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甬劇拔蘭花歌詞

甬劇拔蘭花歌詞

發布時間: 2022-01-20 11:30:28

『壹』 我想要錫劇<拔蘭花>的唱詞

王鳳霞:忽覺頭上帶一帶,頓時不見素蘭花。屋裡四角尋勿著,難道風吹落窗下?只有順風吹進窗盤里,哪有逆風吹朝外?見一人手拿素蘭花,就是我日思夜想的蔡旭齋。我時刻欲想見他面,想了三年為見著。今日他忽來拔蘭花,叫我怎能不見他?待我開窗叫應他,在夫家不比在娘家。謝家宅東鄰西舍眼睛快,要說我大姐不正派。給丈夫曉得要活打煞,公婆要罵敗家規來風氣壞。
蔡旭齋:剛才明明王大姐,因何見我不說話?內中必有緣故在,莫非她公婆管教丈夫壓?我不免權且等在南場角,定會前來會旭齋。
王鳳霞:顧不得公婆丈夫打和罵;顧不得東鄰西舍說閑話。要敘一敘三年來的知心話,打定主意身出外。
王鳳霞:你一人在此獨自語,對這蘭花叫大姐。若被我丈夫來碰著,他定然不說你來拔蘭花。說你在我頭上偷金釵,你白吃苦頭犯不著。
蔡旭齋:提起這朵素蘭花,今朝我特來問明白。想當初你我對天立過宏誓願,說道是男不討來女不嫁。三年前言語你想一想,還是我先討來你先嫁?你若要另攀高門心來變,理該早早說明白。大紅帖子備一張,叫人送給我蔡旭齋。喜酒不吃倒還罷,我人情一份送大姐。
王鳳霞:兄弟啊!我受你埋怨受你怪,我的好兄弟啊!想想淚交加。兄弟啊!想當初我把年庚八字交給你,指望你早挽媒妁到我家。誰知你一去無消息,象風箏斷線飄天外。三年來我象織女在銀河盼牛郎,只盼鵲報喜訊到我家。早也盼來夜也盼,望穿雙眼望勿著。誰知平地風波起,爹娘逼我配夫家。兄弟呀!你三年耽擱在何方地?為啥勿來娶大姐?
蔡旭齋:大姐哎!你若問我為啥三年勿來娶大姐?我好有一比,好比犯仔旱災、久旱不雨,架起了長車短車,千錯萬錯,錯盡錯絕錯到底,只錯堂前爹和媽。爹爹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婚嫁。先請瞎子把八字排,說你命里有破敗。再請娘舅把媒人做,揀好了三月十八,另討妻子女嬌娃。我定要與大姐夫妻做,逃到蘇州過日腳。小本生意我一人做,想賺點銅鈿來娶大姐。
王鳳霞:聽罷兄弟一番話,我的心中方明白。顧不得東鄰西舍閑話多;顧不得公婆丈夫打和罵。打定主意把門開,要敘一敘三年來的知心話。

王鳳霞:東方日出照窗紗,房內走出我王鳳霞。樹上鴉雀鬧喳喳,叫得我心中亂如麻。我好比胸前壓塊千斤石,難忘情人蔡旭齋。我與他初相識時情深重,都說是男不討來女不嫁。他贈我一朵素蘭花,說央媒求親到我家。誰知那日分別後,他是一去至今三年外。爹娘做主婚來配,逼我嫁到謝家宅。謝家宅,謝老大,方圓十里勢力大。嫁到謝家非我願,夫妻好象活冤家。丈夫打,公婆罵,我的心中常想他。蘭花呀!他在何處把身寄?你、你為何默默無語不說話?我恨不得把你來扯碎,對不起贈花的蔡旭齋。
王鳳霞:飯後灶前收拾罷,抽空又來綉花鞋。公婆丈夫都出外,我帶做針線帶看家。西風吹亂青絲發,戴歪一朵素蘭花。拔下蘭花重新插,看見蘭花想起他。三年前我在娘家,相識後生蔡根發。郎有心來姐有意,交換標記訂婚約。我贈他一條湖色香羅帶,他送我雪白一朵、雪白一朵素呀素蘭花。為了這朵素蘭花,我嘗盡甜酸與苦辣。我幾次要想丟了它,幾次又往頭上插。

