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出荷花
Ⅰ 孫犁《吳召兒》的概述
《吳召兒》這篇小說中,對吳召兒這個形象的觀察就只是抓住了特別打動人的幾個瞬間:反掃盪開始,村長派吳召兒給「我」當向導,在兵荒馬亂中她居然從容不迫地換上一件紅棉襖,在爬山途中盡管山「黑得怕人,高得怕人,危險得怕人」吳召兒卻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頭上望著我們笑,像是在這亂石山上突然開出一朵紅花,浮起一片彩雲來」,當一大批敵人包圍了大山,吳召兒毫不猶豫地迎上去,把棉襖翻過來她就象一隻逃散的黑頭的小白山羊登在亂石尖上跳躍著前進,那翻在裡面的紅棉襖還在不斷被風吹著象從她身上撒出一朵朵火花,落在她身上,——盡管只是幾個瞬間,描寫對象外在、內在的美,與作者主觀感情上對美的贊賞,完全融為一體了。作者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特殊的部分,「強調它,突出它,更多的提出它,用重筆描寫它使它鮮明起來,凸現起來,發射亮光,照人眼目。」讓讀者通過這樣一個鮮亮的環節,抓住整條鏈接,看到全部的生活,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其他部分,非主要特點不鮮明的部分,則堅決的舍棄,已達到單純與完整的統一,同時在客觀形象中傾注了作家的主觀情感,在某種程度上,作家寫人也是在寫自己,達到主客體的完美融合。
孫犁(1913.4.6-2002.7.11)
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被譽為「荷花淀派」的創始人。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芸夫,河北安平人。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33年畢業於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7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小學教師,1939年後參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戰學院教官,晉察通訊社、晉察冀邊區文聯、晉察冀日報社及華北聯合大學編輯、教師,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師,《平原雜志》編輯。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在延安發表《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此外,還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三集),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評》。《白洋淀紀事》是作者最負盛名的一部小說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成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後歷任天津日報社副刊科副科長、報社編委,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第一至三屆理事、作協顧問,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顧問、第五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孫犁、趙樹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
Ⅱ 項羽立志才疏文言文故事說明的道埋
人不但要立大志,還要博學多才。
Ⅲ 孫犁,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和趙樹理、周立波、柳青三位作家一起,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桿鐵筆」。《蘆
《蘆花盪》是孫犁「白洋淀紀事之二」
因此他的小說被稱為「事體小說」
後來文藝界以「清新」的「荷花澱」作為標志,創立了現代文學的一個種要流派—「荷花澱派」,《蘆花盪》就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作。
Ⅳ 孫犁的小說清新自然、被稱為()
孫犁、趙樹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
「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孫犁小說語言清新自然、樸素洗練,
被稱為「詩體小說」,他的創作風格被稱為「荷花澱派」
Ⅳ 幫我找現代的作家
錢鍾書,代表作《圍城》
幽默
甘於寂寞
魯迅
韓寒也不錯
文筆辛辣搞笑
做人獨立不羈!
Ⅵ 蘆花盪的作者是誰
小說《蘆花盪》作者:孫犁
孫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現代小說家、散文家 ,被譽為「荷花澱派」創始人。「荷花澱派」也叫「白洋淀派」。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人。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後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小學教書,了解到白洋淀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孫犁、趙樹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 因為在相當長時期內,在作品的深度、廣度、力度上還沒有人能超越他們。趙和孫分別是「山葯蛋」派和「荷花澱」派的開山人和領軍人,開創了農村文學作品的新流派;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和柳青的《創業史》為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時期的代表作,可登農村文學作品的經典殿堂。
Ⅶ 蘆花盪的作者簡介
孫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被譽為「荷花澱派」創始人、代表人。「荷花澱派」也叫「白洋淀派」。與「山葯蛋派」齊名。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後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小學教書,了解到白洋淀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
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被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等短篇小說,他一直相信藝術為人生的主張。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
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
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孫犁、趙樹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 因為在相當長時期內,在作品的深度、廣度、力度上還沒有人能超越他們。趙和孫分別是「山葯蛋」派和「荷花澱」派的開山人和領軍人,開創了農村文學作品的新流派;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和柳青的《創業史》為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時期的代表作,可登農村文學作品的經典殿堂。 遠處那一片靜靜的蘆花盪
和蘆花叢中那條幽長的小路
伴隨著我們
度過一段甜美的時光
秋風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猖狂
在暖暖的陽光下掀起了白濤茫茫
是迎風起舞嗎?
