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野蘭花小說

野蘭花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21 09:31:27

Ⅰ 米基·洛克的作品年表

《罪惡之城2》(2014)
《狂野密西西比》(2014)
《血戰墓碑鎮》(2013)
《爪哇火線》(2013)
《Mobster: A Call for the New Order》(2013)
《The Storm》(2013)
《Black November》(2012)
《Chapo》(2012)
《第一滴血5》/Rambo V(2012)
《驚天戰神》Immortals(2011)
《受難記》Passion Play (2011)
《敢死隊》The Expendables(2010)
《罪惡之城2Sin City 2 》 (2010) Marv
《鋼鐵俠2 Iron Man2 》(2010)「Whiplash」/Mark Scarlotti
《摔角王The Wrestler 》(2008) Randy 'The Ram' Robinson
《射殺Killshot 》 (2007) Armand The Blackbird Degas
《 The Night Job 》 (2007) Boots
《風暴突擊者Stormbreaker 》 (2006) Darrius Sayle
《 Premio Donostia a Matt Dillon 》 (2006) The Motorcycle Boy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紅粉保鏢/多米諾/紅粉殺手/女模煞 Domino 》 (2005) Ed Mosbey
《罪惡之城/原罪之城/罪惡都市 Sin City 》 (2005)Marv
《 Vengeance Is Mine: Reinventing 'Man on Fire' 》 (2005) Himself
《憤怒復仇/怒火救援/怒火拯救Man on Fire 》 (2004) Jordan
《 Driv3r 》 (2004) ...Jericho (voice)
《 Geschichte des erotischen Films, Die 》 (2004) (archive footage)
《 E! 101 Most Starlicious Makeovers 》 (2004)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圖派克:復生Tupac: Resurrection 》 (2003) ilm consultant
《墨西哥往事/英雄不回頭 Once Upon a Time in Mexico 》 (2003) Billy
《蒙面與匿名Masked and Anonymous 》 (2003) Edmund
《 Sex at 24 Frames Per Second 》 (2003) John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 Celebrity Naked Ambition 》 (2003) (archive footage)
《 El Mariachi: 10 Years Later 》 (2003)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天旋地幻Spun 》 (2002) The Cook
《 E! True Hollywood Story Carré Otis 》 (2002)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鬼蟑螂 They Crawl 》 (2001) Tiny Frakes
《誓言The Pledge 》 (2001) Jim Olstad
《命中註定Picture Claire 》 (2001) Eddie《 The Hire: The Follow 》 (2001) ...Husband
《大開殺戒/義膽流氓/神龍再現/復仇殺手/復仇威龍Get Carter 》 (2000) Cyrus Paice
《動物工廠Animal Factory 》 (2000) Jan the Actress
《緊迫盯人Out in Fifty 》 (1999) Jack Bracken
《 Shades 》 (1999) ...Paul Sullivan
《紅色警戒Thin Red Line, The 》 (1998) Soldier (scenes deleted)
《喋血校園Thicker Than Blood 》 (1998) Father Frank Larkin
《流氓本色Buffalo '66 》 (1998) The Bookie
《驚爆星期四Thursday 》 (1998) Kasarov
《毀滅戰士Point Blank 》 (1997) Rudy Ray
《雙重火力/反擊王 Double Team 》 (1997) Stavros
《造雨人Rainmaker, The 》 (1997)JLyman 'Bruiser' Stone
《另一部:九個半星期Love in Paris 》 (1997) John Gray
《黑街殺手Bullet 》 (1996) music supervisor
《烈火狂情Exit in Red 》 (1996) Ed Altman
《致命假期Fall Time 》 (1995) Florence
《鑣悍飛龍FTW 》 (1994) (story) and
《異域奇兵Last Outlaw, The 》 (1994) Colonel Graff
《血濺黃沙White Sands 》 (1992) Gorman Lennox
《鐵漢狂奔Harley Davidson and the Marlboro Man 》 (1991) Harley Davidson
《野蘭花 Wild Orchid 》 (1990) James Wheeler
《致命時刻Desperate Hours 》 (1990) Michael Bosworth
《聖芳濟傳 Francesco 》 (1989) Francesco
《黎明前惡煞橫行Johnny Handsome 》 (1989) John Sedley
《鐵拳浪子 Homeboy 》 (1988) Johnny Walker
《恐怖叛徒Prayer for the Dying, A 》 (1987) Martin Fallon
《天使心Angel Heart 》 (1987) Harold R 'Harry' Angel
《夜夜買醉的男人 Barfly 》 (1987) Henry Chinaski
《愛你九周半 Nine 1/2 Weeks 》 (1986) John
《龍年 Year of the Dragon 》 (1985) Stanley White
《大街小癟三 Pope of Greenwich Village, The 》 (1984) Charlie
《尤利卡Eureka 》 (1984) Aurelio D'Amato
《斗魚/雷鳴小子Rumble Fish 》 (1983) The Motorcycle Boy
《餐館 Diner 》 (1982) Robert 'Boogie' Sheftell
《體熱 Body Heat 》 (1981) Teddy Lewis
《天國之門Heaven's Gate 》 (1980) Nick Ray
《 Fade to Black 》 (1980) Richie
《1941年 1941 》 (1979) Pvt Reese

Ⅱ 表現女性形象的小說、戲劇、影視作品名

小說:《紅樓夢》、《亂世佳人》、《茶花女》、《情人》、《莎菲女士的日記》、《廚房》、《銀河》、《相聚梁山泊》、《方舟》、《弟兄們》、《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女人們》、《糖》、《長恨歌》、《娜娜》、《勞倫斯之女克里斯丁》、《白蛇傳》、《祝福》

戲劇:《竇娥冤》、《紅色娘子軍》、《穆桂英掛帥》、《救風塵》、《望江亭》、《荊釵記》、《杜十娘》、《紅娘》、《白蛇傳》、《楊門女將》、《紅樓二尤》、《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晴雯歸天》、《貴妃醉酒》、《昭君出塞》、《楊三姐告狀》、《祥林嫂》、《女駙馬》、《花木蘭》、《李二嫂改嫁》

影視作品:《胭脂扣》、《血色殘陽》、《徽娘婉心》、《殺死比爾》、《長恨歌》、《野蘭花》、《紅色娘子軍》、《楊貴妃》、《洪星十三妹》、《穿普拉達的女王》、《花木蘭》、《新白娘子傳奇》、《女駙馬》、《鋼琴課》、《羅馬假日》、《末路狂花》、《貝隆夫人》、《男孩不哭》、《時時刻刻》、《永不妥協》、《羅拉快跑》、《天使愛美麗》、《政律俏佳人》、《百萬寶貝》

