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荷花的疑惑
㈠ 荷花三預習課文之後你心中還有哪些疑惑
矛盾的觀點是我們採用對比學習法的哲學依據因為我們要進行對比,首先要看對比雙方是否具有相似、相近、或相對的屬性,這就是可比性。
㈡ 有關荷花的知識
荷花(Lotus flower):屬毛茛目睡蓮科,是蓮屬二種植物的統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是蓮屬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花期6至9月,單生於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紋、鑲邊。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
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葯。
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恆為世人稱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是對荷花之美的真實寫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歷來為古往今來詩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
(2)對荷花的疑惑擴展閱讀:
一、形態特徵
荷花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狀莖橫生,肥厚,節間膨大,內有多數縱行通氣孔道,節部縊縮,上生黑色鱗葉,下生須狀不定根。
葉圓形,盾狀,直徑25-90厘米,表面深綠色,被蠟質白粉覆蓋,背麵灰綠色,全緣稍呈波狀,上面光滑,具白粉,下面葉脈從中央射出,有1-2次叉狀分枝;葉柄粗壯,圓柱形,長1-2米,中空,外面散生小刺。花梗和葉柄等長或稍長,也散生小刺;葉柄圓柱形,密生倒刺。
花單生於花梗頂端、高托水面之上,花直徑10-20厘米,美麗,芳香;有單瓣、復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黃色或間色等變化;荷葉矩圓狀橢圓形至倒卵形,長5-10厘米,寬3-5厘米,由外向內漸小,有時變成雄蕊,先端圓鈍或微尖,雄蕊多數。
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花葯條形,花絲細長,著生在花托之下;花柱極短,柱頭頂生;花托(蓮房)直徑5-10厘米。
二、生長習性
荷花是水生植物,性喜相對穩定的平靜淺水、湖沼、澤地、池塘,是其適生地。荷花的需水量由其品種而定,大株形品種如古代蓮、紅千葉相對水位深一些,但不能超過1.7米。
中小株形只適於20-60厘米的水深。同時荷花對失水十分敏感,夏季只要3小時不灌水,水缸所栽荷葉便萎靡,若停水一日,則荷葉邊焦,花蕾回枯。荷花還非常喜光,生育期需要全光照的環境。荷花極不耐蔭,在半蔭處生長就會表現出強烈的趨光性。
㈢ 根據短文內容對荷花效應做出解釋
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為它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難以停留?不是。科學家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樣毛糙,凈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
㈣ 對荷花說什麼呢
荷花,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葶葶靜立,不蔓不枝,你是花中的君子,不論白色,紅色,紫色,都是人們愛慕的!詩人稱贊的!人人喜歡的花!
㈤ 對荷花的認識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何種環境下都能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愛蓮說》是中學課本里的經典學篇。講了劉禹錫「獨愛蓮」,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文章中寫了三種花,分別代表三種人:
隱逸者,(課文注釋: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
富貴者,因為牡丹花十分濃艷,從唐朝起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追求名利。
作者贊美蓮,其實是要贊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令人敬佩!
所以,你講的蓮花的精神就是「君子」的精神了。
㈥ 對荷花的評論
荷花具有仙抄子般的靈性,在濁世中不隨波逐流,默默地延續著自己的根本,執著著自己的追求。
與人但求有益,與地不爭肥田,即便是生於淤泥沼澤,也固守著她碧玉般的純凈,釋放著自己的芬芳。
我想人需要的也是這樣的品格吧,於渾渾濁濁中尋覓自己的清純,於紛紛擾擾中絢爛自己的夢想,於浮浮沉沉中堅守自己的誓言。
即便在沒有花相伴的日子裡,心也是輕柔而快樂的,也會悠然如歌,燦然如花。。。。。
㈦ 有幾個關於荷花的問題
我來回答第4問:藕斷絲連的科學解釋
談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屬睡蓮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種植在淺水塘中。其莖生於淤泥中,變態為根狀莖,即是藕,也稱蓮藕。藕橫長在泥中,靠基莖節上的須狀根吸取養分。由於藕肉質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澱粉,營養豐富,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當我們折斷藕時,可以觀察到無數條長長的白色藕絲在斷藕之間連系著。為什麼會有這種藕斷絲連的現象呢?
