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蘭花
❶ 岳陽樓記的翻譯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原有的建築規模,把唐代有才能的人和現代人的詩詞歌賦鐫刻在岳陽樓上,(並)囑托我用文章來記述(重建岳陽樓)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勝景,在洞庭湖一帶。(洞庭湖)連接著遠處的群山,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水勢浩大,寬闊無際。一天中或早或晚陰晴多變化,景象的變化無窮無盡。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壯麗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既然如此,那麼,(從這里)向北面直到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水,被貶謫流遷的人,大多都聚集在這里,看到自然景物所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的時候,陰冷的風怒號著,渾濁的浪頭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都隱藏起了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悲啼。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的情感,滿眼蕭條的景象,感慨萬千,十分悲傷。
至於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上下湖光天色(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沙灘上的水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時而上浮,時而下潛;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茂盛青翠。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水波動時,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閃耀起金光,湖水平靜時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塊玉璧。漁人唱著歌互相應答,這樣的樂趣哪有盡頭!登上這座樓,就產生心情暢快,精神爽快,榮耀和屈辱都忘了,端著酒杯迎著風,高興到了極點。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和以上兩種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怎樣呢?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這就是進入朝廷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前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❷ "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什麼意思
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一、原文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二、譯文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並忘了。
三、出處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賞析
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盡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游盪,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
❸ 求范仲淹《岳陽樓記》 原文譯文以及賞析
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文+譯文
[color=Red][size=4][原文][/size][/color]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color=Blue][size=4][譯文][/size][/color]
宋仁宗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當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北面通到巫峽,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象那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的風狂吼,渾濁的浪頭沖白天空;太陽和星星失去了光輝,高山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桿倒了、船槳斷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奸人的誹謗、害怕壞人的譏笑,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的種種情緒了。
就象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波浪不起,藍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成群的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落,美麗的魚兒,時而浮游,時而潛游;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蔥。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著千里大地,浮動的月光象閃耀著的金光,靜靜的月影象現下的白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和神態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面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不同,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環境好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遭遇壞而悲傷;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http://bbs.zahuopu.com/archiver/tid-20758.html
范仲淹《岳陽樓記》賞析
