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頂枯病
1. 蘭花葉枯病是指什麼
orchids leaf blight
張能唐
又稱「圓斑病」。蘭花上由蝴蝶蘭柱盤孢引起的真菌病害,1931年最早報道發生於中國台灣的蝴蝶蘭屬植物(Phalaenopsidis aphrodite),1936年發現為害春蘭(Cymbidiam goeringii)。1980年上海報道為害寒蘭(C.karan)。
分布和為害
分布較普遍,上海、廣州、福州、南京、南通、杭州均有發生。1980年上海植物園葉發病率嚴重時達38.4%,1983年廣州蘭圃和華南植物園因此病死亡近200盆。病斑大型,在葉片中、下部較多,常造成整葉枯死,危害較炭疽病重。發病初為紅褐色小點,迅速擴展為半圓形、圓形的黑褐色斑,直徑可達10~17毫米,邊緣有黑褐色的寬頻或輪廓不清,中央漸變成灰褐色或灰白色,時有一二淺色環紋。病部輪生褐色小點(病菌分生孢子盤),潮濕時湧出黃白色膠質物。發生多時病斑間的葉組織也失綠變黃枯死。花梗上有時也可出現不規則小斑。
病因
病原物為蝴蝶蘭柱盤孢(Cylindrosporium phalaenopsidis Saw.),半知菌,黑盤孢目。分生孢子盤初埋生於葉表皮下,多數成碟形;分生孢子梗短,基部分枝;分生孢子無色、單胞、線形、稍彎。病菌生長適溫25℃,30℃以上生長明顯變慢。孢子萌發時,有時頂端產生暗色附著胞。萌發適溫20~25℃,分生孢子能耐0℃左右的低溫,20天以後萌發率仍有86.5%。墨蘭、春蘭、建蘭等均被害,寒蘭發病最重。
侵染過程和病害循環
病菌以病葉上的分生孢子盤、分生孢子與菌絲體越冬越夏,借風雨、水滴飛濺傳播,傷口侵入,潛育期7~30天。在江、浙一帶,4月至7月為老葉發病期,7月至11月為新葉發病。在廣州地區,每年12月中旬開始發病,翌年3月最嚴重,5月以後病情穩定。
病害控制
加強檢疫,特別是對感病的寒蘭,產地檢疫尤應注意;挑選無病的蘭花進行引種;清除病枯葉,及時剪除上、中部病斑,減少侵染來源;澆水不可沾濕葉片;噴葯可結合蘭花炭疽病防治一並進行,在廣州,12月至翌年1月噴施波爾多液有良好防病作用。
類菌原體
mycoplasma-like organism,MLO
陳永萱
一類寄生於植物韌皮部篩管的非螺旋形菌原體。又稱類支原體。由於類菌原體至今未能分離培養,許多基本性狀無法進行研究。用電子顯微鏡雖可直接觀察,但各種類菌原體的形態大小沒有明顯區別,至今未能進行分類和命名。植物上的類菌原體從形態、大小、不具有細胞壁,以及對四環素類抗菌素敏感而對青黴素不敏感等性狀看,與能夠人工培養的菌原體屬相似,因此暫將其歸為一類,稱類菌原體。據統計由類菌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近300種,中國報道有60種左右。這些病害暫時都以寄主名稱結合症狀進行命名,如棗瘋類菌原體、泡桐叢枝類菌原體、紫菀黃化類菌原體等。
植物類菌原體的性狀,引起的病害症狀、診斷等見植物類菌原體和植物菌原體病害。
傳播介體
植物類菌原體寄生於植物韌皮部篩管內,大部分類菌原體由葉蟬在植物間傳播病害,有些由粉虱、飛虱等傳播。類菌原體也能在介體昆蟲的消化道、血淋巴、唾液腺和昆蟲體內各種器官中生長。昆蟲介體在植物上吸食幾小時到幾天後就能獲得菌體。如果將病植物或介體昆蟲的榨取液微量注射到介體昆蟲內,也能使它們成為具有侵染性的介體。昆蟲在幼嫩葉或幼莖上吸食比在老的病植物上吸食傳病率高。介體昆蟲在病植物上取食後不能立即傳染類菌原體,一般經過10~45天的循回期後才開始傳病。循回期長短決定於溫度,最短的循回期在30℃左右,最長的約在10℃。但是循回期可以因注射多量的病菌榨取液至介體昆蟲體內而縮短。循回期是類菌原體在昆蟲體內繁殖和擴展所需要的時間。類菌原體首先進入介體昆蟲的腸細胞,然後通過腸細胞進入血淋巴和內部器官,最後腦和唾液腺也受到侵染。當類菌原體在唾液腺中的濃度達到一定量時,就開始傳染到健康植物上,並能終生傳病。類菌原體一般對介體昆蟲的致病作用不明顯,在有些情況下,表現嚴重的致病作用。通常若蟲比成蟲葉蟬更容易獲得類菌原體,通過幾次脫皮而存活,但是不能通過成蟲的卵傳到第二代。
植物類菌原體雖人工培養沒有成功,但可以從病植物或介體昆蟲體內提取和制備抗血清,包括單克隆抗體。具有特異性的抗血清能進行病原物的檢測和鑒定。
防治方法
類菌原體對抗菌素敏感,特別是對四環素類的抗菌素。當病植物浸入四環素溶液,已經發生症狀的植物能逐漸復原,或延遲症狀的出現。在樹木上施用抗菌素的有效方法是用壓力或液流重力直接注射到樹干內,可以使症狀減輕或消失達數月以上,但在處理停止後症狀又會再表現。一般在發病的早期比發病後期處理有效。用熱力處理生長中的病植物或休眠狀態的繁殖器官能徹底去除類菌原體。通常可在生長箱內用30~37℃熱空氣處理數日、數周或數月,也可將休眠器官浸入30~50℃的熱水中,在高溫下處理可以縮短到10分鍾,在較低的溫度下可延長到72小時。