還是在揮手觀望?
蘆絮飛揚的天空
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和迷離目光
摘一束潔白的蘆花
把記憶捲成窄窄的長串
讓風輕撫紊亂的思緒
面對落霞余輝
把蘆花灑在靜靜的江畔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敵人監視著葦塘。他們提防有人給葦塘里的人送來柴米,也提防裡面的隊伍會跑了出去。我們的隊伍還沒有退卻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半夜以後,小船又飄回來,船艙里裝滿了柴米油鹽,有時還帶來一兩個從遠方趕來的幹部。
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船是一隻尖尖的小船。老頭子只穿一件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裡拿著一根竹篙。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干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①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頭子每天夜裡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圍廣得很: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支槍。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
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每天夜裡,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閑的心情撐著船,編算②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
因為他,敵人的願望就沒有達到。
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麼響,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里飄出來。敵人發了愁。一天夜裡,老頭子從東邊很遠的地方回來。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老頭子載了兩個女孩子回來。孩子們在炮火里滾了一個多月,都發著瘧子③,昨天跑到這里來找隊伍,想在葦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針。
老頭子很喜歡這兩個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們接上船,老頭子就叫她們睡一覺,他說: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到葦塘里,咱們還有大米和魚吃。
孩子們在炮火里一直沒安靜過,神經緊張得很。一點輕微的聲音,閉上的眼就又睜開了。又是到了這么一個新鮮的地方,有水有船,盪悠悠的,夜晚的風吹得長期發燒的臉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著。
眼前的環境好像是一個夢。在敵人的炮火里打滾,在高粱地里淋著雨過夜,一晚上不知道要過幾條汽車路,爬幾道溝。發高燒和打寒噤④的時候,孩子們也沒停下來。一心想:找隊伍去呀,找到隊伍就好了!
這是冀中區的女孩子們,大的不過十五,小的才十三。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眼望著天邊的北斗。她們看著初夏的小麥黃梢,看著中秋的高粱曬米。雁在她們的頭頂往南飛去,不久又向北飛來。她們長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邊,用兩只小手淘著水玩。發燒的手浸在清涼的水裡很舒服,她隨手就淘了一把潑在臉上,那臉塗著厚厚的泥和汗。她痛痛快快地洗起來,連那短短的頭發。大些的輕聲吆喝她:
「看你,這時洗臉干什麼?什麼時候啊,還這么愛干凈!」
小女孩子抬起頭來,望一望老頭子,笑著說: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頭子說:
「不怕,洗一洗吧,多麼俊的一個孩子呀!」
遠遠有一片陰慘⑤的黃色的光,突然一轉就轉到她們的船上來。女孩子正在擰著水淋淋的頭發,叫了一聲。
老頭子說:
「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
他蹲下去,撐著船往北繞了一繞。黃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遠處的樹林里去了。
老頭子小聲說:
「不要說話,要過封鎖線了!」
小船無聲地,但是飛快地前進。當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輪站到一條橫線上的時候,探照燈突然照向她們,不動了。兩個女孩子的臉照得雪白,緊接著就掃射過一梭機槍。
老頭子叫了一聲「趴下」,一抽身就跳進水裡去,踏著水用兩手推著小船前進。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懷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蓋了她。
子彈吱吱地在她們的船邊鑽到水裡去,有的一見水就爆炸了。
大女孩子負了傷,雖說她沒有叫一聲也沒有哼一聲,可是胳膊沒有了力量,再也摟不住那個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覺得有一股熱熱的東西流到自己臉上來,連忙爬起來,把大的抱在自己懷里,帶著哭聲向老頭子喊:
「她掛花⑥了!」
老頭子沒聽見,拚命的往前推著船,還是柔和地說:
「不怕。他打不著我們!」
「她掛了花!」