Ⅲ 野蘭花短文填空。一。。。。。。。。。。,

野蘭花 你見過那生長在山坡野地上的野蘭花嗎?
你喜愛那漫山遍野的野蘭花嗎?也許它不惹人注目,因為它只不過是一朵普普通通的小花。 我特別喜歡野蘭花,記得小時候在山上玩耍,發現那一朵野蘭花正被調皮的小男孩踩著。當小男孩走了已後,我心急火燎向那野蘭花跑去。野蘭花那嫩綠的葉子,迷人的花都已無了蹤影,唯獨剩下了一根光禿禿的枝幹孤零零,無聲無息地呆立在那兒。我把野蘭花帶回家精心地料理它,把花盆移到了書桌前的窗檯上。我相信,並且期待奇跡的出現。 時間如流水。
那天我在書桌上看書,不經意間抬頭瞥了一眼窗口,哦!天哪,我被眼前的一幕驚呆。野蘭花競然零星地冒出了一丁點嫩綠的葉子,它是那樣稚嫩,然而又是那樣充滿生命力。
野蘭花它沒有玫瑰迷人的芬芳,更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但它生命力頑強。 現在,野蘭花開得十分美麗。白地如雪,如同仙境一般。最迷人的還是那一抹幽香,清清淡淡宛如一位少女走過留下的那一陣清香,久久不散。 我喜歡這不起眼的野蘭花!