『貳』 適合初中生的初學者唱的戲有哪些最好是越劇和甬劇的。

越劇
《紅樓夢》《五朵金花》
《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版》《權孟麗君》
《祥林嫂》《沉香扇》《打金枝》《長樂宮》 《木蘭從軍》等中的選段;
甬劇
打窗樓》《拔蘭花》《雙落發》《賣草囤》《磨豆腐》
《白毛女》《借披風》《綉荷包》 《雙玉蟬》 《田螺姑娘》 《紅岩》等中的選段。

『叄』 改良甬劇形成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在1736年至1820年間,有大量寧波籍人來上海經商。1798年,寧波旅滬同鄉會已在上海城廂北門外購了30多畝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

1843年,上海開埠,當時的上海知縣藍蔚雯是寧波定海人,寧波人在滬勢力與日俱增,而這正是甬劇較早進入上海的背景。

1880年,寧波串客演員鄔拾來、杜通堯等受茶館老闆馬德芳、王章才之邀來上海,在小東門鳳凰台、白鶴台等茶樓演唱。

串客是最早進入上海演唱的外來戲曲劇種之一。寧波串客在一些草花戲中,一般市民穿斜襟或對襟衫,下圍竹布裙,有的則戴氈帽,穿蒲草鞋。

而在一些清客戲中,文人多著長衫,戴紅頂子的丘帽,穿雙根梁鞋。演員表演對子戲時,大都只有隨身道具,舞台上最多是一桌二椅,或一桌一椅。

串客所演劇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小戲,如《借披風》、《綉荷包》、《拔蘭花》、《賣餛飩》、《秋香送茶》、《雙落發》等,情節大抵為表現男女愛情故事。

串客伴奏比較簡單,以一鑼一板為主。隨著觀眾欣賞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場競爭激烈,寧波串客在演出劇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術及化妝,都有一定豐富與發展,逐漸演變成寧波灘簧。

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區的女演員筱愛春、筱鳳春等來上海登上舞台。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呂月紅等女演員先後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樂場演出,寧波灘簧實行了男女合演,行當也進一步豐富。這個階段灘簧班社發展很快,最多時達20個。

20世紀20年代中期,由於女演員登台演出,代替了男旦,加上上演的劇目又主要表現城鎮生活,有些女演員常常忽視登台化妝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紀30年代後期,旦角開始穿旗袍,有的還穿上當時流行的時裝登台演出。演員的衣著基本上不講究人物角色的生活年代。演員在茶樓、酒館演出一般不用布景。

寧波灘簧在上海演出期間,因編演內容觸及時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滿,被下令禁演。後經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戲」、「甬江古曲」。

1936年8月,上海游藝協會將四明文戲改名為「改良甬劇」。之後,部分演員受兄弟劇種進行藝術改良的影響,為使劇目題材擴大,曲調豐富,競相聘用文明戲演員當編導,編演時裝大戲。

在文明戲時期,寧波灘簧表演時,旦角臉部開始用鉛粉打底化妝,嘴唇化妝一般用蓋有金印的胭脂板塊,攜帶方便。而那些經濟條件較差的戲班,演出化妝以紅紙沾水之後搽敷臉面,又以鍋底灰作煤黑。

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戲編導葉峨樵為編劇,在中南飯店演出根據京劇《清風亭》改編的《天打張繼寶》,並使用布景和燈光,獲得成功。

後來,又從文明戲移植了不少大戲,如《啼笑姻緣》、《三縣並審》、《楊乃武》等,以及重新編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啼笑姻緣》講述樊家樹到北京求學,在天橋遇到唱大鼓的姑娘鳳喜,並萌生好感。經幾次接觸,本著樂善好施的性情,樊家樹送鳳喜到學堂念書。但是母親病重,樊家樹於匆忙中,安置了鳳喜一家三個月的費用,山盟海誓地要她一家安心等他回來,自然是有好結果。