一、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在蘇州吳中區)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死後謚「文正」,世稱「範文正公」。兩歲喪父,和母親隨繼父(為小官吏)四處遷徙。26歲登進士第,因敢於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慶歷元年(1041),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採取屯田固守策略,鞏固邊防,使西夏不敢進犯,當時邊塞流行著「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的話。慶歷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提出十項政治改革方案,為守舊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後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範文正公文集》傳世。
二、范仲淹逸事(王耀輝)
范仲淹在進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大體是在攻苦食淡的艱難生活中度過的。景德初,仲淹隨繼父至淄州(今山東淄博),就讀於長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後分為四塊,早晚各吃兩塊,至於佐食的菜餚,就更談不到了,常常只能「斷數莖,入少鹽以啖之」。二十三歲時得知身世,感泣辭母,隻身赴南都應天府(今南京)書院,其後直到進士及第,更是過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讀生活。據仲淹《年譜》,仲淹在應天府書院「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宋史》列傳第七十三記仲淹這一段時間的生活,與《年譜》所記也大體一致。其實,即使進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後,相當一段時間,他的生活狀況也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晚年在《告子弟書》中仲淹回憶這一時期的生活時就談道:「吾貧時與汝母養吾親,汝母躬執,而吾親甘旨未嘗充也。」這應該是確實的。天禧元年徙集慶軍節度推官離開廣德時,仲淹無一點積蓄,只得賣掉唯一的一匹馬以充行資。
(選自《范仲淹:憂樂人生》,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三、參考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增它舊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連接著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浩浩盪盪,寬廣無邊;早晴晚陰,氣象萬千。這是岳陽樓盛大壯觀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湘,被貶的政客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都隱藏起了光輝,山嶽也潛伏起形體;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的天色暗下來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產生被貶離京、懷念家鄉、擔心誹謗、害怕譏諷的情懷,(會覺得)滿眼蕭條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了啊。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萬里碧綠;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五彩的魚兒(在水中)暢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蘭花,茂盛並且青綠。偶爾或許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著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潛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爽快,光榮和屈辱都被遺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是喜洋洋的歡樂啊。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於(以上)這兩種表現的,為什麼呢?(是由於)不因為外界環境的好壞或喜或憂,也不因為自己心情的好壞或樂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在朝),則為平民百姓憂慮;處在荒遠的江湖中(在野),則替君主擔憂。這樣(他們)進朝為官也憂慮,退居江湖為民也憂慮。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會說「比天下人憂慮在前,比天下人享樂在後」吧。啊!(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四、《岳陽樓記》賞析(袁行霈)
沿湘江順流而下,經長沙再向前,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簾,那就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的洞庭湖了。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一首題為《臨洞庭》的詩里寫道:「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生動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成為千古絕唱。詩中所說的岳陽,西臨洞庭,北扼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從洞庭湖上向岳陽遠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於湖畔的一座三層的城樓,被藍天白雲襯托得十分壯觀。那就是著名的岳陽樓。
岳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在閱兵台舊址建了一座樓閣,取名岳陽樓。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游等著名詩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到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陽樓,六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范仲淹,並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歷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
