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村深潭
① 元旦期間准備帶女朋友去張家界自費旅遊,懇求建議
我前久才去的,比較了解!現在告訴你
到了後直接到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外,吃飯處有人介紹你住宿,可以跟他們提你住宿的條件,然後先去看房,可以再付款.一般從100到400左右然後到公園售票處購票,門票是指紋掃描的,可以在兩天內無限制無數次進出!還有一種方案,就是直接到公園入口外,有人提意到公園內住宿,這樣你可以少出點門票,由他們帶你們進去,每人約140左右,在公園售票處購票要250聯保險.在公園內住的是這些人自己住的房子條件要差點,100左右,此外這種方法進去,就不能再出來,但從玩的角度出發,輕鬆些!
公園入口進去有岔道左是黃石寨景區,先坐電車上山,山腳有纜車上下,來回約100.可以由人帶你們上山要40左右,時間大概是纜車上下70分鍾,帶上去150分鍾.後者可以多看些東西,但是很累.
岔道右是金鞭溪,只能步行,要130分鍾左右.到達水繞四門後有兩和選擇,乘百龍天梯上袁家界景區.也可以做電車到天子山腳坐觀光電車上到天子山下,再登天子山,此山要到賀龍公園(後就是坐電車到天子山索道上站下山後坐電車出武陵源出景區)才算完,全程都是上山要三個小時左右,很累,體力不支者最好從水繞四門處就直接坐電車到天子山索道下站,然後做索道上山,再下山,做觀光電車下就輕鬆些.
各景區感覺都是以石峰稱奇,玩完要兩天時間,推薦黃石寨景區,金鞭溪,觀光電車處看的十里畫廊!
你們元旦前幾天去好點,那邊有個特色:到節日什麼都漲價連坐車也一樣,人很多,此外山路難走要小心(有矯子自費的)
其他景區,如黃龍洞,沒啥玩的就是洞長些,然後你去過雲南看過這里的溶洞就沒什麼意思了.寶峰湖是個人工水庫,可以去看看高峽有平湖!票價都是要100多!天門山沒什麼玩的就是個天門洞,遠處隱約可見,價格太貴,非要做索道才上得去,價錢和森林公園一樣!
還有提醒下那邊人很滑買東西,坐車什麼的艘要先問清價格,並且保證服務才可以!城市有點舊.經濟不行!
② 張家界資料
簡介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 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普、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溇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永定縣。
1949年解放後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至1988年底,大庸、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市。1994年4月,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邇而得名。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去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 4.5%。
地貌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 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 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葯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 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土家年
土家人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
"過趕年"的晚上,寨中空場燃起篝火,土家人圍著篝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六月年"是因土家人歷史一次重要的遷移,完成遷移的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土家人在這天宰牛祭神,慢慢形成過"六月年"的習俗。"十月年"是土家人在遷移後為迎接新家園第一個豐收季節而進行的,十月初一,土家人組織起慶祝活動,互相拜年,共慶"十月年"。
白族火把節
張家界市區域內的白族人舉行的火把節與消滅害蟲、保護莊稼有關。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這天晚上,各家都要點火把,全村的火把集中起來後,人們從火堆上來回跨越,以祈求火神祛邪避災。
此外,張家界地區有特色的節日還有:
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作土地會。
二月十五日,為花朝大期,幼女穿耳;男女多於此時婚配。
三月三日,這天吃蒿子粑粑,叫「蒿子節」。
清明插柳葉於門,謂之「清門」,取一年合家清吉之兆。又以絲棉五色紙制彩幡,掛於祖墳頂,親族為死者祭掃墳墓,叫「插青」或「掛青」,意為掛念親人。
四月初八「浴佛節」。此日,農夫俱休息一日,是鄉間古老勞動節。
端午節,凡附近寺觀,必印送張真人圖像,至節日必懸掛堂中,小兒輩則以雄黃塗額,以避「邪毒」。當日則食棕子飲菖蒲,系艾蒿懸於門楣。永定及慈利九溪等地,喜於澧水賽龍舟。端午節有大小之分,五月初五為小端午,十五為大端午。
六月初六日,土家人曬衣服,謂之「覃後曬皮」,傳說這天是明初土家首領覃後王殉難忌日,為土家族一大民族節日。
七月七夕,婦女結綵綢對月穿織,陳瓜果於道以祀牛郎織女。
中秋節,土家族不興賞月,吃月餅則是土漢共有的習俗。土家人過中秋別有特色,他們披著皎潔的月光,去冬瓜園里偷瓜,給無生育之夫婦「送子」。
十一月十九日,為太陽神生辰,各家皆晨起焚香,極恭敬。
張家界特別提醒:
別在雨天去爬山,一則路滑,二則山頂會有大霧,什麼也看不見,應該是雨後的1、2個小時內去山頂觀景最好;也不要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去爬山,一則體力消耗太大,二則幾處山頂均無綠蔭遮陽,人會被曬得很暈。 張家界風景區每年以春節、勞動節、暑假、國慶節為旅遊旺季。
張家界美食:
湘味極具地方色彩,小吃更以辛香酸辣而聞名。 臭豆腐、春卷、龍脂豬血、紅燒豬蹄、麻辣子雞、發絲牛百葉、土家臘肉、 石蛙、岩耳燒雞、侗家腌魚、芷江鴨、洪江鴨血粑、臨武鴨、湘黃雞等都別具特色。
另外,土家臘味菜系列有臘豬肉、臘羊肉、臘牛肉、臘狗肉、臘豬蹄、臘豬腸、臘血豆腐等;酸辣菜系列有酸野薤、酸青菜、酸豬肉、酸魚、酸辣玉米糊等 ;土家家常系列有和渣、南瓜湯、米豆腐、粉蒸肉、扣肉、岩耳燉雞、泥鰍煮豆腐、魚兒辣子等 ;腌菜類有腌肉、腌魚、腌辣椒、腌蘿卜、腌辣玉米粉、腌生薑等;野菜類有地米菜、野葛粉、蕨粑、南金姜等都不可不嘗。
在張家界景區的餐飲比較貴,一份肉菜至少要30元,一份野味要80元或更多,蔬菜每份15元,張家界郊區的餐飲不那麼貴。晚上,旅遊者在街上隨處可見小吃攤,土家火鍋不錯。但景區中有不少小攤,可以買到便宜的土家小吃,麻辣醬汁是不可不嘗的土家風味。
