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海棠式壺
⑴ 來自中國的紫砂壺漂流至歐洲,發生了怎樣的蛻變
紫砂,素樸低調卻強而有力地塑造出世界茶器的經典,卻未獲得世人的充分關注。17世紀以來,與中國茶文化一起席捲世界的茶器就是紫砂壺,那些紫砂壺宛如一艘艘小船,承載著飲茶風尚,航行於全球貿易網路。

⑵ 紫砂茶壺的泥料一共有哪些品種各等級如何
紫砂壺的出現始於宋代。紫砂工藝的真正鼎盛期是明代,此時紫砂工藝異軍突起,陶壺應運而生,風靡天下,人們不再垂青於用金、銀、錫、瓷所制的茶具,而偏愛平淡質朴的紫砂陶制茶具。明清時期紫砂陶器盛行於世,名品迭出,身價大增。這種現象的產生來源於兩個方面,其一,是因為在明末清初時,社會矛盾異常復雜,文人學士因不滿現狀,尋求自我完善與自我解脫,追求返樸歸真的意趣,在壺飲中尋找寄託、尋找質朴、尋找自然與閑雅。其二主要反映在它的實用價值上。紫砂壺不但具有近於瓷器的機械強度,又有一定的透氣性和微小氣孔,用紫砂壺貯茶納茗,有湯不變色、味不渙散、冬可暖手、夏不餿變等其他茶具無法比擬的優點。
紫砂陶壺的製作過程十分復雜。經選泥、養土(窖藏一段時間)、洗泥等許多工序後才能製作。並因泥色和質地的不同,泥料呈現出各種色彩,如石黃泥呈硃砂色、天青呈暗肝色等。制陶藝人往往又以不同質地的陶土加以調和、進行創新。如老泥與天青泥、石黃泥調和即呈古銅色;梨皮泥和細白泥調和呈淡墨色等等。人們通常見到的紫砂壺,主要原料是紫砂泥,其顏色紫紅,質地細膩柔韌。
燒成後的紫砂壺分幾十種顏色,主要有海棠紅、豬肝紅、大刺紅、葵黃、芝麻黃、豆青、墨綠、榴皮、葡萄紫、琅王干翠等。又有圓球、鵝蛋、冬瓜、束腰、美人肩、將軍盔等各種壺體變化造型。可謂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紫砂壺的外型款式雖千姿百態,但總的來講,可分為四大類型:
光素型。這類壺外形簡朴無華,表面光滑,富有自然光澤。根據圓球、圓柱、四方、八方等幾何形狀為依據而製作。常見有圓壺、四方壺、六角菱花壺、直腹壺等。
仿生型。這類壺以塑捏為主,做工精巧、結構嚴謹。多仿照樹木和花卉的枝幹、果實、葉片及動物或生活用品的形狀製作,栩栩如生、質朴親切。常見的有松段壺、梅樁壺、扁竹壺、南瓜壺、魚壺、貓壺、船形壺、蒲包壺等。
藝術型。這類壺不僅造型多變,往往又集書畫、詩文、雕塑、泥繪、彩繪、包錫鑲嵌等於一體,給人以綜合性的藝術享受。常見的有浮繪山水壺、雙喜壺、漢簡壺等,「曼生壺」是其代表作。
特種型。這類壺包含兩個品種:一是含有現代陶藝意味,不受傳統壺藝約束,充分展示作者個性並刻意創新的紫砂壺。一種是專門為福建、廣州、台灣啜飲烏龍茶制的特殊茶具,又稱功夫茶具。此類紫砂壺體態嬌小,容量一般在50-100毫升,而與壺配套的4個茶杯更是小得出奇,如同半個乒乓球,容量僅5毫升左右。
除以上4種大的類型外,還有許多混合型的紫砂壺,林林總總,各有風韻。
受紫砂壺製作的繁復工藝和制陶藝人們的名氣以及名人名壺擁有者的地位象徵等因素的影響,紫砂壺自明代以來一直身價不減,許多收藏家甚至傾其家財而求一紫砂珍品。
隨著宜興紫砂壺的收藏熱及它的經濟價值增大,目前市場上出了許多偽劣之作,或冒前人名作;或用異地劣泥,工藝及質地十分粗糙,紫砂收藏者必須認真辨別才是。一般來講,真品的壺身分量較重,色澤光潤,質地細膩,敲之明脆鏗鏘。同時,壺底和壺蓋內(甚至在壺把及提梁的下方)均有陽文名章款識,偽劣之作大多體輕、色暗、質粗、聲悶或無名章款識,即便有,也是陽文陰文混雜,字跡潦草模糊。更有壺體上塗以川蠟、地板蠟等使其色澤光亮以充上品者,或塗以柏油、鞋油以充古器者。
好的紫砂壺,通過它的形、神、氣,集美學思想、自然韻味、書畫藝術、經濟價值於一體,給人以平淡、閑雅、質朴、溫和等內在心靈感受。與心靈相通的珍品,自然比金銀珠寶的價值要高,這便是紫砂壺一直被收藏家珍愛和譽它為茶具之王的主要原因。
⑶ 紫砂分為哪幾種哪種最好
滿意答案平安是福10級2009-06-02紫砂泥: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一個夾層,礦體呈薄層狀、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穩定性差,原料外觀顏色呈紫色、紫紅色,並帶有淺綠色斑點,燒後外觀顏色則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為水雲母,並含有不等量的高嶺土、石英、雲母屑及鐵質等。綜合分析,紫砂泥屬於粒土--石英雲母系,頗類制瓷原料的特點,因此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強度高,乾燥收縮率小,為多種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 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混雜共生一起的泥料)。