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應王府

荷花應王府

發布時間: 2022-04-16 16:43:44

A. 有關「荷花」的古詩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古風 [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
朝日艷且鮮。
秋花冒綠水,
密葉羅青煙。
秀色粉絕世,
馨香誰為傳?
坐看飛霜滿,
凋此紅芳年。
結根未得所,
願托華池邊。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
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
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
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
中宵勞夢想。

《無題·其二》
[唐]李商隱

颯颯東風細雨來,
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
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
一寸相思一寸灰。

蓮 花 唐 溫庭筠
綠塘搖灧接星津,
軋軋蘭橈入白草。
應為洛神波上襪,
至今蓮蕊有香塵。

蓮 唐 唐彥謙
新蓮映多浦,
迢遞綠塘東。
靜影搖波月,
寒香映水風。
金塵飄落蕊,
玉露洗殘紅。
看著余芳少,
無人問的中。

詠雙開蓮花 唐·劉商
菡萏新花曉並開,
濃妝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畫迦陵鳥,
早晚雙飛池上來。

芙 蓉 唐 溫庭筠
刺莖澹盪碧,
花片參差紅。
吳歌秋水冷,
湘廟夜雲空。
濃艷香露里,
美人清鏡中。
南樓未歸容,
一夕練塘東。

獨芙蓉 唐 王貞白
方塘清曉鏡,
獨照玉容秋。
蠹芰不相采,
斂蘋空自愁。
日斜還顧影,
風起強垂頭。
芳意羨何物,
雙雙鸂鳥游。

夏日南亭懷辛大蓉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
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
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
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
中宵勞夢想。

采蓮曲 隋殷英童
盪舟無數伴,
解纜自相催。
汗粉無庸拭,
風裙隨意開。
棹移浮荇亂,
船進倚荷來。
藕絲牽作縷,
蓮葉捧成杯。

折荷有贈 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
愛此紅蕖鮮。
攀荷弄其珠,
盪漾不成圓。
佳人彩雲里,
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因見,
悵望涼風前。

采蓮 南朝梁吳均
錦帶雜花鈿,
羅衣垂綠川。
問子今何去,
出采江南蓮。
遼西三千里,
欲寄無因緣。
願君早旋返,
及此荷花鮮。

詠荷詩 江洪
澤陂有微草,
能花復能實。
碧葉喜翻風,
紅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
托根庶非失。
如何霜露交,
應與飛蓬匹。
荷花 李商隱
都無色可並,
不奈此香何。
瑤席乘涼設,
金羈落晚過。
回衾燈照綺,
渡襪水沾羅。
預想前秋別,
離居夢棹歌。
無題其二 李商隱
颯颯東風細雨來,
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
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
一寸相思一寸灰。
浣溪沙 薛昭蘊
傾國傾城恨有餘,
幾多紅淚泣姑蘇,
倚風凝睇雪肌膚。
吳主山河空落日,
越王宮殿半平蕪,
藕花菱蔓滿重湖。

采蓮曲 唐·李康成
采蓮去,
月沒春江曙。
翠細紅袖水中央,
青荷蓮子雜衣香。
雲起風生歸路長。
歸路長,那得久,
各回船,兩搖手。
芙蓉花 隋·辛德源
洛神挺凝素,
文君拂艷紅。
麗質徒相比,
鮮彩兩難同。
光臨照波日,
香隨出岸風。
涉江良自遠,
託意在無窮。

荷 唐·李嶠
新溜滿澄陂,
圓荷影若規。
風來香氣遠,
日落蓋陰移。
魚戲排緗葉,
龜浮見綠池。
魏朝難接采,
楚服但同披。
芙蓉 唐·柳宗元
有美不自蔽,
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
秋至風露繁。
麗景別寒水,
濃芳委前軒。
芰荷料難比,
反此生高原。
高荷 唐·元稹
種藕百餘根,
高荷才四葉。
颭閃碧雲扇,
團圓青玉疊。
亭亭自抬舉,
鼎鼎難藏? 。
不學著水荃,
一生長怗怗。

黃子陂 荷花
唐·唐彥謙
十頃狂風撼麴塵,
緣堤照水露紅新。
世間花氣皆愁絕,
恰是蓮香更惱人。

殘蓮花 唐·崔櫓
倚風無力減香時,
涵露如啼卧翠池。
金谷樓前馬嵬下,
世間殊色一般悲。

七律 蓮花 唐·崔櫓
影敧晴浪勢敧煙,
恨態緘言日抵年。
輕霧曉和香積飯,
片紅時墮化人船。
人間有筆應難畫,
雨後無塵更好憐。
何限斷腸名不得,
倚風嬌情醉腰偏。

七律 惜蓮花
唐·崔櫓
半塘前日染來紅,
瘦盡金方昨日風。
留樣最嗟無巧筆,
護香誰為惜熏籠。
緣停翠棹沉吟看,
忍使良被積漸空。
魂斷舊溪憔悴態,
冷煙殘粉楚台東。

