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蘭花姐妹
① 電影《戰爭中的女人-祈蒙六姐妹》觀後感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當《沂蒙山小調》的旋律響起,我終於決定不再控制自己,眼淚奪眶而出。好久了,好久沒有為一部電影流淚了。
往看的中國戰爭電影,總是大氣磅礴。指揮員運籌帷幕,三軍將士浴血奮戰,到最後沖鋒號一響,戰斗取得勝利,電影進入高潮。以前電影似乎,戰爭總是屬於男人,鐵血殘陽,疾風驟雨,充滿雄性的較量,容不下絲毫屬於女性的特質。女人在常態中多是柔弱的,女人害怕喪失安全感,女人從心底排斥戰爭。然而,無數身為女兒、母親和妻子的女人們,身在後方,心系前線,走不出戰爭。
但是《沂蒙六姐妹》與以往的戰爭電影不同,它從小入手,讓我們通過六個女人的眼睛來審視戰爭,品味戰爭中的親情與愛情,體會人性的光輝與偉大。生活在沂蒙山區的六姐妹,各有各的苦難,也各有各的歡樂,是戰爭把她們緊緊地拴在了一起。蘭花、春英、月芬、秀秀、小鶴、黑燕,六個柔弱的女人,用她們的愛譜寫了一曲沂蒙頌。
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夕,沂蒙山的煙庄舉辦了一個特殊婚禮,嫂子春英抱著公雞替當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婦救會長蘭花帶領村裡僅有的婦女和老人忙著一項艱巨的支前任務,兩、三天內攤五千斤煎餅,收五千斤馬草和二百雙軍鞋。春英一家為攤煎餅熬了兩個通宵;童養媳黑燕為做軍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縱當兵的哥哥大壯請假回來探望生病的娘,結果中了爹的計被鎖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鶴、秀秀、月芬要點燃自家的場院屋,用「調虎離山」計救大壯……
印象最讓我深刻的莫過於新媳婦月芬,她的遭遇最讓人感動,最讓觀眾揪心。從未謀面,只是聽說他是全村最棒的男人,只是聽說侄兒跟他長得很像,而她忙飛奔回家,點燈看臭長什麼樣 ,希望能從臭的身上找到一點丈夫的影子於是月芬就不斷地在追尋,在一隊人之中苦苦追尋。戰事又緊,新的支前任務派了下來,可是公糧一時半會運不到,於是鄉親們四處籌糧。月芬趕了幾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糧,恰與正在奔赴前線又素未謀面的丈夫擦肩而過,影片中南成順路回家,而月芬卻不巧回娘家取糧,他飛奔回來,她一襲紅襖不要命般飛奔而回,荒涼的天地之中,一個紅色的身影掠過灰色的樹林,但是卻仍然錯失。進屋之後,她嚎啕大哭,直到發覺丈夫帶走了自己剛剛綉好的荷包,正如他拿到荷包那時臉上甜蜜的笑。月芬跑到高坡之上,對著遠去的隊伍大喊南成的名字,彷彿難成走時那不舍的回眸。
又如大嫂知道自己丈夫犧牲了,還要裝著堅強,還要操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還要積極支援前線。
隨著戰事的吃緊,六姐妹們紛紛奔赴前線,抬擔架救傷員,運送炮彈等,真真正正的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尤其是月芬看到一個個的傷員,發瘋地在傷員中尋找,害怕那其中有她的南成。當醫生說急需用血的時候,月芬第一個站了出來,可是醫生卻說要一個男人的血,月芬激怒了,大聲喊道,「你瞎了嗎,我們沂蒙山的男人全都在戰場上!」影片中還配以《送哥參軍》的旋律,「哥哥你參軍去前方,我在後方生產忙,冬有棉衣夏有糧,請你把心放」。
這些真的很讓我感動,這是一個偉大的女人對革命大無畏奉獻精神。看完電影除了被劇情深深的感動之外,還有就是這個世界需要和平,希望不再有任何形式的戰中來擾亂我們幸福的生活
② 關於蘭花的傳說故事
關於蘭花的傳說故事:
蒼翠欲滴的宇龍山中,生長著珍稀奇異的蘭花姐妹,她們是人間難得一見的奇花異草。姐妹倆一樣嫵媚,一樣艷麗,所不同的是姐姐生長在高高的懸崖上,妹妹卻生長在彎彎的山道旁,姐妹見面的時間也不多。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圓月為沉睡的蘭花姐妹蓋上一層銀亮的清輝。朝霞在東方升起的時候,晨露為睡眼惺忪的蘭花姐妹點綴上晶瑩剔透的水珠。在大自然寬厚仁愛的懷抱里,姐妹倆孕育了一個個嬌小玲瓏並美麗可人的蓓蕾,溢出縷縷醉人的清香。
拓展資料:
蘭花(學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
中國傳統名花中的蘭花僅指分布在中國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國蘭」。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朴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形態特徵: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鱗莖;假鱗莖卵球形、橢圓形或梭形,較少不存在或延長成莖狀,通常包藏於葉基部的鞘之內。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
花葶側生或發自假鱗莖基部,直立、外彎或下垂;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苞片長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較大或中等大;萼片與花瓣離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時與蕊柱合生達3-6毫米;側裂片直立,常多少圍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彎;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
通常從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時末端膨大或中部斷開,較少合而為一;蕊柱較長,常多少向前彎曲,兩側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時具短毛,花粉團2個,有深裂隙,或4個而形成不等大的2對,蠟質,以很短的、彈性的花粉團柄連接於近三角形的粘盤上。
③ 這是什麼蘭花,各位兄弟姐妹看下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線葉春蘭。
線葉春蘭 是蘭科蘭屬地生植物。假鱗莖較小,卵球形,長1-2.5厘米,寬1-1.5厘米,包藏於葉基之內。葉4-7枚,帶形 。
④ 蘭花讓你想到了身邊的那些人
才認識羅楊時他曾經對我說:「蘭花美不美,普羅大眾也能給出一定的參考。像在蘭展或集市上總是色彩鮮艷的花能夠賺人眼球,越是百姓聚焦圍觀的,就會越是能夠得到世俗所認可。他們之中很多人並不懂得專業的鑒別鑒賞,只知道看著能夠打動他,或是讓自己的心情有愉悅感就會喜歡,就會贊美!」
羅楊說出了普羅大眾喜愛蘭花的一個普遍因由,就是看著喜歡不用其它理由。我在15歲接觸了春蘭,就是她的香味吸收了我,繼而讓我對葉姿的美贊嘆不已,故我愛蘭花香之故。正是這王者之香,讓我深深地喜歡上並深入內心,這就是一輩子的愛。1997年春在江蘇鎮江南門大街上偶遇河南信陽商販,身邊的紙箱里擺放著用報紙包裹著一紮扎綠意盎然的蘭花,猛然間就把埋藏在我內心深處的愛給激發出來,從此一發不可收。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距今已有22載,由當初的什麼都不懂,到今天知道如何去欣賞,這其中所付出的精力自非一般。正是這份對蘭花的摯愛,讓我生活越來越美好,有愛人支持,有蘭界前輩與兄弟姐妹們的幫助,結緣的蘭花亦就越來越多。
蘭花給我帶來了無限的美好,為此我十年如一日地在做著一件事情,每天寫些與蘭花相關的話題,知無不言,說出自己的實踐,談出自己的感受。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就這樣一直在堅持著,這還得要感恩蘭花,正是對蘭花的愛讓我感到值得這樣去做,去堅守。不問市場,不問未來,就是這樣一如既往地喜愛著蘭花。
