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山秋海棠
『壹』 蘇州適合去露營的地點
你可以去太湖的三山島,五一的時候我去玩的時候看見有人在露營的!感覺還真的不錯啊!值得一去!
『貳』 中國稀有動物、植物的分布(急用)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吉林省安圖、撫松、長白三縣交界的白頭山地區。1980年初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達20多萬公頃,是我國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自下而上有4個垂直結構明顯的自然景觀帶。依次是針闊混交林帶、暗針葉林帶、岳樺林帶和高山冰原帶。長白山的植物多達1400多種,有「溫帶生物資源基因庫」之稱,野生動物有400多種。主要珍稀動植物有東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錢豹、紅松、長白落葉松等。
2.卧龍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西部汶川縣境內。1980年初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20萬公頃,主要保護西南高山林區自然生態系統和大熊貓等珍稀動物。這里是亞熱帶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由於高山阻擋了太平洋東來的氣流及西風環流,形成終年溫涼濕潤的亞熱帶山地氣候。從山麓到山頂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帶譜。主要珍稀動植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小熊貓、白唇鹿、四川紅杉、岷江柏、獨葉草、追齡草、香樟等。
3.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廣東省肇慶市。1956年被列為我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是全球17個熱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個。
該保護區面積為1140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常綠季雨林。鼎湖山地處北回歸線南側,熱帶邊緣。北回歸線附近由於受東北信風帶控制,往往形成廣闊的熱帶沙漠,而鼎湖山在海洋季風影響下,孕育了茂密的季雨林,因而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色寶庫」。植物有2400多種,動物有250多種。珍稀動植物有木荷、烏欖、格木、子京、蘇鐵、桫鑼、蘇門羚、白鷳等。
4.梵凈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貴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1986年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當今少有的亞熱帶完整生態系統,面積為4.1萬公頃,主要保護黔金絲猴和珙桐等珍稀動植物。黔金絲猴與大熊描一樣都是第四紀的伴生動物,是名符其實的「活化石」,目前僅在梵凈山林區有100到500隻,對研究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有很高價值。天然珙桐僅存於我國,在梵凈山的面積最大,因開花時猶如白鴿展翅而被稱為「中國的鴿子樹」。19世紀晚期,它漂洋過海流傳國外,如今成為世界著名的觀賞樹。
5.武夷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福建省建陽、崇安、光澤縣境內。198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5.7萬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珍貴動植物。高等植物有1800多種,鳥類有400多種,蛇類有56種,昆蟲20000多種,被稱為「物種基因庫」、「鳥類天堂」、「蛇類王國」、「昆蟲世界」。主要珍稀動植物有:銀杏、石松、草鶚、厚唇魚、角蛙、麗棘蜥、大平頭胸龜等。
6.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林浩特市。1987年被納人世界自然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典型的溫帶草原生態系統,草類資源豐富,牧草優良,是我國和世界的第一個草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代表性植物有:沙地雲杉、葯用植物大針茅、狐芽、冰草、艾蒿、黃芪、甘草等。
7.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位於湖北省房縣、興山、巴東三縣境內。1989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7.4萬公頃,主要保護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物。神農架以峰、埡、雲、洞、樹,號稱「神農五奇」,其中的樹就是指當地有2200多種高等植物,有的是瀕於滅絕的古老物種,如珙桐、鐵堅杉、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等。動物有570多種,有的動物有奇特的白化現象,如白熊、白蛇、白獐、白金絲猴、白鏖等20多種,目前這些動物的白化原因還是未解之迷。
8.博格達峰自然保護區
位於新疆中部,天山東段。199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由天池自然保護區和中國科學院阜康荒漠生態站兩部分組成,主要保護瀕危動物(如天鵝、雪雞、雪豹)、荒漠、森林、草原、天池風景區及荒漠綠洲。
9.鹽城自然保護區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199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主要保護以丹頂鶴為主的珍禽。這里由鹽蒿灘、草灘、蘆葦沼澤7萬公頃,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珍稀動物除丹頂鶴外,還有白鸛、白鶴、白肩雕、白頭鶴、白枕鶴、黑鶴、灰鶴、天鵝等。
10.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9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20萬公頃,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和多種動植物的綜合自然保護區。西雙版納的植物在熱帶季風氣候影響下,孕育成為有別於赤道熱帶雨林的季風雨林。這里的高等植物有4000多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植物幾乎有一半分布在這里,如1975年發現的高達70多米的望天樹,曾轟動植物學界。動物以鳥類最豐富,有400多種,佔全國鳥類總數的1/3。獸類62種,如亞洲象、印度虎、雲豹、小靈貓、懶猴都是稀有動物,特別是白頰長臂猿,是靈長類比較進化的物種之一,且數量稀少,是國家重點保護對象。
11.天目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的天目山。1996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區面積達1000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內的植物以「高、大、古、稀」而聞名,如樹齡在1500年以上的銀杏,樹高50多米;胸徑1米多的金錢松及稀有的鐵樹、馬掛木等,都有「大樹王國」之稱。珍惜動物有雲豹、穿山甲、虎紋蛙、樹蛙、蠑螈等。
12.茂蘭自然保護區
位於貴州省南部荔波縣境內,1996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我國亞熱帶乃至世界上同緯度地區殘存下來的、絕無僅有的一片十分集中且原生性強又比較穩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
13.九寨溝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南坪縣。1997年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6萬公頃,是我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九寨溝是一條縱深60多千米的山谷,相傳以前有九個藏族聚集的村寨,故名九寨溝。這里最獨特的是湖光山色,108個湖泊被當地人稱為108海,連接湖泊的是幾十個瀑布,碧湖、紅柳、飛瀑、翠柏,色彩和諧,動靜相宜,渾然天成。
14.豐林自然保護區
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199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1.84萬公頃,主要保護原始紅松林。這里地處大興安嶺東部,離海洋較近,易獲得來自海洋的潮濕空氣,故氣候溫濕。植物有2000多種,其中一半為東亞特有種,如紅松、沙冷杉、臭冷杉、紅皮雲杉等。利用價值最大的是紅松,而其自然生長需100~200年時間才能達到20米到30米高,因而成為豐林的主要保護對象。
15.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平陽縣東南海面。199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南麂列島距鰲江鎮30海里,距溫州市50海里,距台灣基隆140海里,陸域面積11.13平方公里,其中本島7.64平方公里,由大小52個島嶼組成。列島風光秀麗,有各類景觀180多處,寬廣的大沙嶴沙灘,三盤尾的天然草坪,巧奪天工的天然壁畫,風浪雕蝕的奇特礁石,令人神馳的鳥島、蛇島、蜈蚣島、水仙花島各具特色;鄭成功操練水師遺址、摩崖石刻、宋美齡「棲鳳居」等處的人文景觀更豐富了南麂島的歷史內涵。
16.山口自然保護區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山口鎮。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境內,面積8000公頃,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
