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海棠果
⑴ 風景名勝介紹
風景名勝介紹
中國風景名勝區,中國地大物博,旅遊資源豐富,風景名勝眾多。國務院分別於1982年、1988年、1994年、2002年和2004年先後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截至到2009年12月,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已達208處,其中22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一級景點
葛根谷
中國葛根谷位於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郪江源地區(鐵佛鄉等鄉鎮),是世界上最大的葛根花谷地,山頂上、山腰林間、山下小溪邊、公路旁都是葛根花的海洋!
中國葛根谷及其附近還有丹參花、桔根花、霍香花、油菜花、芍葯花、牡丹花、向水蘆花(水葫蘆)、四季薔薇、小金花茶等,僅中國葛根谷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葛根面積就超過10萬畝以上,其外圍地區種植葛根的面積更為廣大,三月賞油菜花、葛根綠葉,六七八月賞葛根花,七八月間賞向水蘆花(水葫蘆)、桔根花、霍香花,采地批杷、刺李子,游玉米地,賞山頂南瓜。秋賞野菊。冬賞雪景。
自貢恐龍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博物館,赤水風景區位於貴州省北部,是世界自然遺產,是中國最美的丹霞景觀,同時有瀑布千餘條,色彩絢爛,巍為壯觀,同時,赤水還是恐龍的原始生活區,保存著幾億年前恐龍生活的原始風貌,基林間還有很多恐龍!
瓦屋山
瓦屋山台地,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是中國最美的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方山。有世界上最高的瀑布蘭溪瀑布,山頂垂下幾十條高幾百上千米的瀑布,如銀發一般,更是地球上絕無僅有的景觀,堪稱世界自然奇跡!!
山頂平台有11平方公里,更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堪稱世界自然奇跡!
那在水一方的飄逸,更是蜀中一絕,四川學政何紹基說過「巴蜀風光,峨眉山得二三,而瓦屋得六七!」
那雲中飄逸的景像更婉若仙台,山頂的太清宮就是太上老君的居所,至於凌宵寶殿,不知何時修建?遠眺瓦屋山,雄渾而壯觀,不登瓦屋山,不知道中國之幽美!
西嶺雪山
西嶺雪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西嶺鎮,是中國大城市近郊最近的高山,是中國最大的高山滑雪場(滑草場),被譽為中國大城市之肺。成都市區西行50公里,就可以遠眺西嶺雪山,只見遠處天際西嶺雪山白雪皚皚的主峰「大雪塘」(廟基嶺)雪峰無比威武!
峨眉山
中國第一名山,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地級)峨眉山市(縣級)境內,雖然不一定是最美,但卻響譽世界。是中國最出名的山,同時,它也是世界自然遺產!
遠眺峨眉山,同瓦屋山一樣雄渾壯觀,是世界的自然遺產!
二級景點
奧克里堆山
奧克里堆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北部呼侖貝爾市(地級)根河市阿龍山鎮阿烏林場境內,是世界上最幽靜的隱居地(森林氧吧、童話王國)。是揚名世界的大興安嶺的一部分(興安嶺分外興安嶺、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其中外興安嶺位於俄羅斯)。
小興安嶺
小興安嶺位於黑龍江省,它面積廣大,樹木眾多,風景秀美,是理想的超長時旅遊目的地。
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是中國最大森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與東三省交界處,北起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上游額爾古那河,南到通遼西面的西拉木倫河,位於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北部,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東北-西南走向,全長1200多公里,寬200-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主峰索岳爾濟山。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茂密,是我國重要的林業基地之一。主要樹木有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紅皮雲杉、白樺、蒙古櫟、山楊等。
長白山
長白山位於吉林省撫松縣、安圖縣等縣之間,立於長白山下,跟在富士山下的感覺差不多,依偎在它身旁,很有安全感,長白山就像一個巨人,它偉岸!多麼威武!
白色的山頂石頭,色彩多麼的絢麗。秋葉紅似二月花,在白亮亮的雪山映照下,多麼的迷人!長白山是中國最美麗的火山,也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火山之一。
伊犁雪山
伊犁哈薩克族雪山草原風景區是中國最大的風景區之一,它面積廣大,包括了整個伊犁哈薩克蔟自治州,是可以與歐洲阿爾卑斯山區規模相媲美的中國大風景區!
它景觀奇特,在草原上突然隆起的雪山,植被氣侯帶垂直分布明顯,山腳是溫帶草原,山腰是亞寒帶針葉林,山頂是寒帶雪原!多麼迷人、多麼壯觀,一派阿爾卑斯風情,一派異國風情!
其他
貴州千瀑萬洞風光 貴州織金洞 貴州龍宮 貴州德江紅水河 貴州興義萬峰林 嶗山 青島海水浴場 棒棰島的高爾夫球場 金石灘高爾夫球場 大梅沙沙灘網球場 婺源 西湖 巴松錯湖 雙龍灣 豫西大峽谷 響水澗 響水峽 麗江玉龍雪山
湖光岩 小格里自然風景區 盤陽河 韶關南水湖 羅平油菜花 大瓦山 仙都 黑山谷 青島葡萄種植園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八十四團種植的色素菊花在田間盛開 張家界天門山 涪陵區大木花谷 司空山 望鄉台瀑布 靖西漂亮的鵝泉 黃姚古鎮 方岩 貴州草海 雁盪山 銀子岩溶洞(西遊記拍攝地)(花果山) 江蘇興化油菜花(河道穿入油菜田,船行其中) 金華尖峰山 吉林望天鵝景區 騰格里沙漠月亮湖 喇叭河 新津縣老君山
三級景點
稻城亞丁
仙乃日
央邁勇
夏諾多吉
貢嘎山
海螺溝
黃龍
九寨溝
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長江三峽
民主鄉十公里畫廊
兩眼寺向水蘆花風景區
陽平小三峽十里畫廊
陽平三清洞
天台山三千畝鐵骨牡丹不下山
回龍鎮小桂林、小古街風光
雙龍鎮萬峰
藍光觀嶺高爾夫球場
芍葯谷余家河谷油菜花
四級景點
海棠灣
三亞灣
大東海灣
崖州灣
荔枝蜜
從化溫泉
瘦西湖
烏鎮
魯鎮
鳴沙山月牙泉
廬山瀑布
天山
天山天池
白頭山天池
西雙版納
秦嶺
老運河風光
灕江
雲台山
伏波山
獨秀峰
疊彩山
廣西紅水河
掛榜山
林家山
猴兒山
煙堡山
安梁山(位於中江縣民主鄉鐵佛村,天門、風門、桑門、中門、花門、大門六峰)
馬鞍山(位於中江縣民主鄉響灘村留家溝)
黃山
五級景點
蘇州園林
溪口
紅海灘
白洋淀
微山湖
洞庭湖
滕王閣
黃鶴樓
嘉峪關
新疆胡楊
石象湖
青海湖
興隆熱帶植物園
米亞羅紅葉
光霧山
銀廠溝
四姑娘山
關山草原
寶雞
八達嶺長城
故宮
南亞奇園
馬嶺河峽谷(興義)
丹霞山
七星岩
小梅沙海灘
鏡花緣景區
漠河
門源油菜花
嶺南第一溫泉
德天瀑布
龍勝梯田
嶺南香蕉種植園
荔波樟江
武隆
武陵峽桃花源
西安驪山
祁連山
九頂山
鎣華山
揚州
蘇州園林
明孝陵石象路
廣州溫泉樂園
番禺百萬葵園
重慶南川金佛山
獨特的雅丹地貌(神秘的羅布泊),
翠雲廊攔馬牆景區
陵水分界洲島:海南最美麗的小島
日月潭
阿里山
三聖鄉
三峽
上海外灘
神農架
蜀南竹海
唐風露天溫泉度假村
天目山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
五營國家森林公園
武陵峽桃花源
迪慶
紅原大草原(黃河九曲)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洱海
中國藏南風光
合江佛寶風景區
香格里拉
丫山花海石林
亞龍灣蝴蝶谷
焉支山
浙江楠溪江
中流砥柱
建水燕子洞
丹巴
雞冠山森林公園
克什克騰旗
牛背山
上海魯迅公園的小花
天台山
西昌瀘山
仙女山
閬中古城
錦里
寬窄巷子
北海銀灘
杜鵑湖
狼居胥山
扎龍雙飛
阿爾山
鳳凰古城
江南古鎮
五指山
林芝地區
黃果樹瀑布
⑵ 陝西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陝西的旅遊景點有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少華山森林公園、華清池、黨家村古建築群、華山、大唐芙蓉園、黃帝陵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景點:
1、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2、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3、少華山森林公園
少華山森林公園位於陝西省華縣城東南7公里處,坐落於秦嶺北坡,北起峪口,南至秦嶺分水嶺,東到蟠龍山,潛龍寺,西括少華峰,總面積6300公頃,海拔高度在600—2000米之間,由潛龍寺、少華峰、紅崖湖、石門峽、密林谷五大景區所組成。
4、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開發區,大雁塔東南側,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新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佔地面積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百畝。
5、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黃帝陵號稱「天下第一陵」,又稱「華夏第一陵」,「中華第一陵」 。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
⑶ 有在成都的沒有啊
十二橋商代建築遺址
【十二橋商代建築遺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十二橋側。1985年發掘,發掘面積近2000平方米,發現有大片的商代早期建築遺址,並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銅器、骨器、卜骨等。遺址中商代木結構建築的發現,在全國尚屬首次,是我國發現的柱礎以上結構最完整、構件最齊全、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築遺址。該建築採用打樁基、竹篾綁扎、榫卯相接的技術,建築形式屬於"干欄式"。�
文君井
【文君井】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南邛崍縣臨邛鎮里仁街中段南側。相傳為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與才女卓文君開設酒肆的遺址。是一處佔地6200平方米的園林和古建築相結合的紀念遺址,現存文君井,相傳即當年卓文君開酒店的用水井,井畔東為照壁,上刻楷書"漢卓文君井"5字。北側豎詩碑一塊,面井一面刻清代進士曾先曦楷書"文君井";另一面刻郭沫若1957年10月1日到邛崍時手書《題文君井》詩和跋辭。該處園林始建年代待考。1949年以來,政府撥專款進行過多次維修,1959年開始對外開放。現園林布局以文君井為中心,北隔水池為琴台,東側有當壚亭和水榭,南側有八角亭,西南有船舫式建築漾虛樓。整個園林顯得小巧,玲瓏,秀雅。�
武侯祠
【武侯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市南門大橋西側,是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6世紀,初與漢昭烈(劉備死後謚號)廟相鄰。明初,並入昭烈廟,形成現在的君臣合廟的規模。大門額書"漢昭烈廟",人們卻總稱它為武侯祠,說明廣大群眾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原有殿宇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主體建築坐北向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殿宇高大寬敞,布局嚴整。劉備殿與東、西兩廊和二門,諸葛亮殿與兩側書房、客室及過廳,各自形成一組嚴整的四合院,中有山木花石陪襯,展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風格。殿宇西側是劉備墓,又稱惠陵。祠內塑有蜀漢歷史人物像47尊,碑碣40餘塊,其中稱為三絕碑的唐碑最為著名。還有匾額楹聯30餘件,鼎、爐、鍾、鼓10餘件,這些都是研究蜀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隋唐窯址