與大都市相比,張家界的商業雖然尚欠發達,但這兒的土特產特多,尤以獼猴桃、青岩茗翠茶、龍蝦花茶、松菌等較為著名,原汁原味,價廉物美;桑植鹽豆腐乾是清朝貢品,「葛根寶」純天然綠色系列飲品,集保健益壽於一體,茅坪毛尖茶清香撲鼻,味醇色美,飲後潤肺提神,都是不錯的特產;此外還可以買些土家風味的「辣妹子辣臘」系列食品帶回家去。
張家界火車站於1983年開始營運,1992年7月1日新站房奠基開工,1993年12月26日竣工投入使用。新站房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9527平方米,有供旅客候車休息座位1114個,並設有軟席候車室、貴賓候車室、空調候車室、母子候車室。張家界火車站目前已開通直達北京、廣州、長沙、無錫、湛江、襄樊等大中城市的列車,並通過石長線與京廣鐵路相通。每年的旅遊旺季,各地還會開通直達張家界的旅遊專列。
航空運輸
張家界荷花機場位於張家界市永定區官黎坪辦事處荷花村,距市區5公里。該機場是「八五」期間國家在湖南省的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1985年9月,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立項,1991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1994年8月正式通航。張家界荷花機場已開通長沙、廣州、上海、南京、北京、宜昌、濟南、杭州、常州、大連、重慶、武漢、成都、鄭州、福州、汕頭、珠海、廈門、香港、貴陽等地的航線、航班。1999年月舉辦的「穿越天門」特級飛行表演使張家界荷花機場蜚聲國內外。
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張家界市的公路運輸事業也得以發展壯大。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站場為樞紐,溝通城鄉、輻射5省市17個區縣的交通運輸網路。今年,張家界至常德的高速公路已經開工建設,該高速公路的建成,將使來張家界旅遊變得更加快捷、方便。
張家界火車站已與國內10多個大、中城市開通了旅客列車。張家界火車站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張家界至廣州、長沙、湛江的列車均為始發站,乘坐方便。 從長沙至張家界最好乘坐K552次列車,每天早晨8:18分發車,下午13:19分到,票價70元;另有一班22:06從廣州開出的K824次列車,次日6:06分到長沙,10:55到張家界。上午八點前乘火車到達長沙的遊客不必出火車站就能直接換乘K552次車到張家界,上車後再補票。從廣州到張家界的K502次車和長沙至張家界的K525次,均繞道懷化,費時費錢。
張家界火車站至張家界33公里,至「水繞四門」30多公里,每天中巴來往頻繁(票價10元/人),一小時可到。
張家界的遊客接納能力不斷提高。全市現有各類賓館、飯店700餘家,總床位達3萬余張。其中涉外賓館30多家,星級賓館20餘家。市日接待能力可達3萬人以上。高、中、低檔配套齊全,可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其中張家界祥龍國際酒店及張家界國際大酒店,是著名的四星級涉外酒店,設施豪華,環境優雅,服務周到,享受高檔;琵琶溪賓館是亮麗的三星級酒店,設施先進,房間舒適宜人,只是價格也很貴;另有一些不起眼的一星級賓館,那裡大都干凈衛生、服務熱情、價格合理。
這里有許多傳統的民族的娛樂活動,如擺手舞、斗雞、唱山歌、板凳龍舞、三棒鼓、九子鞭等。
擺手舞是土家人喜愛的傳統大型舞蹈,具有濃烈的祭祀色彩;土家山歌淵源流長,風格原始、粗獷,歌詞表達了土家民族的民俗民風;板凳龍舞是中國民間體育藝術;白族同胞耍板凳龍,相傳起於漢代,由白族先民"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 三棒鼓花樣繁雜,令人眼花繚亂,不禁稱絕;九子鞭,流行於漢、白、土家各族民間,尤以白族人民最為喜愛,他們把幸福、吉祥寄託於神靈,為取悅神佑,表演者手握鞭桿,伴著嗩吶不停舞動。
作為著名的新興旅遊城市,張家界的現代新興娛樂設施,近年來也有了迅速的發展。康樂球、網球、保齡球、高爾夫球等也隨處可見。
「森林城市」
春季(3/5月) 氣溫:5.8℃,11.4℃,16.1℃ 春天妖冶而如笑-灌花、踏青
夏季(5/8月) 氣溫:19.7℃,23.3℃,22.2℃夏天蒼翠而如滴-避暑、漂流
秋季(9/12月)氣溫:17.9℃,13.9℃,8.7℃ 秋天明凈而如洗-賞果、登高
冬季(12/2月)氣溫:3.4℃,0.7℃,1.3℃ 冬天素潔而如睡-賞雪、尋梅
久聞湖南省張家界、天子山、索溪峪、楊家界四大景區,其美景美名早已蜚聲海內外。而今,同樣位於武陵源內的另一處風光奇美的景區———袁家界,又展現在世人面前。近日,有幸親眼目睹了這處石奇峰秀、壁險峽幽的人間仙境。
袁家界地處張家界和天子山之間,海拔1000餘米,四周陡壁懸岩,矗立在武陵山區之中,恰似平地突起高台,巍為壯觀。可是,從山腳到袁家界我只花了兩分鍾!不要誤以為我擁有「飛毛腿」,其實是乘坐了百龍觀光天梯。談到百龍天梯,可以說是自然景觀與人造奇跡的完美結合。
百龍天梯地處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內的水繞四門風景區。以「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戶外電梯」、「世界最高的雙層觀光電梯」、「世界上載重量最大、速度最快的客運電梯」三項桂冠獨步世界。百龍天梯氣勢宏大,垂直高差335米、運行高度326米,主體由154米山體豎井和172米貼山鋼結構構成,採用三台雙層全暴露觀光電梯並列分體運行,成功地連接了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金鞭溪、水繞四門和袁家界天下第一橋、烏龍寨、天子山等黃金景點,成為景區內重要的旅遊觀光交通設施,大大縮短了原本四個多小時的登山路。人隨梯動,梯隨山行,視野愈加開闊,藍天白雲,奇峰仙霧,令人激情滿懷。不到兩分鍾,袁家界的秀美風光便展現在眼前。
東行約800米,有一小路蜿蜒南伸至兀岩頂平台。置身平台左右環顧、萬千景象盡收眼底。一座座岩峰石柱,形態奇異,妙不堪言。正巧趕上雨後天晴的大好時機,只見時有輕雲淡霧於群峰間飄浮繚繞,但見山移峰潛,好似瓊樓玉閣,時隱時現,一時覺得神魂痴迷,不知身居何處。終於明白此處為何故有「迷魂台」之譽了。嘗試著站在「迷魂台」的絕岩峭壁之上,宛如「人在壁上走,雲在腳下飄」。
這還不是最絕美的風景,沿峭壁頂部邊緣遨遊,只見一天然石橋凌空飛架兩峰之巔,氣勢磅礴,奇偉絕倫,這便是與夫妻岩並稱「張家界雙絕」的「天下第一橋」。天下第一橋系一天然石橋,處砂刀溝游覽線一帶,屬張家界精華景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一塊寬僅3米、厚約5米的天然石板,懸空鑲嵌在兩座山峰之間,把東西兩峰巧妙連接起來。橋長20米,跨度約50米,相對高度近400米,是張家界最高的石橋,因高度、跨度和驚險均為天下罕見,故稱「天下第一橋」。橋上蒼松挺拔,橋下雲霧盪漾,萬丈深淵。四周懸崖絕壁,水滴飛濺。踏上橋面,不禁有凌空御風之感。手扶鐵欄桿,仰視,青峰飄渺於雲靄繚繞之中;俯瞰,奇峰如筍群,岩壑深谷中陣陣煙嵐泛起,散而復聚。天下第一橋還掛了許多痴情男女的同心鎖。