本區地處沙田半島的沿海灘塗地帶,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保護區海岸線總和長50公里,區內分布著發育良好、結構典型、連片較大、保存較完整的天然紅樹林,有紅海欖、木欖、秋茄、桐花樹等12種紅樹林等12種紅樹林植物,其中連片的紅海欖純林和高大通直的木欖在我國已為罕見。該區具典型的大陸紅樹林海岸生態系統特徵,紅樹林中還棲息著多種海洋生物和鳥類,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7.白水江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武都縣和文縣境內。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的最南端,地處岷山東端北坡,整個保護區地域呈帶狀,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20公里。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建立的,主要保護對象是大熊貓等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及其森林生態系統。總面積為213750公頃,其中核心區97329公頃,實驗區116420公頃, 保護區內森林茂密,物種豐富,是大熊貓分布的最北緣,被譽為岷山東端的物種寶庫。
18.黃龍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境內。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黃龍自然保護區與九寨溝毗鄰,是一座絢麗多姿的彩池畫廊。境內花木競秀,藤蘿漫生,碧水清泉,疊瀑滾瀉。海拔2123-3576米處的黃色長坡上,排列著4300餘個迂迴曲折,層層嵌砌,珍珠璞玉般的彩池,形如蹄掌,如彎月,如菱角寶蓮,池水深淺各異,深者丈余,淺者數寸,澄凈無埃。最具魅力的是池水的色彩,時而盪紅漾綠,潑墨濡黃,時而瀉翠流金,泛青描黛,時而似藍假白,濃淡相宜,雖然活水同源,卻是水色各異,變幻無窮。既是風景名勝區,又是以大熊貓等珍稀動物及自然景觀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19.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雲南保山市的隆陽區、騰沖縣、怒江州的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縣。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總面積405549公頃,為雲南省目前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位於北緯24°40′-28°30′之間,由北、中、南互不相連的三段組成,南北長約400多公里。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面積183789.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5.3%;緩沖區面積142611.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5.2%;實驗區面積7914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9.5%。生物走廊帶,怒江范圍內的兩段116480公頃,保山范圍內4916公頃。
20.寶天曼自然保護區
寶天曼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2001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0米,是我國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帶典型的森林生態區。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匯集和保存了大量比較完整的天然原始次生植物和生物群落。區內共有植物2900餘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有29種,省級重點保護26種。由於植物資源豐富,給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已發現的動物種類260餘種,金雕、金錢豹、大鯢、紅腹錦雞。香獐等30餘種動物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此處還有昆蟲3000餘種,僅蝶類就達170餘種,由野生果樹110餘種、野生花卉436種、野菜類植物173種、葯用植物1055種,是我省乃至我國動植物基因庫。寶天曼良好的生態環境區域,主峰地區基本保持著原始森林狀態。
21.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巴林右旗北部。200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保護區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鎮115公里,地跨索日嘎蘇木、崗根蘇木、朝陽鄉、罕山林場。東與巴林左期相連,西與林西縣交界,南依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北與錫林郭勒盟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8度18分~118度55分北緯43度59分~44度27分,總面積為10.04萬公頃。保護區是中國大興安嶺南部山部景觀的縮影,還是東亞闊葉林向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草原向森林的雙重過度地帶,也是華北植物區系向興安植物區系的過渡帶,成為聯系各大植物區系的紐帶和橋梁,對研究各大植物區系相互影響、相互交流有重大意義。這里又是東北、華北、蒙新三區動物區系的交匯點。同時,這里又是生態交錯帶,可以通過該區生物多樣性變化來研究生物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反響,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保護區已成為中——加兩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發展項目示範區。
22.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呼倫貝爾草原西部。200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達賚湖也稱呼倫湖,是我國第五大湖泊,內蒙古第一大湖。總面積為3253平方公里,是一個以保護珍稀鳥類、濕地生態系統及其草原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境內水域遼闊,濕地連綿,食餌豐富,是眾多侯鳥棲息的佳境,也是大洋洲及東北亞候鳥遷徙的驛站,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448種,魚類30種,獸類35種,鳥類297種(包括丹頂鶴、白頭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8種,白琵鷺、大天鵝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8種)。
23.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
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的五大連池市。2003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五大連池是我國著名的火山游覽勝地。公元1719一1721年,火山爆發堵塞了當年的河道,形成了五個互相連通的熔岩堰塞湖。這里有景色奇特的火山風光、豐富完整的火山地貌和有療效顯著的礦泉「聖水」,是一個集游覽觀光、療養休息、科學考察多種功能的綜合性天然風景名勝區。每年6一9月為旅遊最佳季節。五大連地除五個堰塞湖外,還有許多古代和近代的火山。中、近期形成的火山共14座,其中老黑山和火燒山年齡最小,但體態龐大,景色尤佳,是五大連池中最佳景區。據介紹,五大連池火山噴發從史前203萬年到近代280年,跨越年度很大,獨特的火山地貌格局鑄就了其完整的火山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區內有植物143科、428屬、1044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47種,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東北石竹、鈍葉瓦松岳樺等。此外,區內的野生動物也十分豐富,有61科、144種,如一級保護動物秋沙鴨、丹頂鶴等。如此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研究、探索火山自然生態系統物種演變提供了重要依據。
24.亞丁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2003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保護區地處著名的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中段,東南與涼山州木里縣接壤,西鄰鄉城縣並與雲南省中甸縣毗鄰,北連理塘縣,面積7323平方公里。其海拔為3750米,境內最高海拔達6032米;屬高原季風氣候,絕大多數時間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自然風光優美,尤以古冰體遺跡「稻城古冰帽」著稱於世。一條悠長奇絕的山路,穿越塵囂,向天空延伸;一隊隊無比虔誠的朝拜者,不辭辛勞,艱難跋涉,只為雙腳踏上這塊聖潔之地,奉獻身心地為之叩首。
稻城,古名「稻壩」。藏語意為山谷溝口開闊之地。《西康圖經》記載:「光緒三十三年,因在此地試行種稻,故改名稻成縣,預祝其成功之意。」
亞丁藏語意為「向陽之地」。
在稻城亞丁極目遠跳,天地浩瀚無垠,亂石鋪天蓋地,憾人心魄,1145個高山湖泊散落於嶙峋亂石間,碧藍如玉,景色極為壯觀,因而被譽為「最後的香巴拉」。海子山是一個天然的石雕公園,它以「稻城古冰帽」著稱於世,是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留給人類的古冰體遺跡。海拔3600~5020米,方圓3287平方公里。 站在海子山,極目遠眺,天地無止無境,景象壯觀,憾人心魄。
25.珠峰自然保護區
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西南隅。2004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保護區覆蓋了西藏定日、定結、聶拉木和吉隆4個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33819平方公里,居民8.2萬人。珠峰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尾葉猴、熊猴、喜馬拉雅塔爾羊、金錢豹、野驢、雪豹、紅胸角雉、黑頸鶴;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小熊貓、黑熊、藏雪雞、岩羊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長蕊木蘭、西藏延齡草、天麻、錫金海棠、參三七、長葉雲杉、長葉松等。其中特有種雪豹已被列為珠峰自然保護區標志性動物。