【隋唐窯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市區西一環路二段。是目前四川省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隋唐時期窯址。佔地6783平方米。1983年發掘。其中有2座隋代短龍窯、4座唐代饅頭窯和大量陶瓷器物等。隋代短龍窯在全國屬首次發現。�
寶光寺
【寶光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北18公里新都縣城。佔地8公頃。四川省佛學院所在地。川西地區禪宗主要傳戒叢林。隋代名大石寺。唐僖宗入蜀駐寺,敕高僧知玄建磚塔13級,取名無垢舍利塔,更寺名為寶光,敕知玄為住持。歷宋、元、明累有所建,殿宇輝煌,備極宏麗。甲申歲(1644)寺毀塔存。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殿宇,恢復舊觀。道光十二年(1832)妙勝採金堂巨型石柱374根固殿,始具一塔、五殿、十六院宏偉規模。中軸線上依序為山門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藏經樓,兩側為鍾鼓樓、伽藍堂、客堂、齋堂、系佛堂、極樂堂、祖堂、念佛堂、羅漢堂、禪堂、影堂、戒堂。布局嚴謹,環境清幽。羅漢堂乃寺內傑出建築,由100根石柱支撐,結構堅實,布局奇巧,呈"田"字形。步入堂中,方向難辨。歷時9年塑成羅漢、菩薩像577尊,每尊高1.7米,或坐或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國內外極負盛名的佛教歷史文物。舍利塔屹立在寺中的中軸線上,前後與天王殿、七佛殿呼應,左右有鍾樓、鼓樓對峙,這就是"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格局,為我國佛教寺院建築的典型布局。寶塔高10米,13層,四周懸掛朱雀御鈴,玲瓏精巧,頂端是鎏金的飛鵝銅寶頂,塔基須彌座和八角形的磚石勾欄使塔身顯得格外古樸庄嚴。寺院深處是一組組幽巷小院,其中位於藏經樓東、西側盡頭的花園式四合院,小巧玲瓏,各式陳設古色古香,幽雅別致。寺藏蜀漢章武二年(222)銅鼎,梁武帝大同六年(540)佛碑,斯里蘭卡佛舍利,唐、宋、元、明各代磚、陶、瓷、銅器皿,清代臨摹明永樂《瑞應麒麟圖》,蔣南沙《雙鴨圖》,王宮舞《雙墨龍》,張大千《水月觀音》,徐悲鴻《奔馬》以及趙子昂、董其昌、唐寅、文徵明、祝枝山、破山、竹禪等名人、詩僧的珍貴墨跡1300餘件。�
石筍山摩崖造像
【石筍山摩崖造像】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南邛崍縣大同鄉井溝村石筍山上。造像共33龕,上下兩排,分布在高40米、長120米的懸崖峭壁上。始鑿於唐代,大部分是佛教造像,有釋迦牟尼龕、西方三聖龕、維摩經變龕等,保存基本完好。其中造像最大者為釋迦牟尼坐像,高7.5米,頭部高1.8米,肩寬2.8米。�
二郎灘摩崖造像
【二郎灘摩崖造像】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成都城西南蒲江縣霖雨鄉仙閣村二郎灘兩岸的山崖上。此處前臨通往朝陽湖風景區的公路,周圍碧峰起伏,蒲江橫貫而過。主要分布點在碧雲峰山腰的飛仙洞和山腳、大佛坪和禽星岩等處,計有造像92龕,777尊。其中唐代造像64龕,491尊;五代後蜀造像17龕,256尊;清代造像11龕,30尊。造像題記19則(唐代11則,後蜀4則,清代4則)。該處造像不僅數量多,種類較全,並且造型優美,藝術價值頗高。其中尤以第九龕造像最為精美。該龕計有造像38尊,其中西方三聖為圓雕,弟子和護法天龍八部為高浮雕。平頂龕上淺浮雕枝葉茂密的菩提樹;飛天用線刻法,線條流暢,身姿婀娜,為典型的盛唐風格。佛座下淺浮雕伎樂,造型優美絕倫。�
大慈寺
【大慈寺】又名大聖慈寺。在成都市蜀都大道東風路旁。創建於唐至德年間,唐肅宗親筆題寫"大聖慈寺"匾額。唐宋時,大慈寺規模宏大,有殿宇96院,廳室8524間,每年的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節日,地方官吏和名流學士來此宴飲游賞,詩詞唱和。寺內還以壁畫見稱,唐代吳道子、前蜀李升、後蜀黃筌等都在此作有壁畫。寺中所藏碑石書法墨跡也豐富。後多次毀於兵火,今存殿宇為清代中期重建。現為成都市博物館所在地。�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工部草堂、浣花草堂、少陵草堂。位於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的故居。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幫助下,於浣花溪邊蓋起一簡陋的茅屋,這即是"萬里橋西一草堂"的成都草堂。杜甫在這里住了3年又9個月,其間詩歌創作豐富,留存下來的有247首,約占他全部詩篇的1/6。草堂舊址以後幾經變化,到宋代正式建立祠宇,歷經元、明、清各代,多次加以布置修葺,終於奠定現在的規模。1949年後,連年培修,1954年在此建立了杜甫紀念館,成為研究杜甫的資料中心。今天的草堂,古樸典雅,規模宏偉,佔地20公頃,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幽深寧靜。廨堂之間,迴廊環繞,祠前東穿花徑,西憑水檻,祠後點綴亭、台、池、榭,別有一番風光。園內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花、清香四溢的蘭園、茂密的翠竹蒼松,既有詩情,又富畫意,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著名園林。
望叢祠
【望叢祠】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郫縣城南,佔地5.4公頃。紅牆圍繞,帝陵巍然,古柏森森,氣象肅穆庄嚴。該祠歷經千年,蜀人藉以感念古望帝杜宇和叢帝根除水患,使蜀中成為天府之國的偉績。1981年全面恢復和擴建,新增面積2.4公頃,東湖、西湖荷綠魚肥,舟楫往來,風光宜人。"望叢歌會"每年端午節在祠內舉行,是郫縣人民的一大盛事。�
王建墓
【王建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承陵。位於成都西郊撫琴東路,佔地3.37公頃。墓主王建(847~918)是五代時期前蜀皇帝。該墓地下無洞穴,全部建築在平地之上。封土為圓形,直徑80餘米,高15米,墓室南向,無墓道,全長30.8米,以14道紅砂岩砌築的券拱為骨架,鋪陳石板。墓分前、中、後三室。中室有須彌座式石棺床,上置棺槨。棺床兩側透雕12個力士半身石像,作扶棺狀。棺床東、南、西三面浮雕24人,各執琵琶、箏、笙、柏板、正鼓、和鼓、毛員鼓、齊鼓、答臘鼓、羯鼓、吹葉、虎、橫笛、篳篥、百肅、貝、銅龍等古代樂器,具有頗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後室石制御床上為王建全身石刻造像,身著帝王常服,像高86厘米。此墓早年被盜,出土隨葬品30餘件。�
文殊院
【文殊院】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北校場東側,是川西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原稱信相寺,始建於南唐,明代毀於兵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改名文殊院。嘉慶十九年(1814)和同治六年(1867)兩次擴建。佔地5.5公頃,有殿宇五重,房舍190餘間。該院五殿連屬,依次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宸經樓。殿宇系木石結構,採用四川峽石為柱,樸素壯觀,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難得的實物樣本。院東西兩側是鍾鼓二樓、齋堂、廊房等建築。諸殿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美。寺內現存大小銅佛像100餘尊,為清代名匠所鑄,工藝精湛,風格各異。其中15尊較大的銅像鑄於道光七年(1827),歷時3年才完成。說法堂有宋代鑄造護戒神鐵像10尊,風貌古特,具有北齊風格。鍾樓內供奉的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銅像和三大士殿後壁供奉的韋馱像,都是古代藝術珍品。說法堂正壁間有康熙御書《室林》、《海月詩》碑刻,院內藏有眾多的文物和佛教經著。�
石塔寺石塔
【石塔寺石塔】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邛崍縣城西北45公里高何鄉高興村鎮西山南麓的台地上。寺前為釋迦如來真身寶塔。因塔全用紅砂石砌成,故俗稱石塔。建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為13層密檐式塔,平面呈正方形,高17米,塔基露出地面,塔頂上冠以寶珠。�
雲頂山石城
【雲頂山石城】位於成都城東北金堂縣雲頂山上,下臨"沱江三峽"。因高峰突起,四面壁立,狀如城垣,故名石城山。傳說諸葛武侯曾在此屯兵守隘。南宋淳�三年(1243),四川安撫制置使餘珍為了抵抗蒙古軍隊入侵,率領四川軍民在此修造了石城山防禦體系,與合川釣魚城、南充青居城、蒼溪大獲城、萬縣天生城等被蒙古軍稱為川中"八柱"。海拔968米、相對高度513米的雲頂山巔,東西橫距2.1公里,總面積為1.5平方公里,周長約7.2公里。全城因山為勢,利用天然峭壁作為城垣,中斷處則以條石扣榫,作丁字形堆砌築牆相連,城垣處於緩坡地帶時,則加築了"一字牆"以防敵人接近。山城周圍有8座城門,皆築於懸岩陡坎之處,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現在,山城的北城二門、長寧門雄姿不減,後宰門、端午門、南城門、小東門遺址可尋。山上還有當時守衛軍民開鑿的水井18口,水池32個。南宋軍民在雲頂山建城堅守,先後15年,曾作為成都府、潼川府、漢州治所,直到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才最後被蒙古軍攻佔。此城受到民間千方百計保護,因而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是川西唯一倖存的抗元古城堡。�
崇州市文廟
【崇州市文廟】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約1.6公頃。建於明洪武初年,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曾修繕,是保留較完好的孔廟。建築對稱,殿堂高築,紅牆黃瓦,雕龍巨柱,角檐翼然高啄,寶頂直刺蒼穹。現存建築有鼓樂亭、泮池、戟門、鍾鼓樓、大成殿、啟聖宮、尊經閣等。大成殿脊披紅瓦,飛檐凌空,巍峨壯觀,規模宏大,雄冠川西。廟內有楨楠、銀杏等珍木和丹桂、玉蘭、海棠、臘梅等名花。�
【朱悅郖墓】位於成都市北郊鳳凰山。1970年發掘,為明代蜀獻王朱椿的長子朱悅?陵墓,是四川省目前已發現的明朝墓葬中最大的一個。朱椿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封蜀獻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藩成都。其長子朱悅?(1388~1409),生前未封王,謚號悼庄世子,明永樂八年(1410)八月葬於鳳凰山。墓室擬蜀王府建造,全用石料砌成,長34.7米,頂高2米,由大門、正門、正庭、中庭、後殿、中室組成。在仿木結構建築上,全部琉璃瓦構件,石雕精細,塗抹刷金,墓室大門象徵皇室正門,代錶王府宮殿正門。二門之內正殿之前為廣闊正庭,左、右兩廂代表正殿兩庭院的左、右偏殿。正殿為重檐建築,廡庭式,甚為華麗。正殿之後為中庭,中建圓殿,兩廡亦有左、右偏殿。後殿為寢殿,中室置棺柩,上為平閣,左、右、後三壁環砌須彌座。墓中石雕香爐,須彌座、次門和傢具上的裝飾雕刻都是石雕精品。以象輅為中心的500多個釉陶武俑、樂俑、侍俑編成儀仗俑群,形制、服色以及所執的儀仗都與明朝親王儀仗制度及衣冠制度相符合,造型奇異,形象逼真,編成隊列,似欲耀武於地下。出土文物還有玉、鐵製品等殉葬物和木質謚冊、謚寶等。�
成都明蜀王陵