新荷 唐·李群玉
田田八九葉,
散點綠池初。
嫩碧才平水,
圓陰已蔽魚。
浮萍遮不合,
弱荇繞猶疏。
半在春波底,
芳心卷未舒。

芙蓉 唐·溫庭筠
刺莖澹盪碧,
花片參差紅。
吳歌秋水冷,
湘廟夜雲空。
濃艷香露里,
美人清鏡中。
南樓未歸容,
一夕練塘東。

贈荷花 唐·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
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
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荷此葉常相映,
翠減紅衰愁殺人。

秋池一枝蓮 唐·郭恭
秋至皆零落,
凌波獨吐紅。
托根方得所,
未肯即隨風。

張靜婉采蓮曲
唐·溫庭筠
蘭膏墜發紅玉春,
燕釵拖頸拋盤雲。
城西楊柳向橋晚,
門前溝水波粼粼。
麒麟公子朝天客,
珂馬璫璫度春陌。
掌中無力舞衣輕,
剪斷鮫綃破春碧。
抱月飄煙一尺腰,
麝臍龍髓憐嬌嬈。
秋羅拂水碎光動,
露重花多香不銷。
鸂鶒交交塘水滿,
綠萍如粟蓮莖短。
一夜西風送雨來,
粉痕零落愁紅淺。
船頭折藕絲暗牽,
藕根蓮子相留連。
郎心似月月易缺,
十五十六清光圓。

重台蓮 唐·皮日休
欹紅媠婑力難任,
每葉頭邊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見,
兩重元是一重心。

蓮花 唐·郭震
臉膩香熏似有情,
世間何物比輕盈。
湘妃雨後來池看,
碧玉盤中弄水晶。

詠白蓮(其二) 唐·皮日休
細嗅深看暗斷腸,
從今無意愛紅芳。
折來只合瓊為客,
把種應須玉甃塘。
向日但疑酥滴水,
含風渾訝雪生香。
吳王台下開多少,
遙似西施上素妝。
東林寺白蓮 唐·白居易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
白日發光彩,清爽散芳馨。
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我塹塵垢眼,見此瓊瑤英。
乃知紅蓮花,虛得清凈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結才成。
夜深眾僧寢,獨起繞池行。
欲收一顆子,寄向長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間種不生。

題白蓮 唐·白居易
素房含露玉冠鮮,
紺葉搖風鈿扇圓。
本是吳州供進藕,
今為伊水寄生蓮。
移根到此三千里,
結子經今六七年。
不獨池中花故舊,
兼乘舊日採花船。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殘,
涼風吹葉葉初干。
無人解愛蕭條境,
更繞衰叢一匝看。

階下蓮 唐·白居易
葉展影翻當砌月,
花開香散入簾風。
不如種在天池上,
猶勝生於野水中

B. 明朝青州蘅王府

明朝,在青州城內西南部曾有一座富麗堂皇、古樸典雅的仿北京皇宮的建築群——衡王府。在古典名著《紅樓夢》、《聊齋志異》中都曾出現過他的鼎鼎大名。然而,歲月流逝歷史滄桑。隨著明朝的滅亡,這座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早已盪然無存。只有王府前面的威武雄壯的石坊似乎還在訴說著這座王府的興衰歷史。

衡王,名佑楎。明憲宗(朱見深)第七子。母庄懿張德妃。成化二十三年(公元前487年)被冊封為衡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衡王就藩青州,大興土木,建造了衡王府第。衡王共傳了六世七王。王府經歷代修葺擴建,規模日益宏大。現存的衡王府石坊,俗稱「午朝門」。是文武百官員叩拜衡王時出入的大門。石坊座北朝南。南北兩坊相忠臣43.5米,建築形式相同,尺寸一樣。坊為石灰石,四柱三門,牌坊式結構。每坊由28件巨石雕刻絡腮鬍子成。東西寬11.5米,南北深2.78米,中高7.25米,側高5.15米。座吳須彌狀,高1.2米,寬1米分三層,底層25厘米,刻獸足狀案底紋和仰蓮紋;中支內收10厘米,高40厘米,刻牡丹、荷花圖案;上層與底層形制相同,刻獅子、麒麟、纏枝牡丹、覆蓮圖案,其中獅子12個,麒麟2個,四角4個鑽獅形象特殊。底座之上有石柱,為方形,立於須彌座中部,中間二柱高6.02,兩側二柱高3.95米。每柱南北各置透雕立式的龍1個,高2.12米。四柱上方嵌橫匾,匾上浮雕二龍戲珠和斗拱圖案。中門嵌兩匾,上匾刻大字,南坊為:「樂善遺風、象賢永譽」;北坊為:「孝友寬仁、大雅不群」。均剔地陽文。「樂善」為朱佑楎號。「遺風」系朱佑楎去世後的用詞。因此,石坊建置年代應在第二王朱厚矯在位的嘉靖年間。