26.佛坪自然保護區
位於陝西南部漢中市佛坪縣境內。2004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佛坪保護區地處秦嶺中段南坡,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區面積29240公頃,植被覆蓋率90%以上。保護區內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太白紅杉、秦嶺冷杉、獨葉草等22種國家重點保護珍惜植物;有大熊貓、金絲猴、虎豹、金雕等珍惜國家保護動物。保護區內山清水秀、林海茫茫,奇峰怪石林立,流泉飛瀑隨處可見。佛坪保護區物種資源和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是秦嶺大熊貓分布的中心地區,核心區內平均2.5平方公里就有1隻大熊貓,野生大熊貓密度居全國之首,在保護區內還曾發現棕白色的大熊貓,被稱為「野生大熊貓最有希望生存繁衍下去的地方」。
『叄』 中國西部有什麼植物
一,膜果麻黃
膜果麻黃為適中溫超旱生常綠灌木,分布區氣候十分乾旱,膜果麻黃植叢多生長在暫時地表徑流形成的小沖溝內,而且十分稀疏,有固沙能力。
膜果麻黃分布於內蒙古庫布齊沙漠(展旦召)、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寧夏(中衛),甘肅西北部(民勤、臨澤、高台、酒泉、安西、金塔、玉門、敦煌、阿克塞、肅北),青海(魚卡、托拉海),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於田、諾姜、和靖、庫爾勒、托克遜、和碩。
二,墊狀駝絨藜
墊狀駝絨藜屬於駝絨藜屬,分布中國於甘肅與青海境內的祁連山西段高山山地。植株矮小,墊狀,高10-25厘米,具密集的分枝。果橢圓形,被毛。花果期6-8月。
三,固沙草
多年生禾草根莖—疏叢型。根狀莖長達20cm以上,密被有光澤的革質小鱗片,鱗片老後脫落。生於高海拔(3 300-4 300米)乾燥沙地或沙丘及低矮山坡上,在西藏的大片沙丘上形成特殊植物群落。是良好的固沙植物。
四,紫花針茅
多年生草本。稈直立,細瘦,高20~45厘米,具1~2節,基部宿存枯葉鞘,葉鞘平滑無毛。抽穗開花之前,莖葉柔軟,適口性好,含粗蛋白質高,粗纖維少,營養價值比較高,各種家畜都喜採食。分布於我國新疆、四川、甘肅、青海、西藏。
五,醉馬草
禾本科、芨芨草屬多年生。須根柔韌。稈直立,少數叢生。多生於高草原、山坡草地、田邊、路旁、河灘,海拔1700-4200米。醉馬草有毒,牲畜誤食時,輕則致疾、重則死亡。產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西藏、青海、四川西部。
『肆』 我國珍貴動植物資料
中國珍稀動植物分布、數量、保護 1.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有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例如:我國僅高等植物就有3萬多種,木本植物有7000多種。陸棲脊椎動物1800多種,其中爬行類300多種,鳥類1100多種,獸類400多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種類的10%。淡水魚已見記載的近600種,海產魚1500多種,也佔世界魚類種數的10%左右。此外,還有許多世界特有的珍稀動植物,如動物中的大熊貓、金絲猴、揚子鱷、白鰭豚,植物中的銀杏、水杉、珙桐等等。 由於我們過去對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缺乏認識,使我國在這方面的寶貴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由於濫捕亂殺而基本絕滅的鳥獸就有野馬、高鼻羚羊、白臀葉猴、白鶴、黃腹角雉等近10種;長臂猿、坡鹿、虎、白鰭豚、儒艮、揚子鱷、象等20種野生動物也正處在絕滅的邊緣。許多貴重葯材的葯源,也由於無計劃的採集而枯竭了。 野生生物的滅絕也是普遍的國際問題。據近兩千年來記錄的統計,有110多種獸類和130多種鳥類,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當前,全世界有2500種植物和1000多種脊椎動物,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2.我國部分珍稀動物簡介 (1)大熊貓:亦稱貓熊。哺乳動物。體肥胖,形似熊,長約1.5米,肩高約66厘米。眼周、耳、前後肢和肩部黑色,其餘均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喜食竹子,有時也吃小動物。善於爬樹,性孤獨,不群棲。僅產於我國四川、陝西、甘肅的少數地方,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2)朱䴉:鳥類。雄鳥體長近80厘米,雌鳥稍小。羽毛多是白色,有的部位粉紅色,頸部有若干延長而下垂的柳葉形羽毛,額、眼周、頭頂、嘴基部、跗跖及裸露的下脛為紅色。生活於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棲於高大喬木上,以蟹、蛙、小魚、田螺、甲蟲等為食。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3)金絲猴:亦稱仰鼻猴。哺乳動物。體長約70厘米,尾長與體長相等或更長些。背部有發亮的長毛,臉兩側、胸及後腿毛赤色。生活於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群棲,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分布於四川、甘肅和陝西南部。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4)白頭葉猴:哺乳動物。體長約50厘米,頭小,尾較體長,四肢細長。頭白,有毛冠,體背的毛較腹面長而密。生活於熱帶、亞熱帶闊葉林中,群棲樹上,很少下地,以野果、葉、花等為食。產於我國雲南、廣西南部及越南北部。我國一類保護動物。(此外還有黑葉猴,也是一類保護動物。) (5)羚牛:亦稱扭角羚。哺乳動物。長1.7米~2.2米,肩高1米~1.3米,重可達350公斤。尾較短,雌雄均有短角。全身棕黃色或深棕色,眼周黑色。一般棲於3000米~4000米高地,夜出覓食,吃青草、樹枝、竹筍等。分布於我國四川、雲南、陝西、甘肅等地。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6)白鰭豚:又稱白暨豚。哺乳動物。體長1.5米~2.5米,頭圓,嘴長,約30厘米。體背面淡藍灰色,腹面白色,鰭白色。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游、洞庭湖、錢塘江中。我國特產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7)黑頸鶴:鳥類。大型涉禽,體長約1.4米。頭、頸及飛羽均黑色,尾羽亦黑色,體羽灰白色,外觀黑白分明,易於識別。主要棲息在生長較高水草的沼澤地,以魚、蛙、螺、蝦等為食,在青海、四川西部3500米~5000米的高山沼澤繁殖,遷徒四川、貴州、雲南等地越冬。鶴類中唯一的高山種,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8)揚子鱷:爬行動物。長2米余,背面角質鱗有六橫列。背部暗褐色,有黃斑和黃條;腹麵灰色,有黃色小斑和橫條;尾部有灰黑相間的環紋。前肢五指,無蹼;後肢四指,有蹼。穴居池塘、沼澤底部,以魚、蛙、小鳥及鼠類為食,冬季蟄居穴中。分布於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我國特有,一類保護動物。 3.我國部分珍稀植物 (1)銀杉:常綠喬木,高達20米。枝平列,小枝有毛。葉兩型,長枝上的葉放射狀散生,長4厘米~5厘米;短枝上的葉輪生,長2.5厘米,線形,下面有白色氣孔帶。球果。產於廣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1956年發現,我國特有的珍貴樹種。 (2)水杉:落葉大喬木,高達35米,胸徑達2.5米。側生小枝對生,羽狀。葉條形,扁平,長13毫米~20毫米,交互對生成兩列,羽狀。球果下垂,近四棱球形或短圓筒形,長約18毫米~25毫米。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1941年發現,我國特有的珍貴樹種。 (3)珙桐:又稱水梨子。落葉喬木,高15米~20米。葉闊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球形頭狀花序,花序基部有兩片乳白色大型苞片,苞片矩圓形或卵形,長約7厘米,寬約3厘米~5厘米。我國特有,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開花時,白色苞片布滿樹梢,有如群鴿棲息,所以又有「中國鴿子樹」之稱。世界著名的觀賞植物。 (4)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厘米~60厘米。紡錘形或圓柱形的肉質根,莖很短,掌狀復葉,三至六枚輪生。花小,淡黃綠色,傘狀花序。果扁球形,紅色。產於我國東北、朝鮮等地,有極好的葯用價值,為「關東三寶」之一 為了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特別是保護珍貴稀有的動植物資源,保護代表不同自然地帶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國家劃出一定的區域加以保護,這樣的地區就叫做自然保護區。我國已劃建了400多處自然保護區,其中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就有10多個。1983年5月以後,鄧崍山、岷山、秦嶺等地熊貓分布區相繼發生竹子開花枯死,嚴重威脅大熊貓的生存。國務院為搶救大熊貓,撥出了一筆專款,責成有關省認真做好保護工作。林業部和四川、陝西、甘肅等省先後成立了搶救大熊貓領導小組,組織了52個巡護觀察組。國家還建立了一些大熊貓飼養場,用以收容、飼養受災的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保護了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使它們得到發展,同時還可以利用自然保護區對珍稀動植物的生態和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為引種馴化提供科學依據,為大量繁殖、培育新品種提供種源。 由於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因此對人們研究自然資源、自然歷史、自然條件、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保護監測活動等都有很大的價值,是人們進一步探索、深刻認識自然規律的重要基地。 