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荷花年畫
⑴ 年畫的常用圖案。
虎:古時認為「虎為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縛挫銳,噬食鬼魅」,所以成為年畫中最常見的鎮宅之獸。
雞:桃都山有大桃樹,上棲金雞,古人認為黑暗乃鬼魅藏身之處,日出而啼的金雞成為調和陰陽、驅逐鬼魅的神物,並與「吉」諧音,入畫為鎮宅之物。
蝙蝠:蝠與「福」同音,人們將它視為福氣的象徵。
鹿:在吉祥圖案中多為梅花鹿。古代稱官吏的薪給為俸祿,鹿與「祿」同音,寓意財富。
羊:古人把羊與「祥」字通用,大吉羊即為大吉祥。用羊作裝飾的圖案中就有吉利、祥瑞的意義。
鵪鶉:鵪與「安」同音,寓意平安。
象:象為佛教中的神獸,在年畫中多以兒童騎象的形象出現,騎象與「吉祥」諧音。
蜘蛛:又稱喜蛛,年畫中若有蜘蛛掛絲從天垂落的圖案,意為喜從天降。
鶴:民間視鶴為長壽之寓,有「鶴壽」之說。年畫中以「仙鶴」和「壽桃」構成吉樣圖案,寓意延年益壽。
魚:與「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節之時,家境殷實有餘。
麒麟:麒麟是傳說中的神獸,與龍、鳳、龜合稱為「四靈」,象徵吉祥和瑞。
桃:蟠桃,泛指西王母居處之仙桃。相傳西王母壽辰常舉行蟠桃盛會,各方神仙群往祝壽。所以蟠桃又稱壽桃,象徵長壽。
竹:《荊楚歲時記》載,古時在節日或喜慶日,用火燒竹,爆裂發聲,稱為「爆竹」,以為能驅除山鬼。
蓮花:蓮花多與桂花、笙和兒童組成圖案。蓮與「連」、桂與「貴」、笙與「生」同音。寓意「連生貴子」。另外,還以荷花、蓮蓬及白藕構成「因荷(和)得藕(偶)」的吉祥圖案,寓意為天配良緣、夫妻和睦。
石榴:石榴一果多籽,民間藉以喻「多子」。以石榴入圖,「榴開百子」、「百子同室」,取子孫繁衍、綿延不斷之意。
萱草:萱草又名「黃花草」、「金針菜」。古代傳說婦女妊娠期佩其花可生男,故「萱草」又名「宜男花」。常在祈求多子的年畫題材里出現。
菊花:菊花不畏秋霜,品格高貴,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與松樹組合為「益壽延年」等圖案,應用極廣。
牡丹:因其端麗嫵媚,雍容華貴,被視為富貴、昌盛、幸福的象徵。
葫蘆:與「福祿」同音,內又多籽,被作為富貴多子的象徵。
風箏:風箏是春天應時之物,寓意平步青雲或者春風得意。象徵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⑵ 我畫了一幅年畫,上面有倆個小孩子,拿著荷葉荷花,名字怎麼取
童趣
⑶ 年畫中往往畫有蓮花,鯉魚的圖案,究竟是表達什麼寓意呢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社會性的人格神的崇拜與信仰,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荼、郁壘,再到後來的關羽、趙雲、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鍾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其間有著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
東漢末年的《風俗通義·祭典》中說:"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前事冀以衛凶也。"蔡邕《獨斷》中說:"神茶、郁壘而身居其門,主閱領諸鬼,其惡害之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竟,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乃畫茶、壘並懸葦索於門戶,以御凶也。
⑷ 國畫荷花有什麼寓意
1,荷花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或間色變化,素有「花中君子」之稱,有品格高尚、純凈美好等寓意。
宋代周敦頤之名篇《愛蓮說》稱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意思是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贊美荷花的高貴品格,將其視為清白、高潔的象徵。
2,蓮花有並蒂同心者,為一蒂兩花,且「蓮」與「憐」諧音,是男女好合、夫妻恩愛的象徵。
南北朝佚名《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意思是低下頭撥弄著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青。把蓮子藏在袖子里,那蓮心紅得通透底里。蓮子:和「憐子」諧音雙關。青如水:和「清如水」諧音,隱喻愛情的純潔。蓮心:和「憐心」諧音,即愛情之心。
3,意比和合。
「荷」,與「和」諧音。民間吉祥畫,「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持荷,一人捧盒,以示和合。八仙中的何仙姑,以手執荷花為表徵,象徵其貌美並姓何,表示祥和吉利。
4,表示清廉。
荷花即青蓮,青蓮與「清廉」諧音,因此荷花也被用以比喻為官清正,不與人同流合污,這主要是指在仕途中。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即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支的君子形象。
5,代表聖潔。
荷花是聖潔的代表,更是佛教神聖凈潔的象徵。荷花出塵離染,清潔無瑕,故而中國人民和廣大佛教信稈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質作為激勵自已潔身自好的座右銘。荷花是友誼的象徵和使者。
⑸ 財神爺的水杯帶荷花行嗎
這是你自己信仰的表達,沒什麼不可以的。蓮花,是佛教的聖物,財神是道家的供奉,佛道同源,都是嚮往世間大同,這樣解釋起來,你做的沒錯。
⑹ 請根據這幅畫由蓮花和魚組成的年畫的寓意,為這幅畫取一個名字.