說起牌坊,它的歷史是與華表不能截然分開的。華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古老時代。《屍子》說「堯立誹謗之木。」三國時韋昭說,誹謗木是老慮到政治措施或有缺失,讓人們把意見寫在上面的。這當然只是歷史傳說,並不可信。韋昭又說,誹謗木就是當時的「四柱木」。四柱木又稱「交午柱」(一縱一橫叫午),它可以裝在「亭傳」頂上,用以「表識衢路」。《漢書·尹賞傳》注裡面說它就是華表。華表除了裝在「亭傳」屋上以外,也可以直接立在地面上,這一類多用石制,也叫「石柱」或「表柱」。這樣,設置成對的表柱有時可以連成一座大門。宋代流行的「烏頭門」門頰兩側的兩根柱子遠遠高過門頂,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由兩根表柱連成的大門。這就是牌坊的雛形。不過更具體一點說,它的直接的譜系可以追溯到唐、宋里坊之坊門。在宋石刻《平江圖》上就可以看到這種坊門。而封建統治者為了提倡那一套封建道德倫理之灰,如果某坊居民中出了什麼「嘉德懿行」,有時就加以旌表,榜於門上,叫做「表閭」。如:山東省安丘縣庵上鎮庵上村的庵上石坊,兩面正樓匾就分別鐫刻「節動天褒」,「貞順流芳」楷書大字;上部兩面均刻「聖旨」二字;題跋為「旌表儒童馬若愚妻王氏節孝坊」。這種坊門起初是木構建築,明代出現了用石頭建造的。就叫「牌坊」或「石坊」。

牌坊分柱子出頭與不出頭二式。柱子出頭的,起初和「烏頭門」的樣子差不多,後來才發展為多間的大牌坊。這類大牌坊以明代嘉靖時修建的長陵石牌坊為代表。衡王府石坊也屬於這一種。也有的在大額枋的中央冠以火焰寶珠,則叫火焰牌坊。至於木結構而裝斑斑瓦頂的,一般就稱為牌樓。
http://www.e1000e.com/UploadFile/2005826133243793.gif

衡恭王佑楎,憲宗第七子。弘治十二年之藩青州。嘉靖十七年薨。子庄王
厚燆嗣,嘗辭祿五千石以贍宗室,宗人德之。隆慶六年薨。子康王載圭嗣,萬
歷七年薨。無子,弟安王載封嗣,十四年薨。子定王翊鑊嗣,二十年薨。子常
氵庶嗣。新樂王載璽,恭王孫也。博雅善文辭,索諸藩所纂述,得數十種,梓而
行之。又撰《洪武聖政頌》、《皇明政要》諸書,多可傳者。從父高唐王厚煐、
齊東王厚炳皆以博學篤行聞。嘉靖中,賜敕獎諭者再。
《明史 諸王傳》

C. 游覽北京恭王府有哪些導游攻略

恭親王府位於北京西城區前海西街,是道光第六子奕的府邸,是北京現存清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王府。其前身是清乾隆中晚期寵臣、大學士和珅的宅第。

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獲罪後只留了一小部分以供和珅之子、額駙豐紳殷德和乾隆皇帝的女兒固倫和孝公主夫婦居住,大部被嘉慶皇帝賜予了時任慶郡王的永磷。

永璘對和珅的宅第垂涎已久,之後其子孫小又居住了多年,咸豐二年時任輔國將軍奕劻遷出,改由親王奕所有,才改稱為恭親王府。

恭親王府位於北京內城,建築雄偉,規模浩大,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優越,是其他王府無可比擬的。

王府西近前海,北傍後海,自西海(今積水潭)水域東北處人工引出一條水渠,繞經恭親王府西牆,到南牆外,最後入注入前海(什剎海)。

恭親王府三面環水是相對獨立的空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出任軍機大臣後開始建造。在建造過程中,和珅不僅強迫居民外遷,而且還仿建了紫禁城內殿堂的建制樣式,而這也成為和珅獲罪的一條罪狀。

這次建造工程耗時9年才完成,後來慶親王和恭親王等人入住其中時,基本保持了原樣,恭親王在府邸的北部建造了著名的恭王府花園。

恭親王府佔地46.5畝,由多進四合院所組成,整體布局分為東、中、西三路。坐北朝南,正門分為兩重,大門面闊3間,兩只威猛的石獅分列在門兩側,二門面闊5間,都位於王府的中軸線上。

穿越二門,王府中路建築中的正殿和東、西配殿映入眼簾,後面則是名為"嘉樂堂"的後殿和東、西配殿。建築嚴格遵照王府有關規制,主體建築均為綠色琉璃瓦覆頂,屋脊裝飾有吻獸,東、西配殿等附屬建築則是灰筒瓦覆頂。

王府東路建築的正廳,是當年恭親王奕會見賓客的場所,名為"多福軒"。據說當年與英法聯軍談判就在這里。

穿過正廳是"樂道堂"奕的起居之所。唐山大地震時,恭親王府東路建築損毀較多,西路建築中,有面闊5間名為"葆光室"的正廳,小五架梁式構造,具有鮮明的明代建築風格,後面是面闊7間名曰"錫晉齋"的後廳,廳內全部採用珍貴的金絲楠木隔斷,顯得曲折回環。