從1995年開始,分別開展了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濕地資源的調查;有計劃地對大熊貓、金絲猴、朱huan、揚子鱷、華南虎、野馬、雪豹、野驢、白唇鹿、麋鹿、海南坡鹿、丹項鶴、黑頸鶴、黃腹角雉、高鼻羚羊等60多種瀕危珍稀野生動物和銀杉、紅豆杉、攀枝花、蘇鐵、金花茶、珙桐等多種珍稀植物進行分布、數量、生態和繁殖培植利用研究;開展了候鳥遷徙規律研究;開展了中國主要森林氣候帶生態多樣性調查及生態系統演變趨勢研究和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的恢復研究,已建立森林生態系統長期定位研究站11個。推廣了大熊貓人工繁殖技術、丹頂鶴人工孵化技術、揚子鱷人工繁殖技術、鳥類環志技術以及森林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制訂和推廣應用了《自然保護區工程總體設計標准》、《林木種質資源保存標准》和《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檔案管理模式》。國家林業局還多次舉辦自然保護區管理、水禽濕地保護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自然保護區特種旅遊、自然保護區信息系統管理等培訓班和學習班,以提高在職人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管理水平。還初步建立起自然保護區信息系統。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自然保護區建設對於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和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均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始於50年代,經過近50年的努力,到2003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已經發展到1999個,面積14398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14.37%,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形成了一個類型齊全、分布基本合理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在已建立的1999個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6個、面積8871.29萬公頃,省級655個、面積3997.72萬公頃,市級339個,面積426.91萬公頃,縣級779個、面積1102.1萬公頃。並有長白山、鼎湖山、卧龍、武夷山、梵凈山、錫林郭勒、博格達峰、神農架、鹽城、西雙版納、天目山、茂蘭、九寨溝、豐林等14個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扎龍、向海、鄱陽源、東洞庭湖、東寨港、青海湖等6個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這些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使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絕大多數都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較好的保護。同時,這些自然保護區還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穩定地區小氣候等重要作用。 1.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吉林省安圖、撫松、長白三縣交界的白頭山地區。1980年初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達20多萬公頃,是我國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自下而上有4個垂直結構明顯的自然景觀帶。依次是針闊混交林帶、暗針葉林帶、岳樺林帶和高山冰原帶。長白山的植物多達1400多種,有「溫帶生物資源基因庫」之稱,野生動物有400多種。主要珍稀動植物有東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錢豹、紅松、長白落葉松等。 2.卧龍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西部汶川縣境內。1980年初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20萬公頃,主要保護西南高山林區自然生態系統和大熊貓等珍稀動物。這里是亞熱帶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由於高山阻擋了太平洋東來的氣流及西風環流,形成終年溫涼濕潤的亞熱帶山地氣候。從山麓到山頂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帶譜。主要珍稀動植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羊、小熊貓、白唇鹿、四川紅杉、岷江柏、獨葉草、追齡草、香樟等。 3.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廣東省肇慶市。1956年被列為我國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198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是全球17個熱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個。 該保護區面積為1140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常綠季雨林。鼎湖山地處北回歸線南側,熱帶邊緣。北回歸線附近由於受東北信風帶控制,往往形成廣闊的熱帶沙漠,而鼎湖山在海洋季風影響下,孕育了茂密的季雨林,因而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色寶庫」。植物有2400多種,動物有250多種。珍稀動植物有木荷、烏欖、格木、子京、蘇鐵、桫鑼、蘇門羚、白鷳等。 4.梵凈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貴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1986年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當今少有的亞熱帶完整生態系統,面積為4.1萬公頃,主要保護黔金絲猴和珙桐等珍稀動植物。黔金絲猴與大熊描一樣都是第四紀的伴生動物,是名符其實的「活化石」,目前僅在梵凈山林區有100到500隻,對研究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有很高價值。天然珙桐僅存於我國,在梵凈山的面積最大,因開花時猶如白鴿展翅而被稱為「中國的鴿子樹」。19世紀晚期,它漂洋過海流傳國外,如今成為世界著名的觀賞樹。 5.武夷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福建省建陽、崇安、光澤縣境內。198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5.7萬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珍貴動植物。高等植物有1800多種,鳥類有400多種,蛇類有56種,昆蟲20000多種,被稱為「物種基因庫」、「鳥類天堂」、「蛇類王國」、「昆蟲世界」。主要珍稀動植物有:銀杏、石松、草鶚、厚唇魚、角蛙、麗棘蜥、大平頭胸龜等。 6.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林浩特市。1987年被納人世界自然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典型的溫帶草原生態系統,草類資源豐富,牧草優良,是我國和世界的第一個草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代表性植物有:沙地雲杉、葯用植物大針茅、狐芽、冰草、艾蒿、黃芪、甘草等。 7.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位於湖北省房縣、興山、巴東三縣境內。1989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7.4萬公頃,主要保護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物。神農架以峰、埡、雲、洞、樹,號稱「神農五奇」,其中的樹就是指當地有2200多種高等植物,有的是瀕於滅絕的古老物種,如珙桐、鐵堅杉、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等。動物有570多種,有的動物有奇特的白化現象,如白熊、白蛇、白獐、白金絲猴、白鏖等20多種,目前這些動物的白化原因還是未解之迷。 8.博格達峰自然保護區 位於新疆中部,天山東段。199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由天池自然保護區和中國科學院阜康荒漠生態站兩部分組成,主要保護瀕危動物(如天鵝、雪雞、雪豹)、荒漠、森林、草原、天池風景區及荒漠綠洲。 9.鹽城自然保護區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199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主要保護以丹頂鶴為主的珍禽。這里由鹽蒿灘、草灘、蘆葦沼澤7萬公頃,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珍稀動物除丹頂鶴外,還有白鸛、白鶴、白肩雕、白頭鶴、白枕鶴、黑鶴、灰鶴、天鵝等。 10.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 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9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20萬公頃,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和多種動植物的綜合自然保護區。西雙版納的植物在熱帶季風氣候影響下,孕育成為有別於赤道熱帶雨林的季風雨林。這里的高等植物有4000多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植物幾乎有一半分布在這里,如1975年發現的高達70多米的望天樹,曾轟動植物學界。