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記京劇
① 演員尹正演的頂點不是海棠紅。里邊的京劇是他本人唱的嗎
不是的~
是男旦抄牟元笛老師襲配唱的
牟元笛,1983年8月15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中國京劇演員,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現任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京劇旦行表演專業教師。
1993年考入吉林省戲曲學校。2000年入哈爾濱市京劇院工作。2004年考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2007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2009年入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任教至今。師承李喜鴻、孫明珠親授尚(小雲)派劇目,畢谷雲親授徐(碧雲)派、筱(翠花)派劇目,林萍親授韓(世昌)派崑曲劇目。學演劇目:《漢明妃》《福壽鏡》《梁紅玉》《後部玉堂春》《綠珠墜樓》《翠屏山》《戰宛城》《虹霓關》《天女散花》等。2016年參演電影《老九門番外之二月花開》。2019年參演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曾出訪土庫曼、法國、新加坡、美國、丹麥、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多米尼加、阿根廷等。
② 戲曲中有一句這一朵海棠花的是什麼
這是京劇《游龍戲鳳》里的唱詞。
京劇傳統劇目,此劇系生、旦合作內傳統戲,又名《梅容龍鎮》。朱厚照多次微服巡行民間,游龍戲鳳。據傳他在山西大同城郊李家村搶得美女李鳳回京,剛至居庸關,又遇上一個絕色美女,就把李鳳一人扔下走了。
劇情簡介:
朱厚照多次微服巡行民間,游龍戲鳳。據傳他在山西大同城郊李家村搶得美女李鳳回京,剛至居庸關,又遇上一個絕色美女,就把李鳳一人扔下走了。過了一年,李鳳在居庸關生下一男孩後,郁悶而死。當地百姓為李在居庸關南山坡上立墳,因墳上長滿白草,故稱「白鳳冢」,至今此冢仍是「關溝七十二景」之一。(京劇《游龍戲鳳》表現這段故事,劇中稱李鳳為李鳳姐。)朱厚照死後無嗣,臣下想起當年李鳳的故事,遂到居庸關找到那個男孩回京即位,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這個故事就是在十三陵地區流傳了數百年的「正德無兒訪嘉靖」的傳說。稱陵後的山峰為「戀花山」,是對朱厚照生在花叢,死在花下的嘲諷,而明廷為了皇家的臉面,就把「戀花山」改稱「蓮花山」了。
③ 電視劇秋海棠是根據誰編寫的
劉漢臣(1902-1927)
京劇表演藝術家,文武老生,曾在江南獻藝,又同時受過「麒派」京劇的專影響,也擅屬演部分麒派劇目,卻非周信芳的弟子。1927年在津被軍閥褚玉璞槍殺。
《槍斃劉漢臣》,民國天津八大奇案之一,被稱作舊中國第一悲劇,由這個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秋海棠》被稱作民國第一言情小說。
褚玉璞看中妓院16歲的小青,納為第五個老婆,褚玉璞出去征戰,五姨太小青開始崇拜劉漢臣,劉漢臣當時是大紅大紫的京劇名角,粉絲很多,劉漢臣去北京演出時,粉絲團來送別,五姨太也去了。這時,媒體開始炒作花邊新聞,胡編亂造了兩人有曖昧關系。褚玉璞回家後得知此事十分憤怒,殺害了小青,後來又利用權力殺害了劉漢臣
④ 斜插海棠花是什麼京劇
京劇《游龍戲鳳》中正德帝的一句唱詞:「好人家來歹人家,不該斜插這海棠花。」
⑤ 誰知道秋海棠的故事
電視來劇?? 上個世自紀初的京城,玉振班名旦秋海棠(辛柏青飾),愛上了師范大學女學生羅湘綺(黃奕飾)。秋海棠想要對羅湘綺表明真心,卻因世俗之見認為唱戲的藝人身份低下而缺乏勇氣。羅湘綺家中遭逢變故,為擺脫困境,無奈委身軍閥袁寶藩(王學圻飾)。 秋海棠第一次天津演出,偶遇羅湘綺,二人盡釋前嫌,重新萌發戀情,並擁有了愛情結晶。袁寶藩發現二人私情,勃然大怒,遂起殺心。秋海棠慘遭破相。羅湘綺產下一女,被偷龍轉鳳,送到秋海棠身邊撫養,取名梅寶,留在羅湘綺身邊的男孩取名紹衡。 轉瞬16年過去。梅寶長大成人,母女緣深,居然做了羅湘綺的學生。梅寶偷學京劇,由於天分極高,很快成了名角,並與紹衡墜入愛河。一直沒有得到羅湘綺真愛的袁寶藩發現了秋海棠的蹤跡,也發現了梅寶與紹衡的戀情,他發誓要置秋海棠於死地。秋海棠和袁寶藩,新仇舊恨,又一輪命運的碰撞,在上海灘悄然展開。
求採納
⑥ 請推薦幾本關於京劇的書籍謝謝
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在此形成過程中,京劇也孕育出了獨屬於它自身的特殊的名詞。
如果你要說京劇戲曲書籍和其它曲劇書籍這就不得不說 古籍閣 這個既奇葩且神奇的所在,無論是現代京劇戲曲書籍資料還是古代戲曲書籍基本上沒有你找不到的,
京劇書籍推薦目錄:
《京劇旦角唱念淺說》
《京劇聲樂研究》
《京劇花旦表演藝術》
《京劇傳統曲牌選》
《京劇老旦唱腔琴譜集》
《京劇唱腔鼓套子》
《京劇字韻》
《中國京劇史圖錄》
《京劇傳統曲牌選》
《京劇名家的演唱藝術》
《京劇余派老生唱腔集》
《京劇音韻概說》
《京劇表演藝術雜談》
