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創作中

荷花創作中

發布時間: 2022-05-10 18:37:54

① 在《荷花》課中,為什麼作者說眼前的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畫呢」

作者之所以說「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原因有以下兩點:

1、首先,見過荷花的人都知道荷花是那麼的漂亮、清新奪目,當作者深處一池荷花前,無疑會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作者將一池荷花看做一幅活的畫,生動、形象,眼前美景躍然紙上;

2、古今不少名家都以荷花為題材創作了眾多的傳世經典名作,字畫雖然逼真、多彩,但畢竟不是活生生的存在,作者說一池荷花是一幅畫形成對比,更加形象。

(1)荷花創作中擴展閱讀

《荷花》是著名作家葉聖陶所作的一篇散文。

本文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本文是沿著觀賞荷花——變身荷花——又回到現實的線索展開。

第一部分講述的是作者看到滿池荷花是的景象,荷葉、荷花、花苞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雖繁密但卻不冗亂。細節刻畫也很到位,一句一句的讀著文章,彷彿有一隻大筆隨著文章在你的面前描繪出了一幅清新脫俗的水彩畫一般。

第二部分作者從觀賞荷花而漸漸入迷,彷彿自己就變身成為了一朵荷花。隨著作者自己變身為荷花,描寫的角度也發生了轉變,從剛才的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變為整個荷花池中眾多荷花的一員,感受的又是另一種情趣。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變身為荷花的作者也樂在其中了。在陶醉中,作者「過了好一會兒」,才記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 」

② 文學作品中描寫荷花的詩句有哪些

從“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再到“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從小學到高中我們學了很多荷花的詩句,那是因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形象,古人對這樣的君子情有獨鍾。

③ 黃永玉 荷花作品 賞析

【博寶藝術網訊】博寶藝術網評論員雲峰 撰文 在寶珍初見這幅畫,色彩鮮版艷,美麗的花朵權以不同的顏色和形態被詮釋著,我心裡想這樣浪漫的畫,必定是一位年輕人所作,細細一看作者是黃永玉老先生的作品,這幅不同尋常的荷花圖一九九三年創作於香港,一位老人盡能創作出這么浪漫的的作品,想必他一定是懷有一顆未泯的童心,若不是一顆裝滿美好的心,定是不能繪出如此絢麗美妙的色彩。熟悉黃永玉先生的人,都知道黃永玉老先生出於湖南省鳳凰縣,土家族人,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十六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及木刻謀黃永玉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土家族,湖南鳳凰人。擅長版畫、彩墨畫。賞中國國畫,不得不看這用墨的濃淡上,這幅《荷花》用筆非常的老辣,線條流暢曲亦豐盈,是荷花創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非常具有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博寶藝術網評論員雲峰 撰文 )【博寶點評】描繪春景的作品有很多,但很少見像黃先生這般用大量色彩重頭打造多彩春景的手法,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欣賞之餘不免被這種朝氣蓬勃的氛圍所感染,心潮起伏。

④ 荷花 為什麼說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畫

作者之復所以說「一池荷花看作一制大幅活的畫」,原因有以下兩點:

1.首先,見過荷花的人都知道荷花是那麼的漂亮、清新奪目,當作者深處一池荷花前,無疑會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作者將一池荷花看做一幅活的畫,生動、形象,眼前美景躍然紙上;

2.古今不少名家都以荷花為題材創作了眾多的傳世經典名作,字畫雖然逼真、多彩,但畢竟不是活生生的存在,作者說一池荷花是一幅畫形成對比,更加形象。

(4)荷花創作中擴展閱讀:

《荷花》是著名作家葉聖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葉聖陶專集》,收錄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科書中,朗讀人是陸洋。