Ⅳ 好萊塢最主要的三個歷史時期是

好萊塢電影自誕生後不久就在國際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已成為世界電影工業的霸主,活躍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縱觀好萊塢發展史,好萊塢電影美學風格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較大的變化,在此之前可以稱為經典好萊塢時期,而之後則可成為新好萊塢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十年中間,對於美國電影而言,乃是一個征服全世界的興盛時期。外國影片在美國兩萬家電影院的上映節目中已經完全消滅。在世界各國,美國影片占著上映節目60~90%的優勢,每年約有兩億美元被用來生產800多部影片。電影方面的投資超過15億美元,這樣大的資金使電影事業在美國成了一種大規模的工業,在資本上可以與製造汽車、罐頭、鋼鐵、石油、紙煙這些美國最大的工業相比擬。派拉蒙、勞烏、福斯、米高梅、環球這些大製片公司,支配著影片的生產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發行。它們和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如柯恩·洛埃伯銀行、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德·奈莫爾、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結合在一起。 自從格里菲斯失勢之後,金融資本家所重視的已不是導演,而是電影明星。後者成了製片公司的一種工具或者商標。從這時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製片人,也就是那些被華爾街的銀行家所賞識與選定的企業家。電影導演和照明技師、攝影師、布景設計師一樣,只不過是每周領取一定報酬的受雇者而已。製片人利用解除合同這種暗中威脅的辦法,把導演過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實權,如對主題、明星和技師的選擇、劇本和蒙太奇的仔細推敲、布景和服裝的監督等等,全部奪取過去。 這樣一來,製片人便成了決定藝術成敗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關切的乃是怎樣多賺錢,他的董事會也只根據影片的利潤率來估量他的價值。因此攝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為指導原則。他們對獨立的影評家的評論,滿不放在眼中,而事實上,這種影評在美國當時可說幾乎全未存在。 但製片人自己只在幕後指揮一切。在好萊塢露面的乃是電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為好萊塢征服世界的基礎。觀眾對電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幾百萬張簽名的照片來維持的,廣告和宣傳在這些偶像周圍創造一種傳奇的氣氛。明星的戀愛、離婚以及他們所使用的化妝品、住宅、他們喜愛的動物,在某些國家成了一般人關心和津津樂道的題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魯道夫·范倫鐵諾、瑪麗·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麗亞·史璜遜、華萊士·雷德、約翰·基爾伯特、梅·茂萊、瑙爾瑪·塔爾麥琦等人變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團體對這種競爭深感不安。清教徒對好萊塢展開了一起起攻擊,這些攻擊又因一些明星醜事的傳播(如:華萊士·雷德因吸毒和酗酒而身死,某一舞女在有胖明星亞布克爾參加的一次宴會上遭到了謀殺,以及某些明星曾犯謀殺或因戀愛犯罪等等),而變得更加猛烈。 此時資本家成立了一個名叫「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的機構,這個機構是由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共和黨領袖威廉·海斯負責組織起來的。按照海斯的說法,電影變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後面,凡是美國影片深入的地方,我們一定能夠銷售更多的美國貨物」。 當好萊塢了解到這種國際使命時,美國某些明星扮演的人物也發生了變化。道格拉斯·范朋克在「三角影片公司」時曾幽默地扮演一個強壯、天真、樂觀、為女人所喜愛的美國英雄,但到後來卻在墨西哥的《佐羅的標記》、法國的《三個火槍手》、英國的《羅賓漢》、東方的《巴格達竊賊》及《黑海盜》中變成一個不可戰勝的大力士,一個無所畏懼和無可指責的騎士和保衛正義而且總是獲得勝利的人。隨著年歲的增長,范朋克日益喜好巨大的布景、極端的豪華和神秘的力量。 拒絕把自己附屬於明星的導演為數可說極少。隨著好萊塢的建立,電影先驅人物不是日趨沒落就是銷聲匿跡。托馬斯·英斯已經故世;麥克·塞納特雖然還在繼續攝制一些優良的作品,但他的聲譽卻並未因此增長;至於格里菲斯此時則正在逐漸走下坡路。標志格里菲斯登峰造極的作品,在美國乃是他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在歐洲乃是他的《被摧殘的花朵》,在電影藝術方面則是《黨同伐異》。但是,商業上的失敗終於註定了格里菲斯的悲慘命運。這位被列入製片廠黑名單的偉大藝術家,在他以後殘余的二十幾年生命中,再也沒有機會導演一部影片了。好萊塢的拜金主義把它的創始人都毀滅了。 格里菲斯的沒落,正好和西席·地密爾的興隆形成鮮明的對照。後者的庸俗的商人氣息和浮誇的作風,成了好萊塢影片四十年以來的特徵。他拍了各種樣式的影片,從浮華喜劇《男性和女性》和其他由格洛麗亞·史璜遜主演的影片,一直到場面豪華的反蘇宣傳片《伏爾加的船夫》和反對無神論的鬧劇片《不信上帝的少女》(片中有對兒童監獄的傑出描寫),凡是能夠賺錢的影片,他都加以攝制。地密爾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帶有濃厚游藝場氣氛的大型片,在這些大型片中,地密爾除了取材於聖經上的故事以外,還加進了一些色情的描寫。好萊塢給他一筆格里菲斯所得不到的資金來攝制場面浩大的影片《十誡》和《萬王之王》。地密爾由於承襲了義大利電影的老傳統,結果成了最能賣座的商業性影片的導演之一。弗萊德·尼勃羅模仿他的例子,替高德溫和梅育拍了一部叫做《賓虛傳》的巨片,這部影片花去了600萬美元的攝制費,雖然風行一時,可是收入卻不過400萬美元。 好萊塢這個驟然之間交了紅運的城市,具有暴發戶們的那種低級趣味,他們建造的豪華的別墅,硬把羅馬的露天劇場和洛可可式的堡壘,天主教的大教堂和摩天大樓結合在一起。這種建築上東拼西湊的誇張趣味連同那種說教式的象徵趣味,在根據勃拉斯哥·伊巴涅茲的原作改編的影片《啟示錄四騎士》里表現得最為突出。這部由雷克斯·英格蘭姆導演、使范倫鐵諾因此成為明星的超級影片在上映收入上打破了紀錄。英格蘭姆在其他影片中——例如在無聲電影末期他將結束電影生涯時在尼斯攝制的那些影片中——也顯示出這種講究形式的作法。 好萊塢在成為國際上的強大勢力以後,它攝制的題材也變成國際化了。在它最賣座的無聲片中,以美國為背景的為數很少。在這些影片中,只有詹姆斯·克魯茲導演的那部極著名的《篷車》直接取材於美國歷史,是一部歌頌開拓西部地區者的史詩。 西部片由於托馬斯·英斯和W.S.哈特的功勞,曾提高到藝術的水平,但此時的西部片,除了象約翰·福特的《鐵騎》這樣極例外的影片以外,又變成了一種廉價影片的同義語,由一些專門迎合平民觀眾的導演和無名的演員粗製濫造地攝制出來。美國電影這種「失去本國特性」的傾向成了極其普遍的趨勢。亨利·金雖然還能按照托馬斯·英斯和格里菲斯的傳統,導演了一部完美的、描寫美國地方生活的影片《孝子大衛》,可是人們不但不鼓勵他沿著這一方向前進,反而導使他去攝制一些流行的言情小說(如《史泰拉恨史》),或者象他以後在羅馬攝制的那些影片那樣,向著義大利那種場面巨大的影片方向去發展(如《羅莫拉》、《白修女》等)。 由於金融資本的國際聯合、審查制度的嚴格、流行小說被有系統地搬上銀幕、明星制度、專為賣座的打算和製片人的拜金主義這些原因,使得美國電影藝術日趨貧乏,這種貧乏和物質的豐富相形之下,顯得更為突出。但美國電影中至少還存在著一個作品豐富的喜劇學派和幾部例外的作品,這些影片幾乎都是由外國籍的導演攝制出來的。萊昂斯·彼雷給美國人培植了對浮華喜劇的愛好,加斯尼埃則是系列影片的創造者之一。除這兩人以外,還可以舉出肖塔爾、阿爾倍·卡普拉尼,以及協助卓別林導演《巴黎一婦人》的阿巴迪·達拉斯特。 1920年以後,好萊塢為了打倒它的競爭者,大量吸收外國籍的優秀導演和演員前往美國。 莫里茨·斯蒂勒帶著葛麗泰·嘉寶來到美國。但他專門為從德國來的演員波拉·尼格麗和強寧斯導演影片。他導演的《帝國旅館》和《罪惡之街》這兩部影片,無論在藝術上或商業上來說,都不是很成功的作品。與斯蒂勒相反,嘉寶在美國卻大走紅運。這位著名的女悲劇演員,確實是好萊塢一棵搖錢樹,同時也給好萊塢的攝影棚帶來了藝術。廣告宣傳使嘉寶成了傳奇式的人物。她所主演的影片片名本身就具有一種宣傳性質,如:《誘惑的女人》、《肉與魔》、《仙女下凡》、《神秘夫人》、《野蘭花》、《接吻》等等。她在傳奇式的故事中表現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多情女子。 除了嘉寶以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移民,對好萊塢幾乎沒有帶來什麼貢獻。但從德國來的移民,特別是斯特勞亨、劉別謙、馮·斯登堡,卻對美國電影有很大的貢獻。歐洲電影的示範作用,使幾個美國導演傾向於攝制一些藝術性超過商業性的影片。他們之中有幾個確實達到了藝術的水平。有聲電影興起的前夕,美國出現了一批有才能的新電影導演,這些導演在某種程度上開始接替了先驅者的地位。 好萊塢在它歷史上最繁榮時期,它的電影先驅者和歐洲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與其說是加以利用,毋寧說是加以排斥。隨著好萊塢的世界霸權的建立,它大部分生產就陷於毫無意義和追求豪華場面的停滯局面。 1927年10月23日,阿蘭·克勞斯蘭德攝制的有聲響、對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標志著電影已進入了它的歷史的一個新時代。有聲技術的運用使電影中復雜的敘事與流暢的對話成為可能,這一切促成了經典好萊塢電影濃重的戲劇化風格。同時這種風格也符合當時的製片廠制度。由好萊塢巨鱷麥克•塞納特創造的製片廠制度客觀上要求電影必須以迎合最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為目標,而傳統的被大眾所熟悉的戲劇化美學觀顯然是最好的選擇。類型電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些被克拉考爾稱為迎合觀眾「深層集體心理」的影片,通過程式化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據了觀眾的視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類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為最「美國化」的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期佔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頌揚、推崇那種粗獷的個人主義和適者生存的精神,體現著善必勝惡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國影壇上長盛不衰。弗雷德•金尼曼拍攝於1952年的《正午》就在很多方面體現了西部片的特徵,或者說是體現了經典好萊塢時期影片的特徵。 然而,《正午》雖然在很多方面有著經典好萊塢的影子,但它決不算是一部地道的經典好萊塢電影。事實上這部拍攝於1952年的影片在好萊塢發展史中扮演著新舊兩時期轉折點的角色。《正午》中最明顯異於傳統好萊塢影片的莫過於對凱恩這個形象的塑造。傳統西部片中的英雄形象往往代表著絕對的正義與公理,而凱恩在影片中卻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由於小鎮居民不肯幫助這個曾經保衛他們的警長,使得凱恩的對立方不僅是惡棍,甚至還包括了小鎮居民。影片對凱恩作了大量的心理描寫,他開始思考自己的立場與行為,思考自己的何去何從。《正午》中塑造人物避免了過於類型化,對以往的警長形象也有了一定地顛覆,影片還放棄了西部片一貫的大團圓結局,選擇了凱恩扔掉警徽離開小鎮作為結束,增強了故事的客觀性。 《正午》拍攝於1952年,而這恰是好萊塢黃金時期剛剛結束的時間,好萊塢隨之進入了一段困頓的低潮期。直至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隨著西方社會後工業化、後社會化的愈演愈烈,新的社會藝術思潮泛濫。這些新思潮激盪著人們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於藝術的欣賞取向和接受程度。電影的觀眾群體也發生了變化,經典好萊塢時期電影的風格已不能滿足他們的觀影需要了。四十年代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和五十年代的法國電影新浪潮沖擊和影響了當時的美國影壇,加速了好萊塢電影的變化。於是以亞瑟•佩恩的《邦尼與克萊德》為代表的一批「新式」的影片應運而生,也拉開了新好萊塢時期的序幕。 新好萊塢時期描寫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惡分明的類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復雜的內心世界。新好萊塢注重人物的立體化與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層次與深度。新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特點,即在繼承好萊塢善於講故事傳統的基礎上,將影片的故事納入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為影片融入真實性與社會性,使好萊塢電影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會意義與深度。 新好萊塢電影還受到歐洲電影的深刻影響。商業電影藝術化、藝術電影商業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發展的一個趨勢,許多歐洲藝術電影的處理方法被用於好萊塢電影中。 從經典時期到新時期,電影在好萊塢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演變,無論是故事結構還是人物形象或是觀念意識,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典好萊塢時期的一套手法在當代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而更善於適應社會時代需要的新好萊塢電影卻悄然占據了觀眾的視線。 從70年代到80年代的過渡時期,新好萊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時間,美國每年生產200部左右的影片,電影與電視爭奪觀眾的競爭已達到平衡。電影保持著10到12億的觀眾,並且有了自己的越來越廣闊的海外市場。據1993年的統計證實,美國電影國內票房收入達52億,發行收入26億。視聽產品的貿易順差僅次於飛機製造出口業,為美國第二大行業。在全年世界銀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國影片佔88部。 好萊塢電影通過自身的調整完成了向後工業時代的過渡,至今仍雄踞世界電影工業金字塔的頂端,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通過對好萊塢的全面考察,有助於我們對日常生活中電影的思考,有助於我們對自己的民族電影的判斷。對一般觀眾來說,可以作為娛樂方式看待好萊塢電影;對電影創作者來說,可以學習好萊塢式商業電影獨特的藝術形式的規則;對於製片人來說,可以從好萊塢式的商業規則中,學習好萊塢的電影理念和運作方式;而對理論家來說,可以通過對好萊塢特性的認識反思的歷史和問題。考察好萊塢的電影史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不可不說是有所裨益。