然而,在他走後不久,鳳喜結識了軍閥劉將軍。一面迫於劉將軍的淫威,一面迫於劉將軍的權勢和金錢,兼有那沒見識的娘和不爭氣的叔叔的串綴,鳳喜很快和劉將軍結婚。中間雖有樊家樹囑托過的關家婦女搭救,但看到鳳喜一家這等沒志氣,不免替樊家樹嘆息罷了。

樊家樹回來後徹底明白自己的痴情不過是一廂情願。雖放下手來,欲愛戀關姑娘。但關姑娘已經跳出世俗外,極力撮合他和富家女何小姐。何小姐終於得以與家樊樹成就姻緣。

在劇目題材擴大的同時,曲調也有了豐富與發展,經常演唱的聲腔除灘簧調為基本曲調外,還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滿江紅、四大景等。

20世紀40年代的改良甬劇時期,演員才真正開始注意服飾的舞台效果。因為大都上演時裝大戲,舞台上開始用實物作道具,男角用摺扇,女角拿一塊手帕,或用其他一些十分簡單的生活用品。

在甬劇歷史上,並無臉譜的記載。一般丑角都是安顆痣或抹上一些白粉,有的則包帽後羊角髻。一些年老的生角則在化妝上多以描繪、粘貼皺紋、胡須等來代替髯口。有的男旦在上海茶樓和娛樂場所演出,為了彌補體型上的不足,特別注重化妝和服飾的藝術效果。

1940年以後,甬劇化妝大都運用水粉,而眉毛略用毛筆蘸墨描畫,直到1950年以後,甬劇化妝才開始用上油彩。

『肆』 寧波灘簧的發展

縱觀串客一一串客班一—寧波灘簧——甬劇的歷史,當時串客則是曲藝形式,串客班已專孕育著向屬戲曲發展的種子,是串客向甬劇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界碑。從道光~同(治)、光(緒) ~民國期間,幾度興衰,歷盡坎坷,道路曲折。建國後,串客之名演唱已成為歷史名詞。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寧波市民間藝人演唱登記時,曾了解到老串客藝人傅彩霞在庄橋鎮一帶演出;還有倪月娥,邀集其姊妹倪鳳娥、倪素娥以及串客老藝人崔定甫、包炳榮、王寶榮等人在月島演出。所演多是《三縣並審》等甬劇,只偶爾演幾只《拔蘭花》、《還披風》等串客時代的節目。

『伍』 有沒有人知道甬劇《拔蘭花》我外婆想看,誰有映像視頻能不能傳給我啊

the morning

『陸』 介紹甬劇的作文650字

甬劇,早期曾名「串客」,寧波灘簧。它是源於浙江寧波地區、流行於浙江東部和上海市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與浙江的姚劇、湖劇一樣,同屬灘簧腔系。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寧波市申報的「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該劇的起源有二說,一是認為系由寧波地區田頭
山歌、馬燈調融合盲人「唱新聞」發展而來,另一說是一些甬劇老藝人認為「串客」與寧波亂彈的合流。

甬劇是最早進入上海演唱的外來戲曲劇種之一。清光緒六年(1880年)寧波串客藝人(業余從藝出身)鄔拾來、杜通堯等受茶館老闆馬德芳、王章才之邀來上海,在小東門「鳳凰台」、「白鶴台」等茶樓演唱。因為早在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已有大量寧波籍人來上海經商。嘉慶三年(1798年)寧波旅滬同鄉會已在上海城廂北門外購了30多畝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當時的上海知縣藍蔚雯是寧波定海人,寧波人在滬勢力與日俱增,而這正是甬劇較早進入上海的背景。
串客進入上海後,隨著演唱藝術的豐富與發展,經歷了寧波灘簧、四明文戲、改良甬劇、新甬劇幾個階段,形成了能適應廣大觀眾審美要求,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戲曲劇種。
早期所演劇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戲,如《借披風》、《綉荷包》、《拔蘭花》、《賣餛飩》、《秋香送茶》、《雙落發》等,大抵為表現男女愛情故事。伴奏比較簡單,以一鑼一板為主。隨著觀眾欣賞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場競爭激烈,寧波灘簧在演出劇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術及化妝,都有一定豐富與發展。尤其是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區的女藝人筱愛春、筱鳳春等來滬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呂月紅等女藝人先後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樂場演出,寧波灘簧實行了男女合演,行當也進一步豐富。這個階段灘簧班社發展很快,最多時達20個。

