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丘海棠
A. 蘇軾的唐詩,急!!!!
http://www.lingshi.com/gushi/sushi1.htm
【和陳述古拒霜花】
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
【監洞霄宮俞康直郎中所居四詠·逸堂】
新第誰來作並鄰,舊官寧復憶星辰。請君置酒吾當賀,知向江湖拜散人。
【監洞霄宮俞康直郎中所居四詠·遁軒】
冠蓋相望起隱淪,先生那得老江村。古來真遁何曾遁,笑殺逾垣與閉門。
【監洞霄宮俞康直郎中所居四詠·遠樓(棲)】
西山煙雨卷疏簾,北戶星河落短檐。不獨江天解空闊,地偏心遠似陶潛。
B. 它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鍾鼓.是蘇東坡哪首詩里出現的求全文
不是「它人」,是「主人」。全詩如下:
上巳日與二三子攜酒出遊隨所見輒作數句明日
:宋蘇軾
薄雲霏霏不成雨,杖藜曉入千花塢。
柯丘海棠吾有詩,獨笑深林誰敢侮。
三杯卯酒人徑醉,一枕春睡日亭午。
竹間老人不讀書,留我閉門誰教汝。
出檐藂枳十圍大,寫真素壁千蛟舞。
東坡作塘今幾尺,攜酒一勞農工苦。
卻尋流水出東門,壞垣古塹花無主。
卧開桃李為誰妍,對立相媚嫵。
開樽借草勸行路,不惜春衫污泥土。
褰裳共過春草亭,扣門卻入韓家圃。
轆轤繩斷井深碧,鞦韆索掛人何所。
映簾空復小桃枝,乞漿不見應門女。
南山古台臨斷岸,雪陣翻空迷仰俯。
故人饋我玉葉羹,水冷煙消誰為煮。
崎嶇束蘊下荒徑,婭奼隔花聞好語。
更隨落景盡余樽,卻傍孤城得僧宇。
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鍾鼓。
明朝門外泥一尺,始悟三更雨如許。
平生所向無一遂,茲游何事天不阻。
固知我友不終窮,豈弟君子神所予。
C. 「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鍾鼓」出自蘇東坡哪首詩
《上巳日與二三子攜酒出遊隨所見輒作數句明日》
D. 在線等一道語文題 古詩鑒賞
(其實可以從年齡上看出寫端倪的 ^ ^)
