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異色
A. 「天地黯慘忽異色」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波濤萬頃堆琉璃。
出自杜甫的《美陂行》。
1、原文:
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游美陂。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鼉作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
主人錦帆相為開,舟子喜甚無氛埃。鳧翳散亂棹謳發,絲管啁啾空翠來。
沉竿續縵深莫測,菱葉荷花凈如拭。宛在中流渤謝清,下歸無極終南黑。
半陂以南純浸山,動影裊窕沖融間。船舷暝戛雲際寺,水面月出藍田關。
此時驪龍亦吐珠,馮夷擊鼓群龍趨。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無。
咫尺但愁雷雨至,蒼茫不曉神靈意。少壯幾時奈老何,向來哀樂何其多!
2、譯文:
岑參兄弟都喜歡尋幽探奇,帶我遠道來一起游覽渼陂這個地方。忽然間天地昏暗,呈現出了奇異的顏色,波濤萬里涌來,清澈如同琉璃寶石。水勢浩瀚,如琉璃一樣的波濤湧起,此時要浮舟而入,此事絕非小可,但他們(指岑參兄弟)興致極高,實在令人憂思凝集。
到那時就不再知道鼉龍如何發怒,如何被鯨魚吞食,面對風波險惡的白浪滔天,如何來得及抒發慨嘆?主人指使將船帆相繼打開,船夫十分喜歡風平浪靜沒有塵霧的天氣。行船時歌聲齊發,驚散了水中的野鴨和水鷗,絲管齊鳴,喚來了滿眼綠色的草木,一片晴霽景象。
將竹竿探入水中或將絲線連結起來也難以測出水的深淺,那水面上的菱葉、荷花像擦試過一樣的干凈。船到湖心彷彿到了空曠清澈的渤海,終南山峰倒映於無邊無際的湖中也變成了黑色。渼陂的南半湖全部侵滿了終南山的倒影,那倒影輕輕地搖動於平靜的水面之間。
黃昏時船舷擦過天際山的大定寺,渼陂水面上倒映的月光正是東南方從藍田關上升起的月輪。夜晚渼陂湖岸的燈火遙映,如同驪龍吐珠,音樂遠聞,如馮夷擊鼓,遊船竟渡猶如群龍趨逐。
遊船上的美女若湘妃漢女再現,為人們載歌載舞,金支、翠旗的光芒隨月光閃爍,時隱時現。片刻之後,就看到雲氣低沉,於是擔心雷雨將至,蒼茫之中,真不曉得神靈是何心思。由此可見想到人生年輕力壯能有多久,老年將至怎麼辦?人生的哀樂交替一貫如此,這樣的時候不能經過多少!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1)荷花異色擴展閱讀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
天寶七年(748年)秋,杜甫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 時年五十九歲。
B. 觀世音菩薩蓮花閃光動態壁紙
有的網路圖片、壁紙 有 觀世音菩薩 的像,但是做得不好,容易不敬,不得法內,你在手機上安裝 吉星許容願,裡面恭請了 觀音菩薩 等多尊神佛,法相神聖庄嚴,平時隨身帶在身上,既能護身定心保平安,又能時常虔誠祈拜,很方便靈驗!