植物類菌原體病害 重要的有以下幾種。紫菀黃化病。由紫菀黃化類菌原體(Aster yellows MLO)引起。分布於世界各地,寄主范圍廣,能侵染多種蔬菜、觀賞植物和雜草等40多個科的植物。一般引起植物葉片黃化失綠,植株矮化,或側芽不正常抽出,形成枝葉叢生,花器不孕。在胡蘿卜上,除去黃化叢生外,幼葉變小,老葉變成赤褐色或古銅色,地下部表現一端尖細,長出許多須狀次生根,根部縱剖面可見木質部和髓部擴大,肉質的皮層部變窄,有異味。一般植物發病癒早,症狀愈重;幼株受到侵染,大多成熟前死亡。紫菀黃化類菌原體在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體內越冬。田間以多種葉蟬傳病。病害潛育期25℃時8~9天,20℃以下18天,10℃以下不表現症狀。
泡桐叢枝病。由泡桐叢枝類菌原體(Paulownia witche's broom MLO)引起。病樹腋芽大量萌發,側枝叢生,葉片黃化變小,植株矮化。
棗瘋病。由棗瘋類菌原體(Jujbe witches broom MLO)引起。初期症狀常在現蕾開花後明顯,主要是葉片黃化、枝條叢生和花器葉片化。
椰子致死性黃化病。Lethal yellowing of coco-nut palm MLO是此病的病原物。
榆樹韌皮部壞死病。由榆樹韌皮部壞死類菌原體(Elm phloem necrosis MLO)引起。主要症狀為全樹衰弱,葉片下垂、捲曲,葉色轉為鮮黃色、褐色,最後脫落。剝去樹皮,韌皮部呈淺褐色,並有特殊氣味。
梨衰退病。由梨衰退病類菌原體引起。病樹生長緩慢衰退,長出細弱的枝條,葉片小而少,葉色淡,微向上卷。病樹葉片常在夏末呈淡紅色,並提前脫落。發病初期梨樹大量開花,隨病害發展逐漸減少開花,果實小而少。病樹根部的小根常壞死。
桑黃化型萎縮病。由桑萎縮類菌原體引起。發病初期少數枝條頂端葉片黃化、變小,逐漸發展至全株葉片黃化,葉片向葉背卷縮,節間變短,腋芽萌發長出許多細枝,並叢生成簇,病株上無花椹,最後全株死亡。
2. 大豆頂枯病田間什麼症狀怎麼防治
大豆頂枯病又叫芽枯病,是大豆病毒病中對產量影響較大的一種。發生相當普遍,僅次於花葉病。
該病症狀變化較大且多在生長中期顯症。北方很多品種表現為豆株從頂部開始沿莖向下變褐枯死,葉脈壞死或形成大的壞死斑塊。
染病早的植株不結實,發病晚的結實率很低,在田間枯死的頂部易被葉片掩蓋。此外,有的呈輕花葉或輕微皺縮或沿主脈抽縮。
病種子也產生斑駁。該病無論植株還是種子症狀較難與大豆花葉病區分。必要時需檢測病原,測定病株細胞內有無風輪狀內含體,大豆頂枯病細胞內無風輪狀內含體,而大豆花葉病則有。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用新高脂膜進行拌種處理,能有效隔離病毒感染,預防大豆頂枯病,且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
2、按要求適期播種,與高稈作物間作,可減輕發生大豆頂枯病。
3、加強田間檢疫,及時中耕除草。在開花前、幼莢期和膨果期各噴施一次菜果壯蒂靈,可強花強蒂,提高抗大豆頂枯病的能力,促進果實發育,無空殼、無秕粒。
4、防治蚜蟲可減少病毒病為害,在苗期按照植保要求,噴施滅菌防蟲葯劑加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大豆頂枯病發生和蔓延。
供您參考
3. 瓜爾豆頂枯病毒病有哪些症狀和傳播流行與防治方法
瓜爾豆頂枯病毒病:瓜爾豆頂枯病毒引起瓜爾豆頂枯病,病葉淺褪綠斑駁和黃化。褪綠部分凹陷,後壞死,葉呈古銅色,並擴及葉柄和莖。莖和生長點壞死,最終,全株病死。傳播方法:汁液傳。自然寄主:瓜爾豆Cyamposis.tetragonoloba。人工接種可侵染的植物:瓜爾豆Cyamposis.tetragonoloba、曼陀羅Datura.stramonium、大豆Glycine.max、煙草Nicotiana.tabacumcv.White.Burley、矮牽牛Petunia.hybrida、菜豆Phaseolus.vulgaris、豌豆Pisum.sativum、龍葵Solanum.nigrum、綠豆Vigna.radiata、豇豆V.unguiculata。
4. 豌豆葉子黃矮縮死枯到底啥原因
在種植大豆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大豆葉片發黃、植株矮縮死苗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戶們種植大豆的經濟效益。那麼,大豆葉片發黃、死苗是什麼原因呢?如何預防呢?