第一首帶有一種積極的情感色彩, 從"客來""夢" "接天"可以看出蘇軾對被召回朝廷,得到重用的一種強烈的希望
第二首,多有"遲暮"之思, 這時被貶,詩中出現"三叉口""獨立""斜陽"表達的是一種悲涼的感嘆和失落
個人之見輕描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E. 關於隱藏柯宸字的詩詞
青青成斧柯(陳子昂),宸心千載合(李嶠)。
瓊柯流雅音(吳筠),宸化美初綱(沈佺期)。
柯如青銅根如石(杜甫),宸文耿耿照天回(蘇頲)。
柯丘海棠吾有詩(蘇軾),佳氣周回入紫宸(宋之問)。
不如高卧眄庭柯(裴迪),慶門奕世隆宸眷(張先)。
F. 東坡遺址今何在
中國【O(∩_∩)O哈!】
G. 蘇軾的唐詩,急!!!!
http://www.paiai.com/Article/ss/sc/s/200403/1251.html
【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促織】
月叢號耿耿,露葉泣漙漙。夜長不自暖,那憂公子寒。
【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蟬】
蛻形濁污中,羽翼便翾好。秋來閑何闊,已抱寒莖槁。
【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蝦蟆】
睅目知誰瞋,皤腹空自脹。慎勿困蜈蚣,飢蛇不汝放。
【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蜣螂】
洪鍾起暗室,飄瓦落空庭。誰言轉丸手,能作殷床聲。
【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天水牛】
兩角徒自長,空飛不服箱。為牛竟何事,利吻穴枯桑。
【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蠍虎】
跂跂有足蛇,脈脈無角龍。為虎君勿笑,食盡蠆尾蟲。
【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蝸牛】
腥涎不滿殼,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鬼蝶】
雙眉卷鐵絲,兩翅暈金碧。初來花爭妍,忽去鬼無跡。
H. 蘇軾的《寒食雨》 鑒賞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 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SPAN> 一.關於詩的題目在《蘇軾全集》及各種選本,都是作「黃州寒食雨」,而在《黃州寒食詩帖》里東坡先生親筆書寫的是「黃州寒食」。「黃州寒食雨」這個題目給人的印象是,作品表現的主題是「黃州寒食時節連綿的淫雨」,而「黃州寒食」這個題目給人印象是,作品表現的主題是「在黃州寒食時作者自己的感受」,題目去掉一個雨字,這首詩所表現的作者悲慘的境地和凄苦的蒼涼惆悵心境就更突出、醒目。也許在黃州寫這首詩時,出於對前途命運的不可知,作者比較謹慎,用一個雨字來掩飾心中的苦悶,而在作者被重新起用以後,再回過頭來看,覺得「黃州寒食」這個題目更能表現當時的處境和心境,同時也認為這個題目不會再給自己帶來什麼麻煩。 余以為對於作品,作者本人有權改動作品的部分內容,當然包括標題。這首詩的題目去掉「雨」字以後,更醒目更傳神,而不會引起誤讀和歧義,同時也尊重東坡先生的意願,所以我人為這首詩的題目應尊重東坡先生,當以 「黃州寒食」為題。 二.關於海棠花:蘇軾以「燕支雪(胭脂雪)」來形容海棠的美麗動人,又以「泥污」來表現對海棠的遭遇的同情,對海棠綻開最盛、最美的時光被淫雨摧殘表示十分痛惜。聯想到去年東坡先生「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對海棠花盛開的短暫時光的珍惜,今年淫雨連綿,東坡先生因病卧床,對海棠花在凄風苦雨之中無人呵護的悲慘命運的關切,這也是先生自己對自己坎坷命運的宣洩。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是對這種狀況無奈的嘆息。而「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是在說海棠花,也是在說自己。南宋愛國名將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大概可以對「病起頭已白」的最好注釋。 東坡先生對海棠花情有獨鍾,於宋神宗元豐七年到閘口探望學生邵民瞻,並將所攜海棠栽植於邵氏天遠堂前。之後,蘇軾來書必問:「海棠無恙乎?」邵氏則報:「海棠無恙。」蘇軾《志林·記游定惠院》曾經記有:「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開時,必為置酒,已五醉其下矣。」蘇軾有《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一詩。陳邇冬先生在「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句下注釋寫道:「這句意思是:莫非是好事之徒把它從西蜀移來?西蜀海棠最盛,蜀產香海棠也最名貴,作者(蘇軾)的家鄉,有『香海棠國』之稱。」陳邇冬先生又在「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一句下注釋寫道:俱,指上文「絕艷」與「衰朽」,亦即海棠和作者(蘇軾)自己——都是天涯流落。這首詩作於元豐三年,東坡先生到黃州不久初訪海棠之作。蘇軾《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崗上歸二首》「海棠真一夢,梅子欲嘗新」句,言海棠已謝,也是對自己空懷報國之心,被小人所中傷無法施展胸中遠大報復的嘆息。 東坡先生在《上巳日與二三子攜酒出遊隨所見輒作數句明日集之為詩故詞無倫次》有 「柯丘海棠吾有詩,獨笑深林誰敢侮。」