「誰?」老頭子的身體往上躥了一躥,隨著,那小船很厲害地仄歪⑦了一下。老頭子覺得自己的手腳頓時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著船尾,跟著浮了幾步,才又拚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她們已經離葦塘很近。老頭子爬到船上去,他覺得兩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撥開外面一層蘆葦,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鑽進葦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頭。
大女孩子微微睜了一下眼,吃力地說:
「我不要緊。快把我們送進葦塘里去吧!」
老頭子無力地坐下來,船停在那裡。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sà)的風響。老頭子嘆了一口氣,停了半天才說:
「我不能送你們進去了。」
小女孩子睜大眼睛問:
「為什麼呀?」
老頭子直直地望著前面說:
「我沒臉見人。」
小女孩子有些發急。在路上也遇見過這樣的帶路人,帶到半路上就不願帶了,叫人為難。她像央告⑧那老頭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們送進去吧,你看她流了這么多血,我們要找醫生給她裹傷呀!」
老頭子站起來,拾起篙,撐了一下。那小船轉彎抹角⑨鑽入了葦塘的深處。
這時那受傷的才痛苦地哼哼起來。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麼緊張,也沒怎麼樣,誰知到了這里,反倒……一聲一聲像連珠箭,射穿老頭子的心。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為什麼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兒沒女,這兩個孩子多麼叫人喜愛?自己平日誇下口,這一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去,怎麼張嘴說話?這老臉呀!他叫著大菱說:
「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
兩個孩子全沒有答言,老頭子覺得受了輕視。他說:
「你們不信我的話,我也不和你們說。誰叫我丟人現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們看吧!」
小女孩子說:
「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
老頭子狠狠地說:
「為什麼不能?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願意看,明天來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來看吧,有熱鬧哩!」
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小火輪開的離葦塘遠一些,鬼子們又偷偷地爬下來洗澡了。十幾個鬼子在水裡泅著,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錯。水淀里沒有一個人影。從荷花澱里卻撐出一隻小船來。一個乾瘦的老頭子,只穿一條破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兩只手卻忙著剝那又肥又大的蓮蓬,一個一個投進嘴裡去。
他的船頭上放著那樣大的一捆蓮蓬,是剛從荷花澱里摘下來的。不到白洋淀,哪裡去吃這樣新鮮的東西?來到白洋淀上幾天了,鬼子們也還是望著荷花澱瞪眼。他們沖著那小船吆喝,叫他過來。
老頭子向他們看了一眼,就又低下頭去。還是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船,剝著蓮蓬。船卻慢慢地沖著這里來了。
小船離鬼子還有一箭之地,好像老頭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轉了一個圓圈,又回去了。鬼子們拍打著水追過去,老頭子張皇失措⑩,船卻走不動,鬼子緊緊追上了他。
眼前是幾根埋在水裡的枯木樁子,日久天長,也許人們忘記這是為什麼埋的了。這里的水卻是鏡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鬼子們追上來,看著就扒上了船。老頭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風一樣繞著鬼子們轉,蓮蓬的清香,在他們的鼻子尖上掃過。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亂轉著身子,抓上抓下。
一個鬼子尖叫了一聲,就蹲到水裡去。他被什麼東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隻鋒利的鉤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別的鬼子吃驚地往四下里一散,每個人的腿肚子也就掛上了鉤。他們掙扎著,想擺脫那毒蛇一樣的鉤子。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有的兩個,有的三個。鬼子們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動彈了。
老頭子把船一撐來到他們的身邊,舉起篙來砸著鬼子們的腦袋,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
他狠狠地敲打,向著葦塘望了一眼。在那裡,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在那葦塘的邊緣,蘆花下面,有一個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葦葉遮掩著身子,看著這場英雄的行為。
1945年8月於延安 本文選自《孫犁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孫犁(1913~2002),當代作家。本文是孫犁的「白洋淀事跡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說《荷花澱》。
尖利:(jiān lì)眼力、視力特別好
編算:方言。這里是有計劃、盤算的意思。
能耐:(néng nài)本領;才能
悠閑:(yōu xián)悠然自在,閑適自得
寒噤:(hán jìn) 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動,在文中形容瘧疾發作的症狀.
