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蘭花瓶繪畫

蘭花瓶繪畫

發布時間: 2022-04-03 06:39:05

❶ 景泰蘭花瓶介紹

不知道怎麼介紹花瓶,介紹一下景泰藍工藝吧。
分簡介,製作工藝,作為方法,收藏鑒定四部分.希望你能滿意.

(一).景泰藍的簡介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後再經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溶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這種銅的琺琅器創始於明代景泰年間,因初創時只有藍色,故名景泰藍。現代景泰藍已變成了一種工藝品名稱,而不是顏色了。
景泰藍是我國金屬工藝品中的重要品種。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景泰藍以紫銅作坯,製成各種造型,再用金線或銅絲掐成各種花,中充琺琅釉,經燒制、磨光、鍍金等工序製成。景泰藍造型特異,製作精美,圖案莊重,色彩富麗,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出口工藝品。西安金屬工藝廠是西北生產景泰藍的有名廠家。該廠引進北京景泰藍製作技術,現已能生產多種景泰藍工藝品,其中景泰藍犀牛尊造型生動,製作精美,成為全國工藝美術展覽的珍貴展品。
景泰藍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品,其製法即於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琅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別辟蹊徑,以圖出奇制勝。終於有景泰藍的創制。因為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鍾愛,所有御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制,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然有燒制,並非象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終明代一世,都沒能復興。到清朝乾隆時期,又開始燒制,且品類多,成績好,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後出品物絕不遜色。現今雖有康雍的器物出現,然而細細考究竟與乾隆所制器物沒有什麼不同,實際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卻不是康雍製作的。
大體上說,明代的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銅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此時的絲掐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邊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復多樣,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製作的景泰藍工細,質量好。造型多仿古銅器,或仿乾隆時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現在景泰藍的陳設品多,不做實用品。
現在的景泰藍工藝大有提高,造型多樣,紋飾品種繁多,已成為我們與國際友人和親朋好友互相往來的最佳禮品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北京市崇文區的錢美華、張同祿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二).景泰藍的製作

製作精美的景泰藍,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
一、型製作(制胎):將紫銅片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並用鐵錘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然後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葯,經高溫焊接後便成為器皿銅胎造型。
二、掐絲: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葯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三、點藍:焊好絲的胎體經酸洗、平活、整絲後便可上釉了。所謂點藍就是用金屬小鏟把各種琺琅釉料填入絲紋空隙中,經過800度的高溫燒熔,將粉狀釉料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如此反復兩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熔燒,才能將釉面與銅絲相平,這樣就使器皿披上了華麗典雅、五彩繽紛的漂亮外衣。
四、磨光: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次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凡不平之處都需經補釉燒熔後反復打磨,最後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五、鍍金: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後,放入鍍金液糟中,然後通上電流,幾分鍾後黃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了。再經水洗沖凈乾燥處理後,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托,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端莊秀美的姿色。

隨著景泰藍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需要,一些異形產品、實用產品、旅遊紀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藍大量生產,新品種、新花色、新工藝不斷涌現,近幾年來景泰藍行業里出現了脫胎景泰藍、銀胎景泰藍,畫琺琅與掐絲琺琅相結合的景泰藍、機制景泰藍、仿日本七寶燒的銀晶藍,以及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特別是多工藝結合景泰藍尤為突出。這是一種以景泰藍為主體,然後與牙雕、玉雕、木雕、漆藝以及花絲鑲嵌等工藝結合,由於多種工藝巧妙結合,各種材料互相襯托,再加上通體又鑲嵌了大量的寶石,更使作品新穎奇特、玲瓏剔透,通體散發出珠光寶氣。

(三).景泰藍的作偽

景泰藍的主要材料是琺琅。而偽制者多數不用昂貴的琺琅,而用另外的彩 料代替。其偽制的方法是:先制好銅器,再用銅絲作花紋,填入顏色後用火燒。最後用呼咱作舊方法做成出土舊物的樣子。顏色的配料一般是向種顏色混在一起。如藍色,即用銀藍、硬藍、硬綠、銀藍與黑色泡製;淺綠,則用銀藍、銀綠、蛋清黃研成麵粉,再將硬黃碎成黃米一樣和於其中便可以了。燒成後,再鍍金,或用電鍍再用火鍍的辦法,也可鍍完後再作打磨,看上去就像劃傷了表面的金質一樣,或不鍍金也可以。至於磨光,用細石不用炭。這些過程做完扣,抹上層杏干粥,使其生銹。經過幾十天後,將浮銹抹去,再用油脂擦拭表面,其顏色光潤便與舊者沒有差別了。

