴避,轉赴順天府鄉試(俗稱北闈),才取中第二名舉人,俗稱「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聲名漸著,成為「清流」著重延攬的對象,但此後張謇四次參加會試均遭失敗。
從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蔭等對張謇就有了提攜之意,特別是「期許甚至」、「薦而不中」,幾次誤把他人卷子認作張謇而取中會元,更說明了提攜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試時翁同龢的志在必得。(張謇34歲應禮部會試不中;37歲赴會試,試卷為無錫孫叔和所冒,孫中而張落;38歲應會試,場中誤以陶世鳳卷為張謇卷,陶中「會元」而張落第;40歲赴會試,試卷又被武進劉可毅所冒,劉中會元而張又落第。)
光緒十三年(1887年)張謇隨孫雲錦赴開封府任,協助治河救災,並擬訂《疏塞大綱》。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後,又應聘主持贛榆選青書院、崇明瀛州書院、江寧文正書院、安慶經古書院等。
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張謇奉父命再次進京參加禮部恩科會試。二月,禮部會試,取中第六十名貢士;三月,禮部復試時中一等第十名,「初定十一,常熟師改第十」;四月二十四日殿試時翁同龢命收卷官坐候張謇交卷,然後直接送到自己手裡,匆匆評閱後,竭力加以拔擢。翁同龢不但做了其他閱卷大臣的工作,把張謇的卷子定為第一,還在光緒帝引見時,特地介紹說: 「張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張謇得中一甲一名狀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民族危機促使帝後兩黨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擁戴光緒帝,好發主戰議論,其主要抨擊目標為畏日如虎的李鴻章,實際上都是藉以沖擊主和的後黨,企圖為虛有「親政」其名的皇帝爭取若干實權。名噪一時的新科狀元張謇,由於歷史淵源和政見相近,很快就成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門」弟子中的決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戰、主和兩派斗爭激烈之際,張謇因父喪循例回籍守制。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奏派張謇舉辦通海團練,以防禦日本海軍隨時可能對長江下游的侵犯,由於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落敗並簽訂了《馬關條約》,通海團練半途而廢。同年底,加入康有為組織的上海強學會。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初,張之洞奏派張謇、陸潤庠、丁立瀛分別在通州、蘇州、鎮江設立商務局,張謇與陸潤庠分別在南通和蘇州創辦了大生紗廠與蘇綸紗廠。
大生紗廠最初確定是商辦,張謇試圖通過官招商辦、官商合辦來集股籌款,但收效甚微,籌集資金十分有限。張謇無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尋求援助,1896年11月,張謇通過曾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商務大臣的劉坤一,將光緒十九年(1893)張之洞搞「洋務」時用官款向美國買來辦湖北織造局擱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經銹蝕的官機40800錠,作價50萬兩入股,作為官股,恰在此時,以官督商辦及官商合辦形式壟斷洋務企業的盛宣懷也正要買機器,便把這批機器與張謇對分,各得20400錠,作價25萬兩官股,另集25萬兩商股。官股不計盈虧,只按年取官利,因而變成「紳領商辦」性質。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紗廠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閘陶朱壩破土動工,次年大生紗廠建成投產。經過數年的慘淡經營,大生紗廠逐漸壯大,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該廠增加資本63萬兩,紗錠2萬余枚。光緒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鎮(今屬啟東縣)創辦大生二廠,資本100萬兩,紗錠2.6萬枚。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止,大生一、二兩廠已經共獲凈利約370餘萬兩。1901年起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下,在呂泗、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 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我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
發展民族工業需要科學技術,這又促使張謇去努力興辦學堂,並首先致力於師范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張謇應兩江總督劉坤一電邀赴江寧討論興學之事,劉坤一贊成,而藩司吳、巡道徐、鹽道胡阻撓。張謇嘆息不已,乃與羅叔韞、湯壽潛等同人籌劃在通州自立師范,計以張謇從任辦通州紗廠五年以來應得未支的公費連本帶息2萬元,另加勸集資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師范擇定南通城東南千佛寺為校址開工建設,翌年正式開學,這是我國第一所師范學校,它的建設標志著中國師范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