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為范仲淹既非岳陽人,又不在岳陽做官,可能根本就沒來過岳陽,一個和岳陽沒有關系的人忽然為岳陽樓作記,這是必須說明緣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岳陽後,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重修並擴建了岳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又囑托我作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這段文字簡明扼要,把必須交代的背景,在文章開頭集中地加以交代,後面就可以馳騁想像自由揮灑筆墨了。
第二段,不對岳陽樓本身作描寫,而是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這段文字的內容是寫景,口氣卻是議論。一上來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銜遠山、吞長江、洶涌著,流動著,無邊無際。這幾句是從空間上形容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接下來兩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又從不同時間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現它氣象萬千的變化。早晨陽光燦爛,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鏡一般,正如唐朝人張碧的詩里所說的「漫漫萬頃鋪琉璃」。晚上雲霧低垂,把洞庭湖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詞里所寫的:「霧雨沉雲夢,煙波渺洞庭」。以上幾句抓住不同時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萬千氣象很生動地渲染了出來,然後小結一句說:「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經完備,而且有詩賦刻在岳陽樓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復。人詳我略,人略我詳,轉而寫登樓覽物之情:「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遷客,指降職貶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離騷》,所以後世也稱詩人為騷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湖邊的岳陽樓便為遷客、騷人常常會集的地方。當他們登樓觀賞洞庭湖的景物時,心情能不有所差異嗎?這幾句是全文的樞紐,很自然地引出以下兩段。上面對洞庭湖的描寫是客觀的,以下則是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簡約,以下則洋洋灑灑,淋漓盡致。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嶽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隻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入耳來。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並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了。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著湖光,湖光映著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裡的魚兒游來游去。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雲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與水波一起盪漾,閃爍著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塊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著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只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歡喜。
這兩段採取對比的寫法。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兩相對照。情隨景生,情景交融,有詩一般的意境。由這兩段描寫,引出最後的第五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在這一段里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嘆詞。作者十分感慨地說,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惟恐人民有飢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惟恐國君有闕失。這么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在憂慮了,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後才快樂呢;作者感慨萬千地說: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表示了對於這種人的嚮往與敬慕。文章最後一句「時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寫作這篇文章的時間。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生於公元989年,死於公元1052年。字希文,吳縣人,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他出身貧苦,兩歲時死了父親。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里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中進士以後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後來負責西北邊防,防禦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於宋仁宗慶歷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岳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