Ⅳ 拾級而上是什麼意思

表示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向上攀登。「拾」讀作shè,其中「拾級」為漢語中的一個詞語。「拾級」意為「逐級登階」。

原句「拾級聚足,連步以上」出自《禮記·曲禮》。

段落節選:

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

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後客復就西階。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

譯文:

凡和客人一道進門,每到一個門口都要讓客人先入。客人來至主人內室門口,主人要請客人稍等,而自己先進去鋪好席位,然後再出來迎接客人,主人請客先入,客人要推辭兩次,主人這才引導客人入室。主人進門後向右走,客人入門後向左走,主人走向東階,客人走向西階。

如果客人身份較主人卑下,就應隨主人走向東階,要等主人一再謙讓,然後客人才又拐回西階。到了階前,主客又互相謙讓誰先登階。謙讓的結果主人先登,客人跟著,主人登上一階,客人跟著登上一階,每階都是先舉一足,而後舉另一足與前足並攏,如此這般地一步接著一步地上去。上東階的主人應先舉右足,上西階的客人應先舉左足。

(5)野蘭花小說擴展閱讀

《禮記·曲禮》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Ⅵ 蘭花的散文詩

1、野蘭花

作者:馬驊

滿山紫色的小火苗,

燙不傷草龍淺綠的舌頭,

卻燙傷了牛、馬回家時凌亂的蹄子,

和散漫貪嘴的蝴蝶們,

那鮮嫩的唇。

註:馬驊(1972-2004),天津長大,1991年~1996年就讀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大學期間開始創作詩歌、戲劇和小說,是復旦詩社的中堅力量,組織過多場大型詩歌朗誦會,並擔任燕園劇社社長、編劇、導演並主演了多部戲劇,2002年起一直擔任《詩生活月刊》的主編,因車禍遇難。

2、在風中

作者:杜牧野

一九八四年的西北風在西北的深秋刮,

一嗓子秦腔呼呼呼奔跑在廟兒埡,

三間瓦房蹲在落霞寨,

七隻大尾巴綿羊從南家崖上匆匆回家,

蘭花花搖著,

在粗狂的風里、在蒼涼的坡上。

村口,一位衣衫單薄的中年人,

她是誰的娘親?在等誰?

從三十里外的縣上念書歸來……

3、希望

作者:胡適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

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

祝汝滿盆花!

4、雪山上的花開了

作者:馬驊

山上的草綠了,山下的桃花粉了;

山上的桃花粉了,山下的野蘭花紫了;

山上的野蘭花紫了,山下的杜鵑黃了;

山上的杜鵑黃了,山下的玫瑰紅了。

偷睡的年輕漢子在青稞田邊醒來,雪山上的花已經開了。

5、馬蘭花

作者:小君

你愛我,

你也愛你的馬。

你要過一輩子馬上的生活,

你說,

你就是想我,

放心不下。

走的時候,

你留給我一桿長槍,

教給我愛惜、保護自己,

還留給我一把開山的鋤頭,

讓我勤快地過活。

稱說你一定要早些回來,

你說你一定每年都回來,

我已經不年輕了,

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死了。

我想,

那時候你一定不在身邊,

聽不到你的馬蹄聲。

馬蘭花還沒有開放,

山風也許會透過石縫,

在我身邊打幾個旋,

它知道我等了一輩子那匹馬了。

這個女人,

這時,

你還在遠方,

還在掛念著我,

馬蘭花還沒有開放。

註:小君(1962— )河北唐山人。1983年山東大學生物系畢業。曾參加他們文學社。1985年與韓東結婚,1988年離婚。1989年後,定居美國。詩作收入《後朦朧詩全集》

Ⅶ 跪求讀書筆記2篇,要有頁數、主要內容、閱讀感想.