本文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⑤ 荷花有什麼特點文學家用它象徵什麼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藉助語言來塑造形象。千百年來,古今文人對荷花十分推崇和厚愛,並寫下了無數詠荷的名篇佳作,為荷花樹立了美好的文學形象。若細細品讀這些名作,作者大多給荷花以人格化,採用比興、借喻、襯托等藝術手法,來刻畫荷花那美艷獨絕的姿色;或吟荷薰人慾醉的清香;或賦荷葉無私奉獻的情操;或借荷花表達吉祥如意的祝願;或將荷花比作愛情堅貞的象徵;但更多的還是贊美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正如霍松林先生所說,這些詠荷名作「形神俱佳,物我渾融,啟人心智。」為此,筆者就荷花的文學形象,以敘一二,誠望文化界、荷花界師長與同行,不吝賜教。翠蓋佳人天姿麗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這首千古絕唱,既朴實客觀地描寫了荷花的自然之美。我們知道,自然美是一種人化了的自然,是人類通過物質或精神力量改造過的自然,人可親近,人可欣賞,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聯的自然,亦是自然美的特徵之一。人類只有初步征服了自然,才能開始欣賞自然之美,並在生活中發展這種美。如「花」字,由「草」頭、「人」旁和「七」(即化)所合成,即包含了人化之意。其實,現在人們所觀賞的各種色彩艷麗、形態各異的荷花品種,無一不是通過勞動生產,經過多少年代的辛勤培育所獲得。然而,藝術美又是自然美的集中反映。一部美的文學作品,就是作者通過周密的構思,憑著生活中的靈感,艱辛地創作,把自然美升華到藝術美。從園林美學的角度,荷花的美有兩種。一種是群體美、意境美。如宋代楊萬里《晚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幅千頃碧綠的荷葉連天邊,嬌姿的紅荷映襯艷陽的畫面,美不勝收,蔚然壯觀。又如明代徐渭《荷九首》詩其一:「鏡湖八百里何長,中有荷花分外香;蝴蝶正愁飛不過,鴛鴦拍水自雙雙。」這又是一幅荷浪翻卷,荷花吐嬌、荷香襲衣的萬畝景圖,尤其是圖中「蝴蝶和鴛鴦」兩組特寫鏡頭,充滿了美好的生活情趣;另一種是個體美、姿色美。如南朝·梁沈約《詠芙蓉詩》曰:「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紫葉是捲曲尚未展開的荷葉,而朱房指含苞未放的紅色蓓蕾。在作者筆下,搖動的紫葉與凝露的紅蕾互相映襯,格外艷麗奪目,儀態嫵媚動人;唐代皮日休《詠白蓮》詩曰:「吳王台下開多少,遙似西施上素妝。」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在吳王台上,身著素羅,翩翩起舞,她那裊娜的身姿何等美麗動人,詩人把朵朵晶瑩高潔的白蓮比作西施,是何等的貼切;宋代王沂孫《水龍吟·白蓮》詞:「翠雲遙擁環妃,夜深按徹裳舞。」姿態秀美的白蓮,像楊貴妃在燭燈前踏著旋律,向唐王呈獻裳姿;詩人將白蓮比貴妃,不僅描摹了白蓮的形態,更透出了蓮之神韻;還有近代朱自清《荷唐月色》一文描述:「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等等。作者都巧妙地運用借喻或比擬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美人,使得荷花的自然美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由此,荷花被示為美的象徵。荷香染衣薰人慾醉西方美學家夏夫茲博里說過:「凡是美的都是和諧的和比例合度的,凡是既美而又真的也就在結果上是愉快的和善的。」荷花的美正是這樣,它既有和諧的顏色,又有比例合度的形態,人們用眼睛都可看得見;而荷香則不然,它只能隨風飄動,以鼻聞之,才令人心曠神怡。這就是荷花潛有的一種內在自然美。