【成都明蜀王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龍泉驛區石靈鄉大梁村境內,距成都市區7公里。為明朝第三代蜀王朱友?�陵墓。陵墓長28米,寬9米,高6.95米。墓廊由兩券磚砌縱列式簡券拱組成,廊下為石仿木宮殿式建築。前室地面排列彩釉陶儀仗隊,中室設祭壇,後室置須彌棺台。大門、二門及前室、中室廂房的屋面鋪琉璃瓦,綠色彩釉斗拱。檐前的勾頭和滴水飾龍紋圖案或麒麟怪獸圖形。門額繪有蓮荷、牡丹、菱、菊、海螺、火輪等各種精美圖案,下為須彌台座。鑲嵌在後殿琉璃瓦壁正中的圓形鏤空描金釉陶龍尤為生動,具有極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所用仿木石料全為青石,每塊重2噸以上,建築結構合縫緊密,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墓內壙志、儀仗等物,是研究明代歷史的難得資料。�
回瀾塔
【回瀾塔】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邛崍縣東南3公里南河中沙磧上。初名鎮江塔。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邛州知府袁昭文始建,毀於明末。後經清代乾隆、同治、光緒數代陸續建成,改名為回瀾文風塔,簡稱回瀾塔。塔共13層,高75.48米,平面呈六邊形,全用青磚砌身,塔內有梯可至頂層,其高度在四川省內列為第一。雖經百年水浸、風蝕、地震,而今仍然巍然如故,是研究我國古代高層建築的珍貴實物。�
三義廟
【三義廟】成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區提督街97號。是祭祀三國蜀漢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廟宇。初名三義祠,始建時間待考。乾隆四十九年(1784)曾毀於火,乾隆五十二年重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再建。今僅存大殿、拜殿,保存較為完好。廟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佔地面積509平方米。現存兩殿皆為單檐硬山式屋頂,綠色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梁架。大殿面闊5間23.1米,進深4間15.2米,有石柱24根,上接梁架,殿內存有楹聯12副。拜殿面闊5間23.7米,進深1間7.8米。殿內塑像均已無存。�
純陽觀
【純陽觀】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津縣城西北1.5公里太平鄉。佔地面積近2.6公頃。有殿宇亭閣10餘重,以其建築規模宏大、園林布局別致而馳名川西,是一所供奉以呂洞賓為首的歷代忠孝儒道的世俗善堂。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1935年修建,陸續建成呂祖殿、三豐殿、武聖殿、文昌殿、五聖殿、關岳殿、大忠亭、至孝亭、黃鶴樓等。其中呂祖殿、三豐殿為主體建築,殿前有閱台,檐柱外設雕石欄桿,其望柱頭上圓雕十二生肖像。忠孝堂包括大忠亭、至孝亭,均為三重檐八角攢尖亭閣式建築,各佔地810平方米。大忠亭原供奉自商周比干、伯夷、叔齊至明清的方孝孺、於謙、王船山、曾國藩、左宗棠等202人塑像,至孝亭內原供奉民間傳說的"二十四孝"塑像和其他歷代知名孝子塑像和牌位,其數亦以百計。�
人民公園
【人民公園】位於成都市東城根街與蜀都大道西段交叉處。始建於1911年,舊稱少城公園,是成都市興建較早的一個公園。抗日戰爭時期遭日機轟炸,損壞極為嚴重。1949年後經大力整修,更名人民公園。現公園佔地10公頃,其間有秀美的小丘,寬闊的湖水,成片的花林,綠樹濃蔭中建有兒童樂園、露天劇場、盆景園、游泳池等娛樂設施。成都菊花早已知名,而園中菊花更是精美薈萃,爭奇斗艷,品種多達500餘個,每年菊花盛開,市民紛紛前往觀賞。公園中還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巍然屹立,引人佇立瞻仰,是成都市中心區最有歷史價值的景觀之一。�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市人民公園內。建於1913年。是川路總公司為紀念四川保路運動中獻身的死難烈士所修建的紀念碑。高31.86米,呈方錐體。全碑由碑座、碑身和碑頂組成。其台基為月台式;碑座四面分別飾以鐵軌、火車頭、信號燈、轉轍器和自動聯接器等灰、沙浮雕圖案;碑身高約15米,各面陰刻"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10字,字徑1米見方。碑頂高約6米,上有瓦作二龍戲珠圖案及雲龍、蝙蝠等裝飾。外觀巍峨宏偉,肅穆莊重。�
大邑劉氏庄園
【大邑劉氏庄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城西南大邑縣安仁鎮。是一所地主庄園。始建於清末民初,佔地面積6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余平方米。庄園由劉文淵、劉文昭、劉文成、劉文彩、劉文輝五弟兄的公館和劉氏老宅組成。公館分老公館與新公館兩部分,老公館始建於1932年,新公館建於1942年,是劉文彩先後兼並32戶農民的田地和住宅後陸續建成的。1958年,劉氏庄園被辟為"教育館",作為實物史料,它展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中國農村的階級狀況。60年代末在此處展出了大型泥塑群收租院。�
【李人故居】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成都外東上沙河堡花果村,為著名作家李郔人故居,又名"菱郔窠"。始建於1939年,1959年重新修葺。1982年政府撥專款整治維修,作為名人故居加以保護。佔地1196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406平方米。正房一樓一底,木構穿斗結構,小青瓦屋面。底層4間,分別為客廳、寫作間、卧室和家屬住房,恢復了作家生前原狀。樓上原為書房,現已辟為陳列室,展出其代表作《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等。�
【彭大將軍紀念碑】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白江區城廂鎮彭大將軍專祠內。建於1938年。碑為四方體,連碑基及碑頂在內計五層。基部有石雕蟾蜍花草,前人題詠和汪兆銘撰《先烈彭大將軍傳》石刻小字。碑身四面分別刻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考試院長戴傳賢題寫的"先烈彭大將軍殉國紀念碑"大字。大將軍彭家珍,成都金堂縣人,1912年1月27日在北京炸死清宗室頑固派宗社黨首領良弼,自己亦當場壯烈犧牲。此舉對清帝退位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年3月29日,孫中山大總統批准追贈彭家珍為陸軍大將軍,崇祀忠烈祠。1953年,毛澤東簽發彭家珍烈士家屬光榮證書
⑷ 你的家鄉過年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推薦
韓文公祠、潮州市紫蓮森林度假景區、淡浮院、潮州廣濟橋、潮州綠島旅遊山莊等。
1、潮州市紫蓮森林度假景區:潮州紫蓮森林度假村位於廣東省潮州市的東北部,鳳凰山東南方,距離潮州市區約16公里。這里依山就勢,觀仁者之山,傍智者之水,得天獨厚,是一處恬靜、秀美的自然生態旅遊區。
2、韓文公祠:潮州韓文公祠是潮州八景之一「韓祠橡木」的所在地。也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紀念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的祠宇。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3、淡浮院:淡浮文物院是近年新興的景點之一,院內收藏著歷代書法大家的真跡墨寶石刻。加上景色迷人,很多遊客慕名前往。淡浮院位於潮州磷溪鎮的硯峰山夏湖風景區,由泰國著名潮藉僑領郭豐源先生倡議,眾多海內外俊彥熱烈響應捐資建設的一座開放式收藏院。
4、潮州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全長518米,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山,景色壯麗迷人。
5、潮州綠島旅遊山莊:綠島旅遊山莊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潮州新八景之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廈門市民周末自駕游十大目的地。
⑸ 宣化有什麼地方可玩
京西第一府旅遊區由張家口市宣化區、宣化縣的景區組成。其中心景區為有「京西第一府」之譽的宣化古城。整個旅遊區總面積2371.7平方公里(其中宣化區264平方公里,宣化縣2107.7平方公里),總人口 60萬(其中宣化區32萬人,宣化縣28萬人)。是張家口市十分重要的旅遊區。
京西第一府旅遊區文物古跡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清遠樓、鎮朔樓及遼墓壁畫;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拱極樓、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五龍壁磚雕、舊城垣、時恩寺及遼代壁畫墓群二區。此外,還擁有一批如立化寺塔、大北街的馬宅和都司街的南宅四合院、六中院內的「武廟」大殿、按院街內的張自忠將軍故居、慈清西行時的行宮等人文旅遊資源;有9個「京西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京西第一鍾樓——清遠樓、京西第一鼓樓——鎮朔樓、京西第一墓——下八里張世卿墓、京西第一磚雕——宣化五龍壁磚雕、京西第一日僧塔——立化寺塔、京西第一石塔——柏林寺石塔以及宣化拱極樓、九龍壁等景觀,豐富精深的古城文化、建築文化、佛教文化、遼代墓葬文化,使人在游覽的同時增長見識,開間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懷,增進身心健康。遊客在這里可以觀賞宣化古城的雄姿,體驗塞外古城的風土人情。
⑹ 急需「都江堰 青城山講解詞,我要放手機上看的。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鍾,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3公里,因景區青山環列,林木繁茂,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游覽和避暑的勝地。又因這里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已經聽出青城山的基本特點了;那就是離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的風景名勝地,而且還要加上六個字:保護相當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青城山與都江堰景區聯名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的專家充分肯定。當然,「眼見為實」,一會兒大家親臨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虛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後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裡,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藉助於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並非傳說,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
道教文化
據地質考察,青城山形成於1億8千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山體抬升時受強烈擠壓,岩層破碎。起伏較大,褶皺明顯,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絕壁深壑,斷崖裂石,處處顯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傳青城山區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單八是一個吉祥數字,表示景點很多,但人們更嚮往的是這里滿布山嶺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無盡的清涼幽意,以及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護完好的宮觀建築藝術。