寫著"天香庭院"的匾額懸掛在正廳與後廳之間的垂花門上方,東路其餘建築也毀於唐山地震。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路建築之後還有一幢兩層後罩樓,通長160多米,號稱"99間半",東部名為"瞻霽樓",西部稱為"寶約樓"。穿過後罩樓中間的一個過道,就可以到達恭王府花園了。

恭親王府花園,佔地面積38.6畝,疊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富麗堂皇。

整個花園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

前部假山由雲片石堆築而成,附近景色有古井、流杯亭、飛來峰、翠雲嶺等景。

後部則是太湖石堆築而成的假山,共分三層:底層空道,康熙皇帝御筆"福"字豎於正中位置;中層有兩只荷花缸,荷花盛開時,蔚為奇觀;頂層建有供中秋賞月的小閣,閣前有平台。假山前有供主人垂釣休憩的水池。

花園的東院,矮牆圍繞,花香醉人,環境清幽。"福廳"以假山為屏風,三間抱廈方向外凸出,陽光照射時間長。

D. 北京恭王府附近還有什麼景點

【主回答】

什剎海(後海)、西便門明北京城牆遺跡 、白雲觀、廣濟寺、什剎海、德勝門箭樓、妙應寺白塔、梅蘭芳紀念館、國家大劇院、中國科學技術館、月壇 。郭沫若故居,宋慶齡故居,鼓樓,鍾樓,故宮。

E. 清代在什剎海修建的王府有哪些

到了清代,什剎海的水量繼續減少,名稱逐漸定型。德勝橋以西水域稱「積水潭」,以東稱「什剎海」。什剎海地區因臨近皇城、環境優美而成為修建王府的首選之地。 沿岸的格局雖然並沒有發生巨變,但是因為朝代更迭,名宅賜第,轉瞬易主,沿岸原明代的宅園別業或衰落,或為清朝府邸所代替,沿湖景觀中心也由西海向前海和後海偏移。

清入關後所封的4個世襲罔替親王府中就有恭親王府、醇親王府、慶親王府三座王府建在這里。除此之外,還有阿拉善王府、濤貝勒府、棍貝子府、兆惠府等。這些王府官邸演繹了幾乎全部我國近代史和半部清代史。

比較有名的有後海北岸的醇親王府和前海西街的恭王府,為什剎海平添了些許貴氣。在清代,王府並不是私人宅邸,而是屬於皇家的公產,是親王和郡王日常起居和辦公的場所,其他人的宅邸概不能稱為「府」。

乾隆後期和珅得勢,遂選定在什剎前海西岸大建宅第。恭王府花園曾是乾隆寵臣和珅的私宅,後由慈禧賜給了恭親王並因此得名恭王府。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園兩個部分,擁有建築群落達30多處,布局講究,氣勢非凡。

府邸建築分東、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嚴格的中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

中路最主要的建築是銀安殿和嘉樂堂,殿堂屋頂採用綠琉璃瓦,顯示了中路的威嚴氣派,同時也是親王身份的體現。

銀安殿也叫銀鑾殿,是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築。作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和重要節日的時候才會打開,起到禮儀的作用。

嘉樂堂懸掛有「嘉樂堂」匾額一方,該匾是乾隆帝賜給和珅的,但匾額上並沒有署款,也沒有鈐記,但和珅留有《嘉樂堂詩集》,說明是和珅之室名。

在恭親王時期,嘉樂堂主要作為王府的祭祀場所,內供有祖宗和諸神等的牌位,以薩滿教儀式為主。

東路的前院正房名為多福軒,廳前有一架長了200多年的藤蘿,長勢依然很好,極為罕見。東路的後進院落正房名為「樂道堂」,是當年恭親王奕的起居處。

西路的四合院落較為小巧精緻,主體建築為葆光室和錫晉齋。精品之作當屬高大氣派的錫晉齋,大廳內有雕飾精美的楠木隔段,為和珅仿紫禁城寧壽宮式樣。

府邸最深處橫有一座兩層的後罩樓,東西長達156米,後牆共開88扇窗戶,內有108間房,俗稱「99間半」,取道教「屆滿即盈」之意。

其花園又名萃錦園,佔地40畝,園內設計和布局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花園的東、南、西三面被馬蹄形的土山環抱。中路進園門後,土山起障景作用,穿越山洞門後,豁然開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飛來峰」。峰東為流杯亭,峰北正中有一「凹」形的水池,面池是一組廳堂。

穿過廳堂進入中部庭園,有一座石山,為全園的主景。全園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疊石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於山頂,居高臨下,更可觀全園景觀。

山石後面有一列書齋,平面曲折,如蝙蝠展翼,名為「蝠廳」。花園西路以一個長方形大水池為主景,池中心有島,島上有水榭。池北岸有一卷棚頂的大廳,和水榭成軸線相對。

花園東路是一組建築庭院和戲樓,用爬山廊連接中路的廳堂。恭王府花園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是什剎海沿岸清王府附園的經典之作。

