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荷花圖
A. 明朝官服中間綉著荷花是什麼意思一般都是仙鶴什麼的
文物官服的中間綉的是一幅補子圖,文官是禽,武官是獸。是用來區分所穿的人的官品。例如仙鶴,就代表了 文一品官。
B. 明朝電視劇中有叫荷花
電視劇名【選妃記】
主演:
何賽飛 劉小峰 陳好 周麗
簡介:
一個是刁蠻回潑辣的民間女子,答一個是溫柔賢淑的富家小姐,一個是工 於心計的相爺千金,太子到底選誰……
太子謝中奇逃婚到濟南,遇上了潑辣刁蠻的荷花,兩人針鋒相對成為斗氣冤家。一天,中奇偶遇官家小姐楊柳,楊之相貌竟與荷花驚人相似!一段糾葛不明的關系在三人間展開……
中奇回宮,率性的荷花卻也混入皇宮,並因其手藝深得皇上喜愛。豈料,當皇後聞悉荷花的身份後,竟對太子選妃一事橫加阻攔,企圖藉此謀反的相爺也展開行動……
C. 第四段的「古人將荷花神化了,美化了」具體表現有哪些
荷,在墨池邊、宣紙上生長,在文人墨客的心田綻放。荷,是一種意象、一個隱喻——荷抑或蓮,佛家尊為聖物,是美好與神聖的象徵。
據傳,周敦頤在南安府做官時,公務之餘,喜歡獨往大山深處的丫山古寺,去與寺中方丈探討佛學道理、討論天下大事,然後,他還要獨對寺中那一池青蓮,思索人生。久而久之,竟然悟出了許多凡人所不能體察到的道理,後來他寫出了寥寥129字卻光照千秋的《愛蓮說》。周敦頤愛蓮如痴,在他後來的為官歲月里,處處都彌散著蓮的韻味。他在虔州任通判時,自稱蓮溪先生,在梅林植梅種蓮,在羅田岩植柏種蓮……
世事紛繁,做人很難純粹,也很難脫俗。於是,蓮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就更加讓人覺得難能可貴。
荷與蓮常常被人用混。如古人有的輕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有的淺唱「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捧讀《辭海》,方知蓮為荷的別稱,屬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因此,荷與蓮用混了不要緊,兩個字眼,一樣意義。民間有一種說法,遠古時中原遼闊,文化隔絕,這種「根莖細瘦如指,向下生須根膨脹成藕,向上抽長圓葉並生出花蕊,夏天開淡紅或白色花,花謝後留下蓬子」的植物,有的地方稱荷,有的地方稱蓮,直到中原文化匯合後,覺得荷、蓮都有其存在意義,便荷、蓮並用了。
古人將荷神化、美化了。在古代,出於對荷的敬仰,風雅的江南人把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荷花生日。這天,皇親國戚,才子佳人,無不往荷池涌去,或賞蓮、或詠荷,歡樂從清晨日出一直延續到月上西樓。古人如此敬荷,自有其道理。「荷」諧音「合」、「和」,和美、和諧、祥和……可以聯想到的盡是美好之詞,豈能不鍾愛之?
荷是地道的中國原產物,如同粽子誕生於中國一樣。粽與蓮都是很有文化意義的東西。記得孔仲平的《觀舞》詩:「雲髻應節低,蓮步隨歌轉。」蓮步,美女的腳步,當然,也指古時女人的三寸金蓮。蓮步輕移,人面桃花,杏眼流轉……蓮一旦擬人化,竟是如此栩栩如生,令讀者眼前一亮,彷彿一個絕色女子飄然而至。
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八大山人,畫過一幅《荷花雙鳥圖》。畫的右方懸崖畔側出荷花荷葉,秀削恣肆;左方荷葉荷花自下而上,豪放婀娜;湖石上一鳥回首斜睨,岩頂一鳥白眼傲視,形成高低左右的呼應,以其蒼勁冷峻的意趣,表達出這位明朝朱氏王朝後人對滿清的不屑與鄙視。世人評其荷「勝不在花在葉」,即吾輩所說的「紅花還需綠葉扶」。藝術的表現與欣賞是需要智慧的。荷花大美,無論是含苞或是怒放,都讓人觸景生情,然而,荷花的大美正是田田的荷葉以其鋪張的綠襯托出來的。