過來人誰都知道,接觸蘭花之初誰都不懂,正是在喜歡之下才會孜孜不倦地去研究的。這其中有的人悟性高,有的人肯去努力,在師傅的教導下,在以古蘭譜為師的學習下,成了蘭花愛培者。
⑤ 蘭花比喻結交姐妹的詞語
結義金蘭、金蘭結義
⑥ 好姐妹誇我像蘭花一樣優雅 我要怎麼回答
表示感謝啊,承蒙誇獎,我如蘭花,恰如你像黃花一樣,在繽紛中燦爛綻放。
⑦ 蘭花劫大結局
蘭花劫大結局是:菲為免雅白受冤獄,竟知法犯法幫雅密謀逃獄,湖為斬草除根對雅趕盡殺絕,版卻拖累至權愛丈夫張至凱(黃智賢飾)家破人亡悔疚不已,湖三姊妹命途安危從此懸系鐵窗內外。
《蘭花劫》(前名《獄焰驚情》)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2007年出品的民初恩仇電視劇。由唐基明執導,陳錦鴻、蘇玉華、田蕊妮及唐寧領銜主演。以民國初年的上海法租界為故事背景,主要描述早年失散的三姊妹間的恩仇愛恨,以刻畫人性陰暗和善良的一面做對比。
(7)戰蘭花姐妹擴展閱讀:
評價:
該劇以監獄為題材,而劇中女人之間的爭鬥成了這部劇制勝的不二法寶。劇中三姐妹性格都極為鮮明,尤其以炎沛湖的心狠手辣來凸顯了人性的丑惡和社會黑暗。這部劇的結局不是以往的那種好人一定好報的傳統大結局,有很多遺憾,卻也凄美的迷人。
⑧ 平凡世界孫家兩姐妹感情
I孫蘭花
孫蘭花是孫家最大的孩子,長女。所以她所面臨的命運就是在這個破爛貧窮的家中每日辛苦勞動。每個女孩心中都住著一個公主,都有對愛情的憧憬與期望,在這種好像黑白相片般地,毫無期盼與未來的日子裡,蘭花在生活的廝磨中漸漸淡去了這種感覺。但在王滿銀大膽地出現在她的生活中時,蘭花心中沉睡的少女的情感被喚醒了,就像一堆乾柴被火點燃,愛情的火焰在蘭花心中熊熊的燃燒了起來。而蘭花說到底還是一個忠厚善良又質朴的農家姑娘。這種性格就決定了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已被王滿銀點燃的內心絕不會再被其他任何人點燃。這也是在日後,無論王滿銀做出多麼「混蛋」的事情,蘭花都會一心一意地為他好,甚至在王滿銀偷情時,她都會為了保護自己的丈夫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對孫蘭花來說,她的丈夫王滿銀就是她的天,她的一切,她活下來的意義。所以孫蘭花的婚戀就是當時典型的農家婦女的婚戀,只不過她並不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結的婚,她是忠於自己的心,忠於愛情而結的婚。至少她是很滿足的,這就比那些嫁給與自己都不認識的人的姑娘強多了。而且最後王滿銀浪子回頭金不換,結局是好的。英國有句諺語——結果好,一切都好。這在這里是很適用的。所以說孫蘭花歷盡艱苦與折磨的婚戀總體還是圓滿的。
II孫少安
對孫少安來說,他的一生中有兩個重要的女人,一個是他的青梅竹馬—田潤葉,一個是他的勤勞媳婦—賀秀蓮。多數人認為,田潤葉與孫少安的愛情故事就像一場羅密歐與茱莉葉式的悲劇。但我認為上天這樣安排是很合理且公平的。田潤葉出身於家庭條件良好的幹部家庭,她不用像孫蘭花一樣為家庭,為勞動而憂愁。所以她更容易被愛情沖昏了頭腦,以至於太理想主義,她從沒想過婚後的事情。他們一個是教師,一個是農民,他們真的還會像小時候一樣有那麼多共同話題嗎?婚後是潤葉放棄教師,回農村,還是少安放棄孫玉厚一家來城市呢?很明顯兩種情況都不可能。更不用提這其中還有田福堂這座大山了。所以說這段愛情是被客觀事實與客觀環境所中斷的。而相比之下我認為賀秀蓮才是真正適合少安的人,他們的婚戀是農民婚戀中最美好圓滿的那種。秀蓮對少安一見鍾情,而少安在和秀蓮共同的勞動和共同的苦難中建立起來了偉大的愛,他不僅是和她在肉體上相融在一起,而是整個生命和靈魂都相融在了一起。對於少安這種感情豐富而在本質上又十分質朴的農村青年,我認為這種一起勞動奮斗的婚戀才是最合適的。他們的愛情倒也沒什麼大波大折,他們是用汗水和心血一點一滴匯聚成了這深情的海洋。
III孫少平