因而文人們對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在自然美,則採用了各種虛擬且誇張的手法,詠詩贊頌。如南朝·陳祖孫登《賦得涉江采芙蓉》詩吟:「人來間花影,衣渡得荷香。」瞧!人面與荷花相映,衣裳也染上了荷花的清香,真是妙極了;唐代溫庭筠《蓮花》詩吟:「應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看來,蓮蕊上的濃香是洛神步行於水波之上,由羅襪揚起的塵土而留下的,可見作者構思非常,出神入化,別具一格;唐代李嶠《荷》詩吟:「風采香氣遠,日落蓋陰移。」清風與荷香是一對孿生姐妹,風送香來,香隨風遠,互生互輔,意趣盎然。這情景使讀者彷彿也體驗到那種徐徐薰風,陣陣荷香,沁人肺腑的感受;唐代崔櫓《蓮花》其一:「輕霧曉和香積飯,片紅時墮化人船。」(據《維摩詰經·香積品》載,古時有一眾香國,佛家稱為積香。因此國的香氣最多,故用眾香缽盛滿香飯給化菩薩。)詩人巧用典故,借喻荷香,真是別出心裁;宋代林景熙《荷葉》詩吟:「乘露醉飢渾欲洗,無風清氣自相吹。」荷花荷葉,清香襲人;即使風平浪靜時,荷葉也靜靜地散發出菲芳,你也會感到有股清香氣息迎面撲來,令人慾醉。一般荷香是隨風浮動的,而作者則匠心獨運,選擇無風時刻來寫荷香,不僅具有荷香的神理,而且含有一定的深意。說明荷香不必藉助於風吹,也仍然濃香四溢。這正是荷花內在自然美的表現。因此,歷代文人對荷香常以「香遠益清」「荷香染衣」「薰風」「遠香」等詞語來美稱。而風景園林里的建築如「遠香堂」「薰風閣」「瑞香亭」等以荷命名,是贊頌荷香的有力佐證,更富有文學藝術感染力。倘若你來到這遠香堂前,即使沒有荷香,也意味著陣陣清香襲來,為荷香樹立了一個無形的文學形象。 甘願扶持無私奉獻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讓我做葉的事業吧!葉是謙遜的……」。可不是,荷葉正是以它碧綠的本色襯托荷花的紅艷,讓荷花獲得「凌波獨葉紅」的盛譽;則以自己通過光合作用所得的養料供給蓮藕,使藕兒享有「根是泥中玉」的美稱。而自己卻默默無聞,與世無爭,把榮譽讓給荷花,又把享受送給蓮藕。甚至自己連最後剩下的殘體,留給了泥土,變成肥料,繁衍下一代。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詩人屈原的《離騷》曰:「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九歌·少司命》詩吟:「荷衣兮蕙帶,攸而來兮忽而逝。」荷衣指隱士之服,後則象徵著人的志行高潔。如北周宇文毓《貽韋居士》詩詠:「香動秋蘭佩,風飄蓮葉衣。」而南朝·陳江總《游攝山棲霞寺》詩曰:「荷衣步林泉,麥氣涼昏曉。」這都褻揚了荷葉高尚貞潔的情操。紅花雖好,還須綠葉扶持。唐代李商隱的《贈荷花》詩,卻有力地印證了荷葉甘願扶持荷花紅艷的關系。「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盤葉作塵;惟有綠荷紅菡萏,舒捲開合任天真;此花此葉相映,翠減紅衰愁煞人。」看來,到了翠減紅衰,令人愁絕時,荷葉仍映襯著荷花,真乃君子之風度也!吉事有祥良好祝願在中國民間文學文庫里,不難發現與荷花有關的寓言、成語或吉祥語,表現荷花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周易·系辭下》曰:「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吉祥一詞就源於此。)。我國民間常以荷花為主體,與某些吉祥物搭配組合,因物喻義,物吉圖祥,表達人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及良好祝願。如「本固枝榮」,是以荷花的地下莖、花、葉,具有繁殖快生長茂盛的特點,示喻家族世代綿延,家道昌盛之意;而「連年有餘」、「連生貴子」、「連登太師」、「一路連科」、「路路清廉」、「因何得偶」等,則以連、何與荷、偶與藕之諧音,寓意生活富裕,或官運亨通,或婚姻美滿等。除此,蓮花常成為某些事或物的代名詞,亦寓意著某種吉祥之意。