(四).景泰藍的鑒別

從古到今景泰藍一直是我國傳統出口工藝品,日本的齊寶燒就是仿製我國的琺琅工藝,它的釉色亮麗有餘,但是不帶釉中的掐絲。現在市場上見到的景泰藍絕大多數為新工藝品,因為景泰藍工藝從古至今一直沒有斷過,且產量越來越大。新工藝的景泰藍價格都不是很高,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產過剩,不太講究工藝質量,只有少數的景泰藍製作工藝講究,掐絲細,釉面光亮,色彩鮮艷而明亮,成為我們與國際友人和親朋好友互相往來的最佳禮品。舊的景泰藍已經很少見到,所能見到的大多為清代晚期。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所提高,胎薄、彩釉也比較鮮艷,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也比明代繁復多樣,但不及明代的紋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製作好的景泰藍也有專門的老字型大小,像民國時期的「老天利」、「德興成」,他們所製作的景泰藍工藝極細,保質保量。
有一種極易與景泰藍相混的工藝叫燒藍,看上去和景泰藍沒有什麼區別,稱之為「燒藍」或者「燒瓷」,只是釉面上不掐絲,是北京生產的傳統出口工藝品。燒藍的胎較厚,手頭較重,加之繪有民族風格的圖案,使燒藍的價格會更高一些,在收藏燒藍時要注意選擇胎厚重,工規整,造型別致的,胎厚比胎薄的要好,年份舊一些的比年份新的要好,造型與琺琅差不多,有瓶、盤、碗、攢盤、盆景盆等。
市場上的景泰藍新的多於舊的,在收藏中要加以識別,以完整器最好,成對的器物價值會更高一些,不是「1+1=2」的價格。在存放中要注意保護景泰藍的掐絲不被破壞,釉面要完整,不要有碰傷,保持釉面的光潔,而新工藝品景泰藍可以用來做裝飾.
1.收藏景泰藍,除了認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選擇上應以人物、動物為首。從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景泰藍出現仿製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後的器物。景泰藍使用的主要顏料為琺琅色料,偽造者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它色料代替。偽造的一般方法是:先製成銅胎,並用銅絲掐成各種圖案,接著將普通顏料研磨後填入灼燒,燒成後鍍金,再用細石將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後還要在其表面塗上一層杏干粥,使其生銹。數十天後把表面的銹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顏色和光潤程度可與舊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細觀察,便能分辨真偽。
2.景泰藍以明代的製品為佳,凡是明代的製品,它的質料都是透亮而不發磁,而大綠一色,其透亮則更比他色更為厲害。它的性能與玻璃略同,它的顏色象油綠的翠玉,紅色像昌化的雞血,紫色猶深色的舊紫晶,藍色類似於藍腚,白色類似凝脂,淺綠色發藍,黃色與姜中擰出的漿汁略摻黃米相同,其絲胎皆是黃銅,鍍金為大鍍,它的器物上均有沙眼。到乾隆時期,無論何種顏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而發磁,因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時已經不再見到了。所以它的絲胎多是紅銅,它的鍍金亦是火鍍,乾隆所制的,以黃白兩色為最佳,其黃色黃而發干,與煮熟的雞蛋黃相同,後來仿製的,多是黃中發綠或發紅,與乾隆時的干黃色不相似。乾隆的白色也最難仿製,其中原故有二點:一因其白色與東渠石色沒有差異,仿者須用六品頂珠製成,然而頂珠不易得到,一因其白色白而且干,後之作料家雖亦發明一種乾料,但燒時不易熔化,相比其他材料,吃火特別厲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製作,器物極易受傷。

❷ 哪個朝代陶瓷蘭花紋飾比較盛行

哪個朝代陶瓷蘭花紋飾比較盛行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釉下彩的一種。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並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各時期青花瓷的特點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6、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弧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7、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發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發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致的作風。畫面布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8、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10、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11、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12、宣統(1909—1911)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❸ 蘭花都有什麼功效

功效:蘭花全草均可入葯。其性平,味辛、甘、無毒。有養陰潤肺,內利水滲濕,清熱解容毒等功效。可應用於臨床內、婦科諸症。根可治肺結核、肺膿腫及扭傷,也可接骨;蘭花花梗可治惡癬。

不同品種蘭花,有不同的功效。如建蘭根煎湯服,據說為催生勝葯,葉治百日咳、可治虛人肺氣(一作肝氣),果能止嘔吐,種子治目翳。蕙蘭全草能治婦女病;春蘭全草治神經衰弱、蛔蟲和痔瘡等病。素心蘭花瓣可以催生。蕙蘭的素心花瓣陰干亦能催生。

(3)蘭花瓶繪畫擴展閱讀:

蘭花的花粉通常粘合成團,稱花粉團,作用是便於昆蟲傳粉時把花粉全部帶走,提高傳粉效率。當昆蟲進入下一朵花時,被帶出的花粉團可以自動調整方向,使其正好接觸到黏性柱頭上,從而完成異花授粉。

.蘭花可以利用的部位有根、葉、花、果、種子,可以說蘭花是全身都是寶呀,蘭花的葯用價值是很高的,蘭花的根可治肺結核以及肺膿腫及扭傷,蘭花的根還可以接骨和建蘭根煎湯服用,這就是很好的催生聖葯了。

參考資料:網路-蘭花

❹ 什麼樣的蘭花才是極品蘭花

所謂的珍品,要從花的顏色、品種、香味、奇特來決定的,花的顏色以紅、內白、黃、綠來排例,容並且花還要晶瑩剔透。看葉,可從銀質,蠟質方面來判斷,也就是葉的光亮度,還有葉藝方面,有邊、縞、斑、爪、蝶等。從根上無明顯區別,從香味上一般以清香為佳,濃香為次。花數也無明顯區別,花數多,多高出葉,以葉要互相搭配,矮了也不行,也就是所謂的神韻之氣,也可說是對人體產生的印象。最後呢?哪就是奇,奇也就是與眾不同,多瓣為佳,少瓣為次,也還要從顏色方面來判斷。蘭花博大精深,也不是三言兩語說的清楚的,這是我個人的簡單看法,請不要認真!