《岳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准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個先憂之士當他建立了功績之後還能後樂,才更加可貴。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在今天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就藝術而論,《岳陽樓記》也是一篇絕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幾點來講一講:
第一,岳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說盡了,再重復那些老話還有什麼意思呢?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一個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別人說好,我偏說不好。另一個方法是避熟就生,另闢蹊徑,別人說爛了的話我不說,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採取了後一種方法。文章的題目是「岳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後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闢。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岳陽樓記》的議論技巧,確實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滕子京在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那封信里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確實是這樣,岳陽樓已因這篇絕妙的記文,而成為人們嚮往的一個勝地;《岳陽樓記》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樣,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
http://www.mcscn.net/510.aspx
❹ 素荷主要有哪些品種
1、蒼岩素:
清光緒年間浙江長樂鎮錢氏選育,春蘭名品之一,特徵外三瓣圓大放角,貓耳捧瓣,呈大捲舌,花開翠色,舌頭無雜質全白,葉闊呈半垂形,易花易養的品種。
2、蔡仙素:
1915年民國年間潘氏選育,特徵副瓣長腳較闊,主瓣收根放角,呈劉海舌,有白峰,蠶蛾捧心半硬分窠,花葶拔高,平肩。
3、蔡梅素:
清乾隆年間蔡氏選育,低花梗低葉架,綠色花苞,兩邊捧瓣雄性化強,瓣色呈黃色,與蕊柱粘連一起,瓣端緊邊呈拱抱狀,中間隱筋明顯,呈如意舌,外瓣收根大圓頭,舌端平出或斜出狀,不後卷。
4、丙子素荷:
名稱引自日本蘭花譜,目前國內已無該品種,均由日本引進,選育由江蘇省無錫市蔣東孚選出,多年前流轉日本,目前國內有栽培該品種苗,但數量不詳。
5、翠文素:
算得上是新老種,1989年浙江紹興棠棣趙銀泉於餘姚挖得,經過科學工作者的努力與探索,詳細記錄了翠文素的生長習性及分布地區信息,翠文素外三瓣長闊,外瓣收根放角,軟捧大捲舌,花開素色無雜質,花葶較高,葉呈半垂狀,花形端正,平肩。
6、海荷素:
1997年底於浙江舟山下山品種,在2000年杭州蘭展上,葉宗芳憑著海荷素贏得該屆金獎;此花葉姿斜立,葉片較寬,葉色嫩綠,外瓣短圓具綠覆輪;呈蚌殼捧狀,舌端白卷,花色呈黃綠。據稱海荷素下山時開得相當「荷」,瓣邊覆輪也是非常'復輪';但經過十幾年種養,少有人養得出如此荷瓣,加上此草極難種養,已逐漸被市場淘汰。
7、漢宮秋月:
選育於雲南文山市,具體年份不詳,曾在2014年雲南省各市蘭展上獲得金獎無數,屬近年來雲南少有的上好新品種,取名'漢宮秋月'來自雲南知名蘭家,特徵葉寬2厘米,花朵直徑能達10厘米之大,寬2厘米,開品花色十分難得,有著翡翠之色,外瓣有綠暈,色香具全,目前該品種種養數量極少。
8、皓月荷素:
近年發現的新種,2003年於浙江天台山縣天台山潘曉挖得,經由陳江與吳立文選育命名,特徵呈花開桃腮素,中宮圓整,舌大而圓,猶如一輪皓月當空,故取名'皓月荷素',葉寬呈弓形彎曲狀,葉色無光澤,於2010年獲得浙江省第十屆蘭花博覽會銀獎。
9、鶴裳素:
清嘉慶年間,浙江杭州靈隱寺本空大師化緣路經五台山掘得,本空大師愛養蘭花,其日常打坐房間都擺放了蘭花,後來本空大師升為靈隱寺主持,寺內收藏蘭花品種數不勝數;但由於抗日期間動盪時局,鶴裳素於民國時期流轉日本;鶴裳素特徵出芽碧綠,株高中等,葉質糯厚,清秀高雅,葉長可達20-30公分,葉寬1.3公分左右,葉姿半垂,葉色濃綠富有光澤;外瓣闊大收根放角,瓣肉深綠緊邊,呈蚌殼捧。花莛翠綠粗壯挺拔,花開直徑5-6公分。
10、魁荷素:
1916年民國時期於寧波林太和選出,特徵外三瓣收根放角緊邊,呈蚌殼捧,大圓捲舌,花色翠綠,花葶較高,葉姿半垂中幅闊,葉質較厚。
11、老文團素:
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由江蘇蘇州周文段選出,又稱'周文段素',特徵葉姿弓垂狀,葉質較軟,呈剪刀捧,大劉海舌,葉瓣質厚,色呈翠綠,凈素淡雅,葉色富含光澤。
12、新文團素:
基本特徵與老文團素形似,新文團之美在於平肩、色翠、花桿高,捧合等,可見古人選花之嚴謹,當下即使有眾多素心品種粉墨登場也難以超越新文團素。
13、綠珠素:
關於這個品種,有2個說法,一種是由無錫張浩榮選出,於江南蘭苑栽培,在江蘇省春蘭展會上獲過金獎,浙江紹興市第二十屆蘭花展覽會銀獎;第二種說法是1932年由蘭界知名專家沈淵如老先生選出,特徵葉色翡翠綠,呈平肩,外瓣有淺兜,呈合抱蕊柱,舌潔白無瑕,花箭挺拔,實屬春蘭素心經典品種。
14、宋荷素:
抗戰前經由宋氏選出,春蘭素瓣名品,外三瓣呈長闊,蚌殼捧,大卷白舌,花葶較高,落肩,葉姿斜立。
15、天童素:
民國初年選育於浙江省寧波市天童山,呈綠花白舌,花容端莊。
16、王氏素:
抗戰前浙江紹興王錦祿選出,春蘭素心名品,特徵外三瓣狹長,呈軟捧,凈白鄭舌,花葶較高,花梗較細,葉姿彎垂狀。
17、香草素:
1936年由江蘇無錫沈淵如先生選出,特徵蚌殼捧,白長捲舌,外瓣長腳圓頭,花開翠綠色,葉姿半垂狀。
18、霸王素:
霸王素又稱霸王荷素,由蘭友陳江選出,屬新種春蘭素心名品,由於當時不識得此品種的優點,陳江贈幾苗於蘭友,至此仍有許多蘭友均種養此品種,霸王素是可比肩老種名品之美。
19、雪蓮素:
抗戰前於浙江花農選出;荷形赤殼美,屬春蘭大花型品種,外瓣短闊收根放角,微微緊邊,呈剪刀捧,微白大圓舌,花開嫩綠色,花姿俏麗。葉形較高,葉姿呈半垂,春蘭素心難得珍品。
20、楊氏素蝶:
春蘭名貴品種,1920年民國時期由陳義定主人寧波的楊祖仁選出;葉子呈斜立狀,外三瓣短圓寬闊,花色綠白相映,猶如白蝶飛舞,柔波動人,直開大圓舌。
21、楊氏素荷:
1920年民國庚申年由陳義室主人選出,另一說法是由寧波楊祖仁選育;特徵新芽碧綠,葉長20-25厘米,葉寬0.6-1厘米,葉色翠綠富含光澤,葉姿半垂狀,外三瓣短圓緊邊,收根放角,花瓣呈淺兜狀,舌端凈白大圓舌,微微後捲曲,花開品正素雅。
22、寅谷素:
清光緒年間由穆性選出,春蘭素心老種名品,葉片修長,收根緊邊,竹葉形外三瓣,呈剪刀捧,圓舌凈素,葶高易花。
23、俞氏素荷:
春蘭新種素心,2001年於浙江省舟山市黃楊尖下山俞宏達掘得命名,是目前浙江一帶素心荷瓣最好品種之一,蘭界對其資料描述不多,由於品種種養人數較少,對該品種的特徵描述不詳,曾有蘭友在全國蘭展上看到此花,評價寫道:'其色,型,脛骨像至玉石不可多得'。
24、玉梅素:
清康熙年間於浙江紹興選出,算得上至今流傳最久的傳統品種之一,春蘭難得的梅瓣素心名品;葉形細狹半垂,葉姿斜立有光澤,舌端短圓如意舌,易花易芽品種,舌白桃腮素,難能可貴的是春蘭唯一的赤殼素心品種.