綠泥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塗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 紅泥(或稱朱泥)則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有少量的在當地的小煤窯,礦形瑣碎,需經手工挑選。周高起雲:「石黃泥,出趙庄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硃砂色。」因其含鐵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後變硃砂色、硃砂紫或海棠紅等色。因為產量少,早期除銷往南洋的水平小壺用朱泥製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妝土裝飾在紫砂泥坯上。至於朱泥的胎土,不過是制壺陶手,為了求得更精細的泥料,將紅泥以洗泥沉澱,得到約80目到140目細孔的泥料,製成細如滑脂的朱泥壺。朱泥的土質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極高的氧化鐵,約在14%到18%之間,這是朱泥所以燒成後壺身成為紅色的主要原因。由於朱泥的泥性甚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由於變形率高,一般工藝師很少做朱泥壺)而朱泥由生坯至燒成,因收縮率高達20%至30%,故一般成品良率約僅七成。 從礦層開挖出來的紫泥,俗稱生泥,泥似塊狀岩石,經堆放在露天稍事風化,待其鬆散,然後用錘式破碎機初碎,輪碾機粉碎,泥料過60目篩(泥料如太粗則製作費勁,如太細製作時則易黏手,且燒成後收縮比大),濕水後通過真空練泥機捏練,便成為供製坯用的熟泥料。紅泥、綠泥的制備與紫泥相同。談到紫砂泥料的練制,在五十年代以前,還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曬干搗碎的泥團圍成一圈,用河水沖洗,人站在裡面不停地走動、踩踏,直到泥料軟硬適中。今人實難想像前人在練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後。到六十年代後期開始採用機械化、有雷蒙粉碎機、攪拌機、真空練泥機。 為了豐富紫砂陶的外觀色澤,滿足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需要,藝人們透過把幾種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使之產生非同尋常的應用效果。大凡名家對泥料的配製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進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為某些名家的代名詞,也突顯了名家的藝術風格。如作品燒成後呈現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硃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冷金黃、金葵黃……等多種顏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摻入段砂、紅砂,產品燒成後珠粒隱現,產生特殊的質感。 紫砂器表面的色澤取於自然泥色,程序是這樣的:先將各色原料分開碾細,然後用清水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層蠟膏,即為有用的色漿原料,燒成後永不消褪。 紫砂陶器所用主要原料紫泥,行家形容紫泥是泥中有「骨」。這個「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顆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它與粘土、雲母、赤鐵礦共生一體。紫泥不能用水直接膨潤,粉碎至一定細度,不必與其它原料配合,單一原料即可成型燒成品種繁多的紫砂陶器。雖說皖之壽縣、魯之博山、粵之潮邑,均有出產類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份,則判若霄壞。若論色澤的瑰麗朴雅,質地的優良,當推宜陶為獨步。但最使人引起藝術情趣的,要數那造型洗練別致,線條剛勁流暢,比例確切恰當,色澤純朴古雅,經藝人精湛的手工製作,集金石、書畫、鐫刻於一體,使紫砂壺成為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實用器皿。 至於哪種好,各有各的好處吧,不過一般是紫為佳。 另外主要看砂質和配料。補充: 段泥,一種本山綠泥和紫泥的共生礦土。本山綠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礦。共生的意義是自然形成,而且兩種泥性質一致,段泥原礦目前非常稀貴,現在宜興制壺人開始用本山綠泥加紫泥來人工調配,形成非自然段泥料。 段泥料優質的特徵是紫泥顆粒不是很明顯。在本山綠泥里似乎只起了改變其顏色的作用。有層次,象玉石。段泥燒不出本山綠色,本山綠泥燒出是很嬌嫩的一種純純的黃顏色。段泥用於燒制陶罐行業。
