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棠溫州
Ⅰ 溫州的痕跡概括了什麼
《溫州的蹤跡》里一共有三小篇,第一篇講了一幅畫中的風景「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朱自清圍繞著簾子展開了對畫的描寫,「上方的左角,斜著一卷綠色的簾子,稀疏而長」「簾子中央,著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鉤兒」「從簾的上端向右斜伸下去,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簾下是空空的,不著一些痕跡」在篇散文中,我學到了朱自清是如何讓篇章安排更合理的他的散文非常注重結構,注重剪裁安排和布局,在極短的篇幅內暗藏著作者的巧妙的藝術匠心。除此之外,他的一些疑問語句,也將情感表達的恰到好處,連續運用多個問句,生動的表達出真實的情感「試想在圓月朦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嫵媚而嫣潤;枝頭的好鳥為什麼卻雙棲而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著的一隻八哥兒,又為何盡撐著眼皮兒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麼來著?捨不得那淡淡的月兒么?捨不得那疏疏的簾兒么?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您該找著那捲簾人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這樣的呦!朦朧的豈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拚命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么?」
Ⅱ 名家游記
總有那一片蛙聲
古清生
在南國的時候,我的窗前有那麼一塊低窪的草地,春天的日子來臨,它便會生長許多的小草,甚至開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裡抖著金翅嗡嗡地飛。許多小孩子們,很喜歡在那塊草地上採花或者玩一些他們認為好玩的游戲。這樣的日子總是很溫馨的,因為陽光、花草與小孩子們,足以把春天裝點得美麗而又親切,讓人忍不住掩卷,心馳神往。但是在五月時,就會有一場場的雨水降臨,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樹洗得很綠,那種很清涼的綠,並且注滿整個的草地。於是孩子們用紙折起小小的潔白的紙船,來到草地那片水窪子上,啟航他們的小小的夢想。
唯有月夜,那塊草地是完全屬於我的。這個時候夜安睡了,一輪皎潔的月兒來到水窪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來於何處的小蛙,歡快地跌跌地跳躍,彷彿是要把那一輪月兒從水中端詳個究竟,或者坐在月兒之上,讓月兒浮托它走。小蛙們如同孩子,待它們游戲得盡情時,就一齊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離不去的蛙聲了。慣於在夜裡讀書與寫作的我,就極愛著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聲,能讓我的思緒飄浮,進入這樣一個季節深處。
但我卻沒有了南國的那一扇窗子,羈旅北京的日子長長,我的窗前,縱是也有這樣一塊草地,一簇綠柳,在春天的陽光里,還會有一樹杏花裝點。但是北國沒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們折紙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會有雨,那是槐花開放時節了。北京的雨會與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個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這樣的雨,仍不會積上一窪水,引來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後有月,她也在這芬芳里找不到棲落與梳洗的地方。