C. 芙蓉為什麼又叫木芙蓉
在古代,芙蓉原是蓮花的別名,現在它已成為植物界錦葵科灌木或小喬木的專用名詞。為了與古代叫法上有所區別,人們就把它叫做木芙蓉,因此,才能有木芙蓉和水芙蓉的說法。
木芙蓉樹高2~5米,枝幹叢生,莖有柔毛,草葉互生,花單生在枝端。最著名的芙蓉是「三醉芙蓉」,由於它早晨初開時是白花,中午就變成桃色,傍晚卻是紫紅色,因此得名。還有一種比「三醉芙蓉」更奇特的一種異色芙蓉,它的花開放數日,逐日改變顏色,第一天白色,第二天黃色,第三天紅色,第四天紫紅色,到了花謝之時,它又變成了褐色。
木芙蓉在我國種植很普遍。四川成都到了每年深秋,成千上萬朵芙蓉花盛開在街頭巷尾,把城市裝扮得如錦如畫,因此得名「蓉城」。
D. 在楓葉上 露珠紅紅地閃爍 在荷花上 露珠有著淚滴似蒼白的透明 相關的題目
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小詩, 指導 作者抓住露珠這個意象來觀照和反映人生, 次要的意象是楓葉和荷花。首先來鑒賞一下這首小詩:露珠所存在的位置有兩個,一個是在楓葉上,一個是在荷花上。早晨的露 珠,是晶瑩而透明的,秋天的楓葉是深紅的,那荷花,顯然是白色的。當晶瑩的露珠落在火紅的楓葉上的 時候,露珠因為吸收了楓葉紅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絢麗的光華;而當露珠落在白色嬌媚的 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盡管仍然剔透,卻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憂傷的蒼白。小詩用「閃爍」和「蒼白」來表現露珠在不同的位置上的感受, 「閃爍」一詞,把露珠的特點展 現得 鮮明突出,也凸顯了露珠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那 種自豪和成就感; 「蒼白」一詞,卻體現了露珠湮沒在 渾然一色之下默默無聞的憂傷。同樣是露珠,在楓葉上因為楓葉顏色的映襯而「紅紅的閃爍」 ,露珠是快 樂的;詩歌描寫荷葉上的露珠「蒼白的透明」 ,還用了一個比喻: 「淚滴似」「淚滴」這個喻體透露了露珠 , 的沮喪、悲傷情緒。如果露珠在這種情況下是快樂的,喻體肯定不會用「淚滴」 。由此可見,短詩是用對 比的手法,呈現了處於不同境況下的露珠悲喜態度不同。審題立意: 1、從露珠的角度立意 ①:找准實現自我價值的位置(或:人要善於在不同的環境中,發揮自己的閃光點,張揚個性,在不同 的崗位做出不同的貢獻。)以露珠觀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應該選擇能夠 實現夢想的地方,在那裡你可以盡顯自己的才華,實現人生的理想。定位準確,看準自己的特長,充分發 揮自己的特長,就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 以此定位,可以擬題為《生命閃光的位置》 《位置與價值》②:藉助了楓葉、荷花,露珠顯現出不同的色彩——藉助外物(他人) ,成就自己。③: 「露珠本無色,何故染紅塵」——堅持自己的個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環境的影響(從反面立意)2、從楓葉、荷花的角度立意:楓葉、荷花合起來代表環境,環境可能影響改變造就對象。④: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思想、品性, 環境影響人的成長 / 環境改變人生(包括寫家庭教育、社會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可以)/不同的環 境(位置、崗位、角色、生活)中表現出不同的人生價值 3、從露珠與楓葉、荷花的關系角度立意 立意⑤:提供人才成長的土壤,營造和諧的社會 成才是需要條件的,在大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不能改變的情況下,那「楓葉」就是人才成長的環境和土 壤,這是關於社會環境和人才之間的辨證關系,只有社會盡可能提供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才能更快地促 進人才的「閃光」 ,這個社會才能進步,才能和諧;反之,人才的成長只有在良好的環境之下,才能發揮 自身的價值。 由此可以擬題: 《請給「露珠」一片火紅的「楓葉」》
E. 在楓葉上,露珠紅紅地閃爍. 在荷花上.露珠有淚滴的蒼白. 這句話有什麼隱含的意義
首先來鑒賞一下這首小詩:露珠所存在的位置有兩個,一個是在楓葉上,一個是在荷花上。早晨的露珠,是晶瑩而透明的,秋天的楓葉是深紅的;那荷花,顯然是白色的。當晶瑩的露珠落在火紅的楓葉上的時候,露珠因為吸收了楓葉紅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絢麗的光華;而當露珠落在白色嬌媚的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盡管仍然剔透,卻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憂傷的蒼白。 小詩用「閃爍」和「蒼白」來表現露珠在不同的位置上的感受,「閃爍」一詞,把露珠的特點展現得鮮明突出,也凸顯了露珠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那種自豪和成就感;「蒼白」一詞,卻體現了露珠在湮沒在渾然一色之下默默無聞的憂傷。