說到道教文化,由於道教在青城山兩仟多年的存在和發展,特別是歷代高道的主持和經營,青城山一直作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護。可以說,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築、古遺址、歷史傳說、飲食習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滲透著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發展也有幾個起落。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崍山系的鶴鳴山(今大邑縣境)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因張陵被其弟子尊為「天師」,所創道教也叫「天師道」。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於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後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到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創清微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內丹術與符咒術相結合,稱「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為「雷淵廣福真人」,一時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興旺起來。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於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後來陳在四川官員的幫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欽賜御書「丹台碧洞」,並封他為「碧洞真人」。
從此,青城山道系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國成立以後,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來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變,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響的一支。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瑩被選為副會長兼副秘書長。其後,傅元天道長也被選為中國道協副會長,1992年當選為會長,並兼任中國道教學院院長。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是不可不來青城山的。
山門
各位貴賓,現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輝煌的山門和後面青翠入雲的山林,總是讓每一個來客感到—股濃濃的幽意,急於走進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請不要著急,讓我們先看看山門旁的建福宮。
建福宮,在丈人峰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峰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黃帝時的制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雲,寧封幫助黃帝學會「龍蹺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一華夏,被黃帝封為統領五嶽的「五嶽丈人」。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
建福宮建築面積1196平方米。前建亭樓映襯,後有丹台翠林,門額建福宮三字是1940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前殿叫「長生殿」,供的是晉代高道範長生。正殿是寧封和杜光庭塑像。後殿三尊塑像,中間是太上老君,被尊為道教教主,左是東華帝君,即神話中的東衛公,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師,右為道教全真派創立者王重陽。殿堂板壁上有張三豐祖師的詩。楹柱上掛的394字的「青城長聯」,寫景說典,有興趣的可以一讀。
索道
進山門,我們右行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這條林間山道首先進人眼簾的是路旁並立的雨亭和翠光亭。
青城山的游山道上散布著許多的橋、亭和牌坊,與林相配,因山取勢,形成意趣不同的風景圖畫。山亭多取枯樹為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為凳,枯枝古藤為裝飾,符合道教的清靜無為,回歸自然,與青幽的山景渾然一體。亭型也隨景而異,有隨路轉折形成的三角亭——怡樂窩;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佇立峰頂的八角亭——息心亭;還有山路穿過而減柱的卧雲亭,有隨山勢而成弧形的凝翠橋,這些山亭都應景造型,命名切景,又配有貼切的楹聯,更富有詩意。各位在遊程中將會不斷看到。
月城湖到了。這里原有一股甘泉,名叫「丈人泉」。1985年人們在此築壩攔水,形成湖泊。我們過湖乘索道纜車直達上清宮。從高處往下走,比步行登山省時省力,也就有更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游覽了。索道全長980米,採用安全舒適的循環式吊椅載客,遊人凌空觀景,眼界開闊,別有情趣。
上清宮
下索道,已是上清宮景區的四望觀。
上清宮位於高台山之陽,是青城山現存38處宮觀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觀,宮門上有門樓,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手書,兩旁聯文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於右任撰書「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說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氣的沾染,自古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臨。另一副是愛國將領馮玉祥撰書的稱頌道教的對聯,字體恭整好認,我就不逐字念讀了。殿的右側南樓前有兩井並列,稱為鴛鴦八封井。兩井—方一圓,其泉源相通,但一渾一清,一淺一深,井旁刻有國畫大師張大千手書「鴛鴦井」三字。殿右側廳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經》全文。殿左側有長廊通向配殿,內祀孔子和關羽,取名文武殿,兩旁有張大千所繪麻姑、王母、三豐祖師、花蕊夫人畫像石刻。文武殿右下為麻姑池,傳為麻姑浴丹處,形如半月,深廣數尺,水色碧綠,長年不竭不溢。
上清官主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的教祖老子。由文武殿前長廊再前行到皇經樓,出院門至聖燈亭。旁有小路直上高台山的峰頂——彭祖峰,山上有亭叫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現在改建成一個接待點,又在其更高處新修了「老君閣」。
三層樓的罩式高閣裡面供奉著道教教主李老君騎青牛的巨大銅像。請大家上閣去看。站在老君閣的三樓觀光廊上,憑廊遠眺,青城諸峰,碧綠一片,拱伏眼界,山風橫過,翠浪起伏,那份清心爽目的舒適和快意,真是難以形容。再遠看,岷山隱隱,岷江如帶,婉蜒飄逸。成都平原如千里錦綉,歷歷在目。如果夜宿上清宮,那麼還可賞神燈、觀日出、看雲海,這是青城山的三大奇觀,各有奇趣。
沿路下山,前面要經過一段崎毗陡峭的山路,雖有扶手鐵鏈,也請大家小心,經過大小朝陽洞,到「訪寧橋」路就好走了。
祖師殿
訪寧橋往左約二里到祖師殿。此殿始建於晉,原名洞天觀,現存殿宇建於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供奉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故又名真武宮。祖師殿面對的山谷叫白雲溪,背後是軒轅峰,林嵐掩映,環境清幽。古跡有唐代高道杜光庭讀書的「讀書台」。
1982年被定為全國道教重點宮觀。殿右那條小道可去青城後山。馮玉祥將軍在抗戰期間三次到過青城山,1945年那次住祖師殿。得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後,將軍不勝喜悅,在殿側刻碑築亭以為紀念,此碑現在祖師殿內,作為文物保護。
快到天師洞了,這里叫古龍橋,請看南面那條山縫,從崖頂直到山腳筆直裂開的一條石縫,說是山縫,實際約有18米寬,深達70多米,景色奇險,傳說是張天師為降伏青城山的妖魔鬼怪,念咒畫符之後,朱筆一擲,筆跡裂山為槽,人們就叫它為「擲筆槽」。
天師殿
這里是天師殿,我們通常說的天師洞景區是指古常道觀為代表的一組宮觀建築群。天師殿是最上部也是常道觀的最後一殿。這殿位於第三混元頂的岩腹洞前,清光緒十年重建。
上層洞窟裡面供的張天師,因此人們說這里才是名符其實的天師洞。請看這座隋代石刻的張天師像、三隻眼睛怒視,神態威嚴,左掌直伸,現出掌中「陽賓士都功印」,據說是天師以鎮山之寶降魔的法像。旁邊是他的第30代孫、宋代虛靖天師的塑像,和氣文雅,一副濟世救人的形象。天師殿是天師道的祖庭,過去的江西龍虎山歷代天師就任後,都要到這里朝拜。
往前為「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唐代開元皇帝書碑,令「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十分寶貴,世代傳為鎮山之寶。其它碑刻有張大千先生的「天師像」和《龍門派碧洞宗道脈淵源碑》等,都是值得觀賞的文物。
黃帝祠在正殿「三清殿」後,我們從上清宮下來,是從後向前看,所以先看天師殿,再進黃帝祠,最後再游三清殿。黃帝祠是供奉的軒轅黃帝。殿宇重檐迴廊,古樸靜雅,橫額上有國民黨元老、大書法家於石任手書的「古黃帝祠」四個金字,祠前的「軒轅黃帝洞碑」刻的是馮玉樣將軍1943年撰題的頌詞:「軒轅黃帝,偉大民祖,戰功烈烈,仁愛各族。制禮作樂,能文能武,垂教子孫,流芳千古。」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受人崇敬,尊之為神。青城山因有黃帝到丈人山,訪寧封修習「龍蹺飛行」之術的傳說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間山上就立洞祭祀了。
三清殿
現在我們游覽三清殿。三清殿是天師洞景區最宏偉和最值得欣賞的道教宮觀建築。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建於1923年,近年又進行過維修。殿前通廊以九級石階接托,前檐以六根大石圓柱支撐,石柱又分別立於高1.2米、精雕奇獸圖案的石礎上面,顯得庄嚴而又十分氣派。殿堂橫列五大開間,共580平方米,前後檐柱和經柱共有4.4米高的整石圓雕大柱28根,石柱上端撐弓、彎門全系鏤空花刻,有飛禽走獸,人物花草,色調素雅,與建築配合和諧協調。樓上是「無極殿」,樓正中有八角形樓井,用於採光通風,還可卸去遊人壓抑之感,正中懸有康熙御書「丹台碧洞」匾額。殿內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居於玉清化境(在清微天)的元始天尊,象徵洪元世紀;居於上清化境(在禹余天)的靈寶天尊,象徵混元世紀;居於太清仙境(在大赤天)的道德天尊,象徵太初世紀。這位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位天尊合稱「三清」,所以這里叫「三清殿」。
殿前的石欄上,刻有許多人像,光頭露背,翻騰撲躍,嬉鬧戲耍,頭光上沒有戒疤,天靈蓋下凹未平,有的還有「毛根兒」,穿開擋褲,若嬰孩形象,是為「赤子」。按《道德經》說:「常德不離,得力歸於嬰兒」,教人要保持純潔、善良的赤子之心,認為修道的人要回返到童心不泯的境界。石雕中還設計了一些樂器,那海螺遇到山風,會發出悅耳的聲音,叫「天籟」。這組石雕就天簌嬰靈圖,反映了道教的哲理和審美情趣。
殿前還有一株古銀杏,高約30米,樹冠直徑36米,傳為張天師手植。
下山
走出古常道觀的山門,天師洞景區的游覽告一段落,請大家再看一下這宮觀的位置,當初的選址人是何等的高明!