❺ 最貴的蘭花圖片

最貴的蘭花圖片:

世界上最貴的一株蘭花,叫做蓮瓣蘭「素冠荷鼎」。這是一種非常稀有的蓮瓣蘭,它的花姿清幽,如同高冷的仙女一樣樣讓人望而生畏,此種蘭花的數量很稀少。它的花有一荷、二素、三奇的特點,姿態優美,數量極其稀少,在市場上,一株的售價高達400萬。

「有人曾出1200萬購買該蘭花,但主人仍未捨得賣掉。」據展會工作人員介紹,蓮瓣蘭「素冠荷鼎」是雲南大理盪山州蘭園的鎮園之寶,估價1500萬人民幣。該蘭花獲得此次中國蘭花博覽會的特別金獎。

(5)蘭花瓶繪畫擴展閱讀:

形態特徵:

葉長30-50厘米, 寬1-1.8厘米。植株偉岸,筋骨強健,葉片脫水感較重,葉面行龍,是典型荷瓣葉。每葶著花3-5朵,其花中宮緊湊,雍容大度,花色、花形均穩定,花守極好。栽培容易,發苗率高,勤花。蓮瓣蘭荷瓣精品。外瓣收根放角、拱抱,中宮緊湊。

荷之冠每年的一月二十日左右放花,花開二至五朵。小排鈴時花蕾短而圓,呈玫瑰紅色,就像早晨天邊溫柔而亮麗的霞光。開放後花朵碩大,瓣厚而質糯,白里透紅猶如嬰兒的肌膚,又如少女羞澀面龐上的紅暈媚而不艷。

花瓣長寬比例約一比一點二,外三瓣呈品字形排列,收根放角極為規范。捧為軟蠶蛾捧,合蓋蕊柱不開天窗。舌為大圓舌,端正短圓微下傾而不後卷,雪白的舌面上散落的紅色斑點如寶石般鮮艷奪目。泛紅色的花葶細圓而修長,花開葉上,好似蜻蜓點水婷婷玉立,微風過處清香四溢。

❻ 蘭花有什麼作用

所有的蘭花對人都是有好處的。

蘭花的品種有:春蘭、建蘭、蕙蘭、寒蘭、墨蘭、文心蘭、石斛蘭、千代蘭、卡特利亞蘭、春劍等。

1、春蘭

春劍常稱為正宗川蘭,雖雲、貴、川均有名品,但以川蘭名品最名貴。春劍花色豐富多變。是色素種類最多的一個蘭種。

其四大基本原色是:白、綠、黃、紅。在這些基色中又呈現出若干變調色彩,白色在其他蘭科植物中難尋到純凈無瑕的白色,而在春劍中則屢有聖潔的白色花被,有的呈銀白,有的魚肚白,有的水白,有的乳白,有的呈月白色,顯得那樣神聖、靜逸、純潔;綠色花被,生機盎然,濃縮著人生的哲理;黃色花被華貴明麗,事業的輝煌;紅色花熾熱深情,愛的使者。春劍色素絢麗多彩、奼紫嫣紅、嫵媚婉麗、打破了東方蘭無艷色的結論。

