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詩人於海棠

詩人於海棠

發布時間: 2022-04-21 02:29:35

『壹』 誰能鑒賞一下:蘇軾在《海棠》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詩句

三四兩句,寫賞花者的心態,極賦浪漫色彩。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筆鋒一轉,寫賞花者的心態。句中「恐」是擔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愛花的心理活動和依依不捨賞玩的情態:當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詩人,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詩人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yè
,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更」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

『貳』 夜深唯恐花睡去詩句

三四兩句,寫賞花者的心態,極賦浪漫色彩.「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筆鋒一轉,寫賞花者的心態.句中「恐」是擔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愛花的心理活動和依依不捨賞玩的情態:當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詩人,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詩人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x0b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yè ,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更」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

『叄』 為什麼古詩句中總愛用海棠這一意象

蘇軾的《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賞析: 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

『肆』 高分求兩篇古詩詞鑒賞!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綠肥:指枝葉茂盛。紅瘦:謂花朵稀少。

【評解】

這首小詞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詞中著意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極盡傳神之妙。

【集評】

黃蓼園《寥園詞選》:「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胡雲翼《宋詞選》:李清照在北宋顛覆之前的詞頗多飲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種極其悠閑、風雅的生活情調。這首詞在寫作上以寥寥數語的對話,曲折地表達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寫得那麼傳神。「綠肥紅瘦」,用語簡煉,又很形象化。
《唐宋詞百首詳解》:這首詞用寥寥數語,委婉地表達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潑、平易、精煉,極盡傳神之妙。
「昨夜雨疏風驟」,開篇便自不凡,「雨」曰「疏」狂「風」曰急「驟」,天地之間遂為風雨所充斥,海棠周遭遂為風雨所籠罩,其命運亦可知矣。以清照之多情,焉能無動於衷?風雨肆虐於黑夜,夜何其兮夜未央,清照所能為者,唯以酒澆愁耳。而下接「濃睡不消殘酒」六字,「濃睡」與「殘酒」對舉,中間夾以「不消」一詞,則酒醉之沉可知矣。酒醉之沉則可見憂愁之切,是則清照關愛海棠而又無力保護之郁悶纏綿亦不難體會矣。

然詞中風雨,豈只自然風雨乎?自古人生風雨,愛情風雨,政治風雨,民族風雨,皆可以風雨二字概而括之。「山雨欲來風滿樓」,「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此皆有言外之意者,不可不察也。

而酒於吾國傳統文化中,意蘊殊豐。自曹孟德慨嘆「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以降,「且飲杯中物」幾成仁人志士抑鬱不得志之唯一之解脫。淵明「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太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少陵「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頭盡醉歸」,東坡「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稼軒「著意尋春懶便回,何如信步兩三杯」,此等無奈,有誰會得?

易安雖溫柔和婉,然亦有豪放激昂之一面,奈何生不逢時,唯能以酒澆愁,而晚年流落江南後抑鬱之情更甚,故詞中「酒」「醉」字樣尤多,如「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時燒,香消酒未消」,「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深情若此而抑鬱如斯,皆不忍卒讀者。
酒未醒而簾方卷,便急欲得知海棠之境況,則清照對海棠之關切,豈非明白可見?是則「試問卷簾人」,系深情一問而非泛泛之語,此亦當留心者,萬勿為作者所欺而淺視「試問」一詞。再看「簾」字,閨閣之「簾」,正如「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紅酥手,黃 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之「牆」,阻塞隔絕之象徵也,又如「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而「卷簾人」者,侍女之謂也,以今世之情形觀之,實不妨視之為封建時代之貴婦淑女得知外界情況之唯一通道可也。

隔絕之簾已卷,則心情當有所好轉,此乃常理也。而清照非但抑鬱未除更有不平者在,何也?問者情深而答者無意,「卻道海棠依舊」,是可忍,孰不可忍耶?「卻道」一詞隱然透露侍女所答內容之出人意外,答話態度之令人氣憤。早年曾讀賈島《尋隱者不遇》一詩,不知其前二句之妙,吾師誨之曰:「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妙就妙在簡約。不言問者為何而於答語中見之,故妙。」清照「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二語似受前者啟發,然實有出藍之妙,妙在「卻道」二字順承上文而又激起下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仆嘗曰詞中疊字運用之妙莫過於二處,一為陸游唐琬二闋《釵頭鳳》上下片之結句,一為清照此闋之疊句。妙在聲情口吻於此四字中傳達表露無遺而又渾然天成,讀者諸君宜細品之。

