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玉蘭花劫仁中傑第三部

玉蘭花劫仁中傑第三部

發布時間: 2022-03-22 04:28:15

Ⅰ 許三觀一共賣了幾次血

12次。老師上課講到這個,我一網路,全是11次,然後老師講是12次,真尷尬

Ⅱ 兩株玉蘭樹採用了什麼記敘順序

兩株玉蘭樹採用了時間記敘順序
玉蘭樹的生長是有著那麼多的坎坷,有人說是這病,有人說是那病,甚至作者自己也差點砍了它,然而,就在「病痛」中,它獨自「扛」了過來,這一顆幼小而又帶病的玉蘭樹最終能開花,正是生命頑強的完美體現。而這種劫後重生,自然更值得珍惜。這也告訴我們不論多麼卑微的生命,都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因此,作者「多了一縷人生況味的感受」。
附原文:
兩株玉蘭樹
陳忠實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墳頭燒了一堆被視為陰幣的黃紙。盡管明知這是於逝者沒有任何補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著一種甚為急切的情緒。自己心裡明白,上墳燒紙和跪拜的行為,無非是為消解對父母恩德虧欠太多的負疚心理,獲得一種安慰。
天氣很好。溫潤的風似有若無。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陽光下,原坡和河川滿眼都是蓬勃的綠色和黃色,綠的是返青的麥苗,黃的是盛開的油菜花,間有零星散落在坡樑上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閑聊。許是那種負疚心緒得到消解,許是得了這明媚春色的滋潤,竟是一種難得的輕松和平靜。記不得是誰頗為驚詫地叫了一聲,玉蘭樹開花了。我便朝大門右側的玉蘭樹看去,在樹梢稍下邊的一根分枝上,有兩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顫,驚喜得輕叫一聲,從坐著的小凳上站起來,幾步走到玉蘭樹下,久久觀賞那兩朵玉蘭花。那是兩朵剛剛綻放的玉蘭花,雪白,鮮嫩,纖塵不染,自在而又盡情地展示在細細的一根枝條上,潔白如玉,便想到玉蘭花的名字確屬恰切。玉蘭樹尚不見一片葉子,葉芽剛剛在枝條上突出一個個小豆般的苞,花兒卻綻放了。我久久地看那兩朵花兒,竟然不忍離去。玉蘭花在我其實也算不得稀罕,見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發生一縷不尋常的驚喜,這是開在自家屋院里的玉蘭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蘭樹苗,便有了一種情結;還有一種非常因素,就是這株玉蘭樹苗成長過程的障礙性經歷,曾經讓我頗費過一番心思。
幾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讀書寫字,一位在灞河灘苗圃打工的鄉黨,閑聊中聽說我喜歡玉蘭花,便給我送來一株不過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門右側的圍牆根下挖坑栽下了。為了便於澆水和保護,我在玉蘭幼苗四周用磚箍了一圈護欄。得到我的用心守護和澆灌,玉蘭樹苗日見躥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機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現。恰好盼到玉蘭樹應該發苞開花的規定期樹齡,不僅沒有開花,失望且不論,等到葉子成型,我發現了非常的徵象,本應是深綠色的葉子,卻呈現著淺黃;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曬的時候,各種樹葉都變得深綠近青的顏色,我的玉蘭樹葉反而由淺黃變得幾乎透亮了。任誰都會看出這是一種病態的表徵。村裡鄉黨見了,有說是蠐螬咬了樹根,有說是缺肥,有說是化肥施多燒了根,等等。後兩種說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時填的是農家糞土,不缺肥更不會發生燒根的事,倒是蠐螬啃食樹根有可能發生,卻也無可奈何。我曾扒土尋找蠐螬,一隻也未見到。我就懷疑大約是玉蘭根自身發生了什麼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蘭樹仍然是滿樹病態的黃葉,自然不會開花了。我便有所動搖,這株病態的樹會不會自愈?需得幾年才能緩解過來?如果等過幾年不僅緩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會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著钁頭刨挖的一瞬,卻似乎聽到一種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黃葉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舉不起钁頭來。突然想到,任它繼續存在著,如果真的挨過了病患,當一樹健康墨綠的葉子呈現在小院里的時候,我會獲得一種別樣的欣慰和鼓舞;如果萬一病患發展到發生枯死,再換植一株也無妨,這株玉蘭樹便保存下來。約略記得去年夏天回家,玉蘭樹的葉子變綠了,盡管仍不像正常的葉子那麼深色近青的綠,卻不是往年那種透亮的黃色了,我不由得慶幸,它的病情緩解了,更慶幸我握在手裡的钁頭沒有舉起來……今年,這株玉蘭樹開花了。盡管只有兩朵,卻是一種美的生命的勝利。遭遇過生存劫難之後開放的這兩朵潔白如玉的玉蘭花,就不單是通常對所見的玉蘭花的欣賞的愉悅了,多了一縷人生況味的感受。