❼ 清代工藝美術的特點是什麼

僅供參考 希望對你有幫助
明清工藝美術
Ming-Qing gongyi meishuarts and craf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中國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其文化藝術上承宋、元,繼續發展,不斷提高。同時,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特點,對漢族傳統文化產生了某些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在輸出的同時,亦引進了一些阿拉伯和歐洲的工藝,加以模仿、吸收、消化,為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發展,灌輸了新的血液。 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前後經歷了549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面貌。
陶瓷工藝官民窯
江西景德鎮窯的官、民窯生產均迅速擴展,產量激增,並有重大創造,幾乎壟斷了全國城鎮瓷器消費市場。地方各窯則大都愈加衰落,僅有建窯、廣窯和宜興窯的生產略有進展。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青花、釉里紅等瓷器已達頂峰。永樂寶石紅、甜白,宣德寶石藍都是永、宣兩朝瓷器獲得巨大進步的標志。成化官窯瓷器又有創新,別開生面。青花瓷質細而堅,釉肥膩而色幽雅,鬥彩的燒成標志著景德鎮窯彩繪瓷進入釉上彩的新時代,但仍離不開釉下青花的配合。
彩釉
嘉靖時的五彩包括紅、黃、綠、紫等釉上彩,亦有多彩之意。萬曆時的五彩描金則別出心裁。弘治的黃釉瓷、黃綠彩和正德的孔雀藍釉也是新興的瓷器。清代青花、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屬於新創的有粉彩和琺琅彩,均始於康熙、成於雍正而盛於乾隆。粉彩是將玻璃白調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鮮艷,類似清代花鳥畫家惲壽平所創花鳥畫派的工筆畫。琺琅彩是將琺琅料繪在瓷胎上,烘燒而成,瓷胎系由景德鎮窯燒成後,運抵北京,交造辦處琺琅作彩繪燒成。此即御窯琺琅彩窯,由皇室獨享,而不外溢。康熙時的單色釉瓷,色彩豐富艷美,為前所未有,如豇豆紅、胭脂水、珊瑚紅、豆綠、翠綠、鸚鵡綠、蟹殼青、茶葉末等數十種新釉色。乾隆時的象生瓷、斑斕彩、轉心瓶等也是一種成功的嘗試。與乾隆官窯大量生產精美瓷器的同時,也出現了粗製濫造的危險傾向。嘉慶以後,景德鎮窯轉入低潮,且每況愈下。雖然不無可寓目者,但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況,卻如大江東去。景德鎮民窯在官窯影響下也有了巨大發展,留下了無數件質朴可愛的製品。福建德化窯也是明清兩代的地方名窯,所產瓷器,胎質緻密。其中白釉溫潤,多仿犀角杯。何朝宗為德化窯最著名的瓷塑藝術家,其代表作為《達摩過海像》。江蘇宜興紫砂茶壺系由明末金山寺僧人首創,經時大彬加工改進,有著單純樸素、典雅淳厚的美感。另外,像宜興仿鈞釉瓷也是成功之舉,而廣東石灣窯仿鈞瓷,粗獷樸拙,具有嶺南地方的特殊風趣。
[清代五彩鷺蓮尊]
紡織工藝紡織
明、清時期的絲、 麻、棉、毛的紡織、印染和刺綉等,直接關繫到整個民族的衣著,故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民間織綉遍地開花,在這一雄厚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織、染、綉等行業,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其生產中心為蘇州、江寧(今南京市)和杭州等地。蘇州、江寧多生產重經或重緯的彩色提花絲織物──織錦。蘇州織錦,圖案多仿宋代錦紋,格調秀麗古雅,亦稱宋錦。江寧織錦,質地厚重,以金絲勾邊,彩色富麗,氣勢闊綽,採用由淺至深的退暈配色方法,猶如絢麗的雲霞,故有雲錦之譽。清代織錦,花紋更加繁縟精美,配色愈趨富麗雋雅,退暈更迭、變化無窮,顯得愈加輝艷而又和諧。浙江以素織為著,蘇州以妝花見長。妝花系採用「挖花」工藝,可隨時換色,多達20餘種。改機為明弘治年間福建機杼工林洪緞織,可能是4層緞機所織雙層中空袋狀織物。緙絲在明代已有鳳尾戧等多種技法,清代以蘇州緙絲最為有名,除仿緙名人書畫作品外,還緙作服裝、圍幔、屏風、靠墊、包首等。
雙面緙
雙面緙絲難度較大,為偷工減料,乾隆時緙絲竟用筆勾勒細部,結果適得其反,斷送了它的藝術生命。明清刺綉業迅速發展,形成不同地方特色,出現了顧綉、蘇綉、湘綉、粵綉、蜀綉、京綉。顧綉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顧名世家,故名,顧綉以綉繪結合著稱,所織物品深得當時名流董其昌等許多書畫家的賞識和推崇,以唯一的文人綉派聞名當時並影響後世。蘇綉以針腳細密,色彩典雅為其特點,其工藝講究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圖案多採用分面推暈的方法,具有濃郁的裝飾性。湘綉於清代後期形成獨立系統,作風寫實,以猛獸為題的作品最具特色,其針法多用施針,同時間以雙印、四印、齊、柔等一系列針法,所綉物象富有真實感。粵綉以百鳥、雞等為題,花紋繁縟,色彩濃艷,具有獨特的效果。蜀綉以成都為中心,以用線工整厚重,設色明快,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京綉以皇室綉作為中心,以皇家為服務對象,綉品精巧富麗。另外,像北京灑線綉及山東、河北的衣線綉等也頗具地方風采。印染業在此時已遍及全國城鎮,工藝發達,色彩豐富,主要有染經綢、夾纈、蠟染、藍白印花布、油彩印花布、滾筒印花布、澆花布等品種。毛質氈毯以蒙、藏、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地區最為盛行,均富有本民族特色。