「綠肥紅瘦」一詞四字之妙,前賢時俊多有真賞,想讀者諸君亦有自身之體會,原不需吾多言。然吾亦自有一番體會,故敢學「野人」以「獻曝」。古人傷春之情,多以風雨摧花表達之,如「昨夜三更雨,凌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卧卷簾看」,「朝見枝頭繁,暮見枝頭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打風吹了」,皆只言花而不言葉者,而清照此闋卻紅綠對舉,可見其意不在傷春,傷春只需言「紅瘦」而不需言「綠肥」也。夫紅瘦固然可傷,綠肥豈不可喜?然「昨夜雨疏風驟」之時,清照卻借酒澆愁,所憂者何?海棠能否經風雨之肆虐而存耳。然則雨疏風驟滿含斬盡殺絕之意,海棠命運之慘痛無常乃命定無疑矣。清照生於書香世家,滿懷用世之心,而竟然無能保全自己賞愛之物,僅能寄希望於海棠生命力之上,其抑鬱無奈之情偏連朝夕相處之卷簾人亦不在乎,真乃可嘆也者。而清照更於「綠肥紅瘦」之上著「應是」一詞,此亦值得探究者也。「應是」雖屬揣測之口吻,然亦可見清照一直未曾絕望也,夫雨橫風狂,紅花自凋謝衰敗無疑,而清照仍存綠葉保全甚且壯大之望,可見清照對海棠關愛之痴,而關愛之痴復可見憂愁之切矣。

倘結合清照之人生經歷言之,「綠肥紅瘦」似仍有可解者。清照生於兩宋之間,前期其父李格非陷於黨爭,清照求救於公公趙挺之(當時之大紅人)而不得,憤而寫下「識者哀之」之「何況人間父子情」,而後更有「炙手可熱心可寒」之句;北宋滅亡後,高宗南渡,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易安憤而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驚天地泣鬼神之詩篇。直至晚年易安還未忘懷故土,作詩雲:「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相將渡淮水」。處身內憂外患之宋朝,易安救父不得,殺敵無門,皆因奸臣專權之故(當然也因封建時代性別歧視故)。若由此觀之,風雨便成入侵之外敵之象喻(陸游《大風登城》詩雲:「風從北來不可當,街中橫吹人馬僵」便是例證),海棠則成危在旦夕之宋王朝之象喻,而「綠肥紅瘦」則指宋王朝中前期兩黨後期兩派於風雨考驗中應有之下場,而事實卻不然,故清照於其前置「應是」,則清照之愛恨情仇及無可奈何亦隱然可見矣。

從傳統語碼觀之,詞中「風雨」「酒」「紅」(「紅」 有含美好之義者,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然亦有含貶義者,如大紅人,大紅大紫,紅極一時)之意蘊俱能予人如此之聯想,而遣詞造句之張力,易安居士之遭際亦然,故吾不避附會之嫌,作如是解說。

誠然,讀詞當不應因坐實而死於句下,而上文則一一坐實,然竊以為:惟其於是,方能理解清照寫此「應是綠肥紅瘦」六字之無奈,惟其於是,方能理解清照自號易安居士之悲慨,惟其於是,方能理解清照晚年創作《漁家傲》之豪邁,亦惟其於是,是闋《如夢令》所含抑鬱情懷亦始能體會也。

《將進酒》(其中 將讀qiang,陰平,意思為請),一作《惜空酒樽》,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宋書》:漢鼓吹鐃歌十八曲,有《將進酒》曲。《樂府詩集》:《將進酒》古詞雲:將進酒,乘大白。大略以飲酒放歌為言。宋何承天《將進酒》篇曰:將進酒,慶三朝。備繁體,薦佳餚。則言朝會進酒,且以濡首荒志為戒。若梁昭明太子雲,洛陽輕薄子,但敘游樂飲酒而已。唐代李白沿用樂府古體寫的《將進酒》,影響最大。繼李白之後李賀也是同題詩歌。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qiāng)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zhuàn)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xuè)。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jìng)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jiāng)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詩文解釋】

你難道沒有看見,洶涌奔騰的黃河之水,有如從天上傾瀉而來?它滾滾東去,奔向東海,永遠不會回還。你難道沒有看見,在高堂上面對明鏡,深沉悲嘆那一頭白發?早晨還是滿頭青絲,傍晚卻變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時,理應盡情歡樂,切莫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這棟梁之材,就一定會有用武之地,即使散盡了千兩黃金,也會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盡情享樂,今日相逢,我們真要乾杯三百。岑夫子,丹丘生,請快喝不要停,我為你唱一首歌,請你們側耳為我細細聽。在鍾鼓齊鳴中享受豐美食物的豪華生活並不值得珍貴,但願永遠沉醉不願清醒。自古以來那些聖賢無不感到孤獨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陳王曹植過去曾在平樂觀大擺酒宴,即使一斗酒價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暢飲。主人啊,你為什麼說錢已經不多,快快去買酒來讓我們一起喝個夠。牽來名貴的五花馬,取出價錢昂貴的千金裘,統統用來換美酒,讓我們共同來消融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詩文賞析】