這就要觀察一下藕的結構了。原來植物要生長,運輸水和養料的組織,叫導管和管胞。這些組織在植物體內四通八達,在葉、莖、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動物體內一樣暢通無阻。
植物的導管內壁在一定的部位會特別增厚,成各種紋理,有的呈環狀,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網形。而藕的導管壁增厚部卻連續成螺旋狀的,特稱螺旋形導管。在折斷藕時,導管內壁增厚的螺旋部脫離,成為螺旋狀的細絲,直徑僅為3~5微米。這些細絲很像被拉長後的彈簧,在彈性限度內不會被拉斷,一般可拉長至10厘米左右。
藕絲不僅存在於藕內,在荷梗、蓮蓬中都有,不過更纖細罷了。如果你采來一根荷梗,盡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來就像一長串連接著的小綠「燈籠」,連接這些小綠「燈籠」的,便是這種細絲。這種細絲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其實是由3~8根更細的絲組成,宛如一條棉紗是由無數棉纖維組成一樣。
細密纏綿的藕絲,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婦》詩中就有「妾心藕中絲,雖斷猶連牽」之句。後來,人們就用「藕斷絲連」的成語來比喻關系雖斷,情絲猶連。
由蓮而來的科技發明
從20世紀70年代起,從事植物分類研究的德國波恩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威廉
㈧ 對荷花的感受
時間:大概7、8月份任你填一天; 天氣:晴天或雨天隨你填
所見:池塘里(荷花、蓮花一般都是養在池塘里的,如果范圍非常大,可以養在湖裡,如雲南的普者黑,一般沒有養在河裡的),荷花有白色和粉紅色,粉紅色的比較多,每枝荷花一般長約10厘米左右,有些是花苞,有些已經開放。一般情況下,當微風吹來時,荷花會輕輕擺動,荷花瓣也會顫動,非常漂亮。如果是下雨天,看到荷花,會有一些小水珠聚在荷葉中央,隨著微風和雨滴的敲打輕輕來回滾動。花瓣上也會浸上水珠。有一些葉子已經枯萎了,葉子會發黃,漂在水面上,有一些小魚會躲藏在枯葉下面游動,並不是輕輕咬食枯葉,這時能看到枯葉在水面上漂浮移動。
所聞:荷花味道清香,尤其是在下雨的時候味道更濃重一些 ,伴隨著微風,能聞到更為清香的氣味,另外還有雨天的清新氣味。
所感:荷花的外觀和蓮花比起來,雖然沒有蓮花那樣的小巧纖細,但味道更好聞;而且荷花的蓮蓬能出蓮子,還可以吃,雖然非常苦,但是能入葯,而且吃剛摘下的蓮子,別有一番清香苦澀,回味無窮。
至於觀察感受的日記,樓主可以從以上回答中結合起來就可以了,著重於荷花姿態和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蓮子可以入葯等方面,再加上一點個人想法就可以了。
㈨ 何中的《荷花》的全文解釋是
譯文:
曲折的池塘中生長著荷花,和岸邊翠竹相映成趣那麼美麗。綠葉和紅花相依相偎簇擁在一起,象天上的彩雲朝霞一樣燦爛。從來不需要藉助東風的力量,象楊花一樣飛舞,最終成為改變風的力量,把風也熏有花香的花中。
元代何中《荷花》原文:
曲沼芙蓉映竹嘉,綠紅相倚擁雲霞。
生來不得東風力,終作薰風第一花。
(9)對荷花的疑惑擴展閱讀
荷花多次出現在中國的詩歌里,是我國詩歌中重要的意象。所謂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荷花寄託著詩人的情感,甚至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古往今來,荷花與無數的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中國的文學長河裡,荷花歷來被文人所喜愛。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寫到荷花的詩句更是俯仰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自覺時代,寫到荷花的詩漸增,大約有250首。其中直接吟詠荷花的詩大約有三十多首。到了唐代,詠荷詩大約有兩千首,約佔全唐詩的二十分之一。
從《詩經》開始,荷花就出現在文學的視野里。《詩經》里有「彼澤之陂,有蒲有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等描寫荷花的詩句。(先秦佚名《澤陂》,是說那個池塘堤岸旁,既長蒲草又長荷。有個健美的青年,使我思念沒奈何。)
荷花更是《楚辭》中常見的「香花」。先秦時期,《詩經》、《楚辭》奠定了荷花與女子、文人之間的類比關系。
漢魏六朝之際,詩詞中出現的荷花意象有一個演進、發展的過程,荷花逐漸被文人賦予了自身的情感,女性意味強烈,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
唐代詩詞中,既有對荷花意象的秉承,又有對荷花意象的開拓。荷花在女性意味及人格象徵方面擴大了表現范圍,荷花豐富的人格象徵意義開始生成。
荷花在不同的時代不同心理的文人筆下有著不同的代表寓意。在中國詩歌史上,荷花意象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荷花意象喚起了詩人們對人生自審的各種感受。
㈩ 荷花和蓮花有什麼區別
首先需要明確的就是,荷花與蓮花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荷花就是蓮花,蓮花就是荷花。宋朝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中寫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的「蓮葉」就是荷葉,「荷花」就是「蓮花」。所以「藕實」又叫「蓮蓬」,蓮蓬的籽叫做「蓮子」,「蓮藕」也叫「蓮菜」。
但是,蓮花(荷花)與睡蓮卻不是一回事,睡蓮與荷花(又名「蓮花」),花朵形狀與顏色極為相似,宛如姐妹,又都是水生植物,因此多年以來,人們很難把它分清,甚至把它們當成同一種植物。翻一翻唐詩宋詞,謳歌荷花的詩歌很多,卻鮮有描寫睡蓮的。僅有的幾首,如盧照鄰的《睡蓮》詩,乍一看似乎是在贊頌睡蓮,但仔細一琢磨,覺得說的還是荷花。"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便是一個明證。因為睡蓮在春、夏、秋三個季節都能開花,不會因乍起的秋風而凋零,夏開秋凋的只能是荷花。
在古印度,兩者之間的差異似乎被忽略了。我一直有一個疑惑,佛教中佛祖座下的花朵究竟是荷花還是睡蓮,直到最近看到一些資料才搞清楚這個問題。
古印度人對蓮花含蘊的認識大抵與我國相同,皆認為蓮花是"出污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的聖潔之物。蓮花在令人煩惱的炎熱夏季生長於污泥之中,但它從清涼的水面冒出,開出無比潔凈的花朵,這正好契合了佛教在煩惱的人間開出一片清凈境界這一理念,因此,凈土聖人均以蓮花而化身。"蓮花"就是"荷花"的別稱。然而,佛教藝術研究人員指出,在佛經所說的"七寶蓮花"中,只有2種是荷花,其餘5種都是睡蓮。這說明在古印度,顯然將睡蓮與荷花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