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皴圖片
1. 寫意山水畫的基本顏色。
1、三青:石青的一種,性能與用法大致與石綠相同,石青也分頭青、二 青、三青、四青等幾種,頭青顆粒粗,較難染勻,應多染幾次才好。
2、鈦白:惰性顏料,是傳統白粉的替代物。傳統白粉可分成鉛粉、蛤粉、白堊等數種,蛤粉從海中的文蛤殼加工研細而成,日久易「返鉛」而變黑,用雙氧水輕洗則可返白,至於白堊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畫中常用,亦歷久不變色。
3、硃砂:即硃砂,又稱丹砂、辰砂,硃砂的粉末呈紅色,可以經久不褪。硃砂做為顏料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應用廣泛,「塗朱甲骨」指的就是把硃砂磨成紅色粉末,塗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這種做法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4、胭脂:用紅藍花、茜草、紫梗三種植物製成的暗紅色顏料,但以胭脂作畫,年代久則有褪色的現象, 目前多以西洋紅取代。
5、曙紅:化工顏料。
6、赭石:又秩士朱,從赤鐵礦中出產,呈淺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製成水溶性的膠塊狀,無覆蓋性。
7、朱磦:即朱標,是將朱京研細,兌入清膠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鮮明成朱紅色者較佳,也有製成墨狀,朱京不宜調石青、石綠使用。
8、酞青藍:化工顏料。
9、花青:用蓼藍或大藍的葉子製成藍淀,再提煉出來的青色顏料,用途相當廣,可調藤黃成草綠或嫩綠色。
10、藤黃:南方熱帶林中的海藤樹,從其樹皮鑿孔,流出膠質的黃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黃有毒,不可入口。
11、墨黑: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煙、松煙兩種,製成的墨稱油煙墨和松煙墨。油煙墨為桐油煙製成,墨色黑而有光澤,能顯出墨色濃淡的細致變化,宜畫山水畫;松煙墨黑而無光,多用於翎毛及人物的毛發,山水畫不宜用。
12、三綠:石綠的一種,通常呈粉末狀,使用時須兌膠,石綠根據細度可分為頭綠、二綠、三綠、四綠等,頭綠最粗最綠,依次漸細漸淡。
(1)荷花皴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畫上色技法
中國寫意畫上色技法主要有:填色法、染色法、罩色法、破色法、潑彩法、烘托法、反襯法等。下面講解各個畫法的特點與技巧:
1.填色法:也稱勾線填彩法、勾填法、勾勒法。首先用墨線勾完對象的輪廓,然後用顏色在勾好墨線的范圍內填滿顏色,要填的平整均勻,因此也稱單線平塗。
2.染色法:有淡彩暈染、重彩暈染、接染、托染、點染等等,寫意畫渲染的要求是:先在毛筆上調淺色,然後在筆尖上調深色,一筆畫到宣紙上,自然表現出深淺不同的顏色。大面積染色則用大筆甚至用底紋筆染,力求有質量感、空間感、忌臟、膩、灰。
3.罩色法:在寫意畫中,在墨色畫了之後,為加強這一部分的色調。再用石色罩一層,使這部分物象更醒目、厚實。
4.潑彩法:主要用在寫意畫中,在大塊潑墨的基礎上,將飽滿、淋漓的石色(有覆蓋力)潑在畫上,使重色與墨色相結合,從而使物象的色感和體積感更加突出厚重。
5.彩墨法:即色中蘸墨。以色為為主,或是墨中蘸色。以墨為主,進行著色、如畫麻雀。先用淡墨著色。再蘸赭石畫羽毛,畫綠葉。先蘸汁綠。再蘸墨。一筆下去,自然表現出綠葉的濃淡深淺。
6.破色法:有水破色、墨破色、濃色破淡色、淡色破濃色、石色破草色、石色破墨色等等、如畫花卉葉片,可在葉片顏色快乾時,用重墨勾葉筋,又如在一片淡紅的芙蓉花色快乾時,用胭脂線勾出花瓣筋絡,從而時畫面的質感和韻律更加真實奪目。
7.烘托法:筆畫中運用較多,寫意畫中也常採用,如畫近處芭蕉時。正面用濃淡墨線勾出芭蕉葉脈,反面用石綠襯托等。
2. 國畫中的「皴法」分幾種各有什麼特點
披麻皴,有長短之分--由參差不齊干濕濃淡的墨線組成--主要表現松質的山體---行家回-黃公望
斧劈皴,有大小答之分--由筆側峰取山石之勢如斧子劈砍的感覺--主要表現堅硬石山---行家--馬遠
解索皴,披麻皴的演變法--如解開的繩索得名---行家--王蒙,范寬
折帶皴,用筆走向然後側峰轉折,主要表現層層岩石的感覺--行家---倪雲林
亂麻皴,與披麻皴用筆相似,多些交錯,亂中求穩---行家--
亂柴皴。用筆如乾柴之意之型。
卷雲皴,如雲霧捲曲之線條,---行家----蕭照,郭熙
荷葉皴,用筆走向分支,如荷花葉筋之勢----行家--王維,藍田叔
米點皴,有大小之分,米芾父子所創,由干濕濃淡的橫向墨點組成---行家---米氏父子
雨點皴,由雨點狀干濕濃淡之墨點組成----行家--范寬
礬頭皴----行家--巨然
泥里拔釘皴---行家--江貫道
梅花點皴----行家--梅花道人吳鎮
很多很多皴法。。。主要就這么些,作畫時沒有規定只能用哪種皴法畫的!皴法要以無法為有法!!!用筆陰陽頓挫,用墨干濕濃淡恰到好處就是好畫!!!!