寧波灘簧在上海演出期間,因編演內容觸及時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滿,下令禁演。後經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戲」、「甬江古曲」。但在進入30年代後,國民黨政府又以「四明文戲內容淫穢,有傷風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藝協會將「四明文戲」改名為「改良甬劇」。之後,部分甬劇藝人受兄弟劇種進行藝術改良的影響,為使甬劇劇目題材擴大,曲調豐富,競相聘用文明戲演員當編導,編演時裝大戲。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戲編導葉峨樵為編劇,在中南飯店演出根據京劇《清風亭》改編的《天打張繼寶》,並使用布景和燈光,獲得成功。嗣後又從文明戲移植了不少大戲,如《啼笑因緣》、《三縣並審》、《楊乃武》等,以及重新編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柒』 甬劇的由來 特點 優秀曲目

甬劇,早期曾名「串客」,寧波灘簧。它是源於浙江寧波地區、流行於浙江東部和上海市的戲曲劇種,與浙江的姚劇、湖劇一樣,同屬灘簧腔系。 該劇的起源有二說,一是認為系由寧波地區田頭山歌、馬燈調融合盲人「唱新聞」發展而來,另一說是一些甬劇老藝人認為「串客」與寧波亂彈的合流。 甬劇是最早進入上海演唱的外來戲曲劇種之一。清光緒六年(1880年)寧波串客藝人(業余從藝出身)鄔拾來、杜通堯等受茶館老闆馬德芳、王章才之邀來上海,在小東門「鳳凰台」、「白鶴台」等茶樓演唱。因為早在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已有大量寧波籍人來上海經商。嘉慶三年(1798年)寧波旅滬同鄉會已在上海城廂北門外購了30多畝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當時的上海知縣藍蔚雯是寧波定海人,寧波人在滬勢力與日俱增,而這正是甬劇較早進入上海的背景。 串客進入上海後,隨著演唱藝術的豐富與發展,經歷了寧波灘簧、四明文戲、改良甬劇、新甬劇幾個階段,形成了能適應廣大觀眾審美要求,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戲曲劇種。 早期所演劇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戲,如《借披風》、《綉荷包》、《拔蘭花》、《賣餛飩》、《秋香送茶》、《雙落發》等,大抵為表現男女愛情故事。伴奏比較簡單,以一鑼一板為主。隨著觀眾欣賞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場競爭激烈,寧波灘簧在演出劇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術及化妝,都有一定豐富與發展。尤其是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區的女藝人筱愛春、筱鳳春等來滬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呂月紅等女藝人先後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樂場演出,寧波灘簧實行了男女合演,行當也進一步豐富。這個階段灘簧班社發展很快,最多時達20個。 寧波灘簧在上海演出期間,因編演內容觸及時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滿,下令禁演。後經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戲」、「甬江古曲」。但在進入30年代後,國民黨政府又以「四明文戲內容淫穢,有傷風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藝協會將「四明文戲」改名為「改良甬劇」。之後,部分甬劇藝人受兄弟劇種進行藝術改良的影響,為使甬劇劇目題材擴大,曲調豐富,競相聘用文明戲演員當編導,編演時裝大戲。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戲編導葉峨樵為編劇,在中南飯店演出根據京劇《清風亭》改編的《天打張繼寶》,並使用布景和燈光,獲得成功。嗣後又從文明戲移植了不少大戲,如《啼笑因緣》、《三縣並審》、《楊乃武》等,以及重新編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與劇目題材擴大的同時,曲調也有了豐富與發展,經常演唱的聲腔除灘簧調為基本曲調外,還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滿江紅】、【四大景】等。民國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藝人賀顯民在恆雅劇場參加「改良甬劇」演出後,自編、自導、自演《華姐》等新戲,開創了從清裝戲過渡到西裝旗袍戲的先端。並與徐鳳仙等一起,探索甬劇音樂的改革,加強甬劇唱腔的旋律性,將原來26定弦的【老基本調】改為52定弦的【新基本調】,使甬劇音樂更具抒情性,受到廣大甬劇藝人歡迎與廣泛應用,也為後來創造甬劇「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礎。