古常道觀位處白雲溪和海棠峰之間山坪上,海拔高1000米,後有第三混元頂聳立如屏,左接青龍崗,右攜黑虎塘,三面環山,前方白雲谷視野開闊,可望千崖迤邐,萬樹凝煙,身居深山目及天際,一派神仙都會的境界。而且天師洞的宮觀建築把山門、三清殿和黃帝殿作為核心,布置在中軸線上,大小十多個天井和曲折環繞的外廊,隨地形高低錯落,把殿宇樓閣聯成一片,廊柱上楹聯詩刻,天井中古木奇花,充滿詩情畫意,與周圍的山景相襯,分外幽雅。十分符合道教的融於自然的思想。
各位朋友,現在順路下山。我們今天看到的青城山比它以往的任何時候更青幽、更美麗,到此旅遊的中外遊客也比任何時期更多。這是因為,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青城山的自然面貌和宮觀亭閣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充分保護,1999年,都江堰——青城山景區正式申報自然文化雙遺產,政府又投入大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青城山煥發了青春,更加靚麗。
大家就要離開青城山了,如果有的朋友想帶土特產回去饋贈親朋好友,我介紹四樣青城山有名的特產:白果燉雞、洞天乳酒、青城貢茶、洞天泡菜
⑺ 成都必去的十大景點推薦
九寨溝,黃龍溪,西嶺雪山,寬窄巷子,青城山,峨眉山,都江堰,人民公園,畢棚溝,牛背山,達瓦更扎,
⑻ 川西坳陷水化學場特徵
油、氣、水均是地層孔隙中賦存的地質流體,相互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本節是在川西48個構造223口井和川中地區10個構造35口井水化學成分測試數據基礎上完成的,通過提取油氣水顯示、孔隙度、滲透率、含水飽和度、地層壓力、水、氣化學成分測試資料等數據,對上三疊統須家河組須二段和須四下段的水化學場和水動力場進行了分析,目的是探討地下水與油氣聚集、保存的關系。
一、水化學場及水化學分帶
1.氣田水化學成分特徵
統計了研究區223個鑽孔115個水化學測試資料並計算了各類水化學參數值,將其與海水相應參數進行了對比(表9-4),結果如下。
表9-4川西坳陷上三疊統氣田水化學參數對比表
續表
註:表中數據為
(1)各層水的溶解固體量[ρ(TDS)]變化幅度均很大,質量濃度(均值)順序是須二段>須五段>須四段,均大於海水的質量濃度均值。
(2)各層水陽離子、陰離子濃度變化幅度均很大,陽離子均值濃度順序為Na+>Ca2+>Mg2+,陰離子均值濃度順序為
(3)各層水的離子濃度比值變化幅度均很大。c(Na)/c(Cl)均值順序為須二段<須四段<須五段,而c(Mg)/c(Cl)則與其相反,c(Ca)/c(Cl)均值順序為須五段>須四段>須二段。
2.氣田水化學濃度場
質量濃度最集中地反映了水中溶解鹽分的聚集態勢,是水中鹽類組分濃度多寡的一個概括指標,它表徵了水的礦化強度和形成環境。結合開發利用目的可將鹵水劃分為三級(50~<100g/kg、100~200g/kg和>200g/kg),依次稱為鹵水、濃鹵水和強濃鹵水。濃度為10~<50g/kg、2~<10g/kg、1~<2g/kg的依次稱為鹽水、鹹水和淡水,統稱為非鹵水。
(1)須二段濃度場特徵
須二段的質量濃度(TDS)變動幅度為40~160g/kg,以老關廟構造的濃度值為最大,為濃鹵水分布區,等值線由此向NW方向呈弧形逐漸舒展分布,呈降值變化態勢,變化速率在老關廟構造至梓潼之間為最大,高濃度線覆蓋了魏城、豐谷鎮、文興場等構造,推測成都坳陷一帶存在高濃度區(圖9-6)。
圖9-6川西坳陷上三疊統須二段氣田水TDS等值線圖
(2)須四下段濃度場特徵
TDS變動幅度為10~220g/kg,濃度變化很大。川中隆起南部的TDS值為最大,為濃鹵水分布區,等值線由此向周圍呈遞降變化趨勢,大體以60~70g/kg濃度與川西前陸盆地分界。鹽井溝、平落壩和柘壩場構造附近為高濃度分布區,但分布范圍均很小,整個川西前陸盆地主要是鹵水和鹽水分布區。川西前陸盆地南部比北部的TDS濃度場強度要高(圖9-7)。
3.水化學場特徵
須二段是殘留海環境沉積,未見鹽類沉積層,據此,賦存其間的同生沉積水鹽度充其量不會超過海水均值質量濃度(35g/kg),但須二段氣田水現代質量濃度在前陸盆地的不同地區均比其初始質量濃度要高,已揭露的最高濃度比海水均值質量濃度高出4~5倍。
須四下段為陸相環境沉積,含有自生海綠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B含量大於100×10-6。
另據川西前陸盆地11口井砂岩膠結物的氧、碳同位素測定資料,採用基恩和韋伯於1964年建立的採用氧、碳同位素判別水體鹽度的公式
Z=2.048(δ13C+50)+0.498(δ18O+50)
計算Z值,按Z=120劃分鹹淡水的界限,Z>120為海水成因,<120為淡水成因。
須四下段19個砂岩膠結物中5個Z值略低於120,其他均>120,表明陸相湖盆與西部海水存在聯系,從沉積水成因而言可謂之海源陸相沉積水。鑒於須四下段比須二段沉積區范圍相對要大,淡水的侵入可使湖水出現時淡時鹹的動態變化,推測其同生沉積水濃度要比海水均值質量濃度低得多,推斷為20g/kg左右,因此,它比須二段同生沉積水濃度也要低得多。
但實際上須四下段氣田水質量濃度除在北邊界內側一帶較低外,前陸盆地內最高濃度為80~100g/kg,而川中隆起南部高達200g/kg。在河湖相砂、頁岩和煤的沉積層(不含鹽)中的水,出現如此之大的增高濃度是少見的。陸相沉積的砂泥岩中的水質量濃度通常不會超過海水的均值質量濃度。例如,松遼盆地白堊系—侏羅系水的TDS為7~10g/kg,准噶爾盆地三疊系—侏羅系的水為17~24g/kg,東海陸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世海灣相沉積層中的水<34g/kg,即使在四川盆地中、下三疊統海相含鹽岩的碳酸岩、白雲岩中的水也僅是200g/kg左右。
圖9-7川西坳陷上三疊統須四下段氣田水TDS等值線圖
由此斷言,須二段和須四下段氣田水在地質歷史進程中均經歷了自然歷史因素綜合作用的改造,最終以濃縮鹽化為主導作用營造和演化成為現代高鹽度的氣田水。具有富鋇貧硫酸根離子、硫酸鹽不飽和、碳酸鹽飽和的高濃度氣田水,兩者的水濃度均是由前陸盆地的西邊界朝東邊界方向呈增高變化態勢。須二段氣田水未受到滲入淡水的影響,而須四下段氣田水在前陸盆地北部的北邊界內側一帶遭受到滲入淡水侵入,形成了規模不大的淡化帶。
4.斜向垂直水化學分帶
為揭示水化學場的特性,研究中對須二、須四下段分別進行了分帶:一是從盆地內相同時代或不同時代組成的同一個含水系統地下水隨著盆邊至盆內埋藏深度的增大,其ρ(TDS)、組分濃度和離子比值等呈現的規律性,謂之斜向(或側向)垂直水化學分帶性;二是從盆內同一構造上不同時代的含水系統地下水的上述各類參數值隨著深度的加大呈現的規律性,謂之正向垂直水化學分帶性。
(1)須二段含水系統可分為兩個帶(圖9-8)
1)Ⅱ帶(或稱中帶)溶質遷移聚集鹵水帶
該帶埋深為1300~4100m,埋深變化幅度大;中—高溫還原環境;水型以Cl-Na·Ca型為主,次為Cl·HCO3-Na、Cl·HCO3-Na·Ca和HCO3·Cl-Na等多種水型。
2)Ⅲ帶(或稱下帶)溶質分異純化濃鹵水帶
該帶埋深為4100~4500m,埋深變動幅度較小,高溫強還原環境;水型以Cl-Na·Ca型為主,次為Cl-Na型。
圖9-8川西坳陷上三疊統須二段氣田水斜向垂直水化學分帶圖
(2)須四下段含水系統可分為三個帶(圖9-9)
1)Ⅰ帶(上帶)溶質遷移咸-鹽水帶
埋藏深度在川西坳陷北部為1100~3300m,埋藏深度變動很大。該帶主要分布在川西坳陷北部。氧化—還原環境。水型在坳陷邊界一帶為HCO3·SO4-Ca、HCO3·Cl-Ca型水,坳陷內轉變為HCO3·Cl-Na、Cl·HCO3-Na型水。按TDS值大小可分為兩個亞帶,Ⅰ1為鹹水帶,Ⅰ2為鹽水帶。
2)Ⅱ帶(中帶)溶質遷移聚集鹵水帶
埋藏深度在川西坳陷為1300~3700m,深度變動很大,該帶主要分布在川西坳陷南部以及川中隆起的西側。還原環境。水型以Cl-Na型為主,少數為Cl-Na·Ca、Cl·HCO3-Na、HCO3·Cl-Na·Ca型。
3)Ⅲ帶(下帶)溶質分異純化濃鹵水帶
埋藏深度在川西坳陷南部約3000m左右,分布范圍很小,在其相鄰的川中隆起南部的東側,分布范圍很廣。強還原環境。均為單一的Cl-Na·Ca型水。
上述須二段、須四下段含水系統各帶的水化學參數指標值見表9-4。
圖9-9川西坳陷上三疊統須四下段氣田水斜向垂直水化學分帶圖
5.正向垂直水化學分帶
經對水化學測試資料及其所在層位的優選,選擇坳陷北部的河灣場和柘壩場構造、坳陷南部的漢王場和大興西構造,揭示氣田水化學正向垂直分布規律性和分帶性。
(1)河場灣構造
TDS曲線由侏羅系的沙溪廟組至上三疊統呈增值變化(由0.95g/kg增至5.32g/kg),下延至下三疊統曲線呈降值變化(下降至3.12g/kg),至二疊系曲線呈顯著增值變化(增高至37.52g/kg),下延至志留系、奧陶系復又呈降值變化(降低到20.67g/kg直至3.07g/kg)。TDS經歷了增高—降低—增高(顯著)—降低的變化過程(圖9-10)。除二疊系水略大於海水的TDS均值外,其他層均小於海水TDS的均值,特別是三疊系的水遠低於海水的均值。
可見,在河灣場構造中幾乎接近地表的侏羅系至埋深4600m的奧陶系的水化學剖面中,TDS和構成TDS的主要組分Na+和Cl-濃度以及離子比值隨著埋藏深度的加大呈現的增降變化的規律性表明:該剖面具有正向—反向—正向—反向交替型垂直分帶的屬性。據水中溶解固體量ρ(TDS)和分量組分濃度以及c(Na)/c(Ca)等比值的特點,除二疊系和陸相侏羅系外,這類海相或與海水有關的沉積層中的水均已失去了其同生沉積水化學的特性,具有低TDS、低組分濃度、高c(Na)/c(Cl)值,是一個典型的淡化作用的剖面。