本人回答非「粘貼的抄襲產品」 是在《芥子園畫譜》上學到點「東東」希望對你有用!!!
3. 瑤瓊劇中,乾隆留給夏雨荷的詩是
這首詩就是那把扇子上的詩,不是乾隆原創,是瓊瑤寫的,夏雨荷和乾內隆整個故事都是容瓊瑤虛構的。
乾隆留給夏雨荷的詩,全詩如下:
雨後荷花承恩露,滿城春色映朝陽。
大明湖上風光好,泰岳峰高聖澤長。
譯文:雨後的荷花剛剛接受了雨露,滿城的春天風光都照映著太陽。大明湖上的風光好,泰山的山峰也高。
(3)荷花皴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過程:
一日,風雨忽至,乾隆和夏雨荷二人在雨荷廳內,聽雨打荷葉如珍珠落玉盤,湖上煙雨朦朧。如詩如畫。夏雨荷親手泡製了荷花茶獻給乾隆品嘗。這荷花茶是夏雨荷以鮮荷花瓣、嫩荷葉和蓮子、冰糖等製成,非同一般。
乾隆呷了一口,滿口生香,贊嘆不已,這是他從來沒喝過的好茶。他十分高興,稱贊夏雨荷慧心手巧,邊將隨身所帶摺扇鋪在案頭,攢筆蘸墨,勾皴點染,在扇上畫成一幅「煙雨圖」,並寫下了這首詩。
4. 畫國畫,有顏色的荷花的具體畫法
荷花的畫法和步驟
1、先畫正面的葉子,用大提筆或斗筆飽蘸水墨,側鋒卧筆揮寫,筆順由邊緣向中心畫。側面的葉子以稍重之墨色先畫出近處翻出的一邊,再用淡墨畫葉的背面。
2、蘸濃墨在葉臍處畫一圓圈,並在葉子的墨色將干未乾時勾勒葉脈,在靠近邊緣處多加些支脈和小脈分叉。
3、蘸淡墨以較厚實的中鋒線勾畫花瓣,從瓣尖到瓣根,分左右兩筆畫出,趁濕在瓣尖以較重的墨色「提醒」一下。
4、用中鋒蘸墨色畫花和葉的梗,並在梗上點上小刺。中鋒蘸濃墨依花心作輻射狀畫出蕊絲,並點以花葯。
花著色,可先用淡紅根據花線偏外勾染一下,再用較深曙紅染花辦,荷花色可用多種方法,在這基礎上可用深紅勾花辦上的筋,可用深紅全染後金線勾筯(稱金碧荷花)可用淡青勾染花外邊(白荷感覚)也可用色只點染局部花辦,根據喜愛和格調辦理
荷花花葉清秀,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自古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寄託著人們心中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污的高潔追求。荷花在佛教中式神聖潔凈的聖物,在人們心中是真善美的化身。荷花別名蓮花、水華、草芙蓉、水芙蓉、中國蓮、六月花神等。
荷花象徵
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或間色變化,素有「花中君子」之稱,有品格高尚、純凈美好等寓意。蓮花有並蒂同心者,為一蒂兩花,且「蓮」與「憐」諧音,是男女好合、夫妻恩愛的象徵;蓮花多子,故可寄託多子多福的願望,多子的蓮蓬也象徵著多多生子。
畫家筆墨下寫意大氣的墨荷或是形象逼真、色彩鮮亮的工筆荷,我們都能從中讀出荷的美麗與純潔。亭亭玉立、玉肌水靈的荷是我們心中的聖潔仙女,無人時,靜靜的觀賞畫中的荷,總會讓人心中愉悅、神清氣爽,想起屬於我們美麗的夢。
「荷花」寓意著純潔、堅貞、吉祥,中國古代民間就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采蓮懷人的傳統,經常以荷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等的象徵,它縱使是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潔身自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這也是一種君子行為的象徵。
中國畫,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獨具特色,成為東方繪畫體系的主流。中國畫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工具材料上,往往採用中國特製的毛筆、墨或顏料,在宣紙或絹帛上作畫。由於採用特製的毛筆來作畫,使得「筆墨」成為中國畫技法和理論中的重要術語,甚至有時成為中國畫技法的總稱。所謂「筆」,是指鉤、勒、皴、點等運用毛筆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國畫表現出變化無窮的線條情趣;所謂「墨」,則是指中國畫以墨代色,運用烘、染、潑、積等墨法,使墨色產生豐富而細微的色度變化,也就是常講的「墨分五彩」(指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等五種不的色度)或「興彩」(上述「五彩」再加上宣紙的白色),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國畫具有獨特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5. 乾隆與夏雨荷何時相遇