置酒會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於是乎對酒詩情,揮灑個淋漓盡致。詩人的情感與文思在這一刻如同狂風暴雨勢不可擋;又如江河入海一瀉千里。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里則在感嘆懷才不遇。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後歸結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全詩五音繁會,句式長短參差,氣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雲。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捲往復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誇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誇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誇張。於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沈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於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並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詩人於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簡直象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於此,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正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為什麼不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呢!破費又算得了什麼——「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蘊在骨子裡的豪情,絕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麼豪壯的詩句!

至此,狂放之情趨於高潮,詩的旋律加快。詩人那眼花耳熱的醉態躍然紙上,恍然使人如聞其高聲勸酒:「岑夫了,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幾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詩歌節奏富於變化,而且寫來逼肖席上聲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對手,不但「忘形到爾汝」,詩人甚而忘卻是在寫詩,筆下之詩似乎還原為生活,他還要「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以下八句就是詩中之歌了。這著想奇之又奇,純系神來之筆。

「鍾鼓饌玉」意即富貴生活(富貴人家吃飯時鳴鍾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詩人以為「不足貴」,並放言「但願長醉不復醒」。詩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轉而為憤激。這里不僅是酒後吐狂言,而且是酒後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飛黃騰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說富貴「不足貴」,乃出於憤慨。以下「古來聖賢皆寂寞」二句亦屬憤語。詩人曾喟嘆「自言管葛竟誰許」,所以說古人「寂寞」,也表現出自己「寂寞」。因此才願長醉不醒了。這里,詩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了。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並化用其《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之句。古來酒徒歷歷,何以偏舉「陳王」?這與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的是謝安之類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中,「陳王」與酒聯系較多。這樣寫便有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的口吻一貫。再者,「陳王」曹植於丕、睿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的同情。一提「古來聖賢」,二提「陳王」曹植,滿紙不平之氣。此詩開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實全篇飽含一種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的信念。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於此。

剛露一點深衷,又回到說酒了,而且看起來酒興更高。以下詩情再入狂放,而且愈來愈狂。「主人何為言少錢」,既照應「千金散盡」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後一番豪言壯語:即便千金散盡,也當不惜將出名貴寶物——「五花馬」(毛色作五花紋的良馬)、「千金裘」來換取美酒,圖個一醉方休。這結尾之妙,不僅在於「呼兒」「與爾」,口氣甚大;而且具有一種作者一時可能覺察不到的將賓作主的任誕情態。須知詩人不過是被友招飲的客人,此刻他卻高踞一席,氣使頤指,提議典裘當馬,幾令人不知誰是「主人」。浪漫色彩極濃。快人快語,非不拘形跡的豪邁知交斷不能出此。詩情至此狂放至極,令人嗟嘆詠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猶未已,詩已告終,突然又迸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而「萬古愁」的含義更其深沉。這「白雲從空,隨風變滅」的結尾,顯見詩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觀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筆不辦。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誇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誇感,其根源就在於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結穴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既非�刻能學,又非率爾可到。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極參差錯綜之致;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馬,千金裘」),節奏疾徐盡變,奔放而不流易。《唐詩別裁》謂「讀李詩者於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之。

『伍』 蘇軾的 海棠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 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

蘇軾<<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

『陸』 蘇軾的《海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郁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詩人查慎行說:「此詩極為俗口所賞……

『柒』 海棠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情感

海棠

蘇軾

東風裊裊泛
, 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


這首絕句寫於
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
)期間。

詩人首先刻畫微風中的海棠,著意表現海棠的色彩。 「東風」就是春風,「裊裊」,微風輕輕吹拂的樣子,「
」指高貴華美的光澤。這句詩的意思是:微風輕拂著海棠,海棠泛出華美的光澤。一個「泛」字,寫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風的吹拂中,
朵閃爍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寫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

的霧氣中彌漫開來,
。「月轉廊」的意思是說,明月轉過了
,照不到
。既然這樣,
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發
了。顯然,此時的海棠花就如同詩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卻得不到重用,真是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啊!所以,這里的空濛
的夜景描寫,暗示的是詩人