據《南史·齊廢帝東昏侯記》載:「鑿金為蓮華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也』。」後以步步蓮花形容美女步態輕盈;亦喻人的生活漸入佳境。如宋代孔平仲《觀舞》詠:「雲鬟應節低,蓮步隨歌轉。」而宋代劉辰翁《寶鼎現·紅妝春騎》曰:「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又唐代裴廷《東觀奏記》(卷上):「上將命令狐綯為相,夜半,幸含春亭台對,盡蠟燭一炬,方許歸學士院,乃賜金蓮花燭送之。」後以「金蓮花燭」美稱翰林學士。如宋代舒雅《答內翰學士》詩雲:「金蓮燭下裁詩句,麟角峰前寄隱淪。」而《南史·庚杲之傳》載:「(王儉)乃用杲之為衛將軍長史。安陸侯蕭緬與儉書曰:『盛府元僚,實難其選。庾景行泛綠水,依芙蓉,何其麗也!』時人以人儉府為蓮花池,故緬書美之。」後以「蓮花府」為幕府之美稱。如唐代韓偓《贈別王待御赴上都》詩吟:「西向洛陽歸鄠杜,回頭結念蓮花府。」另《初學記》(卷廿二)曰:「秦客薛燭善相劍,越王取魚腸等示之,薛曰:『非寶劍也。』取純鉤示,薛又曰:『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芙蓉始生於湖,觀其文台列星之行,觀其光如水溢於塘。此純鉤也『。「後以」蓮花「為寶劍的代稱。如唐代李嶠《劍》詠:「鍔上蓮花動,匣中霜雪明。」還有清代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曰:「玉怒余以目,擲花於地,以蓮鉤拔入池中。」古稱女子的腳步為「蓮步」,故謂女子的纏足為「蓮鉤」。並蒂同心美滿姻緣有人說,人生是花,而愛便是花的密。在愛的長河裡,並蒂蓮給男女婚姻愛情,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如晉樂府《青陽度》詠:「下有並根藕,上生並蒂蓮。」唐代王勃《采蓮曲》詩吟:「牽花憐並蒂,折藕愛連絲。」宋代李清照《瑞鷓鴣》詞:「誰教並蒂連枝摘,醉後明皇倚太真。」明代蔣山卿《采蓮曲》雲:「搴花憐並蒂,拾予同愛心。」作者都採用了擬人的藝術手法,把並蒂蓮比作一對相親相愛的情侶,生動地突出了並蒂蓮的形象。原來,荷花在生長過程中,因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時常見到一莖雙花的並蒂蓮現象。然而,古代文人則抓住了這一自然特徵,詠詩賦詞,大肆渲染,並視其為吉祥物,常被冠以「嘉蓮」、「瑞蓮」之美稱。於是,民間許多有關荷花和並蒂蓮的神話傳說,也就應運而生。神話是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嚮往,並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而花神故事的特點,就是花神與人間少男少女戀愛,對青春的歌頌,對愛情的嚮往。因此,在古代小說或筆記中,有關「荷仙」「蓮妖」的神話傳說,,就不勝枚舉。如北宋孫光憲《北夢瑣言》中「荷花仙子」;明代馮夢龍《情史》中「並蒂蓮」;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荷花三娘子」;和邦額《夜潭隨錄》中「藕花」;朱梅叔《埋憂集》中:「荷花公主」;宣鼎《夜雨秋續錄》中「蓮塘春社」楊鳳輝《南皋筆記》中「蓮卿」;近代王韜《淞隱漫錄》中「蓮貞仙子」等,其中「藕花」,就是歌頌藕花仙子的高潔而執著的愛情,又惋惜她在污濁的塵世中太脆弱。她既受到了風霜嚴寒的摧殘、狹隘環境的困厄,又常常受到凡夫俗子的干擾和迫害,最後遭到毀滅,釀成悲劇。這些荷仙蓮妖的故事,正是我國人民愛美的心理和民俗文化與民間宗教文化的反映。它是神秘文化的瑰寶,古典文化的奇葩。潔身自好君子之花古今文人愛荷賞荷,都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他們對荷花之所以熱衷於吟詩賦詞的贊頌,正是因為荷花那潔身自好的形象,則顯示了人的生活美、精神美和性格美。故此,文人們常以荷的高尚情操和品格而自勉。