同樣是露珠,在楓葉上因為楓葉顏色的映襯而「紅紅的閃爍」,露珠是快樂的;詩歌描寫荷葉上的露珠「蒼白的透明」,還用了一個比喻:「淚滴似」,「淚滴」這個喻體透露了露珠的沮喪、悲傷情緒。如果露珠在這種情況下是快樂的,喻體肯定不會用「淚滴」。由此可見,短詩是用對比的手法,呈現了處於不同境況下的露珠悲喜態度不同。 從露珠的角度來看,居楓葉之上則喜,居荷葉之上則悲,由此及彼,我們可以聯想到有人處順境洋洋自得,處逆境則委靡不振,據此可以「如何正確面對境遇」為題展開;從葉的角度來看,楓葉只是顏色為紅色,質地、光潔度、功效等等並不比荷葉強,而露珠卻因居楓葉之上而喜,居荷葉之上而悲,可見露珠對環境優劣的判斷並不正確,由此及彼,生活中僅僅根據表象對事物作出膚淺判斷並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態度的人不在少數,由此,似乎也可以從「如何正確看待環境」或「如何正確認識事物」方面立意…… 這樣,這首小詩的寓意就表現出來了,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思辨: 一、找准實現自我價值的位置 以露珠觀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應該選擇能夠實現夢想的地方,在那裡你可以盡顯自己的才華,實現人生的理想。定位準確,看準自己的特長,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就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 以此定位,可以擬題為《生命閃光的位置》《位置與價值》 二、提供人才成長的土壤,營造和諧的社會 成才是需要條件的,在大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不能改變的情況下,那「楓葉」就是人才成長的環境和土壤,這是關於社會環境和人才之間的辨證關系,只有社會盡可能提供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才能更快地促進人才的「閃光」,這個社會才能進步,才能和諧;反之,人才的成長只有才良好的環境之下,才能發揮自身的價值。 由此可以擬題:《請給「露珠」一片火紅的「楓葉」》《環境與人才》 三、用人問題 由露珠的「閃光」和「蒼白」,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對人才的使用問題,同樣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的地方是具有不同的價值的,這就給我們以啟示,用人要用在最適合他的位置上,韓信可以將兵,劉邦可以將將。 由此可以擬題:《請把「露珠」放在「楓葉」上》 四、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 「露珠」的兩種不同境遇,可以啟示我們如何看待「露珠」問題,當我們遇到「露珠」的蒼白,到不如換一種「楓葉」的思維,這樣「露珠」問題就解決了。 這樣可以擬題:《「露珠」的啟示》 總之,可以來說: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以積極的態度順應環境,才能成為人才;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位置、才能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等等,我覺得也是切合材料主旨的 ◆審題中存在的問題: 1、審題:這次約有1/3的同學作文存在離題或偏題現象,歸結原因是對這首意象派小詩學生不能較好地把握,與很明確的「概念性」話題作文相比有一定的難度。意象派要求詩歌直接呈現能傳達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繪畫的手法表現意象,提出「不要說」「不要夾敘夾議」,只展現而不加評論,「是在一瞬間呈現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復合體。」 如中國著名的僅有一個字的現代小詩《生活》:「網。」讓讀者在一剎那間感悟到生活的全部內涵。意象派詩歌的語言簡潔明了,不用沒有意義的形容詞、修飾語。所以在審題中,學生要調動各自的聯想和感受能力,把詩歌(材料)中的每個意象的關系充分考慮進去。學生由於平時做慣了有提示性(說明文字)的話題作文,再加上聯想能力所限,因此次此作文審題偏差較大。 例:有學生談——露珠小但很美,細節,疑惑,自信,奮斗,樂觀心態,簡單才是美,內在美與外在美,奉獻,純潔的露珠,珍惜時間,露珠給人希望,生命,成功,善於發現,和諧,互助,友情,張揚個性,平凡與偉大,,感謝生命,透視心靈,愛要適量,露珠精神,保護生態環境,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等等。這些立意大都偏離詩歌所能理解的范圍。另外象還有同學寫——依靠,選擇,價值,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角度看問題等也是可以,但行文中沒能緊扣詩歌中露珠在楓葉和荷花不同的位置上的表現和感受(「閃爍」和「蒼白「),僅僅根據表象對事物作出膚淺判斷,不能從」露珠」和其所在的不同位置和環境兩個方面來考慮問題。其實這是學生在這里不能深入思考為什麼同樣的「露珠」會有不同的展現和給人的感受,是什麼原因?在社會,生活和學習中有沒有類似的人和事物,以及我們在對待事物中的不同思考。 