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岸,府邸分為正院、住院、花園及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後建有醇賢親祠堂一所,佔地共約80餘畝。花園由於位於住宅西部,故稱為「西花園」。

進入西花園,首先看到兩座土石假山為屏障,循山口過小橋見竹林一片,中有方亭一座。依長廊而行有一座六方亭,篆書額曰「恩波亭」。清代不許民間引玉泉水入宅,「御賜引玉河入庭」是一種殊榮。

後海水在山西花園西部引入,繞園一周,山東端流出園外。因奉旨許引玉泉水進園,故命亭為「恩波」,以示皇恩浩盪。在什剎海沿岸的眾多清代王府和官邸中,獲此殊榮的僅此一園。

1761年,乾隆皇帝下令將原明代建於什剎海西海西北小島上的鎮水觀音庵改建為匯通祠,祠內供奉龍王。同年,疏浚什剎海及月牙河,使水流方向改變,水由西海經月牙河注入前、後海,由於是下游的前海倒流入後海,故有「銀錠觀山水倒流」的說法。

慶王府是北京王府中的一座,第一代慶王永璘為清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個兒子,嘉慶皇帝的同母胞弟。老慶王府在前海西街路北,在和珅府的前方。後來,慶王永璘的後人奕劻襲承輔國將軍一職,咸豐皇帝命奕劻由老王府遷至定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的宅第。

咸豐年間,奕劻由輔國將軍晉升為貝子,繼而晉升為貝勒。由於深受慈禧太後賞識,奕劻在光緒時期晉升為慶郡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及海軍事務,後來有晉升為慶親王,並被封為世襲罔替親王。1903年授軍機大臣,成為清代最後一個鐵帽子王。

慶王府是在奕劻晉封為慶郡王之後,按照王府的規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這時的奕劻在府內大興土木,修建了萬字樓和戲樓等處。

府內建築宏偉,面積廣闊,分為5個大院,大小樓房近千間,朱紅大門,高大的宮殿,只是屋頂為泥瓦而不是琉璃瓦,成為當時京城最華麗的王府之一。

濤貝勒府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在同治年間被賜予了貝勒載瀅,後來載瀅獲罪,遷出此府。

光緒年間,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位,於是遷居到了愉王府,作為貝勒府,稱為濤貝勒府。

濤貝勒府總體建築約為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門東向,分中路和東路及西路。中路有四進院落,東路亦有四進院,後三進院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後3排房子,西為戲樓。南為花園,有長廊、亭、花廳和假山等。

棍貝子府又被稱為誠親王新府,根據《嘯亭雜錄》記載:「誠親王新府在蔣家房。」誠親王的舊府位於官園,因改賜慎郡王,所以在蔣家房的基礎上建造了新府。

誠親王胤祉離世後,他的第七個兒子弘暻繼為府主,後被封為貝子,所以此府又稱為固山貝子弘暻府。

根據乾隆時期的《京城全圖》來看,此府東起水車胡同,西鄰光澤胡同,北抵積水潭南岸。佔地面積大,規制嚴整,府正門面闊五間,大殿面闊七間,東西配樓面闊五間,後殿面闊三間,後寢面闊五間。

主體部分在西路,東部以花園為主,規模很大,園中有亭台樓閣,古樹參天,山石點綴,土山環繞。園內有一湖,湖中有一土石相間小島,湖水引自積水潭。

按清代的制度,積水潭水為御用,非經特許,任何人不得擅引。弘暻無特殊建樹,卻也享受到了如此特殊的恩准。弘暻之後府主分別是弘暻的第三子永珊、永珊的第三子綿策和綿策嗣子奕果。

奕果承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之後,改遷別所,此府改賜給庄靜固倫公主為府。庄靜固倫公主為嘉慶皇帝的第四女,後來下嫁於土默特的世襲貝子瑪尼巴達喇。

他們的兒子德勒克色楞承襲貝子,德勒克色楞的兒子索特那木色登襲貝子,之後棍布札布承襲貝子,因而被稱為棍貝子府,一直延續。

後來,棍貝子府原有的建築絕大部分被拆除,僅存有三間卷棚歇山筒瓦頂的花廳,二幢硬山過壟脊的重樓,以及湖與假山。

有一年,清朝的軍機大臣和珅在什剎前海中修築了一條南北方向、略呈S形的大堤,後人俗稱「和堤」,將前海分成兩部分,堤壩東側水域稱為「前海」,西側水域稱為「西小海」。

因為這一帶是皇親貴胄和文人雅士會聚的場所,所以酒肆歌台也自然發達。位於前海北沿的會賢堂原是清光緒朝禮部的侍郎斌儒的私邸,內設戲台,門簪上書「群賢畢至」四字,成為文人墨客聚會之所。

除此之外,什剎海因周圍有10座寺廟而得名,包括廣化寺、火德真君廟、護國寺、保安寺、真武廟、白馬關帝廟、佑聖寺、萬寧寺、石湖寺和萬嚴寺。什剎海附近還有廣福觀,大藏龍華寺等寺廟。

火德真君廟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為象徵天地精靈的龜蛇抱像。傳說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始營造大都城的時候,有龜蛇出現在西直門外的高粱河上,群臣解釋說,這是真武神光臨,其德惟水,水能勝火,宋朝亡定了!