理。

最妙的是三四兩句。句中「恐」是擔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愛花的心理活動和
賞玩的情態;「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
。這兩句詩被後人譽為「造語之奇,構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卻以花喻人且兼用
手法。在詩人的想像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詩人愛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詩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
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顯然,海棠其實就是詩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於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詩人自己的遭遇的寫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隱含
的意思。但詩人並不因此而
萎靡,從「東風」「
」「香霧」「高燭」「
」這些明麗的
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豁觀、灑脫的胸襟。

綜觀全詩,前兩句點出詩人賞花的時間是春天的月夜,並描繪了海棠在東風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實寫,後兩句詩寫海棠的神態,是虛寫。
,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
的人生感慨。全詩語言淺近,含而不露,感而不傷,情意深永,

『捌』 海棠詩社的與紅樓夢

古人對於海棠,可謂情有獨鍾,這源於唐明皇與楊貴妃:唐明皇在沉香亭召見楊貴妃,而楊貴妃酒醉未醒,鬢亂釵橫,明皇笑著說豈是妃子醉耶,真海棠睡未足耳。而到了《紅樓夢》中,唐伯虎以此為題材創作的脂批本稱作妙圖的《海棠春睡圖》被作者懸掛在寧國府秦可卿房中,畫兩旁還有宋代名士秦觀的一副對聯: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籠人是酒香,需要指出的是,圖畫及對聯都明確了一個春字,也就是說,唐明皇召見楊貴妃,貴妃酒醉未醒,明皇以海棠喻之,而此時的海棠當然是在盛開之際,足見貴妃之美,同時也表明春天是海棠開花的季節。
古人的海棠情結還體現在大量的吟詠之作上。這里聊舉二、三,蘇東坡有名句,題目就是《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而著名女詩人李清照也有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另外,敦煌曲子詞中也多有吟誦海棠的作品,這里僅舉其一《魚美人》:東風吹綻海棠開,香榭滿樓台,香和紅艷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墜金釵。這里同樣需要指出的是,所有吟詠海棠的詩作中,無一不是寫海棠開花是在春季。 東風裊裊,當指春風溫暖而綿密;綠肥紅瘦,當然是春季,而且是春末;東風吹綻海棠開,則也是春天;而陸游也有多首歌詠海棠之作,其《海棠歌》也表明了作者寫此詩作是風雨春殘時節。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但令人奇怪的是,在海棠詩社社員的多首詠作之中,卻首首點明所詠的海棠花開是在秋季。如賈探春有斜陽寒草、苔翠盈鋪的字樣;薛寶釵有胭脂洗出秋階影的句子;賈寶玉則開口就是秋容淺淡映重門;林黛玉寫有秋閨怨女、倦倚西風;這還不算,就是在後來史湘雲的和韻兩首中,也都明確寫出霜娥、秋陰、悲秋等字樣,無一例外。
而在此回開頭,作者就已明白無誤地交待了,結社海棠是在賈政被點了學差,擇於八月二十日起身之後,中秋已過;而賈探春發起結社的花箋及賈芸送海棠花的字帖也都表明,當時是暑熱未消、秋夜已涼。
通過翻閱資料,我們知道,海棠花屬薔薇科,不同品種有木瓜屬、蘋果屬等,為落葉小喬木,木堅多節,呈叢生狀。有粉、紅、白等不同顏色,大部分的海棠花,從花開到花落,顏色上會有一個由深到淺的變化。有的所謂的白海棠,也並非純白色,而是由粉紅色逐漸變為白色的。賈芸所購的白海棠當屬此類。海棠既可用於庭院美化,也可用於盆栽。北京頤和園中的西府海棠就聲名顯赫,據傳其原產於安徽,後移植於京西極樂寺,由於受到慈禧的喜愛而又移至頤和園。
那麼,為什麼大觀園的詩翁們所觀賞、吟詠、歌頌的卻是秋季花開的海棠呢,是曹雪芹疏忽了,抑或是深賦詩人氣質的作者出於對悲秋的特殊喜愛而硬把海棠花開移到了秋季?都不是的,作為曠世的天才,曹雪芹決不會浪漫到如此不負責任的地步,更不可能對古人的眾多歌詠海棠的作品視而不見,何況曹雪芹在秦可卿房中懸掛的圖畫也明確了海棠是在春睡。當然這也不是作者對海棠的觀察不深不細,請看曹雪芹筆下的海棠花:寶玉說是七節攢成雪滿盆,極言其枝幹多節、叢生的形態;薛寶釵則寫道胭脂洗出秋階影,粉紅色被洗掉了,變淺了,這才成了白色的了;史湘雲也指出海棠也宜牆角也宜盆的生長環境寬泛的特徵。由此看來,作者對於海棠的觀察及生長習性的了解都已到了細致入微的地步,較其他歌詠海棠的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他不但精於詩文、兼擅烹調,對於花道也同樣是行家裡手。廣博的知識無疑為其文學創作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
那麼,為什麼怡紅院中的海棠會在秋天開放呢,從技術層面上講,是富於智慧的花農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掌握了反季節催花的技術,辦法是將其提前放置暗室或低溫房中一段時間。這種技術在當時,無疑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無怪乎賈芸在寫給寶玉的帖子中寫道:認得許多花兒匠,並認得許多名園。前因忽見白海棠一種,不可多得,固變盡方法,只弄得兩盆,足見其珍貴,不易獲得,這里固然有討好、賣弄之嫌,但也充分表明,此白海棠絕非泛泛之品,只有賈寶玉這樣的人物及家庭才配享用。
這里還要贅言的是,秋季開花的海棠並不是同樣受到人們喜愛的秋海棠,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花卉。秋海棠屬秋海棠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數百個不同品種。
那麼,作者設計白海棠春花秋放這一謎團的用意何在呢?是作者藉此暗指大觀園中人的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的不合時宜,還是以此喻示賈府忽喇喇似大廈傾的悲劇結局的即將到來呢,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應該說,以上見解都有道理,但卻不免失之於膚淺,作者應該還有更深一層的寓意在,也會隨著故事的發展給廣大讀者推出一個更為精彩的高潮。果然,作者在第七十七回俏丫頭抱屈夭風流,美優伶斬情歸水月中就寫到,怡紅院階下的海棠在春天無緣無故的死了半邊,寶玉說,我就知道有壞事,結果應到了晴雯身上。可惜的是,隨著八十回以後曹雪芹原稿的遺失,使得這一信息的傳遞戛然而止,這真真令人扼腕。 在《紅樓夢》的第九十四回續作宴海棠賈母賞花妖,失寶玉通靈知奇禍中,高鶚寫了怡紅海棠在冬天綻放,繼而寶玉失玉、轉而瘋癲。續作者還借賈母之口指出,海棠花期應在三月,現在是十一月了,並進一步解釋原因是節氣遲、地暖。這個解釋是頗有道理的,近年來由於連續暖冬,不斷有媒體報道某些花兒在冬季二次開放的新聞。由此可見,續作者明知,海棠秋天開放同樣是不正常的,但卻未能在續作中給出合理的解釋,突顯了高鶚續作與曹雪芹前八十回原作不能絲絲相扣、緊密契合的硬傷。對於曹雪芹隱藏在海棠詩社和海棠詩的背後之謎,也就是海棠花春花秋放到底向讀者喻示了什麼,續作者高鶚同我們一樣,莫可如何。對於此,作為一個《紅樓夢》的愛好者,我感到深深的惋惜與無奈,並且時時都在希冀著,由於某種意外,譬如一次道路施工而導致的古墓發掘,或者在海外的某個角落,曹雪芹的原著全本能突然面世,那將帶給人們何等的欣喜與欣慰啊。