⑷ 紫砂提梁壺有什麼特點呢
提梁壺為紫砂壺中極為重要的一類,歷來佳作精品不斷。提梁素來是男人用之壺,有「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的寓意,因此如今收到許多壺友喜愛。今天就與大家聊聊六把經典的紫砂提梁壺。
大彬提梁;
此壺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為制壺名家時大彬所作。
此壺造型敦厚穩健,舒展大方。以圓形為基調,正視,球狀壺身配以圓形提梁,使兩大圓輪廓線既相互交叉,又相互阻斷,從而使壺形的立體感更為強烈。
壺體局部結構與鮮明的棱線相襯,柔中見剛,剛柔相濟,且相得益彰。
六棱的壺嘴、壺把、壺蓋、壺鈕與圓渾的壺體形成對比,提梁所形成的虛空間又與壺身的實體形成對比,極為精美。
吳經提梁;
此壺1965年出土於明代吳經墓中,是當時有史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壺。
此款提梁造型豐滿,腹提而收底,提梁高度適宜,恰以梁虛之空間緩沖壺身厚重,以人沉穩博雅之韻味,有明代器物的凝重簡潔之氣。
在其壺嘴與壺身處貼塑四瓣柿蒂紋片,既使牢固又掩蓋接痕,美觀大方。
最為增色是其倭角式海棠形提梁,比例協調、簡潔有力。
太湖石鈕三叉提梁;
此款原作藏於故宮博物院,為清代制壺名家楊彭年所作。
其壺身為扁圓,短彎流,整體氣韻到位。採用硬耳式三叉高提把,製作工藝極其精湛。
線條自然有力,燒制竟毫無變形,其鈕更是點睛之作,以「太湖石」為形,褶皺自然,神韻俱佳。
此壺曾於今年一月回宜興展出,因而引出一段定製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在後台回復三叉提梁。
此樂提梁;
此樂提梁壺系「壺藝泰斗」顧景舟與當代藝術家韓美林1987年合璧之作。
其創作精髓在於超高的提梁,動勢飛揚,協調呼應。
從紫砂壺的工藝角度,提梁越高製作難度越大,需要制壺者對紫砂的泥性有絕高的把握。
顧景舟先生將超高提梁的紫砂壺從設計稿變為現實,每一處細節,每一種角度,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足見其功力。
曼生提梁;
曼生提梁又稱「石銚提梁」,是曼生壺中的重要器型之一,亦是比較少見的石瓢提梁。
壺身銘文「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這也是曼生寫實心致,有較高的人文價值。
壺身與提梁比例恰好,由下至上實虛飽滿,渾圓高提梁與橋鈕呼應,配上長直嘴,顯得精氣有神。
線條交待清晰明確,提梁內圓外方與壺身銜接自然有度,配以詩詞更添雅趣。
曲壺提梁;
此壺是制壺大家汪寅仙與中央美院教師張守智合璧之作。曲壺提梁將幾何形體造型之美表達的淋漓盡致,呈旋轉趨勢,線條清麗而不失流暢端莊。
整個壺體只用一條渦線貫穿,提梁與壺體的結合部採用外凸內凹形式,由寬逐漸變窄,其頂端恰好是手提的部位。
壺嘴和提梁內部形成的虛空間對比性強,更顯示壺體的輪廓美和韻律美。
整體既有線的變化,又有面的變化,線面的結合協調、柔和、變化又統一。
⑸ 宜興紫砂陶藝的紫砂陶器分類
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文形體三大類。這是歷代紫砂藝人,細心觀察和研究各種物象的形態,吸取了中國傳統工藝品的藝術特點而創作的。
幾何形體分為圓器和方器二種。這兩種造型都是以幾何形的線條裝飾壺體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種幾何圖形。 筋紋器造型的特點是將形體的俯視面作若乾等份,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組織於精確嚴密的結構之中。這是從生活中所見的瓜棱、花瓣、雲水紋等創作出來的造型樣式。因此筋紋器選型不僅在造型側視面上尋求變化,其俯視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筋紋器造型紋理清晰流暢,口蓋准縫嚴密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統合。筋紋器形體是從砂器早期的六方形壺的基礎發展而來的。筋紋器壺藝造型規則是「上下對應,身蓋齊同,體形和諧,比例精確,紋理清晰,深淺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大多數這類壺藝均要求口、蓋、嘴、的、把都必須作成筋紋形,使與壺身的紋理相配合。這也使得壺藝和壺體與壺蓋結合上要求有如精密之機械。每一等份、每一壺口半圓線、弧線等都要計算得十分精確。其工藝手法的嚴謹程度,達到了無比嚴密的程度。近代常見的筋紋器造型有合菱壺、半菊壺等。