Ⅲ 語文 許三觀

——讀《許三觀賣血》有感

初看余華作品,是《活著》。震撼於作者用那樣一種的淡漠去敘述我無法接受的濃黑的悲涼,讓我知道活著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而這一系列的苦難、甚至是永無休止的苦難就象無窮無盡的風一樣會颳得人透不過氣來,就在濃得讓人窒息的悲涼中,人還是要這樣活著,人還是要去忍受。不為什麼,活著就是活著。我有點迷戀這種朴實中的震撼,於是又找來了余華的另一部作品——《許三觀賣血》。
它講述了一個中國底層農民迫生計,以賣血度過了生活一個又一個的難關,以透支生命來維持生存,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許三觀賣血》和《活著》一樣,都是一部中國人民的苦難史,所不同的是《許》的立意比《活》更深遠,敘述方式更平靜,更樸素,它舉重若輕,從從容容地就跨越了人生長河所有的憂傷。

人生滄桑莫如斯

許三觀僅僅是城裡絲廠的送繭工,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下里巴人。偶然的一次機會,他加入了賣血的隊伍。並且用賣血的錢娶到了老婆。此後,兒子打破了別人的頭,他去賣血;為了報答老情人,他賣血;為了孩子們吃頓好飯,他賣血;為了……賣血甚至成了一種驚喜,潛伏在許三觀的體內,讓他覺得只要還有血可賣,生存就充滿了希望。一次次賣血,一次次賣血後到飯館里喊一聲「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許三觀的聲音從結巴變成了老練,從年輕變成了蒼老,然而賣血也使他全家躲過了一次次的災禍和劫難,在厄運和困境中求得生存,喜中有悲,悲中有喜。大悲大喜間就是賣血。許三觀賣血的一次壯舉是為了救他兒子的命,從他居住的小城到上海的路上十天就賣了四次血。甚至於昏倒在醫院里……醒來後他還想繼續賣血救兒子。多年過去,當許三觀的頭發白了,牙齒掉了七顆,他家已經不再為一盤炒豬肝和二兩黃酒發愁的時候,他又恍然發覺歲月已奪去了他的健壯,「賣血救急」的好時光一去不返,對未來災禍的憂慮,使他像失掉了魂一樣,憂憂鬱郁淚流滿面。人生滄桑莫過於斯……

這兒沒有一處對主人公的肖像和心理活動進行了描寫,但許三觀的形象卻躍然紙上,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他的語言毫不做作,如同行雲流水,酣暢淋漓,這是一種豐滿的,富有生命力的語言,對話描寫是《許三觀賣血》一書的閃光點,它佔了全問的一半以上,我讀過的小說里,卻再也找不出第二本小說的對話描寫能和它一樣與小說本身完美的結合,能和它一樣生動貼切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敘述上的留意,使得余華的小說在對人物的描寫上達到了一種反撲歸真的逼真性,無所用心而無處不在。

從第一部小說《在細雨中吶喊》到第三部小說《許三觀賣血》,余華拋棄了華麗的寫作風格,作品結構由繁入簡,這就是一個內心契合的過程,是他對成熟表達的需要,並具備了成為世界文學的可能性。余華曾提到魯爾弗的作品讓他吃驚「描寫得極其單純,」卻使他「在閱讀時在心裡產生極其豐富的事實。」由此,他深受啟發,「從敘述上看,單純得筆觸常常是最有魅力的,他不僅有效地集中敘述者的注意力,也使閱讀者不會因描繪太多而迷失方向。」在分析威廉福克納的作品時,余華也顯露了對自己創作道路的思考:「就像我們見到的那些手藝高超的木匠,他們幹活的神態是一樣的漫不經心,只有那些學徒才會將自己的兢兢業業流露在冒汗的額頭就緊張的手上,福克納敘述上的訓練已經不再是寫作的技巧,他絕對不會被那些突然來到的漂亮句式和艷麗的詞語所迷惑。」余華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他說,現在「很多青年作家的小說都在於及切地表達他們散文或者詩歌的才華,可能是一種時尚,今天的小說逐漸地變得花哨和空洞起來,寫作者越來越迷戀語言不實際得漂亮,忘記了准確得文字才是最美的語言,如果說沒有了語言就沒有了小說,這樣的說法沒有錯,可是,游離於作品的語言就是將一身衣服掛在了衣架上,而不是穿在一個活生生的人體上。」總之,余華不像那些煽情小說家,他是真真正正用筆在寫些東西,而不是在堆砌詞藻。