<<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並不是劉猛最好的書,<<狼牙>>感覺上就要好的多.但<<子彈>>是我讀的劉猛的第一本書,人,對於第一總有一種特別的情結,所以我就想寫寫它!
剛接這本書的時候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絕對的震撼,原來軍旅題材的書還可以這樣寫.我也看過不少這方面的書了比如<<軍歌嘹亮>>比如<<亮劍>>比如<<歷史的天空>>,看這些書就已經感覺手法有點大膽有點不合」國情」了.而<<子彈>>在這方面更為大膽更為徹底.所以初看之下就瘋了,一遍兩遍三遍一如當初讀<<紅樓夢>>.
客觀上說《〈子彈〉》在文筆上存在無端碼字的現象,結構上也較分散,大量運用蒙太奇和插敘的手法雖然起到了一定串聯的作用,但多有時就顯得濫了,情節銜接上也難免容易脫鉤!但如果把他分解成若干個小故事,然後再作為一個整體來回味,這絕對是感人至深的小說,所以這本書我是跳著看的,翻哪看哪,然後連接。小說就是寫那些人那些事,一個故事寫好了其他的大可不必在意,我們也不是讀所謂的純文學。而且這本書的語言極盡搞笑並且生活化,而故事本身又極盡感人,可以說這本書我是且笑且悲的看完的。
《子彈》用第一人稱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小兵---小庄的故事。有兩條主線一個是小庄軍旅生活一個就是小庄跟小影---他的戀人的故事。另外不時的插敘小庄現在生活和感受的片段,其中也出現了一個重要的人物「蝴蝶」,但總感覺那蝴蝶是小影的影子,說通俗點有點替代品的意思在內。她的出現總跟其後的肯定是小影,所以也算是一個引子!但在小說的最後她的作用的突顯出來了,關於她的文字也逐漸多了起來以至最後基本就是回憶「蝴蝶」了,小說的最後更是藉助最後一顆子彈留給我這個意象,使小庄開始了新的生活,給小說留了點光明的尾巴。
在軍旅生涯上有這么幾個階段:在新兵連—在偵察連—在特種部隊—在某國維和—因為小影而退伍。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軍人來,比如陳排,比如苗連,比如何大隊,甚至多多少少有點反面的老炮和高中隊也寫的極其鮮活,沒有一味的褒貶,就是敘述,用最生活的語言敘述。
小影這條線從開頭一直貫穿到結束,小庄當兵為了她,去維和為了她,退伍也同樣為了她,她就如同小庄為了她而採的那朵野蘭花。清麗而不清高,明朗而不妖艷,「象冰山雪蓮一樣純凈」,在陽光下搖曳直至凋零。這朵野蘭花的凋零是這本書開始就定下的基調,雖然早有準備但真的看到了卻難免痛心,有種什麼東西被撕裂的感覺。所以我一般都不忍看這一段,如同幼時夾在書中的楓葉脆弱的不敢再翻。野蘭花之於小影就如同芙蓉花之於黛玉,都有著象徵的意味在內。
這兩條線一直交叉,絞纏直到最後的那一顆子彈。
這顆子彈打碎了過去,「殺死了活在過去的小庄」,使小庄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那段記憶,重新面對現在的生活,而「蝴蝶」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這新開始的一個點。是的啊,人不能沒有過去,但人絕不能在過去中沉淪。
這本書很大一部分是寫的訓練和演習,對於軍事迷來說,會發現許多自己熟知或感興趣的東西。而其故事性又為我們這些外行所極為收受的,所以一看即迷!
我一直耿耿於懷的就是一個關於老兵的故事。一個在戰場上拼盡自己的生命消耗了自己最後一絲精力的老兵,甚至最後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進而被俘虜。在被釋放後在家鄉受盡了歧視,懷疑,被人叫做叛徒叫做王連舉,這還不夠,一些社會上自以為是的人竟然逼到他唯一的世界他的妻子自殺。於是他爆發了,以一個軍人特有的方式---以血還血。最終被自己的老部隊自己的師弟「清理」。那絕對是個悲劇啊,小庄當時是哭了,我也是悲傷莫名。這是什麼事啊。這樣的事還少嗎,抗日戰爭有過,抗美援朝時有過,那老兵所參加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書中沒說,但可以猜出來)也難說沒有。這些事有記載的,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查去絕對是一查一大把,決對的觸目驚心,絕對的悲哀悲涼悲憤啊,從心窩一直涼到腳趾啊。中國人啊,自己反思下吧,真的該反思了。這種心理可怕啊,太可怕了啊!
「對於世界來講,你是士兵;但是對於你的親人和情人來講你就是整個世界」。這是阿拉曼戰役陣亡紀念碑文。軍人這個普通的詞彙,喊出來絕對是一個鏗鏘的音節,而且絕對的盪氣回腸啊。他們為了這個世界,卻讓他們的情人和親人失去整個天空,你了解那種天塌下來的感覺嗎,你了解那種突然眼前什麼都是黑的感覺嗎,你了解你失去整個世界的感覺嗎,難道憑這個還不能得到你們的尊敬嗎?!
聽聽他們最最最簡單的要求「路過的人,告訴我的親人,為了完成他們的囑咐,我躺在這里」!
斯人已矣,軍魂猶在!

很久以前自己寫的,純手工!

Ⅷ 東方列出謀殺案 這部電影中飾演被害一家上校夫人妹妹的女演員是誰

《東方快車謀殺案》

《東方快車謀殺案》可以說是第一部以巨星雲集的方式拍攝的克里斯蒂作品,它在藝術上和票房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因此為後來的偵探片所模仿。