劍閣以北的龍門山北段前緣及米倉山前緣的上三疊統、下三疊統露頭區具有與河灣場類似的特徵。
圖9-10河場灣構造氣田水化學參數隨深度變化曲線圖
(正向—反向交替型剖面)
(2)柘壩場構造
TDS曲線由侏羅系至上三疊統呈增值變化,由1.88g/kg急增至93.21g/kg和133.45g/kg,下延至中三疊統急劇下降至1g/kg,整個曲線呈增高和降低變化趨勢(圖9-11)。上三疊統的遠高於海水的TDS值,而中三疊統的遠低於海水的TDS。
柘壩場構造的侏羅系至埋深3000~5500m中三疊統的水化學剖面呈現的規律性屬於正向—反向型剖面,在上三疊統以上為正向型剖面,其下為反向型剖面;上三疊統的水為鹽分的濃集帶,它高於海水均值濃度近4倍,為一種典型的深變質作用的沉積水;中三疊統已轉化為滲入成因水。
柘壩場構造垂向水化學特徵基本能代表梓潼坳陷、綿陽地區的垂向水化學變化特徵。
(3)大興西鼻狀構造
由侏羅系蓬萊鎮組至中三疊統雷口坡雷三段構成的TDS曲線,在侏羅系內由19.8g/kg增至49.07g/kg,上三疊統增至79g/kg,中三疊統為294g/kg。除蓬萊鎮組水的均值外,其他層位的水均高於海水的均值濃度(圖9-12)。
可見,大興西鼻狀構造井深2500~4300m的侏羅系至中三疊統水化學剖面是個完整的正向剖面,遵循濃縮鹽化、正向變質作用演化的結果。川西坳陷南部的彭縣、中江、成都邛崍等廣大地區均具有與大興西類似的垂向變化特徵。
(4)漢王場構造
TDS曲線由侏羅系至上三疊統呈增值變化(由0.72g/kg急增至須五上段48g/kg和須四下段117g/kg),下延直至二疊系呈降值變化(由16.66g/kg降至6.05g/kg以下),二疊系茅口灰岩的水與侏羅系自流井砂岩水的濃度持平,均小於lg/kg(圖9-13)。
TDS曲線構成增高和降低二段。上三疊統的水TDS遠大於海水的均值濃度,而中、下三疊統和二疊系的均低於海水的均值濃度。
由上特徵可見,漢王場構造上三疊統以上的水構成正向型剖面,以下的水構成反向型剖面;上三疊統的水是一種經歷了中等變質作用的沉積水;中下三疊統—二疊系的水是一種稀釋淡化、反向變質的滲入成因水。
圖9-11柘壩場構造氣田水化學參數隨深度變化曲線圖(正向—反向型剖面)
圖9-12大興西鼻狀構造氣田水化學參數隨深度變化曲線圖(正向型剖面)
二、水動力場與水動力分帶
1.上三疊統水壓系統特徵
按水動力能量來源,盆地水壓系統分為沉積水壓系統、淋濾(或滲入)水壓系統和淋濾-沉積(或沉積-淋濾)水壓系統3種類型。
圖9-13漢王場構造氣田水化學參數隨深度變化曲線圖(正向—反向型剖面)
按上述分類,川西坳陷內淺層侏羅系—白堊系與上三疊統分屬不同的水壓系統。其中,淺層侏羅系、白堊系出露地表面積大,受地表滲入水影響較大,屬淋濾水壓系統或淋濾-沉積水壓系統。
上三疊統在川西坳陷的西、北、南邊界外側有地層出露;在川中隆起上含水系統埋深顯著變淺,在威遠構造核部上三疊統裸露地表;在川東坳褶帶露頭發育規模最大。在露頭分布區,時有上升泉出露(圖9-14)。這種格局構成上三疊統半開敞型的水文地質構造系統。
圖9-14四川盆地華鎣山以西上三疊統須四下段折算水位等值線圖
(1)須二段水壓系統
川西坳陷須二段水文地質開啟程度很差,為沉積成因水分布區。
其一,川西須二段氣田水位於西部,滲入水在水靜壓力驅動下路經川中隆起,至少要運移120km才能到達川西前陸盆地;其二,須二段在營山、南充、遂寧一線以東尖滅。因此,川東和威遠隆起上三疊統露頭中的上升泉不是須二段氣田水的排泄點;其三,須二段氣田水在川西前陸盆地內分布的均是鹵水和濃鹵水;其四,坳陷周邊分布的上升泉水的TDS很低,是局部地段水循環的排泄點。
(2)須四下段水壓系統
其一,坳陷北邊界內側和西邊界內側的江油一帶缺失該段,霧中山構造上該段裸露地表,表明須四下段在侏羅系沉積前已遭受到淋濾作用;其二,該段氣田水的現代濃度(20~30g/kg)是坳陷內的最低值,顯示其稀釋淡化反向變質作用的佐證;其三,川西前陸盆地周邊的上升泉為淡水,是局部地段水循環的排泄點,威遠隆起的上升泉是下三疊統嘉陵江組嘉三段黑鹵(因鹵水呈黑色)的排泄點,並非須四下段氣田水排泄點。
總之,川西坳陷侏羅系—白堊系、須二段和須四下段屬三個獨立的含水系統。其中,須二段和須四下段氣田水為沉積水壓系統,處在區域水文地質開啟程度較差的位置上。由於含水系統埋深大,承受的地靜壓力大,經受的壓實作用強,溫壓高,還原性強,十分利於水與圍岩之間發生物質成分的交換,水中穩定性組分Na+、Cl高度富集,而非穩定性組分Ca2+、Mg2+、
2.水動力場分帶特徵
由須二水頭及水動力帶分布圖(圖9-15、9-16)可以看出,須二段氣田水滲流場分布的特點如下。
圖9-15川西坳陷上三疊統須二段水頭等值線圖
圖9-16川西坳陷上三疊統須二段水動力分帶圖
(1)在綿陽、梓潼、劍閣、蒼溪一帶為水頭高值帶,構成水壓形成帶。水頭值由水壓形成帶向四周呈降值變化,即氣田水由水壓形成帶向四周卸壓帶方向流動,形成離心型(偏於坳陷東側)流動。
(2)在綿陽至彭縣之間,以及邛崍至彭山之間的較大范圍內水頭等值線排列異常稀疏,為氣田水的穩壓帶,水處於滯流狀態。
(3)在水壓形成帶和穩壓帶的外圍,水頭等值線排列緊密,水頭梯度較大,流動速率較快,為氣田水的卸壓帶。
(4)在坳陷北段的西邊界內側一帶,南部的邛崍和彭山一帶以3000m水頭等值線的外側為低水頭值分布區,是氣田水的主要卸壓帶,也即是氣田水的隱伏排泄帶。
(5)根據滲流場水頭等值線分布的形態推測,毗鄰坳陷的川中隆起西側是氣田水流動的指向。
須四下段氣田水滲流場分布的基本特點與須二段氣田水滲流場分布的圖形形態十分相似,故不另贅述。兩者差異主要是須四下段氣田水水頭值或滲流場強度比須二段的要低,水頭等值線排列也不如須二段的緊密,水壓形成帶的分布范圍略有位移,穩壓帶的分布范圍和形態略有變異等。
可見,須二段和須四下段氣田水的滲流場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均表現為以水壓形成帶為中心,地下水向穩壓帶、卸壓帶流動的特徵(圖9-17),只是在龍門山前緣等露頭區有小范圍的地表水混入,但作用深度很小。而侏羅系—白堊系則不同,淺層受地表水淋濾(或滲入)影響范圍和深度均較大,從而地下水的滲流方向和深層沉積水不同,地下水從淺部向深部流動,只在凹陷較深部位發育范圍較小的水壓形成帶。
圖9-17川西坳陷地下水動力系統剖面示意圖
三、水化學場、水動力場與油氣富集的關系
地下水的化學場與滲流場是地下水屬性的兩個側面,因此可將水化學、水動力及其所在地球化學環境聯合在一起,統稱為地下水地球化學動力帶,通常可分為氧化環境的溶質遷移的水交替流暢帶(或卸壓帶和排泄帶),氧化-還原或還原環境溶質遷移聚集的水交替遲緩帶(或穩壓帶和滯流帶)和還原或強還原環境的溶質分異純化的水交替阻滯帶(或水壓形成帶)三種類型。
1.氣田水地球化學動力帶的劃分
根據須二段和須四下段氣田水化學場和滲流場的分布規律性,結合地球化學環境,可將須二段氣田水分為3個帶。
(1)還原環境溶質遷移聚集的卸壓帶
該帶分布在前陸盆地北部的綿竹、安縣、江油、劍閣、蒼溪一線的北西地區,前陸盆地南部的中江、彭縣以南至溫江、大邑以北以及新津、蒲江以東和平落壩以西的地區;
(2)溶質遷移聚集的穩壓帶
該帶分布在豐谷鎮、新場以南與中江、彭縣以北之間,以及大邑、名山、彭山圍限的地區;
(3)強還原環境溶質分異純化的水壓形成帶
該帶分布在綿陽、梓潼、蒼溪一線以東的地區。
須四下段氣田水可分為氧化-還原環境或還原環境溶質遷移的卸壓帶,還原環境溶質遷移聚集的穩壓帶和強還原環境溶質遷移聚集的水壓形成帶(高壓帶)3個帶,各帶的分布范圍與須二段氣田水十分相似,但各帶的分布形態和范圍略有變化,故不再贅述。
2.氣田水地球化學動力帶與天然氣聚集
(1)水壓形成帶
從滲流場圖上看,已知高壓含氣構造主要分布在水壓形成帶的位置上,諸如白龍場、思依場、文興場、老關廟、豐谷鎮等,水體流動緩慢。水化學方面,該帶處於溶質分異純化的高溫強還原環境,是水型以Cl—Na·Ca為主的濃鹵水分布區。
由於川西上三疊統泥岩和煤層不斷生烴、坳陷快速沉降、儲層物性和連通性差,孔隙流體不易排出,長期處於擠壓環境等因素的疊加和綜合作用,坳陷內的大部分地區上三疊統具異常高壓。尤其是水壓形成帶范圍內壓力系數在1.8以上。
據國內外學者研究(杜栩等,1994;華愛剛等,2000),當壓力系數大於1.8以後,由於孔隙流體壓力大於上覆岩層的破裂壓力,有利裂縫的形成。Л.Л.CKOTT等通過水力壓裂研究表明,岩石的含水飽和度越大,水力壓裂的壓力就越小,就越有利於形成裂隙。裂縫在改善與提高流體的滲濾條件和加強水力聯系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該帶內發育的氣藏開發中一般具初產高、產量遞減快的特徵,但產水量較低,加大開采量亦不會引起水侵和水淹。
可見,水壓形成帶內局部地區仍具有相當大的勘探潛力,但由於儲層和裂縫分布的非均質性強,大范圍具統一的壓力系統的油氣藏難以形成,每一個「儲滲體」即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氣藏,成藏的主控因素是裂縫發育帶。
(2)穩壓帶
穩壓帶氣田水處於溶質遷移聚集的中—低溫還原環境,該環境是水型多變的鹽水-鹵水分布區,地下水處於滯流狀態,有利油氣保存,配合以裂縫、圈閉、古隆起背景等條件,有利於成藏。目前發現的合興場、平落壩、八角場、大興西等氣田處於穩壓帶(水頭值穩定)的位置上,它們均具有儲層非均質性強,邊、底水不活躍的特徵。其中,合興場氣田距離水壓形成帶較近,為一個緻密砂岩領域內較為常規的氣藏,既有受背斜控制、有一定氣水邊界的基本特徵,同時又有含氣范圍內儲層非均質、含水飽和度高、壓力高異常和底水不活躍等非常規特點。