忽必烈大喜,下令在高梁河出現龜蛇的地方建了座「大昭應宮」,祭祀真武大帝。又在城中心海子邊建了這座規模宏大的真武廟。後來元統一我國後,元成宗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使真武成為了北方最高的神!

明成祖朱棣也特別崇奉真武大帝,他在奪取皇權的「靖難之役」中,鼓吹有北方真神相助,是替天行道。他當了皇帝後,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賜名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修「金殿」、造金像,大興土木,費資百萬,把個武當山修得如天宮落地。

火神真君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山門東向,開在廟的東南角上,面對地安門外大街。山門內外各有一座牌樓。山門為歇山頂,面闊一間,黃琉璃瓦綠剪邊。山門內原有鍾樓、鼓樓。進山門,向西穿過配殿,進入南北向的院落。

南面的倒座房是隆恩殿,面闊三間,歇山頂,供奉隆恩真君王靈官。北面正殿是火祖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前出抱廈,供奉火神南方火德熒惑星君。西面為一配殿。

護國寺是北京的八大寺廟之一,原為元丞相托克托的官邸,初名崇國寺,1429年更名為大隆善寺。1472年賜名為大隆善護國寺。1722年,蒙古王公貝勒修繕此寺,為聖祖祝壽,曾對寺廟大加修繕,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

明代劉侗、於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雲:

大隆善護國寺,都人呼崇國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語訛語,名初名。寺始至元,皇慶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國寺,此其北也。

我宣德已酉,賜名隆善。成化壬辰,加護國名。正德壬申,敕西番大慶法王領占班丹、大覺法王著肖藏卜等居此,寺則大作。中殿三、旁殿八,最後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舍利塔。

寺前後五進,院中碑刻甚多,其中著名的有趙孟頫書《皇慶元年崇教大師演公碑》和危素撰並書《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選公傳戒碑》等。

寺內除供奉佛教諸佛祖外,還有元丞相脫脫夫婦塑像和輔佐明成祖朱棣建有殊勛的姚廣孝影堂。另有葡萄園數畝,可見其規模之大。

清末學者唐晏所著的《天咫偶聞》中說:

隆善護國寺,俗稱護國寺,即元之崇國寺。趙松雪書演公碑,危太僕書選公傳戒碑皆在殿東階下。月七八有廟市,與隆福寺埒,而宏敞過之。

護國寺廟會與隆福寺廟會齊名,即所謂「東西二廟」之西廟。《京都竹枝詞》中說:

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清末,什剎海地區由於水源日漸減少,臨湖的園亨、寺廟便逐年荒廢,只剩下凈業寺、匯通祠等少數廟宇,其他府第、園囿和古剎多已坍塌。

每至夏季前荷花茂盛時,和堤上便聚集很多攤販,出售小吃和茶水,逐漸成為京城百姓的消夏勝地。

從元朝依託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什剎海積淀了上至皇親國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階層文化。

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組成了老北京的風俗文化,組成了老北京的歷史,沿著什剎海迤邐的河沿四周,形成了不規則但密如織網的網狀胡同,這些胡同依勢而建,自然天成,被譽為「北方的水鄉」,是古都之源、文化之源,是民眾休閑、感受歷史的勝地。

此外,這里仍舊保存著十分難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勝跡交相輝映的歷史風貌,處處古跡宛如一顆顆明珠,將什剎海點綴地美麗燦爛。

恭王府萃錦園

醇親王府游廊

F. 衡王府來歷

現存的衡王府石坊,俗稱「午朝門」。原是衡王府正門前的大牌坊,也是文武官員叩拜衡王時出入的大門。兩石坊座北面南,皆為4柱、3門式牌坊結構。每坊東西寬11.5米,南北進深2.75米,高7米有餘。兩坊相距43.5米,建築風格相同,尺寸一樣,皆由28塊巨石組成。底座高1.2米,分3層,底層高出地面0.20米,刻雲頭花邊;中層內收0.10米,雕荷花、牡丹等花卉圖案;上層與底層齊,鐫獅子、麒麟圖案,每塊巨石上有獅子12隻、麒麟2隻。其中的雌雄石獅,透雕蹲立,昂首挺胸,瞪目鼓瞳,胸前雕掛石鈴。雄獅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威武有力;雌獅子左前掌踏石球,右前掌撫小獅脊背,造型生動,惟妙惟肖,雕刻精美。石柱方形,分立底座上,中間二柱各高2.82米;兩側2柱,各高3.95米。每柱南北兩面各鑲透雕麒麟1隻,高1.95米,昂首蹲立,每坊8隻。4柱上方各嵌巨石橫扁,扁上浮雕均為二龍戲珠圖。中門二橫扁,上刻大字,南坊為「樂善遺風」、「象賢永譽」;北坊為「孝友寬仁」、「大雅不群」,為剔地陽文,字形寬博,筆畫流暢。「樂善」為朱祐楎號。「遺風」系朱祐楎去世後的用詞。因此,石坊建置年代應在第二代王朱厚矯在位的嘉靖年間。