陰慘:(yīn cǎn)陰沉凄慘,陰:陰沉 (本文中指光線特別陰暗不明。)
央告:(yāng gào) (輕聲) 央求,懇求。
月明風清:(yuè míng fēng qīng)月光明朗,清風微動。形容美好的月夜。
轉彎抹角:(zhuǎn wān mò jiǎo) 抹角:挨著牆角繞過。沿著彎彎曲曲的路走。比喻說話繞彎,不直截了當。 抹:緊挨著,經過
張皇失措: (zhāng huáng shī cuò)慌慌張張,不知怎麼辦才好。張皇:驚慌,慌張
竹篙:(zhú gāo)撐船的長竹竿或木棒,是一種最簡手持竹篙單的推進工具
仄歪:(zè wāi)方言;傾斜,歪斜,指傾斜不穩的樣子。
打牙跌嘴:(dǎ yá diē zuǐ)短語。意思是說的話做不到,讓人笑話
文段分層 第一層:(1—8)背景:日本帝國侵略中國,老頭子破壞鬼子計劃第二層:(9—13)事因:老頭子幫助兩個小女孩渡江第三層:(14—54)經過:大菱被鬼子打傷,老頭子感到羞恥第四層:(55—62)高潮:老頭子為大菱報仇而打鬼子第五層:(63)結局:二菱見證老頭子是英雄
Ⅷ 孫犁的作者簡介
孫犁
(1913~)
作者簡介:
現、當代作家。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後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小學教書,了解到白洋淀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
Ⅸ 孫犁的創作可分為幾個時期各個時期的主要作品和特點
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A.前期是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代表作品是小說《白洋淀紀事》、《風雲初記》和《鐵木前傳》等,具有明麗、歡樂的特點。
B.後期是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代表作品是散文《晚華集》、《曲終集》等「耕堂劫後十種」,具有沉鬱、激憤的特點。
孫犁(1913.4.6-2002.7.11)
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始人。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33年畢業於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7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小學教師,1939年後參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戰學院教官,晉察通訊社、晉察冀邊區文聯、晉察冀日報社及華北聯合大學編輯、教師,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師,《平原雜志》編輯。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在延安發表《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此外,還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三集),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評》,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等。《白洋淀紀事》是作者最負盛名的一部小說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成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後歷任天津日報社副刊科副科長、報社編委,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第一至三屆理事、作協顧問,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顧問、第五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孫犁、趙樹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他的小說被稱為「詩體小說」。
[編輯本段]生平
12歲在安國縣城上小學時,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對他有很大影響。他一直相信藝術為人生的主張。孫犁14歲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學習期間,開始閱讀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著作和一些蘇聯文學作品,擴大了他的視野,並為後來的創作和評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高中畢業後無力升學,流浪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在大學旁聽,曾用「芸夫」的筆名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還先後在市政機關和小學當過職員。
1936年暑假後,孫犁到河北安新縣的小學教書,在這里他對白洋淀一帶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主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編印出版革命詩抄《海燕之歌》,在《紅星》雜志和《冀中導報》副刊上發表過《現實主義文學論》《魯迅論》等論文。
1938年秋,在冀中區辦的抗戰學院任教,1939年春調阜平,在晉察冀通訊社工作。此後,在晉察冀文聯、《晉察冀日報》、華北聯大做過編輯和教員,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1941年回冀中區參加編輯群眾性的大型報告文學集《冀中一日》,並寫成《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後改名《寫作入門》《文藝學習》,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和學習。在延安,他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冀中農村從事寫作,直至解放。這一時期,他參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寫有《鍾》《碑》《囑咐》等短篇小說和一些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犁在《天津日報》工作,同時繼續文學創作。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寫於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兩個村莊為背景,圍繞著高、吳、田、蔣四姓五家在抗戰初期的生活史,細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展現了七七事變後,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壯麗畫卷。作者用談笑從容的態度描摹抗日根據地的風雲變幻,雖語多風趣而不落輕佻。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寫成於1956年。小說通過鐵(匠)、木(匠)兩家十幾年間友誼的建立和破裂的過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農村的生活風貌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農村社會的深刻影響。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滿兒這個處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讀者中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後,作者因病長期擱筆,但他以《天津日報》副刊《文藝周刊》為陣地,發現和培養了不少青年作家。這個時期,他還寫有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