1、大豆頂枯病造成死苗 大豆苗期感染頂枯病,幼苗子葉上會產生褐色環斑,生長點壞死,嚴重的整株枯死;開花前期感病的植株,病株節間延長,頂芽變褐,彎曲成鉤狀,植株開始變脆、易折倒;開花後期至鼓粒期感病的植株,芽、葉易落,靠近分枝的莖節部和髓部變褐,結莢很小,發育不良,莢內子粒不飽滿,常延期成熟,直至收獲前一直保持綠色。
防治措施:(一)點片發生的地塊要拔除病株。(二)確認感染大豆頂枯病時,及時用64%的殺毒礬6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600倍液噴施。
2、大豆孢囊線蟲引起死苗 大豆苗期發生大豆孢囊線蟲危害,子葉及真葉變黃,發育遲緩,嚴重時全株枯死;成株期發生大豆孢囊線蟲危害,植株矮化,葉片由下向上變黃,花期延遲,結莢但子粒不飽滿且色澤較暗。拔出病株,可見根系不發達,須根多,根瘤很少,根上附有很多的孢囊線蟲(形狀為細小的黃色顆粒狀)。
防治措施:(一)增施有機肥。通過提高土壤肥力,促進大豆健壯生長。(二)適時灌水,增加土壤濕度。土壤乾旱利於大豆孢囊線蟲的危害。(三)對發病的田塊及時用40%的氧化樂果1000倍液對植株莖基部噴施。
3、 豆稈蠅病主要發生在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機肥較多的大豆田或重茬地。大豆苗期感病表現為植株下部葉片正常,上部葉片全部黃化。剝開根莖,稈內可見有豆稈蠅蛆和蛆糞。防治措施:用40%的氧化樂果或辛硫磷1000倍液,於苗期及花期各噴1次。
4、營養失調症 營養失調症主要發生在缺肥田塊,或偏施、單施某一種化肥的地塊,或嚴重乾旱的地塊。大豆植株發生不同程度的葉片黃化、皺縮、生長遲緩。防治措施:每畝噴施沃葉磷酸二氫鉀,可使症狀緩解或消失,使大豆恢復正常生長。
5、上茬殘留除草劑葯害 一是麥田除草劑施用過晚。早春由於氣溫低,部分農戶麥田化學除草時間推遲至4月10日,因草齡較大,相應地加大了巨星、苯磺隆的使用量,比常規用量增大0.5~1倍,增加了土壤農葯殘留量。夏大豆播期大都在6月5日~10日。巨星、苯磺隆的使用期限離下茬作物播種60天之後為安全期,這樣部分農戶的上茬施葯時間到下茬種植期未達到安全期要求,導致葯害產生。
二是麥田使用甲、綠磺隆及其復配劑。淮北地區土壤多屬中性偏鹼,甲、綠磺隆在鹼性土壤中很難分解,易對下茬作物產生葯害。麥田使用這類除草劑後,下茬大豆輕則苗弱僵小,重則不能立苗,以至減產80%左右。盡管這類農葯已經禁止使用,但因農葯市場仍有銷售,所以由此造成的葯害屢屢發生。防治措施:發現葯害後及時澆水,並噴施葉面肥或植物生長調節劑。
5. 這是什麼蘭花
這是朱頂紅,呵呵我種著呢,百分百不是蘭花的。花開之後要想他在開花,就是冬季的時候把葉子什麼的全剪掉。
葉子變黃也沒關系的,我的也是,後來漫漫的就不黃了,水不要總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