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海棠傳
❶ 一枝梨花壓海棠是什麼意思啊
一朵梨花壓海棠,指的是"老牛吃嫩草"。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鮮紅嬌嫩,暗指一個白發老者娶一少女為妻。
典故出處:
北宋著名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
當時與張先常有詩詞唱和的蘇軾隨著眾多朋友去拜訪他,問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張先於是隨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風趣幽默的蘇東坡則當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發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紅顏少婦,一個"壓"道盡無數未說之語!
由此可見,"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是"老牛吃嫩草"的詩性表述。
(1)梨花海棠傳擴展閱讀:
張先「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話》卷下)。 其詞內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對都市社會生活也有所反映,語言工巧。他以登山臨水、創作詩詞自娛。詞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其詞含蓄工巧,情韻濃郁。題材大多為男歡女愛、相思離別,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閑適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詞寫得很有情韻。
《一叢花令》中有「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之句,比擬新穎而饒有風趣,可謂刻劃閨中怨女的心理活動極為細膩而又生動,從而擁有「桃杏嫁東風郎中」的雅號(具見阿袁《宋詞故事——意中人慾弄花影》)。賀裳在《皺水軒詞話》中評此詞尤為「無理而妙」。他的詩歌在當時也享有盛名。
其詞意韻恬淡,意象繁富,內在凝練,於兩宋婉約詞史上影響巨大,他是使詞由小令轉向慢詞的過渡過程中的一個不能忽視的功臣。張先詞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善於以工巧之筆表現一種朦朧的美。他以善於用「影」字著名。宋祁很贊賞他《天仙子》中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稱之為「雲破月來花弄影郎中」(《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七引《遯齋閑覽》)。清末詞學理論家陳廷焯評張子野詞雲:「才不大而情有餘,別於秦、柳、晏、歐諸家,獨開妙境,詞壇中不可無此一家。」(《詞壇叢話》)
陳廷焯又稱:「張子野詞,古今一大轉移也。前此則為晏、歐、為溫、韋,體段雖具,聲色未開。後此則為秦、柳,為蘇、辛,為美成(周邦彥)、白石(姜夔),發揚蹈厲,氣局一新,而古意漸失。子野適得其中,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規模雖隘,氣格卻近古。自子野後一千年來、溫、韋之風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白雨齋詞話》)恰當地指出了張先在詞史上的地位。
❷ 一樹梨花壓海棠做了嗎
一樹梨花壓海棠中做了很多次啊,沒有給直接的鏡頭而已。
很贊的中文翻譯,譯的百轉千回、萬般柔情
很贊的女主角選角,清新明媚的艷麗,像個不諳世事的天使,卻其實是美杜莎、是潘多拉。
我望著她 望完又望 一生一世 全心全意。我最愛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像自己必死一樣肯定 。當日的如花妖女,現在只剩下枯葉回鄉,蒼白、混俗、臃腫, 腹中的骨肉是別人的。
但我愛她,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謝,怎樣都可以 ,但我只看她一眼,萬般柔情湧上心頭。
當時我耳邊響起的是一片兒童歡笑聲 令我心灰意冷的不是身邊沒有洛麗塔而是歡笑聲中沒有她。
電影放到一半的時候,特別希望它趕快結束。這索命的妖女,分明是宙斯派去啃噬普羅米修斯心肝的惡鷹,心肝吃完長、長完再吃。最驚心的卻不是啃噬,而是盤桓不去惡鷹凄厲的叫聲。總為你而生。
❸ "一朵梨花壓海棠"出自哪首詩
。據說張先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東坡就調侃道: 「十八新娘回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答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發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紅顏少婦,一個「壓」道盡無數未說之語! 清朝劉廷璣在《在園雜志》里寫道,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視部屬,「過宿遷民家」,見 到「茅舍土階,花木參差,徑頗幽僻」,尤其發現「小園梨花最盛,紛紜如雪,其下海棠一 株,紅艷絕倫」,此情此景,令他「不禁為之失笑」地想起了一首關於老人納妾的絕句: 「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發伴紅妝。 扶鳩笑入鴛幃里,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與蘇軾意思相同。 原來,「一樹梨花壓海棠」是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說法。