25、月佩素:
清光緒年間浙江湖州鈕慎五選出,但後贈於嘉興許韻琴,方能流傳至今,蘭界又稱鈕荷素,但蘭友慣稱月佩素,特徵葉姿弓垂狀如開扇,葉質軟韌,葉色翠綠光亮,彰顯滋潤感,外三瓣收根放角有略狹,緊邊平肩往內拱抱,呈蚌殼捧,舌端大圓舌微向後卷。
26、張荷素:
清宣統年間浙江紹興棠棣劉茂成選出,又稱'大吉祥素',特徵舌端舌白大圓舌,屬春蘭大花型,花葶較長,葉幅寬大,葉姿呈半垂狀,外三瓣闊長收根放角,花開綠白色。
27、知足素梅:
1988年浙江紹興漓渚胡和金與徐泉森於舟山狹門掘得,後賣給諸建華,諸李木,但在1966年10月湖州王阿海從漓渚引入數十苗至湖州,又由湖州馮如梅認為得到此梅,非常滿意'知足',遂取名'知足素梅',此品種葉姿半垂狀,葉幅細狹,葉質硬厚,白殼花苞,花梗細高出葉架,外瓣收根長腳圓頭,呈挖耳捧,舌白凈素呈如意圓舌,氣味幽香風韻,水仙素瓣中佼佼者。
❺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1、意思:
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並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2、出處: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3、原文節選: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4、節選翻譯: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並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5)皓月蘭花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於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慶歷新政」。
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歷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於鄧州,而非寫於岳陽樓。
2、中心思想:
這篇文章敘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後產生的不同感情,表達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❻ 一縷輕柔系情思**竹雨曾憶蘭語香**茶煙琴韻默清涼**金秋皓月單影傷! 什麼意思
這是思念情侶的詩詞,追憶當時竹林下雨時品著清茶,聽著情人彈琴,情絲縈繞。煙雨中有一股蘭花香味隨著清涼的風飄渺著,當時正是金秋時節的夜晚,我一個人獨自悲傷。
❼ 岳陽樓記原文及翻譯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如下
宋仁宗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當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北面通到巫峽,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象那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的風狂吼,渾濁的浪頭沖白天空;太陽和星星失去了光輝,高山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桿倒了、船槳斷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奸人的誹謗、害怕壞人的譏笑,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的種種情緒了。
就象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波浪不起,藍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成群的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落,美麗的魚兒,時而浮游,時而潛游;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蔥。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著千里大地,浮動的月光象閃耀著的金光,靜靜的月影象現下的白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和神態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面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不同,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環境好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遭遇壞而悲傷;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❽ 皓月千里是什麼意思
【解釋】:范圍極為廣闊的千山萬水都處於皎潔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潔,天氣暗和。
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文節選如下: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譯文: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並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真是快樂高興極了。
(8)皓月蘭花擴展閱讀:
皓:明亮。形容月光皎潔,天氣晴和。
皓月:皓潔的月光。月光皎潔,夜色寥廓。形容月夜的美景。
慶歷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貶居鄧州。昔日好友滕子京從湖南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一口答應,但是范仲淹其實沒有去過岳陽樓。慶歷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揮毫撰寫的著名的《岳陽樓記》一記敘文,都是看圖寫的。
《岳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
❾ 皓月銀華蘭花咋養
蘭花多屬於半陰性植物,多數種類怕陽光直曬,需適當遮蔭。蘭花在4月上、版中旬,可多照陽光促進其生權長。4月下旬以後要適當遮蔭。夏蘭、秋蘭中直立性葉的品種最好放在蔭蔽處的南面,使其適當多受陽光;垂葉性的秋蘭和春蘭,每天以受兩小時的光照為好。從6月開始到9月,每天要提早蔽蔭,如用蘆簾可以用密簾或兩層稀簾。10月以後天氣轉涼,陽光較弱,可推遲蔽菜,但中午前後仍需注意做好蔽蔭工作。
三、 防雨
蘭花可淋小雨,但要避霉雨、陣雨或連續下雨。在霉雨季節,特別要做好防雨工作。自6月下旬至9月中旬,常有陣雨。如下雨時間短,而雨量又小,在傍晚應多澆水,使盆內熱氣排出,否則會使蘭花損傷,甚至爛根枯死。如果陣雨後接著又出太陽,需及時蔽蔭,以免地上熱氣上升影響蘭花生長。
雨水多的季節,正值蘭花抽生葉芽的階段,如盆土太溫會引起葉芽生長不好或招致病害。此時,可撒少量草木灰,以調節盆土濕度。
❿ 岳陽樓記原文 譯文
岳陽樓記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陽樓記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達,人民安居和順,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刻在它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銜接遠山,吞沒長江,流水浩浩盪盪,無邊無際,一天里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那麼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一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並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覺得喜氣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過古時仁人的心境,或者和這些人的行為兩樣的,為什麼呢?(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他進也憂慮,退也憂愁。既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古仁人必定說:「先於天下人的憂去憂,晚於天下人的樂去樂。」呀。唉!不是這種人,我與誰一道歸去呢?
寫於為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10)皓月蘭花擴展閱讀:
岳陽樓記全文共有三百六十八個字,作者是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史稱「範文正公」。
岳陽樓記表現了作者雖然身居江湖,但仍心憂國事;雖然遭遇迫害,但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作者范仲淹一生行為的准則。
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應立身行一的准則,認為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無疑是十分具有教育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