登上旁邊更高處的望橋台,只見蒼松掩映下,一抹泉水從200多米高的崖頂飄然而下,彷彿一匹白色長練自天而降。飛瀑下臨深潭,綠水泱泱,水霧漫漫,橋懸絕壁,雄奇險峻,觸目驚心。真不愧這「天懸白練」之名。
在袁家界中坪與下坪交接處,還有一藏而不露的景觀曰:「後花園」。遊人在崖間翠竹叢林中向下穿行,突然被一面石壁擋住。正疑無路,卻見絕壁拐彎處,洞開一若滿月狀白石,穿門而過,眼前突現數十座奇峰參差聳立於墨綠深澗之中。翠谷之中,石峰攢簇,澗水縈回,古木參天,寒雲鋪地,登高俯瞰,似天然盆景,石峰成百上千,高入雲,矮卧地,大起大落,相映生輝。
在袁家界,既有石叢小澗、銀瀑高瀉,又有竹林繁茂、蒼松垂壁。由於水豐林密,空氣極為清新。最新測定顯示,袁家界森林覆蓋率高達98%以上,空氣中的含塵量和含菌量特別少,而含氧量很高,某些地段負離子數達到近5萬個,比通常環境高出500倍左右,儼然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氧吧」,非常適宜休閑養生。
即將結束這次游覽之際,導游告訴我,由於地勢險要,過去袁家界周邊交通極為不便,因此長期鮮為人知。近年來,隨著世界最高的百龍觀光電梯的建成開通,解決了多年困擾景區的交通瓶頸問題,袁家界景區才得以深度開發。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變為萬眾矚目的旅遊勝地,有張家界「後花園」之稱的神奇美景也得以從幕後走到台前。
傳說
張家界早先並不叫張家界,叫青岩山。那時,張家界上也沒有姓張的人家。為什麼後來又叫它張家界呢?這還得從漢留侯張良說起。
相傳,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濫殺功臣,留侯張良為保 留性命,便辭官隱匿江湖,沿著赤松子的足跡,來到上古時代舜帝流放兜歡的地方,又輾轉登上了青岩山。從此,他就在這 里隱居下來,修仙學道,並留下了一脈張氏子孫。為了保護青岩山風水,張良在青岩山南側植了七棵銀杏樹。這七棵銀杏樹 長得又高又大,象七個巨人守護著青岩山.許多年後,有個叫張萬沖的朝廷官員上青岩山遊玩,看中了青岩山,便以這七棵銀杏樹為界,在每棵銀杏樹上各刻一字,刻了「指揮使張萬沖界」七字,霸佔了青岩山,害得原來住在青岩山上的張氏後代被迫攜兒帶女遠走他鄉,流離失所。
有一天,獵戶張家雄進山打獵,看到七棵銀杏樹都在流著黃水,如淚人一般。張家雄十分驚奇,後來看到樹身上的「指揮使張萬沖界」七個大字,才恍然大悟,頓時火冒七丈,拔刀將「萬沖」二字改為「家雄」。
張家雄的舉動惹惱了張萬沖,他調來三百親兵圍住青岩山,要捉拿張家雄,並把原來住在山寨的居民趕到銀杏樹下,聲稱如果捉不到張家雄,就要拿七個童子的血染紅那七個大字。危急時刻,已成仙的張良出現,施法從銀杏樹幹上噴出七股桶大的水,剎時狂濤巨浪把張萬沖和他的三百兵馬一齊卷到金鞭溪去了。然後,張良又將手中的拂塵向七棵銀杏樹一指,樹上立刻就出現了「人間仙境張家界」七個大字,後人因此山是張良仙人賜名,從此就把青岩山叫做「張家界」。
③ 張家界美嗎
當然美了,張家界是世界知名的旅遊勝地,現已有「看水到九寨溝,看山到張家界」之說,也是國人看山之首選了
你可以在網上看看圖片呀
④ 張家界有什麼
湖南的張家界,有著奇峰、異巒、怪石、清流。
張家界
最佳旅遊時間:每年的4月和10月
氣候: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8℃,四季宜人。
別在雨天去爬山,一則路滑,二則山頂會有大霧,什麼也看不見,應該是雨後的1、2個小時內去山頂觀景最好;也不要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去爬山,一則體力消耗太大,二則幾處山頂均無綠蔭遮陽,人會被曬得很暈。張家界風景區每年以春節、勞動節、暑假、國慶節為旅遊旺季。
張家界美食概覽
湘味極具地方色彩,小吃更以辛香酸辣而聞名。臭豆腐、春卷、龍脂豬血、紅燒豬蹄、麻辣子雞、發絲牛百葉、土家臘肉、石蛙、岩耳燒雞、侗家腌魚、芷江鴨、洪江鴨血粑、臨武鴨、湘黃雞等都別具特色。
另外,土家臘味菜系列有臘豬肉、臘羊肉、臘牛肉、臘狗肉、臘豬蹄、臘豬腸、臘血豆腐等;酸辣菜系列有酸野薤、酸青菜、酸豬肉、酸魚、酸辣玉米糊等;土家家常系列有和渣、南瓜湯、米豆腐、粉蒸肉、扣肉、岩耳燉雞、泥鰍煮豆腐、魚兒辣子等;腌菜類有腌肉、腌魚、腌辣椒、腌蘿卜、腌辣玉米粉、腌生薑等;野菜類有地米菜、野葛粉、蕨粑、南金姜等都不可不嘗。
在張家界景區的餐飲比較貴,一份肉菜至少要30元,一份野味要80元或更多,蔬菜每份15元,張家界郊區的餐飲不那麼貴。晚上,旅遊者在街上隨處可見小吃攤,土家火鍋不錯。但景區中有不少小攤,可以買到便宜的土家小吃,麻辣醬汁是不可不嘗的土家風味。
張家界交通概覽
鐵路運輸
張家界火車站於1983年開始營運,1992年7月1日新站房奠基開工,1993年12月26日竣工投入使用。新站房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9527平方米,有供旅客候車休息座位1114個,並設有軟席候車室、貴賓候車室、空調候車室、母子候車室。張家界火車站目前已開通直達北京、廣州、長沙、無錫、湛江、襄樊等大中城市的列車,並通過石長線與京廣鐵路相通。每年的旅遊旺季,各地還會開通直達張家界的旅遊專列。
航空運輸
張家界荷花機場位於張家界市永定區官黎坪辦事處荷花村,距市區5公里。該機場是「八五」期間國家在湖南省的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1985年9月,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立項,1991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1994年8月正式通航。至1999年底,張家界荷花機場已開通長沙、廣州、上海、南京、北京、宜昌、濟南、杭州、常州、大連、重慶、武漢、成都、鄭州、福州、汕頭、珠海、廈門、香港、貴陽等地的航線、航班。1999年月舉辦的「穿越天門」特級飛行表演使張家界荷花機場蜚聲國內外。
公路運輸
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張家界市的公路運輸事業也得以發展壯大。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站場為樞紐,溝通城鄉、輻射5省市17個區縣的交通運輸網路。今年,張家界至常德的高速公路已經開工建設,該高速公路的建成,將使來張家界旅遊變得更加快捷、方便。
⑤ 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
編輯本段起源