❹ 梨花初帶夜月 海棠半含朝雨 什麼意思 出自什麼地方
梨花初帶夜月 海棠半含朝雨,意思是梨花還染著夜月的銀霧,海棠半含清內晨的雨露。出自北宋詞人萬俟容詠創作的《三台·清明應制》。
全詩(節選)如下: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內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
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
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
譯文如下:
梨花還染著夜月的銀霧,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皇家宮苑關不住陽春,春光延伸到遙遠的城門。御溝里漲滿新水,暗暗地流向南浦。細柳垂絲絲金縷,東風平和靜穆。望壯麗宮闊高聳入雲,那並不是煙霧霏霏的仙境。清平時代,朝中和民間多麼歡悅。帝城條條大路,喧響著簫聲鼓樂。
(4)梨花海棠傳擴展閱讀:
這首詞使用賦法極力鋪敘京都清明的節序風光。
第一片以寫景為主,並總敘太平盛世景象。
第二片轉入具體描寫,寫出鶯歌燕舞、各色人物遊冶歡樂的情形,間以景物點染,筆調明快。
第三片描繪清明時節宜人而往往陰晴不定的天氣,極有情味,並化用韓翃《寒食》詩意,切合節令,歸結到宮廷生活景象。鋪敘勾勒,層次分明,語言雅潔富麗,修飾精工自然。
❺ 種了20年的梨花海棠盆栽值多少錢怎麼養好
試問現在哪個家庭不養花的,每家每戶種植的花卉品種都不一樣,有一種大家都喜歡,並且種類繁多的花卉,適合在家居中大片種植,那就是海棠花,你對它的了解有多少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它的世界吧,想要把海棠花養好就必須知道它的生長習慣、愛好等等。
更重要的是,它還能開花,色彩鮮艷的花朵顯然要比綠蘿好看得多。
❻ 轉瞬海棠變梨花什麼意思
宋代詞人張先在80歲的時候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蘇東坡調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由此可見,「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是「老牛吃嫩草」的詩性表述。
❼ 有誰看過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個電影的,分析下
片名:一樹梨花壓海棠
英文名:(Lolita)
導演 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編劇 艾迪梅爾 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國家/地區 英國,美國
類型 喜劇,劇情,愛情
演員姓名
詹姆斯·梅森 James Mason
謝利·溫特斯 Shelley Winters
休 萊昴 Sue Lyon
Gary Cockrell
Jerry Stovin
Diana Decker
影片拍攝地點:
California, USA
Chinqua Penn Plantation, North Carolina, USA
El Paso, Texas, USA
France
美籍俄裔小說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親自改編他的爭議性小說《洛麗塔》,由大導演斯坦利.庫伯力克執導,並啟用了早熟少女休.萊昂擔任色誘中年教授的女主角,在六十年代初期曾引起相當熱烈的議論。影片將洛麗泰年齡由十二歲提高為十五歲,藉以避免太大爭議。劇情描寫英國教授韓撥(詹姆斯.梅森飾)到美國大學任教,中途住在寡婦夏洛特(謝利.溫特斯飾)家裡,沒想到卻被她女兒洛麗塔的青春胴體深深迷戀上。後來電視劇作家奎迪引誘洛麗泰離開教授,但卻沒有讓她獲得美好的生活,教授乃決定殺他報仇。劇情發展不夠緊湊俐落,但導演仍然成功地刻畫出中年知識分子迷戀少女的微妙心理,演員均有精彩演出。
97版 [編輯本段]97年版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
97年亞德里安·林恩將這本書再次搬上屏幕,飾演男主角漢伯特的是以《法國中尉的女人》、《命運的遷轉》、《烈火焚情》、《蝴蝶君》、《卡夫卡》、《洛麗塔》等影片馳名國際影壇的美國著名影星傑里米·艾恩斯,他最擅長演繹的正是這種帶點神經質,在他人眼中有些變態的角色。
至於洛麗塔的扮演者是多米尼克·斯萬,則是從2500多名競爭者中選出的。之前她並無演員經驗。影片中,當她沐浴著陽光趴在草坪上,皮膚上微濺水滴的出場可謂情色經典。 之後她在吳宇森的《奪面雙雄》中出演約翰·屈弗塔的女兒——又一個人小鬼大,擁有介於少女純真與女子性感之間的精靈形象。
劇情介紹