乾隆在濟南的大明湖認識了紫薇的母親夏雨荷,二人相愛。但由於政治關系,乾隆離開了雨荷,並答應她會回來找她。雨荷卻有了乾隆的骨肉。但是乾隆始終沒有回來,雨荷很失望,在她臨終時,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女兒紫薇,要她去找她的父親——乾隆。
她勇於沖破禮教,卻又因封建禮教鬱郁而終。在《還珠格格》中留下了最觸動人心的台詞:「等了一輩子,恨了一輩子,怨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可依然感激上蒼,讓我有這個可等、可恨、可怨、可想的人,否則,生命會是一口枯井,了無生趣。」
(5)荷花皴圖片擴展閱讀
人物原型
夏雨荷的原型是乾隆前期寵妃純惠皇貴妃(1713~1760)蘇氏(死後稱蘇佳氏)。為乾隆下皇三子,皇六子,和碩和嘉公主(紫薇的原型)。在寶親王府是為乾隆侍妾,乾隆登基後,二十幾年來,妃位從純貴人到純皇貴妃可看出純妃很受寵。她並不是八旗閨秀,是一位民間女子(符合夏雨荷的身份)
歷史記載
乾隆到大明湖畔的雨荷廳里去躲雨,邂逅美麗婉約女子夏雨荷。他把他的輕狂和誓言留在了大明湖畔。夏雨荷守候著這份誓言與承諾,他卻爽約。
「 等了一輩子,恨了一輩子,怨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可依然感激上蒼,讓我有這個可等、可恨、可怨、可想的人,否則,生命將會是一口枯井,了無生趣。」大明湖積滿了她的淚。
6. 國畫荷花用什麼顏色好些
國畫荷花著色,可先用淡紅根據花線偏外勾染一下,再用較深曙紅染花辦,荷花色可用多種方法,在這基礎上可用深紅勾花辦上的筋,可用深紅全染後金線勾筯(稱金碧荷花)可用淡青勾染花外邊(白荷感覚)也可用色只點染局部花辦,根據喜愛和格調辦理。
荷花的畫法和步驟
1、先畫正面的葉子,用大提筆或斗筆飽蘸水墨,側鋒卧筆揮寫,筆順由邊緣向中心畫。側面的葉子以稍重之墨色先畫出近處翻出的一邊,再用淡墨畫葉的背面。
2、蘸濃墨在葉臍處畫一圓圈,並在葉子的墨色將干未乾時勾勒葉脈,在靠近邊緣處多加些支脈和小脈分叉。
3、蘸淡墨以較厚實的中鋒線勾畫花瓣,從瓣尖到瓣根,分左右兩筆畫出,趁濕在瓣尖以較重的墨色「提醒」一下。
4、用中鋒蘸墨色畫花和葉的梗,並在梗上點上小刺。中鋒蘸濃墨依花心作輻射狀畫出蕊絲,並點以花葯。
「荷花」寓意著純潔、堅貞、吉祥,中國古代民間就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采蓮懷人的傳統,經常以荷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等的象徵,它縱使是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潔身自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這也是一種君子行為的象徵。
中國畫,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獨具特色,成為東方繪畫體系的主流。中國畫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工具材料上,往往採用中國特製的毛筆、墨或顏料,在宣紙或絹帛上作畫。由於採用特製的毛筆來作畫,使得「筆墨」成為中國畫技法和理論中的重要術語,甚至有時成為中國畫技法的總稱。所謂「筆」,是指鉤、勒、皴、點等運用毛筆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國畫表現出變化無窮的線條情趣;所謂「墨」,則是指中國畫以墨代色,運用烘、染、潑、積等墨法,使墨色產生豐富而細微的色度變化,也就是常講的「墨分五彩」(指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等五種不的色度)或「興彩」(上述「五彩」再加上宣紙的白色),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國畫具有獨特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7. 張大千擅長畫什麼
山水畫。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
(7)荷花皴圖片擴展閱讀
主要作品:
1、喬木高士
一九八二年,八十四歲高齡的張大千仍然作畫不止,此圖為張大千帶病繪之。在簡筆淡墨的山石上以花青重染,色調清新淡雅,遒勁蒼老的喬木卻茂然有生氣;一持杖高士仰望喬木,似對生命幾何若有感悟。從此圖也可看出大千晚年對自己人生的思考。
2、阿里山浮雲
為張大千八十二歲時憶游之作,以潑墨為主,幾不見勾勒皴擦,然山腳幾筆房屋的勾勒,頓使抽象筆墨轉化為萬千氣象,實乃「筆簡意周」、意趣天成。
大千還曾作《阿里山曉色》,其憶游作品在簡化實景的同時卻增強了對神氣的表現,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更有真情的流露。
3、峨嵋金頂圖