當然也有一些較好的立意,象《不同的背景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底色折射不同的光》《感時花濺淚》《不同環境不同的美》《位置與價值》《百變父親》《環境映襯人生》等。 2選材:由於受到審題偏離的影響,在素材的選用上,不準確,不典型甚至是錯誤,不能很好地去結合課本和平時的復習背誦,很多同學隨便編故事或把同學,家裡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拿出來,也有小學或初中的材料,東拼西湊。有近8%的同學沒寫完甚至上繳了白卷。有文學色彩的文章更是寥寥無幾,下面所選的幾篇優秀作文中也是素材運用也不理想。關於選材的問題: 一、歷史的辨證 人類有很多的景觀,由於沒有人發現它,從而使它默默無聞,湮沒在歲月的風雨之中;就如開平的碉樓,經歷過幾百年歷史的滄桑,直到今天才被發覺和挖掘,世界聞名;和氏的美玉,湮沒在庸人的目光之下,只能是一塊爛石,一旦閃光,便成了眾人爭奪的寶貝。 這就是露珠。 二、社會的觀照 當今社會,人才輩出,對於人才的使用不當和選拔不當,導致人才外流嚴重,一些地區經濟的落後,也沒有給人才實現價值的地方。 寫作技法方面: 這篇文章應該使用具有濃厚思辨色彩的散文問題進行寫作,論辯充分,論據充足,使用對比手法,材料的豐富性和思辨性,將是作文成功的法寶。
F. 求"凝在楓葉上, 露珠閃閃發紅, 而在蓮花中, 它卻像淚珠般蒼白晶瑩"是什麼意思
《環境》賞析 凝在楓葉上露珠閃閃發紅,而在蓮花中它卻像淚珠般蒼白晶瑩。———《環境》 這首短詩是美國女詩人愛米·洛威爾的作品,雖然只有短短四行兩句,卻寫出了一種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 第一行「凝在楓葉上」,給人一種凝固、靜謐的感覺,讀者在心中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個疑問:「到底是什麼東西能夠如此凝固、靜謐呢?」由此有了一種急於讀下去的慾望。讀過第二行「露珠閃閃發紅」,讀者知道了「凝」在楓葉上的是「露珠」,但這個露珠並不是人們習以為常的那種無顏無色、平淡無奇的路旁小草上的露珠,而是一種能夠閃爍著紅光的露珠,並傳給讀者以一種強烈的動感。第一行和第二行合為一句來讀,會產生這樣一種意境:露珠附著在楓葉上,如同凝固的物體一般,而所附的楓葉又是那樣輕盈單薄,一絲微風就可以將它吹得微微晃動,人們彷彿看到露珠已在隨著林間微風微微地搖動起來;而露珠在陽光下的閃光,使人詫異竟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動感。一個「凝」字是靜中顯動,一個「閃」字是動中有靜,僅僅用兩行一句話共11個字,就將靜和動巧妙地融為一體,確實是神來之筆。 第三行「而在蓮花中」,將讀者帶入一幀美麗的畫面之中:碧水清漾的池塘里,綻開著朵朵潔白的蓮花,在綠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嬌嫩,宛若一個個美麗清純的少女。第四行「卻像淚珠般蒼白晶瑩」,又將讀者帶入一個新的意境:散發出淡淡清香的蓮花花瓣上,散落著幾滴露珠,在蓮花羊脂玉般的質地襯托下,「像淚珠般蒼白晶瑩」。這個比喻十分絕妙,一個疑問也由此從讀者心底油然而生———如此美麗清純的少女為什麼要哭呢?她是喜極而泣,還是憂傷而凄,抑或是為遠在他方的親人留下的相思淚?當讀者在為少女的淚珠而浮想翩躚、百思不解之時,再次端詳美麗的少女,無不驀然想到純情的少女在流淚時也是如此的美麗清純。此時此地,潔白如玉、散發著清香的蓮花和少女蒼白晶瑩的淚珠,將意境升華到一個境中寓情、情中有境的新境界。 整首詩到此結束,但讀者的思緒並沒有因詩的結束嘎然而止,26個字的短詩詞約境豐,令讀者遐想連翩、回味無窮。 露珠,平淡無奇的露珠,詩的作者竟能通過這樣小小的露珠,為讀者展示如此五彩繽紛的自然世界和感情世界!驚訝之餘,筆者隱約感到有一絲遺憾和不足,那就是作者明明寫的是「露珠」,卻偏取名為《環境》,顯得與詩的內容不甚貼切———噢,明白了!詩的作者在詩中還蘊涵另一層更深刻的含義:這就是露珠之美,來源於外界的自然環境;如果沒有楓葉的火紅,沒有蓮花的秀美和潔白,沒有朝陽的霞光,露珠只能是一滴再普通不過的水珠而已。大自然的美是任何畫家都無法全部畫出的,大自然孕育和滋養著人類,陶冶著人們的情操。讓我們保護好色彩斑斕的秀麗山河,在保護和美化環境的同時,陶冶我們的情操、美化我們心靈———這樣的世界才是充滿希望和無限美好的。
G. 、芙蓉為什麼又叫木芙蓉:在古代,芙、芙蓉為什麼又叫木芙蓉:在古代,芙
木芙蓉屬於芙蓉,荷花也稱芙蓉,那麼木芙蓉是荷花嗎?一個生長在陸地一個生在在水裡,一樣嗎?木芙蓉與荷花的具體區別又在哪裡呢?
木芙蓉的特點: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蓮,地芙蓉,華木,原產。喜溫暖、濕潤環境,不耐寒。忌乾旱,耐水濕。對土壤要求不高,瘠薄土地亦可生長。屬錦葵科、木槿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叢生,高僅1m許。大形葉,廣卵形,呈3~5裂,裂片呈三角形,基部心形,葉緣具鈍鋸齒,兩面被毛。花於枝端葉腋間單生。9~11月間次第開放。花、葉均可入葯,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之效。
荷花特點:
荷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屬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花期6~9月,單生於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等多種顏色,或有彩文、鑲邊。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荷花果實橢圓形,種子卵形,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葯。其出淤泥而不染之品格恆為世人稱頌。陳志歲《詠荷》詩曰:「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生機紅綠清澄里,不待風來香滿池。」
所以,木芙蓉屬於落葉大灌木或小喬林,也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芙蓉花。荷花屬於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俗稱水芙蓉,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叫荷花為芙蓉花了。
H. 用古詩詞贊美江南、荷花。
1.【唐】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憶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解釋 ①憶江南――既是標題,也是詞牌名。 ②舊曾諳――從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邊的花。 ④藍――藍草,葉子青綠,可制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很受當地群眾的愛戴。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先說選材。這首詞就是寫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之美,在於她的秀麗明艷,而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艷的是那鮮紅的江花。可以說,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正是寫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 再說修辭。形容花紅和水綠的兩句詩,都是比喻: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這樣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麼絢麗多彩,多麼生機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當年在蘇杭是曾經金屬錳覽過的,而今卻沒有那樣的機會了。詩不禁嘆息地說:叫人怎能不懷念江南呢?結尾這個反問句,訴說了詩人對江南的深深的熱愛,也激發著讀者對那美麗風光的深深的嚮往。 古語雲,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麼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像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既是「能不憶江南」,那麼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麼給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麼看起來,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連桂叢,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尋,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於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一副畫面。一個尋字,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也許,月中桂子只是傳說,那麼錢塘潮奇觀確實是存在的。尋桂子不一定能尋到,潮頭卻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極深的景觀。錢塘江自杭州東南流向東北,至海門入海。錢塘潮每晝夜從海門湧入,異常壯觀。錢塘潮在每年中秋後三日潮勢最大,潮頭可高達數丈,正因為如此,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見那捲雲擁雪的潮頭了,趣意盎然。上句寫跑去寺里尋找那美麗的傳說,下句寫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錢塘潮,一動一靜,從中我們可以一窺作者內心蘊涵的種種心理活動,也許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難忘。 第三首,寫的是蘇州。吳酒一杯春竹葉,也許有人會說,竹葉青並非是吳酒啊,這是怎麼回事呢?