《京劇談往錄全四編》
《趙喇嘛京胡曲譜-》
《京劇生行藝術家淺論》
《京劇前輩藝人回憶錄》
《京劇曲譜集成》
《京劇大師裘盛戎》
《中國京劇打擊樂》
《京劇臉譜圖說》
《京劇聲韻》
《京劇傳統劇本匯編》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3 清宮文獻》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4 申報》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續編 1 清宮文獻 上》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8 筆記及其他》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5 其他報紙 上》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續編 3 行會文書》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續編 4 報紙及其他》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2 專書 下》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續編 2 清宮文獻 下》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9 圖錄 上》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6 其他報紙 下》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10 圖錄 下》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7 日記》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1 專書 上》
⑦ 關於京劇的介紹
起源
在以前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的引發了文化消費慾望的高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斗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雄霸明清商界500餘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徽商廣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也開始興盛。
徽商在商界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他們和戲曲藝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而涌現出大批戲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
(7)海棠記京劇擴展閱讀:
京劇是一個以演員為主的劇種,京劇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演員的歷史。而歌劇不同,所有取於音樂,音樂和唱最為重要,歌劇可以說是一部作曲家的歷史。京劇多年沒有大的發展而無流派再現的原因,作者認為主要是有人慾把以演員為中心的這種京劇歷史改變。
如果拿京劇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於歐洲歌劇中的十大女高音、十大男高音相比,大概是荒謬的。他們雖然都是以唱見長,但那是多麼不一樣的唱啊。
我認識的中國京劇院的花臉演員侯兄,他每天一早要五點鍾左右起來,到陶然亭公園邊踢腿邊吊嗓子,把身上、嗓子都活動開了,才能練功排戲。相應的例子是,余叔岩在嗓音失潤之後,十年如一日在天壇根下邊吊嗓、練唱,終於又把聲音練了回來。且創出了一種叫「雲遮月」的「煙嗓」。
而帕瓦羅蒂如果當夜有演出,他會「先睡個懶覺,而後在一個他認為「恰當的時候」在鋼琴前試幾個他認為是檢驗嗓音狀況的音階。如果在狀態,一切就是等待演出了,他不能過多地消耗嗓音。還有些極端的例子,是在演出當天一句話也不與人說,如非要說話時,用筆來寫。
說這些並不是在談逸聞趣事,那沒有什麼意義。我最終還是想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都是唱的戲劇而它們的各個方面都是那樣地不同。
我們還是從練發聲開始。義大利唱法要練習五個母音—啊、哎、依、愛、嘔;京劇大都是兩個音,一個啊,一個依。我們如果有早上去公園的經歷,總會碰到那些票友,啊、啊、依、依地吊嗓子。可以不借用任何器具的幫助,對著牆或者一池湖水,這樣地,從低往高喊,越高越好。
歌劇美聲的練習,相對要復雜得多,要有正規的練習曲13531或135175421這樣地半音半音地練上去,男高音大多從中央C唱到bB或B,更好的是高音C。這樣不斷地打磨這一音域中的五個母音的練習,大概要與一個聲樂工作者終生相伴。
當然京劇的吊嗓也各有不同,我在北大荒時,有一位兵團戰士每天早起吊嗓喊的是「洪阿姨」。我們常在沉睡中被他可怕的「洪阿姨」的呼喚聲驚醒,到現在我也不知道洪阿姨是何許人。