洋毯
蘇州則以善仿織洋毯著稱。少數民族的紡織、印染、刺綉、編織等大都完成於婦女之手,因多數是自己使用,故隨心所欲,不拘一格。壯族的壯錦,維吾爾族的回回錦、和闐綢、金銀線地毯,藏族氆氌,苗族蠟染,黎、、哈薩克等族的刺綉都是各民族手工藝的瑰寶。
[清代五彩織成錦《極樂世界圖》(局部)]
玉器工藝玉材
明代玉材來自西域地區的火州、吐魯番、撒馬爾罕、於闐等地首領的進貢。但是堪用者不多,故明代傳世玉器中羊脂白玉極少,大多為青白玉。明代制玉中心為北京和蘇州,後者尤以技巧取勝,涌現出一批諸如陸子剛等的名玉工。明代玉器的製作,除簪、珠、墜、環等佩外,還有杯、碗、瓶、壺、盆、洗、盂、花插等各種日用器皿。明代前、中期玉器碾琢較精工自然,後期趨向瑣碎粗糙,也殘留一些鉈痕。明代玉器雖用途廣泛,品種較多,但仍不外乎仿古玉、時作玉兩類。
仿古玉
仿古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時作玉頗有新意。清代玉器初期近似明代,至乾隆中晚期由於新疆年貢質地精良的玉材4000餘斤,同時由養心殿造辦處,蘇、揚、寧、淮、長蘆和鳳陰八處為內廷碾玉,因而使乾隆玉器,玉色尚白,碾琢認真,工藝完善,器形規整,圖案繁密,滲透到宮廷生活的各個角落。乾隆年間特別盛行碾字玉器,最大工作量,一次可碾滿文8000字,漢文4000字。《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乾隆玉器的代表性作品,玉重達7噸,耗時10餘年,綜合應用陰刻、 陽刻、隱起、起突等多種技法於一器,形文並茂,氣勢壯偉。清廷仿古玉為了追求先秦及秦漢古玉的古樸風韻,採用優質玉材,致殘燒古,適可而止,效果頗佳。民間廠肆為追求高值,其仿古玉魚目混珠,以假冒真。乾隆晚期莫卧兒玉進入宮廷,皇帝命造辦處仿製,並影響到京師、蘇州、揚州等地的玉器。蘇州玉器製作精巧,而揚州則以製作大型玉器見長。
[清代碧玉仿古觥]
漆器工藝
明清兩代髹漆工藝與建築、傢具、陳設相結合,並由實用轉向陳設裝飾領域。進入了以斑斕、復飾、填嵌、紋間等技法為基本工藝的千文萬華的新時代。明代雕漆,初以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塘張成、楊茂為榜樣,由張成的兒子張德剛與包亮主持內廷果園廠官辦漆作的生產。成化、弘治年間內廷雕漆,器胎變薄,花紋疏朗,標志西塘派雕漆已進入尾聲。雲南大理為另一雕漆產地,名漆工現僅知王松一人。至嘉靖年間,雲南雕漆始進入內廷,大展技藝,終於取代西塘派,使內廷雕漆為之一變。其特點為,刀不藏鋒、棱不磨熟。明末清初雕漆失傳,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樣,蘇州織造漆作仿製成功,宮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蘇州製做。揚州雕漆有螺鈿、百寶嵌等品種,以螺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點螺最為精巧,所制漆器花紋纖細,五彩繽紛。名工有王國琛、盧映之、夏漆工等,後者尤善制仿古剔紅漆器。蘇、揚兩地漆作毀於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戰中。福州漆器以脫胎見長,色澤華美,器體輕巧是其特色。系由名工沈詔安用傳統夾法所創。清末北京由修補雕漆發展到仿永樂、宣德和乾隆雕漆。蒔繪漆為日本名漆,明代宣德年間漆工楊氏受命赴日學習蒔繪漆,回國仿製,其子楊塤從學,所制足以亂真。另有漆工蔣回回也善仿蒔繪漆,清代蘇州仿蒔繪漆極盛,金漆輝映,富麗堂皇。明末清初出現的軟螺鈿則是螺鈿的新品種。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方信川鈿嵌堆、揚州盧葵生砂鈿鑲嵌漆均名震一時。戧金、脫胎等漆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金屬工藝
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製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鍾一套16件,共重460餘公斤。 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餘兩,現存的弘歷皇帝母崇慶皇太後金發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餘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製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鍾寺的金剛華嚴鍾,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鍾。鍾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共22.7萬余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製。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製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製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
金銀工藝