人性的溫情

不少人覺得余華的作品過於黑暗,讓我們無法在其中看到美好的曙光。但是這本《許三觀賣血》卻一次又一次得讓我感到溫情。

小說中的一樂是許三觀的老婆許玉蘭與何小勇生下的孩子,對於許三觀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屈辱。然而,當何小勇被大卡車撞倒後,命懸一線時,當地有一個習俗就是讓親兒子上屋頂、坐在煙囪上喊魂,連著喊上半個時辰,那靈魂就會回來,垂危的人就會生還。但是,這個一樂已是許三觀的兒子了,幸災樂禍之後的許三觀,卻沒有袖手旁觀、見死不救,他認了一個理:做人要有良心。他對一樂說:「只要是人的命都要去救,再說他也是你的親爹……」

王安憶在評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時,說到許三觀是個「英雄」時,我不禁一震。給予許三觀「英雄」稱號的王安憶,有自己的尺度與理由。她認為,許三觀賣血撫養的,是他老婆與別人的兒子。這就是現實中的英雄。我沒有覺得他是個英雄,但是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人性閃光的一面,看到了那種美好。
有一次,當一樂負氣出走,許三觀把又餓又困的孩子找回來,背著他回家時,有這樣一段描寫:
一樂看到了勝利飯店明亮的燈光,他小心翼翼地問許三觀:

「爹,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面條?」

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了,他突然溫和地說道:

「是的。」

看到這里我覺得心中溫軟的角落想試一下被擊中,有種濕濕的軟軟的酸酸的感覺。淚水一下就滴了出來。本來一路上罵著孩子的許三觀,突然溫和地說……我真的有一種心的悸動。那個「突然溫和」的聲音,讓我們感到了一種無比溫暖的父愛、一種廣闊無邊的父愛。那是一個英雄般包容一切的寬廣的胸懷。

當一樂(何小勇的兒子,許三觀養了十幾年視如己出的兒子)患了肝炎,許三觀沒有辦法四處借錢時,找到了何小勇的妻子,說出了自己的情況。何小勇的妻子二話沒說,「將手伸到自己的胸前的衣服裡面,摸出了錢」。錢是用方帕包的,有一張五元,一張兩元,其餘的都是硬幣。她的兩個女兒也拿出了她們全部的財產。「其餘都是硬幣」,可見這錢是她辛辛苦苦一點點攢下來的,可是就這樣堅定的那給了許三觀,跟曾經的潑婦形象天壤之別,真得讓我看到了人性閃光的一面,人與人溫情的一面。

還有許三觀四處奔波賣血,在林浦的時候,周圍的人看到他那樣喝冰冷的河水,後聽說了他悲慘的處境,專門給他弄了茶水,送來了鹽。他們說:「鹽吃不了你就帶上,你下次賣血的時候還要用。茶水你現在就喝了,你趁熱喝下去。」這就是素不相識的人的溫情。

還有文革時期許玉蘭被批鬥,許三觀偷偷地去送飯,在鍋底米飯的下面,藏著他專門做給妻子的紅燒肉。而且幾次地說話,都是輕聲說。既是因為文革時期的特殊背景,也是因為一個丈夫的溫情。「看到許玉蘭這個樣子,許三觀眼淚都快出來了。」真的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可是看得我眼都快出來了。想像他們平時的樣子,許玉蘭動不動就做到門檻上撒潑,許三觀可能動不動就罵許玉蘭,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看著妻子伸手捶腿,說了句簡單的腿都麻了,許三觀的眼淚就快要出來了。那種夫妻間的溫情,讓人不由得心動。

看了這些溫情,你會覺得最感人的東西就在你的身邊,就是這種人性中溫情的地方,讓人性閃光,讓我們彼此相愛。

荒誕背後的真實

初看《許三觀賣血》這個題目,以為是比《活著》還要令人哀痛的,但是看的時候發現其間充滿了荒誕與幽默。我看著看著書,都會爆發出一陣陣的大笑,以為其中的語言或者情節是如此的荒誕,但是大笑過後,回想一下,卻又是濃黑的更加深沉的悲涼。