我固執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夠積成一個窪子,這樣一個清淺的彌漫著槐花芬芳的水窪子,有一輪皎月把水映得銀銀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們圍著月兒唱歌,那該是多麼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後的北京的夜裡出走,我以為我是能夠找到這樣一個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個痴情展卷的學子,甚至水邊,還留著孩童戲水的赤足的腳印。可是,我的出走,卻並沒有找到這樣一個地方,我想終歸是有這樣一個地方的,是我沒有找見它罷了。
居京的月夜,於我它是散文化的時光,我在鍵盤上演繹著一個個的夢,情至深處,會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聲,是南國的春宵里那天真爛漫的蛙鳴,初是淺淺低低的幾聲,孤獨而悠遠,漸漸地匯合起蛙的合唱,且愈來愈臨近我的窗,彷彿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時人便恍惚地進入以往的時光,一顆羈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熱,為之深深的感動。但待我有心凝神細細地聆聽,卻發現窗外是一片寂靜,靜得月的清輝飄落到柳葉兒上發生的細小的沙沙聲都能夠聽到,只是沒有了蛙聲。哦,此時的我,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來那一片蛙聲,它源於我的夢里,或者說,是那永遠也拂不去的幻聽了。
春天的今夜,便又是這樣,我打開了電腦,輕輕地敲出一段懷想的文字,不覺間窗外就有了一片蛙聲,是如許的親切,如許的溫馨,它拂動著春夜的暖風,沿了情感的脈絡縷縷入心。然我猛然地覺醒,卻分明是,寂夜無邊!人不由地發現,那暖暖的一縷情思,竟也就化成兩滴浸冷的淚珠,冰凌般的掛在兩腮。
Ⅲ 在溫州瑞安湖嶺的名人
瑞安是名人薈萃之地,文化之邦。自古民間傳說「瑞安出才子」。據統計,自隋朝以來,歷代進士307位,其中狀元三位。歷代名人有漢朝的蔡敬則。特別是自宋以來,學人蔚起,人才輩出。號稱「元豐太學永嘉九先生」的許景衡和周行己,他們傳播程朱理學,開學術研究之風。而後陳傅良進一步發展永嘉學派學說,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和較大的影響。還有在北宋熙寧、元豐年間名動京師的著名學者林石,「嘉熙四諫」之一的著名詩人曹豳等。元末明初,瑞安出了一位偉大的戲劇家高則誠,撰寫了《琵琶記》,奠定了南戲的基礎,因而贏得了「南戲鼻祖」之美譽。明代有著名書法家姜立綱,被瑞安人譽為四 廣告預訂熱線:0577-88995757 賢之一的卓敬、書畫家任道遜、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的林增志。清代孫詒讓、孫衣言父子治學名震遐邇。還有一大批文人學者孫希旦、黃體芳等。近代,革命家有蔡華、蔡雄、林去病等英雄人物;教育家有金嶸軒;實業家李毓蒙開溫州機器製造之先河;吳百亨,創擒雕牌煉乳。現代著名學者有著名的歷史學家周予同、水生生物學家伍獻文、書法家鄒夢禪等等。他們都為祖國的歷史文化有過卓越的貢獻,在瑞安大地上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作者:溫州神 2009-2-18 15:29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溫州瑞安歷史名人
自南朝至今,歷代許多文人騷客來瑞。風流太守謝靈運數次游覽仙岩,寫下了「誰知蒼莽千峰外,尚有仙山一點青」名句。南朝齊梁間號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隱居瑞安陶山,有楹聯為證:「六朝霸業成逝水,千古名山猶姓陶」,理學大師朱嘉曾遊仙岩,會陳傅良,並手書「開天氣象」匾仍懸掛在聖壽禪寺的山門上。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經過瑞安寫下著名詩篇《過瑞安江》。還有方干、王十朋、陳昌時、俞樾、余紹宋等等文人學者都留下了不朽佳作。近代的朱自清因梅雨潭的綠而陶醉,洋洋灑灑寫下了名篇《綠》,也令世人陶醉。郭沫若慕名專程來到玉海樓,所以才有了他對孫氏精闢的闡述,玉海樓里才能尋覓到他許多墨寶。這些歷代名人來瑞,使古城瑞安添色不少。【瑞安的名人哦】
作者:溫州神 2009-2-18 15:30 回復此發言
--------------------------------------------------------------------------------
4 回復:溫州瑞安歷史名人