動物以鳥類最豐富,有400多種,佔全國鳥類總數的1/3。獸類62種,如亞洲象、印度虎、雲豹、小靈貓、懶猴都是稀有動物,特別是白頰長臂猿,是靈長類比較進化的物種之一,且數量稀少,是國家重點保護對象。 11.天目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的天目山。1996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區面積達1000公頃,主要保護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區內的植物以「高、大、古、稀」而聞名,如樹齡在1500年以上的銀杏,樹高50多米;胸徑1米多的金錢松及稀有的鐵樹、馬掛木等,都有「大樹王國」之稱。珍惜動物有雲豹、穿山甲、虎紋蛙、樹蛙、蠑螈等。 12.茂蘭自然保護區 位於貴州省南部荔波縣境內,1996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是我國亞熱帶乃至世界上同緯度地區殘存下來的、絕無僅有的一片十分集中且原生性強又比較穩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 13.九寨溝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南坪縣。1997年被聯合國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約為6萬公頃,是我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九寨溝是一條縱深60多千米的山谷,相傳以前有九個藏族聚集的村寨,故名九寨溝。這里最獨特的是湖光山色,108個湖泊被當地人稱為108海,連接湖泊的是幾十個瀑布,碧湖、紅柳、飛瀑、翠柏,色彩和諧,動靜相宜,渾然天成。 14.豐林自然保護區 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199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該保護區面積為1.84萬公頃,主要保護原始紅松林。這里地處大興安嶺東部,離海洋較近,易獲得來自海洋的潮濕空氣,故氣候溫濕。植物有2000多種,其中一半為東亞特有種,如紅松、沙冷杉、臭冷杉、紅皮雲杉等。利用價值最大的是紅松,而其自然生長需100~200年時間才能達到20米到30米高,因而成為豐林的主要保護對象。 15.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 位於浙江省平陽縣東南海面。1997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南麂列島距鰲江鎮30海里,距溫州市50海里,距台灣基隆140海里,陸域面積11.13平方公里,其中本島7.64平方公里,由大小52個島嶼組成。列島風光秀麗,有各類景觀180多處,寬廣的大沙嶴沙灘,三盤尾的天然草坪,巧奪天工的天然壁畫,風浪雕蝕的奇特礁石,令人神馳的鳥島、蛇島、蜈蚣島、水仙花島各具特色;鄭成功操練水師遺址、摩崖石刻、宋美齡「棲鳳居」等處的人文景觀更豐富了南麂島的歷史內涵。 16.山口自然保護區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山口鎮。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境內,面積8000公頃,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生態系統。 本區地處沙田半島的沿海灘塗地帶,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保護區海岸線總和長50公里,區內分布著發育良好、結構典型、連片較大、保存較完整的天然紅樹林,有紅海欖、木欖、秋茄、桐花樹等12種紅樹林等12種紅樹林植物,其中連片的紅海欖純林和高大通直的木欖在我國已為罕見。該區具典型的大陸紅樹林海岸生態系統特徵,紅樹林中還棲息著多種海洋生物和鳥類,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7.白水江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武都縣和文縣境內。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位於甘肅的最南端,地處岷山東端北坡,整個保護區地域呈帶狀,東西長110公里,南北寬20公里。自然保護區是1978年建立的,主要保護對象是大熊貓等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及其森林生態系統。總面積為213750公頃,其中核心區97329公頃,實驗區116420公頃, 保護區內森林茂密,物種豐富,是大熊貓分布的最北緣,被譽為岷山東端的物種寶庫。 18.黃龍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省松潘縣境內。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黃龍自然保護區與九寨溝毗鄰,是一座絢麗多姿的彩池畫廊。境內花木競秀,藤蘿漫生,碧水清泉,疊瀑滾瀉。海拔2123-3576米處的黃色長坡上,排列著4300餘個迂迴曲折,層層嵌砌,珍珠璞玉般的彩池,形如蹄掌,如彎月,如菱角寶蓮,池水深淺各異,深者丈余,淺者數寸,澄凈無埃。最具魅力的是池水的色彩,時而盪紅漾綠,潑墨濡黃,時而瀉翠流金,泛青描黛,時而似藍假白,濃淡相宜,雖然活水同源,卻是水色各異,變幻無窮。既是風景名勝區,又是以大熊貓等珍稀動物及自然景觀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19.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雲南保山市的隆陽區、騰沖縣、怒江州的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縣。2000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總面積405549公頃,為雲南省目前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位於北緯24°40′-28°30′之間,由北、中、南互不相連的三段組成,南北長約400多公里。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面積183789.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5.3%;緩沖區面積142611.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5.2%;實驗區面積7914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9.5%。生物走廊帶,怒江范圍內的兩段116480公頃,保山范圍內4916公頃。 20.寶天曼自然保護區 寶天曼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2001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0米,是我國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帶典型的森林生態區。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匯集和保存了大量比較完整的天然原始次生植物和生物群落。區內共有植物2900餘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有29種,省級重點保護26種。由於植物資源豐富,給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已發現的動物種類260餘種,金雕、金錢豹、大鯢、紅腹錦雞。香獐等30餘種動物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此處還有昆蟲3000餘種,僅蝶類就達170餘種,由野生果樹110餘種、野生花卉436種、野菜類植物173種、葯用植物1055種,是我省乃至我國動植物基因庫。寶天曼良好的生態環境區域,主峰地區基本保持著原始森林狀態。 21.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巴林右旗北部。200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保護區距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鎮115公里,地跨索日嘎蘇木、崗根蘇木、朝陽鄉、罕山林場。東與巴林左期相連,西與林西縣交界,南依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北與錫林郭勒盟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8度18分~118度55分北緯43度59分~44度27分,總面積為10.04萬公頃。保護區是中國大興安嶺南部山部景觀的縮影,還是東亞闊葉林向大興安嶺寒溫帶針葉林、草原向森林的雙重過度地帶,也是華北植物區系向興安植物區系的過渡帶,成為聯系各大植物區系的紐帶和橋梁,對研究各大植物區系相互影響、相互交流有重大意義。這里又是東北、華北、蒙新三區動物區系的交匯點。同時,這里又是生態交錯帶,可以通過該區生物多樣性變化來研究生物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反響,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保護區已成為中——加兩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發展項目示範區。 22.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呼倫貝爾草原西部。2002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達賚湖也稱呼倫湖,是我國第五大湖泊,內蒙古第一大湖。總面積為3253平方公里,是一個以保護珍稀鳥類、濕地生態系統及其草原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境內水域遼闊,濕地連綿,食餌豐富,是眾多侯鳥棲息的佳境,也是大洋洲及東北亞候鳥遷徙的驛站,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448種,魚類30種,獸類35種,鳥類297種(包括丹頂鶴、白頭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8種,白琵鷺、大天鵝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8種)。 23.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 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的五大連池市。