蓮最早的功能並不在於供詩人畫家寫詩作畫,也不在於供哲學家產生思想。荷最早的功能是實用的,用來裹物和食用。碩大的荷葉,是古代最好的包裹材料,包熟牛肉、包碎銀、裹玉蘭花、裹米糕……以後遂有了荷包之說,有了以錦緞、皮革代替荷葉之演變。錦緞做成的荷包,往往是長大成人的女兒家送給中意的青年男子的定情物,裡面置了些香花,泛出芬芳,誘男人墜入愛情之河;皮革做成的荷包,則成了今天大眾化的錢包,貯存著人類的財富與虛榮。如今,贛粵閩等地的客家人依然把荷及荷包的最原始意義保存下來,比如大余新城鎮用荷桿做成的酸菜,成了風味極佳的客家小吃;南康的荷包肉,取碩大的荷葉裹上拌好佐料的豬肉,放在灶上猛蒸一天一夜,便成了散著荷香、肉香的一道客家名菜。
在贛南,荷花最盛的地方是石城。石城,本是山石崢嶸之地,往往給人以窮鄉僻壤之錯覺,天工造物,它卻是得天獨厚的荷的樂園!在無數的大山皺褶之間,在大片的田疇之上,乃至在每一塊空地上都種滿了荷,蓮葉田田泛綠,荷花亭亭玉立,開滿鄉野阡陌,山石累累的石城竟被一地荷花柔化得詩意盪漾。風月無邊的蓮,承載著客家人對中原文明的苦苦追尋,也點綴得這塊「石聳如城」的古老鄉村宛如芳菲世界。
在石城縣通天寨下的王家百家屋,古樹蔥蘢,幾片池塘植滿了綠色的荷。偎著大山的土地,彷彿汲取著天地靈氣,這里的蓮葉長得異常青綠,荷花開得異常潔白,沒有一絲俗氣,沒有一點浮躁,只有一種頑強與韌性在我們的眼中彌漫。
看來,周敦頤的思考是對的。蓮,最終還是屬於哲學的。
D. 明朝萬曆四十年蓮花塔吊飾價值,歷史由來
蓮花塔也是明代磚塔。該塔坐落在番禺蓮花山上。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番禺舉人李惟鳳等建塔,原名"文禺塔"。因蓮花山多礪石,又名"石礪塔"。又因其東西山坡有一塊天然獅形岩石,故又稱"獅子塔"。
蓮花塔屬樓閣式磚塔,平面八角形,外觀9級,內連暗層共11層,層層鋪設木樓板。粉牆紅柱,綠琉璃瓦,八角攢尖頂。總高約50米。各級以磚牙挑出瓦檐,平座,八面設門、窗或龕。平座狹窄,不便行走,另在塔壁內砌磚級,盤旋而上頂層。1981年,蓮花塔由港澳名人捐資重修。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蓮花塔又名文昌塔,塔外九層,塔內十一層,磚石結構。這個塔,過去有「省會華表」之稱,因為從外洋來廣州,一望見蓮花塔,就知道已進入省城的大門了。登上蓮花塔,四面秀麗景色可以盡收眼底。東面大江南流,煙波浩渺,隔江是東莞市。南面,可以隱約望見虎門大橋,虎門就是林則徐燒鴉片的地方。東南面是香港的方向。西北面沃野千里,阡陌縱橫,高樓入霧,那就是番禺、廣州了。多麼美麗的田園風光啊!真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感覺。
蓮花塔下是「桃花園」。桃花,美麗動人,又有誰不喜愛呢?每年的春節,蓮花山都要舉辦盛大的桃花節,屆時萬紫千紅,爭妍斗麗,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經過文峰徑,來到蓮花樓前的廣場,使你頓時感到豁然開朗,迎面有一個大噴水池,上面站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漢白玉蓮花仙子,她深得遊客喜愛,人人都要與她拍照留念。廣場北面的欄桿處,是一個滿眼風光的觀景台。你們看,遠處山戀起伏,檣桅如雲,那是廣州黃埔新港。觀景台下面是蓮花山高爾夫球場。你看,廣闊的球場多麼油綠,秀水環繞其間,一行行的別墅、會所宛如一粒粒明珠鑲嵌在綠色的綢緞上,多麼美麗啊!
你的蓮花塔吊飾,沒有圖片,亦不知品相如何,意估無益。不過終歸幾百年的東西,文物價值及藝術價值,都值得收藏。
E. 為什麼說荷花雙鳥可稱為明代的白畫像
為什麼說《荷花雙鳥》可稱為明代畫家朱耷的自畫像?