1、漢代安鄉侯——蔡敬則
蔡敬則(151-約221),字文庄,生於東漢元嘉元年辛卯,建羅陽縣前已是本地土著。歷經東漢桓帝、靈帝、少帝、獻帝及三國東吳等朝代。
東漢建安中,朝廷授官蔡敬則為會稽部東部都尉,鎮守永寧,並創立「都尉衙署」於邵公嶼(原瑞安縣治所在地)。他在都尉任內,治績顯著,朝廷以公論賞,晉爵為「安鄉侯」。
蔡敬則墓在今錦湖周嶴山腰(少藝校旁),即「蔡忠義之墓」所在,現有墓碑立於民國廿六年,墓況為一弧形土堆,青草蔥郁,墓旁有高樹數竿,外有水泥院牆圍成小院,但院外現為拾荒者居住,觀瞻不雅。
作者:溫州神 2009-2-18 15:30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溫州瑞安歷史名人
2、永嘉學派先聲人物——謝佃
謝佃,字用休,一名天申,謝嶴人(今潘岱桃花村)。繼許景衡之後,為永嘉學派先聲人物。曾與潘旻遠赴伊洛向程頤問學,又拜藍田呂大臨門下,以賢良薦知閣門事,為尹燉所器重。
謝佃墓位於潘岱桃花村,始建於北宋年間,圈椅式,坐東南,朝西北,原為青石壘築,由墓室、墓壇、拜壇三部分組成,現存墓碑一方,八角額,雲頭紋,正面刻楷書「皇宋理學名臣謝佃公鄉賢之墓,敕封知閣門事,葬梅壟山,入於聖廟,春秋丁祭,子孫鄉賢世奉祀。」墓前粗石柱4根,為原享亭遺構。
作者:溫州神 2009-2-18 15:30 回復此發言
--------------------------------------------------------------------------------
6 回復:溫州瑞安歷史名人
3、南宋著名學者——陳傅良
陳傅良(1137—1203),字君舉,南宋瑞安人,《宋史·儒林》有傳,永嘉學派代表人物。
陳傅良墓位於塘下鎮鳳山村鳳凰山南坡上。墓始建於開禧年間(1205—1207),葉適銘其墓。但地面上宋代原設置不知何時坍毀,今墓為清咸豐元年(1851)重建,1986—1988年間,陳氏後裔集資進行全面維修。墓修建成圈椅形式,神座牌樓建在,墓室後面,青磚砌築,正面隱出四柱與額枋、斗拱,上蓋重檐懸山頂。有墓碑一方,碑文刻「宋集英殿修撰進寶謨閣待制止齋陳公之墓,合族嫡派裔孫立。」
作者:溫州神 2009-2-18 15:30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溫州瑞安歷史名人
4、南戲鼻祖——高明
高明(1305-1359?)字則誠,號菜根道人,閣巷人,在他任官期間,經常為人民著想,替百姓辦了不少好事...... 所著《琵琶記》「成了戲文中第一部偉大不朽的作品」(鄭振鐸),被譽為「南戲鼻祖」,他死於寧海,歸葬在家鄉柏樹橋南岸。生平著作《柔克齋集》20卷。
高明墓原在集善堂東側,方形台基,坐北朝南,四隅立石欄桿,中設石級,墓室居台基中心,正面嵌石制隔扇門,前立青石墓碑一通,據說在「文革」中毀為平地,盪然無存。現有高則誠紀念堂,掩映在松柏之中,墓外青青阡陌,別有一番水鄉滋味。
集善院位於飛雲鎮柏樹村上橋南岸。高則誠紀念堂位於集善院西側,相互連通,磚木混土仿木歇式建築,曹禺題署「高則誠紀念堂」匾額,堂內鋟木楹聯,多為當代知名人士撰書。
作者:溫州神 2009-2-18 15:30 回復此發言
--------------------------------------------------------------------------------
8 回復:溫州瑞安歷史名人
5、英敖之才——韓偉
韓偉(1385—1445)字英仲,瑞安羅南八水裡人(今屬塘下鎮)。其先祖於韓寓自五代間從閩之赤岸(今福鼎)避戰亂徙羅南,將其所居之處稱為韓田、上韓。等到明初,後裔韓山童遷八水,生韓偉。
韓偉自幼聰穎好學,13歲入縣學。訓導黃潮光為他講學,經明行修,文翰兼美。1418年韓偉成為貢生,入京太學。升試優等,由太學試事。1427年入獄史泰台見習,後巡按廣西、河南。九年授文林郎、四川道察御史。次年巡按京師真定府。所到之處,勵精圖治,風紀肅然。1445年六月中暑而死。
韓偉墓在韓田山上,現今墓道依山而建,新建花崗岩牌坊確有些雄偉,新鋪石級也足見韓氏後人對先祖的膜拜之情。
Ⅳ 《溫州的蹤跡》第3題
答:這樣寫的好處是襯托出了這幅畫的美麗動人,讓讀者浮想聯翩,也使文章更加生動具體。 應該是這題吧
Ⅳ 朱自清寫溫州的蹤跡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在哪裡心裡有什麼
溫州的蹤跡月朦朧鳥朦朧席捲海棠紅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提問】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我正在整理答案,請您稍等一下!【
Ⅵ 朱自清 溫州的蹤跡 全篇賞析 賞析!