2003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五大連池是我國著名的火山游覽勝地。公元1719一1721年,火山爆發堵塞了當年的河道,形成了五個互相連通的熔岩堰塞湖。這里有景色奇特的火山風光、豐富完整的火山地貌和有療效顯著的礦泉「聖水」,是一個集游覽觀光、療養休息、科學考察多種功能的綜合性天然風景名勝區。每年6一9月為旅遊最佳季節。五大連地除五個堰塞湖外,還有許多古代和近代的火山。中、近期形成的火山共14座,其中老黑山和火燒山年齡最小,但體態龐大,景色尤佳,是五大連池中最佳景區。據介紹,五大連池火山噴發從史前203萬年到近代280年,跨越年度很大,獨特的火山地貌格局鑄就了其完整的火山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區內有植物143科、428屬、1044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47種,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東北石竹、鈍葉瓦松岳樺等。此外,區內的野生動物也十分豐富,有61科、144種,如一級保護動物秋沙鴨、丹頂鶴等。如此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研究、探索火山自然生態系統物種演變提供了重要依據。 24.亞丁自然保護區 位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2003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保護區地處著名的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中段,東南與涼山州木里縣接壤,西鄰鄉城縣並與雲南省中甸縣毗鄰,北連理塘縣,面積7323平方公里。其海拔為3750米,境內最高海拔達6032米;屬高原季風氣候,絕大多數時間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自然風光優美,尤以古冰體遺跡「稻城古冰帽」著稱於世。一條悠長奇絕的山路,穿越塵囂,向天空延伸;一隊隊無比虔誠的朝拜者,不辭辛勞,艱難跋涉,只為雙腳踏上這塊聖潔之地,奉獻身心地為之叩首。 稻城,古名「稻壩」。藏語意為山谷溝口開闊之地。《西康圖經》記載:「光緒三十三年,因在此地試行種稻,故改名稻成縣,預祝其成功之意。」 亞丁藏語意為「向陽之地」。 在稻城亞丁極目遠跳,天地浩瀚無垠,亂石鋪天蓋地,憾人心魄,1145個高山湖泊散落於嶙峋亂石間,碧藍如玉,景色極為壯觀,因而被譽為「最後的香巴拉」。海子山是一個天然的石雕公園,它以「稻城古冰帽」著稱於世,是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留給人類的古冰體遺跡。海拔3600~5020米,方圓3287平方公里。 站在海子山,極目遠眺,天地無止無境,景象壯觀,憾人心魄。 25.珠峰自然保護區 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西南隅。2004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保護區覆蓋了西藏定日、定結、聶拉木和吉隆4個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33819平方公里,居民8.2萬人。珠峰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尾葉猴、熊猴、喜馬拉雅塔爾羊、金錢豹、野驢、雪豹、紅胸角雉、黑頸鶴;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小熊貓、黑熊、藏雪雞、岩羊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長蕊木蘭、西藏延齡草、天麻、錫金海棠、參三七、長葉雲杉、長葉松等。其中特有種雪豹已被列為珠峰自然保護區標志性動物。 26.佛坪自然保護區 位於陝西南部漢中市佛坪縣境內。2004年被納入世界生物保護區網。 佛坪保護區地處秦嶺中段南坡,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區面積29240公頃,植被覆蓋率90%以上。保護區內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太白紅杉、秦嶺冷杉、獨葉草等22種國家重點保護珍惜植物;有大熊貓、金絲猴、虎豹、金雕等珍惜國家保護動物。保護區內山清水秀、林海茫茫,奇峰怪石林立,流泉飛瀑隨處可見。佛坪保護區物種資源和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是秦嶺大熊貓分布的中心地區,核心區內平均2.5平方公里就有1隻大熊貓,野生大熊貓密度居全國之首,在保護區內還曾發現棕白色的大熊貓,被稱為「野生大熊貓最有希望生存繁衍下去的地方」。
『伍』 世界上的珍稀植物和被稱為世界之最的植物
【荷葉鐵線蕨】
【學 名】 Adiantum reniforme L. var. sinense Y. X. Ling
【中文學名】 荷葉鐵線蕨
【科 別】 Adiantaceae 鐵線蕨科
【瀕危類別】 瀕危
【保護級別】 2級
【現 狀】 僅存於四川萬縣和石柱縣,因築路\採挖作葯用,現數量極少,陷入瀕危
【分布省縣】 四川萬縣武陵區,新鄉,小沱山,杉樹坪,石柱縣
【土壤PH值】 中性略偏鹼性
【生態特徵】 生於溫濕無蔭蔽的岩面薄土層上\石縫或草叢中
【花 期】 7
【果 期】 8-9
【科研價值】 對研究該種的親緣關系\植物區系及地理分布等有重大價值
【經濟價值】 全草為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葯,又供欣賞
【保護措施】 劃產地為保護點,並進行人工栽培
【繁殖方式】 分株或孢子繁殖
【原始觀音座蓮】
【學 名】 Archangiopteris henryi Christ et Gies.
【中文學名】 原始觀音座蓮
【科 別】 Angiopteridaceae 觀音座蓮科
【瀕危類別】 瀕危
【保護級別】 2級
【現 狀】 僅存雲南東南部,因森林面積日益縮減,生境變化,面臨瀕危
【分布省縣】 雲南金平,屏邊
【土壤PH值】 4.5-5.5
【土壤類型】 赤紅壤或紅壤
【地形特徵】 山坡下部溝谷邊緣
【生態特徵】 季節性雨林陰濕的生境
【花 期】 7-8
【果 期】 11
【科研價值】 對研究蕨類植物進化\區系起源有價值
【經濟價值】 蔭生觀賞植物
【保護措施】 已劃自然保護區,需從速完善管理制度
【繁殖方式】 孢子繁殖;栽培苗株
【栽培要求】 選擇陰濕溫暖的生態環境
【對開蕨】
【學 名】 Phyllitis japonica Kom.
【中文學名】 對開蕨
【科 別】 Aspleniaceae 鐵角蕨科
【瀕危類別】 稀有 【保護級別】 2級
【現 狀】 僅存於吉林長白山南麓和西側,分布星散
【分布省縣】 吉林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集安,撫松,樺甸
【分布描述】 蘇聯,朝鮮,日本
【氣候類型】 溫涼,潮濕
【年降水量】 946 【土壤PH值】 酸性
【土壤類型】 暗棕色森林土
【生態特徵】 山地落葉闊葉林下的腐殖質層中,喜陰濕
【科研價值】 填補了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對植物地理學\植物區系學的研究有價值
【經濟價值】 觀賞植物
【保護措施】 保護產地,摸清現存數量,栽入保護區內
【繁殖方式】 孢子\分生繁殖
【光葉蕨】
【學 名】 Cystoathyrium chinense Ching
【中文學名】 光葉蕨
【科 別】 Athyriaceae 蹄蓋蕨科
【瀕危類別】 瀕危 【保護級別】 2級
【現 狀】 因森林採伐,生境改變,數量極少,瀕臨滅絕
【分布省縣】 四川天全二郎山鴛鴦岩至團牛坪
【氣候類型】 終年潮濕多霧,雨水多,日照少
【年降水量】 1800-2000
【土壤PH值】 4.5-5.5
【土壤類型】 山地黃壤及山地黃棕壤
【地形特徵】 四川盆地西緣山地
【生態特徵】 陰坡林下
【群落特徵】 亞熱帶山地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伴 生 種】 包槲柯 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 Rehd. et Wils. 扁刺錐 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Rehd. et Wils. 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on 香樺 Betula insignis Franch. 糙皮樺 Betula utilis D.Don
【花 期】 7-8
【果 期】 9
【科研價值】 對研究蕨類植物雜交和該科的系統發育有價值
【保護措施】 保護原產地,設法人工栽培繁殖
【繁殖方式】 分株或孢子繁殖
【桫欏】
【學 名】 Alsophil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Tryon
【中文學名】 桫欏
【科 別】 Cyatheaceae 桫欏科
【瀕危類別】 漸危 【保護級別】 1級
【現 狀】 因森林植被覆蓋面積縮小,生境乾燥,加之砍伐莖干作葯和栽培附生蘭類, 植株日益減少
【分布省縣】 福建福州,安溪;台灣台北;廣東連山,新興;海南瓊中;廣西龍勝;貴州冊亨,赤水;雲南廣南,貢山;四川合江,邛崍;西藏墨脫
【分布描述】 福建東南部,南部;廣東北部;南部;貴州南部,北部;雲南東南部,西部;四川南部,中部;西藏東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日本南部
【氣候類型】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雨,濕度大,雲霧多,日照少,干濕季節明顯
【土壤PH值】 酸性
【地形特徵】 山溝潮濕坡地
【生態特徵】 溪邊陽光充足地或林緣灌叢中
【群落特徵】 數十株或成百株構成優勢群落
【花 期】 【果 期】
【科研價值】 是研究物種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分布關系的理想對象
【經濟價值】 供觀賞
【保護措施】 以四川為重點保護區,進行繁殖研究,擴大分布面積
【繁殖方式】 組織培養法
【栽培要求】 適於透氣透水好的肥沃砂壤
【筆筒樹】
【學 名】 Sphaeropteris lepifera (Hook.) Tryon
【中文學名】 筆筒樹
【科 別】 Cyatheaceae 桫欏科
【瀕危類別】 稀有
【保護級別】 2級
【現 狀】 原僅存於台灣,廈門大學自來水池附近的山溝有一株,生境不隱蔽, 易遭破壞,林下不見幼苗幼株
【分布省縣】 台灣台北,宜蘭,桃園,南投,花蓮,屏東,台東;福建廈門
【分布描述】 廈門大學自來水池附近的山溝,菲律賓,日本
【氣候類型】 春季多陰雨,夏季常有台風和暴雨,秋冬季多晴少雨,生境乾旱
【地形特徵】 山溝,坡向南偏西,坡度15
【生態特徵】 空氣濕度大,土地濕潤的環境
【群落特徵】 闊葉林下墓地,被雨水侵蝕的深溝中,高約15米,覆蓋度70%
【伴 生 種】 台灣相思 Acacia confusa Merr.