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在我們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濤駭浪的破壞者;它的力量,就連最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而龍在沿海一帶的神話亦特別多。 似因生似果,夜來滿身大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遊等,必有舞龍助慶。至於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便相信龍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 在儀式的巫師術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迴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後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於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俗,已於中古時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俗,新年春節,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 「龍」為圖騰的強大氏族,由西方(甘、峽)移向東方而入中原,這就是後來的「夏」。伏義和女媧氏,是中國的先式里是有名的人物。傳說他們是兄妹,也有人說他們是夫婦。在漢代的石刻和磚畫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義和女媧的畫像。這些畫像的伏義和女媧,腰身以上成人形,穿袍,戴冠帽,腰身以下則是蛇軀(偶有作龍身),兩條尾巴緊緊地纏繞著;兩身的面孔或正向或背向,當時的人從傳說中竟認他們為始祖神,而且又成保護神,故此古人祠墓多刻有他的畫像,就是取其保護死者,以能安享地下快樂之意。 這強大的龍圖騰氏族,由甘、峽南入西川;巴蜀之地,亦因會為此氏族蟠據而得名(巴蜀之家形字為巴巴,亦即是蛇的象形字),其後由四川再順長江東下,武漢北上,到達中原的河南地區。後來與圖騰的殷族敵對,以到一部分移往北方,即後來的匈奴,故此,匈奴王祭天地的地方亦稱為「龍庭」,也表示與龍的關系。向南方遷移的,即周初時荊楚吳越各種民族及現在西南部的苗族。留在原地的一部分,雖為殷族所征服,但其文化勢力則始終存在,那時殷商銅器上乃有人面蛇身殷龍紋的圖案;所以雖在殷代,伏義仍有燎祭的資格。 「夏」朝是伏義的時代,所以夏代開國第一位君主-禹,與龍的關系的傳說就多了。據傳說禹本身就是龍,而他治水得成功亦是得龍的協助。就是禹的兒子啟,也是耳朵掛著兩條青龍,駕兩條龍的。夏朝的文化是我國真正文化本位,心致歷朝的皇帝都認是龍的化身,穿的衣服稱「龍袍」,睡的床稱「龍床」,皇後懷胎的胎亦叫「龍胎」,因此龍就成為中國一種神聖而尊貴的「生物」了。 龍在中國是極富民族色彩和神秘的神物;當然,這里所指的龍是「中國式龍」,而不是原始時代是恐龍。「中國式龍」是否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這是一個「天曉得」的問題,這一種連化石也沒有的「動物」,現在只能在圖畫中見到了! 但中國人確始終相信龍是真的神秘靈物,連上古時代精研變易哲理的玄學家,也深信宇宙間必然有神龍出歿於天地火三界。易經就時常講及龍,並且以龍出現的地方和蹤跡,來占卜吉凶貞祥。
編輯本段歷史
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地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後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 舞龍
然也不足為奇了。《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人們所以要舞龍,與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知識有關。他們幻想龍是管雨的,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綜觀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貴州石阡)、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9節和13節。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舞龍不再是某一民族獨有的「自喻」項目,而是屬於各個民族的了。今天,在我們祖國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龍」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舞龍的創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 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遊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編輯本段傳說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後的事。這里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裡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裡。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裡,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里,喂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裡,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裡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盪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里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隻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卷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卷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捲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編輯本段風格
南龍