根據著名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早在60年代就有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版本,因為未能通過審查而無緣得見。這次由阿德里安.萊恩執導的《洛麗塔》,費盡周折才允許電影院放映。原因無外是它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愛上了他的12歲養女的故事;教授亨伯特因迷戀寡婦夏洛特.黑茲12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之結婚。夏洛特死後,亨伯特帶著洛麗塔四處漫遊。其間,洛麗塔逃走。幾年後,當亨伯特發現洛麗塔已為人婦並懷有身孕,他終於步入不能自拔的境地...《洛麗塔》是庫布里克在英國定居後所拍攝的第一部作品,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親自為影片改寫了劇本。盡管庫布里克基本沒有偏離這個劇本,可能由於剛到異鄉發展的原因,影片在很多方面的處理上顯得過分嚴肅拘謹,絲毫沒有日後《奇愛博士》、《發條橘子》中肆無忌憚的感覺。90年代,好萊塢導演安德烈·萊恩翻再度把這部倍受爭議的小說搬上銀幕,由傑洛米·艾恩斯出演霍伯特,盡管影片拍得比庫布里克叫人舒服,但還是無法達到納博科夫文字的感覺。
❽ 想知道關於電影《一枝梨花壓海棠》的介紹
——《一樹梨花壓海棠》
亨勃特人過中年,他在大學里教授法語,他沒有愛人。
亨勃特的初戀情人死在了十四歲,他的愛情也隨之停留在十四歲。
他愛十四歲女孩玻璃一樣的脆弱,陽光一樣的美好,清泉一樣的純真,羽毛一樣的輕盈,也理所當然地愛上了十四歲的洛麗塔。
洛麗塔擁有十四歲的天真無邪,她明亮的眼睛和明媚的笑容讓整個世界充滿生氣。她從不矯揉造作,甚至還有超過十四歲的洞察力,當然,這洞察力僅限於男女關繫上。
亨勃特貪戀她的一切美好,他的目光追隨她的一舉一動,她伏在草地看書,她從冰箱里翻找冰淇淋,她懶洋洋地吃口香糖,她肆無忌憚地坐在他的身上,甚至,她似懂非懂的觸碰與挑逗——一切都讓他心旌搖曳。
亨勃特貪戀她的一切美好,甚至甘願娶她的母親夏洛特為妻,然後每一夜再從床上遠遠逃開。他做這一切,只為了能夠離她近一些,更近一些。
夏洛特發現了他的愛的記錄,她憤怒地質問。
亨勃特還在笨拙的編織謊言,他倒了兩杯酒,准備和夏洛特喝下去,這時接到電話,霍然回身,夏洛特已經不在椅子上了。生命何其脆弱,剛剛她還坐在椅子上,剛剛他還正給她倒酒,轉瞬之間她已經憤然沖出家門被車撞倒在街邊。
夏洛特死了,亨勃特有點內疚,但只有一點。
他可以肆無忌憚地去愛心愛的洛麗塔了!
亨勃特貪戀她的一切美好,也愛上她的一切放縱,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個男人。可是,他的愛是要強烈占為己有的,強烈到讓她逃開。
克拉爾昆寧是一個劇作家,他也喜歡年輕女孩。和亨勃特一樣,他喜歡年輕女孩是因為原始的熱愛,那種眼看著自己在老去卻無力阻止,只能通過年輕的女人來確認自己的「實力」。但不同的是,亨勃特的佔有尚且可以稱之為「愛」,而克拉爾昆寧的佔有隻是佔有,僅僅只是佔有。
他處心積慮的跟蹤亨勃特,確切的說,應該是跟蹤洛麗塔。當洛麗塔在亨勃特的愛中窒息得想要逃出的時候,他像龍卷風一樣將她帶走了,只留下震撼,給可憐的亨勃特。
洛麗塔走了!亨勃特的世界隨之塌毀,他瘋狂、絕望、悲哀。
這樣,亨勃特重新開始了漫長的行程,這一次,他的身邊再也沒有了洛麗塔快活的聲音和年輕的身體,他要重新把她找回來。
在漫長的行程中,他開始了想念的煎熬,開始了慾望與道德的掙扎,也開始了沉重的思索。他一次次地在靈魂深處拷問自己——他真的後悔了。
當他重新找到她,看到她懷孕的體態,看到她被生活打磨出來的憔悴與成熟,他真的後悔了!
他真的後悔了。這種後悔一直延續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令他難過的不是他的身邊沒有洛麗塔,而是「歡笑聲中沒有她」——是他將她帶入了這樣的生活啊!
愛人啊,我愛你,原本是想保護你而絕非傷害你!
愛人啊,我愛你,原本是希望我的愛能夠讓你更加幸福啊!
作為一個愛人,他害苦了她。作為一個父親,他還能為她做什麼?
亨勃特想要殺死那個曾將洛麗塔拐走又拋棄的男人,「這之前做的一切我深深後悔,但是這之後做的絕不後悔。」
他真的殺死了克拉爾昆寧,那具醜陋的裸體掙扎、反擊、倉皇逃亡,最後總算稍微體面一點地躺在了床上。大片的血染紅了被子,大滴的血在靜靜流淌,甚至在克拉爾昆寧的嘴邊還泛起了一個血氣泡。
亨勃特如願以償地殺死了克拉爾昆寧,然後,他讓自己消失在洛麗塔的生活中。這是他最後能為她做的事情。
只是,他不知道,最後,他深愛的洛麗塔,也死於難產。
❾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
題目是《戲贈張先》。
這首詩出自蘇軾,意思是說兩人年齡差距大
這個詩句的出處是因為北宋詞人張先在80歲的時候,娶了一個18歲的美女為妾。
當時,眾多詞友去拜訪他,問老前輩得此美眷有的感想時,張先隨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蘇東坡前去賀喜時,便相對應的戲作此詩:十八新娘八十郎,白發蒼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辟為通判。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
(9)梨花海棠傳擴展閱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