孫少平有過兩段感情,一段是和郝紅梅的,另一段是和田曉霞的。我認為他和郝紅梅的那段時光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其一是因為他們二人都還小,都處於青春懵懂的時期,對愛情也只有一個模糊的輪廓,一種冥冥中的意識。其二是他們所產生的感情更多一些同病相憐的成分。而少平和田曉霞的感情則完全不一樣,其實這段感情和潤葉與少安有些許相似,但因當時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田曉霞熱情主動的態度還有少平那種有理想,有抱負也有些知識的農村新青年精神,他們的愛情是一種與前幾輩人相比從未有之的,全新維度的愛情。這並不是說想少安與秀蓮的愛情就低級,那種勞動的婚戀也是偉大的。但少平的愛情很明顯脫離了勞動與肉體,而是在精神上的愛情碰撞,這絲毫不亞於其他類型愛情的熱情,這就好像他們的思維火花像粒子般碰撞,產生絢爛的花火叫愛情。他們的愛情是新時代的愛情,盡管田曉霞不幸去世,但這個女孩會在少平的心中永存吧!
IV孫蘭香
孫蘭香的戀愛是在大學時期和一個幹部子弟——吳仲平。他們的戀愛很顯然也是新時代青年的愛情,但這更貼近現在的大學愛情,他們與少平曉霞的不同在於無論是經過還是結果都甜蜜良好。盡管是個農村姑娘,但她用自己的大方,整潔,優雅,從容,文雅,彬彬有禮「征服」了吳仲平的幹部父親和母親。孫蘭香是孫玉厚一家唯一一個真正靠知識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成為了人生贏家。這一切,包括這份愛情是這個新時代給予的,是她的哥哥們的犧牲給予的,也是她自己的努力,爭取,上進給予的。
請採納。
⑨ 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是蘇東坡的哪首詩順便解釋下自獻和蓬艾是什麼意思。
出自北宋蘇軾的《題楊次公春蘭》。
自獻:主動展現。
蓬艾:泛指叢棘荒草。
原文為:
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
丹青寫真色,欲補離騷傳。對之如靈均,冠佩不敢燕。
譯文:
春蘭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採摘,那嬌羞的神色就主動展現在人們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蓋的春蘭,但是隨著清風陣陣,依然時不時可以聞到那沁人的馨香。
楊次公的這春蘭圖用妙筆丹青把春蘭如實畫了下來,達到了可補《離騷》而無愧於屈原的地步。面對著這春蘭花,就好像是面對著靈均,讓人不敢把它戴在頭上佩在身上來褻瀆他。
(9)戰蘭花姐妹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這首詩作於同年,是作者欣賞楊次公的春蘭圖後的題畫之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⑩ 蘭花的故事
蘭花的傳說
楚懷王年間,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罷官。他回到了家鄉歸州,即今湖北省秭歸縣,住在牛肝馬肺峽
的南岸,於仙女山下的九畹溪邊,辦起一所學堂,親自教授弟子。傳說《離騷》中「余既滋蘭之九畹兮」 的詩句,就是出自於此。
話說某一天,仙女山的蘭花娘娘出遊,打這里路過,發現清癯的屈原正在講課,於是自空中降下雲頭,立在窗外一側靜聽。屈原揮舞雙手,慷慨激昂地陳述振興楚國的道理,那種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令蘭花娘娘也為之感動。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蘭花,臨走時,遂特意施展法術,將其栽種在窗下的三株蘭花點化成精。蘭花品格高尚,開著淡綠或淺黃的花朵;屈原誨人不倦,舍己忘我地傳道授業。一次課間,他抱病講到國家奸臣當道、百姓受難的情形,由於過分激動,義憤填膺,一口鮮血從嘴裡噴射出來,恰巧濺落在窗外的蘭花根部。弟子們見老師嘔心瀝血地教書育人,心疼得淚流滿面!