紫砂壺這幾類造型的形制,幾乎包羅了自然界與世間各類可創性的形體。這也是紫砂器形制特別豐富的重要原因。有的砂壺兼有兩種甚至三種形體造型,這種造型方法就是在圓形、方形壺上再裝飾著別的形體,如掇球壺是自然形體與幾何形體的結合;四方竹段壺既是筋紋形體又是幾何形體與自然形體的造型;六方掇球壺乃是自然形體與幾何形體和筋紋形體的統合。
紫砂器的各種形體是在方器、圓器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紫砂器造型是「方非一式,圓不一相」。
⑹ 如何來選擇茶壺
如何鑒別紫砂壺 鑒別一把紫砂壺的好壞應從它的泥料、做工、款等幾個方面來入手。目前市場上見到的紫砂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沒有任何收藏價值的劣質壺,一類是具有收藏價值的紫砂壺。劣質壺的原料往往是沙鍋泥、花瓶等低檔泥料,它的顏色油亮,呆板,打碎後可以明顯看出里外層的顏色不同。這類壺的價格往往在幾元到幾十元之間,基本沒有收藏價值。真正的紫砂壺所選用的泥料是由紫砂岩風化、粉碎、調配而成的,具有色不艷,質不膩等特點,用不同檔次的紫砂泥作成的壺,它的市場價格有很大的差別。 作為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的紫砂壺,在做工方面是非常講究的。壺身各部分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清晰流暢。壺嘴和壺口的高度一般應在同一水平線上,在倒水時,水流呈水柱形,不會是發散的。壺口和壺蓋之間結合緊密自然,如果按在壺蓋上面的通氣孔,倒水時不會有水流出來。還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從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壺體重、色紫,因為長期為人手撫摩,上面呈現出汕潤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壺一般說來質地都比較疏鬆,顏色偏黃,有光亮的少,無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州白蠟打磨上去的。 再從文字上看,舊壺的款都是用陽文,字體極為工整。新壺如果用陽文,字體因為摹仿或顯呆板,或筆劃長短粗細不一。如果是用舊壺加刻新款,則所刻文字為陰文。 由於是否為名家所製作對於紫砂壺的收藏價值影響很大,因此壺身上的款識也成為判定紫砂壺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紫砂壺的印章一般打在壺底、壺蓋、壺把等位置。好的紫砂壺製作者在打章時非常講究打章的布局、一般大小比較合理,深淺適度,不會出現模糊不清或者打的過深,在壺內壁可以觸摸到印痕等現象。具備以上特點的才稱得上是一把具有收藏價值的紫砂壺。 1、對紫砂器泥色的鑒別 紫砂泥是大自然賦予這塊江南文化發達地區——陶都的恩澤,是大自然的恩惠孕育了歷代紫砂名匠,高手和藝術大師,歷代紫砂陶矣家以共聰穎的知慧和靈巧的雙手,為後人創造了蔚為壯觀的壺藝天地。 紫砂泥:是「黏土—石英—雲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經一千一網路~一千一百八十度燒成,生成殘留石英,雲母殘片,莫來石晶相,赤鐵礦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燒結形成了陶瓷原料難得的單礦燒結雙重氣孔物相結構。使得紫砂泥「魔術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國茶道茶具系列適應茶文化之天性」。明代李漁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茶壺以砂為上蓋既不難看,又無熟湯氣,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好一句「色香味皆蘊」!使品茗者在味覺、嗅覺、視覺上達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為「五色土」、「岩中泥」、「天青」、「暗肝」、「海棠紅」、「硃砂紫」、「水碧」、「葵黃梨皮」、「墨綠」、「黛黑」、「栗色」、「桐綠」、「榴皮」、「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黃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紅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團泥(即本山綠泥呈米黃色),這三種基泥由於地質成形條件不同,礦層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礦層深不同,燒成時溫度稍有交差變化,則色澤變化多端,妙不可思。 