朱自清《溫州的蹤跡》賞析:
文章所論究竟是怎樣的一幅畫呢?其實也不過是「區區尺幅」的小品:「一張尺多寬的小小的橫幅」。所畫內容也只有四個部分或曰四種形象:月亮、海棠、八哥、簾子。
然而它是那樣吸引了文章作者,使他「看了這畫,瞿然而驚;留戀之懷,不能自己」。——這也是促使他寫出這篇短文的內動力——藝術魅力。
毫無疑問,要說出讀畫的感受,道出畫的妙處,尤其是要把這些感受、妙處告訴沒有見到過這畫的讀者,讓他們感同身受,產生共鳴,只是連發感嘆,堆砌贊詞,是無濟於事的;
而作純粹的藝術分析,揮弄術語,內行人或能聽出點門道,一般讀者則不會感什麼興趣,寫出的文字最多也不過是篇評論,而不會是能吸引讀者、引發讀者遐思的散文。
朱自清則不然,作為散文大家,他先是用一半還略多的篇幅來詳細描述畫的內容,再用近一半的篇幅來談自己對畫的理解和感受。
通過細致的描述,沒有見過畫的讀者對畫的內容就可以有一全面具體的了解;與此同時,作者還可以帶領讀者隨著自己的思路去欣賞品味畫幅各部分的細節筆觸,為後面領會作者的理解和感受鋪下基礎。應該說,作者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布局,看似隨意,實則極有用心。
(6)章海棠溫州擴展閱讀
《溫州的蹤跡》內容梗概: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既是散文聖手,民主鬥士,又是功力精湛的文學評論家,。新文化運動中,他以長詩《毀滅》奠定了他的新詩人的地位,以小說《笑的歷史》顯示了他文學創作的才華。
接著,他又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作為開手,致力於散文的創作。他的「藝術性的散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散文創作,其作品《背影》、《荷塘月色》是幾乎每個中國人在少年時代都曾熟讀過,並且喜愛過的。
朱自清「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民族氣節,在他看似溫柔蘊藉的作品裡,也自有一番體現。
Ⅶ 溫州的蹤跡讀後感
畫精·水美·生命無價 ——讀朱自清先生《溫州的蹤跡》雜感 我對溫州這個城市少得可憐的一點了解,正是出於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散文。雖說只是區區四個部分,可是這詩情畫意而又真情洋溢的文筆,卻把我的思緒牽得很遠。 碧綠簾,圓月亮,在這純美的背景下,伸出的是一枝交纏的海棠花。「雙棲而各夢」的八哥,就在這月下盛開的海棠間,引出了作者的猜測:他到底等什麼來著?設問過後作者給出這樣的答案:您該找著那捲簾人了?作者拼著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么?這些強烈的問號,將作者那「瞿然而驚」,那「留戀之懷」,那「不能自己」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了。 馬孟榮的這幅畫,我無緣親眼相見,但是朱自清先生的描繪和「布局經濟,設色柔和」的贊賞,使我眼前彷彿真的出現了這樣一張生動逼真的畫——「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 作者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三面環山的位置,梅雨亭彷彿一隻枝蒼鷹展著翼浮在天宇中。作者並不是一開始就著手描寫梅雨潭的綠,而是說「岩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說到岩面透著綠,我很少見過,只記得護城河一帶岩石上生著苔蘚,被泉水沖刷得格外的綠。梅雨潭的水花飛濺,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像微雨落下,但作者說他覺得像楊花。楊花就是柳絮,春天時捉柳絮是我喜愛的活動。但是誰曾在瀑布下捉水花?水花與楊花,只是形似罷了。同樣的梅雨潭,一千個遊客心中就有一千個。大費筆墨來贊美梅雨潭奇異的綠,大規模的排比來比喻梅雨潭醉人的綠,作者對這天然的綠色的留戀可想而知。作者「送你一個名字,從此叫你『女兒綠』」,我便能想像得到,這綠如同小姑娘一般招人愛。這樣綠的潭,我未領略過,但是大自然的畫卷中從不缺少綠——春天嫩得流汁的點點綠芽,夏日已經豐潤,站在樹下仰望,就是一片綠色的錯落有致的大網;草地上沾著露珠的綠,有種讓人躺上去擁抱的感覺;站在山頂眺望山脊,那蓊蓊鬱郁的景色就像一卷墨跡未乾的山水畫…… 白水漈的幻網,作者寥寥幾筆帶過,但是這兩個瀑布一比較,作者顯然是著力贊賞梅雨潭。 