與克里斯蒂的許多其他小說一樣,《東方快車謀殺案》也建立在一個真實事件的基礎上,那就是三十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綁架案。著名美國飛行員林德伯格是第一個飛越大西洋的人。1932年3月1日晚,綁匪從他位於新澤西的豪宅中綁走了他20個月大的兒子,並索贖金五萬美元。盡管付出了贖金,11天後小查爾斯·林德伯格的屍體還是在離家不遠的灌木叢中被發現。保姆貝蒂·格羅與其男友受到調查,但後來被證明是清白的。女傭薇奧萊特·夏普因證詞含糊也被懷疑,她選擇了自殺而不是說出實情,實情是:她與幾個男人有染而且案發當晚在一家底下酒吧鬼混。兩年後,警方終於發現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紐約木匠豪普曼。豪普曼是一名非法移民,犯有前科,並且還有若干不利證據指向他,尤其是在他家車庫發現了部分被記下號碼的贖金。在法庭上,證據被一一出示,七個筆跡專家認為豪普曼的筆跡與勒索贖金紙條上的筆跡相符;綁匪用來爬上嬰兒室窗口的梯子上的木料有的來自豪普曼家附近一棵松樹,有的來自他家的地板;另外還有人看到他在綁架案發生的當天出現在林德伯格家附近;據交付贖金的中間人指認,豪普曼就是收贖金的那個有德國口音的人;當然,最有力的證據是那些贖金本身,事實上,豪普曼就是因為使用這些錢才被發現的,而且盡管他沒有固定的工作,在大蕭條時期卻過著與其收入不符的優越生活。豪普曼否認對他的指控,辯稱這些錢是一個皮貨商留在他家的,那人已經死在德國;他的妻子證明案發當晚他在家裡沒有外出;他的辯護律師則指責警方偽造證據。有些人認為孩子是在從窗口掉下來意外身亡的,但法官告訴陪審團,即使如此也不能改變惡性謀殺的性質。經過11小時的討論,陪審團得出了一致的結論:罪名成立。豪普曼始終拒絕認罪,上訴被駁回後,1936年4月他被送上了電椅。豪普曼被處死後,有關此事的議論依然未平息。有些人認為他是無辜的,因為他拒絕了坦白以換取終身監禁的提議;有些人認為那個皮貨商才是真凶;還有人甚至認為是林德伯格自己或者他妻子的姐姐殺死了孩子;而豪普曼的妻子安娜則至死都在呼籲還她丈夫清白。

顯然,這件轟動一時的綁架案給了克里斯蒂創作的靈感,《東方快車謀殺案》與其相似之處一目瞭然:小說開始就是美國著名飛行員阿姆斯特朗的小女兒戴西被綁架並撕票,幾個月後,綁匪被抓獲,但其中的頭目凱賽梯卻憑借著金錢的力量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戴西懷孕的母親悲傷過度而死,父親因而自殺,家裡的一個女傭也因無辜受到懷疑而自殺。幾年後,在伊斯坦布爾開往加萊的東方快車上,一個叫雷切特的人被刺了十二刀身亡,作為旅客一員的波洛開始了調查,他首先查明的就是這個雷切特原來正是當年逃脫法網的凱賽梯,後來他又查明同車的旅客幾乎個個與阿姆斯特朗一家有瓜葛,那麼兇手到底是他們中的哪一個呢?或者另有其人?……

這部拍攝於1974年的電影集中了大量老牌明星或當時正走紅的新人,其中至少有六位是奧斯卡得主。

飾演波洛的阿爾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是活躍在英美兩國的資深演員。1961年他因《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中的出色表演獲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新人獎,1963年他在奧斯卡獲獎大片《湯姆·瓊斯》中扮演湯姆·瓊斯並獲得最佳男主角提名,後來又以《東方快車謀殺案》等影片三獲提名。他最近的重要作品是《華盛頓廣場》。

波洛的老朋友、客車公司董事比安奇(Bianchi)由美國演員馬丁·巴爾薩姆(Martin Balsam)飾演。他曾在《碼頭風雲》、《十二個憤怒的人》、《精神病患者》、《在蒂芬尼公司的早餐》、《虎、虎、虎》、《總統班底》、《聖艾爾默之火》等名片中扮演過重要角色。1965年他以《一千個小丑》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驗屍的希臘醫生康斯坦丁(Dr. Constantine)由喬治·庫魯里斯扮演。他從影也相當早,曾在《公民凱恩》、《戰地鍾聲》、《聖那貞德》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作惡多端的綁匪雷切特(Ratchett)的扮演者是理查德·威德馬克(Richard Widmark)也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主演過著名影片《紐倫堡審判》。

雷切特的秘書麥奎因(McQueen)由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飾演。他主演過的最著名的電影恐怕就是阿爾佛雷德·希區柯克導演的《精神病患者》了,他將一個雙重人格的變態者刻畫得絲絲入扣,令人毛骨悚然。1992年9月,安東尼·柏金斯死於艾滋病。

雷切特的英國男僕貝多斯(Beddoes)的扮演者是英國著名性格演員約翰·吉爾古德(John Gielgud)爵士。他早年即以演出莎劇而出名,他在百老匯舞台上塑造的哈姆雷特被認為足以使其成為傳奇人物。和勞倫斯·奧利弗一樣,他也因在舞台和銀幕上的傑出表現獲英女王冊封。1981年他以《阿瑟》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他所出演的影片不乏我國觀眾熟悉的,比如在《王子復仇記》中他扮演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在《裘力斯·愷撒》中扮演凱歇斯;在《理查三世》中扮演克拉倫斯公爵;在《火的戰車》中扮演教師三位一體;在《甘地傳》中扮演歐文勛爵;在《第一騎士》中扮演奧斯瓦爾德;在《貴婦肖像》中扮演圖切特先生;在《閃亮》中扮演帕克斯教授;在《伊麗莎白》中扮演教皇。盡管他今年已經95歲高齡,仍然活躍在銀幕上。曾在我國放映的電視劇《戰爭與回憶》中也有吉爾古德的角色,他扮演的猶太學者賈斯特羅文雅、睿智而又帶點天真,誰能認得出這就是《東方快車謀殺案》中那個不苟言笑的男僕呢?吉爾古德作為性格演員高超的演技由此可見一斑。

扮演大驚小怪的哈巴德太太(Mrs. Hubbard)的是好萊塢大明星勞倫·白考爾(Lauren Bacall)。她主演過的著名影片有:《如何嫁給百萬富翁》、《愛的禮物》、《彌賽麗》、《成衣》、《鏡子的兩面》(獲第69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她是著名硬派影星亨佛萊·鮑嘉的妻子。

阿巴思諾特上校(Col. Arbuthnot)由第一代007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飾演。他演過大量的驚險片、動作片,包括:《No博士》(007)、《來自俄國的愛情》(007)、《金手指》(007)、《雷霆萬鈞》(007)、《你只能活兩次》(007)、《鑽石恆久遠》(007)、《玫瑰之名》、《鐵面無私》(獲1987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俄羅斯之家》、《追蹤紅十月》、《羅賓漢》、《第一騎士》等。他參演的其他影片還有《最長的一天》、《羅賓漢與瑪麗安》等。

上校的女友瑪麗·德貝漢(Mary Debenham)由英國女演員凡妮莎·雷德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扮演。出身於演員世家的凡妮莎不但被認為是英國最優秀的戲劇演員之一,也是積極的左翼社會活動家。她與簡·方達合演的《朱莉婭》為她贏得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並因《霍華茲庄園》再次獲提名,此外她還多次獲得過嘎那電影節與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德拉戈米羅夫公爵夫人(Princess Dragomiroff)的扮演者溫迪·希勒(Wendy Hiller)是英國資深老演員,三十年代就已登上銀幕。1958年,她以《分開的桌子》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她還在我國觀眾熟悉的影片《苦海餘生》中扮演過一個角色。