(3)卸壓帶
卸壓帶氣田水處於溶質遷移聚集的中—低溫還原環境,也是水型多變的鹽水-鹵水分布區,一般水動力較強,地下水較活躍,儲層物性好,或因裂縫發育造成地下水疏導較容易,形成卸壓,構造圈閉有利油氣聚集。但過度開發容易造成氣藏邊水的推進和氣井面臨水淹的可能。該帶內目前已經發現中壩、九龍山氣田。
3.有利勘探區帶的水文地質預測
在上述水化學場、水動力場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氣藏和含氣構造分布特點、構造和沉積特徵,根據不同區帶水文地質條件對油氣運移和保存條件的作用大小,將川西坳陷上三疊統劃分為最有利水文帶、有利水文帶、較有利水文帶和較差水文帶(未列入表內)4個等級(表9-6,圖9-18)。
(1)最有利水文帶
該帶分布在川西坳陷南部的灌口-平落壩斷褶帶(Ⅱ-4-1)和大興鼻狀構造帶(Ⅱ-5-2)。該帶在現代地球化學動力帶上,處在川西坳陷須二段和須四下段氣田水還原環境溶質遷移聚集的穩壓帶(滯流帶)的位置上。具有如下特徵。
圖9-18川西坳陷上三疊統氣田水分帶評價圖
1)該區須四段氣田水質量濃度TDS是川西坳陷內分布的最高地帶,各類參數值構成5「低」
2)該區處在川西坳陷氣田水滲流場南段的第二個穩壓帶的位置上,穩壓帶水處於滯流狀態,進入穩壓帶內的油氣在重力、浮力等作用下較易聚集成藏,成藏後又具備氣藏保存的條件。
(2)有利水文帶
該帶分布在川西坳陷北部的綿竹-蒼溪低幅隆起帶(Ⅱ-3)的老關廟-九龍山低幅隆起帶(Ⅱ-3-2)的南段和孝泉-豐谷隆起帶(Ⅱ-3-1),以及溫江-什邡坳陷帶(Ⅱ-5-1)的彭縣北端一帶,三者沿NE—SW向連接成一體。
構成有利地帶的理由是該帶處在川西坳陷須二段和須四下段氣田水還原環境溶質遷移聚集的穩壓帶和強還原環境溶質分異純化的高壓帶的位置上。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1)該區須二段氣田水的質量濃度ρ(TDS)是川西坳陷最高的,須四下段氣田水比須二段濃度偏低,但亦為鹵水,最高濃度達80g/kg,各類水化學參數值亦具有前述的5低2高的特點。須四下段在不同程度上經受了淡水入滲的影響,但涉及范圍有限。
2)該區白龍場為水壓形成帶的中心,一直至SW向的豐谷鎮組成水壓形成帶,再向SW延伸,至彭縣一帶相接的是穩壓帶,在穩壓帶內已查明有合興場氣藏、鴨子河含氣構造。在水壓形成帶之西側和北側銜接的是卸壓帶,水力梯度增大,流速增快,在流體運移指向的前緣,存在中壩和九龍山須二段氣藏,但在水壓形成帶內至今查明的均是含氣構造。
因此,在該區白龍場至老關廟含氣構造一線的東西兩側、老關廟與豐谷鎮之間、綿陽之北和彭縣之北等地區布井勘探,期望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3)較有利水文帶
該帶由龍門山北段前緣構造帶(Ⅱ-1.2)和坳陷南部東側的洛帶-鹽井溝隱伏褶皺帶(Ⅱ-6-1)組成。
1)龍門山中北段前緣構造帶
該帶位於川西坳陷滲流場中隱伏排泄帶(卸壓帶)位置上,是在水壓形成帶(高壓帶)驅動流體運移指向的前緣地帶,水頭等值線呈弧形向中壩地區匯聚,水頭梯度大,距離高壓帶又近,這是十分利於油氣聚集的條件。
2)洛帶-鹽井溝隱伏褶皺帶
①該帶位於川西坳陷須四下段氣田水滲流場中隱伏泄水帶的位置上。②該帶氣田水化學參數值均標志著氣田水為濃縮鹽化、正向變質作用的地球化學階段,有利於油氣聚集和保存。但喜馬拉雅期強烈的擠壓和斷裂活動,使前陸盆地南部斷裂發育,水文地質開啟程度較高,對油氣的保存不利。
(4)較差水文帶
除上述成藏最有利、有利和較有利地段外,坳陷內其他構造帶均可列入該地帶。諸如前陸盆地北部的海棠鋪-厚壩斷褶帶(Ⅱ-1-1)、梓潼-劍閣凹陷(Ⅱ-2),南部的霧中山-三和場斷褶帶(Ⅱ-4-2)、龍泉山斷褶帶(Ⅱ-6-2)等。經鑽探證實:坳陷北部厚壩1井上三疊統缺失;青林口1井須一段至須四段無油氣顯示;海棠鋪江1井須家河組無油氣顯示;河場灣1井須一段至須四段均為低濃度的滲入水,是典型的淡化帶;雙魚石魚1井須一段至須四段無油氣顯示;讓水1井缺失須四段,須二段、須一段均為干層。
在坳陷南部西側的三和場構造1井,須四上段出微氣,須四下段為水層,鑽井過程中在自流井組、須四下、須五段漏失泥漿十分嚴重。霧中山構造1井須四下段裸露地表,埋深很淺。坳陷南部東側的龍泉山3井,須五下段微氣。龍泉山5井侏羅系沙溪廟組、須四段、須五段均為水層。
從水文地質上看,上述構造帶均位於坳陷邊界附近,如坳陷西邊界的北段和北邊界一帶,上三疊統埋深較淺,缺失須四下段,水文地質開啟程度好,以淋濾剖面居多,導致邊界內側受滲入水影響,上三疊統水的濃度較低。各類水化學參數值向滲入水特徵方向演化。坳陷西邊界南段,上三疊統埋深較淺,須四下段靠近或裸露地表,水文地質開啟程度較好。坳陷南段東邊界一帶,在上三疊統上部須五段和侏羅系存在氣層,但其鄰近的鑽井中均為水層;斷層裂隙發育,水文地質開啟程度好,不利油氣保存。
⑼ 1949年四川高縣九區幫樹鄉三溪村是現在什麼地方
為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關於開展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的部署,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日前,四川省委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公布全省首批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名單。其中, 崇州市白頭鎮等44個鎮(鄉)為四川省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四川天府新區煎茶街道老龍村等399個村為四川省鄉村治理示範村 。
鄉村治理示範村鎮是鄉村治理的引領力量,將為鄉村有效治理提供不同的模式和樣板。據悉,名單由各地創建、推薦上報,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直有關部門共同評審、復核和公示,最終經四川省委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認定。
四川省首批
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名單
一、鄉村治理示範鄉(鎮)(44個)
成都市(4個) 崇州市白頭鎮、大邑縣安仁鎮、溫江區萬春鎮、郫都區唐昌鎮
自貢市(2個) 大安區何市鎮、榮縣雙石鎮
攀枝花市(1個)米易縣撒蓮鎮
瀘州市(2個) 納溪區大渡口鎮、合江縣大橋鎮
德陽市(2個) 綿竹市九龍鎮、羅江區鄢家鎮
綿陽市(3個) 安州區花荄鎮、三台縣蘆溪鎮、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
廣元市(2個) 昭化區昭化鎮、朝天區曾家鎮
遂寧市(3個) 射洪市瞿河鎮、蓬溪縣天福鎮、大英縣隆盛鎮
內江市(2個) 隆昌市普潤鎮、威遠縣界牌鎮
樂山市(3個) 井研縣集益鎮、沙灣區葫蘆鎮、市中區悅來鎮
南充市(3個) 閬中市天宮鎮、營山縣清水鄉、南部縣八爾湖鎮
宜賓市(3個) 翠屏區李庄鎮、南溪區劉家鎮、敘州區樟海鎮
廣安市(2個) 鄰水縣柑子鎮、武勝縣飛龍鎮
達州市(2個) 渠縣中灘鎮、達川區百節鎮
巴中市(2個) 恩陽區下八廟鎮、平昌縣土興鎮
雅安市(2個) 漢源縣九襄鎮、名山區茅河鎮
眉山市(2個) 仁壽縣曹家鎮、東坡區三蘇鎮
資陽市(1個) 安岳縣文化鎮
阿壩州(1個) 汶川縣映秀鎮
甘孜州(1個) 丹巴縣甲居鎮
涼山州(1個) 會理縣鹿廠鎮
二、鄉村治理示範村(社區)(399個)
成都市(34個)
四川天府新區煎茶街道老龍村
成都東部新區賈家街道菠蘿村
龍泉驛區柏合街道寶獅村
青白江區城廂鎮十八灣村
新都區斑竹園街道三河村
溫江區萬春鎮幸福村
溫江區萬春鎮和林村
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
雙流區永安鎮付家壩社區(原白果村並入)
雙流區黃龍溪鎮川江村
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
郫都區唐昌鎮先鋒村
郫都區安德街道廣福村
新津區永商鎮烽火村
新津區花源街道東華村
簡陽市平泉街道荷橋村
都江堰市天馬鎮金陵社區
都江堰市青城山鎮泊江社區
都江堰市蒲陽街道棋盤社區
彭州市隆豐街道石迎村(原迎春村)
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
彭州市葛仙山鎮熙玉村
邛崍市羊安街道界牌村
邛崍市固驛街道開元村
崇州市隆興鎮群安村
崇州市白頭鎮五星村
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
金堂縣又新鎮祝新村
金堂縣棲賢街道梨花溝村
金堂縣淮口街道龔家村
大邑縣安仁鎮新福社區(原新福村)
大邑縣沙渠街道祥龍社區(原祥和村)
蒲江縣鶴山街道獅子樹村
蒲江縣壽安街道插旗山村
自貢市(20個)
自流井區榮邊鎮尖山村
自流井區飛龍峽鎮新國村
貢井區成佳鎮吳家祠村
貢井區橋頭鎮白房村
大安區三多寨鎮八甲村
大安區何市鎮瓦高村
大安區新店鎮共和村
大安區牛佛鎮關刀村
沿灘區永安鎮雲龍村
沿灘區九洪鄉蓮花村
沿灘區沿灘鎮詹井村
沿灘區仙市鎮百勝村
榮縣來牟鎮一洞橋村
榮縣雙石鎮蔡家堰村
榮縣鼎新鎮西堰村
富順縣代寺鎮李子村