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紀事》(1958),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編輯本段]評價
孫犁一生筆耕不輟,是中國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眾多經典性的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圖。全國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的進展,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家,被認為是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孫犁紀念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來了第二個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結合。
作為孫犁文學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孫犁同志長期從事黨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為解放區文學和天津文學的繁榮,為天津業余作者特別是工人作者的成長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他開創了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熱心扶植青年作者的優秀傳統,幾十年來為天津和全國文壇培養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業余創作骨幹。他是我國報刊史上一代編輯典範。
孫犁同志是我國革命文學的一面旗幟,是我國現當代文學的一位大師。他始終不渝地遵循黨的文藝方針,身體力行發揚並豐富了我國革命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對中國革命文學的卓越貢獻,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贏得了廣大作家和讀者的敬愛。
[編輯本段]著作
《荷花澱》(小說、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書屋;1959,人文
《蘆花盪》(短篇小說集)1949,群益(人教版課文)
《囑咐》(短篇小說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說)1949,天下
《農村速寫》(散文、小說集)1950,讀者
《采蒲台》(短篇小說集)1950,三聯
《山海關紅續歌》(詩集)1951,知識書店
《風雲初記》(長篇小說)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紀事》(小說、散文集)1958,中青
《鐵木前傳》(中篇小說)1959,天津人民
《津門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詩集)1964,百花
《晚華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小說集)1981,百花
《耕堂雜錄》(雜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簫》(小說、散文集)1982,花山
《孫犁小說選》1982,四川人民
《孫犁文集》(l一5冊)1981一1982,百花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澤集》(散文集)1982,百花
《孫犁文論集》1983,人文
《書林秋草》(雜文集)1983,三聯
《孫犁散文選》1984,人文
《遠道集》(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藝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無為集》(散文)1989,人文
《芸齋小說》1990,人民日報出版社
《孫犁文集》正編5卷,續編3卷,共8卷,2002年,百花文藝出版社
《孫犁全集》共11卷,200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編輯本段]散文
《識字班》
《第一個洞》
《游擊區生活一星期 》
《三烈士事略並後記 》
《塔記 》
《王鳳崗坑殺抗屬》
《采蒲台的葦》
《安新看賣席記 》
《張秋閣 》
《光復唐官屯之戰》
《學習》
《宿舍》
《節約》
《小劉庄》
《掛甲寺渡口 》
《廠景 》
《訪舊 》
《婚俗》
《一天日記》
《回憶沙可夫同志》
《黃鸝 》
《石子 》
《善暗室紀年》序
《夥伴的回憶》
《服裝的故事》
《悼畫家馬達》
《刪去的文字》
《童年漫憶》
《談趙樹理》
《談柳宗元》
《吃粥有感》
《紅樓夢》雜說
《方紀散文集》序
《書的夢》
《畫的夢》
《戲的夢》
《夜思》
《悼念李季同志》
《鄉里舊聞》
《同口舊事》
《新年懸舊照》
《報紙的故事》
《亡人逸事》
《芸齋瑣談》
《母親的記憶》
《青春余夢》
《芸齋夢余》
《貓鼠的故事》
《夜晚的故事》
…
報紙的故事(作者:孫犁)(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課文)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大公報》的喜愛之情和對文學、真理等不懈追求的精神。
2、學習心理描寫,體會其作用。
二、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體會心理描寫的作用。
四、教學時間:1課時
五、教學方法:提綱導讀法(具體內容參考「預習自主作業單」)
六、教學過程:
1、朗讀課文兩遍,畫出優美詞句。
2、查字典或詞典,寫出下面詞語的意思:
不學無術 不屑一顧 異想天開 責難之詞 無微不至
3、選擇上面的詞語2個,寫幾句話。
4、再讀課文,寫出課文主要寫一件什麼事。
(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結果如何等)
5、你能畫找出文中幾處心理描寫的地方嗎?畫起來後,好好讀一讀,體會句子要表達的意思,感悟心理描寫的作用。
(如:文章的最後一段,作者用一種愉悅的心情寫出了自己的閑適與滿足,實際上是作者苦中求樂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種自我解嘲。這樣寫,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無奈和悲哀。)
6、細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並簡要回答:
(1)「我」為什麼一定要訂閱《大公報》?
