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海棠花
❶ 蘇軾海棠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
前兩句抄從視覺(顏色)、嗅覺(香味)的角度寫出了海棠高潔與柔美的特點。
【原文】
《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譯文】
裊裊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雲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由於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賞析】
綜觀全詩,前兩句點出詩人賞花的時間是春天的月夜,並描繪了海棠在東風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實寫,後兩句詩寫海棠的神態,是虛寫。虛實結合,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詩語言淺近,含而不露,感而不傷,情意深永,耐人尋味。
❷ 蘇軾《海棠》的賞析
賞析:
首句是起。詩人寫道:「東風裊裊泛崇光。」 「東風」即春風。「裊裊」形容煙氣繚繞升騰。「東風裊裊」這里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泛」即彌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
「崇」推崇,引申為「增長」。其中,詩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濃濃的景象,也為海棠的盛開營造氛圍。
次句是承句。詩人寫道:「香霧空濛月轉廊。」這一句側寫海棠。「香霧」指的是氤氳的霧氣中的海棠花香。「空濛」即細雨(煙霧)迷茫的樣子。這里,「香霧空濛」描寫了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的景象。
詩人從嗅覺的角度來寫,香飄四溢,不但擴大了詩歌的空間,也提高詩歌的審美境界。「月轉廊」即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其中的「轉」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動態性,給詩歌增添空間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難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後兩句寫愛花心事。第三句轉句。詩人首先寫道:「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緊承第二句而轉,擔心「夜深花睡去」。這一句是全詩的關鍵句,是從上面描寫環境進入到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中,表現了賞花者的心態。
上面寫 「月轉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個「只」,可以說虛詞表意,深化了愛花人的痴情。一個「恐」字,不但強調了詩人對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後是合句。
詩人接著寫道:「故燒高燭照紅妝。」這一句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為」之意。同時,這一句運用了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
據宋釋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載,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里,「紅妝」表面指海棠,實則詩人在此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明了自己對心上人的思念。
可以說,詩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給人以審美想像。「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
於是作者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作者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郁寡歡。
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沒有誰可以阻撓。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2)賞析海棠花擴展閱讀:
《海棠》原文:
宋代: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譯文:裊裊的東風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濃。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只害怕夜深人靜花兒獨自開放無人欣賞,特意點燃蠟燭來照亮海棠的美麗姿容。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作於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當時已是作者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已經五個年頭。
❸ 海棠 蘇軾 賞析
1;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2;化用典故。「只恐夜深花睡去」 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 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詩人的想像中,面前的這株海棠花說不定會象人一樣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詩人特意點燃高燭,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花睡去」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 「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後兩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發奇想,深切巧妙地表達了愛花惜花之情。
❹ 海棠詩的詩歌鑒賞
結社、賞花、吟詠唱和是清代都門特別盛行的社會風氣,是古時貴族人家的閑情逸致的表現,大觀園的公子小姐們當然不會例外。這些詩和有關情節給我們提供了認識這種生活的畫面。如果從這一角度看,詩本身的價值是不大的,但作為塑造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種手段,它仍有藝術上的效用。李紈評黛玉的詩「風流別致」,寶釵的詩「含蓄渾厚」,可見風格上絕不相混。李紈、探春推崇寶釵,獨寶玉偏愛黛玉,評詩的分歧也都表現各自立場、愛好和思想性格的不同。湘雲的詩寫得跌宕瀟灑,也與她的個性一致。這是作者高明之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詩多半都「寄興寓情」,各言志趣。作者甚至把人物的未來歸宿也借他們的詩隱約地透露給讀者了。探春的詩中「芳心一點嬌無力」句,使人聯想到她風箏謎中「游絲一斷渾無力」,她後來應是江邊離別、孤帆遠去的(參見其「冊子題詠」)。「縞仙」、「羽化」之喻很像與蘇軾《前、後赤壁賦》中寫自己扁舟江上所見所感有糾葛。寶釵的詩深意尤為明顯,「珍重芳姿晝掩門」,可以看出她寶釵的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帶有一種高人隱者諷時罵世,又潔身自好的意味。。「淡極始知花更艷」,是指寶釵的人格魅力,脂硯齋即批雲: 好極!高情巨眼能幾人哉!正「鳥鳴山更幽」也。(庚辰本第37回雙行夾批) 。「愁多焉得玉無痕」,脂硯齋即批雲:看他諷刺林、寶二人,省手。(庚辰本第37回雙行夾批) 這里的「高情巨眼」、「諷刺林、寶」八字,可謂是正好道出了作者企圖以一種大徹悟的精神來沖銷、匡正自己胸中悒悒不平之氣的意願!《老子》雲:「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而寶釵「淡極始知花更艷」的信念,亦出於同樣的哲學原理。那麼,從「宗庄」、「宗禪」,通過放棄肉體慾念,以獲得精神永恆的角度上看,寶釵「您與俺眼向雲霞」、「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忠告,又無疑是作者自身「出世」理念的夫子自道。——畢竟,曹雪芹除了作為世俗人的一面之外,他還有作為解悟者的一面!