那三株蘭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養,一夜之間竟發成了一大蓬,學生們數了數,足有幾十株。屈原聞著撲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轉了許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齊動手將蘭花分株移栽到學堂四周的空地上。道來奇怪,那蘭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發蔸抽芽,第三天則伸枝展葉,第四天就綻蕾開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發出大蓬大蓬的新蔸來。屈原率領學生們在溪邊、山上忙著移栽,蘭花因此得以鋪展蔓延。山裡老農欣喜地說:「我們這里十二畝稱一畹,屈大夫栽種的蘭花,怕有三畹了!我們這山鄉呀,真該改名叫芝蘭鄉了。」 隨後,蘭花從三畹發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擴展、過度到了九畹。從此,仙女山下的這條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邊的蘭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條西陵峽,香飄全歸州,直至香了半個楚天!
終於,乘著一葉扁舟,載了滿溪花香,屈原還是出山了。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蘭鄉里葳蕤的蘭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陣陣暗香…… 鄉親們預感到將有什麼不祥的事情發生,心裡惴惴不安。幾天之後果然傳來噩耗,就在蘭花凋謝的那天,屈大夫已經含冤投身汨羅江自盡。人們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蘭花娘娘也哭腫了眼睛。屈大夫的學堂遂被改建成為芝蘭廟,廣植蘭草,後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紀念。
這里還有一個傳說,是關於蘭花眾多的名貴品種中的一種梅花瓣型的宋梅。
清朝乾隆年間,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宋家店,有個以經營茶葉、棉布為業的商人叫宋錦旋。由於他經營得法,十幾年下來,便成了當地聞名的富戶。
宋錦旋由於出身寒苦,故很能體諒貧苦的鄉鄰,經常會接濟他們,而平日自己卻是粗茶淡飯,仍然過著清苦日子,但他也有一種嗜好,那就是愛蘭、采蘭、養蘭,常常為了得到一盆好蘭而不惜花費重金。他家住山區,春天裡,每當經營餘暇的舊子,他就上山找蘭花。但盡管他每年都上山尋覓,卻始終沒能找到一株好蘭花。
有一年初春的一個夜晚,宋錦旋獨自躺在床上,想著明早要上山覓蘭花去,但想到好花難得,正苦苦尋思該去何處去找,不覺頭腦發蒙,睡意上來。朦朦朧朧中,他忽然看到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婆婆,領著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站在他面前,要將女孩托給宋家當奴婢。宋錦旋細細打量,見女孩長得清秀俊美。經交談才知女孩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兒,老婆婆是她的鄰居,出於好心,想幫這女孩找條生路。聽說宋錦旋心腸好,才特地帶她來投奔宋家的。宋錦旋當即點頭答應收養這女孩為義女。接著,老婆婆就作揖告別了。瞬間一聲春雷轟隆作響,把宋錦旋驚醒,他才知道剛才只是一場春夢。
第二天,宋錦旋仍舊上山采蘭。他尋遍一座山又翻過一座山,直到太陽西斜,仍未遇上一株好蘭。他只好拖著兩條疲憊的腿緩緩下山。不小心時他被一塊石頭絆倒,摔了個仰面朝天。他慢慢坐起來,忽然眼前一亮,在夕陽中,身旁有一小叢蘭草在微風中輕輕抖動,再仔細一看:那半弧形的葉子剛柔相濟,散發出清幽的香味,確實與眾不同,中間還長著個花蕊哩。他小心挖出,回家忙栽在盆里。
不到半個月,蘭蕊抽長開花了,花朵高過蘭葉,花瓣圓潤頭帶尖鋒,劉海舌,十分裊娜,還發出陣陣清幽香味,確是蘭中珍品。宋錦旋如獲至寶,早晨看,中午看,晚上在燈下還細細看,人就像如痴如醉般地愉快。突然,他心頭一閃,想起半個月前的那個夢,啊,他明白了:這蘭花的花形葉形,如砒楚楚動人,不就是夢中所見的那個女孩嗎?如此看來,那老婆婆就是送蘭花的仙子了。宋錦旋從此更精心地培育著這蘭花,並不斷地讓它繁衍生息,又給它取名為「宋梅」。