「開花濁水中,抱性一何潔」;「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等,這些都是作者詠荷言志的佳作,有的喻示自已節操不渝的情懷;有的卻寄託一種清凈無為、與世無爭的思想。有關荷花「出泥不染」「潔身自好」的文學形象,應源於早期的佛教文學。佛教認為,大徹大悟、高潔善美的佛是從污濁丑惡的人世間,經過修行後而超凡入聖的,這就是如同高潔艷美的荷花是從污濁水中長出來一樣。故佛經《大智度論》曰:「譬如蓮花出自淤泥,色雖鮮好,出處不凈」。於是佛教與荷花便結下了不解之緣:荷花亦被尊為佛門聖花。由於佛教的傳入,中國的道家、儒家很快接受了佛教思想,並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共同發展。在道教文學故事中記有:關令尹喜降生時「其家陸地生蓮花」,這與佛教文學中釋迦牟尼降生時「地涌金蓮華」,竟同出一轍。可見,道教也視荷花從塵世污泥之中,捧到光明清凈的九天之上。而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也將荷花與仁義道德緊相連,認為荷花是花中最美的聖潔者。自宋以後,理學成為儒家思想的正宗。而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借荷花大講其理,寫下了被後世贊不絕口的名作《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正是道出了荷花的真諦,也是荷魂之所在,使得荷花的文學形象有了進一步的升華。從此,荷花被標為廉潔清正,不同流合污的道德規范之化身。荷之精神另闢新意歷來,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被世人所贊楊。然而,當代大詩人郭沫若卻一反其意,駁斥宋理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批評其只孤立地贊美荷花,而忘卻它是從藕根中生長起來的。強調荷花之脫盡污泥而顯示自己的清高,卻鄙棄滿身污泥的藕根。認為周氏的認識有片面性,只取其一點,不計其餘。所以,郭沫若在1958年寫下《荷花》一詩:「宋朝的周濂溪曾做文稱贊,/他說我們是『出污泥而不染』,/這其實是攻其一點不計其餘,/只嫌泥污,別的功用完全不管。/藕,我們的根,滿身都是污泥,/蓮藕與蓮花難道不是一體?/誰要鄙視污泥而標榜清高,/那是典型的腐朽思想而已。」這是一首以第一人稱口吻,借荷花的形象傳詩人理智的托寓詩。以詩言理,表達了荷花與藕根各有獨立表現而又不可分割的辯證觀點,以及只有藕根淤於污泥,才有荷花的清香與高潔,這二者是互相依存的統一體。由此,指那種脫離胼手胝足的勞動群眾,而自以為超凡脫俗的人,其思想腐朽,是不足取的。因而,此詩道出了具有時代特點的高尚思想情操。這里必須指出的是,郭沫若的《荷花》詩,並不是否定周敦頤「出淤泥不染」之說,只是陳述荷花與藕根的辯證關系,借題發揮而已。其實,早在1942年郭沫若寫的《題畫蓮》詠:「亭亭玉立曉風前,一片清香透碧天。盡是污泥不能染,昂首渾欲學飛仙。」其意與《愛蓮說》一脈相承,且超過其內涵。但是,我們並不能以郭氏的《荷花》詩去否定他的《題畫蓮》和周文《愛蓮說》,其原因正在於作者當時寫詩的立意和時代背景不同。很明顯,《荷花》詩是讓人知道,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勉勵同工農群眾相結合之更高的精神境界,也是作者賦予荷魂之新意。荷魂,荷之精神也!荷花既然有精神,就會給人生活力量和勇氣,從中受到有益的啟迪。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可不,當今世界,無論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公務員的廉政建設更是有緊無松。不妨這樣試想,在加強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中,我們提倡以荷花的高潔而自勉,做一個合格的文明人,無疑是件有益的事。