『捌』 什麼甬劇好看

抱歉、我沒看過甬劇、不過幫你找了找、
《借披風》、《綉荷包》、《拔蘭花》、《賣餛飩》、《秋香送茶》、《雙落發》
【五更相思】、【一匹布】、【滿江紅】、【四大景】
《半把剪刀》、《雙玉蟬》、《天要落雨娘要嫁》
《高尚的人》、《東風吹春》
http://ke..com/view/457728.htm

『玖』 寧波劇是什麼劇

該劇的起源有二說,一是認為系由寧波地區田頭山歌、馬燈調融合盲人「唱新聞」發展而來,另一說是一些甬劇老藝人認為「串客」與寧波亂彈的合流。 甬劇是最早進入上海演唱的外來戲曲劇種之一。清光緒六年(1880年)寧波串客藝人(業余從藝出身)鄔拾來、杜通堯等受茶館老闆馬德芳、王章才之邀來上海,在小東門「鳳凰台」、「白鶴台」等茶樓演唱。因為早在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已有大量寧波籍人來上海經商。嘉慶三年(1798年)寧波旅滬同鄉會已在上海城廂北門外購了30多畝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 甬劇
「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當時的上海知縣藍蔚雯是寧波定海人,寧波人在滬勢力與日俱增,而這正是甬劇較早進入上海的背景。
編輯本段發展
串客進入上海後,隨著演唱藝術的豐富與發展,經歷了寧波灘簧、四明文戲、改良甬劇、新甬劇幾個階段,形成了能適應廣大觀眾審美要求,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戲曲劇種。 早期所演劇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戲,如《借披風》、《綉荷包》、《拔蘭花》、《賣餛飩》、《秋香送茶》、《雙落發》等,大抵為表現男女愛情故事。伴奏比較簡單,以一鑼一板為主。隨著觀眾欣賞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場競爭激烈,寧波灘簧在演出劇目、唱腔及伴 甬劇
奏、舞台美術及化妝,都有一定豐富與發展。尤其是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區的女藝人筱愛春、筱鳳春等來滬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呂月紅等女藝人先後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樂場演出,寧波灘簧實行了男女合演,行當也進一步豐富。這個階段灘簧班社發展很快,最多時達20個。 寧波灘簧在上海演出期間,因編演內容觸及時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滿,下令禁演。後經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戲」、「甬江古曲」。但在進入30年代後,國民黨政府又以「四明文戲內容淫穢,有傷風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藝協會將「四明文戲」改名為「改良甬劇」。之後,部分甬劇藝人受兄弟劇種進行藝術改良的影響,為使甬劇劇目題材擴大,曲調豐富,競相聘用文明戲演員當編導,編演時裝大戲。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戲編導葉峨樵為編劇,在中南飯店演出根據京劇《清風亭》改編的《天打張繼寶》,並使用布景和燈光,獲得成功。嗣後又從文明戲移植了不少大戲,如《啼笑因緣》、《三縣並審》、《楊乃武》等,以及重新編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與劇目題材擴大的同時,曲調也有了豐富與發展,經常演唱的聲腔除灘簧調為基本曲調外,還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滿江紅】、【四大景】等。