【花 期】 4,10
【科研價值】 對研究大陸與台灣植物區系的關系有意義
【經濟價值】 園藝觀賞植物
【保護措施】 觀察發育周期情況,測定各項生態因子指標,擴大栽培
【繁殖方式】 孢子繁殖;葉尖組織培養
【玉龍蕨】
【學 名】 Sorolepidium glaciale Christ
【中文學名】 玉龍蕨
【科 別】 Dryopteridaceae 鱗毛蕨科
【瀕危類別】 稀有
【保護級別】 2級
【現 狀】 產西藏,雲南,四川三省區毗鄰的高山上,零星分布於冰川邊緣及雪線附近
【分布省縣】 西藏波密;雲南麗江,中甸;四川木里,稻城
【分布描述】 西藏東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氣候類型】 高山熱量不足,輻射強烈,風力強勁,晝夜溫差大,氣候嚴寒惡劣
【地形特徵】 裸岩,峭壁和碎石構成的流石灘,即高山冰川下沿的地段
【生態特徵】 高山凍荒漠帶
【科研價值】 研究蕨類植物形態和功能統一性的良好材料
【保護措施】 登山科考人員不要大量採集
最大的植物:謝爾曼將軍樹(體積達到1,489m³)
最小的樹:是北方柳樹(又稱草樹)只有2厘米高。
最大的花:大王花(可重達11公斤)
最小的花:無根萍(只有0.3毫米大)
最大的種子:大實椰子(成熟時直徑長40至50厘米及重達15至30公斤)
最小的種子:斑葉蘭(長約 0.5 毫米、直徑 70 微米,只有在顯微鏡或放大鏡下,才看得清楚)
結果習性最奇特的植物:花生 (地上開花,地下結果)
含植物蛋白質最多的農作物:大豆 (36.3克蛋白質/100克大豆)
最古老的農作物:豌豆 (已有1.1萬年歷史)
纖維品質最好的植物:薴麻
栽種茶樹最早的地區:廣西
最耐旱的農作物:粟
播種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小麥
含維生素C最多的蔬菜:辣椒
熱量最低的蔬菜:黃瓜
最健康的水果:蘋果
最粗的樹:波巴布樹(樹干周長可以超過50米)
最高的樹:澳洲杏仁桉樹 (最高可達156米)
葉子最長的樹:長葉椰子樹 (最長有27米)
根長得最深的樹:南非奧里斯達德附近的一株無花果樹 (根深入地下120多米)
樹冠最大的樹:孟加拉榕樹 (其樹冠可以覆蓋約1萬平方米的土地)
體積最大的樹:美國加利福尼亞巨杉
最老的樹 :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的一棵名叫麥修徹拉的刺球果松(樹齡高達6400歲;另外還有一棵是非洲西部加那利亞島的龍血樹,已經活了8000多歲,可惜的是在1868年毀於一場風災)
最重的木 :雲南西雙版納的鐵力木(其主幹高達30米,木質堅硬,把它放在水中也不會浮於水面)
最輕的木 :美國和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的巴沙木(每立方米只有0.1噸重)
最粗的樹 :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生長著一棵栗樹(樹身周長為56米)
最鹹的樹 :中國黑龍江生長著一種木鹽樹(含鹽量竟與普通食用鹽相差無幾)
最甜的樹 :北美洲的槭樹(含糖量可達85%)
最硬的木 :朝鮮和中國東北的鐵樺樹(比普通鋼板還要硬1倍,現代步槍即使在短射程內也奈何不了它)
最亮的樹 :北美洲的魔樹(晚上在樹下可以看清楚小5號楷書大小的字)
最毒的樹 :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和海南海康的箭毒木(即見血封喉,其樹汁潔白,卻奇毒無比,見血就要命。唯有紅背竹竿草才可以解此毒)
最耐火的樹 :中國南海的海松樹和南非洲的水瓶樹(一旦發生火災,最多葉子被燒掉,來年照樣發新葉,正常開花結果)
最珍貴的樹 :水杉和銀杏(被譽為「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植物熊貓」)
最具貴族氣派的樹 :首推檀香樹(有位生物學家曾幽默說:檀香樹是貴族中的貴族,是非常漂亮、美麗的樹,絕不「寄生作伴」,更不輕率接香,因此常與洋金鳳和紫珠搞得火火熱熱)
生長最慢的樹 :前蘇聯喀拉里的爾威茲加樹,以及北極林帶的希特卡雲杉(每百年的高度只有28厘米,直徑2.5厘米)
生長最快的樹 :馬來西亞利沙巴的一種佚名樹(一年就可以長9.2米)
最大的茶樹 :中國雲南勐海的一棵茶樹(高32米,主幹粗2.98米,葉最長達14厘米,寬6厘米,樹齡約1700年)
最老最大的栗樹 :捷克的一棵栗樹(主幹周長700厘米,樹齡已有500多年)
最老的荔枝樹 :中國福建莆田縣的一棵名叫「宋家香」的荔枝樹(主幹周長7.1 米,樹齡已有1200多年)
最老的橄欖樹 :南斯拉夫得里亞海濱的一棵橄欖樹(樹高達2400多年)
最大的葡萄樹 :英國英格蘭的一棵葡萄樹(樹蔭覆蓋面積達460多平方米。枝條最長的 達到90多米)
品種最多的梨樹 :中國河南商城的一棵人工雜交梨樹(能結出24種不同形狀的梨子,如雪梨、明月梨、萊陽梨、孔德利梨等品種)
『陸』 這個是什麼海棠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的這首《如夢令》,描繪了海棠花開的春季,江南如詩的美景。那麼,在李清照之後這900多年歲月流逝之後,現實版的江南海棠春意,還有沒有這么美呢?看過無錫錫惠公園的四處海棠秘境,你就知道了。
第一處:二泉書院
在古代,翰林院又被稱為「玉堂」,所以,古代人們喜歡在庭中種植海棠和玉蘭,玉蘭便是「玉」,海棠便是「堂」,這就是古人的「吉祥花」智慧,作為讀書人,自然更喜歡把這兩種花種植在書房前、庭院內,所以在江南的書院遺跡中,大都有絕美的海棠秘境,無錫二泉書院也不例外。
二泉書院是李清照之後300年,明代的名臣邵寶所建,號稱「二泉先生」的邵寶在書院大門內的前庭中,栽植了海棠花,如今庭前的海棠不知何年所種,但每年三月海棠花開的時節,那一份幽靜書院中獨有的書卷意味,使這株海棠成為無錫園林中最有古意的存在。
第二處:中國杜鵑園
位於錫惠公園杜鵑園中的這株海棠,也是江南最常見的垂絲海棠,這棵海棠樹是杜鵑園中為數不多的海棠中,最顯眼的一棵。這株海棠臨水怒放,最美的是在一夜春雨之後,海棠花落,一池碧水上漂浮起一層粉色的海棠花瓣,像極了「黛玉葬花」的意境。
海棠的花期相對比較長,基本上可以從櫻花盛開的季節,一直開到杜鵑花綻放的4月上旬,而杜鵑園中的這棵海棠樹,每年都有十天左右的時間,與滿園的杜鵑花同時盛開,觀賞度非常高。
第三處:愚公谷
錫惠公園的愚公谷,可不是愚公移山的那位愚公,而是明萬曆二年的進士,無錫本地人鄒迪光所建。和很多的江南園林一樣,這座園子也是罷官退隱之後所建,體現了園主人的一份隱逸之心,而園中所栽的海棠,又體現了一種希望遇明主再出仕的願望,每年春天,園內的海棠怒放,這種希冀之心也就萌發一次。
愚公谷明萬曆年間時稱國內四大名園,園內栽種的海棠、青蓮、雞爪槭等等,都是江南大宅或園林中常見的品種,意境也非常好,愚公谷內的海棠數量較多,造型也很優美,輔以江南園林特色的月洞門、漏窗,意境頗佳。
海棠與傳統園林建築形式的完美融合
第四處:寄暢園
寄暢園作為江南園林中,唯一能夠力壓蘇州園林的存在,造園藝術十分了得,曾經被乾隆皇帝整體仿建到了北京頤和園,稱為「諧趣園」,而在這么重要的一座園林中,進入園內第一眼,就是海棠花。