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即今南通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並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1909年,張謇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曾一度稱「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解放後,學校改組為上海航務學院。1953年,上海航務學院、東北航海學院、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合並成立大連海運學院,也就是今天的大連海事大學。 1912年,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3年全校遷往吳淞,故稱』 吳淞水產專科學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 1917年,張謇支持下,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的前身)在吳淞復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學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學前身是南京師范高等學校,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擴展為國立東南大學,張謇是國立東南大學主要創建人之一。為了給各項企業提供技術力量,張謇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師范學校的測繪、蠶桑等科發展成為十幾所職業學校,其中以紡織、農業、醫學三校成績顯著,以後各自擴充為專科學校,1924年合並為南通大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國內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軍山氣象台。此外還陸續創辦了圖書館、盲啞學校等。
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全力投入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1918年10月23日與熊希齡、蔡元培等人發起組織了「和平期成會」。
張謇乃科甲出身,狀元及第,書法自有根底,楷、隸、行、草兼擅,沉穩深秀,傳世以行楷為多,隸書絕少見,然此副一則為隸,另則長言龍門,筆法瘦硬,縱橫飛動,妙得《禮器碑》,《石門頌》精髓,偶參篆書體勢,古雅清新,更是絕品中之精品。
和張謇先生對聯-南通任苯生.
1922年夏,我從騎岸鎮高等小學考入南通師范,學校不收學、雜費,並免費供給食宿,吸引了八方貧寒學子.求學期間,常聆聽張謇先生演講, 先生諄諄教誨,終身受益.
在一個星期六的午後,我們幾個同學,正在朝東風琴室後壁外的一棵樹上裝礦石收音機天線, 一個同學忽然看到張四先生正緩步跨上木橋,朝學校方向走來,立刻興奮地告訴我們.四先生住在濠南別業,與博物苑有邊門相通,與學校隔河相望;兩岸壩肚子上架有木橋,橋欄上有「路不拾遺」四個大字;河裡插有蟹籪; 閑暇時,先生常獨自從河西頭踱過橋來.
我們顧不得裝天線,立即跑回學,一路奔走相告,歡騰雀躍;師范主持於敬之急忙領著大家,打開常年落鎖的學校後門,出來恭請四先生進校,迎至壽松堂.
先生結合自身坎坷歷程,鼓勵在場同學勤學苦讀,爭當棟梁之材,將來為國效力,為民服務,造福一方.
接著,我們隨先生出壽松堂,來到校園,在一棵古銀杏樹旁,有一株靈霄,附樹而上,直攀樹稍;先生心情甚佳,駐足觀之.隨後,大家跟著賞景,邊走邊聊,信步來到荷花池旁,大家興致盎然;先生一時興起,收住腳步,要與我們對聯,大家熱情高漲,圍攏過來;先生說出上聯:「黃花菜,菜花黃,一花一酌」;( 「菜花黃」-酒名).只有不多幾位同學應了下聯;還記得我應的下聯是:」「雞冠花,花冠雞,邊啄邊嘩」.先生笑著又出一上聯:「梅蘭芳演木蘭從軍,戲是女扮男,實是男扮女」. 大家搜腸刮肚,無人能對.先生勉勵我們:博學精思,互相探討,自會開竅.
先生教導,銘記心中.後來讀了蔡東藩明史演義,有所感悟,試作下聯,以對四先生上聯:
「梅蘭芳演木蘭從軍,戲是女扮男,實是男扮女」.
「朱元璋滅大元建明,祖從僧為帝,孫從帝為僧」.
謹以此聯,紀念恩師!

10. 虎邱鎮後溪荷花池介紹

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之夏荷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微笑向暖,安之若素,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位於安溪虎邱湖丘村後溪的池塘里,呈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好景色,吸引了無數的攝影愛好者和遊客前往采風觀光。推薦觀光時間:一天中觀賞荷花的最佳時段是早上6點到上午10點,如果遇上陰天或細雨天,霧蒙蒙中觀賞荷花別有一番意境~~~

熱點內容
西遊記蘭花 發布:2025-09-18 07:14:00 瀏覽:528
青島婚禮宴會花藝 發布:2025-09-18 07:14:00 瀏覽:77
磁懸浮盆景製作方法 發布:2025-09-18 07:08:25 瀏覽:387
花草盆景圖 發布:2025-09-18 07:07:32 瀏覽:796
櫻花乾花製作方法 發布:2025-09-18 07:06:12 瀏覽:454
中葯綠植 發布:2025-09-18 06:53:55 瀏覽:86
櫻花雨圖 發布:2025-09-18 06:53:54 瀏覽:598
海棠非雙 發布:2025-09-18 06:53:22 瀏覽:708
插花比賽海報 發布:2025-09-18 06:38:24 瀏覽:132
德國種荷花 發布:2025-09-18 06:37:38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