金銀工藝是鐵器的裝飾,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多層鏤空金銀鐵碗套是藏族鐵金工藝的精華。清初安徽蕪湖鐵工湯鵬,創鐵畫,錘鍛鐵塊,製成多種書畫作品,別具一格。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間,明末清初歸復善制錫壺,繼之者有朱堅、陳鴻壽等人,所制錫壺頗受文人贊美。
玻璃工藝
明代玻璃生產的中心仍在山東益都顏神鎮(今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洪武初年內官監於該地,設御用玻璃作坊,生產玻璃「青簾」,用作壇廟窗簾。顏神鎮民間爐行主要生產簪珠。清代玻璃產於顏神鎮和廣州、蘇州等地。雍正十二年於顏神鎮設博山縣治,此後所產玻璃,世稱博山琉璃,其產品行銷全國。光緒三十年(1904),山東總督胡廷干於博山東柳杭設玻璃公司,聘德國人為技師,傳授歐洲平板玻璃技術。北京料器業從博山購買玻璃料條,以燈火燒制各種禽獸花卉等料器。康熙年間,創「套料」,即「白受采」或「兼套」。晚清又創內畫壺,有名家周樂元、葉仲三等。廣州是清代南方玻璃的主要產地,與西方玻璃有著密切聯系,自稱「廣鑄」,亦有以歐洲玻璃殘器為原料的再熔玻璃,與進口玻璃相對,亦稱「土玻璃」。蘇州玻璃稱為「蘇鑄」,似不及「廣鑄」。在此基礎上清宮於康熙三十五年成立了皇家玻璃廠,初期從廣州召募玻璃匠進內廷燒造玻璃器,雍正以後以博山吹玻璃匠取代廣州匠人。乾隆初年歐洲傳教士玻璃匠汪執中、紀文兩人進內廷燒造玻璃器,完成了圓明園西洋樓吊燈等巨大工程。現存玻璃廠產品有爐、瓶、罐、盆、缽、盤、碗、鼻煙壺及肖生等器物。顏色有涅白、硨磲白、淺黃、嬌黃、雄黃、亮茶、亮茶黃、月白、寶藍、空藍、亮淺藍、亮深藍、豆青、亮深紅、亮玫瑰紅、亮寶石紅、珊瑚紅、豇豆紫、淺紫、亮深紫、桃紅、綠、粉綠、翡翠綠、水晶、茶晶、黑等20餘種。另有金星料、絞絲、夾金、夾彩等復色玻璃,並使用描彩、描金、泥金、琺琅彩、套料、隱起、陰刻等裝飾手法。古月軒據傳是以琺琅書寫乾隆年制款、題詩印章和彩繪圖案的玻璃器,但迄今未見傳世之物。道光年間,玻璃燒造技術下降,從咸豐起內廷僅制素玻璃器,1911年隨清亡而告終。
琺琅器工藝
明代景泰藍(即掐絲琺琅)工藝在元代大食窯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內廷御用監設廠生產,專供皇家享用,以宣德年制,御用監造款的雲龍蓋罐為代表。而景泰年間內廷作坊所制僅能維持前代水平而略有變化。此後歷朝幾乎均有產品傳世,萬曆掐絲琺琅器,以其掐絲短促放縱、釉色鮮艷熱烈為其特色。為琺琅器的一大變革。民間掐絲琺琅器產於北京、雲南,專供婦女閨閣中用,不入文房。清代景泰藍,內廷與民間均極盛行,其掐絲與琺琅料也有別於明代。產地有北京、揚州、九江與廣州等地,風格不同,各有千秋。晚清僅有北京民間廠肆維持生產。鏨胎琺琅明代遺物極少,而清代卻廣為盛行。這與廣州鏨銅工藝的發達有關。清朝內廷琺琅廠也做鏨胎琺琅,然數量甚微。畫琺琅一說始於明代,現存實物自清代康熙始。康熙畫琺琅有試制和規格化的兩種產品。據估計,清代最早的畫琺琅可能於開海禁之後,西歐畫琺琅器傳入廣州,先由廣州工匠試制燒成。但內廷琺琅廠也經歷過獨立試燒的過程,傳教士中的琺琅匠是晚於廣州琺琅匠數年才進入內廷的,故在傳播燒造畫琺琅的技術上所起作用不大。畫琺琅的最大產地是廣州,不僅有規模巨大的畫琺琅行業和作坊,且還向內廷輸送畫琺琅匠人,提供廣州生產或進口的琺琅料及數量龐大的成品。但在作工、風格上卻互為殊異,有「恭造」與「外造」、 皇家與地方之分。 藝術上也既互相聯系、又互為區別,涇渭分明。晚清廣州畫琺琅絕跡,僅北京民間作坊尚在生產,但質量低下,已非昔日面貌。透明琺琅幾乎只廣州獨家生產,而燒藍則在全國城鄉首飾樓均可燒造。
木竹牙雕工藝
即有機質材料雕刻的統稱。 除竹、木、 牙外還包括甲、角、 骨等材料。有機質材料雕刻,歷史悠久,技藝高超,至明始受文人墨客垂青而登上工藝之壇,工匠們才得以留下姓名及作品,而免遭泯滅無聞。明代後期出現金陵、嘉定兩大竹雕流派。前者創始人為濮仲謙,他善於選用盤根錯節的竹根,略作雕琢,頗得造化之趣。後者由朱鶴開派,創凹凸淺深、可達五六層的深峭鏤空雕法而有別於前者。朱鶴之子朱小松、孫朱三松均能承其家傳而又過之。清代吳之、封錫爵、封錫祿等均系嘉定傳派名家。封錫祿及侄封歧曾先後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內廷效力。竹黃工藝,去青留黃壓平刻鏤,興於江浙、盛於蘇州市。木雕分為雜木、硬木及軟木3種。 雜木雕刻用於建築和傢具裝飾,以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最為著名。浙江東陽、廣東潮州、廣州木雕為其重要流派。因潮廣常髹以金漆,亦名金漆木雕。廣州硬木雕刻居全國之首,蘇州則以精工過人取勝,但規制氣勢遠不及前者。廣州牙雕鏤刻深峻,加以茜色,多層透雕的綉球和樓閣、龍鳳船等是其名作。牙絲編織也是廣州牙雕業特技之一,象牙席和牙絲團扇可反映其成就。清宮造辦處牙作,從蘇州、廣州招募施天章、葉鼎新、陳祖章、李裔唐、蕭振漢、黃振效、楊維占、顧彭年、陳觀泉等名工為皇家服務。象牙雕《月曼清游冊》是其代表。明代犀角雕刻簡古樸拙,清代則工整細致,多染色燙蠟,唯內廷犀角杯不加染燙,保留本色。犀角雕刻名家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尤侃等人。康熙年間尤通善制犀角杯,人稱「尤犀杯」。
[清代黃振效:象牙雕《漁樂圖》筆筒]
鑲嵌工藝
以金銀、 玉石、玻璃、琺琅、竹、木、牙、骨等材料,雕刻鑲嵌於硬木器物,以加強其裝飾效果,是雕刻工藝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木胎嵌金銀紋,清內廷稱為商絲,多用於硬木器或台座,蘇州、北京較為盛行。運用多種珍貴材料雕刻並鑲嵌於一器,呈現斑斕多彩的鑲嵌,稱為百寶嵌,為鑲嵌工藝的傑出代表。明末揚州周翥是百寶嵌名師,他善用金、銀、寶石和瑪瑙等貴重材料,雕成山水人物、樹石樓台等嵌於硬木和漆器之上,呈現出難以言狀的光色陸離的藝術效果。另外像明末江千里及清乾隆時的王國琛、盧映之,嘉慶、道光時的盧葵生等對百寶嵌的發展也做出了一定貢獻。廣州用金屬或象牙做骨格地子的鑲嵌工藝較為發達,蘇州則擅長以紫檀、紅木、木為地,用金銀絲或玉石嵌成各種圖案和畫面。明代百寶嵌單純醒目,清代則日趨繁縟,應用於一器的鑲嵌材料,品種豐富,圖案構圖飽滿、形象生動、色彩斑斕、益臻妙境。金屬鑲嵌有銅胎錯金銀、 鐵金等工藝,特點鮮明、別有韻致。