民國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藝人賀顯民在恆雅劇場參加「改良甬劇」演出後,自編、自導、自演《華姐》等新戲,開創了從清裝戲過渡到西裝旗袍戲的先端。並與徐鳳仙等一起,探索甬劇音樂的改革,加強甬劇唱腔的旋律性,將原來26定弦的【老基本調】改為52定弦的【新基本調】,使甬劇音樂更具抒情性,受到廣大甬劇藝人歡迎與廣泛應用,也為後來創造甬劇「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礎。 但是,由於「改良甬劇」在劇目內容上沒有大的突破,加之戲班自身的藝術素質的局限,在抗日勝利以後,甬劇日趨衰落。
編輯本段當代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廣大甬劇藝人以強烈的翻身感,積極投入到戲曲事業的新天地。張秀英、王寶雲、周廷黻、邱志政等主要演員與編導參加了由市文化主管機關主辦的戲曲學習班,學習中共中央制訂的戲曲工作方針政策。同年10月,張秀英將自己的張家班正式改名為立群甬劇團。 甬劇
這是上海甬劇界第一個民間職業劇團。 翌年4月,甬劇改進協會成立。10月,協會創辦了正風甬劇研究社,集中培訓了24名演員,擴充了甬劇隊伍。1951年8月,堇風甬劇團(1950年成立)重新編演全本《金生弟》,唱腔以【新基本調】為主,伴奏上增加部分西洋樂器,增強表現力,受到觀眾歡迎。之後數年,演出團體時有重組、合並。1955年,徐鳳仙、賀顯民退出「鳳笙」加入堇風甬劇團,使堇風的演出力量有所加強。 1958年上海整頓文藝隊伍,甬劇團體有較大的調整,部分劇團支持外省,留滬藝術力量經過調整,充實堇風甬劇團。由於藝術力量有了加強,陸續上演了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戲,如《半把剪刀》、《雙玉蟬》、《天要落雨娘要嫁》等,現代戲有《高尚的人》、《東風吹春》等。 堇風甬劇團很重視劇團的素質建設,除在各劇場演出外,每年堅持2~3個月深入工廠、農村、部隊送戲上門;1958年下半年,劇團赴浙東地區巡迴演出,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與好評,上海《文匯報》還為此發表題為《浙東三月》長文,報道他們的先進事跡。1960年,該團被評為上海市文教群英會先進集體,主要演員、團長賀顯民也被評為市先進工作者。 1962年3月,劇團被邀首次進北京陸續演出了《半》、《雙》、《天》三劇,引起首都文藝界的注目,演出期間,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全國劇協等的領導周揚、夏衍、徐平羽及馬彥祥、劉厚生等先後觀看演出,戲劇評論家相繼發表贊評,三個劇目被稱為「三大悲劇」。上海《文匯報》發表社論《好好學習「堇風」的榜樣》。 堇風很重視培養接班人。1960年,在靜安區戲曲學校內設甬劇班,由副團長張秀英任班主任,一批主要演員親自上課授藝。 這個階段不僅是堇風甬劇團的黃金時期,也是甬劇近二百年發展史 甬劇
上的高峰。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主要演職人員被「批判」,賀顯民被迫害致死。劇團於1972年1月被解散,從業人員分別轉業。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粉碎後,賀顯民等人的冤案得到徹底平反昭雪,但是劇團在「文革」中受到沉重摧殘,終因演員行當不齊、人員老化等等原因,恢復無力。盡管如此,甬劇各藝人的敬業精神不減當年。1980年徐鳳仙、張秀英等組織業余甬劇團在黃浦區文化館演出《半把剪刀》等傳統戲;是年,徐鳳仙、范素琴等赴浙江寧波,培養甬劇新人,為寧波甬劇團恢復作了貢獻,1983年3月,徐鳳仙等參加「兩省一市灘簧戲研討會」,1987年徐鳳仙赴香港演出;1991年10月,柳中心、范素琴在靜安區文化系統老年節演出《生日蛋糕》,受到了觀眾的好評。