寄暢園海棠與康熙題刻「山色溪光」
寄暢園「鳳谷行窩」前的這兩株海棠,是整個寄暢園的門面,地位十分崇高。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這兩株海棠與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在寄暢園的親筆題刻放在一起,一塊是康熙題寫的「山色溪光」,一邊是乾隆題寫的「玉戛金樅」,海棠與字畫碑刻共同入畫的意境,也是江南園林的一絕。
垂絲海棠是江南主要的海棠品種
每年三月中下旬至四月上旬,無錫以惠山古鎮、錫惠公園為代表的各大公園,海棠花就大規模盛開,不過要論再現宋詞中的海棠意境,主要還是集中在錫惠公園的文物古跡區,那種生長在傳統園林庭院或書院中的海棠,才是你心中那種詩意的存在。
『柒』 裂葉秋海棠的產地生境
生於山坡水溝邊灌叢下、常綠闊葉林、溝谷林下和山坡闊葉林下; 海拔500-3200,常綠闊葉林中、溝邊雜木林中、 灌叢下、河邊常綠闊葉林中、林中、林中濕地、密林中、山谷林下陰濕地、山谷陰石上、山坡、 山坡闊葉林中、山坡林中、石上陰濕地、溪邊、溪谷、陰濕石上。
分布中國西藏(墨脫)和雲南(貢山)。印度(阿薩姆)、孟加拉國、尼泊爾東部、錫金、不丹至緬甸、越南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中部(後選模式)。
『捌』 俞德浚的簡介
俞德浚,小學時家境貧寒,在北京師范學校上中學時,受兩位留日老師的影響,對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8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因學習成績優異,受到植物學家胡先驌的器重。1931年,大學畢業後,擔任了胡先驌的助教,負責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植物分類的實驗教學工作,並在胡先驌任所長的靜生生物研究所植物部從事植物分類學研究。當時中國近代植物學研究許多學科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技術資料,這一時期,俞德浚在《中國植物學雜志》上翻譯發表了《國際植物學會的發展史料》和《國際植物學命名法規》,為國人了解國際植物學術活動和我國的植物分類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932年,在俞德浚任四川省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主任期間,與常隆慶等人首次考察了四川西部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峨邊、雷波、馬邊等山區。當時交通不便、軍閥混戰、匪徒滋擾,再加上民族隔閡,要進入這些地區的深山大川,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1935年,他在《中國西部科學院特刊》創刊號上刊登了《四川省雷馬峨屏調查記》一文,詳細介紹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土壤、氣候、植被和風土民情。繼川西考察之後,他又到雲南西北部的德欽、麗江、怒江、獨龍江等地考察。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氣候變化莫測,冰雹暴雨,威脅著考察隊員的安全。他們歷盡艱險,連續幾年工作,採集到植物標本2萬余號,為國內外研究該地區植物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在高黎、貢山、獨龍江一帶進行考察時,他雇請貢山縣獨龍族農民孔志清擔任向導和翻譯。晚上,孔志清幫助烘標本紙,同時學習漢語和漢字;俞德浚教他學植物標本採集製作技術,1938年又推薦保送他到大理政治學校讀書,在經濟上支援他,像親人一樣給他溫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孔志清成長為少數民族幹部,並被選為獨龍族人民代表;1964年,在北京召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師徒重逢格外親切。這段友誼一直延續了30餘年,表現了一個科學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誠摯感情。
1939年至1947年,俞德浚先後在雲南大學生物系、雲南大學農學院和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任職。當時科學研究單位經費緊張,為維持生計,需要開拓生產性課題。他在調查研究雲南野生植物資源的同時,引種栽培了來自國內外的許多煙草栽培品種,這項工作為發展雲南烤煙生產提供了種質。
在實踐中,俞德浚對引種經濟植物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1947年,在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和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進修和作客籍研究員時,他看到這兩個植物園收集了世界各國植物5萬種以上,其中很多種類來自中國西南部。中國的杜鵑、百合、櫻草,以及眾多的花卉、灌木都在英國土地上茁壯生長。在英期間,他積極吸收兩個植物園在植物引種研究工作和栽培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根據資料和活植物整理編寫了《中國西南各省秋海棠屬植物名錄》和《中國新秋海棠科植物》。
1950年,俞德浚從英國回到北京,在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現植物研究所)從事植物學研究和北京植物園的建園准備工作,並在今北京動物園內開辟小面積試驗地和溫室,收集種苗,開展水杉、杜仲等植物的育苗試驗。直至1986年的30餘年中,俞德浚為發展我國植物園事業,跑遍祖國各地,多次到廬山植物園、南京中山植物園、華南植物園、武漢植物園、杭州植物園、桂林植物園、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海南植物園等處,參加各園的建園規劃和園址選擇等工作,共同探討辦好我國植物園的有關問題。為我國植物園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俞德浚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0年至1981年任中國園藝學會第二、三屆副理事長。1978年至1983年任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