G. 佛家說的荷花生日是農歷什麼時候

農歷六月,又稱荷月,北京已到盛暑季節,是荷花盛開,蓮蓬結實,菱藕上市的旺季。王府從五月初一起,開始運進天然冰塊,每房都備有硬木製作的冰桶,內襯錫里,融化的冰水通過桶底下的小孔流出。每天,由太監往各房送冰,以供瓜果等食品保鮮。冰桶蓋上,有四個軲轆錢形的排氣孔,排出冷氣便可調節氣溫。從六月初一開始,餑餑房製作「水烏他」(滿語),是用奶油、白糖等原料做成,淺綠、淺粉、淺黃諸色皆有,每天午睡後,由太監及時送到各房,供「上頭人」食用,供應一直要到七月十五日以後才終止。王府的殿堂高大,通風良好,一般都較涼爽,加以室內的坐墊,一到夏日都換上了米黃色的用葛、紗製作的墊子,幾案上的鹿頭樽和各式瓷瓶都插滿了精製紈扇,給人一種不扇自涼之感。自入伏之日起,里邊凡供奉「觀世音」的地方,都新增凈水碗,每天清晨都要換上「井華水」,至出伏日止。

入伏日,京都習俗,講究「貼伏膘」。有句俗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王府的吃法與民間雖不盡同,但在出伏日,闔府上下都吃餃子(即煮餑餑)。王府規矩,外面各處各行的仆眾均自備飯食,惟獨屬伏,發給銀兩,購買肉面等食物,在各處自己包餃子,一到入伏這天,府中剁肉之聲四起。故王府里流行這么一句話:「六月里,樂呵呵,上下全吃煮餑餑。」六月二十四日為關聖帝君壽誕,王府祭以「少宰」(即全豬全羊,沒有牛),祭畢,豬羊全分給各處各行,由他們分食之。王府成員差不多均不吃肉食祭品。所以,「六月里,樂呵呵!」也包括一年之中難得分到的肉食祭品。在同一天,我家還有一個熱鬧的慶祝活動——「荷花生日」。

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本為江南舊俗,蘇州尤其盛行。在一些記述京都歲時活動較為詳細的古籍中,均不曾記述「荷花生日」。《北平歲時志》和《北平風俗類征》等近代專輯,關於「荷花生日」也隻字未提。我家之所以慶祝「荷花生日」是有來由的,大約,在乾隆初年,我的六世祖母佟佳氏(即信郡王福晉),從南方清來一位女畫家,冷吟居士(姓氏不詳),為■(上"山",下"昆")山人,詩詞書畫造詣頗深。佟佳氏也工詞章。由於她倆有共同的愛好,故結下了翰墨姻緣。女畫家把蘇州極為熱鬧的「荷花生日」活動,一一介紹給了佟佳氏。「是日,……畫船簫鼓,競於葑門外荷花盪,觀荷納涼。……」她還給佟佳氏繪制一幅以荷蓮盪為背景的《行樂圖》手卷,並畫了十二幅冊頁,內容都是畫蘇州荷花生日即景,極為生動豐富。此後,我家就興起了慶祝荷花生日的習俗,相傳不衰,直至1924年王府解體始止。

我家慶祝「荷花生日」,是在二十四日清晨。各個殿堂門外,擺設紅白荷花各一盆(要擺到七月十五日才撤去)。室內的花瓶,都插上荷花和鮮荷葉。這一天所用的餐具,無一不是以荷花造型的,食品也無一不冠以與荷花有關的名兒,如,荷葉雞,荷葉肉,清湯荷葉蓮子羹,雖與賈寶玉所喝的蓮子羹不盡相同,如論色香味則恐有過之而無不及。又如,大冰碗,內盛鮮蓮子、鮮藕、鮮菱角、鮮核桃……全呈白色,高雅純潔,令人不能不想起這「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花的生日,分外的清新。這天所吃的主食為荷葉餅和蓮子糕,最後,每人必喝一碗荷葉粥,才能統稱吃了「荷花筵」。