蘭花的傳說
從前,在大別山一個深幽谷里住著婆媳兩個人。婆婆總是誣賴童養媳蘭姑娘好吃懶做,動不動就不給她吃喝,還罰她乾重活。
一天早上,蘭姑娘在門外石碓上舂米,家中鍋台上的一塊糍粑被貓拖走了。惡婆一口咬定是蘭姑娘偷吃了,逼她招認。逼供不出,就把蘭姑娘毒打一頓,又罰她一天之內要舂出九斗米,蘭姑娘只得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不停地踩動那沉重的石碓。
太陽落山了。一整天滴水都沒沾牙的蘭姑娘又飢又渴,累倒在石碓旁,順手抓起一把生米放到嘴裡嚼著。
惡婆一聽石碓不響,跑出來一看,氣得雙腳直跳:"你這該死的賤骨頭,偷吃糍粑,又偷吃白米"!拿來起木棒打得蘭姑娘暈倒在地。惡婆並不解恨,還說蘭姑娘是裝死嚇人。
她又扯下蘭姑娘裹腳帶,將她死死的捆在石碓的扶樁上,然後撬開蘭姑娘的嘴巴,拽出舌頭,拔出簪子,狠命地在蘭姑娘的舌頭上亂戳一氣,直戳得血肉模糊......
可憐的蘭姑娘,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死去了。
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在蘭姑娘死去的幽谷中,長出了一棵小花,淡妝素雅,玉枝綠葉,無聲無息地吐放著清香。人們都說這花是蘭姑娘的化身,捲曲的花蕊象舌頭,花蕊上綴滿的紅斑點是斑斑的血痕。這就是關於蘭花的傳說。
話說某一天,仙女山的蘭花娘娘出遊,打這里路過,發現清癯的屈原正在講課,於是自空中降下雲頭,立在窗外一側靜聽。屈原揮舞雙手,慷慨激昂地陳述振興楚國的道理,那種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令蘭花娘娘也為之感動。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蘭花,臨走時,遂特意施展法術,將其栽種在窗下的三株蘭花點化成精。
蘭花品格高尚,開著淡綠或淺黃的花朵;屈原誨人不倦,舍己忘我地傳道授業。一次課間,他抱病講到國家奸臣當道、百姓受難的情形,由於過分激動,義憤填膺,一口鮮血從嘴裡噴射出來,恰巧濺落在窗外的蘭花根部。弟子們見老師嘔心瀝血地教書育人,心疼得淚流滿面!那三株蘭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養,一夜之間竟發成了一大蓬,學生們數了數,足有幾十株。屈原聞著撲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轉了許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齊動手將蘭花分株移栽到學堂四周的空地上。說來奇怪,那蘭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發蔸抽芽,第三天則伸枝展葉,第四天就綻蕾開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發出大蓬大蓬的新蔸來。屈原率領學生們在溪邊、山上忙著移栽,蘭花因此得以鋪展蔓延。山裡老農欣喜地說:「我們這里十二畝稱一畹,屈大夫栽種的蘭花,怕有三畹了!我們這山鄉呀,真該改名叫芝蘭鄉了。」
隨後,蘭花從三畹發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擴展、過度到了九畹。從此,仙女山下的這條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邊的蘭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條西陵峽,香飄全歸州,直至香了半個楚天!
終於,乘著一葉扁舟,載了滿溪花香,屈原還是出山了。
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蘭鄉里葳蕤的蘭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陣陣暗香……
鄉親們預感到將有什麼不祥的事情發生,心裡惴惴不安。幾天之後果然傳來噩耗,就在蘭花凋謝的那天,屈大夫已經含冤投身汨羅江自盡。人們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蘭花娘娘也哭腫了眼睛。
屈大夫的學堂遂被改建成為芝蘭廟,廣植蘭草,後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