公爵夫人的女僕希爾德加德(Hildegarde)的扮演者雷切爾·羅伯茨(Rachel Roberts)也是一位著名的英國演員,多次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她還主演過澳大利亞影片《懸崖上的野餐》。1980年她在洛杉磯自殺。

安德烈伯爵(Count Andrenyi)由邁克爾·約克扮演。我國觀眾對他也不會陌生,他曾應該影片《孤星血淚》中飾演皮普,在電視劇《無畏的人》和《待到重逢時》中他都是男主角。他主演的其他著名影片還有:《羅密歐於朱麗葉》(飾演提伯爾特)、英國版《三個火槍手》(飾演達達尼昂)等。

安德烈伯爵夫人(Countess Andrenyi)的扮演者傑奎琳·比塞特一度是個模特,從影後以美貌著名,1977年被《新聞周刊》評為「最美麗的女演員」。她主演的影視劇有:《飛機場》、《拿破崙與約瑟芬》、《野蘭花》等。

美國偵探哈特曼(Hardman)由柯林·布萊克利飾演。

義大利司機福斯卡雷里(Foscarelli)由丹尼斯·奎勒飾演。

乘物員皮埃爾(Pierre)由著名法國演員讓-皮埃爾·卡塞爾扮演。在影片《飛行器中好小伙》、《資產階級的隱秘魅力》、《三個火槍手》、《成衣》等影片中都有他的角色。

影片中最負盛名的演員當屬扮演瑞典女教師格麗塔(Greta)的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相信中國觀眾對她一定不會陌生。1939年褒曼以在《插曲》中清新自然的表演在好萊塢嶄露頭角。在《化身博士》中她飾演淫盪的女招待,在《卡薩布蘭卡》中飾演伊爾莎,在《戰地鍾聲》中飾演瑪麗亞,1944年她因《煤氣燈下》一片第一次獲奧司卡最佳女主角獎。後來她在兩部著名的希區柯克懸念片《愛德華大夫》和《美人計》中擔任主角,並主演了《聖瑪麗的鍾聲》、《聖女貞德》、《凱旋門》等影片。由於被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打動, 1950年後褒曼赴義大利與導演羅伯特·羅塞里尼合作,並結為伴侶。但無論是她的婚姻還是她在義大利的事業都不成功,六年後,重返好萊塢的褒曼受到熱烈歡迎,她在《安娜斯塔西婭》中的表演為她贏得第二尊奧斯卡。《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使她再次獲獎,不過是最佳女配角獎,那以後她又主演了《秋天奏鳴曲》等影片。1982年8月29日她67歲生日那天,英格麗·褒曼因乳腺癌去世。

《東方快車謀殺案》以人物形象鮮明、時代感強、氣氛營造成功而受到好評。其導演西德尼·盧梅(Sidney Lumet)執導的《十二個憤怒的人》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東方快車謀殺案》再次獲最佳影片提名。

Ⅸ 【求】500部經典歐美電影【懸賞100分】

我給你答案

歷屆奧斯卡獲獎電影
2008(80屆)
獲獎
《老無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

提名
《贖罪》 (Atonement)
《朱諾》 (Juno)
《英雄不問出處》 (Michael Clayton)
《老無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
《血色黑金》 (There Will Be Blood)

2007(79屆)
獲獎
The Departed(2006)無間道風雲

提名
《陽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硫磺島家書》(Letters from Iwo Jima)
《女王》(The Queen)
《通天塔》(Babel)

2006(78屆)

獲獎

《沖撞》 Crash

提名

《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這部非常好看!)

《卡波特》 Capote

《晚安,好運》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慕尼黑》Munich

2005 第77屆

獲獎

《百萬美元寶貝》(Milloin Dollar Baby)

提名

《飛行者》(The Aviator)

《杯酒人生》(Sideways)

《尋找夢幻島》(Finding Neverland)

《雷》(Ray)