南龍,故名思議,在江南一帶發展出來的舞龍形式。 舞龍 南龍的龍身比較重,龍頭在整條龍最重的部份。南龍的風格在有氣勢。因為它的重量關系,所以動作上說,沒有像北龍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體力上。 引南龍的在一顆龍珠一個人,而加上龍身,通常就要有十個人左右,龍身大約長九米。由於南龍不追求靈活,所以,龍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長龍。龍頭大細,亦因應龍身長短而改變。 在製作上,南龍比較傳統,龍頭用竹紙扎。傳統的龍身花紋是用布縫上去,而比賽龍的龍身花紋,為求輕巧,也是在布上畫出來的。現在大部份都在採用畫上去的方法,甚至在電腦配合縫出來。 南龍的動作,通常有盤圈、S彎、龍頭越過龍身等等。 代表:福建舞龍 舞龍,俗稱箅龍燈,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據《三山志》記載:福建《自先天始》即有「飛龍戲獅之象,縱士民觀覽。」先天乃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飛龍即舞龍。此後,舞龍活動代代相傳,鼎盛不衰。每逢傳統佳節,特別是元宵,城鄉各地都有舞龍,即使窮鄉僻壤亦不例外。清嘉慶年間,德化縣有個邊遠的山村叫雙翰,舞龍活動也很活躍。當地才女蘇如蘭曾為此寫了一首敘事詩,詩曰:「家家燈火鬧春宵,龍頭龍尾接幾條,看到如雲天路近,比鄰仍聽風吹簫」,就是明證。 龍燈一般體長20米至30多米,由龍頭、龍尾、龍身及龍珠一顆組成。小龍7節,大龍12節,一般9節。一人舉一節,珠引龍舞,作跑、跳、沖、翻、滾等動作,規模大的還有蟹、蝦、蚶、蚌等水族,以及雲、雨等伴舞,加上鼓樂,活動人員多達數十人。 閩西、閩北主要舞「布龍」,其次舞「草龍」、「板凳龍」、「香火龍」。閩北還有供兒童玩的「箍止龍」及由江西傳入的「三節龍」。閩西連城縣姑田鎮的游龍和廟前鎮的紅龍則別具一格。姑田游龍長達400多米,由100多塊木板組成。每塊板下有3人支撐。龍頭、龍尾均有神銃、大鑼、大鼓及樂隊伴行,規模雖大,但能「游」不能舞。廟前紅龍長約10米,配有5顆龍珠,龍身短小矯捷,便於入屋登堂獻舞。游龍創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紅龍創於清嘉慶五年(1800),迄今仍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元宵過後,一般地區均將龍燈收藏,以備再用,但也有一些地區,如閩北崇安一帶,則將龍燈燒毀,稱為「屠龍」。 隨著移風易俗的進展,婦女沖破傳統禁區,1961年泉州搬運社首建女子舞龍隊。以後,邵武、建寧、建甌、將樂、大田、三元等縣、區行業舉辦舞龍訓練班,都有婦女參訓。 1985年2月28日至3月1日,省體委、農委、文化廳、民委、總工會、旅遊局、團省委聯合制訂《福建省舞龍舞獅表演賽試行規則》,並在福州舉辦「福建省首屆舞龍舞獅表演賽」。福州、廈門、晉江、龍溪、龍岩、三明、建陽、寧德八地(市)共13條龍、8頭獅、300多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福州高湖白龍隊、高湖雙龍隊、南平建築總公司舞龍隊、寧德舞龍隊獲優秀獎,福安穆源畲鄉、廈門市燃料站、武平縣象洞鄉、龍海縣西良鄉、三明柯坑煤廠、泉州市運輸公司、漳州市新橋等舞龍隊獲表演獎。[1]
北龍
北龍在江北一帶發展出的風格。 以龍身來說,北龍龍頭比較細小和輕巧,用料可以在傳統的紙扎,或者比較新穎的用輕身的膠質,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動作,譬如:左右翻騰等等。有別於南龍,北龍的動作范圍細多,故而所要求的體力亦相對降低。 北龍的動作,通常都適宜在漆黑環境中進行。所以,製作北龍的物料都是螢光。 目前,北龍在世界上比較流行。在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方,都經常舉辦舞龍的龍藝賽事和表演。
編輯本段種類
高蹺龍
沔陽高蹺龍燈是湖北省仙桃市人民倍受歡迎的一種民間舞蹈表現形式,彭場附近的藝人, 高蹺龍燈
把高蹺、龍燈結合表演,風格獨特,技藝高超,為人們所驚嘆,是沔陽舞龍的一種獨特表演形式。就龍身而言 ,長度和一般龍燈差不多,然而龍節比一般龍燈少,一般龍燈為十三節至十五節,龍節之間跨度短,便於玩地龍燈;沔陽高蹺龍燈只有九節,龍節之間跨度長,便於踩高蹺(高達2米)舞龍燈。就龍衣顏色而言,沔陽高蹺龍燈有兩條,一條黃龍一條赤龍;而一般龍衣不限顏色。玩高蹺龍燈的人要打臉掛須,裝扮成戲劇「十大名角」,由旦角玩珠,武小生玩龍頭,丑角玩龍尾,其餘七人玩龍身七節。 高蹺舞龍人必須同時具備三大基本功:踩高蹺的本事、舞龍燈的技巧、武術功夫。高蹺龍燈關鍵看舞龍頭的人,重要的是舞龍時,龍頭要甩得開、轉得圓,因為崇墉龍燈的下嘴是活動的 高蹺龍
,龍頭向上時龍口張開搶珠,向下時龍口閉攏,活靈活現,極是好看。沔陽高蹺龍燈可玩花樣、以天盤、地盤、地滾(俗稱懶龍翻身)魚咬尾、半邊月、青龍盤柱、五嶽(玩五張方桌)等十幾種技藝,穿插進行。玩龍燈陣容強大,威武雄壯,成為仙桃民間傳統舞蹈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舞龍頭
舞龍頭是福建舍族祭祖活動中的一種儀式,由日、月、星等組 舞龍頭
成儀仗隊。龍頭用木雕成,塗上色彩,顯得古樸、庄嚴。祭祖時,執龍頭者隨著鼓點作出各種動作,或進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章法。 舞龍頭 舞龍頭表現了「九龍」 出世及成長的過程,包含了「九龍出世」、「東海嫁水」、「行雲布雨」。「深潭求親」、「九龍歸位」等套路的表演。
舞麻龍
舞麻龍流傳在四川濟州龍溪一帶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項體育活動。近年來羌族人民對舞麻龍這項活動加以改進,剔去糟粕,取其精華,保留了耍花棒、龍鳳相會、神棍戲麻龍、跳神棍、麻龍追彩霞等套路動作。表演者腰間系一串銅鈴,女的手執一根扎有綵球和綵帶的彩花棒,棒上鑲鐵環扣和銅鈴;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紮成精美龍頭,另一端用拖有7米余長的麻髯為龍身。鑼鼓聲起,龍首時低時昂,麻龍飛舞,花棍旋轉,龍擊花棍,球戲麻龍。龍身甩動中發出的啪啪響聲,與腰間的鈴聲,棍上的鐵環聲,歌聲、鼓聲、呼喊聲交織混合,風格獨特。
舞草龍
舞草龍是他佬族游藝習俗。草龍用禾稈草編成。編織者先編一條長長的草簾,編到最後分三個叉略往上翹起,象徵「龍尾」;把草簾的另一頭反折一層做兩個彎角翹起,形似「 舞草龍