京劇滿宮滿調,老生都要唱到高音E,或更高。這比高音C高了兩個音,不是人人可以輕易做到的,所以你如果想完整地唱一大唱段就必須具備有一定的高度才行。之所以只練啊依,是因為一個開口,一個閉口,一開、一閉練好了這兩個音其它也就在其中了。
義大利歌劇演員對聲音音質的要求是很高的,沒有一個好的聲音,大概合唱隊都不會要你。
京劇演員的要求不同,更重要的不是音質,而是你個人對唱段的創新和理解。嗓音是否嘹亮並不重要,觀眾更多地是需要韻味和對唱腔的個人化創造。京劇高派(高慶奎)是要嗓子的,但我不止一次地聽那些口銜茶壺嘴,閉眼聽戲的遺老們把這一派中的一位名角極力貶低,而對嗓音之潤,能化劣為優自成一格的唱法倒是大受歡迎。
老生如周信芳、余叔岩,青衣如程硯秋等等,其特殊的嗓音而製造出了一種更為迷人的韻味,由此一點看,京劇是更為個人化的,由傑出的個人化來感染大眾。而歌劇按科普蘭所言「為了欣賞歌劇院上演的歌劇,就必須從接受它的成規開始。」
既已有了成規就是說它的集體性規則已經在先了。京劇當然也有成規,但對個人的要求絕對不那麼嚴格。
京劇的個人化主要不表現在聲音上,更為突出的是你對唱段的處理。一出《失空斬》馬派與言派就有極為不同的唱法,如果把曲譜錄下來一看是完全的不同。而西洋歌劇絕不會出現這一情況,十個人唱《星光燦爛》都是《星光燦爛》,雖處理上有所不同,但譜子是一個音也不會改變的。
如果再從大的方面來比較的話,京劇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演員的歷史,它是被那些天才的演員們連綴著演繹出來的。
而西洋歌劇卻截然相反,那首先是一個作曲者的歷史,作曲家的權威超過一切,詠嘆調一旦寫出就不再改變。當我們提到京劇時,總會說梅派的什麼戲,馬派的某某戲。而一說歌劇總與作曲家的名字有關,如威爾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托斯卡》。
還可以從其它的方面來驗證。京劇對一個演員的要求是「唱念作打」,而我們有幸看到的西洋歌劇演員,它們的表演實在不能說在表演,不要說打了,連普通的身段也可以不要,站著唱就是了。
我曾在劇場看到過帕瓦羅蒂演的《綉花女》,到了唱《冰冷的小手》前摸鑰匙的一場戲,帕氏那巨大的身軀實在蹲不下去,所以只是潦草地在桌子上一摸,便按住了「咪咪」的小手。開唱。
如在京劇中這樣一定是不行的。京劇管沒有作派上台唱戲的票友叫「羊毛」,大概有生人的意思。
因為京劇是一個以演員為主的劇種,所以除唱外,理當具備其他條件的越豐富越好。而歌劇中的帕瓦羅蒂在那一刻卻不會遭到任何非議,所有取於音樂,音樂和唱最為重要。
在京劇中,能樹立流派的京劇演員兼任了作曲家的身份。梅派的唱腔是梅蘭芳與他的琴師設計的,程派更是這樣。所有凡可以立派的大多是自己作曲設計的唱腔。他們完全以自己為中心而設計,表演一出戲。西洋歌劇絕不會這樣,從指揮到演員都要服從於作曲家的音樂,所有的個人的東西要在音樂這個圓圈中發揮。
由此我想到了與現在有關的問題———京劇多年沒有多大的發展而無流派再現的原因,有一點或許沒有得到重視:就是京劇欲把以演員為中心的這種歷史改變,使其更接近一個成規的西洋歌劇的集體化的東西。
把「唱念作打」中個人化的東西降到最低的程度,而格式化成規化代替了演員個人的能力的發揮。原本是一個以演員發展為史的藝術門類,突然地完全地改變了,它還怎麼能發展下去。
當它以成規化來束縛這一藝術形式時,它就沒有了個性,改變了原來京劇發展的軌跡,而學歌劇的作曲家的歷史軌跡又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它的現狀變得沒有著落,就很難談得上發展了。
⑧ 鬢邊不是海棠紅,臘月紅為何會黑化臘月紅的結局如何
臘月紅會黑化,和他自身性格有很大的關系,他本身就是一個偏激的人,加上臘月紅一直被人欺負,不管是商細蕊救他前還是救他後,他都與身邊的人格格不入,都遭受欺凌。導致他變成一個偏激的,心中有恨的人。
說到底,臘月紅黑化全完是他自己的原因。同樣是從小遭受欺凌的小周子就不一樣了,人家就很包容他人,沒有因為被人欺凌而改變自己的本質。而臘月紅則是另一類人,他會因為自己不好的遭遇而變得不好。
臘月紅的結局也很慘,他想殺了薛丁山娶師姐,卻被自己最深愛的六月紅給一槍殺死了。
⑨ 找一部電影關於京劇的,在CCTV6上看到過。很想再看一遍,忘記電影名了。
張國榮的《霸王別姬》堪稱經典啊。看看這個剩下的什麼大武生啥的只是跟京劇的行頭占個邊別的全是胡說八道的
⑩ 老版電視劇《秋海棠》
1985年,上海電視台拍攝了由劉偉明和龔雪主演的12集電視劇《秋海棠》。劉偉明飾演秋海棠、內龔雪飾演羅湘綺、顏彼容得飾演大軍閥袁寶藩,至於謝園演誰,就不清楚了。最後秋海棠自殺,是個悲劇結局。 總之老版基本忠實於原著小說的內容,新版就改得面目全非了。 小說《秋海棠》素以「民國第一言情小說、舊中國第一悲劇」著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言情小說的經典。 該小說的故事原形是軍閥時期天津著名的京劇藝人劉漢臣、高玉奎被軍閥褚玉璞迫害至死的新聞事件。 四十年代「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的秦瘦鷗首次將這個故事改編為小說,連載於《申報》上,並在「孤島」時期的上海出版成書,獲得了空前轟動,並創下了暢銷書的最新紀錄。 其後,《秋海棠》被多次搬上銀幕與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