傢具工藝明代傢具
明代傢具基本上沿宋式傢具而作損益。一般城鄉人們使用雜木傢具, 富有者多用紫檀、 紅木、花梨、木等硬木傢具和楠木傢具或髹漆傢具。小至踏,大至屏,其形制、式樣以便於生活並富於美感為原則。比例權衡更為科學、合理,附加飾件和雕飾都較為簡單。蘇州傢具,亦稱蘇式傢具,全國各地多有仿製。北京傢具也較馳名,其形制、樣式較接近於蘇式傢具。
清代
清代康熙以前,仍沿用明式傢具,以髹漆或螺鈿傢具為主。清代傢具形成於乾隆年間。此時蘇州、北京的硬木傢具發生了不少變化。蘇州傢具裝飾繁復,硬木傢具往往與髹漆、玉器鑲嵌結合,製造雕漆、 雕填、描金、彩漆、金漆、仿蒔繪及文竹、竹黃、斑竹等傢具,與明代傢具已相去甚遠。廣州傢具已進入內廷,打破了原有傢具的權衡格局,改變了蘇式傢具一統禁城的局面,在內廷屋宇陳設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其造型、圖案、裝飾、用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揚州傢具也不可忽視,其風格介乎於蘇、廣之間,具有折中色彩。尤以周翥百寶嵌傢具最為名貴,為其特點之一。北京傢具在明式傢具的基礎上,吸收蘇、揚、廣式傢具的手法,也有顯著的變化。內廷傢具由造辦處油木作、 廣木作製造及蘇、 揚、廣、長蘆等地進貢,而成為全國傢具的總匯。清代乾隆年間傢具京式、蘇式、揚式和廣式4式並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此時傢具特有的典雅與華貴的總趨勢。晚清蘇式、揚式傢具雖在戰亂中復甦,但仍日趨衰落。京式、廣式傢具也失去18世紀那種工精料實、繁華富麗的時代氣氛。此時,上海、天津等口岸已輸入歐洲、日本傢具,因而出現了仿洋傢具或中西折中的不倫不類的「新型」傢具。
文房四寶工藝
明清兩代文房四寶,除注意其本身的實用價值外,尤強調其裝飾、玩賞、陳設等審美功能,工藝水平已達高峰。其中筆仍以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所產毛筆最為馳名。內廷御筆有宣德、嘉靖和萬曆等年號款識。以羊、 狼等毫紮成竹筍頭、 蘭花頭或葫蘆頭。桿飾黑漆描金雲龍紋,或用玉桿。清代筆桿多以玉、漆、象牙、硬木、文竹、香妃竹、玳瑁、剔紅、金漆等材料和工藝製做,以提高筆的裝飾美。墨的裝飾性、鑒賞性也大為提高,制墨名家輩出,明代以程君房、方於魯兩人為其代表,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譜》傳世。入清後,曹素功墨名大振,傳十三代後遷至上海,繼續營業,盛名不衰。集錦墨盛於清代,康熙年間名家吳天章所制集錦墨形制翻新,雕鐫精工,色彩斑斕,裝潢典雅,多為文人珍藏。劉源監制國寶墨以及職貢圖、耕織圖等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制墨的精品。明清兩代紙、絹的最大成就,是宣紙的改進及對紙、絹的第2次藝術加工。以染色、粉、蠟、灑金、描金、掐絲及版水印等技法裝飾紙、絹,其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硯仍以端、歙兩硯備受重視。蘇州顧二娘是康熙年間江南制硯名手。內廷以松花石制御用硯。地方名硯尚有蘇州澄泥硯、山東磯石硯、紅絲石硯、寧夏賀蘭山石硯、甘肅洮河石硯及湖南菊花石硯等,在全國均有一定聲譽。另外還以各種材料、工藝製做硯滴、筆山、墨床、鎮尺、臂擱等數十種附屬性文房用具,其形制玲瓏小巧,裝飾精緻倩美,不失為工藝珍品。
其它手工藝
此外,尚有衣冠帶履、車轎鞍韉、武備儀器、盆景、鍾表、珠寶、 玳瑁、竹黃、匏、天然木等器,竹、草、藤、紙等編織以及各地民間及各民族的手工藝等,都是工藝美術的獨特領域和重要專業,是明清工藝美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工藝水平和製作技術,亦應還其本來面貌並給與一定的歷史地位。
理論著述
明清兩代不僅工藝美術獲得巨大發展,且理論著述較之前代也多有出現,頗有建樹。明代宋應星在本人從事實踐的基礎上,經過長時間的調查、搜集、整理、研究後,寫出了《天工開物》這部有關手工業方面的著作。它詳細地記述了各手工藝門類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部生產過程的情況。包括衣裝、絲織、印染、陶瓷、鑄造、金工、珠玉等各種手工藝。為研究明代工藝美術的重要資料,有「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之譽。新安(今安徽省新安縣)漆藝家黃大成的《髹飾錄》為中國現存古代唯一的一部漆藝專著,書分2集18章,對制漆的工具、材料、色漆的制配及裝飾方法等作了詳細的敘述。而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箋》則主要是供人們消遣玩物之用,書中有關古器珍玩之類的論述,對研究工藝美術史亦有參考價值。入清以來,理論著述則大都集中於陶瓷方面,且多談及景德鎮窯瓷業的發展,主要有:成書於乾隆年間,朱琰的《陶說》,補《陶記》之不足而又有新論的《景德鎮陶錄》(藍浦著,後由弟子鄭廷增補2卷,共10卷)。還有佚名氏的《南窯筆記》等。另外,關於玉器的有清末吳大的《古玉圖考》,關於刺綉的有道光年間丁佩的《綉譜》和由吳縣名綉工沈壽口述,經別人整理而成的《雪宦綉譜》等。或圖文並茂,考訂翔實;或論述規則,講解要點;或敘述經驗,傳授技藝,均為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另外在一些地方府志及文人的詩、文集、筆記、札記等著作中亦多有有關工藝美術的闡述、記載,其中不乏精闢之言。