『拾』 甬劇是何處地方的劇種

甬劇,早期曾名「串客」,寧波灘簧。它是源於浙江寧波地區、流行於浙江東部和上海市的戲曲劇種,與浙江的姚劇、湖劇一樣,同屬灘簧腔系。

該劇的起源有二說,一是認為系由寧波地區田頭山歌、馬燈調融合盲人「唱新聞」發展而來,另一說是一些甬劇老藝人認為「串客」與寧波亂彈的合流。

甬劇是最早進入上海演唱的外來戲曲劇種之一。清光緒六年(1880年)寧波串客藝人(業余從藝出身)鄔拾來、杜通堯等受茶館老闆馬德芳、王章才之邀來上海,在小東門「鳳凰台」、「白鶴台」等茶樓演唱。因為早在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已有大量寧波籍人來上海經商。嘉慶三年(1798年)寧波旅滬同鄉會已在上海城廂北門外購了30多畝土地,建造了正殿五楹的「四明公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當時的上海知縣藍蔚雯是寧波定海人,寧波人在滬勢力與日俱增,而這正是甬劇較早進入上海的背景。

串客進入上海後,隨著演唱藝術的豐富與發展,經歷了寧波灘簧、四明文戲、改良甬劇、新甬劇幾個階段,形成了能適應廣大觀眾審美要求,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戲曲劇種。

早期所演劇目大都是一生一旦、二生二旦等的小戲,如《借披風》、《綉荷包》、《拔蘭花》、《賣餛飩》、《秋香送茶》、《雙落發》等,大抵為表現男女愛情故事。伴奏比較簡單,以一鑼一板為主。隨著觀眾欣賞要求提高和演出市場競爭激烈,寧波灘簧在演出劇目、唱腔及伴奏、舞台美術及化妝,都有一定豐富與發展。尤其是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浙江舟山地區的女藝人筱愛春、筱鳳春等來滬登上舞台和金翠玉、金翠香、傅彩霞、呂月紅等女藝人先後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樂場演出,寧波灘簧實行了男女合演,行當也進一步豐富。這個階段灘簧班社發展很快,最多時達20個。

寧波灘簧在上海演出期間,因編演內容觸及時弊,引起租界工部局的不滿,下令禁演。後經人疏通,被迫改名「四明文戲」、「甬江古曲」。但在進入30年代後,國民黨政府又以「四明文戲內容淫穢,有傷風化」,被上海市教育局禁止演出。1936年8月,上海游藝協會將「四明文戲」改名為「改良甬劇」。之後,部分甬劇藝人受兄弟劇種進行藝術改良的影響,為使甬劇劇目題材擴大,曲調豐富,競相聘用文明戲演員當編導,編演時裝大戲。1939年,金翠香特邀文明戲編導葉峨樵為編劇,在中南飯店演出根據京劇《清風亭》改編的《天打張繼寶》,並使用布景和燈光,獲得成功。嗣後又從文明戲移植了不少大戲,如《啼笑因緣》、《三縣並審》、《楊乃武》等,以及重新編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

熱點內容
泰國風情花藝 發布:2025-08-04 16:11:08 瀏覽:743
菏澤牡丹花糕 發布:2025-08-04 15:50:45 瀏覽:709
西式情人節菜名 發布:2025-08-04 15:45:08 瀏覽:539
孽債by海棠 發布:2025-08-04 15:39:02 瀏覽:562
玫瑰的重量 發布:2025-08-04 15:37:54 瀏覽:894
榮成櫻花湖景觀圖 發布:2025-08-04 15:31:13 瀏覽:676
中職插花教材 發布:2025-08-04 15:30:58 瀏覽:343
櫻花胖貓咪 發布:2025-08-04 15:30:22 瀏覽:387
綠植牆種什麼植物 發布:2025-08-04 15:30:20 瀏覽:263
玫瑰公寓酒店 發布:2025-08-04 15:20:07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