『玖』 蘇軾《海棠》的審美意蘊

當東坡遇到蘇軾,就是「我」邂逅「吾」
元豐三年(1080年)三月,蘇軾因烏台詩案貶謫黃州,來到黃州才僅月余,尚寓居定慧院,一日晚飯後,百無聊賴,獨自散步。他漫無目的,拄杖而行,見到撩發興致的景觀,如一叢修竹,就上前玩賞,為此不問人家與僧舍,徑直上前叩響門扉。這份鬆弛的心境,愜意的狀態,大概是蘇軾伏竄黃州以來最難得的時刻。「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就在這個時候,東坡遇到蘇軾,尋常的飯後散步變成一次精神歷險之旅。

熱點內容
國畫花卉圖片大全 發布:2025-09-20 14:28:40 瀏覽:100
燈籠百合 發布:2025-09-20 14:28:33 瀏覽:510
一朵又什麼又什麼的花 發布:2025-09-20 14:28:24 瀏覽:729
陝西苗木花卉 發布:2025-09-20 14:28:24 瀏覽:722
茶花過雨 發布:2025-09-20 14:23:53 瀏覽:837
最喜歡的花卉 發布:2025-09-20 14:22:49 瀏覽:160
川崎玫瑰好難 發布:2025-09-20 14:22:29 瀏覽:422
七月花七夕 發布:2025-09-20 14:20:10 瀏覽:730
送一束玫瑰 發布:2025-09-20 14:10:23 瀏覽:826
魅惑玫瑰花語 發布:2025-09-20 13:57:46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