❽ 蘭花,最貴的品種是什麼

  • 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做是高潔典雅的象徵,蘭花是一種風格獨異的花卉,版它的觀賞價值很高權。其中最貴的蘭花應該屬於瓣蓮蘭花,最貴的244萬/株

  • 另外,變異蘭花最難求,因而也最名貴,例如在台灣發現的「大屯麒麟」,花瓣分3重疊連,恍如花中有花,極為新奇耐看,令人玩味不已

❾ 如何教寶寶學畫畫

寶寶學畫畫

鏈接:https://pan..com/s/1w1X3hoPNJrU72qQAVjBMMw

提取碼:2n3v

--來自網路網盤超級會員V1的分享

若有問題歡迎追問

❿ 景泰蘭花瓶有什麼寓意嗎

一).景泰藍的簡介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後再經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溶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這種銅的琺琅器創始於明代景泰年間,因初創時只有藍色,故名景泰藍。現代景泰藍已變成了一種工藝品名稱,而不是顏色了。
景泰藍是我國金屬工藝品中的重要品種。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景泰藍以紫銅作坯,製成各種造型,再用金線或銅絲掐成各種花,中充琺琅釉,經燒制、磨光、鍍金等工序製成。景泰藍造型特異,製作精美,圖案莊重,色彩富麗,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出口工藝品。西安金屬工藝廠是西北生產景泰藍的有名廠家。該廠引進北京景泰藍製作技術,現已能生產多種景泰藍工藝品,其中景泰藍犀牛尊造型生動,製作精美,成為全國工藝美術展覽的珍貴展品。
景泰藍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品,其製法即於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琅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別辟蹊徑,以圖出奇制勝。終於有景泰藍的創制。因為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鍾愛,所有御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制,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然有燒制,並非象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終明代一世,都沒能復興。到清朝乾隆時期,又開始燒制,且品類多,成績好,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後出品物絕不遜色。現今雖有康雍的器物出現,然而細細考究竟與乾隆所制器物沒有什麼不同,實際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卻不是康雍製作的。
大體上說,明代的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銅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此時的絲掐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邊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復多樣,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製作的景泰藍工細,質量好。造型多仿古銅器,或仿乾隆時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現在景泰藍的陳設品多,不做實用品。
現在的景泰藍工藝大有提高,造型多樣,紋飾品種繁多,已成為我們與國際友人和親朋好友互相往來的最佳禮品了。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北京市崇文區的錢美華、張同祿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熱點內容
竹子盆栽圖片大全 發布:2025-09-22 09:39:54 瀏覽:879
梅花型螺栓 發布:2025-09-22 09:36:49 瀏覽:533
木質多肉盆栽 發布:2025-09-22 09:32:17 瀏覽:856
蘭花草齊豫 發布:2025-09-22 09:32:15 瀏覽:491
情人節穿鞋 發布:2025-09-22 09:31:33 瀏覽:431
七夕微信曬紅包得說說 發布:2025-09-22 09:30:39 瀏覽:428
盆栽超酷mv 發布:2025-09-22 09:17:35 瀏覽:688
25瓣玫瑰 發布:2025-09-22 09:16:42 瀏覽:675
貴陽鮮花綠植 發布:2025-09-22 09:12:14 瀏覽:207
一朵朵棉花糖 發布:2025-09-22 09:06:00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