龍頭」;中間每隔約Zm扎一小捆橢圓形禾草,串上一根竹子做「龍身」。在龍頭前面單獨做一個圓形草團作為「龍寶」(龍珠),再進行一些裝飾,在龍頭、龍身、龍尾掛上一些彩紙,便在村頭村尾舞起來。過罷春節,人們將草龍拿到河邊燒掉,送龍回龍宮;平時如果村子裡遇到什麼災害,或者久旱不雨,也扎草龍去河邊焚燒,祈求「龍王」消災、降福或降雨。 蘇庄舞草龍 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蘇庄鎮的舞草龍又稱草龍、稻草龍或香龍。草龍捆紮以稻草搓成粗大繩索,再紮成龍首龍尾,形同長龍,繩索上插上點燃的香枝。相傳唐代便有迎草龍送龍神活動,一直延傳至今。每年中秋之夜,蘇庄鎮各村農民高擎香火草龍,或穿梭於村中大道,或起舞於曬場田野。 傳說朱元璋在蘇庄鎮毛坦塢口村休整時,當地百姓為他獻了寶馬,並在中秋佳節迎舞草龍。朱元璋非常高興,認為這是龍位做天子的預兆。登基後,御敕當年舞草龍的毛坦塢口村為「富樓村」,並賜聯「百世安居金溪富樓勝地,千年遠脈越國傳裔名家。」 中秋節晚上舞草龍,是浙江省開化縣蘇庄鎮各村村民的一件「要緊事」。 白天,全村老小抱來剛從田裡收割的新鮮稻草,紮成一條長達80多米的草龍擺放在祠堂里,並在草龍身上插滿紋香。當夜色降臨時,村民聚集在祠堂里,拿著火把,當族長一聲令下,全村人一擁而上,去點燃草龍身上的香火,據說誰點燃的香火越多,他家來年就會獲得更好的收成。然後,村裡青年男女高舉香火草龍,狂奔飛舞,穿梭在村莊小道上,起舞於稻田曠野中,皓月當空,火龍騰雲駕霧,其景十分壯觀。 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蘇庄鎮中秋舞草龍這一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群眾廣泛參與的傳統習俗。去開化看蘇庄舞草龍是這個中秋假期的上上之選。 潑水龍 潑水龍是湖南湘西土家族祭神求雨的儀式,一旦出現旱災,當地頭面人物就會出來組織潑水龍,演出極其隆重。表演時有龍頭1個,龍身9或11節,都不糊紙,不披布,只通插柳條,取「願得柳枝甘露水」之意,並有魚、蝦、蚌、蛤等執事陪襯。表演時赤膊者沿街舞龍,圍觀者以水潑之,舞龍人被淋得全身濕透,以此祈求天降大雨,水越多則預示雨越大,故周圍村寨人人參加。舞龍和執事者無特殊要求,但龍前執龍珠者須有武功,按「四門架子」、「八虎拳」、「蘇公背箭」、「猛虎跳澗」等套路表演,相沿成習。
香火龍
香火龍流傳已久,在湖南汝城縣志早有記載,其南鄉一帶較為盛行,多在元宵佳節舉行。表演香火龍時,必有兩龍(母龍和子龍)、兩獅(母獅和子獅)陪隨而舞,一獅在龍前引路,一獅在龍尾跟隨。 香火龍的全身用竹子和稻草紮成。「母龍」長度一般為七節,「子龍」長度一般為五節,用當地特製的「羅漢香」(約0.53米長)插滿龍的全身。當夜幕降臨時,以土炮三響為號,鼓輸管弦樂器、花炮齊鳴,眾人手持火把點燃龍身全部香火,抬龍出遊。情景十分壯觀。 香火龍 香火龍的表演程序上有:翻滾、噴水、沉海底、跳躍、吞食、睡眠等動作。「沉海底」和「吞食」 表演技巧上難度較高。引路和尾隨的兩頭獅子,除各自作翻滾跳躍的動作外,還作些引龍和隨龍「護駕」動作。 香火龍
民間舞香火龍常在蟲災發生時舉行,點燃的香火插在龍身上,點點火光組成了一條光閃閃的龍在夜空邀游,蟲螢追逐龍身的點點火光飛來,「香火龍」穿過街巷,舞至田邊地頭,飛蟲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龍隊伍在水塘邊停下,猛地將草龍連頭帶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沒了龍,也淹沒了飛撲香火的蟲群。香火龍在除害蟲這一點上,較其他形式的舞龍有更高的實用價值。
百葉龍
浙江省流行的「百葉龍」,是一種構思、製作均極奇巧的龍。舞者手執荷花燈、荷葉燈、蝴蝶燈,翩翩起舞。人們只見朵朵盛開的荷花,在片片荷葉中飄移、舞動,似一隻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飛翔。一段優美抒情的舞蹈後,舞者齊聚場中,突然間,一條巨龍在人們的眼前騰躍而出。原來那一朵特大的茶花燈(或聚寶盆),背面繪制的是一個輝煌壯麗的龍頭,朵朵荷花緊緊相扣連,組成龍身,片片花瓣,變成龍身上的片片鱗甲,美麗的蝴蝶成了抖擺的龍尾,而荷葉則成了朵朵白雲。舞龍的姑娘們喜歡一塵不染的荷花,就把天性神秘、時而神形畢露。時而隱身藏形、時而又依附在各種物體上招搖過市的龍與荷花聯綴一體,舞起了荷花龍,讓氣吞萬里的神龍平添一股嫵媚之氣。
燒火龍
燒火龍又叫舞火龍,是流傳於廣東豐順一帶的獨特的民間傳統項目,一般在春節和元宵夜舉行。 燒火龍 關於燒火龍,民間流傳著許多故事。傳說很久以前,豐順地方來了條火龍,混身噴火,興妖作怪,從此,土地乾裂,禾苗枯死,農民心焦如焚。這時,一對年輕夫妻挺身而出,帶領大家鑿山引水。然而,水通了,火龍又來了,它張開血口,噴出烈火,燒死年輕夫婦,烤幹了水 燒火龍
的源頭。年輕夫婦留下男孩張共,繼承父志,到峨眉山求仙學法。三年後歸來,與惡龍苦戰三天三夜,用神火將惡龍燒死在洞里,他自己也力竭身亡。從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地人民為紀念張共,慶祝豐收,每年元宵之夜要舉行燒龍活動。年復一年,形成風俗。 燒火龍的「火龍」,是用紙紮成的,長 15~20米,分為五節,四周扎滿五顏六色的鞭炮。起舞前,先燃響鞭炮,以引龍出海。然後一隊赤膊袒胸、舉著火棍的舞火龍者,隨著快速的鑼鼓聲在場上快跑,反復三次,名叫「請龍」。接著,「火龍」 出場了,它在場上繞著大圈子,先從龍嘴中噴出火來,然後,龍身上扎著的鞭炮被點燃了,從頭至尾,火光四射,霹靂連聲。巨大的龍身就在煙火和爆響的包圍之中,上下翻飛,左右騰舞,煞是好看。此時,預先准備在場上的煙花架,朝天射出串串煙花,五彩繽紛,摧級奪目,從而把舞火龍推向高潮。整個活動持續十多分鍾,待煙火熄滅,火龍也被燒掉了。而舞火龍者的胳膊上、胸脯上灼起一個個血泡,以血泡最多者為「吉利」。
潑水龍
潑水龍是湖南湘西土家族祭神求雨的儀式,一旦出現旱災,當地頭面人物就會出來組織潑水龍,演出極其隆重。表演時有龍頭1個,龍身9或11節,都不糊紙,不披布,只通插柳條,取「願得柳枝甘露水」之意,並有魚、蝦、蚌、蛤等執事陪襯。表演時赤膊者沿街舞龍,圍觀者以水潑之,舞龍人被淋得全身濕透,以此祈求天降大雨,水越多則預示雨越大,故周圍村寨人人參加。舞龍和執事者無特殊要求,但龍前執龍珠者須有武功,按「四門架子」、「八虎拳」、「蘇公背箭」、「猛虎跳澗」等套路表演,相沿成習。
⑥ 急需關於張家界天子山的英文資料
簡介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 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普、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溇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永定縣。
1949年解放後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至1988年底,大庸、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市。1994年4月,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邇而得名。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去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 4.5%。