為大千八十一歲時在台灣摩耶精舍所作,此圖是大千夢中的峨嵋勝景,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虛實相生,在墨線立骨的山石形體上揮灑石青石綠,更讓畫面顯得「瑰麗雄奇」,流淌出山之神韻和濃烈的思鄉情緒。
8. 滴水蓮花和蓮花磬的區別
滴水蓮花,靈璧石的一個重要分支,產自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嶂渠村。滴水蓮花大約在2010年前後才被正式發現,它的發現填補了靈璧山形原石的空白。
靈璧石,產自安徽靈璧縣,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滴水蓮花是靈璧石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主產地嶂渠位於靈璧石主產地漁溝鎮的東北方向,由於坑口所依附的地理環境奇特,採掘艱難驚險。
靈璧石中能在方寸之間,包卷八荒,具有萬嶂承宇,浩然氣候的山形景象石,應數滴水蓮花為最。也即是說,因為滴水蓮花的形狀與鑒賞的凸凹皴皺紋線在毫釐之間的美麗出現,使得滴水蓮花變成靈璧山形景石的頂端石種。
滴水蓮花多數為磬石質地,色黑而潤,摩挲有聲,藏身窟窿之中,與紅泥為伴,因為受雨水、酸性土壤的淋濾,侵蝕作用,外觀出現嶙峋多致,褶皺深入,紋路布滿的明顯特徵,頗具英石的風致和神韻,豐厚了靈璧石的審美內在。
蓮花磬又名蓮花瓣,產在安徽省靈璧縣磬雲山的東邊崇山口。而產在鄭巷子和平山子的一種奇石,因外形類似蓮花,也被當地人稱為蓮花磬,其實,後者跟前者形態特點上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顏色青潤、質地細密少雜色,紋理深刻、粗獷流暢,線條弧線狀如蓮花,容易共振、音質清越;但也有部分磬石音質較差,需用硬幣等物方可敲出,如金屬聲。
總結起來,蓮花磬具有「四超」特點:一超,石形超美;二超,石皮超潤;三超,音色超悅;四超,質地超純。
蓮花磬並不是每一塊都很美,因為硬度高、質地純,反而不易見到好的石形。頭皮蓮花瓣瓣大、皮潤、色正、音悅,有紋路、有珍珠,刷凈後局部帶點黃漿。二皮就次一點,花瓣不易見著,大都是亂刀紋,紋路粗獷、深、直,原石灰皮呈白色,刷凈後也是黝黑黝黑的,表面也多呈規則塊狀,有的也帶珍珠和黃漿。
蓮花磬資源極少,堪比紋石和珍珠石。蓮花石分布很廣,南起安徽淮南北到山東魯南都有發現,質、形大同小異。在安徽淮南該石被稱作龜紋石。
9. 畫荷花的畫名有哪些
《疏荷沙鳥圖》、《荷花圖》、《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荷花鴛鴦圖》。
1、《疏荷沙鳥圖》
《疏荷沙鳥圖》是宋代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
2、《荷花圖》
《荷花圖》是中國近代畫家張大千創作的水墨畫,該作品繪畫的是荷花,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彷彿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是為了贈予毛澤東。
3、《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
《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是宋代畫家馮大有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文物原屬於故宮舊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材質為冊、絹、設色,尺寸為23.8 x 25.1厘米。
圖的作者馮大有(約十二世紀),是南宋吳門(今江蘇蘇州)人。他自號怡齋,畫史記載他善於捕捉蓮花風、晴、老、嫩不同的面貌,可說是畫蓮的能手。這件作品賦色典雅,用筆細膩,又能寫盡蓮塘在風中的景象,是馮大有僅存的作品,更是一件清麗宜人的傑作。
4、《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
《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是宋代畫家佚名創作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原載《煙雲集繪冊》(《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色鮮艷濃重。
5、《荷花鴛鴦圖》
《荷花鴛鴦圖》是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為荷塘一角,蘆葦叢生,清澈見底的水面上,一對鴛鴦相伴而游,在它們上面荷葉碧綠似傘,幾朵紅荷正綻吐芳菲。花鳥畫法工整細致,虛實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