小說的伊始就具有強烈的荒誕色彩。農民依賴土地為生,然而土地卻不再給農民以豐衣足食的心理和現實的保證,從而使能否「賣血」成為衡量體魄甚至娶妻生子的標准--「賣一次血能掙三十五塊錢呢,在地里干半年活也就掙那麼多。」--農民的勞動被貶值到如此地步,以至於他們用出賣「生命」的方式來延續「生命」,這是多麼荒誕的一個怪圈。

許三觀娶妻之舉也並非在理念計劃之中,而是在拿到錢後的突發奇想,並採取了怪異的求婚方式--請素不相識的許玉蘭吃飯,飯後計算出給許玉蘭花用的錢數「總共是八角三分錢」,緊接著就理所當然地提出「你什麼時候嫁給我」。而玉蘭父親的允婚則基於兩點原因:一,許三觀的錢比何小虎(玉蘭的戀人)多:二,雙方都姓許,女方的香火亦可以延續。許父完全無視自己女兒的主觀意願,然而這一非理性方式又恰恰是中國傳統的成規慣例,沒有人會對這一情節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無視婚姻主要角色」這一最不合理性的事實的確曾經作為一種「倫理道德規范」而為人們所接受並且在中國一些農村依然默默地進行著,這無疑證明余華對「非理性世界本質」洞察的可靠性和敏銳性。

圍繞長子一樂發生的事件更加充滿了可悲卻又荒誕的色彩。一樂因為眾人的流言而被認為是何小虎的兒子,許玉蘭也對這一點加以了認證。何小虎只有兩個女兒而無子嗣,然而當一樂上何門認親的時候,何小虎卻對親生兒子嗤之以鼻,這顯然違反了中國父系社會以男嗣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造成何如此冷酷無情的很大一個原因是「三年困難」導致的全社會飢餓,在強大的經濟窘境制約下,文化傳統被生硬地打破。

至於涉及到各種政治運動,這種荒誕和非理性更是比比皆是:五八年大煉鋼鐵,絲廠建立小高爐,毫無用處的鋼渣被做為「戰果」加以炫耀;個人的炊具米糧均被收沒,人頭洶涌擠吃公共食堂,戲台被充作廚房,和尚改做大師傅;飢餓的一家人用嘴炒菜進行精神會餐,孩子們吃了甜的卻想不起來這是糖的滋味……

文革這一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群體性癲狂給余華提供了一個自由表現自己對世界荒誕認知的巨大空間。從小說的第二十五章開始,余華精細地,甚至是得意洋洋地描繪了許氏在文革中的個體感受。

文革伊始,許三觀就做為一個旁觀者將運動的實質一語道破:「什麼叫文化革命?其實就是一個報私仇的時候。」余華借許三觀之口,告訴大家文革中人們的癲狂只不過是「借酒裝瘋」,一切被暴露出的令人發指的的陰毒事實上早已隱藏在人們心中。文革的瘋狂事實上是整個社會「非理性本質」的真實爆發。

許家做為社會的一個小小單位,不可避免地顛簸在這場大劫之中。第一件禍事就落在主婦許玉蘭頭上。潑辣的許玉蘭因被嫉恨者貼了一張誹謗無據的大字報而在萬人批鬥大會上充數做「妓女」陪斗。然後這一「結論」被做為事實而為人們接受--先有「果」而後「因」被坐實,慣常的邏輯推理被完全打亂,而許三觀為妻子送飯的合理行為反倒被視為反常。丈夫和兒子一本正經地給妻子或母親開家庭批鬥會,只因為接受了一個「摸不準來歷」的路人隨口的一句指示。這一切,不由不令感到世界瘋了。

於上山下鄉,這部小說里有一個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細節:這一天,毛主席坐在書房的沙發上說:身邊只留一個。於是,三樂留在了父母身邊,三樂十八歲時,中學畢業進了城裡的機械廠。

一個輕松幽默的段落,巧妙地帶過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歷史,在小說,這可以說是一種類似卡爾維諾說過的那種輕逸的品格,在現實,卻是一種精妙的逃避。作家的智慧就在這里,既呈現了一部精緻的、擁有經過巧妙修飾過而貌似平實的高超文本,又輕松地避開的審查制度的刁難。這種智慧,我們可以看到,同樣出現在許三觀的身上。

不可否認,《許三觀賣血》中的各種「荒誕」是建立在我們熟知的生活真實之上的。如小說中的主人公許三觀具有典型的中國式男人的特點:平時罵妻打子,但在危急時刻總是充當家庭的頂樑柱,而且不時表現出父親、丈夫的溫情。同樣,許玉蘭也是一個隨處可見的家庭主婦:沒有多少知識,慣於撒潑罵街,但又勤樸持家,用自己的精打細算使一家人得以度過三年災害的困境。使得這本書在荒誕背後,總是有真實存在,看似荒誕,想想又益發覺得真實親切。