⑥ 葉聖陶的作品荷花主要講了什麼

主要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

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原文:

清晨,我到公園去玩,一進門就聞到一陣清香。我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我忽然覺得自己彷彿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的好夢……過了好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6)荷花創作中擴展閱讀:

荷花寫作順序:

先一眼看去,看到荷花已經開了不少。接著細細觀察,荷葉長得怎樣,荷葉的顏色和形狀怎樣;荷花開得怎樣,一朵一朵有哪些不同的樣子。最後再看滿池的荷花,把眼前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

關於荷花的詩詞:

1.《小池》

宋代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譯文: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蔭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

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隻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2.《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

荷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艷麗鮮紅。

⑦ 關於荷花的資料

荷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屬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花期6至9月,單生於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鑲邊。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恆為世人稱頌。陳志歲《詠荷》詩曰:「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生機紅綠清澄里,不待風來香滿池。」
中文學名: 荷花
拉丁學名: Nelumbo nucifera
別稱: 蓮花、水芙蓉、六月花神、藕花等
分布區域: 荷花原產於中國,一般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地區。
別名:蓮花、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澤芝、水華、菡萏(hàndàn)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 環、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藕花、靈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宮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紅蕖、水華、溪客、碧環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靜客、翠錢、紅衣、宮蓮、佛座須等。 荷花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花,也是山東省省會濟南和孔孟荷花高清近拍圖冊(17張)之鄉濟寧市的市花,還是埃及的國花。此外,濟南的大明湖也有多種上好的荷花。蘇州的園林比如拙政園里,也有許多婀娜多姿的荷花。像仙女一樣,亭亭玉立。
[1]表面深綠色,被蠟質白粉覆蓋,背麵灰綠色,全緣並呈波狀。葉柄圓柱形,密生倒刺。花單生於花梗頂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單瓣、復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黃色或間色等變化;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花期6月-9月,每日晨開暮閉。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種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為藕蓮、子蓮和花蓮三大系統。
編輯本段生長習性
荷花
[2]荷花是水生植物,性喜相對穩定的平靜淺水,湖沼、澤地、池塘是其適生地。荷花的需水量由其品種而定,大株形品種如古代蓮、紅千葉相對水位深一些,但不能超過1.7米.中小株形只適於20~60厘米的水深.同時荷花對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時不灌水,缸栽荷

⑧ 《荷花》這幅作品是現代畫家( )的作品

《荷花》是一幅大眾喜歡的題材畫,也是一幅大眾畫家喜歡畫的畫,畫過《荷花》的畫家很回多,例如近答代現代大畫家:齊白石、黃澤金、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李苦禪、潘天壽、吳作人、黃胄、黃永玉、范曾、何家英、史國良等都畫過。
荷花的象徵意義:
清白、高尚而謙虛(高風亮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表示堅貞、純潔、無邪、清正的品質。低調中顯現出了高雅。 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荷花是中國的傳統名花。花葉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有迎驕陽而不懼,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所以荷花在人們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豐興的預兆,是佛教中神聖凈潔的名物,也是友誼的種子。此外,它在埃及也被稱作代表和平的友誼之花。

⑨ 齊白石爺爺的《荷花》這幅作品,用什麼表現方法來畫的

齊白石筆下的荷圖大多擁有固有的樂觀健朗的神氣,無論是秋荷、殘荷、還是綴專以蟲鳥屬的荷趣圖,荷花的形象皆挺拔而厚重,蒼勁而清健。他主張畫家必須以真實的生活為創作依據,不能筆下妄為,要對客觀對象加以提煉和概括,以營造生動的藝術形象。在這個提煉與創作的過程中,齊白石則認為「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⑩ 荷花的國畫作品

荷花的國畫作品把握了現實中荷花的美感並加以升華,賦予了荷花全新的美感魅力。畫荷作品吸收了多方面的藝術元素,很多荷花作品使人在清新、明凈中體會審美的愉悅,顯示出作者對藝術的把握與領悟的能力。

熱點內容
蘭花桶裝水 發布:2025-09-18 15:24:55 瀏覽:811
綠植區班牌 發布:2025-09-18 15:24:50 瀏覽:165
千竹花花語 發布:2025-09-18 15:23:16 瀏覽:510
蘭花滴定 發布:2025-09-18 15:15:48 瀏覽:526
淡紫色的插花 發布:2025-09-18 15:10:48 瀏覽:183
西裝玫瑰 發布:2025-09-18 14:57:17 瀏覽:55
蘭花葉片如何修剪 發布:2025-09-18 14:56:06 瀏覽:593
辛福的玫瑰 發布:2025-09-18 14:53:52 瀏覽:913
櫻花家jk 發布:2025-09-18 14:48:56 瀏覽:939
插花中撒的運用 發布:2025-09-18 14:45:40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