紫砂泥色千變萬化,紫砂泥旳原料處理也耐人尋味。在製作處理上大致要經過:天然風化—泥料粉碎—篩選除染—級配—練制—陳腐等原料加工過程。從製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現代機制泥。從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樣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稱「熟泥」,即可經陳腐後成型製作之用。歷史上有許多好的調砂泥,不同時期不同歷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調砂特色,這就給收藏者和紫砂鑒賞家們提供了歷史作品鑒賞的內 涵佐證。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藝品,特別是壺類、在實際使用中壺體表面肌理給人以手感舒暢、細而不膩,形如:豆沙、紅木質的感覺,取悅於於心,雅緻迷人。 2、對造型設計的評估 紫砂陶藝是中國工藝美術寶庫中,造型最豐富、制式最廣博、藝術品味最高的工藝精品,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盛譽。如何正確評估造型之美,也是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口難調的藝術理趣,工藝美術品的鑒賞和收藏本身是「智者常樂」、「愛者如寶」之事。大度的愛大度挺拔;清秀的愛清秀細雅,古樸的愛古拙生輝;巧趣的更愛趣味耐尋。紫砂造型設計是造型形式美包容量很大的技術課題,至今還沒有專人對這豐富的課題作詳細的專業研究。我們只能從抽象的造型理念中,簡略地評價一下「對紫砂造型設計的平谷」。著名紫砂藝術大師顧景州在他《壺藝說》一文中指出「一件佳美作品的內涵,必需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形象、結構精湛的製作技巧和優良的實用功能。」一件精品本身就必須給人以凝重朴致大方、輪廓周正,織巧適宜線條清晰,比例恰當,黃金分割到位的傑作。象形上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富於生活,千變萬化、精思妙想。壺體每一個部位「過段」從點、線、面到三維空間視覺,每一個功用點曲線流暢,輪廓直線抑揚頓挫,來龍去脈交代清楚,讓作品有一種內涵度很深的氣質和風格。對城作「形、神、氣、韻」的理念都有交待。這就是紫砂陶藝作品,特別是壺藝造型設計的基本評價。 3、對製作技術的評拙 型出於思,技出於精,一件上好的紫砂精品,必然出自一個富有文化修養,具有藝術內涵,取源與生活,有一定藝術靈性,基本功扎實,而又有靈巧之手的陶藝家之手。歷史上從供春之日起,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陳鳴遠、項聖思、陳曼生、楊彭年、邵大亨、黃玉麟、程壽珍、俞國良、朱可心、王寶春、顧景州等壺藝名流,是制技精湛、藝術完美的藝術大師,在不同的紫砂陶藝史上,各自獨領風騷。 一件製作優秀、技藝精良的紫砂壺,必須具有備顧老指:嘴把舒屈自然,若生成者;蓋獨如人之冠,口蓋直而緊,雖傾側而無落帽之憂,眼處小而內錐,故無窒塞不通之弊。「克蓋」於壺身必須和諧、而具有自然活潑的節奏感;「截蓋」意即截壺身上部的一段,蓋與壺身合則為一整體,不致參差不齊:「嵌蓋」則嵌納於壺身,以嚴密合縫通轉而隙不容發「為上」。這些都反映了如變度刻劃製作技巧的精細難度,同時也兼評了鑒賞和收藏紫陶精品的准則。 4、對即上裝飾的評價 壺上裝飾,就是壺上金石文化。 紫砂壺上裝飾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一部分,是千年陶文化發展的歷史結晶。是治文學書法、繪畫、金石於一體的綜合文化藝術,它從「曼生壺文化現象」產生即日起,就為促進紫砂壺藝高度發展,開敞了歷史的推動作用。 紫砂器的裝飾除製作造型設計的裝飾(俗稱花貨)外。可分為,(一)線條,塊面、圖案淺浮雕裝飾飾。(二)泥料捏塑,絞泥裝飾。(三)金銀線珠寶、鑽石及非陶制材料相嵌裝飾。(四)釉彩裝飾。(五)而更重要的是紫砂陶刻「壺上金石文化」的裝飾。清乾隆嘉慶年間如鄭板橋、陳曼生、而後年代的子冶等文人墨客與紫砂藝術珠聯壁合。融高雅的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國畫藝術,金石藝術於精湛的壺藝巧合於一體,從而使壺藝進入高雅的藝術殿堂,擺脫了工匠裝飾的壺技俗氣。