地貌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 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 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葯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 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土家年
土家人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
"過趕年"的晚上,寨中空場燃起篝火,土家人圍著篝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六月年"是因土家人歷史一次重要的遷移,完成遷移的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土家人在這天宰牛祭神,慢慢形成過"六月年"的習俗。"十月年"是土家人在遷移後為迎接新家園第一個豐收季節而進行的,十月初一,土家人組織起慶祝活動,互相拜年,共慶"十月年"。
白族火把節
張家界市區域內的白族人舉行的火把節與消滅害蟲、保護莊稼有關。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這天晚上,各家都要點火把,全村的火把集中起來後,人們從火堆上來回跨越,以祈求火神祛邪避災。
此外,張家界地區有特色的節日還有:
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作土地會。
二月十五日,為花朝大期,幼女穿耳;男女多於此時婚配。
三月三日,這天吃蒿子粑粑,叫「蒿子節」。
清明插柳葉於門,謂之「清門」,取一年合家清吉之兆。又以絲棉五色紙制彩幡,掛於祖墳頂,親族為死者祭掃墳墓,叫「插青」或「掛青」,意為掛念親人。
四月初八「浴佛節」。此日,農夫俱休息一日,是鄉間古老勞動節。
端午節,凡附近寺觀,必印送張真人圖像,至節日必懸掛堂中,小兒輩則以雄黃塗額,以避「邪毒」。當日則食棕子飲菖蒲,系艾蒿懸於門楣。永定及慈利九溪等地,喜於澧水賽龍舟。端午節有大小之分,五月初五為小端午,十五為大端午。
六月初六日,土家人曬衣服,謂之「覃後曬皮」,傳說這天是明初土家首領覃後王殉難忌日,為土家族一大民族節日。
七月七夕,婦女結綵綢對月穿織,陳瓜果於道以祀牛郎織女。
中秋節,土家族不興賞月,吃月餅則是土漢共有的習俗。土家人過中秋別有特色,他們披著皎潔的月光,去冬瓜園里偷瓜,給無生育之夫婦「送子」。
十一月十九日,為太陽神生辰,各家皆晨起焚香,極恭敬。
張家界特別提醒:
別在雨天去爬山,一則路滑,二則山頂會有大霧,什麼也看不見,應該是雨後的1、2個小時內去山頂觀景最好;也不要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去爬山,一則體力消耗太大,二則幾處山頂均無綠蔭遮陽,人會被曬得很暈。 張家界風景區每年以春節、勞動節、暑假、國慶節為旅遊旺季。
張家界美食:
湘味極具地方色彩,小吃更以辛香酸辣而聞名。 臭豆腐、春卷、龍脂豬血、紅燒豬蹄、麻辣子雞、發絲牛百葉、土家臘肉、 石蛙、岩耳燒雞、侗家腌魚、芷江鴨、洪江鴨血粑、臨武鴨、湘黃雞等都別具特色。
另外,土家臘味菜系列有臘豬肉、臘羊肉、臘牛肉、臘狗肉、臘豬蹄、臘豬腸、臘血豆腐等;酸辣菜系列有酸野薤、酸青菜、酸豬肉、酸魚、酸辣玉米糊等 ;土家家常系列有和渣、南瓜湯、米豆腐、粉蒸肉、扣肉、岩耳燉雞、泥鰍煮豆腐、魚兒辣子等 ;腌菜類有腌肉、腌魚、腌辣椒、腌蘿卜、腌辣玉米粉、腌生薑等;野菜類有地米菜、野葛粉、蕨粑、南金姜等都不可不嘗。
在張家界景區的餐飲比較貴,一份肉菜至少要30元,一份野味要80元或更多,蔬菜每份15元,張家界郊區的餐飲不那麼貴。晚上,旅遊者在街上隨處可見小吃攤,土家火鍋不錯。但景區中有不少小攤,可以買到便宜的土家小吃,麻辣醬汁是不可不嘗的土家風味。
與大都市相比,張家界的商業雖然尚欠發達,但這兒的土特產特多,尤以獼猴桃、青岩茗翠茶、龍蝦花茶、松菌等較為著名,原汁原味,價廉物美;桑植鹽豆腐乾是清朝貢品,「葛根寶」純天然綠色系列飲品,集保健益壽於一體,茅坪毛尖茶清香撲鼻,味醇色美,飲後潤肺提神,都是不錯的特產;此外還可以買些土家風味的「辣妹子辣臘」系列食品帶回家去。
張家界火車站於1983年開始營運,1992年7月1日新站房奠基開工,1993年12月26日竣工投入使用。新站房佔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9527平方米,有供旅客候車休息座位1114個,並設有軟席候車室、貴賓候車室、空調候車室、母子候車室。張家界火車站目前已開通直達北京、廣州、長沙、無錫、湛江、襄樊等大中城市的列車,並通過石長線與京廣鐵路相通。每年的旅遊旺季,各地還會開通直達張家界的旅遊專列。
航空運輸
張家界荷花機場位於張家界市永定區官黎坪辦事處荷花村,距市區5公里。該機場是「八五」期間國家在湖南省的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1985年9月,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立項,1991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1994年8月正式通航。張家界荷花機場已開通長沙、廣州、上海、南京、北京、宜昌、濟南、杭州、常州、大連、重慶、武漢、成都、鄭州、福州、汕頭、珠海、廈門、香港、貴陽等地的航線、航班。1999年月舉辦的「穿越天門」特級飛行表演使張家界荷花機場蜚聲國內外。
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張家界市的公路運輸事業也得以發展壯大。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站場為樞紐,溝通城鄉、輻射5省市17個區縣的交通運輸網路。今年,張家界至常德的高速公路已經開工建設,該高速公路的建成,將使來張家界旅遊變得更加快捷、方便。
張家界火車站已與國內10多個大、中城市開通了旅客列車。張家界火車站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張家界至廣州、長沙、湛江的列車均為始發站,乘坐方便。 從長沙至張家界最好乘坐K552次列車,每天早晨8:18分發車,下午13:19分到,票價70元;另有一班22:06從廣州開出的K824次列車,次日6:06分到長沙,10:55到張家界。上午八點前乘火車到達長沙的遊客不必出火車站就能直接換乘K552次車到張家界,上車後再補票。從廣州到張家界的K502次車和長沙至張家界的K525次,均繞道懷化,費時費錢。
張家界火車站至張家界33公里,至「水繞四門」30多公里,每天中巴來往頻繁(票價10元/人),一小時可到。
張家界的遊客接納能力不斷提高。全市現有各類賓館、飯店700餘家,總床位達3萬余張。其中涉外賓館30多家,星級賓館20餘家。市日接待能力可達3萬人以上。高、中、低檔配套齊全,可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其中張家界祥龍國際酒店及張家界國際大酒店,是著名的四星級涉外酒店,設施豪華,環境優雅,服務周到,享受高檔;琵琶溪賓館是亮麗的三星級酒店,設施先進,房間舒適宜人,只是價格也很貴;另有一些不起眼的一星級賓館,那裡大都干凈衛生、服務熱情、價格合理。