一般就是連年有餘
⑺ 為什麼春節要貼有魚的年畫蓮花座和桃子分別寓意
摘要 春節要貼有魚的年畫蓮花座和桃子代表連年有餘
⑻ 許多民間年畫中,常常有胖娃娃手裡舉一支蓮花,騎在大鯉魚上,這是什麼寓意
蓮,寓意連續不斷;魚,寓意「富裕」、「富餘」。娃娃手舉蓮花,騎在鯉魚上,寓意年年有餘,含祈求美好之意。
年畫的由來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
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⑼ 年畫的寓意
吉祥寓意是年畫的一種主要表現手法,從不同側面反映人民的美好願望,吉祥寓意有兩種方法:一是諧音寓意,喜鵲登梅為喜上眉梢;二是借事物特徵寓意,桃荷菊梅寓意四季平安,佛手、桃、石榴寓多子多壽多福。牡丹花象徵富貴,菊花象徵吉祥、百合花象徵夫妻和合等等蓮年有餘:以「蓮」、「魚」、等諧音為「蓮年有餘」,寓生活美好之意四季花開: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象徽四季,故題「四季花開」以上僅供參考!謝謝!
⑽ 畫有蓮花、鯉魚的年畫表達了什麼寓意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聖潔性,象徵佛與菩薩超脫紅塵,四大皆空;
蓮花的花死根不死,來年又發生,象徵人死魂不滅,不斷輪回中。
佛教把蓮花看成聖潔之花,以蓮喻佛,象徵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而不為生死煩惱所干擾。
佛教有寶傘、雙魚、寶瓶、蓮花、白螺、如意、寶幢、金輪八種吉祥寶物,
釋迦牟尼把蓮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
由於蓮花在佛教上的神聖意義,佛經中把佛教聖花稱為「蓮花」,把佛國稱為「蓮界」,把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蕖華合掌」,甚至把佛祖釋迦牟尼稱為「蓮花王子」。
蓮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種子(蓮子)並存的。
象徵我佛「法身、報身、應身」「三身」同駐。
其姿挺展,日艷且鮮;其貌熙怡,傲然獨立;
其根如玉,不著諸色;其莖虛空,不見五蘊;
其葉如碧,清自中生;其絲如縷,綿延不斷;
其花莊重,香馥長遠;不枝不蔓,無掛無礙;
更喜蓮子,苦心如佛;諄諄教人,往生凈土。
蓮花有五色:白、青、紅、紫、黃,稱為「五種天華」。
其中白、青兩色最受青睞。
白蓮花,梵文音譯為芬陀利。此花生長於佛國阿耨達池中,人世間難以見到,
故又稱「希有之華」。
青蓮花,梵文音譯為優缽羅。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經中稱之為「蓮眼」,也即觀音菩薩的眼睛。
五種蓮花,為五大虛空藏菩薩所坐。
東方福智虛空藏,坐青蓮花,乘銀牛;
南方能滿虛空藏,坐赤蓮花,乘金象;
西方施顧虛空藏,坐白蓮花,乘琉璃馬;
北方無垢虛空藏,坐紫蓮花,乘獅子;
中央解脫虛空藏,坐黃金蓮花,乘水晶龜。
蓮華喻菩薩十種善法
一、離諸染污 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諸境於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污泥所染也。(五濁者,即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二、不與惡俱 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凈,不與纖毫之惡共俱,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三、戒香充滿 菩薩修行,放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雲:戒香芬馥,廣布充滿,比喻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四、本體清凈 菩薩因持戒故,身心清凈雖處五濁之中,而能無染無著,比喻蓮華生時雖處污泥濁水,而自然潔凈無所染也。
五、面相熙怡 熙,和樂貌。怡,喜悅也,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華開時,令諸見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
六、柔軟不澀 柔軟則隨順,不澀則無滯,謂菩薩修慈善之行,復於閉法無所滯礙,充於內而形於外,故體常清凈,柔軟細紗而不粗澀,比喻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
七、見者皆吉 菩薩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比喻蓮華,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
八、開敷具足 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嚴具足,比喻蓮華開敷而其華果具足也。
九、成熟清凈 菩薩修因既圓,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鹹得六根清凈,比喻蓮華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示得清凈也。
十、生已有想 菩薩初生之時,諸天人等咸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比喻蓮華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凡諸人眾,咸生已有蓮華之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