答:作為明王朝的宗內系,朱耷感到明朝容的滅亡便是國亡家喪,他奇倔的個性不是一種天性,而是在坎坷的際遇中形成的偏執情結,仇恨、悲切、無奈、幻滅......各種復雜意緒使他每每在畫中宣洩或寄託情懷。畫作中扭曲但挺攢而上的荷干。
支離破碎的荷葉,上大下小而又幾分峻險之勢的頑石,都是桀驁不馴的性格象徵。
畫中的鳥是朱耷創作典型,它目光斜視,不屑於世,但處在不安之中。
這樣的花鳥向人們講述的是畫家的慘淡人生和困頓際遇。
F. 明朝蓮花塔多福多壽葫蘆錢幣,值多少錢
就是這個請問值多少
G. 《大明宮詞》里那面荷花屏風的圖哪裡有
6月17日 16:38 我不以為對白「太過」書面化,我喜歡那詩一般的句子。
場景大氣、華麗,也是我喜歡的。
該回答在6月18日 09:43由回答者修改過
H. 史上是誰的荷花畫的最好
王冕 王冕(1310—1359),字元章,一字元肅,號煮石山農。浙江諸暨市長寧鄉郝山下人。他的別號很多,有竹齋生、會稽山農、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飯牛翁、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龍、老村等。另外,他還給自己的草堂,先後取了水南軒、浮萍軒、竹齋軒、滿目青山軒、梅竹軒、耕讀軒、心遠軒、竹西軒、聽雪軒、聽秋軒等名稱。他是元代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傑出的詩人和畫家。 王冕隱居在山明水秀的諸暨九里山的水南村。村上共有三戶人家,一年到頭辛苦過活。一條溪水像帶似的流過,挺秀的山巒聳立在屋後,山上竹木茂盛,一片蔥蘢。山光水色相映,景色秀麗,環境清幽,正如他詩篇中所說:「青山隱隱帶江流,江上軒窗面面幽。」他在此地「種豆三畝,粟倍之,梅千樹,桃杏居其半,芋一區,薤韭各百本;引水為池,種魚千餘頭」(《芝園後集》卷十)。王冕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么一個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山村中度過的。朴實的生活與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性格,賦予他的詩畫創作以濃厚的生活氣息。 王冕的祖代,原住在關西的王景(函谷關以西)。他的十世祖宗是王德元,在宋朝做清遠軍節度使的官。王德元有兩個兒子,一是王琪,曾任閬州觀察使;一是王琳,做過統制官。從王琳開始遷居諸暨,傳到王冕已經八代了。 王冕的遠祖,無疑是官僚家庭,但傳到王冕的父親已成為一個一貧如洗的農民。徐顯的《稗史集傳》載:「父力農,冕為田家子。」在王冕的《竹齋詩集》中說:「九里先生兩鬢皤,今年貧勝去年多。敝衣無絮愁風勁,破屋牽蘿奈雨何。數畝豆苗當夏死,一畦蘆穄入秋瘥。相知相見無他語,笑看生前白鳥過。」(《九里山中》)「白日力作夜讀書,鄰家鄙我迂而愚。破甑無粟妻子悶,更采黃精作朝頓。」(《過山家》)「江南古客無寸田,半尺破硯輸租錢。好山好水難夤緣,荃房日薄蒙荒煙。」(《有感》) 從這些詩句來看,他是親身參加各種勞動的,讀書作畫不過是他的農余活動,而且是為了生活,以賣畫易米糊口和納租付稅,他寫詩作畫自然與一般士大夫吟風弄月、消愁遣恨有所不同。由於他「耕無寸田,牧無風芻」,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冬天無棉絮過冬,草屋破漏無力修補,莊稼抗不住天旱,家中破甑無糧,妻子忍飢挨餓,不得已只好采野菜充飢。在此情況下,自己就不得不直接參加體力勞動,蓬頭赤腳,下田耕種,栽植竹、茶、桑、麻及雜糧等來維持生活。對這種貧苦生活的描述,在有關的著錄中到處可以找到。例如在《竹齋詩集》中還有「我窮衣袖露兩肘,回視囊中無一有」的描寫。在《鐵網珊瑚》里有「今年老異於上年,須發皆白,腳病行不得,不會奔趨,不能諂佞,不會詭詐,不能幹祿仕,終日忍飢過」的記載。盡管有此慘苦遭遇,但他寧願耕作賣畫度日,不願奔走豪門乞食,充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堅貞不屈的性格。 王冕的出生,一說生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卒於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享年七十三歲。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持此說。吳譜還載王冕生日為七月廿二日。一說生於元至元元年(1335),卒於明永樂五年(1407),享年七十三歲。
I. 畫荷花的畫名有哪些
《疏荷沙鳥圖》、《荷花圖》、《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荷花鴛鴦圖》。
1、《疏荷沙鳥圖》
《疏荷沙鳥圖》是宋代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
2、《荷花圖》
《荷花圖》是中國近代畫家張大千創作的水墨畫,該作品繪畫的是荷花,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彷彿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是為了贈予毛澤東。
3、《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
《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是宋代畫家馮大有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文物原屬於故宮舊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材質為冊、絹、設色,尺寸為23.8 x 25.1厘米。
圖的作者馮大有(約十二世紀),是南宋吳門(今江蘇蘇州)人。他自號怡齋,畫史記載他善於捕捉蓮花風、晴、老、嫩不同的面貌,可說是畫蓮的能手。這件作品賦色典雅,用筆細膩,又能寫盡蓮塘在風中的景象,是馮大有僅存的作品,更是一件清麗宜人的傑作。
4、《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
《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是宋代畫家佚名創作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原載《煙雲集繪冊》(《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色鮮艷濃重。
5、《荷花鴛鴦圖》
《荷花鴛鴦圖》是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為荷塘一角,蘆葦叢生,清澈見底的水面上,一對鴛鴦相伴而游,在它們上面荷葉碧綠似傘,幾朵紅荷正綻吐芳菲。花鳥畫法工整細致,虛實相合。