這里有許多傳統的民族的娛樂活動,如擺手舞、斗雞、唱山歌、板凳龍舞、三棒鼓、九子鞭等。
擺手舞是土家人喜愛的傳統大型舞蹈,具有濃烈的祭祀色彩;土家山歌淵源流長,風格原始、粗獷,歌詞表達了土家民族的民俗民風;板凳龍舞是中國民間體育藝術;白族同胞耍板凳龍,相傳起於漢代,由白族先民"舞龍求雨"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 三棒鼓花樣繁雜,令人眼花繚亂,不禁稱絕;九子鞭,流行於漢、白、土家各族民間,尤以白族人民最為喜愛,他們把幸福、吉祥寄託於神靈,為取悅神佑,表演者手握鞭桿,伴著嗩吶不停舞動。
作為著名的新興旅遊城市,張家界的現代新興娛樂設施,近年來也有了迅速的發展。康樂球、網球、保齡球、高爾夫球等也隨處可見。
「森林城市」
春季(3/5月) 氣溫:5.8℃,11.4℃,16.1℃ 春天妖冶而如笑-灌花、踏青
夏季(5/8月) 氣溫:19.7℃,23.3℃,22.2℃夏天蒼翠而如滴-避暑、漂流
秋季(9/12月)氣溫:17.9℃,13.9℃,8.7℃ 秋天明凈而如洗-賞果、登高
冬季(12/2月)氣溫:3.4℃,0.7℃,1.3℃ 冬天素潔而如睡-賞雪、尋梅
久聞湖南省張家界、天子山、索溪峪、楊家界四大景區,其美景美名早已蜚聲海內外。而今,同樣位於武陵源內的另一處風光奇美的景區———袁家界,又展現在世人面前。近日,有幸親眼目睹了這處石奇峰秀、壁險峽幽的人間仙境。
袁家界地處張家界和天子山之間,海拔1000餘米,四周陡壁懸岩,矗立在武陵山區之中,恰似平地突起高台,巍為壯觀。可是,從山腳到袁家界我只花了兩分鍾!不要誤以為我擁有「飛毛腿」,其實是乘坐了百龍觀光天梯。談到百龍天梯,可以說是自然景觀與人造奇跡的完美結合。
百龍天梯地處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內的水繞四門風景區。以「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戶外電梯」、「世界最高的雙層觀光電梯」、「世界上載重量最大、速度最快的客運電梯」三項桂冠獨步世界。百龍天梯氣勢宏大,垂直高差335米、運行高度326米,主體由154米山體豎井和172米貼山鋼結構構成,採用三台雙層全暴露觀光電梯並列分體運行,成功地連接了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金鞭溪、水繞四門和袁家界天下第一橋、烏龍寨、天子山等黃金景點,成為景區內重要的旅遊觀光交通設施,大大縮短了原本四個多小時的登山路。人隨梯動,梯隨山行,視野愈加開闊,藍天白雲,奇峰仙霧,令人激情滿懷。不到兩分鍾,袁家界的秀美風光便展現在眼前。
東行約800米,有一小路蜿蜒南伸至兀岩頂平台。置身平台左右環顧、萬千景象盡收眼底。一座座岩峰石柱,形態奇異,妙不堪言。正巧趕上雨後天晴的大好時機,只見時有輕雲淡霧於群峰間飄浮繚繞,但見山移峰潛,好似瓊樓玉閣,時隱時現,一時覺得神魂痴迷,不知身居何處。終於明白此處為何故有「迷魂台」之譽了。嘗試著站在「迷魂台」的絕岩峭壁之上,宛如「人在壁上走,雲在腳下飄」。
這還不是最絕美的風景,沿峭壁頂部邊緣遨遊,只見一天然石橋凌空飛架兩峰之巔,氣勢磅礴,奇偉絕倫,這便是與夫妻岩並稱「張家界雙絕」的「天下第一橋」。天下第一橋系一天然石橋,處砂刀溝游覽線一帶,屬張家界精華景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一塊寬僅3米、厚約5米的天然石板,懸空鑲嵌在兩座山峰之間,把東西兩峰巧妙連接起來。橋長20米,跨度約50米,相對高度近400米,是張家界最高的石橋,因高度、跨度和驚險均為天下罕見,故稱「天下第一橋」。橋上蒼松挺拔,橋下雲霧盪漾,萬丈深淵。四周懸崖絕壁,水滴飛濺。踏上橋面,不禁有凌空御風之感。手扶鐵欄桿,仰視,青峰飄渺於雲靄繚繞之中;俯瞰,奇峰如筍群,岩壑深谷中陣陣煙嵐泛起,散而復聚。天下第一橋還掛了許多痴情男女的同心鎖。
登上旁邊更高處的望橋台,只見蒼松掩映下,一抹泉水從200多米高的崖頂飄然而下,彷彿一匹白色長練自天而降。飛瀑下臨深潭,綠水泱泱,水霧漫漫,橋懸絕壁,雄奇險峻,觸目驚心。真不愧這「天懸白練」之名。
在袁家界中坪與下坪交接處,還有一藏而不露的景觀曰:「後花園」。遊人在崖間翠竹叢林中向下穿行,突然被一面石壁擋住。正疑無路,卻見絕壁拐彎處,洞開一若滿月狀白石,穿門而過,眼前突現數十座奇峰參差聳立於墨綠深澗之中。翠谷之中,石峰攢簇,澗水縈回,古木參天,寒雲鋪地,登高俯瞰,似天然盆景,石峰成百上千,高入雲,矮卧地,大起大落,相映生輝。
在袁家界,既有石叢小澗、銀瀑高瀉,又有竹林繁茂、蒼松垂壁。由於水豐林密,空氣極為清新。最新測定顯示,袁家界森林覆蓋率高達98%以上,空氣中的含塵量和含菌量特別少,而含氧量很高,某些地段負離子數達到近5萬個,比通常環境高出500倍左右,儼然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氧吧」,非常適宜休閑養生。
即將結束這次游覽之際,導游告訴我,由於地勢險要,過去袁家界周邊交通極為不便,因此長期鮮為人知。近年來,隨著世界最高的百龍觀光電梯的建成開通,解決了多年困擾景區的交通瓶頸問題,袁家界景區才得以深度開發。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變為萬眾矚目的旅遊勝地,有張家界「後花園」之稱的神奇美景也得以從幕後走到台前。
傳說
張家界早先並不叫張家界,叫青岩山。那時,張家界上也沒有姓張的人家。為什麼後來又叫它張家界呢?這還得從漢留侯張良說起。
相傳,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濫殺功臣,留侯張良為保 留性命,便辭官隱匿江湖,沿著赤松子的足跡,來到上古時代舜帝流放兜歡的地方,又輾轉登上了青岩山。從此,他就在這 里隱居下來,修仙學道,並留下了一脈張氏子孫。為了保護青岩山風水,張良在青岩山南側植了七棵銀杏樹。這七棵銀杏樹 長得又高又大,象七個巨人守護著青岩山.許多年後,有個叫張萬沖的朝廷官員上青岩山遊玩,看中了青岩山,便以這七棵銀杏樹為界,在每棵銀杏樹上各刻一字,刻了「指揮使張萬沖界」七字,霸佔了青岩山,害得原來住在青岩山上的張氏後代被迫攜兒帶女遠走他鄉,流離失所。
有一天,獵戶張家雄進山打獵,看到七棵銀杏樹都在流著黃水,如淚人一般。張家雄十分驚奇,後來看到樹身上的「指揮使張萬沖界」七個大字,才恍然大悟,頓時火冒七丈,拔刀將「萬沖」二字改為「家雄」。
張家雄的舉動惹惱了張萬沖,他調來三百親兵圍住青岩山,要捉拿張家雄,並把原來住在山寨的居民趕到銀杏樹下,聲稱如果捉不到張家雄,就要拿七個童子的血染紅那七個大字。危急時刻,已成仙的張良出現,施法從銀杏樹幹上噴出七股桶大的水,剎時狂濤巨浪把張萬沖和他的三百兵馬一齊卷到金鞭溪去了。然後,張良又將手中的拂塵向七棵銀杏樹一指,樹上立刻就出現了「人間仙境張家界」七個大字,後人因此山是張良仙人賜名,從此就把青岩山叫做「張家界」。
參考資料: http://bk..com/view/19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