之句,也是藉海棠的高貴孤傲表達自己的卓然不群的性格和品質。東坡先生在《寓齋之東……有海棠一株……》詩:中有「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清春睡足」之句,亦是用「春睡足」來表現海棠的美麗、莊重和高貴。先生以楊貴妃之風流喻海棠的美,寫含苞待放的海棠花,寫出愛花、惜花的深情。惜花實是惜己,藉以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 蘇軾:《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千家詩》注釋,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詩借意以詠海棠。言東風盪漾,月轉迴廊,我欲玩(賞)名花,恐花欲睡,故燒紅燭以照花容而為宴樂也。這里可以幫我們理解,東坡先生為何在病中還那麼關心海棠花的情感。 三.關於春江欲入戶《與司馬溫公五首·其三》寓居去江干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上,此幸未始有也。雖有窘乏之憂,顧已布褐藜藿而已。東坡先生在黃州的這個家,「去江干無十步」,古代步也是長度單位,周朝以八尺為一步,秦朝以六尺為一步,在四五十年代,農村丈量土地時以五尺為一步。這里的「無十步」應是一個概數,但也說明東坡先生的家緊緊地靠在江邊,這在熱愛山水的東坡先生認為是「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上,此幸未始有也。」但對於「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卻是無限煩惱的了。 「兩月秋蕭瑟」東坡先生是說,寒食本是春天的節令,但由於「苦雨」卻變成了秋天的景色,也是暗喻作者自己是滿眼蕭瑟的凄苦境遇和悲涼身世。 四.關於寒食寒食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蘇軾《與李公擇十七首·十二》:「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美,無如此節者。」寒食對古代文人,是表現他的個人道德,表現個人對國家、對天子的忠誠;也是表現對祖先的懷念和崇敬。寒食在春天,也是人們對對春天的感念,對生活的熱愛。而重陽則是表現古代文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表現個人的高貴品格,對朋友親人的惦念之情,對秋天收獲的喜悅。蘇軾詩《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攜一瓢酒,尋諸生,皆出矣。獨老符秀才在,因與飲,至醉。符蓋儋人安貧守靜者也》有「老鴉銜肉紙飛灰,萬里家山安在哉!」句,亦為此詩作注。 五.關於宮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宮門深九重」表現出東坡先生忠君愛國思想,宋朝面對金和西夏的威脅,毫無軍事准備,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心,和面對強敵,毫不設防的無奈。也吐露出希望朝廷能夠想起他這個對朝廷無限忠誠的人,盡管這個希望是渺茫的,但作為東坡先生自己,卻始終不渝的希望能為朝廷、為國家竭盡忠誠。蘇軾詩《黃州春日四絕·之一》「楚鄉春冷早梅天,柳色波光已斗妍。淮上雁行皆北向,可無消息到儂邊。」也是吐露出東坡先生對來自朝廷消息的渴望。亦可幫我們理解「拱門深九重」的含義。 東坡先生對自己飽學經史,背負著父輩的無限希望,卻報國無門,時值寒食,也不能回故鄉掃墓,這個墳墓不僅有父母祖先,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愛妻王弗的墳墓。祖墳在長江上游,自己卻在長江邊上的黃州,面對浩浩盪盪「欲入戶」的漫漫江水,和無休無止的淫雨,其苦悶的心情躍然紙上。 蘇軾在寫給堂兄子安的信中有「老兄嫂團坐火爐頭,環列兒女,墳墓咫尺,親眷滿目,便是人間第一等好事,更何所羨。」(《與子安兄七首之一》)就會從側面理解詩人「墳墓在萬里」這句詩中所表達出的對家人團聚,對家鄉的思念,對平常人家所能享受到的天倫之樂的祈望。 六.關於空皰煮寒菜蘇軾《徐使君分新火》詩中有「溝中枯木應笑人,鑽斫不然誰似我。」之句,可見東坡先生當時已經窮困到沒有鑽木取火所必須的榆、柳之木,所用「溝中枯木」取火,「鑽斫不然(燃)」。黃州使君分給蘇軾新火以後,先生感慨之餘,特作詩以記之。同一首詩中「起攜蠟炬繞空屋,欲事烹煎無一可」之句,當為「空庖煮寒菜」的最好注釋。 在《大寒步至東坡贈巢三》中有「空床斂敗絮,破灶郁生薪。「的詩句, 「破灶郁生薪」的破灶,即「燒濕葦」之破灶。生薪,剛砍下來還活著的柴火,可以理解為還沒有乾的柴火,濕蘆葦當然是「生薪」的一種了,不僅沒有取火用的榆、柳之類木材,連劈材枝材也沒有,只能「燒濕葦」,破灶本來就不聚氣,作飯時四處冒煙,而又是濕蘆葦,就更是火少煙多,偏又是連續兩個月的淫雨,煙不往上升,就更煙氣熏人,真實的反映出東坡先生當時的困頓情況。 東坡先生《答秦太虛七首》之四:「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上,平旦用畫杈挑取一塊,即藏去杈,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同時先生《蜜酒歌》中「先生年來窮到骨,問人乞米何曾得。」都是先生在黃州貧困至極的真實的生活寫照。 七.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此處東坡先生以「也擬哭窮途,死灰吹不起」,表示自己沒有重新起用的希望。東坡先生《伯父送先人下第歸蜀詩雲:『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靈關穩跨驢。』