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並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里就有「瓮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時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類。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也許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於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吧。十多年後,他在洛陽,回憶起當年飲酒觀舞,不禁嘆道:「早晚復相逢?」。早晚,是當時的口語,意思就是何時。 三首詞,從今時,憶起往日,最後又回到今天,從洛陽到蘇杭,從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時間,空間都有極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撫今追昔,無限深情地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滿足。而我們今日讀此詞,則因為白居易的出色描寫,也能得到某種精神滿足,不知當時白居易是寫給自己回憶的,還是留待後人欣賞的。 《憶江南》賞析 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很受當地群眾的愛戴。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先說選材。這首詞就是寫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之美,在於她的秀麗明艷,而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艷的是那鮮紅的江花。可以說,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正是寫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 再說修辭。形容花紅和水綠的兩句詩,都是比喻: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這樣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麼絢麗多彩,多麼生機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當年在蘇杭是曾經金屬錳覽過的,而今卻沒有那樣的機會了。詩不禁嘆息地說:叫人怎能不懷念江南呢?結尾這個反問句,訴說了詩人對江南的深深的熱愛,也激發著讀者對那美麗風光的深深的嚮往。
編輯本段劉禹錫詞作
2.【唐】劉禹錫《憶江南·春去也》 憶江南--劉禹錫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凝舉袂, 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這首詞原有作者自註:"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樂天春詞,即指白居易〈〈憶江南〉〉詞。 這是一首傷春詞,首兩句感嘆洛城春去,寫人與春天的惜別之情;中間兩句,擬人的手法寫樹木花草與春天的惜別之情:弱柳隨風舞動,彷彿揮袖傷別;蘭草沾著露水,彷彿灑淚辭春。最後一句是「曲終奏雅」,一語道出:面對此情此景,即使獨坐也要發愁。 在短短的五句話中,能寫出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況周頤稱這首詞為"流麗之筆",簡潔明快確實是劉禹錫小詞的一大特色。
編輯本段溫庭筠詞作
3.【唐】溫庭筠《憶江南·千萬恨》 晚唐 溫庭筠《憶江南》賞析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萍洲。 【場景】女子早起梳妝後,獨自豋江邊小樓望遠以待愛人遠行歸來。看了無數只船,都不是愛人所乘的,直到黃昏(從「斜暉」可知),仍只有江水相伴。望著長滿白蘋的水中汀洲,不禁淚下,並輕輕唱起了「哭沙」。那沙,就是往日與愛人一道在那洲上漫步時帶脈脈回,怎不觸物生情! 【分析】以女子一日之生活為線索,可想像日日如此,其哀怨可知。從時間上,從早到晚;從空間上,從眼前之洲到極目之遠帆;從情緒上,從希望到失望;從程度上,從一帆到千帆,從每一帆之小失望到黃昏之最後之失望,氣氛渲染到高潮,然後以舊游之處結束。 【結論】莫讓愛你的人總是在等待、總是空等待。 4.【唐】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1
憶江南最新團購優惠詳情、詳情介紹(戶型圖等)
http://newhouse.sh.soufun.com/house/1210760858.htm
2
簡介來源
白香詞譜
3
格律來源
詞牌《憶江南》-唐宋詞格律
擴展閱讀:
1
憶江南
I. 美麗的荷花仰起了清秀的臉兒,花瓣上托著一滴滴晶瑩的水珠,像一顆顆閃光的珍珠.
這句話採用了擬人的寫法,將荷花比喻為清秀的臉龐,將上面的水珠比喻為珍珠,寫出了荷花的可愛,惹人憐愛。將荷花的清純,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表現了出來。神色皆備,很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