(2)「我」怎樣裱糊房屋?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3)用心朗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說說你讀後的感受。
7、質疑問難,交流研討。
[編輯本段]孫犁戰爭題材作品風格介紹
讀孫犁的作品,最早是從小說開始的。給我強烈的印象是風格別致。同是戰爭題材,卻很少描繪血與火,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沒有復雜的戰爭描寫,而是更多地展示戰爭中人物心靈的美,卻自有一種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筆下的白洋淀風光,清新疏朗,散發著潮潤潤的水氣,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彌漫著濃郁的詩意。那時最愛讀的是《蘆花盪》和《荷花澱》,至今一閉眼,便浮現出朦朧迷離的月光下,聽水生說明天要到大部隊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多細膩、傳神的細節喲!
也許是年齡小、閱歷淺吧,那時不怎麼愛讀孫犁的散文,覺得太平淡,沒有奇崛的句子,詞藻也不花哨,寫人敘事,多是白描。那時更喜歡濃妝艷抹,詞藻華麗,熱烈奔放,甚至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隨著年齡地增長,閱歷地加深,才感到孫犁的散文講究情感的節制,含蓄蘊藉,樸素潔凈,像在水中淘洗過似的,是一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大美」,才領悟到濃妝艷抹易,平淡自然難,做到「朴實無華、平中見奇、淡而有味」就更難。這時,愛其散文勝愛小說,對其新時期的散文更是鍾情不已。《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無論懷人記事,思及故鄉,追憶童年和戰爭歲月,還是詠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孫犁先生不喜歡官場,遠離熱鬧,自甘寂寞,正因有了這種難得的品性,才能長期以寧靜沉潛的心態,進入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藝術境界。
孫犁先生的散文是「寫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於哲思的作家,他的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隨著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現,所以,在許多情況下,又幫助著其作品詩情畫意地形成。他常常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升華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著深沉的人生情致,不僅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更讓人從中悟出關於人生、社會和自然的道理。讀其散文,如同聆聽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平靜隨和地傾訴,需靜下心來,慢慢地去品讀。《黃鸝》中,他充滿深情地寫道:「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在《賈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贊喻賈平凹像是在一塊不大的園田裡耕耘不已的農民,同時又提醒作家:「文藝之途正如人生之途,過早的金榜、駿馬、高官、高樓,過多的花紅熱鬧,鼓躁喧騰,並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經受得清苦和寂寞,經受得住污衊和凌辱。要之,在這條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里也來得,雨里也去得。」 孫犁先生生活簡朴,不慕榮華,他對頭年冬季貯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黃白色菜花喜愛之極,精心放在水盆里,擺在書案上。於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璣的美文《菜花》。他認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樣是美的。作者在結尾寫道:「現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園如夢。面對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許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遠虛無,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悵。人的一生,無疑是個大題目。有不少人,竭盡全力,想把它撰寫成一篇宏偉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寫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當於菜花一樣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為文章的題目。」1992年孫犁先生寫了一篇意味淡遠的《扁豆》。「白扁豆細而長,紫扁豆寬而厚,收獲以後者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時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麵粉,謂之扁豆魚。」寫到這里,突然一轉,切入1939年的生活記憶,與一個單身游擊隊員共同生活的時光。「每天天晚,我從山下歸來,就坐在他的已燒熱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餅子和炒扁豆。灶上還烤了一片綠色的煙葉,他在手心裡揉碎了,我倆吸煙閑話,聽著外面呼嘯的山風。」由物及人,對戰爭年代同志間生死與共、相見以誠的和諧關系表現了深深的思念與懷想,朴實真摯,情理兼備,境界高遠,細中見大,靈動飄逸,爐火純青。
文如其人。孫犁一生淡泊
Ⅹ 《蘆花盪》的作者是誰
孫犁、趙樹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 孫犁被譽為「荷花澱派」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