安節將去為誦此句因以為韻作小詩十四首送之》 「東阡在何許,寒食江頭路。」「臨分亦泫然,不為窮途泣。」阮籍是三國時魏國文學家,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在司馬氏的統治之下,對現實採取了消極的態度,終日飲酒昏酣,佯狂放誕。史書記載:「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西漢梁安國早年事梁孝王為中大夫,後得罪下獄,蒙縣獄吏田甲侮辱他,安國警告他說:「死灰難道就不能再行燃燒嗎?」後來用「死灰復燃」比喻失勢的人重新得勢,失寵的人重新得到起用。 這首詩是東坡先生在黃州所寫的詩中最為真情流露的一首,讀起來如同老友敘談家常,聽他娓娓道來,句句真情,沒有雕琢的痕跡。像:「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的開頭,平鋪直敘,信手拈來,更顯得親切。而「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之句兩個「病」字重復,在一般的詩里絕不會這樣修辭,但東坡先生這樣寫出來後,給人的印象更深。「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之句是詩的高潮所在,如果是一般人,精心修飾,可能會將「墳墓在萬里」改寫成「墳墓遠萬里」,這樣對仗會顯得更工整一些,但凄美的效果就相去甚遠了。這首詩美就美在蒼涼惆悵,有感而發,所以就情真意切,而情真意切,就更突顯出其意境無比蒼涼,而這凄美的意境,使人讀後,對詩人的坎坷境遇產生出悲憫和同情,這種情感,經千年而不衰,所以這首詩,應推為東坡先生詩中精品,應當說,除杜甫以外,再也沒有人能寫得出來。
I. 求我愛李柯 藏頭詩
我無工巧唯無私,
愛松留得礙人枝。
李膺門館爭登龍,
柯丘海棠吾有詩。
我本幽閑女,
愛君高野意。
李相威邊鄙,
柯葉何時改。
J. 項楚的學術著作
敦煌變文選注巴蜀書社1990年2月
敦煌文學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
王梵志詩校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敦煌詩歌導論新文本出版公司1993年5月
敦煌歌詞總編匡補新文本出版公司1995年1月
寒山詩注中華書局2000年1月 宋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7月
敦煌文學作品選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隨唐五代文學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
蘇軾研究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94年4月
敦煌邈真贊校錄並研究新文本出版公司1994年7月
隨唐五代文學史(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論《莊子》對蘇軾藝術思想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1979年第三期
蘇詩比喻瑣談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6輯《蘇軾研究專集》1980年11月
敦煌變文語記號札記四川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
《敦煌寫本王梵志詩校注》補正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4輯
敦煌變文語記號札記詞典研究叢刊(第4輯)1982年3月
盧仝詩論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5輯1982年10月
敦煌變文校勘商榷中國語文1982年第4期
敦煌變文字義析疑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1輯
《伍子胥變文》補校文史(第十七輯)1983年6月
《維摩碎金》探索南開學報1983年第2期
《補全唐詩》二種續校四川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
讀《紀評蘇詩》 《東坡詩論叢》,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
說東坡柯丘海棠詩《東坡詩論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游俠詩人劉叉 四川大學學報增刊第21輯 《唐宋文學論叢》1983年11月
變文字義零拾 中華文史論叢 1984年第2輯
敦煌本《孝子傳》補校 敦煌研究3期(總5期) 1985年
《廬山遠公話》補校 《敦煌學論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王梵志詩校輯》匡補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1輯
讀《管錐編》札記中華文史論叢 1985年第2輯
《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補校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27輯《古籍整理研究》1985年5月
《王梵志詩校輯》匡補 敦煌研究 1985年第2期
敦煌變文語詞校釋商兌 中國語文1985年第4期
蘇詩中的行業語《東坡研究論叢》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3月
王梵志詩釋詞中國語文 1986年4期