一個奇妙的結尾

許三觀對自己的老婆許玉蘭說:「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長得倒是比眉毛長。」

文章就是這樣,用這句很粗俗但是又富含哲理的話結了尾。沒有多餘的東西,沒有去做什麼深化主題,設置懸念。但是這句話的結尾卻比所有的懸念結尾更讓人回味。它很好的回應了整篇文章的寓言意味。作為一種寓言,《許三觀賣血記》擁有相當輕盈的步伐,作家就這樣輕而易舉地熨平時代的褶皺。時代的印痕在文章中很明顯,但是卻是用輕靈幽默的筆法敘述那些艱辛的歲月。這大概也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特點吧。
參考資料:很值得看的一本小說!建議你先看上面的讀後感

Ⅳ 求秦守任東傑傳奇第三部玉蘭花劫

萬劫谷是任務場景 20級的劇情任務裡面的 需要NPC幫你傳進去

你去找大理 趙天師接 任務 然後一專環一環做下屬去 任務提示 會告訴你怎麼進萬劫谷的
在神農幫往下走可以有一個小鎮,一邊通往大理,一邊通往萬劫谷,看到有個大樹,點人物走向樹里就可以到萬劫谷了,然後把石碑的文字排成小說中的那樣,就可以入谷了。

Ⅳ 你見過最虐心的電視劇有哪些

隨著大IP時代改編劇的到來,很多小說、游戲紛紛被搬上熒屏,我覺得比較虐心的還是《琅琊榜》、《千山暮雪》、《仙劍奇俠傳》了吧。

先來說說《琅琊榜》十二年前七萬赤焰軍被奸人所害導致全軍覆沒,冤死梅嶺,只剩少帥林殊僥幸生還。

該劇講述了漁村的店小二李逍遙與女媧後人趙靈兒以及林家堡大小姐林月如等人之間的恩愛情仇,並聯手消滅拜月教拯救蒼生,但靈兒、月如雙雙離去的悲傷故事的故事。

觀點粗糙,歡迎評論、互動。

Ⅵ 《玉蘭劫》最新txt全集下載

玉蘭劫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抄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每個人都是按照既定命運活著的。
無論你如何掙扎、如何不甘,你都還是要按著命數走下去。
而偏有例外——這就是俞梓清。
往生殿矗立於地府的斷魂山上,山崖陡峭寸草不生,任是彼岸花也無法生根於此。殿內由銅鐵包裹樑柱,地府的火光竟被銅柱吸收,反成了幽幽的鬼火色,任無根的燭火怎樣高懸於此,竟無半點折射。此時,往生殿的判死官卿若,正高坐殿上審判著台下即將轉世輪回的俞梓清。
「你三世積德行善,下世應再生為人。」卿若聲音平板,眉目間看不出半點情緒,手中攤著生死簿,似是一座雕像般正襟危坐著。
台下的女子,身形纖細,常年食素的她,臉色有些過於蒼白,她垂著頭聽完卿若的話,靜默片刻道,「我並不願再為人。」
卿若波瀾不驚的眼底拂過一絲漣漪,眼露不解,「哦?」他支著顴骨審視著俞梓清。
「都說愛是深入骨髓、靈魂深處,纏繞生生世世的宿命,我與她相知,相愛。卻偏偏為世人所不容,所以……我寧願放棄人道,哪怕灰飛煙滅!」
「你並不願……

Ⅶ 求任中傑傳奇1-3部! 《麗影蠍心》《香艷劫殺》《玉蘭花劫》急啊

親親!

熱點內容
單瓣牡丹插花 發布:2025-09-23 16:17:43 瀏覽:358
大門外荷花 發布:2025-09-23 16:09:13 瀏覽:27
茶花油怎 發布:2025-09-23 15:59:01 瀏覽:227
小水竹盆栽 發布:2025-09-23 15:49:59 瀏覽:32
春蘭花葶短 發布:2025-09-23 15:47:34 瀏覽:293
花卉訂購 發布:2025-09-23 15:38:24 瀏覽:471
關於賞櫻花的說說 發布:2025-09-23 15:24:16 瀏覽:897
詠海棠名作 發布:2025-09-23 15:10:46 瀏覽:747
京山蘭花錄 發布:2025-09-23 15:10:36 瀏覽:237
5朵粉玫瑰 發布:2025-09-23 15:06:20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