我六歲那年,在「荷花生日」那天,冒冒失失闖進了「擁翠含芳」書齋,遇上我父親和伯父(王爺)在那兒舉行「荷花生日」雅集,在坐的有畫家、詩人和京劇演員,如侯喜瑞(著名架子花臉)、耿喜斌(藝名「小百歲」,醜行)、趙連升(武生)等社會名流,父親見我已經進來,又不好當著客人的面訓斥,便命我為客人斟酒。不慎失手,碰壞了我家僅有的八隻荷花杯中的一個。這種荷花杯與白居易詩寫的「寂寥荷葉杯」和戴叔倫詩寫的「酒吸荷杯綠」所指的荷葉杯不同,詩人所寫的荷葉杯,是在鮮荷葉中心凹處撕去綠纖維下連莖,酒倒入杯中,順流直下能達莖孔末梢,可謂天然酒杯。我家的荷葉杯則系乾隆粉彩陶瓷製品,造型特異,杯子外緣中部有個碧綠蓮蓬,孔通杯內,倒酒入杯,蓮蓬也隨之灌滿了酒,飲者喝乾了杯中酒,灌在蓮蓬內的酒隨之流入杯中,給飲者的感覺,酒若清泉,是喝不盡的。荷葉杯一經打碎,我立刻感到大禍將至,非挨一頓好打不可。幸得侯喜瑞先生出面解圍,起身把我領出了書齋,來到桐蔭堂西南角的蓮花池邊,伸手摘了一朵白蓮,一同折回「擁翠含芳」回報父親說:「我們同到瑤池西王母那兒,討來了一株荷花,食此花蕊花瓣,當能延年益壽。」眾人果然將分到的花蕊花瓣放在小蓋碗形酒杯中,斟滿篩熱了的上好原封白酒。少時,舉杯同飲,皆曰:「美極,美極:實在清香!」這時,我才如釋重負,跟著大夥笑了。

蘇州興起「荷花生日」舊俗,找根據是沒有的。古籍中說,六月二十四日原為觀蓮節,這起自一個傳說,古代有個女子,名叫晁采,在二十四日這天,與她的丈夫,各以蓮子互相饋贈。有人問晁采,此舉為何由?她引詩以答:「閑說芙蕖初度日,不知降種在何年?」這傳說當然是無稽的,然而「荷花生日」比之什麼神仙的生日,到也有趣得多。至今,我還要敘實這些活動,也不怕涉嫌什麼「懷古之幽

H. 什剎海荷花什麼時候開+觀賞攻略

什剎海荷花什麼時候開 什剎海荷花觀賞攻略

在北京,夏季的時候有許多可以觀賞荷花的地方,而什剎海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對比許多地方來說,這里不是最著名的,但絕對是最熱鬧的一處,那麼,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什剎海這里的荷花觀賞攻略信息吧!

什剎海荷花什麼時候開

6月底(參考時間)

什剎海荷花觀賞攻略

什剎海荷花介紹

什剎海最有名氣的就是荷花,自遼金時代以來,北京就有大面積的荷花,什剎海、北海當時都是賞荷勝地。每當夏天,荷花綻放,分外妖嬈。元明清後,因什剎海的三海地帶水源充足,更有歷代大力提倡養殖荷花,除水面留有船道外,幾乎全部被荷花覆蓋。

不僅荷花美,什剎海的荷葉也很有名氣,早年間的老北京沒有那麼多冷飲冰淇淋,夏天北京人喜歡吃八寶荷葉粥,其中的用料就是什剎海的荷葉。

荷花市場就位於什剎海的核心地帶,這里被稱為老北京人的「後花園「,市場全長280米,每到盛夏的時候這里便是荷花映紅,片片荷葉覆蓋在水面上,煞是美景怡人。在這里湖水澄碧,遠處的鼓樓依然可見,晴空萬里時,還可望到西山。

初夏時節,綠樹成蔭,找個晴朗的周末,你會發現什剎海附近格外的熱鬧,水中小船一葉葉的穿過,岸邊也有很多遊客觀光拍照。以前總是習慣稱呼這里為後海,因為後海更繁華,酒吧餐廳大都聚集於此。實際什剎海范圍更廣,包含前海、西海、後海,荷花市場,恭王府就在前海這邊。

大部分人來都會把前海作為起點,一路向北溜達到銀錠橋附近,這里餐廳酒吧很多,選一處小憩。傍晚時分,燈都亮了,霓虹閃爍,天氣也不熱了。什剎海的荷花在夜色下的荷塘更有佳境,夜晚酒吧的照耀下,整片荷塘更加清潔高雅,更顯得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處鬧市仍靜默。

門票:

免費

詳細地址:

西城區德內大街羊坊胡同甲23號

公共交通:

可乘坐13路、42路、107路、111路、118路、701路、810路、823路、850路在北海北門站下車,或乘坐地鐵6號線在北海北站下車。

還有一段時間什剎海這里的荷花就要全部開放了,大家記住要去觀賞啊!

I. 去山東青州旅遊什麼景點合適

摘要 1、青州玻璃棧道

熱點內容
生活家綠植 發布:2025-09-21 03:59:10 瀏覽:276
隨意插花 發布:2025-09-21 03:51:54 瀏覽:569
荷花的果實叫什麼名字 發布:2025-09-21 03:25:15 瀏覽:308
黃縣花卉市場 發布:2025-09-21 03:25:14 瀏覽:135
花卉綠植盆栽百貨 發布:2025-09-21 03:05:47 瀏覽:613
茶山荷花池 發布:2025-09-21 03:04:41 瀏覽:260
滿牆綠植 發布:2025-09-21 02:58:35 瀏覽:298
阿狸h情人節攻略 發布:2025-09-21 02:49:21 瀏覽:995
水仙花綠植 發布:2025-09-21 02:45:44 瀏覽:797
養成盆景 發布:2025-09-21 02:42:48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