王梵志詩十一首辨偽 中華文史論叢 1986年2輯
敦煌本句道興《搜神記》補校文史(第二十六輯)1986年5月
《破魔變文》補校敦煌學輯刊1986年2輯
《降魔變文》補校 敦煌研究1986年4期
《五燈會元》點校獻疑三百例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 (172期) 1987年3月7日
王梵志詩校注 《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四輯),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年
敦煌文學雜考《1983年全敦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
敦煌文學研究漫談文史知識 1987年第12期
王梵志的一組哲理詩(校釋與評論) 敦煌研究1988年1期
敦煌變文字義續拾《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年7月
《敦煌變文集》校記散錄 《敦煌語言文學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10月
蘇藏法忍抄本王梵志詩校注《南天文學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11月
王梵志詩論 文史(第三十一輯 ) 1988年11月
列1456號王梵志詩殘卷補校中華文史論叢 1989年第1輯
唐宋新詩話(三則) 《百家唐宋新詩話》,四川文藝出版社 1989年5月
《維摩詰經講經文》補校《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年5月
敦煌遺書中有關王梵志三條材料的校訂與解說 《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年5月
敦煌本《燕子賦》札記 《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五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
《文心雕龍札記》的審美傾向《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 1990年6月
敦煌本句道興《搜神記》本事考 敦煌學輯刊 1990年第2期
《敦煌歌辭總編》佛教歌辭匡補舉例(上) 《中國與日本文化研究》(第 一集) ,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1年6月
《五燈會元》點校獻疑續補一百例 《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 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
令章大師李稍雲 中國文化 1991年第4期
佛經故事與中國古小說 菩提1991年第10期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一) 文史(第三十五 輯) 1992年6月
S5588號寫本之再探索——《敦煌歌辭總編》[求因果]匡補 九州學刊 1992年第4期
關於《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一段唱詞的校釋 敦煌研究 1992年第4期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二) 文史(第三十六輯) 1992年8月
敦煌變文語詞校釋 《近代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 1992年10月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三) 文史(第三十七輯) 1993年2月
敦煌本《行路難》之再探討《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3年6月
寒山詩校勘札記 俗語言研究 1993年12月創刊號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四) 文史(第三十八輯)1994年2月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五) 文史(第三十九輯)1994年3月
敦煌寫本斯四二七七王梵志詩校注 《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會議論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六)文史(第四十輯)1994年9月
流浪者的悲歌 ——寒山詩《弟兄同五郡》詮解 俗語言研究(第二期) 1995年6月
《熟悉的歌辭總編》佛教歌辭匡補舉例《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5年7月
王梵志詩中的他人作品 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一卷)1996年
寒山詩籀讀札記 中國古籍研究(第一卷)1996年11月
寒山拾得佚詩考 《周紹良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1997年
《老子化胡經·玄歌》補校 《敦煌文學論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 人民政協報 1998年8月31日
寒山詩籀讀札記 新國學 (第一卷) 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