富順縣獅市鎮馬安村
富順縣鄧井關街道新灣村
富順縣板橋鎮柑竹灣村
富順縣騎龍鎮大田村
攀枝花市(8個)
米易縣撒蓮鎮禹王宮村
米易縣白馬鎮高龍村
仁和區大田鎮榴園村
仁和區大龍潭鄉混撒拉村
鹽邊縣紅格鎮紅格村
鹽邊縣紅格鎮昔格達村
東區銀江鎮沙壩村
西區格里坪鎮格里坪村
瀘州市(20個)
江陽區丹林鎮梨花村
江陽區黃艤鎮羅灣村
江陽區通灘鎮鳳龍村
江陽區華陽街道西岸村
龍馬潭區特興街道走馬村
龍馬潭區特興街道魏園村
龍馬潭區雙加鎮大沖頭村
納溪區大渡口鎮鳳凰湖村
納溪區豐樂鎮馬村
納溪區護國鎮梅嶺村
瀘縣石橋鎮洪安橋村
瀘縣牛灘鎮新林村
瀘縣喻寺鎮譚壩村
合江縣白米鎮斗笠村
合江縣真龍鎮瓦房村
合江縣荔江鎮花桂村
古藺縣永樂街道麻柳灘村
古藺縣箭竹苗族鄉前豐村
敘永縣水尾鎮廣木村
敘永縣敘永鎮紅岩村
德陽市(20個)
旌陽區孝感街道紅伏村
旌陽區德新鎮五星村
旌陽區東湖街道高槐村
羅江區白馬關鎮萬佛村
羅江區調元鎮順河村
羅江區新盛鎮老君村
羅江區鄢家鎮星光村
綿竹市孝德鎮年畫村
綿竹市九龍鎮棚花村
綿竹市劍南街道五星村
綿竹市孝德鎮年俗村
什邡市鎣華鎮石門村
什邡市皂角街道箭台村
什邡市馬井鎮雙石橋村
廣漢市高坪鎮李堰村
廣漢市三水鎮友誼村
廣漢市連山鎮沙田村
中江縣輯慶鎮尖寨村
中江縣通濟鎮苕坡村
中江縣普興鎮山川村
綿陽市(26個)
遊仙區仙鶴鎮洛水村
遊仙區小梘鎮遇仙村
遊仙區魏城鎮紅岩村
涪城區楊家鎮楊家社區
涪城區新皂鎮劉家坪村
涪城區楊家鎮鮮家壩村
安州區花荄鎮紅武村
安州區塔水鎮七里村
安州區河清鎮同盛村
三台縣蘆溪鎮涪城村
三台縣永明鎮永明村
三台縣立新鎮高棚村
三台縣新德鎮嶄山村
鹽亭縣巨龍鎮鍾溝村
鹽亭縣大興回族鄉林園村
梓潼縣許州鎮天寶村
梓潼縣文昌鎮東風村
江油市新安鎮黑灘村
江油市大康鎮星火村
平武縣高村鄉民主社區
平武縣鎖江羌族鄉黃坪村
北川羌族自治縣桃龍藏族鄉九成村
北川羌族自治縣壩底鎮通坪村
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村
高新區永興鎮銀花湖村
仙海區沉抗鎮抗香村
廣元市(20個)
蒼溪縣五龍鎮雙樹村
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
蒼溪縣白鶴鄉古泉村
蒼溪縣岳東鎮青龍村
旺蒼縣東河鎮南鳳村
旺蒼縣嘉川鎮五紅村
旺蒼縣木門鎮三合村
劍閣縣鹽店鎮五指村
劍閣縣金仙鎮西河村
劍閣縣普安鎮水池村
劍閣縣下寺鎮中心村
青川縣喬庄鎮張家村
青川縣青溪鎮陰平村
利州區三堆鎮井田村
利州區大石鎮青嶺村
利州區盤龍鎮深溝村
昭化區昭化鎮朝陽村
昭化區射箭鎮五房村
朝天區朝天鎮明月村
朝天區羊木鎮新山村
遂寧市(15個)
船山區河沙鎮鳳凰村
船山區河沙鎮梓桐村
船山區保升鎮寶鳳村
安居區三家鎮蘆城村
安居區磨溪鎮老木埡村
安居區攔江鎮廣福村
射洪市沱牌鎮二教寺村
射洪市大榆鎮龍鳳泉村
射洪市香山鎮桃花河村
蓬溪縣常樂鎮拱市村
蓬溪縣大石鎮牛角溝村
蓬溪縣任隆鎮八角村
大英縣卓筒井鎮為干屏村
大英縣玉峰鎮斗笠村
大英縣回馬鎮山河村
內江市(14個)
市中區永安鎮尚騰新村
市中區朝陽鎮黃桷橋村
東興區田家鎮正子村
東興區椑木鎮紅林村
東興區高梁鎮楊嶺村
隆昌市普潤鎮印壩村
隆昌市古湖街道古宇村
隆昌市聖燈鎮三台村
資中縣重龍鎮楊柳灘村
資中縣公民鎮高石壩子村
資中縣雙龍鎮三柏村
威遠縣向義鎮四方村
威遠縣嚴陵鎮興家村
威遠縣界牌鎮南強村
樂山市(26個)
市中區蘇稽鎮程扁村
市中區平興鎮三聖村
市中區悅來鎮荔枝彎村
五通橋區金山鎮杏林村
五通橋區竹根鎮龍門村
沙灣區太平鎮羅一村
沙灣區福祿鎮龍柱村
沙灣區踏水鎮柏林村
金口河區金河鎮曙光村
峨眉山市符溪鎮戰斗村
峨眉山市龍門鄉山河村
峨眉山市綏山鎮荷葉村
犍為縣壽保鎮鄧壩村
犍為縣舞雩鎮銀橋村
犍為縣清溪鎮灌引村
井研縣純復鎮田家溝村
井研縣研城街道新興村
井研縣竹園鎮高石坎村
井研縣高鳳鎮紅星村
夾江縣新場鎮東風村
夾江縣馬村鎮龔溝村
夾江縣漹城街道雲吟村
沐川縣沐溪鎮三溪村
峨邊彝族自治縣五渡鎮銅河村
峨邊彝族自治縣毛坪鎮雲心村
馬邊彝族自治縣荍壩鎮茶葉村
南充市(25個)
順慶區瀠溪街道板凳埡村
順慶區漁溪鎮漁溪橋村
高坪區江陵鎮元寶山村
高坪區闕家鎮利光村
嘉陵區李渡鎮閣老村
嘉陵區一立鎮塘灣村
閬中市天宮鎮天宮院村
閬中市天宮鎮寶珠村
閬中市洪山鎮良善埡村
閬中市飛鳳鎮橋亭村
南部縣萬年鎮碾盤村
南部縣東壩鎮打鼓山村
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
南部縣楠木鎮牌坊村
西充縣古樓鎮趙家廟村
西充縣義興鎮鹽水埡村
儀隴縣日興鎮白塔九灣村
儀隴縣福臨鄉建華村
儀隴縣賽金鎮芝蘭壩村
儀隴縣銅鼓鄉龍家店村
營山縣老林鎮麻柳村
營山縣淥井鎮興雲村
蓬安縣利溪鎮花房子村
蓬安縣興旺鎮三青溝村
蓬安縣楊家鎮伏嶺村
宜賓市(25個)
翠屏區李庄鎮高橋社區村
翠屏區李庄鎮安石村
翠屏區金坪鎮羅家社區村
翠屏區牟坪鎮龍興社區村
南溪區劉家鎮大廟村
南溪區裴石鎮月亮灣社區村
敘州區樟海鎮瓦房社區村
敘州區蕨溪鎮後壩社區村
敘州區柏溪街道喜龍社區村
敘州區柏溪街道少峨社區村
江安縣陽春鎮姜廟社區村
江安縣下長鎮民主村
長寧縣梅白鎮洪漠村
長寧縣長寧鎮馬村
高縣來復鎮大屋社區村
高縣慶嶺鎮橋坎村
筠連縣騰達鎮春風村
筠連縣巡司鎮銀星村
珙縣上羅鎮代家村
珙縣巡場鎮三合村
興文縣僰王山鎮水瀘壩社區村
屏山縣錦屏鎮錦屏社區村
屏山縣錦屏鎮萬渦村
三江新區雙城街道崇德社區村
「兩海」示範區竹海鎮農林村
廣安市(20個)
廣安區大龍鎮光明村
廣安區大龍鎮戰斗村
廣安區大龍鎮干埝村
廣安區大安鎮夏家村
前鋒區代市鎮長五村
前鋒區虎城鎮水口村
華鎣市華龍街道柏木山村
華鎣市永興鎮馬架坪村
岳池縣石埡鎮張口樓村
岳池縣白廟鎮鄭家村
岳池縣顧縣鎮羊山湖村
岳池縣九龍街道馬鞍山村
岳池縣苟角鎮石板坡村
武勝縣猛山鄉萬民村
武勝縣三溪鎮觀音橋村
武勝縣飛龍鎮盧山村
鄰水縣觀音橋鎮大安寨村
鄰水縣柑子鎮桅子村
鄰水縣城北鎮金埡村
鄰水縣石滓鎮大河壩村
達州市(21個)
通川區磐石鎮譚家溝村
通川區青寧鎮岩門社區
通川區碑廟鎮石筍村
達川區百節鎮肖家村
達川區萬家鎮五洞村
達川區雙廟鎮南嶽寺社區
萬源市石塘鎮瓦子坪村
萬源市舊院鎮龍潭河村
宣漢縣渡口土家族鄉桃溪村
宣漢縣黃金鎮康樂村
宣漢縣漆樹土家族鄉朝陽村
大竹縣廟壩鎮長樂村
大竹縣清水鎮老書房何家村
大竹縣川主鄉平橋村
大竹縣團壩鎮農華村
渠縣臨巴鎮涼橋村
渠縣岩峰鎮回龍村
渠縣定遠鎮團寨村
渠縣萬壽鎮靈感社區
開江縣任市鎮竹溪村
開江縣回龍鎮鎖口廟村
巴中市(13個)
巴州區水寧寺鎮枇杷村
巴州區大和鄉界牌村
恩陽區下八廟鎮萬壽村
恩陽區上八廟鎮來鳳村
南江縣赤溪鎮西廂村
南江縣正直鎮長灘村
南江縣公山鎮橋壩村
通江縣民勝鎮鸚哥嘴村
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
通江縣廣納鎮龍家扁村
平昌縣土興鎮華山村
平昌縣金寶街道五馬社區
平昌縣白衣鎮長嶺村
雅安市(20個)
雨城區草壩鎮均田村
雨城區上里鎮五家村
雨城區周公山鎮余家村
名山區茅河鎮香水村
名山區萬古鎮紅草村
名山區中峰鎮海棠村
天全縣仁義鎮紅軍村
天全縣喇叭河鎮紫石關村
天全縣樂英鄉愛國村
蘆山縣龍門鎮青龍場村
蘆山縣龍門鎮隆興村
寶興縣大溪鄉曹家村
寶興縣穆坪鎮雪山村
滎經縣龍蒼溝鎮發展村
滎經縣新添鎮廟崗村
漢源縣九襄鎮三強村
漢源縣片馬鄉然莫村
漢源縣清溪鎮同心村
石棉縣安順場鎮安順村
石棉縣美羅鎮坪陽村
眉山市(20個)
東坡區尚義鎮龔村
東坡區三蘇鎮新西村
東坡區秦家鎮大佛村
東坡區萬勝鎮新星村
東坡區多悅鎮正山口村
彭山區黃豐鎮團結村
彭山區鳳鳴街道江漁村
仁壽縣高家鎮鷹頭村
仁壽縣曹家鎮梨樹社區
仁壽縣大化鎮水利社區
仁壽縣珠嘉鎮棚村村
仁壽縣文宮鎮石家社區
洪雅縣七里坪鎮七里坪社區
洪雅縣止戈鎮青杠坪村
洪雅縣止戈鎮止火街社區
洪雅縣中保鎮聯豐村
洪雅縣槽漁灘鎮玉嵐村
丹棱縣張場鎮萬年村
丹棱縣仁美鎮桂香村
青神縣青竹街道蘭溝村
資陽市(13個)
雁江區豐裕鎮高洞村
雁江區保和鎮晏家壩村
雁江區丹山鎮大佛村
雁江區中和鎮明月村
安岳縣文化鎮燕橋村
安岳縣文化鎮隆恩村
安岳縣岳新鄉桃坎村
安岳縣岳陽鎮柳溪村
安岳縣卧佛鎮卧佛村
樂至縣龍門鎮農科村
樂至縣龍門鎮金鼓村
樂至縣寶林鎮雙碑村
樂至縣東山鎮孔雀寺村
阿壩州(13個)
馬爾康市黨壩鄉格爾威村
黑水縣知木林鎮維多村
阿壩縣查理鄉神座村
汶川縣映秀鎮漁子溪村
紅原縣安曲鎮哈拉瑪村
金川縣勒烏鎮角木牛村
茂縣鳳儀鎮甘青村
松潘縣進安鎮牟尼溝村
壤塘縣蒲西鄉斯躍武村
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
若爾蓋縣紅星鎮塔哇村
小金縣達維鎮夾金村
九寨溝縣漳扎鎮中查村
甘孜州(13個)
康定市姑咱鎮若吉村
瀘定縣瀘橋鎮海子環環村
丹巴縣墨爾多山鎮八科村
九龍縣魁多鎮里伍村
道孚縣麻孜鄉溝爾普村
爐霍縣雅德鄉交納村
新龍縣博美鄉仁乃村
德格縣龔埡鎮雨托村
雅江縣西俄洛鎮傑珠村
理塘縣甲窪鎮卡娘村
鄉城縣青德鎮仲德村
稻城縣巨龍鄉然央村
得榮縣松麥鎮扎格村
涼山州(13個)
西昌市安寧鎮鳳凰村
德昌縣樂躍鎮高豐村
會理縣城北街道三元村
會東縣魚城街道魚山社區
寧南縣寧遠鎮梓油村
普格縣五道箐鄉洛果村
昭覺縣特布洛鄉谷莫村
金陽縣熱柯覺鄉丙乙底村
雷波縣馬頸子鎮甲谷村
甘洛縣玉田鎮覺鐵村
冕寧縣復興鎮建設村
鹽源縣衛城鎮大堰溝村
木里縣沙灣鄉沙灣村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新聞、成都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