<span style="FONT-
2004 第76屆
獲獎
《指環王3:王者回歸》(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提名
《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
《怒海爭鋒》(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神秘河》(MYSTIC RIVER)
《奔騰年代》(SEABISCUIT)
2003
獲獎
Chicago (2002) 芝加哥
提名
Pianist, The (2002) 鋼琴師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The (2002)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
Hours, The (2002) 時時刻刻
Gangs of New York (2002) 紐約風雲
2002
獲獎
Beautiful Mind, A (2001) 美麗心靈
提名
Moulin Rouge! (2001) 紅磨坊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The (2001)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
In the Bedroom (2001) 意外邊緣
Gosford Park (2001) 謎霧庄園
2001
獲獎
Gladiator (2000) 角鬥士
提名
Wo hu cang long (2000) 卧虎藏龍
Traffic (2000) 毒網
Erin Brockovich (2000) 永不妥協
Chocolat (2000) 濃情巧克力
2000
獲獎
American Beauty (1999) 美國麗人
提名
Sixth Sense, The (1999) 靈異第六感 (這部可是驚悚片中的領頭羊!)
Insider, The (1999) 局內人
Green Mile, The (1999) 綠色奇跡
Cider House Rules, The (1999) 總有驕陽
1999
獲獎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戀愛中的莎士比亞
提名
Vita è bella, La (1997) 美麗人生
Thin Red Line, The (1998) 紅色警戒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拯救大兵瑞恩
Elizabeth (1998) 伊莉莎白
1998
獲獎
Titanic (1997) 泰坦尼克 (經典!)
提名
L.A. Confidential (1997) 幕後嫌疑犯
Good Will Hunting (1997) 驕陽似我
Full Monty, The (1997) 一脫到底
As Good As It Gets (1997) 貓屎先生
1997
獲獎
English Patient, The (1996) 英國病人
提名
Shine (1996) 閃亮的風采
Secrets & Lies (1996) 秘密與謊言
Jerry Maguire (1996) 甜心先生
Fargo (1996) 冰雪暴
1996
獲獎
Braveheart (1995) 勇敢的心
提名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理智與情感
Postino, Il (1994) 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
Babe (1995) 小豬寶貝
Apollo 13 (1995) 阿波羅13號
1995
獲獎
Forrest Gump (1994) 阿甘正傳 (勵志電影,老少皆宜!)
提名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肖申克的救贖
Quiz Show (1994) 機智問答
Pulp Fiction (1994) 低俗小說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1994) 四個婚禮一個葬禮
1994
獲獎
Schindler's List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提名
Remains of the Day, The (1993) 告別有情天
Piano, The (1993) 鋼琴別戀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因父之名
Fugitive, The (1993) 亡命天涯
1993
獲獎
Unforgiven (1992) 不可饒恕
提名
Scent of a Woman (1992) 聞香識女人
Howards End (1992) 此情可問天
Few Good Men, A (1992) 義海雄風
Crying Game, The (1992) 哭泣游戲
1992
獲獎
Silence of the Lambs, The (1991) 沉默的羔羊
提名
Prince of Tides, The (1991) 潮浪王子
JFK (1991) 驚天大刺殺
Bugsy (1991) 一代情梟畢斯
Beauty and the Beast (1991) 美女與野獸 (迪斯尼經典)
1991
獲獎
Dances with Wolves (1990) 與狼共舞
提名
Goodfellas (1990) 好傢伙
Godfather: Part III, The (1990) 教父第三集
Ghost (1990) 人鬼情未了 (經典愛情!!)
Awakenings (1990) 無語問蒼天
1990
獲獎
Driving Miss Daisy (1989) 為戴茜小姐開車
提名
My Left Foot (1989) 我的左腳
Field of Dreams (1989) 夢幻之地
Dead Poets Society (1989) 春風化雨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 生於七月四日
1989
獲獎
Rain Man (1988) 雨人
提名
Working Girl (1988) 上班女郎
Mississippi Burning (1988) 烈血暴潮
Dangerous Liaisons (1988) 危險關系
Accidental Tourist, The (1988) 意外的旅客
1988
獲獎
Last Emperor, The (1987) 末代皇帝
提名
Moonstruck (1987) 月色撩人
Hope and Glory (1987) 希望與榮耀
Fatal Attraction (1987) 致命的吸引力
Broadcast News (1987) 收播新聞
1987
獲獎
Platoon (1986) 野戰排
提名
Room with a View, A (1986)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Mission, The (1986) 教會
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 漢娜姐妹
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1986) 悲憐上帝的女兒
1986
獲獎
Out of Africa (1985) 走出非洲
提名
Witness (1985) 證人
Prizzi's Honor (1985) 普里茲家族的榮譽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1985) 蜘蛛女之吻
Color Purple, The (1985) 紫色
1985
獲獎
Amadeus (1984) 莫扎特傳
提名
Soldier's Story, A (1984) 大兵
Places in the Heart (1984) 我心深處
Passage to India, A (1984) 印度之行
Killing Fields, The (1984) 戰火屠城
1984
獲獎
Terms of Endearment (1983) 母女情深
提名
Tender Mercies (1983) 溫柔的憐憫
Right Stuff, The (1983) 征空先鋒
Dresser, The (1983) 近身
Big Chill, The (1983) 山水又相逢
1983
獲獎
Gandhi (1982) 甘地傳
提名
Verdict, The (1982) 大審判
Tootsie (1982) 窈窕淑男
Missing (1982) 失蹤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外星人E.T. (E.T片鼻祖!)
1982
獲獎
Chariots of Fire (1981) 火的戰車
提名
Reds (1981) 烽火赤焰萬里情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奪寶奇兵
On Golden Pond (1981) 金色池塘
Atlantic City (1980) 大西洋城
1981
獲獎
Ordinary People (1980) 普通人
提名
Tess (1979) 苔絲
Raging Bull (1980) 憤怒的公牛
Elephant Man, The (1980) 象人
Coal Miner's Daughter (1980) 礦工的女兒
1980
獲獎
Kramer vs. Kramer (1979) 克萊墨夫婦
提名
Norma Rae (1979) 諾瑪蕊
Breaking Away (1979) 突破
Apocalypse Now (1979) 現代啟示錄
All That Jazz (1979) 浮生若夢

1979
獲獎
Deer Hunter, The (1978) 獵鹿人
提名
Unmarried Woman, An (1978) 不結婚的女人
Midnight Express (1978) 午夜快車
Heaven Can Wait (1978) 天堂可以等待
Coming Home (1978) 返鄉

1978
獲獎
Annie Hall (1977) 安妮·霍爾
提名
Turning Point, The (1977) 轉折點
Star Wars (1977) 星球大戰
Julia (1977) 茱莉亞
Goodbye Girl, The (1977) 再見女郎

1977
獲獎
Rocky (1976) 洛奇
提名
Taxi Driver (1976) 的士司機
Network (1976) 電視台風雲
Bound for Glory (1976) 奔向光榮
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 驚天大陰謀

1976
獲獎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飛越瘋人院
提名
Nashville (1975) 納斯維爾
Jaws (1975) 大白鯊 (經典!!!!)
Dog Day Afternoon (1975) 炎熱的下午
Barry Lyndon (1975) 亂世兒女

1975
獲獎
Godfather: Part II, The (1974) 教父續集
提名
Towering Inferno, The (1974) 火燒摩天樓
Lenny (1974) 連尼傳
Conversation, The (1974) 對話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

1974
獲獎
Sting, The (1973) 騙中騙
提名
Viskningar och rop (1972) 哭泣與耳語
Touch of Class, A (1973) 金屋春宵
Exorcist, The (1973) 驅魔人 (經典恐怖片!!!)
American Graffiti (1973) 美國風情畫

1973
獲獎
Godfather, The (1972) 教父
提名
Utvandrarna (1971) 大移民
Sounder (1972) 兒子離家時
Deliverance (1972) 激流四勇士
Cabaret (1972) 歌廳

1972
獲獎
French Connection, The (1971) 法國販毒網
提名
Nicholas and Alexandra (1971) 俄宮秘史
Last Picture Show, The (1971) 最後一場電影
Fiddler on the Roof (1971)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Clockwork Orange, A (1971) 發條橙

1971
獲獎
Patton (1970) 巴頓將軍

熱點內容
國畫花卉圖片大全 發布:2025-09-20 14:28:40 瀏覽:100
燈籠百合 發布:2025-09-20 14:28:33 瀏覽:510
一朵又什麼又什麼的花 發布:2025-09-20 14:28:24 瀏覽:729
陝西苗木花卉 發布:2025-09-20 14:28:24 瀏覽:722
茶花過雨 發布:2025-09-20 14:23:53 瀏覽:837
最喜歡的花卉 發布:2025-09-20 14:22:49 瀏覽:160
川崎玫瑰好難 發布:2025-09-20 14:22:29 瀏覽:422
七月花七夕 發布:2025-09-20 14:20:10 瀏覽:730
送一束玫瑰 發布:2025-09-20 14:10:23 瀏覽:826
魅惑玫瑰花語 發布:2025-09-20 13:57:46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