湘雲詩「自是霜娥偏愛冷」一句,脂評也已告訴我們「不脫自己將來形景」。所謂「將來形景」,就是說她後來與丈夫衛若蘭婚後不久就分離了(續書所寫不同)。在第二首中,如「難尋偶」、「燭淚」、「嫦娥」等,皆暗示她和她丈夫後來成了牛郎織女那樣的「白首雙星」。作者還寫湘雲「英豪闊大寬宏量」,則「也宜牆角也宜盆」的隱義是說她無論是在史家綺羅叢中受到嬌養,還是投靠賈府寄人籬下,都能處處順合環境,隨地而宜。其實,這正說明她缺乏黛玉那種叛逆性格。稱之為「闊大寬宏」,是作者的偏愛。凡此種種,要使每一首詩都多方關合、左右逢源,若非作者慘澹經營、匠心獨運,是很難臻於完美境地的。
❺ 蘇軾 海棠 賞析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
❻ 海棠花最後一段賞析
四季海棠花家陽台上養著很多花,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那花色迷人的四季海棠花。
春夏回秋冬四季,只有冬答天,四季海棠花像怕冷的小姑娘似的,不肯開花。它的葉子成卵形,背面長著一層細毛,葉子周圍還長著鋸齒。葉子下面長著一根根長而半透明的莖,莖是一節一節的,有暗紅的,也有綠的。
清明節過後,我去看它們,發現它那嬌嫩的板葉間,長出了幾朵白色的小花蕾。又過了幾天,我去看它們,發現那枝葉間不僅有小花蕾,而且有三四朵淡粉紅色的小花已經開放。
那一朵朵小花是4片兩兩相對的花瓣組成的。花瓣中間還長著金黃色的花蕊。遠遠望去,那一朵朵像一隻只小蝴蝶在草叢中翩翩起舞。
四季海棠花不僅花長得美麗,而且還有非常強的生命力。有一次下雨,刮大風,把它的一個枝子刮斷了,正當我要把斷枝扔掉時,媽媽說:「別扔!你把這個斷枝放在水裡泡一泡,過幾天還能泡出根來呢!」我聽了半信半疑,便懷著好奇心把這個斷枝泡進了水裡。過了將近三天時間,那個斷枝果然泡出根來了!
我愛四季海棠花,可我更愛的是它那不以香味誘人不講條件的頑強的生命力!
❼ 鄭谷的《海棠》這首詩的賞析
鄭谷
春風用意勻顏色, 銷得攜觴與賦詩。
穠麗最宜新著雨, 嬌嬈全在欲開時。
莫愁粉黛臨窗懶, 梁廣丹青點筆遲。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羨他蝴蝶宿深枝。
在大自然的百花園里,海棠花素以嬌美著稱。春風彷彿著意吹來一種特別鮮艷的顏色染紅她,打扮她。難怪惹得詩人鄭谷為之銷魂,禁不住要攜酒對賞,賦詩稱贊了。
大地春回,詩人放眼望去,只見微風過處,灑下一陣陣雨點,海棠新沾上晶瑩欲滴的水珠,塵垢洗盡,花色格外光潔鮮妍。此時此刻,詩人驚訝地發覺,「新著雨」的海棠別具一番風韻,顯得異常之美。人們知道,海棠未放時呈深紅色,開後現淡紅色,它最美最動人之處就在於含苞待放之時。海棠花蕾剛著雨珠而又在「欲開時」,色澤分外鮮紅艷麗,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時的紅暈,嬌嬈而嫵媚。前人形容海棠「其花甚豐,其葉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綽綽如處女」(明王象晉《群芳譜·花譜》),唐人譽之為「花中神仙」。詩人善於捕捉海棠「新著雨」、「欲開時」那種穠麗嬌嬈的豐姿神采,著意刻畫,把花的形態和神韻浮雕般地表現出來。詩情畫意,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聯詩人又從側面對海棠進行烘托。那美麗勤勞的莫愁女為欣賞海棠的嬌艷竟懶於梳妝,善畫海棠的畫家梁廣也為海棠的嬌美所吸引而遲遲動筆,不肯輕易點染,唯恐描畫不出海棠的豐姿神韻。則海棠的美麗和風韻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了。
末聯寫詩人面對海棠,飲酒賦詩,留連忘返。看不足,寫不完,甚至對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撫弄而產生了艷羨之情,簡直把詩人對海棠的贊美與傾慕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從藝術家對海棠的審美活動中突出花之美與魅力,用的是一種推開一層、由對面寫來的旁襯手法。這種手法從虛處見實,虛實相生,空靈傳神,既歌頌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現出詩人對美的事物的熱愛與追求。情與物相交流,人與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詠海棠的佳作。前人謂「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正道出此詩的藝術特色。
❽ 賞析 川端康成的那句「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
「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出自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描寫的是版自己一人在旅店裡,半夜權獨自醒來,發現海棠花還開著,從而引起一系列關於美的思考。
這是很細膩的感情。其中「凌晨四點」這一時間節點、「未眠」的行為帶來莫名的孤獨感,通過「看」海棠花,我亦未眠,彷彿與花建立了某種關系,花的某部分與「我」的某部分產生了同構。從而產生了某種感覺。
所以,這句話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反映了幾乎所有日本的審美理念。海棠花激發作者的情思,作者帶著情感來審視事物,體現感興的「物哀」美和「物紛」之美。甚至在形式上也符合古典和歌「五七、五七七」的結構。
❾ 袁枚《海棠花》賞析
海棠花
❿ 如何賞析蘇東坡《海棠》
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並不拘限於正面描寫。首句「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 楚辭· 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從中還可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這兩句把讀者帶入一個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艷麗,然而略顯幽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