壺上金石文化,推動了壺藝創作的興旺發達,引成了歷史上「壺隨隨字貴,字依壺傳」的關鍵。 紫砂陶刻藝術:必須研究「曼生壺文化」、「沏茶、沏壺、沏形、沏神」,之陶刻風范。才能創作出完美神韻的篆刻藝術融為一體,一件件富有「金石文化藝術」的佳作。 5、對壺款真偽的鑒別 真偽之鑒,首當印款鑒。一件精湛的紫砂壺藝作品是創作者藝術價值和身價的象徵,同時也代表著作品的經濟價值。歷來知壺高手和名家於現代工藝美術師們對印鈐款識都十分講究,用款鈐印也涉及到製作者的藝術素養,壺外功夫可見一斑。大部分工衣美術家們及先輩所用的印款篆刻均出自金石高手之作。一枚印款本身就是一件藝術精品。一般假冒者,偽作者在作款上很難入真,具有一定金石藝術修養的鑒賞收藏家不難判別真偽。同時刻篆二枚精美的金石印款,刻篆於同款式,也不能自製到金石刀痕,完全模擬一致的地步。但紫砂印款大部分陰刻效果,而又偏偏要再現於壺底,蓋、攀之上,金石刀跡暴露無遺。鑒賞和收藏者只有細心琢磨,就可以發現鈐印款式的真偽。有些偽拓印款就更容易從印款外形尺寸燒成收縮率中計算出拓印之真偽問題。 印款鈐壓每一個製作者都有各自的偏好和習慣,這也只能意會,很難言傳。但只要每一個鑒賞家和收藏家對每位大師、工藝美術師制等作者作品進行專題研究,也能找到共性的經驗。一件真正精美的作品,每一個作者都會給它賦予自己作品特有的、不大容易被人發現的記號,這些記號只有原製作者能判別出來。近來紫砂壺藝有一種新尚:製作者親自銘刻一些齋室名號,製作紀年及壺名編號。這些壺銘刻雖不屬金石篆刻尚品,但倒也能給收藏和鑒賞者提供了一個比較科學的真偽鑒別的實用依據。 印款鈐印的鑒賞方法和收藏鑒別能力對於壺藝愛好者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重要藝術課題。單純從印章金石篆刻真偽判別作品好劣,只能講是鑒賞方法的重要部分。而真正要收藏一件上好的紫砂藝術精品,愛好者、收藏家必須要認真選擇收藏渠道和代理商、或直率地從製作者手中直購定製真正紫砂工藝美術家手中的「方圓牌」高水準之特藝作品,才是每一個現代陶藝收藏家、鑒賞家,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保障渠道。
⑺ 紫砂壺器形識別圖鑒的目錄
紫砂壺基本常識
紫砂壺的特點
傳統紫砂壺的器形分類
花貨
光貨
筋囊貨
紫砂壺的分級
粗貨
細貨
特種貨
紫砂壺的實用性、工藝性
紫砂壺的實用性
紫砂壺的工藝性
紫砂壺成形工藝
「拍身筒成形法」
「鑲身筒成形法」
石膏模型成形
紫砂壺器形的基本要素
紫砂壺壺式
紫砂壺的壺體
紫砂壺的壺蓋
紫砂壺的流
紫砂壺的壺把
紫砂壺的器足
紫砂壺的裝飾
紫砂壺的線裝飾
紫砂壺的刻畫裝飾
紫砂壺的泥繪裝飾和印貼裝飾
紫砂壺的彩釉裝飾
紫砂壺鑲嵌裝飾
紫砂壺的特殊裝飾技法
紫砂壺的印文款識
印款
紫砂壺的刻款
幾種紫砂提梁壺式
特殊紫砂壺
微型紫砂壺
鼻煙壺
貢品紫砂壺
外銷紫砂壺
明代紫砂壺器形
光貨類
紫砂海棠式提梁大壺
紫砂如意紋蓋三足壺
……
清代紫砂壺器形
民國時期的紫砂壺器形
現代紫砂壺器形
名家同名壺器形對比鑒賞
現代紫砂陶藝器形
民間佚名紫砂壺器形集錦
⑻ 歷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麼特點
各朝代特點如下:
1、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2、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3、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4、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5、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6、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
7、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8)紫砂海棠式壺擴展閱讀:
瓷器產地分類: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 主,質量上乘。
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質量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於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
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
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