在最後一個片段《生命的價格——七毛錢》中,那滿篇的驚嘆號刺痛了我的眼,也刺痛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這個被哥嫂以七枚小銀元的價格賣給一個伙計的五歲小女孩,作者說,她沒有低賤的生命符記,之所以低賤,正因為她是被出賣的。而我們這些孩子之所以高貴,是因為家長沒有出賣我們。我的心慘白地冰冷著。我們現在真是幸運了,在這樣一個和諧的社會,我們在溫暖的家裡生活,在優秀的學校學習,比起上世紀被賣的孩子,真是有福氣! 而我又在替那個小女孩擔心,她會有怎樣的命運呢?朱自清先生也在替她擔憂,他猜測了小女孩接下來的命運:「女兒本性『碰』,由她去碰罷了!」他列舉了小女孩可能被欺負、被宰割的命運:「她的淪落風塵是終生的!她的悲劇也是終生的!」作者禁不住連連感嘆——「生命真太賤了!生命真太賤了!」然而這可悲的局面令作者發出更深沉更激烈的疑問——「這是誰之罪呢?這是誰之責呢?」人們確實應該深思了。 作者游溫州,欣賞了精美的畫,游歷了秀美的潭,目睹了一件奇事——七毛錢的生命,這一行是有喜有憂啊。我品讀此文時,心情也隨著文章而大幅度上下翻騰,美好的事物能使人心情舒暢,而七毛錢的生命之事讓人義憤填膺。生命本無價,珍惜吧!
Ⅷ 溫州的蹤跡閱讀答案
1.扶疏:枝葉茂盛,高低有致。
掩映: 相互遮掩而又映照襯托。
歷歷:一個個清晰而分明。
妖嬈:嬌艷而美好。
2.(簾子)——(圓月)——(海棠花)—— (一對八哥)
3.簾子中央,著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鉤兒
絲縷微亂,若小曳於輕風中
如一張睡美人的臉
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
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隻臂膊
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
試想在圓月朦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嫵媚而嫣 潤;枝頭的好鳥為什麼卻雙棲而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著的一隻八哥兒,又為何盡撐著眼皮兒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麼來著?捨不得那淡淡的月兒么?捨不得那疏疏的簾兒么?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您該找著那捲簾人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這樣的喲!朦朧的豈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畫線:紙右一圓月——睡美人的臉。
枝欹斜而騰挪——臂膊
一隻歇得高些——留戀似的
第二自然段全部。]
答:這樣寫的好處是:讓文章更加生動,語言更加優美具體.
Ⅸ 《溫州的蹤跡》的閱讀
①
簾子中央,著一黃色的,茶壺嘴似的鉤兒
絲縷微亂,若小曳於輕風中
如一張睡美人的臉
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
枝欹斜而騰挪,如少女的一隻臂膊
似乎在入夢之前,還有所留戀似的
試想在圓月朦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嫵媚而嫣潤;枝頭的好鳥為什麼卻雙棲而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著的一隻八哥兒,又為何盡撐著眼皮兒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麼來著?捨不得那淡淡的月兒么?捨不得那疏疏的簾兒么?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您該找著那捲簾人了?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這樣的喲!朦朧的豈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②
1.作者使用了比喻擬人等方法,將月亮海棠花葉子八哥等景物寫的淋漓盡致好像把這些東西寫活了
2.這樣寫的好處是:讓文章更加生動,語言更加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