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 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
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於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面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
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於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里紅等品種。
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場。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
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琅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於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
11、德化窯:
福省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今德化縣內保存著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斗宮等窯址。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⑼ 真正的正宗紫砂壺是什麼樣子的
1、一看,真紫砂壺的紋理清新、圓潤,視覺有亞光的效果,有眾多分布均勻的細小類似金屬光澤的顆粒。有的手工壺內壁,有從中心圓點向四周的放射狀線,屬於加工工藝過程中形成的。
2、二摸,真紫砂壺摸上去的手感細膩但不打滑,假紫砂壺手感粗糙,或者打滑;例如普通陶土的手感粗糙,瓷器的手感初摸打滑,如果稍用力按壓摩擦就手感發澀。這是由於分子結構不同的表現。
3、三轉,轉動壺蓋,真紫砂壺的壺蓋轉動靈活流暢,並發出輕微「絲絲」或者「沙沙」的悅耳的聲音,陶土的假「紫砂壺」則發出沉悶的「哧啦哧啦」聲音。
4、四聽,用蓋子輕敲壺體,盡管有人不贊成這么做,但是這點非常有效。真紫砂壺敲擊的聲音清脆悅耳,聲音短暫,敲擊結束聲音立刻停止;普通陶土的假紫砂壺,敲擊聲音沉悶渾厚短暫。
5、五證書,一般正品的紫砂壺都有製作者的手寫證書,證書通常為宣紙,毛筆書寫,書法俊秀,這是因為,書法是一個好的工藝師的必修課,好紫砂壺的增值更多體現在書法和繪畫的技藝上,加蓋印章。印章的落款與紫砂壺底的落款一致。
6、六試水,水澆在真紫砂壺上面,不會形成明顯的水珠,水是比較均勻的一片,然後沒多久就逐漸被紫砂吸收。
(9)紫砂海棠式壺擴展閱讀
紫砂壺泡茶的優勢:
1、紫砂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用紫砂壺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渙散,得茶之真香真味。《長物志》說它「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2、紫砂壺透氣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變味,暑天越宿不餿。久置不用,也不會有宿雜氣,只要用時先滿貯沸水,立刻傾出,再浸入冷水中沖洗,元氣即可恢復,泡茶仍得原味。
3、紫砂壺能吸收茶汁,壺內壁不刷,沏茶而絕無異味。紫砂壺經久使用,壺壁積聚「茶銹」,以致空壺注入沸水,也會茶香氤氳,這與紫砂壺胎質具有一定的氣孔率有關,是紫砂壺獨具的品質。
4、紫砂壺冷熱急變性能好,寒冬臘月,壺內注入沸水,絕對不會因溫度突變而脹裂。同時砂質傳熱緩慢,泡茶後握持不會炙手。而且還可以置於文火上烹燒加溫,不會因受火而裂。
6、紫砂使用越久,壺身色澤越發光亮照人,氣韻溫雅。紫砂壺長久使用,器身會因撫摸擦拭,變得越發光潤可愛,所以聞龍在《茶箋》中說:「摩掌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
《陽羨茗壺系》說:「壺經久用,滌拭口加,自發暗然之光,入可見鑒。」。
⑽ 1956年_品的宜興紫砂海棠壺逸雲是誰
路朔良。
出生於1949年,字逸雲、號北辰、雲溪精舍創始人,中國十大紫砂名家,酷愛書法,繪畫、金石,鐫刻和雕塑藝術。
他將書法雕塑,等表現手段運用在紫砂陶器表面,成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